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知识竞赛

江苏省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预测题(科学技术篇)

一. 选择题(共四十题)

1.“科学”一词,是一个(B )

A古语词 B 外来词 C方言词 D 合成词

2. 最早将“science”译为科学的是(D )

A魏源 B陈独秀 C康有为 D 严复

3.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学的经济,政治, 军事等社会功能更加突出( C)

A.19世纪8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4.科学揭露事物的( A )属性。

A本质 B 外在 C 历史 D 应用

5.( C )最早将“技术”称为“制作的智慧”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亚里斯多德 D达芬奇

6.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 D )

A对立矛盾 B 吸收借鉴 C 互相包含 D辩证统一

7.(A )最早研制出了蒸汽机。

A巴本 B瓦特 C 纽可门 D 泰勒

8.王选的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属于第几代输入输出系统( D )

A 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9“星球大战”计划是由哪个国家提出的( B )

A苏联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10.“曼哈顿计划”是美国提出用于研究(C )的代号

A 导弹 B 火箭 C原子弹 D 航天飞机

11.自然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产物,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D )

A宇宙 B 生物 C 生物 D 自然界

12.微观物理运动是发生在( B )层次上的物理变化过程。

A原子 B 亚原子 C超原子 D微原子

13.有机界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D )

A吸引与排斥 B 同化与异化 C 运动与发展 D 遗传与变异

14.(B )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A质疑 B观察 C实验 D 创新

15.(A )是学术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A著作 B 通讯 C消息 D杂文

16.(A )是直接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A应用研究 B 技术研究 C 基础研究 D 应用基础研究

17.基础研究的特点是(B )

A创造性与研发性 B创新性与探索性 C 应用性与实践性 D 革命性与发展性

18.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

A革命 B 探索 C 创新 D 矛盾

19.(B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重要性的评价。

A世界观 B 价值观 C 人生观 D 反思

20.居里夫人曾经说过:“(D ),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A意志力 B道德 C 智慧 D好奇心

21.( A )是人类改变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生产要素 D创造力

22.(B )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A劳动对象 B劳动者 C 劳动资料 D劳动报酬

2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是( D )

A采矿业 B 建筑业 C 信息产业 D 畜牧业

2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C )

A种

植业 B金融业 C 采矿业 D旅游业

24.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

A渔业 B机械制造业 C 食品加工业 D 教育

25科学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三类产业( A )发生了变化。

A比重 B 数量 C 种类 D 结构

26下列选项中,属于“朝阳产业”的是(B )

A建筑业 B 微电子工业 C 金融业 D 食品业

27.( A )是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时空观

28.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直接后果是(A )

A生态链的断裂 B 物种灭绝 C 自然环境破坏 D物质资源匮乏

29.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C )

A植被减少 B 自然灾害频发 C温室气体增加 D两级冰山融化

30.“可持续发展”概念由联合国大会于(C )首次使用。

A1960 B1970 C1980 D1990

31.强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这种原则属于 ( B )

A持续性 B公平性 C共同性 D 同步性

32.下列不属于我国存在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的是( D )

A大气污染 B 土壤污染 C水体污染 D光污染

33.下列不属于资源的是( C )

A煤炭 B太阳能 C闪电 D潮汐

34.( A )是粮食问题最终解决的保证。

A科技问题 B 技术问题 C 劳动力问题 D效率问题

35.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D )

A煤炭 B天然气 C核能 D水能

36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主要比例的是(A )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核能

37.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B )

A人口压力大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资源紧缺

38.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A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政治可持续发展

39根据自动控制系统随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运动的科学方法叫( A )

A反馈方法 B黑箱方法 C信息方法 D功能模拟方法

40蒸汽技术革命的直接科学依据是( C )

A日心说 B运动学 C热力学 D动力学





二. 多选题(共四十题)

1. 下列对于科学内涵规定的看法,正确的是(ACD )

A对客观世界知识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补充 C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 D认识客观世界的事业 E 对经验历史的总结

2.下列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内的是(ABCDE )

A数学 B地理学 C农学 D医学 E 生物学

3.科学的特征是(ABD )

A解释性与预见性 B 精确性与可检验性 C 变化性与革命性 D严密性与系统性 E 逻辑性与辩证性

4.技术的特征是( CD )

A历史性和经验性的统一 B革命

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D 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E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5.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是(ABCDE )

A理论与观察和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 B 理论内部之间的矛盾 C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D社会实践需要的推动 E 军事战争实践的促进

6.实现军事技术发展的手段有( CDE )

A 为军事决策提供保障 B 引起局部的冲突 C 为军事技术的发展提供课题 D 战争的需要吸引大批科学家 E 为军事技术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7.恩格斯将自然界具体的运动形式归结为(ACDE )

A机械运动 B 历史运动 C 物理运动 D 化学运动 E 生命运动

8.现代很多学者根据物体运动主体所表现的性质和运动运动特性的不同,将自然界物体运动划分为(ABCDE )

A微观物体运动B化学运动 C 宏观物体运动 D 宇宙系统运动 E 生命运动

9.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有(ABCD)

A论文 B 著作 C 研究报告 D技术发明 E 通讯

10.智力因素中,哪些方面与科学创造的关系比较大(BCDE )

A质疑能力 B 观察力 C 思维能力 D 观察力 E想象能力

11.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基本素质(ABC )

A身体素质 B 智力素质 C 非智力素质 D 价值素质 E 方法素质

12人的智力素质主要指人的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ABCDE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 思维能力 E记忆力

13.人的非智力素质,包括(BDE )

A良好的身体素质B崇高的价值取向C 高尚的道德品质D强烈的好奇E 坚强的意志品质

14.科学共同体的特点是(ACDE )

A学术性 B 创新性 C 自主性 D专业性 E 认同性

15.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表现为 (ABCDE )

A理性精神 B 实证精神 C 探索精神 D 怀疑精神 E创新精神

16.人文科学的主体是 (BDE )

A管理学 B 文学 C 社会学 D 历史学 E 哲学

17人文科学的特性(ABE )

A注重科学理性和艺术情感的交融 B强调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

C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D注重多学科的交融

E用人性化的理念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18.科学与人文分化的原因是 (BCDE )

A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B 科学与人文的分化

C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 D唯科学主义和技术万能论

E对唯科学主义和技术万能主义的批判

19.科学与人文可以实现哪些方面的融合(ABCE )

A精神观念的融合 B方法的互补 C知识,素质的互补与融合

D成果的交换 E建设和谐文化,需要科学和人文的统一。

20.下列技术与研发项目属于因为适应战争需要的有 (ABC )

A密码自动破译机 B“阿波罗”计划 C “两弹一星”工程。

D克隆羊“多利”

项目 E杂交水稻工程

21.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ABCDE )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教育功能 D军事功能 E政治功能。

22.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是通过渗透在对生产力诸要素而发生作用的,包括(ABE )

A劳动者B劳动资料 C劳动时间 D劳动效率 E劳动对象

23.下列选项中,第一产业包括(CD )

A建筑业 B 金融业 C农业 D畜牧业 C食品加工业

24.科学技术的教育功能包括(ABD )

A促进教育观念的改变 B 促进教育内容的改变

C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D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

E促进教育资源的配置

25.科学技术的军事功能主要体现在(ABCD )

A带来武器装备的变革 B带来战争形态的改变 C带来军队编制体制的改变

D带来指挥方式的变革 E带来战争目的的变化

26.马克思指出,( BCE )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A 造船术 B火药 C指南针 D 纸币 E印刷术

27.科学技术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包括( ABCDE )

A科技发展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

B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

C科技发展推动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化,而且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E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国家的利益范围。

28.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ABCDE )

A科学发展加速化 B科学知识整体化 C科学研究纵深化 D科学活动社会化

E科学交流国际化

29.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有(ABCDE )

A环境污染B资源短缺 C森林植被破坏 D水资源危机 E生物多样性减少

30环境污染包括(ABD )

A大气污染 B土壤污染 C食品污染 D水体污染 E光污染

3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同步性原则 E协调性原则

32.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困难主要有(ABCD )

A人口压力大B自然灾害严重C资源相对紧缺D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E人口分布不合理

33.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科技观念上的新变化有( ADE )

A绿色科技的观念 B科技发展的自主性 C大科技的观念

D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 E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34下列科学家中,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有(ABCD)

A李政道 B居里夫人 C爱因斯坦 D卢瑟福 E拉瓦锡

35.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包括 ( ABCDE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E宣传教育手段

36.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 ABCE )

A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B代际之间的公平 C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公平

D.不同时期的公平 E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37.可持续发展

包括哪几个方面 ( BDE )

A文化可持续发展 B生态可持续发展 C行政可持续发展 D经济可持续发展

E社会可持续发展

38.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包括(BCE )

A幅员辽阔 B人口压力大 C资源短缺严重 D 经济发展不平衡 E深刻的环境危机

39.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ABCD )

A科技进步是粮食问题最终解决的保证 B科学技术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

C能源问题最终也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D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保证

E科学技术可以代替一切其他的生产要素

4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概念包括( BCD )

A物理 B生理健康 C心理健康 D精神健康 E环境健康



三. 判断题(共四十题)

1.马克思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对 )

2.“科学”是一个古语词。 (错 )

3.富兰克林的“实验工厂”就是一个集体的研究发明组织( 错)

4.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对)

5.爱因斯坦认为,光是一种沿直线行进的微粒流。 ( 错)

6.科学与技术是矛盾的,对立的。 (错 )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对 )

8.自然界是现实物质世界的主体。 ( 对)

9.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除了部分人造元素之外,大部分在自然界不能稳定存在 ( 错)

10.有机界生物生存的动力是遗传与变异 ( 错)

11.科学活动就是一个探索过程。 ( 对 )

12实证精神要求在思考和研究过程中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从丰富的经验和事实材料入手,用事实来精确的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对)

13.人文科学的核心学科是伦理学。哲学。历史学。 (错)

14.唯科学主义是指夸大技术的社会功能,把技术的应用和技术进步当成拯救人类,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社会问题的良药。 (错)

15后现代主义以批判科学理性为立论的切入点,主张重视人文精神,是后工业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思潮。 (对)

16.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 (错)

17.自然科学的研究主体通常是自然科学家 ( 对)

18.生命运动是发生在蛋白质——核酸大分子体系上的变化和过程。(对)

19.统一,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错)

20.“星球大战”计划由美国于二战时期实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德国法西斯政权。(错)

21.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料,例如

煤炭,石油,淡水,闪电等 ( 错 )

22我国的水污染主要出现在内陆的河流和近海地区,内陆的湖泊和水库的水质没有收到影响。 (错)

23.土壤污染来源主要有工业和生活垃圾,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以及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

24.科学技术仅仅对教育,文化,社会,军事,政治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较低。 (错)

25.全面素质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

26.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文化 (对)

27.旅游业属于第二产业。 (错)

28.生产关系是人类变革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错)

29.经济结构主要是指无知生产资料各部门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对)

30.科学技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三类产业的组成发生了变化。(错)

31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短缺现象不明显 (错)

32《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对)

33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初始形态。 (对)

34.科学技术与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关系密切,与军事关系不大。(错)

35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发展。 (错)

35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对)

36能源问题最终也必须依靠科技力量解决。 (对)

37.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性的行动计划。( 对)

38.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经济与资源保护相对立的发展观。 (错)

39.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带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曾加,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的增加。 (错)

40.科学技术是理论与观察和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