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叛逆爱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关系,也许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一、急剧变化的时代

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一见

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晚杜丽娘一百多年的林黛玉,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到了运终数尽、无可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更加穷凶极恶。贵族、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垄断商业和手工业,进行高利贷剥削,农村失去土地的人口游离出来,社会阶级分化更加加剧,高利贷和商业资本大大活跃,农产商品化的过程不断加快,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封建经济内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新兴的市民力量有了发展,市民思想明显抬头了。林黛玉的思想就有这种市民思想的因子。但这种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市民思想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封建经济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不能脱离封建经济的母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林黛玉的

这种思想只能是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表现在林黛玉的性格中,就有了多愁伤感的一面。从她们的家庭因素来看,崔莺莺、杜丽娘的父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她们的爱情,但可以说,他们的主观动机并不坏,只是以传统礼教来尽上辈的职责,没有理解女儿的苦心罢了。天伦之乐,母女情长还是有的。另外,崔莺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离不开红娘的穿针引线、热情鼓励,否则别说是结成夫妻,连互通情愫也不可能;《牡丹亭》中,天真的春香虽不如红娘,但对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也有所启发,而林黛玉却双亲俱亡,寄人篱下,贾府正如探春所言:“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难怪林黛玉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沉痛控诉。林黛玉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培植了自己爱情的幼苗。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她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正因为如此,她们爱情的底气也愈来愈足,叛逆性也越来越强。二、逐步深化的爱情内涵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都具有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爱情的共性;但表现出来的爱情内涵却又有别。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西厢记》中,最主要的矛盾发生在崔莺莺和崔老夫人之间。崔老夫人要女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甚至要红娘“行监坐守”,使礼教的枷锁牢固的禁锢女儿的身心。崔老夫人如此处心积虑,用封建礼教调教好女

儿,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封建宗法制的“父母之命”,把崔莺莺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名门望族,以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言:“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工具,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非个人的意愿。”但事与愿违,崔莺莺却竭力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她与张生佛殿相逢后,就“非礼而视”,接着隔墙联吟,更是“非礼而听”,“非礼而言”。老夫人赖婚后,她骂母亲是“狠毒娘”,对封建家长表示强烈的不满。最后终于“非礼而行”,与张生私自结成夫妻。由此看来,《西厢记》中的矛盾冲突,表面上是家庭内部的母女冲突,实质上是礼教卫道者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反礼教青年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情”与“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外在的“情”“礼”矛盾,与崔莺莺内在的“情”“礼”矛盾——青年女子内心的情感要求与无形的礼教藩篱之间的矛盾——内外交流,相辅相成,都是生活化了的“以情抗礼”,这种“以情抗礼”的爱情内涵,作者又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矛盾双方的妥协为代价,以张生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张扬了受压抑“情”的权力,对封建礼教某些方面形成有力的冲击。在《牡丹亭》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相对立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以及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不曾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干涉,杜宝对他们婚

姻事实的反对,出现于全剧的结尾。然而,作品又确确实实写出了封建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对杜丽娘的压制,使人感受到她在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挣扎。杜丽娘的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廉正直,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们决不是坏人,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以自己的“爱”

给予女儿深重的压迫;杜丽娘的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也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杜丽娘当作一个可以塑造的“物”,而决

非有个性的“人”。作者如此描写杜丽娘所处的环境、周围人物,深刻揭示了她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杜丽娘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的对立着。而进一步抗争的结果,这种人与环境的矛盾便必然转化为“情”

与“理”的矛盾,在明代理学思想强化的特定时代,汤显祖认

为“情”是指生命的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和真实的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具有活跃性,两者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汤显祖“以情抗理”的理想,即杜丽娘所追求的“天然之情”,追求人性与人的本

能被体认,在晚明的黑暗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杜丽娘的现实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以杜丽娘之死作为全剧的结局,未始没有深刻的批判性,但汤显祖的创作目的并不在此。

在写出压制力量强大的同时,他还要写出反抗力量的强大,从而,使生命自由意志与陈腐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达到尖锐的程度。这种强烈的反抗在现实中是缺乏可能的,因此,汤显祖就托之于幻想,托之于浪漫的虚构,给了“情”以神力,能起死回生。于是,一切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都在虚幻的世界中寻得了寄托。“情”终于战胜了灭绝人性的“理”,个性解放的潮流终于战胜了程朱理学。汤显祖在《题辞》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表明作者并非追求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文学的本质功能之一,是以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提出生活方向,汤显祖“以情抗理”的巨大创造,明显给俗世中的人们一种启发,一种精神的食粮或反抗的酵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崔莺莺的“以情抗礼”与杜丽娘的“以

情抗理”,两者的“情”并非一致。崔莺莺的“情”更多的是男女

之间一种互相爱慕的情感情愫;杜丽娘的“情”,更多的则是

一种本能的情欲,一种天然的原始的生命冲动。肯定人的欲望存在和存在的合理性,是《牡丹亭》空前的时代特点,也是杜丽娘形象独特性和进步性的意义所在。

虽然崔、杜两人的“情”的确有所不同,但她们似乎都是爱情至上主义者,斗争的最终归宿仅仅是爱情。只要获得自己的

爱情,她们就会对封建势力感激涕零。崔莺莺最后的局部妥协,让张生去科试;杜丽娘在虚幻的世界里,“以情抗理”,

义无返顾。当故事回到俗世,作者又无法找到现实的方式完成杜丽娘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借用皇帝下旨完婚的俗套。这些说明,“为爱而爱”正是崔、杜两人的致命弱点。鲁迅先生说:“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林黛玉的爱情就明显具

有更多的社会内容。

从黛玉爱情这方面来看,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

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她“癖性喜洁”,反对的不只是封建婚姻制度,更重要的,她厌恶那整个污浊的社会,尽管悲苦和不幸如影随形,但她不象杜丽娘那样,只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就可向封建家长妥协。爱情自由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即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她也不愿向封建势力屈服,而苟且取得。何以见得呢?宝玉曾对史湘云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指‘仕途经济’)否则,我也要和她生分了。”不说“混帐话”,这意味着宝黛的爱情是以政治道路上的叛逆为基础的。钗黛之间在爱情上的纠纷,实质反映了她们思想上的冲突。钗黛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为一般的从性爱对象上争夺贾宝玉,更主要的是在政治道路上争夺贾宝玉。说到底,就是要宝玉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可以说,假如在人生道路上,宝黛没有共同的叛逆意识,也就没有他们逐日深化的纯

真爱情。

从作者描写宝黛的爱情意图来看,在《红楼梦》中,曹雪

芹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宗教迷信、婚姻恋爱等几乎所有的上层建筑。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封建社会全面崩溃,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雪芹以宝黛的爱情为线索,赋予它更多的社会内容。因为爱情、婚姻、家庭密不可分,而中国的家庭制度又与政治制度相交融。封建的“三纲”之说,为封建宗法家族制基础

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以父子、夫妇这种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宗法制下的家庭制度为基础,以君亲、忠孝为连接的纽带,以移孝作忠为目的,通过移孝作忠的情感转移,实现家庭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家庭制度的内在控制和国家制度的外在控制,使社会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曹雪芹洞察入微,以如椽巨笔深入细致的描写宝黛的爱情,揭示封建制度下爱情婚姻制度的腐朽,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否定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动摇封建国家制度的根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黛玉的爱情内涵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含有更多的底蕴。

综上,从崔莺莺的“以情抗礼”到杜丽娘的“以情抗理”,再到林黛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叛逆爱情,她们的爱情内涵越来越丰富,体现出来的文明的因子也越来越多。三、

主题思想的演变

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西厢记》,通过崔莺莺的叛逆爱情,表达了“反对包办婚姻”这个主题思想。莺莺的终

生早由父母之命,许配给郑恒,可是这种包办的婚姻毫无感情基础,她渴望“男欢女爱、一见倾心”的自由爱情。“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种闲愁正是青年女子爱情萌生时的惆怅,也是她后来背叛封建婚姻的内在动因。她与张生萍水相逢,爱情的火花就被点燃,由一见钟情到感情逐步加深,再到欲望的满足。王实甫通过莺莺“以情抗礼”的爱情历程,批判了

阻挠青年男女爱情的封建家长,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这种理想的出发点虽然只是个人的幸福,但是,它重视的是当事人的情感意愿,这同借联姻扩大家族政治势力的婚姻相比,却合理得多,也进步得多。

杜丽娘的爱情历程于崔莺莺截然相反,它首先是由欲望的

满足,再到感情的建立。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也不象林黛玉那样,要求志同

道合的婚姻。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女人天生要有性爱的权利。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象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他们俩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触犯天条。

由此看来,杜丽娘所要追求的“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决不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的父母恰恰不容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了

冲突,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杜丽娘的叛逆爱情,已经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和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扬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和尊重。这才是杜丽娘爱情主题的真实含义。

“婚姻本是情欲和性欲最完美的结合。”无论是崔莺莺,还是杜丽娘,她们的爱情中都少不了“欲”。黛玉则不然。在《红

楼梦》中,宝黛既有一层表兄妹的现实关系,更有一层以神话形式——“木石前盟”——所表达出来的象征关系。在现实

关系上,他们的爱情因为常年的耳鬓厮磨而自然形成,又因彼此知己而日益加深。但这种爱情注定不能实现两性的结合,因为象征的关系(绛珠仙草以毕生之泪还报“石头”浇水之情),已经规定了他们的爱情只是生命的美感和无意义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木石前盟”被世俗化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这就说明,这种不带“欲”的成分,纯情感、近乎精神性的爱情,带有先天的脆弱性;但它把异性之间的情感升华为诗意的纯净的美感,使它成为“脏唐臭汉”淫欲世

界的对立物,成为对抗和抵制社会公认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这一点正是作者的独特创造,也是黛玉进步爱情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来看,崔、杜的爱情,仍然没有脱离“才子佳人”的爱情范畴。“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从婚姻问题上来说,意

味着对封建礼教的背叛;从政治道路上来说,则意味着对地主阶级的顺从。因为佳人择才子,才子可望金榜题名,而事实上崔、杜正是以“郎才女貌”偷约,以“金榜题名”完婚。因此,这种爱情虽然有一些新的特质,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黛玉的爱情就不是“才子佳人”式。

从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就直笔他不

蹈历来野史的覆辙,尤其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既然如此,他又怎么会让自

己倾心创作的宝黛爱情落入“才子佳人”的窠臼呢?

从作品的内容来看,贾宝玉“杂学旁收”,“过目成诵”,是有才学的。然而,倘与黛玉相比,宝玉则处处显得才疏学浅。历次诗会,一个总是名列前茅,一个常常名居“压尾”。可见

黛玉爱宝玉,并不着眼于宝玉的“才”。确实,黛玉的容貌是

美的,宝钗又何尝不美!应当注意,在宝黛钗的三角关系中,作者只强调宝钗的容貌美,并不强调黛玉的容貌美。只写宝玉如何为宝钗的“雪白的一段酥臂”所诱惑,并没写宝玉如何

为黛玉的眼角眉梢之类所迷醉。然而,最后宝玉与之结下生死不渝之爱情的,却不是“燕冠群芳”的薛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林黛玉。由此可见,宝玉爱黛玉并不着眼于她的“貌”。

实质上,人生道路上的公同叛逆意识,才是宝黛借以建立

爱情关系的基点。这就在爱情上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尊重。这一重要原则的提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见的。

崔莺莺,杜丽娘,在追求自由爱情上,对封建婚姻制度具

有强烈的冲击性,但却自觉的维护封建主义人生道路。因此,《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封建家长,在男方考中状元,走“夫贵妻荣”的封建道路的前提下,皆可成全子女婚姻自主

的要求,而《红楼梦》中的家长则不能这样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是对全部封建宗法制的背叛,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当然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

黛玉反对“仕途经济”,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破坏了地主阶级的政权;黛玉不顾贾薛两家的“权钱联姻”,执著地爱着宝玉,尖锐的表现出贾府家世利益的蔑视和对封建族权的反抗;黛玉没有屈从“金玉良缘”、“天命论”的压力,反而发出了“何以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强烈抗议,用“制天命”

的思想,向封建神权发出严重的挑战;面对“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黛玉仍然特立独行,写诗作词不让须眉,表现在爱情上,则以民主、平等来反对男尊女卑。

正因为黛玉的爱情主题,实质上是初步的民主思想对顽固

的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挑战,所以为整个统治阶级所不容。

由此看来,黛玉的爱情悲剧乃是一出时代的悲剧、社会悲剧,更是一出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人生悲剧。它与《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大团圆结局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综上所述,从崔莺莺、杜丽娘,再到林黛玉,她们的叛逆爱情,无不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蕴涵着社会思潮的特质。在礼教因袭的重负下,她们走出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反抗到多元反抗的坎坷历程。同时,作家创作的主题思想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反对包办婚姻,到张扬人性自由,再到否定封建主义人生道路,显示封建社会的崩溃趋势。这一爱情链条形象的表明:中国女性民主爱情的最终到来,已经是百川归海,历史所趋了!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教育科学学院 095应用心理学孙超逸 09153113 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 1、出身教育 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 《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她因情而病,因病而死,在阴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后才得以还魂复生。还魂后的杜丽娘叛逆性格继续发展,她当面据理反驳父亲,并最终争得了皇帝的认可。 这样两个敢于违抗父母之命,无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典型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3、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都以“大团圆”的喜剧收尾,张生《荣归》,“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柳梦梅得中状元,皇帝传旨,杜宝认可女儿的婚事,合家终得团圆。这种“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模式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二、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不同点 1、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一方面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就其内心而言,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在“小梅香服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许多部分还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如:【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下面是给大家的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舞台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

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

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

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 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我国古典戏曲的杰出作品,讲述的都是富家千金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人都天生丽质,从小接受封建礼教,但面对爱情时,她们大胆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情爱的先驱者。本文分析比较这两位女性形象,让读者对她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是一位“相国小姐,侯门千金”,是一位封建礼教下标准的大家闺秀——“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自从父亲死后,她的母亲一心守节,想帮女儿找到一位良婿,认为崔莺莺最好的归宿是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男子。但崔莺莺内心是苦闷的,她对她的婚姻存在隐隐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遇到张生之后,两人互生情愫,但多年的封建礼教让她十分矛盾,纠结,想爱而又不敢大胆地去爱,但对爱情又是那么渴望,最后她一步步说服自己,管他什么“父母之命”,管他什么“媒妁之言”, 在确定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后,她就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在追求自主爱情的道路上,崔莺莺既要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又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作斗争。最终冲破礼教束缚与张生结合了。也正是封建礼教的枷锁迫使莺莺反抗,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杜丽娘是家中独女,父母对她从小管教严厉,对她的宠爱也无以复加,这样的家庭环境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杜丽娘十六年来每日囚禁在自己的闺房里,有天她终于羞答答地在春香的扶持下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绚丽春色让她感到人生空虚,叹道:“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求。但从小在她周围的只有严厉的父母,年幼不懂事的丫环和只会教她“无邪”的老师。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一男子,更别说与他一见钟情了。于是,她在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寄托所在。梦醒后却无依无靠,面对的仍是冰冷的现实,她忧郁成疾,憔悴而死。她的死是追求爱情的大胆表现。之后的“寻梦”,在梅花观巧遇梦中情人柳梦梅,死而复生,私定终生,为了爱情与父亲大胆争辩,杜丽娘捍卫自己的爱情越来越大胆、坚决,最终获得了团圆,结成了美满的婚姻。 王实甫的《西厢记》最终形成于元代,一个思想相对宽松的时代。封建的儒家思想钳制着人的思想,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只有通过作品来实现,也是想借崔莺莺之口提出自己的愿望——“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更让人窒息,对妇女的钳制也是无以复加。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 [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

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姓名:刘作林考号:210110100112 考区:昭通市昭阳区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它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歌颂妇女个性解放的赞歌。剧中的女主角不仅外貌端庄,而且具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杜丽娘从小就在被培养成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那个时代女子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而她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痴情”。 关键词:杜丽娘;美貌;一往情深;睿智 《牡丹亭》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剧本我们了解一个至情至深的杜丽娘。曾有人把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为“妖”。我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不敢为之的事情,她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那么,大剧作家汤显祖是怎样塑造这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呢?我将重点从“聪明美丽”、“一往情深”、“因痴而亡”、“因情而生”来论述她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的美貌和才智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有人曾赞誉为“西施之貌、文姬之才”。而如今的茫茫人海中实难再有这样的绝世才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论文题目: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姓名: 学号: 班级:文学院11级新闻2班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关键词:薛宝钗圆滑世故封建礼教 引言 薛宝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 作为这部著作的主人公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组成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对她人格的塑造和对于她性格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细心以及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当时的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感受。而这一形象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环境体现出当时文学写作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形象,历来红学研究中就存在争议。有人以薛为尊,亦有人尊林而抑薛。历史上有邹弢与友人许伯谦因意见不合激烈争辩而几乎拳脚相向的故事,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时至今日,在红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的当下,不同派别的红学家又有了新的争议。 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性格。有人觉得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则端庄稳重温柔大度。而有的人则觉得薛宝钗冷性无情,虚伪奸诈,是个女曹操,林黛玉相比之下确实小家碧玉蒲柳之姿的温柔乡了。同一个人物形象竟让人有如此相悖而行的看法,确然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却也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其人物刻画中描写的丰满、复杂和客观性。 虽则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薛宝钗,然而有对比才有凸显,后续拙见是要对薛宝钗品评一二,却也不乏黛玉前来增光添彩。 正文

知书达理唤得八面玲珑,欲登白帝端称出奇守拙。 薛宝钗作为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中的大家淑女,做人上可以说作是八面玲珑。有人道薛宝钗虽说是个能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却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么一个青春靓丽、知书懂理的窈窕淑女,做起事来总是晓得自己要得到的是什么,要避让的是什么,放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正是这种圆滑世故却也让人觉得可惜了,可惜了这么个才华横溢面貌羞花的闺秀却生生成了封建礼教下挣扎生存的一株草。 倒是也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 帮凶是做什么的,帮凶是你给人一巴掌她还在后面再补上一脚的那个。要说薛宝钗在受到封建礼教荼毒的时候还是帮凶,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薛宝钗做人圆滑,在封建社会的生存自有她的一套,可以说她说话做事乃至思考的方式都是依仗着封建礼教给她划出的界限来得,倒是不清楚她自己是否晓得自己的这些行为习惯都是不好的,但长此以往形成的行事风格和做事手法却让她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要求他人,这便是受着迫害的人也要迫害他人,没高中的举子要被贪官压迫的,中了举人了又反过来压迫平民,这些放在封建社会却也是个常事,责怪不得。 薛宝钗着实是个封建社会中的聪明人,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个泥胚子,那她这尊陶铸的佛便是照着模子一板一眼模出来的,分毫不差,简直是为时势打造的好人物,真真是时势造英雄,巾帼不让须眉,好一个女英雄。 这么个人,她圆滑守礼识时务,没有林黛玉那样的小性子,即便是有些小性子,却也知道隐藏的严严实实,绝对不让人瞧出来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倒是有些少年老成的味道,出于对于爱使小性子的人的厌恶,薛宝钗确实是让我好好地喜欢了一回。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 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杜丽娘历尽艰辛,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梦中的爱人。在这样一个阴阳合二为一、没有封建礼教压迫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叛逆爱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关系,也许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一、急剧变化的时代 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一见

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晚杜丽娘一百多年的林黛玉,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到了运终数尽、无可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更加穷凶极恶。贵族、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垄断商业和手工业,进行高利贷剥削,农村失去土地的人口游离出来,社会阶级分化更加加剧,高利贷和商业资本大大活跃,农产商品化的过程不断加快,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封建经济内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新兴的市民力量有了发展,市民思想明显抬头了。林黛玉的思想就有这种市民思想的因子。但这种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市民思想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封建经济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不能脱离封建经济的母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林黛玉的

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差异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摘要】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 ,却有言语刻薄 ,行动爱恼人的弱点 ;薛宝钗不仅美丽 ,而且善于待人接物 ,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 ,成为大观园中的佼佼者。二人在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 ,林黛玉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少女 ,时时感到封建社会的冷酷和压力的话 ,那么在薛宝钗那里 ,她同封建势力却没有丝毫矛盾 ,而是水乳交融、如鱼在水了。 【关键词】林黛玉; 薛宝钗; 性格差异 《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达到典型高度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以上。由于这些人物是从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一样立体。作者既突出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又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妇女,妇女中最主要的又是写那些在年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很相同或相近的少女。曹雪芹异常分明地写出了她们不同的个性,林黛玉、薛宝钗就是大观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富有个性特点的少女。 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却有言语刻薄,行动爱恼人的弱点;薛宝钗,不尽美丽,而且善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两人都是大观园中的佼佼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薛宝钗、林黛玉,一个是现实美的代表,一个是理想美的化身。黛钗二人不相上下,但最终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却是我们眼中的“双面人”宝钗。这也是必然。因为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大家闺秀的要求。她有文才、有捷才、有治才、有德有涵养,会以小恩小惠拉拢人,从不得罪任何人,似乎是一个完善无瑕的女儿。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一个盼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性格的两种极端展现在二人身上,使得宝钗显得有朝气,很活泼,而黛玉却十分悲观。 然而,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差异的认识,只有从她们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她们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才能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一、封建家族的叛逆女性——林黛玉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里,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林黛玉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一套惟美的价值观,她心中是一片无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身。殊不知,在黑暗的社会里,逆着封建道德而行,只能被无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班级:08市场营销 姓名:贾长正 学号:200810108

[内容摘要]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与贾宝玉、林黛玉鼎足而立的人物。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博学多才;她和宝、黛的关系复杂,却处理得当。但对于这样一个表面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读者的评价却历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她的悲剧不是如宝、黛般的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的。本文拟从薛宝钗的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她是如何处理与宝黛二人的关系这些方面着手,去解读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薛宝钗形象性格悲剧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是很难让人下定语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这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是怎样描绘薛宝钗的形象的。文章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而众人对她的评价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第五十七回)并且“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第八回)。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书中说:“当日有他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宝钗的父母是打算把她培养成“才人赞善”入宫任职的,对她的教养当然必不可少。甲戌本批注也指出她:“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在大观园诗社中,林黛玉是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清丽新颖、基调哀伤。而能与之相对的就是宝钗了,她的诗雍容大气,富丽和谐。除此之外,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也要求助于她,如元妃归省时对他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就可看出。她不但文学造诣颇丰,谈论理财之道时也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细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纵观明代后期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汤显祖以其华丽的文辞、卓越的才情、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以及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格律独树一帜,并创下了“临川”一派。翻开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其中“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牡丹亭》)。作者自己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沈德符《顾曲杂言》描绘《牡丹亭》问世的轰动效应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杰出的最受读者欢迎的爱情戏剧。此剧的问世,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留下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357页) 可自我认为《牡丹亭》之所以在戏剧史上千古流芳,独居魅力,主要归功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度森严的明清社会,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为爱情而战的叛逆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其中最令世人称道的女性,不外是,相国千金崔莺莺(王实甫的《西厢记》),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孔尚任的《桃花扇》),世外仙姝林黛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而我则认为,杜丽娘是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几乎挑不出瑕疵的、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杜丽娘性格特征的四点分析: 一、知书达理,本性善良 1、尊敬老师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属于名门贵族之家,但她并没有看不起穷酸潦倒的陈最良老师,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每次见到老师,她都能向老师行礼问好。 其实,陈最良是个迂腐守旧的老秀才,他自幼习儒,头脑冬烘。他“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牡丹亭·肃苑》),向学生解说《毛诗·关关睢鸠》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闺塾》)时含糊其词。其人,不但自己迂腐守旧,还用荆条责打春香,禁止春香领小姐去花园,“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牡丹亭·闺塾》)

崔莺莺杜丽娘

目录 一、时代背景 (1) 二、家庭出身 (2) 三、年龄方面 (3) 四、感情方面 (4) 五、情欲、性欲方面 (4) 六、叛逆性格方面 (5) 参考文献 (7)

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比较 摘要: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两朵奇葩,里面着重刻画的两位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深深的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有其各自特点。本文分别从她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年龄方面、感情方面、情欲性欲和叛逆性格六个方面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时代背景;家庭出身;年龄方面;感情方面;情欲性欲;叛逆性格 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深化,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心路历程和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同时,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促使当时和后来的更多的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也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关注她们所生活的时代。在现今的学术领域中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研究多是从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析,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和鲜明,但是更多的是从她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个性特点和性欲情欲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去体现“人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主题,奏响了响彻云霄的反封建礼教的赞歌。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的关系,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本文拟从崔莺莺和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点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别从她们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年龄方面、感情方面、情欲和性欲方面、叛逆性格方面对她们的形象进行探究。 一、时代背景 元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源出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北宋赵令峙改写为鼓子词,金董解元改名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编写成剧本,成为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一个人的人物形象,首先要从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感受人物所在的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任务的一定时代背景,才能从更深的一个层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牡丹亭》是明代杜丽娘形象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正处于明朝的中后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牡丹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剧作。所以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身处封建时代的杜丽娘不然带有当时的一定色彩,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因此,作为一个要表现传统封建环境中奋力只身抵抗封建教诲的孱弱女子形象,需要表现作者汤显祖希望获得的女性个性解放的主旨,主人公杜丽娘一方面,她必须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她必须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才能实现。 我们从杜丽娘身上,可以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汤显祖把杜丽娘学《诗经·关雎》这个重要情节放在游园惊梦之前,这就给杜丽娘的青春觉醒增添了人文色彩。被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的《关雎》,竟成了引发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导火索——这种大胆见解充分体现了明代《诗经》学的新气象!真人荒唐地复活成了这个剧本的主线,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个性解放世界的呼唤。可以说,整个《牡丹亭》就是汤显祖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女性提供心理补偿而量身打造的一个“白日梦”,它从诞生的那天起,便注定会成为千千万万女性心中的至爱。明、清两代,《牡丹亭》一直被列为闺阁禁书,林黛玉就是听闻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你在幽闺自怜”而心动神摇、相思成痴的;而才女冯小青更在看了《牡丹亭》之后写下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