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贺敬宏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300)

摘要:基于调研和文献研究,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了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即: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效率。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效途径

0 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社会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加现实、更加直接。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社会服务不仅是其曾经意义上的职能,更是其能否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不仅体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件中,体现在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水平的评价标准中,更体现在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中。事实上,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象征、办学水平的标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社会服务不可小觑。所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必须也必定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渗透到其硬件、软件建设的各个方面,必将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探索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尤其重要。

1 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思想方法决定成败。为了有效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必须采取科学的思想方法,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则,执行正确的工作路线和程序。

1.1 立足现有资源,发挥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从建校的那天起,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社会服务能力,只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社会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无论是新建高等职业院校,或者是具备了相当实力的国家级示范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唤醒社会服务意识,有效利用已有的场地、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资源、文化积淀等,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使其真正发挥出社会服务作用,避免资源浪费。这一点对于各方面投入还不是很好的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要。

1.2 依托现有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社会服务作用的前提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适应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依托优势资源积淀,实施社会服务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等建设,实施教学、科研、管理、专业、文化

等建设,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弦更张,抛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另辟蹊径而企及其社会服务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必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提升。

1.3 统筹规划,增强社会服务综合实力

实际调研和文献研究结果均表明,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教学能力建设,而对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建设重视不够。因此,一般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力都比较强,基本上可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社会服务、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等实力较弱,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也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导致其社会贡献度降低。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重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促进作用,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建设统筹规划,融为一体,使各方面的资源能够相互支撑、互补利用、发挥出最大综合效益,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综合实力的目标。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院校的全部职能就是社会服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提升社会服务综合实力为终极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实现持续科学发展。

1.4 把握特色,突出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具有其不可替代性。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从广义上讲是指其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的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所有贡献,从狭义上讲是指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资源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事实上,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条件等非常有限,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差别巨大。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不应该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相提并论,更应该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把握高职特色,突出高职优势。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同类兄弟院校形成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1.5 关注社会,关注需求,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因此,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社会需求。针对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院校发展目标定位,实施院校规划、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性。同时,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与社会形成互动,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吸引“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建设中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全方位社会服务理念,不仅要注重科技服务、经济服务,而且要注重政治、教育、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服务。在发扬针对企业的技术咨询与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转化)等技术服务优势的同时,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技术培训、院校之间的对口支援等作为社会服务项目,从政策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方法、

有效模式、设备设施条件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建设,使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新的增长点,成为办学实力新的增长点。

1.6 以专业为载体,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专业是联接院校与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核心。面向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时调整、设置专业,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高办学资源建设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彰显高职特色,达到以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科技成果以及先进文化、优质资源服务社会目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 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社会不仅期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更多更好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实施文化传承创新,更期望高等职业院校直接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生活中,利用其教学、科研、人才、知识、信息以及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为包括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在内的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但是,调查结果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明显偏低,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其社会服务实力的提升,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升,甚至危及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1 加大人力投入

建立必要的社会服务组织管理机构、研究机构,设置专职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加强对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2.2 加大精力投入

投入一定的精力,深入研究社会服务问题,探索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规律、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规范管理。探索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性。

2.3 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社会服务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规划性,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规划、共同实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促进社会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3.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效率

工作方法决定效率和效果。为了保证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率,必须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扎实实施。

3.1 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促使社会服务常态化

完善管理制度,制订教职工参加社会服务实施办法等,探索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服务。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建设职业培训中心等,建立校企定期互访和信息交流制度,了解需求,沟通信息,寻找项目,将企业需求及时通报给教师和研究人员,将学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推荐给企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建立起多样化、立体性的社会服务沟通体制、机制,及时把握社会、行业、企业的服务诉求及合作契机。

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社会服务常态化、及时化、持续开展。

3.2 以社会贡献度最大化为目标,优化社会服务硬件与软件环境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都需要进行场所、设备、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也都需要进行理念、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等软件环境建设,但高等职业院校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社会贡献度最大化为目标,实施社会服务硬件与软件环境建设。首先,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建设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发挥其最大综合建设效益、最大社会贡献度的前提下,发挥最佳社会服务建设效果;其次,以教学基本建设为依托,实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前,为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贡献度的主要标志,教学基本建设理所当然地成为院校建设的投资重点。所以,在各方面投入还不足的情况下,依托教学基本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利用教学软件环境、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实现社会服务目标,亦不失为提高社会贡献度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也都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不可偏废。

3.3 创造科研机会,提升师资队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教职工开展教育科研、科学研究,申报、参与、主持各级各类纵向课题研究,承担横向项目开发,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推广、转让、转化技术成果。

以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工作站、学院的专业技术研究所、专项技术工作室等为平台,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科研资助基金,以企业产品为载体,组成企业和学院人员共同参与的研发团队,开发、生产新产品,进行旧产品改造,实施工艺革新和技术攻关等。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以科研为引领,建立起真正的兼有“双师型、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达到提升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暨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3.4 创造技术实践机会,提升师资队伍技术服务能力

扶持具有专业特长的教职工牵头,或由学院、系部组织,成立专业技术研究所、专项技术工作室,面向社会承接项目、课题,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磨砺。

支持、规定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事业单位技术兼职、挂职锻炼、顶岗实践。聘请行业企

业技术人员走进校门,参与教学、科研活动,进行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培训、指导。

基于“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由教师负责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营模式,承接来料加工、新产品试制业务,设计实训产品,充实实训内容,创设真实的实训环境,训练完整的生产过程。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创造技术实践机会,疏通技术服务渠道,使学院融入到社会服务市场中,提升师资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

3.5 丰富教育品种,完善培训体系,提升社会培训实力

在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的同时,着力丰富教育品种,完善培训体系,争取举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培训等,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积极争取实施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为高职在校生、毕业生、中职生、企业职工、社会人员等提升学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

开发培训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包,承担各种类型的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专向培养,特别是行业部门委托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提升培训、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复转军人转移岗前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及其他社会化培训。面向行业、区域,面向全社会提供转岗、再就业、创业培训。

开拓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范围,担负起学院在校生、学院所在地区以及学院所在职教集团内企事业单位职工职业技能鉴定职责。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工作站,创新“厂中校”内涵,送培训上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3.6 加强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与互动,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建设模式,引进其先进的管理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借鉴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经验、成果,加速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扶持、支援、带动其建设发展,提升其办学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能力,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创造精神,强化学院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兄弟院校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能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投入度、有效性和质量水平。如:联合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联合培养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培训、专项实训技术培训、技能竞赛项目专项培训、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资源库、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与资源、管理规范、设备设施、实践教学项目以及硬件环境等等)、纵向教研课题与科技项目、横向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学术交流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合作项目。

3.7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

积极参加社团组织,争取担任相关职务或牵头单位,参与、组织各种有益社会活动,尤其是参与区域社会的重大社会活动,包括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传播、学习先进文化、理念,

宣传、借鉴建设经验、成果,提升社会影响力,发挥应有作用,影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4 结语

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加大投入力度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科学有效途径。从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口支援等能力建设入手,实施社会服务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人员队伍以及所需资源建设,以达到提升社会服务综合能力的目的。充分发挥院校的特色、文化积淀优势,面向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利用国家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争取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共建,以资源丰富、多样、实用、可共享为本等,能有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效率、水平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G].教职成[2011]12

号文.

[2] 祖天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7).

[3] 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3).

[4] 武贵龙.为社会服务:现代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5] 眭依凡,汤谦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GH12555)的研究成果之一。

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

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 北京中思远信息科学研究院是一所面向全国中高等职业院校及机构提供服 务的专业研究机构,拥有一支由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博士研究生组成的核心智囊团队,研发能力和业务水平国内领先(特色校建设、智慧校园、教育评价、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 特色校建设——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挖掘文化内涵。 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校园基本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外部治理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专业资源库 专业资源科建设以职业院校日常教学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以建设课件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素材库、微课(慕课)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建设为主。 专业评估 专业评估是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在定位和要求、专业建设可执行性、达成度、质量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测,专业评估的目的是挖掘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建议,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及措施。 教材研发 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相应地,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也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必然需要适应它自身的需求。 学校战略规划 学校发展战略是学校对其长远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所作的宏观的有预见的 构想和安排。学校发展战略是对学校的计划,是远期长远的目标和计划,目标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的。 专业教学质量测评与分析系统 专业教学质量测评与分析系统能够有效、规范、科学管理教学,为职业院校提供阅卷、智能题库、教学质量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平台,该系统能够持续监测院校办学质量,利用教学质量分析中的目标达成评估,可监测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及进步状况,有效指导教师成长。 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征求意见稿)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围绕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到2015年,全省建设70个专业整体办学水平高,行业特色明显、就业质量高,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提升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校企之间开展订单培养、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校企资源共

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为途径,以教师队伍能力提高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认定标准、新进教师准入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选拔、引进或聘任(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的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培养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能主讲两门核心课程、掌握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的骨干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40%以上;采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校企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强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经历的积累,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每年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教师培训面达100%,专任专业教师中,获取“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比例达10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5%,参加境外学习的比例不低于10%、专任教师全部取得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生比例达到1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等,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推荐的依据。鼓励支持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至少获得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立项1项;积极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从行业企业聘任的教师占专任教师25%;加强有现场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个省级以上专业教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 .. .. . 职业院校 “金课”建设方案 课程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堂革命”,深入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金课”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协调发展原则。把“工匠培养”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辐射示原则。充分发挥“金课”的示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s. . . . .. . . . .. .. . 三、“金课”体系 “金课”来源于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我校的“金课”体系是指职业教育类型下的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金课”体系共分三个层级: 第一级: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指能够支撑专业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由二级院部评定。 第二级: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创新课程是指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有完善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实施,能够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第三级:“金课”。“金课”是指在改革创新课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具备一流的课程团队、一流的课程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课程资源、一流的课程管理等特点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金课”体系涵盖学校所有课程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课、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实践实习课。四、建设目标 第一批:金课?门,改革创新课?门。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目录 1 调研目的 (1) 2 调研对象 (1) 3 调研方法 (2) 4 调研内容 (2) 4.1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任职岗位,对本专业培养人才进行定位 (2) 4.2 依据人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调研,确定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向 (2) 4.3 调查企业的实际工作领域,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2) 4.4 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技能标准 (2) 4.5 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解 (2) 4.6 企业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3) 4.7 兄弟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3) 5 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3) 5.1 行业现状及人才总体需求分析 (3) 5.1.1 计算机现状分析 (3) 5.1.2 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4) 5.1.3 计算机行业人才总体需求分析 (4) 5.2 计算机网络应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5) 5.2.1 计算机网络应用从业人员结构现状及分析 (5) 5.2.2 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岗位分布与来源渠道 (6) 5.2.3 计算机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7) 5.3 主要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 (8) 5.4 本专业主要的主要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 (12) 5.5专业课程建设分析 (13) 5.6 毕业生工作过程中突出问题统计分析 (14) 6 调研归纳总结与建议 (15) 6.1 总体要求方面 (15) 6.2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15) 6.2.1 人才培养能力方面的建议 (15) 6.2.2 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的建议 (16) 6.3 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要求 (16) 6.4 师资培养建议 (17) 6.4.1 教师的基本要求 (17) 6.4.2 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的途径 (18) 6.5 实训基地建设 (18) 6.5.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8) 6.5.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8) 6.6校企合作建设 (19)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安徽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5月,是由原铜陵智通职业培训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省级示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有轴承加工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旅游与酒店管理、高铁、高级护理、财经、学前教育、对口高考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专业。 2011年,我校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TI职业技术培训考核单位”、“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CSIA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Adobe中国授权考试点”、“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组织奖”、“安徽省职业技能定点考试培训机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共青团安徽省委青年文明号”、“铜陵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铜陵市青年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共青团铜陵市委青年文明号标兵”、“铜陵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共有xx个项目获奖,其中有xx名学生分别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有xx名教师获奖。 一、学校办学方向 1、办学定位 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多元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刘涛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培训总结 机械电子工程系刘涛 一、培训班情况简介 主办:全国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联盟、北京校企联合管理咨询中心; 地点:上海; 形式: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答疑”等形式。 二、培训日程安排 三、培训主要内容 1. 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及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1)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与新要求

(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 (3)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4)如何有效快速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5)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策略 2.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如何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升级版专业 (2)明确专业定位,整体规划专业群建设 (3)专业建设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卓越氛围的建立 (4)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5)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制度设计方案 (6)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调研内容与调查方法 (7)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撰写 3.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 (3)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专业课程开发 (4)如何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步骤及案例分享 (6)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工作任务 (7)专业群建设运行的三大支撑保障系统 (8)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后期建设成效评价 三、培训收获与体会 为期3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充实,紧凑,收益斐然。专家教授们敏锐的思想,结合当面职业教育发展和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畅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的独特见解,并给予精辟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感受到巨大地震撼。通过与参会老师的交流,使我启发很大。 首先是刘显泽教授从什么是专业群、如何构建专业群以及如何建设专业群等三个方面讲解了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接着马树超教授,给我们讲授高职教育质量观与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马教授分别从高职教育质量观与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高职院校评估框架设计背景与内涵要求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府厅发[2016]65号)和《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赣教发[2014]6号)文件要求,对接江西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省教育厅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色专业群”)。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以专业对接产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一批深度融入产业链、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群,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全面同步小康”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特色专业群建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 服务需求、优化结构。依托产业办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不断增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围绕本地区或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行业特色,本着同一区域学校间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品牌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带动相关、相近专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3.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引导职业学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特色专业群建设要注重凸显、放大“群”效益。要根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促进、互为带动、互补共享的关联性,对专业群所涉及专业的组织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硬件设施、校企融合等进行整合,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三、建设目标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从2016年开始实施,2017年遴选立项20个专业群,2018年遴选立项10个专业群,三年内建设30个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期为三年。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群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建设内容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摘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与长期任务。文章就高职院校树立先进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高职院校要将内涵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实训基地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与长期任务。 一、树立先进办学理念是内涵建设的前提 “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深化教育教学,加强内涵建设,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先进办学理念。一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联系行业企业,不能关门办学。二是要坚持科学定位,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静下心来办高职。三是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工学结合,增强办学活力。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兴校”的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二、凝练办学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目标 “没有特色,就没有高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树立品牌形象,必须凝练办学特色。首先,要深刻理解办学特色的内涵。高校办学特色不是学校有多少大楼,也不是学校有多少学生,而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办学经验、传统、文化的长期沉淀,是办学优势与办学水平的集中反映,更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突出体现。办学特色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有办学体制、机制的特色,有办学思想、理念的特色,有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的特色,也有教师队伍、毕业生的特色。办学特色既可以反映整个学校的办学风貌,也可以反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办学特征,前者称为“办学特色化”,后者称为“办学有特色”。其次,学校在凝练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办学特色与外延、内涵发展的关系,既注重校园布局与建筑特色,也要注重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处理好办学特色与规模、效益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大贪全,要克服功利主义和服务当下的思想,科学确定办学规模,精心打造特色专业,树品牌,立形象,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美誉度。最后,办学特色要挖掘、要总结、要提炼。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各自的历史、各自的优势,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过程也是内涵建设的过程。 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该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追求的目标,学校有特色才能够提高办学的效率,形成办学的活力,学生才有竞争力,教师才有影响力,学校才有吸引力,学校的发展壮大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加强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的建设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的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对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出台了大量文件,全面支持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据此各大职业院校都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深化院校内涵建设为入手,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职业院校的专业分类方式大多数按照行业生产、工作岗位来划分,其专业课程更多的体现出行动体系。这种体系表现出的行动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贸然的体验,应当是理论和实践并行,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行动。 职业院校的专业特征主要体现:①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应用;②职业岗位技术能力的体现;③传承积累知识的表现。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将知识和技术相融合,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整合理论和技能知识,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培养人才条件的过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建设就必须紧跟需求做出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建设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环境。其包含的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训基地建设。 2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2.1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人才市场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加强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通过对本市人才市场调研、行业调查,可以分析得出本地区计算机类行业人才的需求关系,估算出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量和岗位类型,从而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有特色地进行专业内涵建设 2.2竞争力提升的需求 专业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是职业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品牌效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品位是专业建设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际上是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所以,应把握好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打造出本院校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示范性院校、示范性专业,增强在职业院校中的竞争力。 3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力量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多次邀请公司企业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瞄准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共同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 等级 项目 合格 规范化 示范性 6-1 专业设置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建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4.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

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5.根据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认证要求,确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 6.专业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专业建设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整体规划。 7.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办学理念和教风学风等,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建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不少于2个。 4.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5.根据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认证要求,确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 6.专业建设分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本专业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规划能得到有效实施。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

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然而,随着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的不断扩大,生源潜力越来越小,招生竞争空前激烈,中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职业教育培养方向不能很好的与市场对接、人才规格不能切合市场、技能结构不能吻合市场、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市场;二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带头人缺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偏少、实践技能不强;三是实习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四是传统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没有太大的提升,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地区中职教育甚至沦为“二流教育”,只要经济上有解决的可能,哪怕中考分数再差,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中职。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改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抓好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做强做优的战略方向。 一、要凸现学校发展远景,把握内涵建设方向 职业学校发展远景就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蓝图。职业学校内涵发展,首先必须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也就是通过教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广泛的市场用工需求调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分析研究,使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地方政府应从宏观上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确定远景目标。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坚持“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向导,以

质量促发展”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原则,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思路,打造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稳固内涵建设根基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既要遵循办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运行的发展规律。学校的责任是在技术人才市场和受教育对象之间架起一座宽阔的桥梁,使培养方向对接市场、人才类型符合市场、人才规格切合市场、技能结构吻合市场、综合素质适应市场。要想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学校就必须有先进的实验实习基地,有创新的课程体系、以及精干的师资队伍,同时,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人才支持政策,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制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坚实保障。 三、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内涵建设发展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没有政府重视,没有必要的投入,没有足够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再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政府的职责不仅仅是加大投入,还应该在发展规划、招生政策、用人制度、教师待遇、宣传力度等方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同时要引领职教人放开眼光、广开门路,放眼市场,寻找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发展新路。 四、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doc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 一、中职院校的现状与困境 中职学校,曾经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的扩招,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的制度以来,中职学校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办学日益艰难。 如今的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虽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中职学校自身也暴露出了许多的缺陷。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 有一定的弊端,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多东西几年、十几年没变,严重和社会发展现状脱轨;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面,不得不开设计算机、财会、企业管理、电脑文秘、市场营销等专业。但由于 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些专业没有突出的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加之与许多大学、高等职业院校所设专业重复、雷同,使社会及市场对这 些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趋于饱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这些专业也难以维续。办学没有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及湖北省的政策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 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子无 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中职教育的发展、 长期发展是我国教育组成中必不可缺少的。 为了改变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开展中职院校示范学校建设和建设中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工作。其中,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计划在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 三、特色专业的申报与认定 特色专业按照学校申报、市州初审、省级评审认定的程序进行。分年度申 报,分年度实施。专业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一)申报条件及要求 1.专业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联系紧密,毕业生就业 质量好,就业岗位专业性强,有2届以上毕业生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或主干专业。原经省评审认定的品牌专业可以申报。

关于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思考.docx

关于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思考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是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后的又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举措。最新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要求“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要求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可见,这一任务已上升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是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和改革创新的需要,必须树立标杆,示范引领;是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需要,即转型升级,把重点转移到内涵和质量的高水平上来;是做强职教和世界出彩的需要。面对竞争博弈的发展格局,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得自身的话语权;是回应经济强起来和人才支撑的需要。面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级跳发展,当下中国更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来支撑经济发展走强。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着这样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新举措、新战略、新导向、新诉求。 一、特色概念厘定与目标思考 这里我们需要对两对概念进行辨析:一是特色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特色。嘉应学院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胡解旺指出:“特色高職院校与高职院校的特色有明显区别。前者是指高职院校从外延到内涵已经具备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标志性特征,已经上升到高级阶段;而后者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并未上升到整体特色的高度,尚处于初级阶段。”[1]二是高水平特色及其关系。特色是事物的特性和本色。它是事物保有其本质和个性的独到性、特殊性,是区别于他事物的核心关键所在,是事物守护本真、本我、本己而存在的理由和依据。高水平是事物所能达及的应然标高。它表明建设的成果应当具有高阶性、示范性,具有推广效学的普适性、价值性,是符合建设目标预期的。特色高水平或高水平特色包含两个目标维度:一是有特色,二是高水平。特色是高水平特色,水平是有特色的水平。有特色无水平,是低端平庸的特色。有水平无特色,只能是去职业性的水平。特色高水平或高水平特色是二者结合、共同构成建设的目标愿景和要求。它是事物特色的一种澄明与开显,是特色水平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是统一的应然实践所应达到的一种理想高度和水准。 关于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目标,职教界的专家们各有见解。高职校长联席会主席董刚的“六维度”观点:即办学定位准确,治理水平先进,专业建设一流,师生素质卓越,社会服务优质,办学特色鲜明。义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振洪的“四新”提法是:目标定位要立足新高度,人才培养要探索新模式,平台建设要拓展新路径,服务引领要打造新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我校汽车类专业的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动态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品牌专业 为了一步加强学校汽车类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我校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调查、认真研究,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对汽车类专业建设的一点想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基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按照“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专业建设原则,以学院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为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的办学原则,建立专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动态机制,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学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武汉市城市经济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目标 我校汽车学院从高职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出发,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引领,不断完善以汽车服务类专业为龙头,汽车制造类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凸显本院专业建设特色。围绕汽车生产、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汽车保险等专业领域,根据汽车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汽车在服务和未来消费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设置新的汽车专业,逐步拓展新的专业群和专业领域。重点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经过5年的专业建设,逐渐形成涵盖汽车各类行业、各种工作岗位(群),渗透各个汽车相关行业岗位(群)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 三、专业建设思路 1.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设置新专业 武汉市到“十二五”末,实现180万至200万辆整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