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现代科技

感受现代科技
感受现代科技

感受现代科技

【学习目标】

1、知识: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能力与情感:感悟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激发学生

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了“课前预习”、“课堂助学”、“课堂巩固”、“课后拓学”、“教学反思”五个模块的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自主体验、

探究活动、案例情境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初探:

(一)快快行动,书外的知识真有趣:

1、生活体验:观察生活,请你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科技产品?例举实例说说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2、想象天地:展现你的想象天份,想象你准备发明一样科技产品,使你的未来生活更美好。

3、图片收集:上网收集有关科技产品的图片,准备创办科技小展览,领略现代科技的神

奇与力量。

(二)阅读课本,书本的知识真寻味:

4、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________________。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推力,是________生产力。__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6、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新变化?答:(1)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科技极大地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科技改变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能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吗?

二、新课讲解:

(一)情境导入:探究话题——现代科技在身边

(二)师生探讨:

探讨一: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

1、走进生活:交流预习题一,初步感受现代科技就在大家的身边,并举例说明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2、问题探究:交流预习题二,探究现代科技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体会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

3、共同归纳: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探讨二、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4、情境探究:阅读补充材料,想一想,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5、问题探究:你还能举例说明科技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6、自主感悟:观看魅力城市--张家港,思考:科技进步是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

7、共同归纳: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8、活动探究:科技发展在丰富个人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

9、展开想象:交流预习题三,唤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及科技创造欲望。

(三)释疑解惑:

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四)收获平台: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或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这说明()

A.只要科技发展了,社会自然就会发展

B.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科技发展为中心

2、近年来,手机、纯平彩电、变频空调、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纳米洗衣机等新科技产品不断问世。这些产品的问世()

①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④说明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3、据统计,在苏州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4年分别已达到了50%和58.5%。这些数据表明()

A.科技进步的关键是资源开发

B.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C.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

发展。

(二)判断题:

1、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手段,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2、“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是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行动写照。这反映了科技进步是生

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

3、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只要科技发展了,人类社会就文明了。()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四、课后练习:(含延伸拓展)

(一)选择题:

1、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200多公斤的大南瓜、色泽鲜艳的太空椒、富含营养的食用海水蔬菜……这些采用新技术培育出来的成果正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表明()

A.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新的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已很富裕

C.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的较量

2、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开始了中国人的又一次太空之旅。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体现了我国()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综合国力的增强③义务教育的普及④人民生活的改善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二)判断题

1、因特网接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航天圆了人们的九天揽月梦。现代科学技术使古人的所有梦想都就了现实。()

2、科学技术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只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分析题:

1、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每时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服务,如网络、手机、电话等,气象卫星使人类能够预先知道自然灾害,提高了人类生活的安全性;通信卫星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培育的优良杂交水稻,从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长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袁隆平以及他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实践平台:

根据大家收集的科技资料,创办一个科技小展览。

五、教学后记: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专题复习:科技创新》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科技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思想品德鲁教九年级下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二下册课本,初三课本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056642.html,】查找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世界科技加快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科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在我国,从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各地区的科技成果展示到国家年度科技奖励大会,无不展示出我国对科技的重视,因此,本专题是中考的一个热点专题,也是初中学段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知识点之一。 学习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2. 能力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 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三、教材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科技教育方面的国情 我国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怎样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八年级下册14、15课以及九年级第7课《走科教兴国之路》)教学重点: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教学难点:青少年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056642.html,]在网上搜索科技创新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056642.html,)上搜索下载2011年度科技奖励大会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通过百度(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056642.html,)在网上搜索一些2011年的科技成果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科技创新的成就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及流程 问题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本课流程如下: 1.课堂导入:聚焦聚焦2011年度科技奖励大会 2.明确问题: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训练题 鲁教版

思想品德: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训练题(鲁教八下) 一、基础知识题 1、_____,______,是人类最基本的追求。 2、新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____和____,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___和____。 3、科学技术是第一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4、科学技术是____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____和____。 5、以______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_____向_____的历史性跨越。 6、______和_____,更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 7、当代科技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是______,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 _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现在人们吃得营养健康,穿的舒适漂亮,住的明亮宽敞……离开现代科技,这些生活上新变化难以想象。这说明 A.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新科技产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 C.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 D.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2、下列不能体现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是 A.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B.高科技产业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C.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D.科学技术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地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的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富兰克林的这段话的意思是 ①感慨科技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之快②感叹生命的短暂 ③展望未来,很难预见科技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④高科技会引导人们走向更具活力的新世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时代在发展,信息在爆炸,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传统的定点、定时授课模式已

数字在身边科学教案

数字在身边科学教案 【篇一:科学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 目标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 种材料构成的。 1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2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 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 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 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 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 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

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什么是由材料制成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 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 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 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 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 同学你们发 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 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 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 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 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 么材料加工的吗?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转动》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 一、教学背景山东版八年级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包括两框内容即“现代科技在身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两框内容先从身边谈起,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从而为学习下一课“走创新之路”奠定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本课内容抽象难懂,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 益。 二、整合思路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现代科技在身边”时,图片展示现代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益。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2、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4、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自己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现代科技在身边

【教学难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教学方法】故事引导法、情景探究法、案例启示发、实践操作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板书: 现代科技在身边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衣、食、住、行 I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一一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_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_简介

科学学研究000321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0 Vol.18 No.3 P.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9日 万方数据 file:///E|/qk/kxxyj/kxxy2000/0003/000321.htm2010-3-23 2:54:14

感受现代科技

感受现代科技 【学习目标】 1、知识: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能力与情感:感悟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激发学生 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了“课前预习”、“课堂助学”、“课堂巩固”、“课后拓学”、“教学反思”五个模块的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自主体验、 探究活动、案例情境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初探: (一)快快行动,书外的知识真有趣: 1、生活体验:观察生活,请你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科技产品?例举实例说说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2、想象天地:展现你的想象天份,想象你准备发明一样科技产品,使你的未来生活更美好。 3、图片收集:上网收集有关科技产品的图片,准备创办科技小展览,领略现代科技的神 奇与力量。 (二)阅读课本,书本的知识真寻味: 4、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________________。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推力,是________生产力。__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6、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理务关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14.2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理务关中学赵玮教案鲁教版

感受现代科技

2.克隆技术进步对人类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习任务三、阅读教材P66--P67。思考:空间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列举空间技术发展标志性事件。 2.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 术之一;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 重志。 环节三、思维互动解难释疑 1、师生互动,组间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我们一起分析判断: 克隆,原是央文clone的间译,意为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每当出现重大克隆进展时,各种警告和么对声便不绝于耳。最近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通过克隆制造出了人类胚胎之后,批评言论又是不断。有人看好克隆人在生物学及医学上的价值,有人批评克隆人对人类社会伦理秩序造成的颠覆。那么?克隆技术到底是福兮?祸兮? 环节四、知识整合系统小结 / 信息技术(内容?意义? 发展方向?)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生命科学(作用?) |\ 空间技术(作用?) 环节五:夯实基础及时反馈 1.据有关资料冋级,人类的科技成果,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5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 5年增加1倍。近30年来,人类 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超过了以往2000年的总和。这表明( ) A.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 B.科学技术更 新的速度日益加快C.科技进步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D.科技进步位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2.2008年9月6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飞向遥远的太空。“神舟”七号飞船载人 航天飞行的成功,从技术来讲依赖我国的()A.人民的团结奋斗 B.领先于世界的信息技术革 命C.空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D.对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3?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知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实践、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围绕“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话题,分小组制定探究的计划,自主搜集材料并归类,根据材料和主题写出有理有据的探究报告。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课,先在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搜集材料的基础上,用座谈、辩论、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新精神。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由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各自资料。 2.各小组同学根据学过或阅读过的现代科技文章,想一想,现代科技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烦恼?确立各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3.和家长、同学一起去搜集资料。 4.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书写出本组的探究报告,小组充分讨论,共同修改。 (二)学生探究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与学生探究讨论一些问题。 (三)课堂活动 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辩论,共同提高。 1.展示科技成果材料,导入课题。 (1)多媒体展示人类研究成果(文字材料)。 20世纪的科学技术以怒涛澎湃之势突飞猛进。人类知识宝库中有80%的科学发

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是20世纪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创造的。 ①1901年古列尔莫•马尔科尼在纽芬兰接收到来自英国康沃尔的世界上第一个电报信号。 ②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地演示了机动飞机。 ③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规模生产汽车的流动装配线。 ④1920年第一个电台广播。 ⑤20年代吸尘器、电剃刀、脱水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出现。 ⑥1924年埃德温•哈勃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还有星系。 ⑦1926年约翰•洛吉用无线电波进行首次电视广播。 ⑧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⑨1945年首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个月后原子弹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 ⑩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52年乔纳斯•索尔克发明抵御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1954年首例肾移植手术成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苏联将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地球轨道。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航员登月成功。 80年代导致疯牛病的毒蛋白被发现。 1983年吕克•蒙塔尼耶和罗件特•加洛分离出艾滋病毒。 1996年用单个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培育的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指出“科学力量的产物或者有益或者有害,主要依赖于人类如何使用它”“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的说明书”。 (2)多媒体展示影视材料。 镜头:①开采山石炸药爆炸,为人类搭桥、铺路,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②在战场上,炸药的爆炸,使人们生灵涂炭,惨不忍睹。 导入: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便利,减轻了劳动强度,然而它却被那些侵略者所利用,又为战争中的人们带来了痛苦和死亡,诸如此类,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我们知道在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 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迅速建立起了近代科学体系,而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不是诞生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而是诞生在文明历程较短的西方。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总结如下。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提出了,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此外,中国学者中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探讨。其主要关注两个大的方面: (1)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有什么因素阻碍了现代科技的形成? (2)西方文明有什么因素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形成? 下面我将会针对两个方面基于一些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有什么因素阻碍了现代科技的形成? 谈文明历程的发展局限,政治制度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关键点。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僚制度,以及应运而生的“科举制度”,都在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指向“为君所用”,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这极大地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 同时,在这种政治制度上,大多数的人们以“男耕女织”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安定于闲适的农业生活。虽然人们在耕织生活中不乏优秀的智慧结晶,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说远远不够。科学技术诞生的基础是科学实验,而中国农民则惯于以经验的形式传授给子孙后代,缺乏实验的记录。 ●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根据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民主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愈来愈完善,朝代的更迭亦是推动中央集权完善的主要原因,宋明时期达到顶峰。 ?此外,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无到有是依赖个人的偶然发现及研究,人口数量多也意味着发现的机会多,但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些偶然就不那么占主导,此时的科学技术需要深入探讨,需要一些新领域的科学技

鲁教版思品八下感受现代科技第2框word学案

7.14.2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拿到这份学案的时候,希望你展现出自己最亮的一面,相信“我能行,我最棒”,祝愿学习“旅途”愉快!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通过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的发展状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培养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科技尤其是我国科技的发展状况。 知识:1、了解众多科学技术成就中代表性的三方面内容: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 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 难点:了解,促进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的升华提高。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 ①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②信息技术包括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技术、成像技术、_______技术等。(内容) 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心技术向什么方向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 ①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________。 ②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 ①__________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 ②__________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发和应用_______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II、预习自测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代科技革命以空间技术为中心 B.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 C.空间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 D.信息技术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 2、下列不能体现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是() A、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B、高科技产业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科技与创新》 教学案

科技与创新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中侯学伟 复习目标 1. 感受科技对生活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初步培养科学的生活态度。 2.通过活动,理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激发自己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 3.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初步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未来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教学内容分析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反映出来,通过学生观察生活,列举实例,让学生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引导学生放眼古今中外,纵观上下五千年,探究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课时以生活中的科技实例为载体,反映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对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入手,但同时也应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化,感受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本课时在逻辑结构上设计了紧密相联的两目: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第二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信息搜集与处理、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发现,使学生获取知识,体会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感受现在科技、畅想未来、感受科技的力量、你说我说、攀登科学高峰等活动来领会现代科技在身边,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活动引领教学,通过设计情景,让学生自主感悟、建构知识体系。以问题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培养思维的能力。教师有针对性补充了一 页脚内容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