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1]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1]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1]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的革命、经济发展和思想历程。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转型,也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取创设情景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通过掌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难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培养学生历史线索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讲述历史以《鸦片风云》为主题,采用小说篇章演绎方式讲述历史,辅助以历史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探究历史主要选取:战争爆发原因、战败原因、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感悟历史。

(1)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学习本课内容,增进学习兴趣。

(2)通过中英双方实力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信息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比较(类比、对比)方法学习本课,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虎门销烟、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为国捐躯及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斗争等事例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面对侵略英勇不屈反抗斗争精神;

(2)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3)通过对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比较,认识清政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同时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

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思路,以小说手法演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讲授法、问题启示法、比较法为引导,学生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和教学互长。

而类比、对比等比较学习法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1.电脑平台,多媒体设备.

2.教师准备关于本科内容的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并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鸦片战争》中关于“虎门销烟”的一段视频,进而引出《鸦片风云》的主题,让学生在历史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的学习,用PPT展示主题

《鸦片风云》

第一幕祸起“萧墙”(寻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

题记:在近代东方与西方的相遇中,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聚头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0页引言内容,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在亚洲的扩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国是英国扩张的既定目标,对中国实施侵略只是时间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述,并补充相关的资料(《马可·波罗游记》),帮助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去了解英国为什么要把中国作为侵略的目标。

指导学生解读英国是如何从正当商品贸易——罪恶鸦片走私——发动鸦片战争,实现对中国步步为营的侵略的。(在此过程中,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英贸易中的“出超”和“入超”;二是鸦片泛滥带来的巨大危害性问题)

【探究问题一】假汝之名,真其之实(探寻鸦片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

材料一: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材料二:

国史学家麦迦塞曾质问巴麦尊:美国梅恩州是禁酒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假若我们英国的商人不顾梅恩州的法律,向这州贩运私酒,我们的政府能为了保护我们的商人的利益,派遣军队和美国宣战吗?这是可能的吗?

──麦迦塞《我们自己的时代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英国对中、美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这样的一个事实,那

就是——

因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腐朽落后,所以成为列强侵略对象的理想目标

题记: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又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这一次英法联手,美俄提着篮子

来了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英国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补充材料及图表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

国借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

材料一: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

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材料二: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落差,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第二幕屡战屡败(观过程——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题记:按照正常的逻辑,爹挨了打,儿子该长记性呢。大清国呢倒好,爹爹(道光)挨

了打,到了儿子(咸丰)还挨打……

通过两幅地图动态演示两次战争的过程,并通过补充相关图片材料展示两个内容:一是火烧圆明园,二是沙俄趁火打劫蚕食我国片领土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动态地图的演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两次战争的过程及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表现(结合课本描述,辅助以列举法和图片展示),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了解列强暴行,感受列强的掠夺本性和罪恶行径。

题记:一个在加速迈向现代文明,而另一个却在专制愚昧中与世界渐行渐远——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在应该强大的时候我们却日渐衰弱……

【探究问题二】

疑问一:

鸦片战争中,英军陆地作战军队4000人,海军3000人,总兵力7000余人。战争结束时也就20000余人。而清军总兵力约8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同时中国还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数……但为什么两次战争的结局却是中国战败了呢?

疑问二:

有人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够在战争中重用类似林则徐的主战派大臣,中国就有赢得

战争的可能!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在抛出上述两个疑问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内容并结合已学知识,根据图表提示,

对比中国和英国的现实状况,分析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

战败的客观原因: 战败的主观原因: 战败的根本原因:

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老师的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师生共同完成上述内容的

填写。

本课难点。

第四幕 此去何从(析结果——两次鸦片战争影响分析)

题记:无论是多么残酷的环境,无论被无数的强敌打败过多少次,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过!!

通过表格同时列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谐音记忆和口诀记忆法,分别将三大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设计意图】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功,而有效的记忆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的有力武器。

【探究问题三】

通过两次战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中国有哪些主权遭到破坏?

引导学生列举: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

通过表格罗列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将学生对战争影响的了解感悟进一步深化

(此部分内容,如课堂时间充足就展开讨论,如时间不足则作为课后思考,为下节学习做准备)

【学后余音】(如课堂时间充足就展开讨论,如时间不足则作为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内容做铺垫)

观点一:

某西方学者曾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瓦解了他们腐朽思想和落后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观点二:

国内有一种观点: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有鸦片战争,至少在座的各位,说不定头上还留着一根辫子,女人还缠着小脚。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如果有是在哪些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不囿于教材内容陈述的限制,引导学生多角度拓宽对战争影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与此后学习的关联性,同时增强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和素养。

【高考近距离】

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高考真题:选择题目来源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Ⅰ

(时间充裕就在课堂上讲练,做到学在课堂巩固在课堂;如时间不足则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学在课堂巩固在课堂,用真题让学生感知高考,拉近与高考

的距离感,减少一些对高考的畏惧感。

【本课小结】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无论是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被无数的强敌打败过多少次,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过。从来没有!!!!!!理性梳理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安慰;清醒面对过去,是对未来最好的交代。

【教学感悟】

本节课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而是用新课改下的“用教材”的新教材观来进行教学设计——大胆打破教材编写格局束缚,用小说式的推进手法,将教材内容整合进行,服务于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