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PPT-2P

中国文化PPT-2P

中国文化PPT-2P

秦汉学术文化

龚留柱,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导 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上) ?段落(1):今天咱们准备讲一个专题,专题的名字叫做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我们首先界定一下什么叫秦汉?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按照一般的约定,那就是从公元前的221年秦统一全国开始,这就进入了秦汉时期,然后到东汉王朝灭亡, ?段落(2):也就是说公元的220年被曹魏所取代,这中间大概一共是440年。传统上说,它包括三个朝代:“秦汉”时期包含三个朝代:秦西汉新莽王朝东汉秦、西汉还有东汉, ?段落(3):但是实际上在西汉和东汉中间,有一个新莽王朝,虽然它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实际上它也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这么你说是四个朝代也可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说像条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可以说都必不可少,都很重要,?段落(4):但是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些时期处于大的转折期,各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时期则相对和缓,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太大。比如说有些时期它处于大的转折期,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这样它对后代的影响就会特别大。而有的时期,相对处于比较和缓的时期,发展的比较迟缓,那么影响也就不太大, ?段落(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汉时期它上接先秦,它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截然不一样,从政治体制上,它来了一个翻天地覆的转折,而这个转折一直影响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秦汉奠定了 ?段落(6):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秦汉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可能这个话不为过。所以正因为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如我们不认真地来研究秦汉的历史,就很难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段落(7):也就说要发现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要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们必须重视对秦汉时期历史的研究。那么我们说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有重大的影响, ?段落(8):按照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这部书里边所概括的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秦汉时期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统一的大王朝的出现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那种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比如说,中国古代那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 ?段落(9):大王朝的出现;还比如说,从思想文化方面开创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先河,所以从这些种种方面来看,秦汉时代对后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所以今天我们所要讲的 ?段落(10):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这样一个方面,同样它也是上承先秦,下启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主要讲哪些内容呢?我想我们基本上按照秦汉思想发展的脉络, ?段落(11):以及秦汉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准备给大家讲十个方面,我先把这十个方面的小题目说一下,然后咱们依次地来展开。第一个题目我想讲一焚书坑儒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 ?段落(12):第二个题目,我准备讲一下二汉初的黄老思想第三个方面我准备讲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也就是中国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强化 ?段落(13):儒学或者叫做经学意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第三个小题目;第四个小题目,我想因为经学占据了垄断地位,于是,就开始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边的四经今古文之争就是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两个学派的争论, ?段落(14):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五东汉“白虎观会议”也就是说在谶纬迷信达到高峰的时候,东汉的时期有了一次白虎观会议,对这股思想领域里边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六个方面,我想讲一讲六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物并称大全

人物 二圣:(1)周文王、周武王。(2)周公、孔子。 二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乔:三国时期一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三圣:(1)尧、舜、禹。(2)禹、周公、孔子。(3)文王、武王、周公。 三杰:西汉张良、萧何、韩信。 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三李:唐朝李白,李贺,李煜称为“诗家三李” 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三绝:唐文宗时,诏以李白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 四君:春秋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四杰: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四才子:明朝祝枝山、唐寅、文征明、周文彬被称为江南四才子。 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称为“苏门四学士” 四圣: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为唐朝四圣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圣:孔子及其弟子(含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 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子: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六君子: (1)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传统经济和科技文化

第三講中國傳統經濟和科技文化 一、傳統農耕經濟的文化特征 ㈠農耕經濟的類型和特點 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主體是農業。 中國傳統農業可分爲兩大基本類型:旱作農業和稻作農業。 北方→溫帶→黑壤→旱作農業→麥類; 南方→亞熱帶→黏性土壤→稻作農業→水稻類。 種植技術和管理都有很大不同,但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上有很大共同性,兩者都是我國的經濟基礎。 其共同的文化特性體現在3個方面: 1、重視灌溉 灌溉是所有農業得以發展的前提,重視水利的背後是集體合作的觀念,注重集體,注重協作。 2、注重節氣 不同節氣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很具體,晚稻必須在立秋之前種下去。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很早就有研究,BC137年的《淮南子》是完整記載一年內所有節氣劃分和特點的文獻。二 十四節氣的劃分根據太陽、地球和月亮運動的位置劃分,共24個時段(立春、雨水、驚蟄等)。 在重要的節氣舉行祭祀儀式,告示天下,24節氣背後反映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重視農耕經驗的總結 中國曆代重視對農業生産的總結,保存在曆代的農書裏,中國有一套專門的農書體系。 漢代專門的農書、最早的農書是崔寔《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唐代陸龜蒙《耒耜經》、南宋陳旉《農書》、元代王祯《農書》、明代徐光啓《農政全書》、清代張履祥《古農書》。 四種思想: ⑴統籌水土利用:農業生産必定符合、利用規律。 ⑵協調農業生産各環節的關系:各環節是銜接的。 ⑶荒政思想:農業生産不可能年年豐收,在豐收的時候要想到荒年時。 ⑷人力勝天:把握規律、利用規律。 ㈡農耕經濟文化形態 農耕經濟的文化心態反映不僅僅是農耕經濟,也反映了整個社會民衆的文化心態。 最突出的有3個方面: 1、天時地利人勤的重農心態: 對自然條件的利用和人的有爲。重農首先尊重農業規律,其次利用規律,然後發揮人的有爲。 2、以農業爲本的經濟心態: 把農業作爲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形態,其它經濟活動作爲社會經濟的附屬或非正常形態,因而有普遍重農輕 商的社會心態。世人認爲無商不奸,商人認爲無奸不商。 3、精打細算、知足節用的生活心態: 傳統農業是低效率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因而人們講知足,不要求吃得飽、吃得好,只要有吃 的。節儉的背後體現了我國傳統農業長期未能滿足社會需求,只有知足節儉,社會才能持續下去。 “節儉”在古代是只要自己活下去就行,但現在節儉多是指不要浪費。 從整個大的過程,可分爲3個階段: 先秦時期:傳統商業的産生階段 漢唐時期:傳統商業的發展階段, 表現爲城市消費商業發展、競爭,本質反映城市對農村經濟的剝削,阻礙農業的發展,影響農村經濟正常發展。 宋代以後:商業的産業化發展即商品。 二、傳統商業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部分试题

1.隋唐以来,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B.科举考试C.弃农经商D.门第出身 2.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堀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诗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全新的创造”是指 A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强调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4、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在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纲领 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C.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D.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6.“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 7.古代某时期,《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学者们纷纷重新编注“四书”。该时期是 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 8.“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言出自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9.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

亚洲饮食文化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熟悉中国烹饪技法 熟悉中国菜系 以中餐为代表的中国菜系,以西餐为主题的法国菜系,清真菜系的土耳其菜系被称为世界三大菜系。 一、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1、博大精深 2、烹饪技法发达 3、食谱广泛 4、饮食涵义丰富 5、器具多彩 1、博大精深 历史长、内涵深、外延广、品质特、影响大 2、烹饪技术发达 物尽其用、化废为宝、技法多样 中国烹饪24技法 炒:其原料一般是片,丝,丁,条,块,炒时要用旺火,要热锅热油,所用底油多少随料而定。依照材料,火候,油温高低的不同,可分为生炒,滑炒,熟炒及干炒等方法。 爆: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性原料,如肚子,鸡肫,鸭肫,鸡鸭肉,瘦猪肉,牛羊肉等。常用的爆法主要为:油爆,芜爆,葱爆,酱爆等。 熘:熘是用旺火急速烹调的一种方法。熘法一般是先将原料经过油炸或开水氽熟后,另起油锅调制卤汁。

炸:炸是一种旺火,多油,无汁的烹调方法。炸有很多种,如清炸,干炸,软炸,酥炸,面包渣炸,纸包炸,脆炸,油浸,油淋等。 烹:一是以鸡,鸭,鱼,虾,肉类为料的烹,一般是把挂糊的或不挂糊的片,丝,块,段用旺火油先炸一遍,锅中留少许底油置于旺火上,将炸好的主料放入,然后加入单一的调味品(不用淀粉),或加入多种调味品对成的芡汁(用淀粉),快速翻炒即成。二是以蔬菜为主料的烹,可把主料直接用来烹炒,也可把主料用开水烫后再烹炒。 煎:煎是先把锅烧热,用少量的油刷一下锅底,然后把扁型原料放入锅中,用少量的油煎制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 贴:贴是把几种粘合在一起的原料挂糊之后,下锅只贴一面,使其一面黄脆,而另一面鲜嫩的烹饪方法。它与煎的区别在于,贴只煎主料的一面,而煎是两面。 烧:烧是先将主料进行1次或2次以上的热处理之后,加入汤(或水)和调料,先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慢烧至或酥烂(肉类,海味),或软嫩(鱼类,豆腐),或鲜嫩(蔬菜)的一种烹调方法。 焖:焖是将锅置于微火上加锅盖把菜焖熟的一种烹饪方法。操作过程与烧很相似,但小火加热的时间更长,火力也跟小,一般在半小时以上。 炖:炖和烧相似,但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姜炝锅,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炖菜的主料要求软烂,一般是咸鲜味。 蒸:蒸是以水蒸气为导热体,将经过调味的原料,用旺火或中火加热,使成菜熟嫩或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 汆:汆既是对有些烹饪原料进行出水处理的方法,也是一种制作菜肴的烹调方法。汆菜的主料多是细小的片,丝,花刀型或丸子,而且成品汤多。氽属旺火速成的烹调方法。 煮:煮和氽相似,但煮比氽的时间长。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

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殷周时期就有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第二套习题试题 一、填空类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学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是汉代以降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迥异于西方的核心要素。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能不首先考察经学在其间所发生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兹初步论析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经学对古代学术文化的辐射式影响 《在子.天下篇》综论先秦学术,曾把未分化之前的学术称为“道术”,而把分化以后的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称作“方术”,认为方术为道术分裂而成。①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的确具有庄子所讲的这种不断分化演变的特点。然而,汉代以降,无论学术文化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经学对学术文化始终发生着辐射式的影响。 先说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起源甚早《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孟子》等古代典籍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包括本体论、天人观、人性论、鬼神观等等。尤其是汉代以后,古代经学发展史与哲

学发展史在很多地方是交叉重合的,经学家常常也是哲学家,如董仲舒、朱熹、王夫之、魏源等无不如此。从文化形态上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既是哲学,又与经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魏晋玄学直接继承了汉代经学的解经形式与某些思想特质,既有发展又有联系。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说,肯定了三纲五常之“名教”的内容,不过是否定了“以名为教”的外在形式。 稽康《释私论》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②,也以对名位、德名的无所“矜尚”为前提,以“是非无措”、“大道无违”为目的,所谓的“大道”实际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可见,魏晋玄学家的名教与自然之论,最终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礼教为特征的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与经学的基本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宋代的理学又称道学,讲心性理气,其基本范畴都源于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庸》《孟子》诸书,为理学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另外,“心学”的确立也同样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而增加其权威性的。 经学直接影响了古代的法学,不论是法律思想、法律制度还是法律实践,都打上了显著的经学烙印。《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引入法学,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谓“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试题(1-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 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 一在辛亥革命时期新旧交替的总体格局之下,学术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活跃场面。如果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学术新潮还处于萌芽状态,那么,20世纪初期的10余年间则破土而出,初步勾画出了近代学术文化的风貌,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间最突出的表现:一是许多学者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学术文化的一般宣传和介绍,而是身体力行,以近代的新型学术理念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二是在中国传统学科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产生了“史学革命”、“文学改良”,同时创立了一批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新的学科,在学科分类上逐步和西方接轨;三是进一步发挥了鸦片战争以来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热衷于解决辛亥革命时期的实际问题,使学术研究涂上了很强的功利色彩;四是涌现出像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和王国维这样的学术大家,提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水准。这四个方面的交织运作,使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多变、多元、求新,而较少传世的经典佳作。 晚清的学者多具有较强的反传统意识,对固有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常持批判态度,而注重吸收和应用从西方传入的近代新学去从事学术研究。上海《广益从报》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无一真切实用”,尤其是宋明理学,“空谈心性”,

“塞民之智,弱民之力,使天下之士,悉出于空疏无用之一途”。“西儒之言曰:非正义无以谋利,非明道无以计功,此天下之公理也。而董仲舒则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后世泥其说者,至薄事功而不言,浸淫既久,遂开宋学空谈之先声”。所以,要振兴学术,首先要学习西方,抛弃空谈,“倡明实用之学”。[1](第68号)严复则利用他在学术界的影响,一面大力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介绍西方的研究方法,一面批驳旧式的学术传统,呼吁改革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严复看来,无论是讲义理的宋学还是重考据的汉学,都缺少科学性,于事无补。他尖锐地批评中国学术“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其为祸也,始于学术,终于国家”。他认为,“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其所验也贵多,故博大;其收效也必恒,故悠久;其究极也,必道通为一,左右逢源,故高明”。[2](第1册,P45)为了传播西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严复在辛亥革命时期翻译了8部欧美学术名著。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更新自己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他讲他在日本所汲取的新知,如临山荫道上,“应接不暇”,甚至不得不“以今日之我去攻昨日之我”。1902年后,梁启超在思想和学术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开始以近代学术大家的姿态驰骋于中国学术界了。章太炎和王国维同样深受西学的影响,而且善于创造性地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化,并实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导语:常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它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规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的根本。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看一下儒道佛这三家文化传统。 二儒家文化传统 儒家在中国有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还没有消失。它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它的一些哲理和智慧,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重视人的尊严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普遍理念,而与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的观念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因素。两千多年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始终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和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和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文化的人文精华,是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的必然选择。 (二)强调万物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孔子把“仁”“义”“礼”“知’’“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仁”是由人自身已经达到的自身和谐之后为基础的,所以由此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必然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就是把他人看作与自己同样的人看待,以人为人,相亲相爱。而“义”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义”的最高境界,为了社会利益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礼”作为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行秩序或者道德规范,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去行事,建立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知”的核心的功能在于以清醒的理性的思维明确辨别是非,知天命,进以礼,退以义,求之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