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第三章 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讲解

运动生物力学—第三章 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讲解
运动生物力学—第三章 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讲解

系年级班第次课时间

内容目标内容提要: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的运动的特点是,在意识控制下,一方面遵循力学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本章从力学结构及运动对这些运动器官的影响两个方面介绍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掌握运动对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

教学

重点

重点掌握肌肉的力学特性,为正确分析人体动作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与仪器等

讲稿提纲

第三章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

第一节骨的生物力学

一、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二、运动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关节生物力学

一、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二、运动对关节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肌肉生物力学

一.骨骼肌的力学特性

二.运动对肌肉力学性能的影响

讲稿内容

第三章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

第一节骨的生物力学

人体共有206块骨,其功能是对人体起支持、运动和保护的作用。骨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论是从解剖学还是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是由骨的功能适应性所决定的。骨的功能适应性,是指对所担负工作的适应能力。从力学观点来看,骨是理想的等强度优化结构。它不仅在一些不变的外力环境下能表现出承受负荷(力)的优越性,而且在外力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通过内部调整,以有利的新的结构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一、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一)骨对外力作用的反应

1.骨对简单(单纯)外力作用的反应

(1)拉伸:拉伸载荷是自骨的表面向外施加相等而反向的载荷,在骨内部产生拉应力和拉应变。例,单杠悬垂时上肢骨的受力。

(2)压缩:压缩载荷为加于骨表面的向内而反向的载荷,在骨内部产生压应力和压应变。例,举重举起后上肢和下肢骨的受力。

(3)弯曲:使骨沿其轴线发生弯曲的载荷称为弯曲载荷。在弯曲负荷下,骨骼内不同时产生拉应力(凸侧)和压应力(凹侧)。在最外侧,拉应力和压应力最大,向内逐渐减小,在应力为零的交界处会出现一个不受力作用的“中性轴“。例,负重弯举(杠铃)时前臂的受力。

(4)剪切:标准的剪切载荷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距很近的力的作用,有使骨发生错动(剪切)的趋势(图3-1),在骨骼内部的剪切面产生剪应力。例,人体运动小腿制动时,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的滑动产生剪应

力。

(5)扭转:骨骼受到外力偶的作用而受到的载荷,在骨的内部产生剪应力。例,掷铁饼出手时支撑腿的受力。

2.骨对复合(实际)外力作用的反应

在人体运动中,受到纯粹的上述某一种载荷的情况很少见,大量出现的是复合载荷。复合载荷即是同时受到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载荷作用(分别以人行走和小跑时成人胫骨前内侧面的应力为例)。

(二)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

骨的结构被广泛认为通过进化过程得到了最优化的设计:即在特定的载荷环境下得到重量最轻的结构。以下从结构优化的角度分三个方面介绍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

1.各向异性

由骨内部解剖结构易见骨是一种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结构的特点就是各向异性,即其力学性能具有较强的对成分和结构的依赖性。应该注意的是,同一块骨的不同部分的力学性能是有差别的(以股骨密度和强度的等高线为例)。

2.壳形(管形)结构

分析表明,骨以其合理的截面和外形而成为一个优良的承力结构。以长骨为例加以说明。

(1)弯曲载荷下长骨结构的优化

(2)扭转载荷下长骨结构的优化

3.均匀强度分布

骨具有强度大,重量轻的特点。如果引入比强度(极限(最高)强度除以

比重)和比刚度(弹性模量除以比重)的概念,则可以见到骨的比强度接近于工程上常用的低碳钢,而骨的比刚度可达到低碳钢的三分之一。

二、运动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适宜应力对骨的力学性能的良好影响

1.体育锻炼对骨的力学性能的良好影响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拉(张)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抗弯曲、抗压缩和抗扭转载荷的能力都有提高。当体育锻炼停止后,骨所获得的变化就会慢慢消失。因此,体育锻炼应经常化,锻炼的项目要多样化。专项训练与全面训练相结合。

2.不同运动项目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大量横向和纵向研究表明,负重和冲击性体育运动项目(如跑、跳、投、田径项目、网球和垒球等球类项目)均有助于增加峰值骨量。研究显示,负重运动如跑步可显著增加下肢骨密度,而对非负重的前臂则无影响。网球运动员击球臂骨投射密度增加,用定量CT 测定后发现,运动训练效果主要是使松质骨结构与密度得以改善与提高,能有效增加骨干横断面或横断面惯量矩(骨壁增厚和骨径的增大)。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同,对人体各部分骨的影响也不同。经常从事下肢活动的跑、跳项目的运动员,对下肢骨影响较大,对上肢骨影响较小。而经常练习举重的运动员,对上肢和下肢的影响都较大。又如从事多年训练的跳远运动员,踏跳脚的第二跖骨直径增大,芭蕾舞演员的第二、第三跖骨的骨密质,足球运动员第一跖骨的骨密质都有增厚。拳击运动员桡骨骨密质也明显增厚。

3.适宜应力原则

骨骼对体育运动的生物力学适应性本质上是骨骼系统对机械力信号(应力)的应变。有利的运动负荷及强度导致的骨应变会诱导骨量增加和骨的结构改善;应变过大则造成骨组织微损伤和出现疲劳性骨折,应变过小或出现废用则导致骨质流失过快。因此对骨存在一个最佳的合适应力范围。

周期性超强度运动训练可能导致骨微细结构的破坏。这些骨的微损伤随时间不断累积(常见于军事野营训练军人和长跑运动员),如得不到改建修复可导致骨强度下降,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

骨骼的废用(如卧床、肢体固定或失重)对骨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事实上,大量研究已证实骨骼废用使骨密度下降和骨结构受损的速度远比体育锻炼对骨的有益影响快得多,而且恢复时间长且困难。一旦发生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骨质快速丢失,如何制定有效的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康复训练计划仍缺乏研究,这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二)骨的运动损伤及防治

1.骨折的断裂形式及载荷方式

如果作用于骨骼上的载荷超过骨所能承受的强度极限,就会引起的骨折。

拉伸载荷引起的骨折常见于跟骨。第5跖骨基底靠近腓骨短肌附着处的骨折以及跟腱靠近附着处的跟骨骨折都是由于拉力产生的骨折。

压缩载荷引起的骨折常见于椎体。有时由于肌肉异常强烈的收缩,也可产生关节内压缩型骨折。

纯弯曲载荷造成的骨折不多见,常见的是侧力弯曲载荷,如三点弯曲。从侧面和后面对小腿腓骨击打极易造成这种骨折。因此,足球比赛规则严禁从侧面和后面铲击小腿。

剪切载荷引起的骨折常见于跟骨、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剪切破坏,变形后

产生相对位置变动。

纯扭转载荷引起的骨折比较少见,它多半是和其它的载荷形式组合在一起而引起的。

实际情况下的骨折绝大部分是由复合载荷引起的。

(三)常见运动性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疲劳骨折是一种在运动中常见的低应力性骨折。当骨受低重复载荷作用时,常可观察到疲劳细微骨折。疲劳骨折的产生不仅与载荷的大小和循环次数有关,而且还与载荷的频率有关。因为骨具有一定的修复重建功能(功能适应性),所以只有当疲劳断裂过程超过骨重建过程时疲劳骨折才会发生。肌肉疲劳可以看作是下肢疲劳的一个原因。一般,持续性的运动/活动先是引起肌肉疲劳。当肌肉疲劳后,肌肉收缩力降低,从而改变了骨的应力分布,使高载荷出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可导致疲劳骨折。骨折既可能可出现在受拉侧,也可能出现在受压侧,或者两侧都出现。拉力侧骨折产生横向裂缝,且很快扩展为完全骨折;压力侧骨折发生比较缓慢,骨重建过程不太容易被疲劳过程超过,而且可能不扩展为完全骨折。

第二节关节生物力学

关节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体运动的力和保证身体各部分间的灵活运动。明确力在各种关节中的传递方式以及关节的运动特点是关节生物力学的主要目标。

一、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一)关节的润滑机制

关节主要由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关节腔中充满了起

润滑作用的关节液。关节的润滑机制主要与关节软骨和关节液有关。

1.关节的摩擦系数

关节的摩擦系数采用重力摆法进行测定。与工程上的人工润滑结构相比,其摩擦系数是非常小的。这是人体关节抗摩耐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关节软骨的力学性能

关节软骨的主要功能是:减小关节活动时的阻力(润滑关节),减小关节面负载时的压强(适应关节面),减轻震动(缓冲)。关节软骨是一种多孔的粘弹性材料,其组织间隙中充满着关节液。在受拉伸应力下间隙扩大,液体流入,压缩时液体被挤出。软骨中没有血管,它正是靠这种应力下液体的流动来保证营养的供应。由于软骨的应力影响着软骨内液体的含量,而液体的含量又影响着软骨的力学性能,这使得分析十分复杂。

(1)渗透性。

实验表明,在恒定的外力下,软骨变形,关节液和水分子溶质从软骨的小孔流出,由形变引起的压力梯度就是引起关节液渗出的驱动力。随着液体的流出,小孔的孔径越压越小。因此,关节液的流出量在受力初期大于受力末期,形变也是初期大于末期。关节软骨依靠这样一种力学反馈机制来调节关节液的进出。正常的关节软骨的渗透性较小(与海绵相比)。在病理条件下关节软骨的渗透性增大,会出现关节积水、疼痛等与关节软骨力学性能变化有关的症状。

(2)粘弹性

关节软骨和关节液具有粘弹性(非线性)的特点,其力学性质与温度、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粘弹性体相对于弹性体来说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①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会

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②蠕变。当物体突然产生应力时,若应力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变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蠕变。

③滞后。在加载载荷和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不相同,即受力和恢复的状态不同。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3.时间--形变关系

关节软骨和关节液作为一种粘弹性体,对外部载荷作用的快慢十分敏感,即其形变与外力的作用速度有关。例如,关节软骨的形变是由于液体的流出,关节软骨受到的挤压速度越快,液体流出小孔的阻力也就越大,关节液就越不容易流出;而速度越慢,关节液越容易流出。测量结果表明,当外力作用的时间在1/100 s左右时,关节液是同时具有流动性和弹性的粘弹性体,像橡皮垫一样,缓冲关节面之间的碰撞。;当作用时间大于1/100 s时,关节液像润滑液一样,使关节灵活运动。如果外力作用的时间很短,例如达到1/1000 s左右时,关节液不再表现为液体或弹性体,而是呈现出‘固体’的特点,对碰撞时的冲力不再起缓冲的作用。打球时手指的挫伤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

4.关节润滑机制

前面提到,人体的关节是是一个集自如的快速和慢速运动,承受高载荷和低载荷于一体的既灵活又稳固的结构。关于关节的润滑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统一机制。在一定情况下根据关节负荷或运动的需要由下列一种或多种机制起作用。

(1)界面润滑。界面润滑是依靠吸附于关节面表面的关节液(润滑液)分子形成的界面层来作润滑。在关节面承受小负荷,作速度较低相对运动时,起到降低剪切应力的作用。

(2)压渗润滑。当关节在高负荷条件下快速运动时,关节软骨内的液体被挤压渗出到临近接触点/面周围的关节间隙。此时关节面软骨表面之间的液膜由压渗出的组织液和原有的滑液组成。液体由接触面从运动方向的前缘挤出,在接触面的后缘由渗透压把压渗出的滑液再吸收回软骨内。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保存关节液及其位置,对抗外力。所以也称为流体动力润滑。

(二)关节结构的力学特性

1.关节静力学

2.关节运动学

3.关节动力学

二、运动对关节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运动对关节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

1.适宜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关节负载能力和减小摩擦阻力的影响研究证明,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骨关节面骨密质增厚,从而能承受更大的负荷,并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动物实验证明,长期运动可以使关节面软骨增厚。这种关节面软骨的增厚被认为是由于软骨基质和细胞吸收液体的结果。与此相应,有报道说一年的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关节滑液量成倍增加,有助于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力。

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一些辅助结构如关节肌腱、韧带增粗,肌肉力量增强,在骨附着处的直径增加,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动作力矩。

2.过当运动对关节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

以膝关节半月板(关节内软骨)撕裂为例。

(二)常见关节损伤和防治的生物力学机制—以腰脊劳损为例

脊柱对人体的运动和姿态的保持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脊柱系统的构造复

杂,其主体是椎骨、椎骨关节、椎骨间的椎间盘、以及前、后纵韧带。所以脊柱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关节的联合系统。

1.不同姿势下腰段脊柱的受力特征

2.脊柱运动节段的力学特性

脊柱的功能单位是运动节段,包括两个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椎体是椎骨受力的主体,主要承受压缩载荷。椎体截面随着上部躯干的重量的逐步增加由上向下越来越大。

椎间盘为密闭性弹簧垫,由相邻椎体上下面的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组成。髓核为粘性透明半胶体。椎间盘的承载能力由上向下逐渐递增。根据各椎间盘的单位面积计算椎间盘的破坏压应力近似相同,可见人的脊椎也是一个等强度结构。

第三节肌肉生物力学

肌肉力学是生物力学里最吸引人的一个领域。这是因为肌肉(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肌肉不但可以被动地承受载荷,而且具有自主收缩的能力,可以能动地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作功。在肌肉生物力学领域里,Hill(1938)的开拓性工作,建立了关于肌肉收缩的宏观唯象理论,奠定了生物力学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Huxley提出了关于肌肉收缩机制的肌丝滑移学说,从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出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目前, 肌肉生物力学面对的要求是,不仅要适应所有应用力学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还要不断丰富和挑战力学已存在的分支和新领域。

本节以Hill模型为基础,讨论骨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一、骨骼肌的力学特性

(一)Hill 方程

本世纪 30 年代, Hill 的经典性的工作,奠定了骨骼肌力学的基础。他取青蛙的缝匠肌为试样,两端夹紧,保持长度为 L 0。以足够高的频率和电压

加电刺激,使挛缩产生张力 T 0。然后将肌肉的一端松开,使其张力降为 T ( T

< T 0),则肌肉纤维以速度 v 缩短。 Hill 不仅测定 T 、 v 与 T 的关系,还

测定了肌肉缩短时产生的热量,以及维持挛缩状态所需的热量。

Hill 方程:( a +T) ( v + b ) = b ( T 0+ a )

Hill 方程表明:在挛缩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从化学反应获得的机械能是常量。从力学观点来看, Hili 方程描述了骨骼肌收缩时的力一速度关系。显然,张力越大,缩短速率越小。反之亦然。

Hill 方程亦可写成如下形式:

a T T

T b v --=0

b v v v a b v av bT T +-=+-=0

若 T = 0,则 v 达其最大值 v 0:

a bT v 0

0= 若以 T 0、 v 0为参数,可得 Hill 方程的无量纲形式:

00011T T c T T

v v +-= 或

00011v v c v v T T +-

= 这里 a T c 0

=

(二)肌肉力学模型

自从 1938 年 Hill 提出关于骨骼肌收缩的双元素功能模型以来,数十年间有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大体是在双元素的基础上再加一点东西(如把串联弹性元改为粘弹性元素,再增加一些元素,改变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等等),以期把新的实验发现概括进去。然而,这也造成了一些混乱。为了澄清这些混乱,冯元祯 ( 1970 年)从肌肉收缩的纤维滑移理论出发,以单一的肌纤维节为对象,重新论证,建立了三元素模型,当然,这隐含了一个假设:所有的肌纤维节都是一样的。

模型由三个元素串、并联组成:

1 .收缩元,代表可以相对滑动的肌浆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丝,其张力与它们之间的横桥数目有关。松弛状态下,张力为零;

2 .串联弹性元,它表示肌浆球蛋白纤维、肌动蛋白纤维、横桥、z 线以及结缔组织的固有弹性,设它是完全弹性体;

3 .并联弹性元,它表示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力学性质。

如何确定各个元素的特性呢?并联弹性元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可由静息肌肉的本构方程给出。关键是怎样确定收缩元与串联弹性元的性质。

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纤维的几何变化可用图 3-17 来表示, M 是肌浆蛋白纤维长度, C 是肌动蛋白纤维长度, △ 是二者搭接部分的长度, H 、

I 分别表示 H 带和 I 带的宽度, L 是肌纤维节总长度, L 0为静息状态下肌

纤维节的长度, η则为串联弹性元的伸长量,则:

△ = M 一 H = 2C 一 I

无弹性变形时:

L = M 十 I = M + 2C 一 △

若有弹性变形,则:

L = M + I +η = M + 2C 一 △ 十η

将上式对时间微分得:

dt d dt d dt dL η+?-=

并联弹性元的应力为: τ

(p) = P ( L ) 串联弹性元的应力为:

τ

(s) = S (η,△)

若设: 0),( 00),( 0=?=>?>ηηηηS S 时,时,

那么肌纤维节总应力为:

),()()()(?+=+=ητττS L P s p

其中串联弹性元的特性可由快速释放实验和等长—等张过渡实验确定。

按上述三元素模型,存在有两个张力,P (L )和 S (η,Δ);三个速度 dL/dt ,d η/dt ,d Δ/dt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收缩元特性可用 Hill 方程规定时,指的是哪个张力?哪种速度? Hill 的原始实验中,P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很自然, Hill 方程中的张力应为 S (η,△)。

在肌纤维长度突变后的过渡过程中,dL/dt = 0,S 是随时间变化的。因而Hill 方程中v 不是dL/dt ,只能是d η/dt 和d Δ/dt 之一。而在此过渡过程中,d η/dt 和d Δ/dt 大小相等,只是符号相反。可以取 v = d Δ/dt 。这样,收缩元的特性由下述方程确定:

000111S S C S S

dt d v +-

=? Hill 模型一直主导着肌肉力学的研究。人们不断做改进,以概括更多的新的实验结果。例如,将串联、并联弹性元素改为粘弹性元素;在描述收缩元的 Hill 方程中引进时间因素等等。这样所得的本构方程逐渐变得很复杂,也逐渐显出 Hill 的三元素模型的根本弱点:各元素间力和应变的分配是任意的,通过实验确定的各元素的性质依赖于所取的模型,即依赖于一些相当任意的假设。因而,实验所得参数不是肌肉的固有性质,仅仅是肌肉性质在某种模型中的反映,而这种模型,并不是唯一确定的。然而,尽管如此,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骨骼肌的性质来说, Hill 方程和 Hill 模型仍然是一种良好的近似。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也是唯一可操作的模型。从实际应用的需要来看,对于骨骼肌来说,当务之急不在于新的、更完善的理论的探索和更完备的本构关系的寻求,而在于肌肉(肌群)力的在体无创监测方法的研究,这无论对于骨和关节的受力分析、骨折的治疗的方法选择和参数优化,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都有重大的实用意义。在这方面,Hill 模型理论有可能发挥它的独特的作用。

二、运动对肌肉力学性能的影响

肌肉力量训练是广泛采用的改变肌肉力学性能的方法。人体内的肌肉是均

衡配布的。例如环节的运动有主动肌就有对抗肌, 有前群肌就有后群肌, 有内收肌就有外展肌。由于肌肉力量的这种相互制衡性, 对特定的运动动作往往表现出力量不足。力量训练可由增大主动肌力和减小对抗肌力两种途径进行。训练方式主要为抗阻力练习。训练的结果是肌肉体积的明显增大。一般认为,肌肉体积增大是肌纤维增粗的结果。

对肌肉性能的生物力学评价的常用指标有肌肉功率、肌力变化梯度和肌力矩等。

(一)肌肉功率

研究表明,影响肌肉功率的因素有性别、运动项目等。

1.性别差异

2.项目差异

(二)肌肉力量变化梯度

1. 肌力变化梯度概念

在很多体育运动中往往要求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一般称爆发用力。这种极短时间内肌力的变化可以用力的梯度加以度量。其数学表达式是力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dF / dt 。

在量值上表征力的梯度,常用下列两个指标中的一个表示:第一达到2

1最大力所需的时间(max 21t ),称为力的时间梯度。这种叫法简单方便,但不够精确。 第二,力的最大值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max F / max t ,这个指标叫力的速度梯度。

达到最大力值所需的时间( max F t )约为 300 - 400 ms 。在许多运动中力的发挥时间要比此时间短得多。例如,优秀短跑运动员蹬地持续时间少于 100 ms ,跳远蹬地时间少于 180 ms ,跳高少于 250 ms ,掷标枪的最后用力约为巧

150 ms 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来不及发挥出最大力,因此运动员用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力的梯度。

2.肌肉快速收缩测试

(1)半蹲跳(Squat jump test,SJ)。测试下肢伸肌群在预先拉长且处于等长收缩状态下突然启动收缩的能力。基本方法为受试者双手叉腰(排除上肢对结果的影响)半蹲,尽最大努力澄伸跳起。要求不能出现起动瞬间身体重心先小幅下移再向上的情况。

半蹲跳的应用:从静止状态快速启动的项目,如短跑,跨栏,游泳,自行车。起动能力与运动水平直接相关。起动能力:反应时间+起动力量,即将‘快速反应‘变为’快速行动。关于起动力量,有建议取起动瞬间30 ms达到的力值作为肌肉的起动力量。当负荷足够大而使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时,肌肉收缩力在100 ms约达最大力值的60%,达到最大力值的时间要长得多。因此,究竟以多长的时间的力值作为起动力值,需要根据项目的研究特点加以确定。

(2)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测试下肢伸肌群从离心收缩快速转为向心收缩的能力。基本方法为受试者双手叉腰(排除上肢对结果的影响)从直立或小幅微蹲开始,快速下蹲至某一位置立即向上起跳。

下蹲跳的应用:肌肉弹性能储备与利用。肌肉弹性能是在肌肉向心收缩前由于外力作用而先产生离心收缩,肌纤维在离心收缩过程中受牵张而储备了一定的弹性能,并在向心收缩过程中释放出来。例如跑、跳、投等运动项目。(三)等速肌力矩

等速或等动运动(Isokinetic training),是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运动。等速运动与等长、等张运动相比,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在整个运动过程

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等速运动的应用体现在肌力矩的测评和肌力训练两个方面。

1.肌肉力量测评

等速运动测试可以提供不同运动速度、不同关节活动范围条件下给定关节周围拮抗肌群的肌肉峰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等数据。

研究表明,膝关节屈/伸比值一般在慢速测试时(60°/sec)为60~69%,中速测试(180°/sec)时为70~79%,快速测试时(300°/sec)为80~95%[6]。有人认为,屈/伸比值是膝关节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该值偏高或偏低在运动中易使弱肌损伤,并导致膝关节内部结构的损伤;通过相应训练,可使该值趋向正常,从而预防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同时,正常情况下双下肢同名肌力矩相差值一般在10 - 15%以内, 并且在不同测试速度下变化不大。如果该值超过20%,弱侧就容易受伤。

2.肌肉力量训练

采用不同的等速肌力训练方法,如,多重速度训练:在不同的预设速度下进行等速肌力训练,以建立不同的肌力,满足运动或日常生活中不同速度的动作需求;耐力训练:采用低限运动量的方式,提高肌肉耐力;限弧训练:利用限定关节运动角度的方式,避开疼痛的部位或加强某一特定角度范围的肌力训练。有报道指出,利用等速运动对运动员伤后出现的肌力减退予以等速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运动员伤后重返赛场时,患侧肌肉的力矩值如达到健侧的85%~90%以上,发生再损伤的机会将相应减少。

讲稿内容

课后小结或说明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 1、人体骨骼能承受的力比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力大倍。 a.10倍 b.12倍 c.6倍 d.20倍 2、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是水份。 a.25%~30% b.15%~20% c.20%~25% d.30%~25% 3、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有是无机物和有机物。 a.80%~85% b.75%~80% c.65%~70% d.70%~75% 4、胶原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破坏变形的范围在之间。 a.6%~8% b.10%~12% c.4%~6% d.12%~15% 5、骨承受冲击能力的大小与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头颅骨耐冲击比长骨大约左右。 a.60% b.40% c.30% d.70% 6、人体股骨所能承受的最大压缩强度比拉伸强度大约左右。 a.36% b.50% c.120% d.80% 7、当外力的作用时间是左右时,关节液是同时具有流动性和弹性的“粘弹液”,是柔软的弹性体,起着橡皮垫的作用,能够缓冲骨与骨之间的碰撞。 a.1/500s b.1/100s c.1/200s d.1/500s 8、当外力的时间达到左右时,关节液不在表现为“液体”,而表现为更坚硬的“固体”了,对于冲撞的冲力不能起缓冲作用。 a.1/500s b.1/100s c.1/1000s d.1/200s 9、以中立位为足与小腿呈90o角,则踝关节背屈和蹠屈的活动度是。 a.25o,35o b.35o,45o c.20o,30o d.30o,40o 10、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膝关节可屈曲和过伸的活动度为。 a.165o,15o b.155o,10o c.145o,15o d.145o,10o 11、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膑骨向上,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和伸的活动度为。 a.165o,55o b.145o,50o c.145o,40o d.150o,40o 12、挺身站立中立位时,躯干背伸和侧屈的活动度分别为。 a.30o,20o b.40o,30o c.35o,25o d.40o,20o 13、中立位为头颈部而向前,眼平视,下额内收,颈部前后屈伸的活动度为。 a.35o b.45o c.35o,45o d.45o,35o 14、中立位为头颈部向前,眼平视,下额内收,颈部左右侧屈的活动度为。 a.45o b.35o c.40o d.40o,45o 15、人体站立时,正面投影面积约占身体体表面积的。 a.30%-36% b.35%-40% c.24%-30% d.38%-42% 16、高速骑行时,运动员身体投影面积约占其体表面积的。 a.24% b.31% c.21% d.27% 17、在游速为zm/s时,运动员所受形状阻力(压差阻力)占总力的。 a.50% b.70% c.60% d.40% 18、项韧带和黄韧带的主要成份是弹性纤维,对二者施加低载拉伸负荷时,其伸长变形程度为原长度的。 a.2倍 b.1.5倍 c.0.5倍 d.1倍 19、风洞实验证明,决定铁饼远度的因素排列是。 a.出手速度、出手角度、自转速度、器械倾角 b.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器械倾角、自转速度 c.出手速度、器械倾角、出手速度、自转角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任务:提高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分为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其中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肌电图测量 运动学测量的参数:(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 动力学测量的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 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及,(质量、转动惯量等) 肌电图测量是用来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各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或顺序 动作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特征指完成动作时的时间、空间和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动力学的特征指决定动作形式的各种力(力矩)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特点,包括力、惯性和能量特征。 运动学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时空特征 时间特征反映的是人体运动动作和时间的关系:半蹲起立和深蹲起立 空间特征是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产生的空间位置 改变状况:下肢和躯干等空间移动轨迹 时空特征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位置变化的快慢情况。 动力学特征包括,力的特征、能量特征和惯性特征 能量特征:人体运动时完成的功、能和功率方面的表现形式。 惯性特征:人体运动中人的整体、环节以及运动器械的质量、转动惯量对运动 动作所具有的影响。 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动作技术,这些成套的动作技术叫做动作系统。 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可主要归纳为推与拉动作、鞭打动作、缓冲和蹬伸动作及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等动作形式 上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推(铅球)、拉(单双杠)、鞭打(标枪)★人体基本运动下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缓冲、蹬伸、鞭打 动作形式全身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器系的机能特征所决定的,即以关节为支点,以骨为杠杆,在肌肉力的牵拉下绕支点转动,各肢体环节运动的不同组合使人完成千变万化的动作。 生物运动链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开放链和闭合链。见书P28-图2-15 生物运动链中的杠杆同机械杠杆一样也分为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 人体中的三类骨杠杆:见书P30-图2-16 ★人体惯性参数是指人体整体及环节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和转动半径 人体简化模型:质点模型、刚体和多刚体模型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稳定角: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间的夹角。 2.支撑面:支撑面积是由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的面积组成的。 3.转动惯量:物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 4.超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的现象。 5.失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6.稳定系数:当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7.上支撑平衡:支撑点在重心上方的平衡。 8.下支撑平衡:支撑点在重心下方的平衡。 9.人体运动的内力: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填空 1.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此在描述一个点或物体的运动时,必须说明它相对于哪个物体才有明确的意义,且称此物体为参照物。 2.在运动学中有两个实物抽象化模型,即质点和刚体。 3.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称为加速运动,反之称为减速运动。 4.运动员沿400米跑道运动一周,其位移是 0 ,所走过的路程是 400m 。 5.篮球运动中的投篮过程可看作是一个抛点低于落点的斜上抛运动,而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运动可以看做是一个抛点高于落点的斜上抛运动。 6.人体蹬起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称为超重现象,下蹲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称为失重现象。

7.乒乓球弧旋球飞行的原因是运动员打球时使球旋转,由于空气流体力学的作用,产生了马格努斯效应的结果。 8.忽略空气的阻力,铅球从运动员手中抛出后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这种斜上抛运动可看作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的合运动。 9.身体绕某转轴的转动惯量的大小,是随身体各环节相对转轴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 10.游泳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主要有三种,它们是摩擦阻力、形状阻力和兴波和碎波阻力。 三、判断题 1.人体在做平衡动作时,需由外力及肌肉、韧带等内力矩共同维持平衡。(√) 2.人在平衡时,仍需消耗一定的生理能。(√) 3.人在自然站立时,女子和男子的平均重心高度是一样的。(×) 4.在身体姿势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中心不可以移出体外。(×) 5.人体保持平衡动作的力学条件是合外力及和外力矩为零。(×) 6.用一维重心板测量人体重心的原理是力矩平衡原理。(√) 7.单杠悬垂动作是一个不稳定平衡的例子。(×) 8.运动时,运动员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总是一致的。(×) 9.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跳远运动员腾空阶段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不变(忽略空气阻力)(√) 10.当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11.踏跳时,跳高运动员在竖直方向上的动量变化等于竖直踏跳力的冲量。(√) 12.标枪在空中飞行的原因是因为始终作用有投掷力的作用。(×) 13.铅球在出手后除空气阻力外,不受力的作用。(×) 14.影响人体下支撑稳定性的因素有身体重心高度、支撑面大小及体重,(×) 15.转动量是人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立定跳远成绩通常被作为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 经常作为运动员选材的一个重要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的应用科学,?它直接为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以运动力学原理来分析立定跳远各个阶段的动作技术,找出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的途径,寻求最佳立定跳远技术,以帮助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立定跳远应该怎么跳,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提高立定跳成绩。立定跳远属于抛射点与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抛射运动,?根据远度公式得知,影响抛射远度的主要因素是腾起初速度,又根据动量定理,?要求练习者在预蹲后应立即摆臂,蹬地跳起,蹬地应快猛干脆利落。因此,在进行完整连贯地练习立定跳远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动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动作各阶段分析 1、预蹲预摆阶段。双腿预蹲与双臂预摆是同时进行且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当双腿下蹲时,双臂由前下方经体侧向后上方摆动,上体稍前倾。这个阶段应注意四个问题。 (1)下蹲的程度,是微蹲、半蹲或是全蹲应明确。立定跳远时下蹲程度要求是微蹲,这时,人体的肌肉初长度被拉长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若是半蹲或全蹲就不符合人体肌肉的工作特点,变成了有意识地放慢下蹲的速度而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这样会降低肌肉的收缩力量,不利于形成强大的肌肉收缩力即爆发力。 (2)预蹲摆后能不能停顿。立定跳远动作要求是不能停顿的,当预蹲预摆后应接着迅速完成蹲地动作的,其主要原因是:停顿是把连贯的动作变成静力性动作,而静力性动作较连贯性动作易使肌体产生疲劳。。 (3)摆臂的程度。预蹲时双臂后摆应做到自然,不能强扭使摆幅加大,蹬地时双臂前摆应尽力前上方摆起,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身体重心。 (4)明确预蹲摆的次数是不是越多越有利于起跳。立定跳远要求只预蹲摆一至二次,并不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多次的重复预蹲预摆不利于充分利用肌肉的弹性,同时由于肌肉松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强力。 2蹬地结束后人体腾空到最高点阶段。预蹲结束应立即摆臂与蹬地跳起,蹬直双腿,上体尽量前送,人体在达到最高点时成一斜线,这时候整个人体也应该是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的。 3人体从最高点到安全落地阶段。人体蹬离地面后,由于上体尽量前倾,在最高点时,是成一条斜线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人体在腾空后,在不改变外力矩作用时,身体某一环节若以一定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某一方向产生转动,必然导致身体其他环节以等量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相反方向发生转动。这时,若不急剧挥臂,向前屈体并做收腹举腿,必然导致人体按原来斜线状态落地。为保证安全落地,必定要使下肢向反方向发生转动,并且小腿前伸着地,保证了上肢上体与下肢转动的动量矩矢量和为零,才能顺利地落地。 为了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在进行动作练习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训练方法的问题: 1从抛射原理的射程公式中我们可得知:初速度与远度是成正比的,初速度是影响远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着重提高初速度以提高远度。由于

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大纲

XX 学院 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 2014级专接本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 任课教师:XXX 2014年8月20日至2015年1月5日

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力学》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数理概念与力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它的任务是为一切体育活动提供力学基础。 2.课程目的:运动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或一般生物体,在外界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力学知识分析体育动作的方法,从而规范动作形式,提高运动成绩。 3.课程任务: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体育动作的力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指导日常训练和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部分 绪论 1.教学内容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课程内容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要求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趋势。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 1.教学内容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动能与势能的正确利用(高水平运动员动作的特征):1.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投掷动作时有效地利用了助跑速度。2.高水平运动员超越器械动作时间短,身体背弓大器械被充分引向身体后方。3.高水平运动员较好的利用了身体的动能及肌肉的弹性势能。 三.人体运动的形式:如果将人体简化为质点,人体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果将人体简化为刚体,人体运动可分为: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2.斜抛物体的运动:1.定义: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2.斜抛运动的构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竖直上抛运动 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定义: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应用(保持跑速,动作连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ma 2:几点注意1.a是运动学量F是动力学量,他们都是矢量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并且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是被当做质点的 3.加速度与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反应的是瞬时关系。应用:加速跑,超重,失重,弯道跑 五.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ab=-Fba 2.应用:加速跑,起跳,投掷链球 六.动量与冲量 1.动量:K=mv 2.冲量:I=Ft 动量定理在体育中的应用1:落地缓冲动作:要减少对人体的冲力,就得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七.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是人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和合外力矩为零。表达式为:∑F=0,∑M=0 如:燕式平衡,单杠支臂悬垂 八.人体重心的概念:1.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重心 2.研究人体重心的意义:评定一个体育动作的质量,分析其技术特征和纠正错误动作等。都需要从人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去分析,无论是动力性的动作还是静力性的姿势,探索其运动规律时,都离不开人体重心。 3.特点:人体中心不想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每一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例如:体操中的“桥”,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九.人体平衡的分类:1:根据支点相对中心位置分类:1:上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如:体操中的各类悬垂动作。2:下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的下方,下支撑平衡在体育动作中最为常见如:站立,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平衡动作以及田径,武术等。3:混合支撑平衡:是一种多支撑点的平衡状态,这时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下方。如:肋木侧身平衡根据平衡的稳定度分类: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有限度的稳定平衡。 1: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恢复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重心升高,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上支撑平衡属于稳定平衡。如:单杠支臂悬垂 2: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不仅不能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而是更加偏离平衡位置。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的重心降低,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下支撑平衡属不稳定平衡。如:单臂手倒立 3: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回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位置上保持平衡。在体育中很少见。如:连续完成两个前滚翻。 4: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一定限度内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回到平衡状态,但如果偏离平衡位置超过某一限度时,人体失去平衡。如:太极拳中的推手。

运动生物力学考试复习题

(以下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 1根据转动运动中角量与线量的关系,要增加排球运动中扣球的速度,主要应增加运动员上肢的转动半径和角速度。 2物体所受冲量矩大小和物体动量矩的变化量相等 3在研究人体运动时,为了突出主要矛盾,需要把人体和器械近似地看成质点或刚体。 4肌肉在收缩用力的过程中,其肌力的大小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肌肉松弛 5原地纵跳中,下蹲时会出现失重现象。 6人体的质量越大,则惯性越大。 7掷铅球的最佳抛射角一般小于45度,它取值的大小与出手点高度和空气阻力两个因素有关。 8速度、加速度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9根据斜抛运动公式,影响投掷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初速度、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 10物体产生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力的作用,但是当物体惊醒转动运动时,除了有力的作用存在以外,还需要有力臂的存在。 11人体运动的"速度-时间"曲线与时间轴所包络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 12跳高用的海绵垫主要用途是延长作用时间,以减少冲力。 13在人体运动的平衡动作中,人体的支撑面大就意味着动作越稳定。 14跳远当人体处于腾空状态时,若忽略空气阻力,其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不变。 15曲线运动属于质点的基本运动。此时,我们将人体运动看做是质点运动。 16动力曲线与时间轴所包络的面积值表示冲量的大小。 17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而合外力矩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转动运动。 18力的效应有内效应和外效应两种,力作用的内效应表现为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19利用运动技术录像资料可以确定完成动作的时间,主要是与拍摄的频率有关 20物体运动是指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21滑雪运动员从斜坡上滑下时,他受到的作用力有重力、地面支撑支作用力和空气阻力、摩擦力。 22骨结构会因为机械应力或外力的影响,而使骨的大小、形状、结构发生变化。 23冲量矩是影响物体转动量变化大小的根本原因。 24研究力在一定时间内的累积效应采用的是冲量。 25在体育运动中,人体重心位置可随身体姿势的变化而变化 26人体转动时,其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有质量和人体质量分布、转动轴位置。 27省力杠杆在人体关节中分布较少,比较典型的是踝关节在做提踵动作时表现为省力杠杆形式 28在体育运动中,为了增大局部肢体的动量矩,通常采用的途径有提高转动速度和伸展肢体长度以增加转动惯量。 29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中,腿、手臂和躯干的运动应遵循相向运动或动量矩守恒原理。 30转动惯量是描述转动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31力矩的大小是指力与力臂的乘积。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王凯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 课程编号: 142308 英文名称:sports biomechanic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0 实验学时: 6 学分:2 开设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田径》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和求实的态度。 2.了解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熟悉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并用于体育实践。 3.熟悉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一般规律和器械运动的力学规律。 4.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的基本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测量、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本章重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定义和学习要求。 本章难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特性。 学法指导:运动生物力学属于自然科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学习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学习中应树立系统分析的观点,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外力相互作用和人体内力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导言:树立“大体育观”,要有“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导言:树立“大体育观”,要有“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概念和历史沿革,明确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 本章重点:学科任务及学科展望。 本章难点:① 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科学中作用的理解。② 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法指导:学习一门新课首先要对这门课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要从本门课的定义、研究任务以及发展简史着手。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着重于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将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应深刻了解体育动作的力学原理,探索运动技术的力学规律。扩大知识视野,学习从事运动技术科学研究的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演变 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演变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萌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二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特性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的明显特性。 第三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任务 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五方面的任务,即:研究人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规律,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最佳化,设计与改进运动器械,研究运动损伤的力学原因。 第四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展望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人体生物力学参数 本章内容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的特征量及其特性。掌握人体惯性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的基本特性以及各类参数的采集方法。理解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特征。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带答案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资料(本科) 绪论 1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2填空题: (1)人体运动可以描述为: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以(肌肉收缩)为动力,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为(杠杆)的机械运动。 (2)运动生物力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以及(肌电图测量)。 (3)运动学测量参数主要包括肢体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动力学测量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以及(惯性参数),如质量、转动惯量;肌电图测量实际上是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2 简答题: (1)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一方面,利用力学原理和各种科学方法,结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原理对运动进行综合评定,得出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确定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行为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有关器系结构及机能的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和增强人类体质服务的,并从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和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研究人体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性。 第二,研究各项动作技术,揭示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合理的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 第三,进行动作技术诊断,制定最佳运动技术方案。 第四,为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提供力学依据。 第五,为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提供依据(包括鞋和服装)。 第六,为设计和创新高难度动作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第七,为全民健身服务(扁平足、糖尿病足、脊柱生物力学)。 第一章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 1名词解释: 质点:忽略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被视为有质量而无尺寸的几何点。 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质点系组成的连续体。 平衡:物体相对于某一惯性参考系(地面可近似地看成是惯性参考系)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失重: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超重: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作为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群。 惯性参考系(静系):相对于地球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坐标系: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在参考系上标定尺度,标定了尺度的参考系即为坐标系。常用的是直角坐标系,又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 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回复到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特点:平衡时重心最低。 不稳定平衡: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去掉破坏平衡的力时,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其特点是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其重心降低。 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不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的位置上保持平衡。特点:重心高度不变。有限度的稳定平衡: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稳定平衡,但超出范围时,偏离平衡位置则会失去平衡,成为不稳定平衡的情况。 2填空题: (1)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此在描述一个或物体的运动时,必须说明它相对于哪个物体才有明确的意义,称此物体为(参照物)。 (2)运动员沿400米跑道运动一周,其位移是(0 )米,所走过的路程是(400 )米。 (3)人体蹬起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称为(超重)现象,下蹲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称为(失重)现象。 (4)忽略空气阻力时,铅球从运动员手中抛出后只受到(重力)作用,这种斜抛运动可看作是由水平方向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匀变速度)运动的合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运动生物力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体育实践和实验研究的总结,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能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测量手段,使学生能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人体运动的力学规律,能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与手段测量、评价人体运动的力学功能。为运动选材,避免运动伤害,增强训练效果,提高运动质量等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正确分析简单动作技术的力学原理,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本大纲所提出的任务,达到预期目的。②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32学时的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加强学生责任感及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组织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完整阶段教学,先基础理论,后应用分析教学,课程需要学生具备

一定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基础力学等专业基础,通过课程教师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高等学校教材《运动生物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课堂理论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 作业习题

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特征画面: 特征画面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整体或局部肢体姿态所处的特殊位置,特征画面可作为区分不同动作阶段的临界点 骨杠杆 : 骨骼是生物运动链的刚性环节,它们的可动连接构成了生物运动链的基础。在生物运动链中环节绕关节轴转动,其功能与杠杆相同,称做骨杠杆 刚度 : 刚度是指材料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强度: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强度极限。 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是量度转动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以描述物体保持原有转动状态的能力。 相向运动: 相向运动动作是指身体一部分向某一方向运动(转动)时,身体的另一部分会同时产生反方向的运动(转动)。 环节: 相邻关节之间的部分称环节 相对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备的力量。 肌肉松弛: 被拉长的肌肉张力随时间延长而变小。人们把被拉长的肌肉张力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特性称为肌肉松弛 单生物运动链: 两个相邻骨环节及其之间的可动连接构成了单生物运动链,包括相邻的两个环节和连接在这两个环节之间的关节 动作技术原理:指完成某一基本动作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不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 最佳运动技术: 指考虑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应用一般技术原理,以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成绩,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征的运动技术。 运动学特征:运动体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特性。包括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与时空特征 人体重心:人体各个环节所受地球吸引力的合力作用点。 稳定角:稳定角是指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 肌肉的激活状态:肌肉兴奋时其收缩成分力学状态的变化。 肌肉静息长度:肌肉兴奋时,其收缩元表现最大张力时的长度。 缓冲:在抵抗外力作用的过程中,人体环节由伸展状态过度到屈曲状态的过程。 鞭打动作:在克服自重或外周阻力的过程中,人体各环节依次加速和制动,使其末端获得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环节相对重量:环节重量与人体体重的比值。 二、填充题 1.在生物力学中,描述点的坐标位置、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方法有三种,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人体运动是非常复杂的,通常把人体简化为质点。按质点的运动轨迹,可将人体运动分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按机械运动形式,可将人体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运动医学·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 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戈定(同济医科大学式汉‘30030) 摘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_卜讲.上要是由于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违背r 运 动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所致。本文欲探讨此力一面生物力学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原因,防治 On the Causes of Exercises Injury and Prevention,Trea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E3iomechanics (*e Dcn} (Tuug.lt Me准备活动的不够充分;<3>场地、器材的小合理或突然变异的情况;机体机能状态低卜时的超负荷运动3}. 综卜所述,运动损伤以运动系统的创伤为主,多发生于从事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的人群之 中,尤以刚开始从事卜述活动的人为多数,发生的原因主要以技术动作的不合.理,场地器材的 不规范,以及超负荷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所致。所谓技术动作不合理,实际_卜就是运动时的技术 动作不符合本人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的客观条件要求,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这类 技术动作有些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要求,但大多数则是对卜述知识、概念的掌握不够,认识不足 所造成的,所以从人体解剖、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一,错误的动作技术既不利于人 体竟技水平、运动能力的提高,义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 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努力消灭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增加知识,提高预见度,尽[__L 避免运动

运动生物力学

一、名词解释 1、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学科。 2、生物力学: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力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3、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它是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转动惯量:是衡量物体(人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ω表示。 5、角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用α表示。 6、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人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人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7、角加速度:表示人体转动时角速度变化的快慢,指转动中角速度的时间变化率。 8、三维坐标系:又称空间坐标,判断人体运动要从三个方向上看,由原点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的坐标轴,分别用Ox、Oy、Oz表示。 9、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0、力矩:使物体(人体)转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用M表示。 11、动量:用以描述物体在一定运动状态下具有的“运动量”。 12、动量矩:是转动惯量J和角速度ω的乘积。用L表示。 13、冲量:物体(人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时力作用的结果,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可用冲量I表示 14、冲量矩:在研究转动问题时,把力矩在时间上的积累称为冲量矩,是力矩和时间的乘积。 15、均匀强度分布:在特定的加载条件下,材料的每一部分受到的最大应力相同。 16、适宜应力原则:骨骼对体育运动的生物力学适应性本质上是骨骼系统对机械力信号的应变。有利于运动负荷及强度导致的骨应变会诱导骨量增加和骨的结构改善;应变过大则造成骨组织微损伤和出现疲劳性骨折,应变过小或出现废用则导致骨质流失过快。 17、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者称为骨折。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18、关节软骨:是一种多孔的粘弹性材料,其组织间隙中充满着关节液。 19、渗透性:在恒定的外力下,软骨变形,关节液和水分子溶液从软骨的小孔流出,由形变引起的压力梯度就是引起关节液渗出的驱动力。 20、界面润滑:是依靠吸附于关节面表面的关节液分子形成的界面层作为润滑。 21、压渗润滑:液体又接触面从运动方向的前缘挤出,在接触面的后缘由渗透压把压渗出的滑液再吸收回软骨内,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保存关节液及其位置,对抗外力。 22、收缩元:代表可以相对滑动的肌浆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丝,其张力与它们之间的横桥数目有关。 23、串联弹性元:表示肌浆球蛋白纤维、肌动蛋白纤维、横桥、Z线以及结缔组织的固有弹性。 24、并联弹性元:表示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力学性质。 25、肌力变化梯度:在很多体育运动中往往要求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一般称爆发力。 26、力的时间梯度:达到1/2最大力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力的时间梯度。 27、力的速度梯度:力的最大值与所需时间的比值这个指标称为力的速度梯度。 28、摆动动作:指人体肢体为增加全身活动的协调性及增加动作效果而绕某一轴进行的一定幅度的转动。 29、鞭打动作:人们把这种在克服阻力或自体位移过程中,肢体依次加速与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称为鞭打动作。 30、相向动作:人体在腾空状态下,由于肌群的收缩使身体两部分同时向相反方向转动称为相向动作。 31、冲击动作:在体育动作中,通过扣、踢等击打方式使人体四肢动量向运动器械实现转移的动作形式。 32、缓冲动作:肢体末端环节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肢体由伸展到屈曲以延长力的作用时减小冲击力作用或控制外界物体的动作,在运动技术中叫缓冲动作。 33、蹬伸动作:人体在有支撑的状态下,下肢各环节积极伸展,配合以正确的摆臂技术,给支撑面施加压力,已获得较大支撑反作用力的动作过程。

运动生物力学习题集

运动生物力学习题集 一、判断题 1、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核心是技术动作() 2、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 3、肌肉收缩力是人体的外力。() 4、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体内部结构。() 5、人体运动器系的形态和构造同它的功能相适应。() 6、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固体内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量,称之为外力。() 7、一般δ>5%称为塑性材料,δ<5%称为脆性材料。() 8、弹性材料的特点是: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材料不能保持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外力功转换为动能。() 9、物固体材料如骨、软骨、肌肉、血管壁、皮肤等都具有粘弹性。() 10、骨对生理应力刺激的反应往往处于平衡状态,应力越大,骨的增生和密度增厚越强。() 11、应力的大小与至骨干中性轴的距离成反比,距中性轴越远,应力越小。() 12、剪应力的量值与其距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距中轴越远,剪应力越大。() 13、当载荷或变形接近骨的极限强度时,骨就迅速疲劳。() 14、体育锻炼可促进骨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抵抗和种载荷的能力不断提高。() 15、骨对冲击力的抵抗比较小,耐持续性能比较差,同其他材料相比,抗疲劳性能亦差。() 16、压缩负荷能够刺激新生骨的生长,促进骨折的愈合。() 17、恒定的压应力会引起骨生长,而间歇的压力则促使骨的萎缩。() 18、骨在压力情况下易损坏,在张力情况下不易损坏。() 19、关节的作用一是保证人体的的运动,二是起到支点的作用。() 20、正常成人关节软骨的抗张硬度和抗张强度,随着离关节面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21、两关节面弧度差越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就越大。() 22、从希尔方程可知骨骼肌收缩时,负荷P增加,速度V减小;反之,P减小,V增加。() 23、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用力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力的梯度。() 24、由于并联弹性成分的粘弹性特点,拉长产生的被动张力有随时间延长而上升的特性。() 25、肘关节有3个自由度。() 26、自由刚体有6个自由度。() 27、动作结构是借以区别不同动作,是正确动作的依据。() 28、人体质心和重心一般被认为是共点。() 29、物体质量越小,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也越小。() 30、物体转动惯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也越大。() 31、无论人体姿势如何改变,人体身体总质心的位置都不会移到体外() 32、质量他是度量转动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33、转动惯量他是度量转动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34、质量时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 35、质量是物体固有属性是恒量。() 36、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所以它是矢量。() 37、自由体是可任意方向移动的物体。() 38、力偶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39、力若加一力偶可平行与自身移动到任意一点。()

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是一项用身体特定部位作为进攻或防守武器的搏击性运动。纵观其动作技术特点,散打中任一技术动作都是在肩、躯干、腰、髋、膝、裸各关节的充分配合下完成的,要求将各关节的分力聚集一点作用于目标。散打动作技术主要有拳法、腿法、摔法。拳法主要包括直拳、摆拳、勾拳、劈拳、扣拳、鞭拳、弹拳七种,是以直、摆、勾、为主体;腿法主要有前蹬腿、侧踹退、横鞭腿、后摆腿、下劈腿、扫腿六种,是以前蹬腿、鞭腿、侧踹腿为主体;散打中的摔法主要有夹摔、抱缠摔、接腿摔、等三种[1I。拳法的特点在于进攻路线短、冲力大、速度快、发力狠、动作突然、防不慎防、躲避困难、而且易于应用身体的力量。腿法的特点进攻路线长、打击力大、是远距离进攻最有效的武器。摔法的特点是速度快、发力突然,是贴身搏击的锐利武器。 1 对散打动作技术肌群工作特征分析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是产生力的器官。散打动作技术的肌群力学特征主要通过参与工作的肌肉作用类型、肌肉功率、肌肉功、肌肉的发力顺序四方面表现出来。 1.1 参与工作的肌群及其特点 散打中的每一动作技术都是全身性的运动,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肌群协调、充分的配合使机体能量经济化和动作效果最优化。从体育解刨学的角度上讲,其动作设计与人体的上肢、躯干、和下肢等关节的肌肉的工作特征紧密相连。下面以散打中最常用的右手掼拳为例、对参与掼拳动作关节的运动及肌肉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右手掼拳的动作要求右腿轻微下潜继而快速蹬地并向内扣,髋关节伸展内旋,躯干向左回旋,同时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右拳向外、向前、向里横掼,力达拳面。做掼拳动作时,右腿轻微下潜右后快速蹬地并向内扣动作是由髁关和膝关节完成,参与的肌群为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股四头肌等,是肌肉在近固定时做超等长收缩完成的。髋关节伸展内旋动作主要是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肌腱和半膜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及阔筋膜张肌等肌群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躯干左回旋动作是由左侧腹内斜肌和右侧腹外斜肌在下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在手臂摆动过程中,上肢带的肩胛骨做前伸运动,主要是由前锯肌和胸小肌在近固定时做离心工作完成的;肩关节前屈主要是由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做等长工作完成;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动作,肘关节伸主要是由肱三头肌和肘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前臂内旋是旋前原肌、旋前方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 由以上分析得知,各关节肌肉的收缩形式有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收缩形式。在各种收缩形式中,产生肌力的大小顺序为:超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日。显而易见。超等长收缩产生的肌力最大。之所以这种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是由于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和肌牵张反射。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说,人体肌肉包括肌腱是一种黏弹性物质,其在收到迅速牵拉伸长时,能够产生强大的弹性回缩力,黏性物质如果缓慢被拉伸,或者拉伸后在停顿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弛现象,其弹性回缩力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在散打动作中,尽可能的使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其产生更大的肌力。如在直拳、掼拳、勾拳时,在启动阶段使蹬地腿有意识的小幅度下潜或身体小幅度的转动使肌肉先做离心收缩,继而快速蹬地、转髋、送肩使肌肉做向心收缩,从而增大肌力。在做鞭腿动作时同样使进攻腿下潜,继而快速蹬地,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进攻腿产生了更大的肌力,通过发作用力于地面,从而增加了进攻腿的启动速度。但应注意腿的下潜动作及蹬地发力到动作完成整个过程是快速、连贯一致的,否则会出现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