事思敬 执事敬 修己以敬

事思敬  执事敬  修己以敬
事思敬  执事敬  修己以敬

事思敬,是指尊敬自己的工作;执事敬,是指做好自己的工作;修己以敬,是指慎重地培养好自己,以更好地尽职工作。

敬业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淳朴而伟大的美德。从孔子的“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爱岗敬业”,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到近代西方勤奋努力的职业观,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个人和民族,无不拥有卓越的敬业精神。

一、古今话敬业,中外谈敬业

美国作家哈伯德说:“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的精神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无人能比,却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

岳飞自小就存有精忠报国之心,修身养性,学习文武知识,最终成为朝廷栋梁。他的一首《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深刻地反映了他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心态。

相传,画圣吴道子幼时对绘画天分并不突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终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努力。改变世界的比尔?盖茨,为了开发新软件而连续几天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哥白尼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钻研天文学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拿破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对军事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哥伦布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对新大陆的探索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明火车的史蒂芬、以及爱迪生、贝多芬等无数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名,都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种特有的敬仰和恒心。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依据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人生为一大事来”,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校长。”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跟着感觉走”这句口号的引诱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主见。言谈不负责任,行动随随便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觉得不顺心,并没有太多的理由。这样的人显然是不敬业的,他们的一生也会在蹉跎的庸碌中了此残生。

二、打造软自我,实现硬自我

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必须要实现已有知识的更新与突变,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需求。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自主学习;培养具有渔鱼之欲学习品质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自主学习。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底线。因此,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责任感,要有真才实学,要热爱学生。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慵懒、倦怠,不好学习,不求进取,正在沦为庸师。古语云:“良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裁;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可见,教师责任重大,不能做“庸师”,要有必要的良知和真才实学,像爱自己的子女,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去关爱学生,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韩愈在他的千古佳作《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师者,理应有新的诠释: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大自然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会自我创新、突变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正因为此,才会出现物种繁多、色彩缤纷的大自然。我们要想成为能生存下来的“适者”,就必须进行学习和创新。

存活生命,一箪食,一钵水,一方地足矣。而要活出获得人们的尊重,活出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坚强的毅力和化解痛苦的智慧。人不仅活在物质里,还要活在精神里,活在灵魂里。作为万物中唯一具有智慧的生灵――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明,续接薪火的人类使命,担当着教书育人,完善心灵的重任,尤其

是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一个教师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坦白而客观地讲,学生永远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最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一个优秀而具有责任感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感恩以做人,敬业以成事

敬业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爱因斯坦说:“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作为一名员工,应懂得感恩,感激单位给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感激团队成员的帮助和鼓励;感激家人的默默支持。中国古代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也是一种工作哲学。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选择一个事业,就应该热爱这个事业,以主人翁的态度付出全部的智慧,以事业的成功为荣。

我们并不奢望学校每一位教师都那么出色,那么优秀,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充分享受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仁者重德,仁者爱人( 研读材料)

仁者重德仁者爱人 《论语》研读(一) 研读材料一: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恕罢了。” 心得: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心得: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问道:“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们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心得: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 心得: 研读材料二: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子张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于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心得: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修己安人

“修己以安人”语出《论语. 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一一讲的是“德”。讲两方面,第一,用肯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用否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仁爱道,认真努力地学习它,致死也要坚守住这个道。安人——讲的是“才”。孔子强调君子应有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邦的才干,“安人”是儒家管理哲学中“施仁政、平天下”宏伟目标的精神内核,也是现在普及的以人为本口号的体现。 “He cultivates himself ” is derived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e Asked: Tsze-lu asked what constituted the superior man. The Master said, “The cultivation of himself in reverential carefulness.”“And is this all?” said Tsze-lu. “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others,” was the replay. “And is this all?” again said Tsze-lu. The Master said,” 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all the people. 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all the people-even Yao and Shun were still solicitous about this. Confucius holds that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hi", and the standard of "Shi" is being " gentleman" or" Confucian gentleman". The requirements of “gentleman” li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mself in reverential carefulness”, “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others” and “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all the people”. “He cultivates himself” emphasizes “virtues”. For one thing, to speak in a positive way, a man with good virtues should help others succeed first, if he wants to succeed. Similarly, he should take others into consideration first, if he wants to be understood by others. To speak in a negative way, one should never impose on others what he would not choose for himself.For another, one should consistently believe in “Ren” (benevolence), spare no efforts to study it and stick to it until one’s death. “To give rest to others” emphasizes “ability”. Confucius stresses a gentleman should be capable of governing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which symbols the core spirits of Confucian, namely to stabilize the country with benevolent policy. This also reflects upon the prevailing “People-oriented” slogan.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很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慎独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就要做到“三个如一”,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言行如一,躬身笃行 言行如一是恭敬的为人准则,是做到慎独的第一要求。《论

语·为政》中记载: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夸夸其谈,鲜少施于实践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心口如一,襟怀坦荡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做人要实,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信可交之人。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对此,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而杨震由此也获得了“四知太守”的雅号。

超星慕课,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考试答案,6月,96分

超星慕课,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考试答 案,2016年6月,96 分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259706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96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修己安人”中“安人”的含义是()。 1.0 分 A、 培养德性 B、 培养人格 C、 德才统一 D、 德才分离 我的答案:C 2 哲学是对()和()根本问题的思考。 1.0 分 A、 世界观、人生观

B、 世界、人生 C、 世界、生活 D、 人生、存在 我的答案:B 3 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0.0 分 A、 消费主义 B、 享乐主义 C、 商品价值 D、 符号价值

我的答案:D 4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是()的观点。1.0 分 A、 亚里士多德 B、 阿克顿 C、 爱因斯坦 D、 克林顿 我的答案:B 5 胜雅律认为,世界人权的发展以()的发表为标志。 1.0 分 A、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B、

《国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C、 《世界人权宣言》 D、 《联合国宪章》 我的答案:C 6 被排斥的心理体现在()。 1.0 分 A、 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 B、 遇到困难觉得没有人帮助 C、 感到自己不被社会接纳 D、 心理疲劳 我的答案:C

7 ()认为国家最好由哲学家统治。 1.0 分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康德 我的答案:C 8 下面属于政治自由的是()。 1.0 分 A、 就业 B、 迁居

超星慕课,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考试答案解析,20176月,96分

完美 WORD 格式
96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修己安人”中“安人”的含义是()。 1.0 分 ? A、 培养德性 ? B、 培养人格 ? C、 德才统一 ? D、 德才分离 我的答案:C 2 哲学是对()和()根本问题的思考。 1.0 分 ? A、 世界观、人生观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完美 WORD 格式
? B、 世界、人生
? C、 世界、生活
? D、 人生、存在 我的答案:B 3 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0.0 分
? A、 消费主义
? B、 享乐主义
? C、 商品价值
? D、 符号价值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完美 WORD 格式
我的答案:D 4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是()的观点。 1.0 分 ? A、 亚里士多德 ? B、 阿克顿 ? C、 爱因斯坦 ? D、 克林顿 我的答案:B 5 胜雅律认为,世界人权的发展以()的发表为标志。 1.0 分 ? A、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B、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完美 WORD 格式
《国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C、
《世界人权宣言》 ? D、
《联合国宪章》 我的答案:C 6 被排斥的心理体现在()。 1.0 分 ? A、 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 ? B、 遇到困难觉得没有人帮助 ? C、 感到自己不被社会接纳 ? D、 心理疲劳 我的答案:C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

[分享]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课题。修己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这就是孔子的“三纲领”。 但是,我们怎么来达到这种管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八条目”的方法。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影响人民时,他们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取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这里,孔子在表达“八条目”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在这条八条目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诚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导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导管理别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不忘记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 但,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显彰美德,使人达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孔子管理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荀子讲:“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宁乃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强调“人”的目标,现代人本管理论述的企业目标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够活动,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必须去完成这一课题,怎么去完成呢?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已安人”。

肖临骏:“修己安人”儒学思想的现实性意义

众所周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学说就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可以说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思想观念、处世之道、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会受到儒家文化基因的支配与影响。正因如此,以儒学作为切入点去探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就更容易让我们获得新的启示与灵感了。在论述“修己安人”对中国式领导的启示与意义之前,我们要梳理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领导?第二修己安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认识领导的含义。在当下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我们往往把管理与领导这两个词等同起来使用。如果站在西方管理学背景下来谈论管理与领导,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大,但是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式管理体系中谈论这两个词,它们就有实质性的区别了。一般而言,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利基础之上。而领导则是立足于个人人格,品性修为,道德观念,技术专长等基础之上。所以在儒家文化看来,一个管理者不一定是真正的领导者,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好的领导者所散发的能量往往会超过单纯的管理者。在儒家文化中,领导的本质是在其人格魅力的辐射下,能得到被领导者心甘情愿地追随和服从,而绝不是在权势的胁迫下行动。所以我们颂扬的尧、舜、禹,周武文王等人物莫不是国人心目中最好的领导者。 其次我们来梳理修己安人的含义。儒家思想虽然博大精深,然而站在管理学的角度,浓缩归纳起来可以用“修己安人”四个字概括。无论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其实所阐释的内涵都在修己与安人的范围内。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也从侧面印证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管理的本身就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何谓修己?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孔子在《论语·阳货》一篇中就专门阐述了仁的具体含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接着解释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儒家所主张领导者修己的五项基本要求,也被称之为“五德”。作为一位领导只有具备了五德才能修身庄重,办事勤敏,对待下属才能宽厚,守信用,施恩惠。在修己的五项基本要求中,孔子尤为重视“信”。因为“信”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民众对领导的信任,二是领导者自身的信实。只有这两个方面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目标。 何谓安人?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又表现在四个方面——安亲、安友、安君、安百姓。那么这四个方面又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安”呢?安亲用孝和悌,孔子主张用“孝悌”来协调家庭关系。只有孝才能上安父母长辈,唯有悌才能和谐兄弟姊妹。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的和睦是一切事业的根本点与出发点。安友用义和信,儒家思想认为,独学而无友,则会孤陋而寡闻。朋友交往只有义信相待,才能彼此真诚。安君用忠和敬,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就是敬,“犯之”就是忠,当君王有不对的举措就应该大胆进谏,敢于直言才是真正的敬与忠。安百姓用仁爱。对于安百姓的做法《论语·子张》中有具体的描述——“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立之斯立”就是让民众自立,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制作为强制性管理方案,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作为内在的约束。“道之斯行”是用礼乐诗书教化民众。“绥之斯来”是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安抚民众。“动之斯和”是指有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支撑之后的“使民”,是百姓能在自己统领的国度中安生乐业,为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心甘情愿的劳作。 修己与安人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看似两个独立的部分,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修己是儒家管理的出发点,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目标。然而只有修己才能最终安人,领导者也只有通过安人才能彰显修己的价值与意义,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论语·宪问》中有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

修己安人

[分享]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 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课题。修己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这就是孔子的“三纲领”。 但是,我们怎么来达到这种管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八条目”的方法。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影响人民时,他们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取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这里,孔子在表达“八条目”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在这条八条目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诚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导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导管理别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不忘记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 但,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显彰美德,使人达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孔子管理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荀子讲:“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宁乃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强调“人”的目标,现代人本管理论述的企业目标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够活动,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必须去完成这一课题,怎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修己安人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修己安人 各位领导,上午好! 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人尽其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修己安人 各位领导,上午好! 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修己安人》,主要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原料优适使用推进资本运营管理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三个方面进行交流汇报。不足、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4年是公司全面深化资本运营管理之年,也是在外在不利因素之下,克难攻坚之年。公司建立包保承包考核体系。分厂作为资本运营承包单位,车间为承包单元。要做好分厂总体的资本运营管理,各个承包单元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稳定的基础上,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热情,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相辅相成完成好各项工作。合力运作,实现预期目标。 一、人尽其才,尽显其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这个问题,曾与在其他国企、民企工作的同学、朋友等进行过沟通,他们基本上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定岗定薪,物质激励,文化引领。如果把工作比作游戏,那么,定岗就是确定游戏的任务及完成任务的规则,任务和规则不因人而变;定薪则是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来完成游戏既定任务而应得到的报酬,报酬也是不因人而变。这样游戏的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才能、智慧,知道

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会得到什么报酬激励,工作就会由被动变成主动,就会有成就感、自豪感,自然而然就会有激情,有热情。 成型三车间的员工近几年来我感觉工作虽然还很卖力,肯付出,但是缺少热情和激情,缺少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在他们沟通中,了解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各个岗位界限不清,责任不明,百分制考核收入分配差别不大,影响工作热情。这个问题主要由于过去车间员工工年龄差不大,多数是同学或上下届,彼此之间碍于情面,多干点少干点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导致岗位界限不清,责任不明,近几年随着新员工加入,逐渐在收入分配上产生了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在于人员结构变化,个人能力、技能等级不同导致同岗不同薪,影响工作热情。车间现有员工52人,十几个岗位,其中技师1人,高级工17人,初级工3人,无技能等级证12人,其余为中级工。同岗位同工种,因技能等级不同而造成工资差别较大,影响情绪。例如,车间中碎工4人,干同样的活,收入相差达到336元,原因在于其中3人为新招工入厂青工,没有技能等级证书,技能工资120元,另外一人为高级工,技能工资456元。再者车间主体是96、97年厂技校优秀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成为车间的顶梁柱,而近几年新入厂的青工,个别存在厌学混事思

2015徐汇一模作文

修己以安人 农夫致力于修己,种植出高产的玉米。然而风却不如人意,将周边低产玉米花粉播散其上使其退化。农夫之智便在于懂得安人之礼,当他分发高产种子已安村名之时,也正是前进的号角。修己以安人,前进始于此。 玉米的生长有如此规律,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与人交往必定同样遵循其道。我们无法在尘世中只求不断修己,而不顾周围人的影响。就如同梁文道先生在其文《清贫与富贵》中谈到,如今富人随处可见,但富人却常缺少贵气,以贬低穷人与弱者的尊严以显其唯我独尊。然而人际交往是一支舞蹈,修己者,拙于安人,永远无法舞蹈真正的君子之姿。若是材料中的农夫只一味责怪周边低产玉米的邻居,以鄙夷与不屑视之,那么他失去的就不只是产量,更是人心与尊重。我们亦是如此,只求修己不知安人,修己无法真正达成,同样要失去可贵君子之气。 由是便可知慷慨之重,并非只为博得个好名声,真正的慷慨者乐于安人,并以此修己。安人,不仅只对于相对的弱者,任何人都有经历平陂之时。当我们乐于将自己的经验或优势授之于人,并不会因此损失些什么,只会获得更大的益处。康德与席勒的友情便是在相互给予中共同形成。当如水般理性的席勒扣开如火焰般康德的理想之门,席勒给予其热情,使得康德灵感迸发,作一篇《浮士德》流传后世。同样,他也得到了康德给予他的生活中呵护与挟持。当我们学会给予,学会安人,便再没有单一收益方之说,于人于己都是一章前进之歌。 然而,修己以安人并非是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的。就如农夫的高产玉米在整个村落流传开来之后,进步的便不只是单个农夫而是由此组成的大我。推广到社会亦然。余秋雨以一曲《西湖梦》道出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千百年来,多少人为林逋梅妻鹤子般修己境界折腰,这也无形中反射出当今安人意识的薄弱。与此同时,杭州的苏堤,白堤确实苏、白二人作为知识分子责任的外化与流传。这二堤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当时的百姓创造便利,更多地是如此安人,安的是四方百姓,也是天地万众。真正的君子,修己以安人,而安人不为修己,只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整个社会都在修己时,物质逐渐富裕,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有昌产出私欲与自私,是学农夫般助人安人,或是站于时代边缘斥责时代,又或是投身其中修己随后以安世界,体现的便是境界的高低。 修己以安人,还生命以丰富的广度,共生的深度,挺拔的高度。

浅谈“修己安人”

浅谈“修己安人” 前两天看曾仕强讲中国式管理的碟子,其中说到管理是“修己安人”的过程,短短四个字,却包含着无穷的道理。 首先,修己就是修炼自己的意思。人一辈子就是为了修炼自己而来,做完以前没有做完的功课,所以人一辈子都在修炼自己,只是结局是否圆满的问题。 就我的理解而言,修己就是修炼道德情操,具体而言就是修“仁、义、礼、智、信”五德:首先,最要紧的是仁德,对世间万事万物都要有仁爱之心,仁者也才能无敌;其次是义德,做事要讲道义、要遵守规矩,中国人,在哪里都以破坏规矩为荣,能够走后门的人,在那里都比较吃香,就是义德具体缺失的表现;再次是礼德,很奇怪,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帮,后来被文化大革命一破坏,好像守不守礼都不重要了,所以,我们看到满大街都是“我操、TMD”等国骂,公共场所抽烟、吐痰也就不会再脸红;再次是智德,中国的教育,一生修炼的都是智德,老师一直在教你知识,没有人会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我们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更多的贪官;最后是信德,我一直认为,我们宣威出不了企业家,就是宣威人不注重诚信,长期以来,宣威人以欺诈为荣,以不守诚信为荣,所以这些年,宣威火腿也卖不出云南,这些年来,信德被共产党破坏殆尽,世风日下,共产党功不可没,共产党是说了可以不做,要做的可以不说,所以,我们国家,当前最缺的就是信德,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外国人最看不懂的地方。 其次,安人是安哪些人呢?从小你就要乖一点,安父母的心,上学了,你要努力学习,安老师培养之苦心,工作了,首先要安领导的心,让他放心将重要工作交给你,回家要孝敬父母,关心妻儿,等到以上工作都做到以后,最后你自己才能心安理得,说自己心安了,可以安然离开了。 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带团队的人员,修己的思维尤其重要,首先,要有强烈责任感,一定要完成公司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而不要有任何怨言,也不要找任何理由,全力以赴的去做好每一件事,这很关键;其次,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古人认为,“将帅不畏死,三军必拼命”,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自己有一分的私念、贪心,下属就会有十分的私念,贪心,团队也就

儒家理念修己以安天下

儒家理念修己以安天下 单兰勇 儒家学说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中,始终被统治阶级奉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先有《管子·》中明确指出“,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本意常为人们混淆,亦可见儒家思想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同时,后人将儒家与道家、法家、纵横家相融合,归纳“治国”(国家管理)、“治生”(经济管理)、“治身”(自我管理)三个方面的治国之道、管理之道、教化之道的管理智慧,始终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为目的。 现代中国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也丢掉了些什么,GDP有了,然而,社会浮躁了,人们功利了,官员落马了,面对众多现象人们常常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底线在哪里?”。社会要健康发展必须面对问题、寻找答案,也必须找到答案! 在向西方学习管理经验、借鉴管理模式的时候,当我们转过身、回头看,如今现代的很多问题在古人的书中均已说尽、道明,我们可以也必须从宝贵的中华文化中去发掘财富,去古圣先贤的管理智慧中汲取营养。现在国学越来越火、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是儒家的理念是否适合现代社会,这一切需要实证,需要一个好的实践体作为我们参照学习的样本,这方面我们需要向新加坡学习!在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多种因素,普遍认为儒家的领导理念毫无疑问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儒学发源地的中国而言,分析新加坡政府领导如何借鉴儒家治国理念开展现代公共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内容涉及较广,同时国内环境与新加坡亦有很大不同,新加坡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其经验可以借鉴但不一定可以移植,一切不能拿来主义。 首先,如何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这是新加坡领导对待西方思想的态度,同样也是对待儒家思想的根本态度。我们在运用儒家管理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升领导水平时是否也可以做到理性对待、取精去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现代化、生活化、具体化、实用化、制度化,体现其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二,儒家理念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即可作为理念、意识,更要成为具体的行动准则。新加坡在国民中大力提倡“ 知耻之心”的教育,以传播儒家伦理、介绍儒家道德文化、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主旨,认为建立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社会,首先应树立知耻的观念。 第三,领导者“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理念与“修己安人”的举贤用能理念的应用。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伦理,认为官员的道德水准对社会治理的成败至关重要,“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 第四,“导之以德,宽严相济”的儒家安民理念。领导者要理解“修己安民”

管己理人

管理就是“管己理人” 刚刚从专业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菜鸟”经理常常为如何管人发愁,不得要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本性上讨厌被管。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知识。”以前,我不太理解“自我管理是21世纪最重大的管理挑战”的内涵,在看了不少研究企业失败的案例后发现,国内外不少企业破产倒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高管们管不住自己的野心,错误判断外部环境和企业实力,置企业无法承受的风险于不顾,过于自私、贪婪、守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缺乏自律又没有受到必要监管等导致的。因此管理就是“管己理人”,是古代先贤说的“修己安人”,通过“理人”、“安人”来“管事”。自我管理就是自律,其基础是自知、自爱和自省。自知就是知己之长短,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爱就是自我接纳和肯定;自省就是自我反省和反思。问题是人们常常不自知而自迷或自恃、自爱过头而自恋、不常自省导致自大甚至自狂。我还认为,自我激励是自我管理的组成部分,自律也是负责任的一种体现。德鲁克等西方管理学者普遍认为,“自我管理”就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学会规划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发展自己,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改变自己的工作、管理自己的时间、缓解紧张压力、建立良好的自我约束力、规划安排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均衡发展,进而持续改善自我管理状况,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更卓越的经理人。德鲁克推崇的“回馈分析法”与劳拉·摩根·罗伯茨等人的“反射性最佳自我法(RBS)”等自我管理方法的基调都是先解决自我认知,先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改善。我赞同德鲁克的观点——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不过,我认为罗伯茨的RBS式“照镜子”方法对年轻经理缩小“现在我”、“未来我”和“他人我”的认知差距会更有效。德鲁克说过:“因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价值、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而管理越能利用当地的社会传统价值与信念,越能获得更大成就。”中国企业的管理之道,除了学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方法,还要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寻找真谛。我理解先贤所谓“修己”就是自我管理,要修己之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因为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智者不惑、信者无怨、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严者无瑕。而“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仅是“接近”而已,所以唯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坚持“日新又新”、“持经达变”,甚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方能德才俱全。我认为,古人的“德”是指素质,因此“修己之德”其实是一种性格塑造与历炼。 1

慎独则心安 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 习劳则神钦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功而见用,逸则无为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淡淡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扩展阅读(一)——修己以安人,提高自身修养很重要

修己以安人——提高自身修养很重要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所有百姓都安乐。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所有百姓都安乐,连尧舜怕也难于做吧?” 孔子最早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修己以安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修养好了,你才可以去安抚别人,才可以去领导别人,所以他主张君主要修己以安百姓,那么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德性方面,要有一种自觉的这样一种修己之心,也就是说修养自己的德性的这样一种觉悟。这实际上也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一直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修齐治平,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修身是起点,修身是前提,修身是基础,你修身,你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按照儒家来讲,这是一个有逻辑关联的过程。这个思想最早应该说是源于孔子,后来孟子对它做了一个发展,就如我们在这个投影上面所讲的那样,以孟子的话说就是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而家的根本呢又在于你的修身的身。他就是说,从大到小来讲,所以后来我们说,大学四书之一,古代读书必读的经典,四书里面它就对这个东西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解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我们后来通常讲的修齐治平的这样一个修养理论,这样的修养理论,它其实符合一种什么呢?一种模仿,或者叫仿效,你一个管理者,你自身的德性,你往往就成为别人仿效的这样一个对象。 孔子一直讲这么一个口号,叫做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这样一个说法,我们通常讲这个礼好像很背时,因为孔子讲这个礼,它往往是周礼,周朝时候的礼,周文王,周武王,后来经过周公系统整理出来的,孔子在他那个时代,他觉得这样一些礼的东西都没有了,要恢复它,他要求统治者首先恢复这样一个东西。 毛泽东当年在延安的时候,他讲了共产党人的三大优良传统,其中一个传统叫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他就引了王阳明的说法,他说,正如房子脏的要扫一扫,脸脏了要洗一洗一样,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要经常学会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克己之功,而且毛泽东认为这样一种修养功课,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一直坚持这样一个修养功课,共产党人要继承。 所以,儒家这里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实讲的就是这样道理。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论语》七则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论语》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艺术。 3.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儒家“仁”的基本意义,感受孔子的快乐观、富贵观和价值观。 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阅读指津】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幼时丧父,家境贫寒,曾任官职“委吏”(管仓库)、“司职吏”(管牲畜)和“大司寇”(管刑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因与鲁君政见不合,愤然离开鲁国,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但其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各国诸侯赞同,年近70岁,返回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百姓,相传弟子三千,有成就者72人。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被尊为“圣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传播文明,不屈不扰之人,因而被称为圣人)。 曾整理过典籍:《诗》、《书》、《易》、《礼》、《乐》、《春秋》。 (《乐》丢失) (二)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如“仁者爱人”,指人与人间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行“仁”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指出“礼”是“仁”的外在的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把“仁”(即“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样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