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探究

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探究
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引发方法的探究

王成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中(257061)【关键词】喷泉实验,胶头滴管引发法,热胀法,冷缩法,挤压法。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解于水的或者容易和某种溶液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容器内外产生了压强差,从而把液体从低处压向高处而产生喷泉。因其实验效果好,因而被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如何引发压强差,产生喷泉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总结出的几个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方法一——胶头滴管引发法:

这是教材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如图1所示,

实验时,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

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氨气有一部分溶解于水,

从而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而小于大气压,当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时,就会因为烧瓶中的

压强低于大气压而使得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

瓶,产生喷泉。

方法二——热胀法:

如图2所示,这套装置与教材相比少了

一个胶头滴管,因此其引发方法有了一点不

同,但其原理依然。实验时,可以用热的毛

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内的压强增大,气体

膨胀而把导管中原来的空气赶出,从而使得

烧瓶中的氨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氨气迅速

溶解于水,引起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从

而引发喷泉。

方法三——冷缩法:

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时,可以用冷的毛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导管直至进入烧瓶,与烧瓶中的氨气接触,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引发烧瓶中的气压迅速下降,产生喷泉。

方法四——挤压法:

如图3所示,装置的最下端是一个带

有双孔橡皮塞的塑料瓶瓶,瓶中装满了盛有

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水,橡皮塞的一个孔中插

入连接烧瓶和塑料瓶的导管,另一个孔中插

入一个带橡皮管的导管,橡皮管用弹簧夹夹

住。实验时,用手挤压滴瓶,滴瓶中的水顺

着导管进入烧瓶,烧瓶中的氨气大量而又迅

速的溶解于水中,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可以看到喷泉产生。

以上方法,都是通过操作,使得烧瓶中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把水压入烧瓶,引发喷泉。通过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了思维的各种品质。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参与实验的热情,激发了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40。

2.焦国芬、赵东洋,喷泉实验的微型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39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教学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知道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实验学习提供方法。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2.学情分析 通过氨及氨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 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部分电离成NH4+和OH-而呈弱碱性,使

酚酞试液变红等有关知识。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氯气、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硫化氢气体通常状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喷泉”原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验的探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 (2)难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 三、实验方法设计 1.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亲密合作,获取新知。 四、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仪器:烧瓶,烧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乳 胶管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剖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分组探究→归纳小结

高二化学实验一 氨的制取和性质 铵离子的检验

高二化学实验一氨的制取和性质铵离子的检 验 铵离子的检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巩固实验制取气体的基本操作方法。(2)熟练喷泉实验、铵离子检验等基本实验的操作方法。(3)巩固有关化学基础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室制取氨气实验、喷泉实验等,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2)通过铵离子检验,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实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内容和实验要点]本学生共包含喷泉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和铵离子检验三项,实验中应巩固的知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能、实验注意事项等列表如下:实验内容应巩固的知识涉及的实验技能注意事项氨的制取实验室制氨的原理(1)在试管里加热固体混合物的方法(2)密度比空气小,又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方法(1)装置应不漏气(2)氯化铵和消石灰工混合均匀(3)装反应混合物的试管管口要稍向下倾斜,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固体的部位加热(4)只能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氨气,收集氨气的试管要干燥,试管口要用一小团棉花堵住氨的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2)化学

性质(与水、酸等反应)(1)闻气味方法(2)气体的溶解性实验方法(3)使用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技能(1)在氨的溶解性实验中,试管里就充满氨(2)氨与酸反应时,三滴不同酸的位置还宜靠得太近铵离子的检验铵离子的检验原理(1)检验铵离子的性质检验氨气时,不要把石蕊试纸碰到试管口或试管内壁,以免跟反应物中的碱相接触教师在学生做实验前,应把以上各要点向学生交待清楚。使学生有所准备。实验过程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最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可补充下列实验内容: A、用浓氨水、氧化钙(或氢氧化钠固体)制氨气;操作方案:利用实验制氯气的实验装置,在烧中加入氧化钙,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逐滴往氧化钙中加入浓氨水。可根据加入浓氨水的速度控制放出氨气的速度。 B、浓氨水跟浓盐酸反应产生浓烟现象操作方案:在一个干燥的大烧杯中,分别把一块蘸有浓氨水、一块蘸有浓盐酸的棉花分开放入大烧杯里,可看到烧杯中有大量白烟产生。此时可提示学生观察白烟主要是在蘸有浓盐酸的棉球上方产生还是在蘸有浓氨水的棉球上方?并让学生分析原因。

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引发方法的探究 王成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中(257061)【关键词】喷泉实验,胶头滴管引发法,热胀法,冷缩法,挤压法。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解于水的或者容易和某种溶液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容器内外产生了压强差,从而把液体从低处压向高处而产生喷泉。因其实验效果好,因而被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如何引发压强差,产生喷泉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总结出的几个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方法一——胶头滴管引发法: 这是教材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如图1所示, 实验时,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 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氨气有一部分溶解于水, 从而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而小于大气压,当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时,就会因为烧瓶中的 压强低于大气压而使得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 瓶,产生喷泉。 方法二——热胀法: 如图2所示,这套装置与教材相比少了 一个胶头滴管,因此其引发方法有了一点不 同,但其原理依然。实验时,可以用热的毛 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内的压强增大,气体 膨胀而把导管中原来的空气赶出,从而使得 烧瓶中的氨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氨气迅速 溶解于水,引起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从 而引发喷泉。 方法三——冷缩法: 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时,可以用冷的毛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导管直至进入烧瓶,与烧瓶中的氨气接触,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引发烧瓶中的气压迅速下降,产生喷泉。

方法四——挤压法: 如图3所示,装置的最下端是一个带 有双孔橡皮塞的塑料瓶瓶,瓶中装满了盛有 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水,橡皮塞的一个孔中插 入连接烧瓶和塑料瓶的导管,另一个孔中插 入一个带橡皮管的导管,橡皮管用弹簧夹夹 住。实验时,用手挤压滴瓶,滴瓶中的水顺 着导管进入烧瓶,烧瓶中的氨气大量而又迅 速的溶解于水中,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可以看到喷泉产生。 以上方法,都是通过操作,使得烧瓶中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把水压入烧瓶,引发喷泉。通过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了思维的各种品质。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参与实验的热情,激发了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40。 2.焦国芬、赵东洋,喷泉实验的微型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39

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与改进

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与改进 吐逊阿衣·艾买提 (一)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一 1、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木砖、试管、试管塞、三通管、橡胶管、止水夹、橡皮筋、玻璃导管、集气瓶、双孔橡皮塞、药匙、火柴。 药品:氯化铵、消石灰、红色石蕊试纸、蒸馏水。 2、实验装置图(如图1) 图1 A.用于加热反应物 B.用于收集氨气 C.用于检满 D.用于吸收多余的氨气 E.用于防止倒吸 a.氯化铵和消石灰混合物 b.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 ①,②,③,④均为止水夹 3、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装好仪器,打开①、②、③、④,在D中装入水或稀硫酸,E中装入水。 (2)检查气密性: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试管A,若D中有气泡产生,则已密封好。 (3)用橡皮筋装好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b。

(4)取下A装入氯化铵和消石灰盖上试管塞将药品混匀,按图连接好A。 (5)关闭①。 (6)预热试管A,加热试管底部。 (7)检满:若试纸b变蓝,则B中已充满了氨气。 (8)依次打开①,关闭②、③、④。 (9)熄灭酒精灯。 (10)倒置试管B,取出双孔试管塞换上无孔试管塞。即试管B中装满氨气。 4、注意事项 (1)一定要先检查气密性。 (2)一定要依次打开①,关闭②、③、④,才能保证不外泄氨气和试管B中充满氨气。 (3)试管B一定要干燥,且收集满后取下时,一定要先将试管B倒置,才能确保收集的氨气不外泄。 (4)氯化铵与消石灰的质量比稍小于5∶8较好,过量的消石灰,可起到除杂和干燥的作用,这样能得到较纯的氨气。 (二)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二 1、实验原理 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加热条件下可与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同时又是良好的干燥剂,可及时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而放出大量的热,有利于氨气的生成。有关反应如下: 2NH 4Cl+CaO △ CaCl 2 +2NH 3 ↑+H 2 O (1) CaO+H 2O = Ca(OH) 2 (2) 2NH 4Cl+Ca(OH) 2 △ CaCl 2 +2NH 3 ↑+2H 2 O (3) 2、实验用品及装置图(图2) 大试管(30 mm×200 mm)、酒精灯、铁架台、铝制烧瓶夹、双顶丝、圆底烧瓶(1000 mL)、烧杯(500 mL)、调节夹、三通管、玻璃管、玻璃导管、尖嘴玻璃管、乳胶管、橡胶塞。 氧化钙、氯化铵、酚酞试剂、红色石蕊试纸,其中氧化钙在使用前烘干。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试题集锦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试题集锦 1.在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排空气法充入HCl气体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以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的液体体积是 A.1/4L B.1/2L C.3/4L D.全满 2.(MCE95-7)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 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 a(干燥气体)b(液体) A NO2水 B CO24mol/LNaOH溶液 C Cl2饱和NaCl水溶液 D NH31mol/L盐酸 3.(98-上海-17)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 4.(01-春季化学-19)(10分)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按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喷泉;A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_______。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C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5.(02-天津理综-29)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 Ⅱ.(20分)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答:。 6.如右图,烧瓶a中充满干燥氯气,将滴管b中的浓氨水挤入烧瓶a中, 开始时,烧瓶a中发生的反应有:NH3+Cl2→N2+HCl(未配平),同时生 成白烟并发红光。试回答: (1)反应中生成的白烟是。 (2)反应完成后,将烧瓶a的导气管插入水槽的液面以下,并打开止 水夹f,观察到有水吸入烧瓶a中形成喷泉,当喷泉停止后升入烧瓶a中的 水大约占烧瓶容积的。 (3)标志烧瓶a中反应全部完成的化学方程式 为。 7.如右图所示,在一个烧瓶中充满气体A,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 缓慢通入等体积的气体B后关闭该止水夹,待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 水夹来,请按要求填表回答: (1)打开②处的止水夹前后烧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按要求书写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2)分别完成以上三个实验后,烧瓶内剩余气体最多的是(填实验序号) __________。 实验序号 气 体A 气 体B 现象 A和B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打开② 处的止 水夹前 打开② 处的止 水夹后 ①SO2H2S ②NH3HCl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

2009年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

解析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解析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摘要:氨气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由于该实验的趣味性强,效果直观明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化学 实验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本文围绕着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这一中心 论点,先浅析了传统氨气喷泉实验存在的不足,然后就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氨气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一、传统氨气喷泉实验存在的不足 根据教材讲述,要通过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采取向下排空 气法来收集,然后开始进行氨气喷泉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试管中放置NH4CI和Ca(OH)2,然后利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中药品 发生化学反应后,极易形成块状物,不容易清洗干净。 2.在加热时,采用试管口向下倾斜的方法,虽然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形成湿 存水的情况,但是试管中的实验粉末药品容易向试管口方向下滑,导致导管口堵塞,影响制备氨气实验的顺利开展。 3.收集氨气的试管用棉花塞瓶口,棉花的气密性差,收集到的氨气容易透过 棉花泄露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4.在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操作演示时,要求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 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这种双口塞也可能会 造成氨气泄露。 5.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反复更换仪器,实验过程繁琐,需要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并且要时刻注意实验细节,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耽误课堂教 学进度。 6.通过整个实验,只能验证氨气的水溶性和氨水的碱性,知识探究功能单一,实验学习效率低。 二、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在创新设计的氨气喷泉实验中,需要的实验仪器包括:三颈圆底烧瓶 (250ml、1个)、铁架台(1个)、烧杯(250ml、1个)、Y形管(1个)、注 射器(1个)、止水夹、导管、单孔橡皮塞、滴管。需要的实验药品包括:固体NaOH、浓氨水、红色石蕊试纸、酚酞水溶液。 实验步骤如下: 1.用单孔橡皮塞分别塞住三颈圆底烧瓶的三个瓶口,将Y形管插入第一个瓶 口的橡皮塞内,将导管插入第二个瓶口的橡皮塞内,将注射器插入第三个瓶口的 橡皮塞内,然后将三颈圆底烧瓶用铁架台倒置固定好。 2.在烧杯内倒入酚酞水溶液,将三颈圆底烧瓶第二个瓶口的导管口另一端插 入酚酞水溶液内。然后将手放置于三颈圆底烧瓶的底部,检查烧瓶的气密性。如 果导管口有连续不断的气泡冒出,并且放手后在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表示气 密性良好。 3.用止水夹将插入到酚酞水溶液中的导管夹住。 4.分别将固体NaOH(2g)和浓氨水(2ml)加入到Y形管的两个分叉管中。 5.将插在第三个瓶口的针筒取下,保留针头继续放置在橡皮塞中(主要是在 下一步利用针口尾部排出三颈圆底烧瓶内的空气)。 6.倾斜Y形管,使分叉管中的两类化学药品接触反应产生氨气。同时,将湿

氨的喷泉实验

氨的喷泉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氨的喷泉实验的操作技术,探讨本实验的鲜明,生动直观的演示方法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该实验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原理以及实验的成功关键因素; 2.掌握氨气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喷泉成因的探究,充分认识氨气的性质; 2.通过对喷泉实验的分析,了解喷泉形成关键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化学的奥妙,增加对化学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2.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形成科学探究思维。 三,实验原理 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后增大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促进可逆平衡逆移,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NH 3+H 2O NH 3 H 2O NH 4 + OH 氨气极易溶于水。将塑料瓶中水挤入烧瓶,氨气溶于水,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塑料瓶中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四,实验方案 方案一 (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 (图1b),然后向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 振荡。 (2)照图1a 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握紧烧瓶检 验装置的气密性。 (3)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 固体(或生石灰),迅速将其伸入烧瓶内,重新安 装好装置,观察现象。这时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 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 处橡胶管排出,当烧 瓶中空气排完后,在D 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就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4)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 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 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优点:(1)把气体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一个整体,无需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成功率高。 (2)可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5min 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 - ·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氨气的综合实验

《氨气的综合实验》说课 一、设计思路 “实验之于化学,正如双翼之于飞鸟”。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核心所在,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知识和认知情感分析,以实验为主线来讲解氨气的性质。 同时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的素材也并不是唯一的经典,克服教材实验的不足,设计实验改进方案,将氨气的制取、收集和喷泉实验,以及氨气和氯化氢反应实验用一套装置进行综合,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融合在一起。理解氨气性质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氨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种碱性气体,是重要的氢化物的代表,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的化工产品。从内容上看,它属于物质知识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良好教材。从结构上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硅、氯、硫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后展开教学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而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后续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另一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③理解喷泉实验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知 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②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 责任感;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 积极思考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两个,注射器,烧杯,矿泉水瓶,导管,橡皮管,橡胶塞,止水夹,Y 型管。 实验药品:浓氨水,氢氧化钠,酚酞。 为了落实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1、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投影】看新闻《氨气泄露事件》 【引入】讲述《氨气泄露事件》中的现场情况,以及由于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实验专题之四喷泉实验 一. 关于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实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 (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 (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 (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由此拟定研究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实验的改进研究;③彩色喷泉的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 课堂上演示的喷泉实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模拟。 实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H2O22H20+O2 图1 图2 步骤: 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 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喷泉实验 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一般加热NH 4Cl 和Ca(OH)2的混合物: 2NH 4Cl +Ca(OH)2=====△ 2NH 3↑+CaCl 2+2H 2O 。 ① 装置:“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 3或KMnO 4制 O 2的装置相同)。 ②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 干燥方法:通过以下任一装置。 ④验满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 b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⑤环保措施: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H 2SO 4浸湿的棉花球,可减小NH 3与空气的对流速率,收集到纯净的NH 3,同时也可避免污染空气。 (2)加热浓氨水 ①反应原理:NH 3·H 2O=====△NH 3↑+H 2O 。 ②装置:下左图所示。 (3)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 ①反应原理: 浓NH 3·H 2O 与NaOH 固体、CaO 制取NH 3是因将浓氨水滴到固体氢氧化钠(或CaO)上,一方面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放热(CaO 不仅放热而且还吸收浓氨水中的水),温度升高,氨气的 溶解度减小,有利于氨气放出;另一方面,与水作用后生成碱,使溶液中c (OH -)增大,化 学平衡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左移,有利于氨气放出。浓氨水与生石灰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浓)+CaO===Ca(OH)2+NH 3↑。 ②装置:上右图所示。 2.喷泉实验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①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减少,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形成喷泉。

制取氨气的实验改进

高中化学“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说明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项云 1.设计意图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版)第97页[实验4-8]是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来做,从氨气制取到仪器装配及最后喷泉形成,不仅操作过程繁琐,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最后实验往往由于氨气吸潮而不能成功,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及课程进度。为此本人经过反复实验探究,设计出一种仪器简单易得、操作方便、效果明显且无污染的实验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实验药品及仪器 (1)药品:25-28%的浓氨水、酚酞、无水酒精(备用)。 (2)仪器:250 mL的分液漏斗、大烧杯(800mL)、小烧杯(150mL)、酒精灯、带有玻璃弯管的单孔橡皮塞、插有注射器的橡皮塞。 3.创新的方法及实验步骤 (1)氨气的制取:取一250 mL的分液漏斗,关闭旋塞后加入约25mL的25-28%浓氨水,塞上带有玻璃弯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的另一端插入滴有酚酞的小烧杯的水中(检验并吸收多余氨气的作用),然后用双手捂住分液漏斗中盛有氨水的部位(用热毛巾裹住效果更佳),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当小烧杯中的水变红时,表明氨气收集满。 (2)组装喷泉实验装置:收集满氨气的分液漏斗上口朝下,把剩余的氨水从玻璃弯管倒出,然后拔出单孔橡皮塞,迅速用带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放入铁架台的铁圈上,分液漏斗的下端插入滴有酚酞的大烧杯的水中。 (3)喷泉实验形成操作:挤入注射器中的少量水,然后迅速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旋塞,即可看到大量的水喷射出来,形成喷泉,最后水可充满分液漏斗容器的90%左右,效果非常明显。 4.本实验创新的优点 (1)本实验设计把氨气制取装置和喷泉的形成装置合二为一,都在分液漏斗中进行,与传统的实验相比省去了不少药品和仪器装置,而且本实验所用的仪器都是实验室的常用仪器,方便易得,就地取材,极易推广使用,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2)本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十分明显且无污染,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且经过多次实验,只要操作正确本实验的成功率为100%。 (3)本实验设计对仪器的干燥程度要求不高,适用于任何天气下去做氨气的喷泉实验,而且万一演示时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我们有简单易行的补救措施,即:先把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倒掉,用水冲洗后,用约15 mL的无水酒精把分液漏斗洗涤1-2遍,稍稍甩干后就可以重新进行第二次实验,因而确保了课堂实验演示的100%成功。 1

改进“氨气喷泉演示实验”

改进“氨气喷泉演示实验” 发表时间:2012-08-17T15:02:26.21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韦克安[导读] 分别用一小团棉花放置于两玻璃管口,并用胶头滴管在棉花团上滴加适量水。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第二高级中学韦克安 现行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教材中氨气的喷泉实验,色彩艳丽,设计精巧,形象的验证了氨气极易溶于水,被称为最美的化学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其中氨气的制备和喷泉实验是分开且用两套不同装置来完成的。氨气的制备是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粉末加热制取的,装置图1所示。用干燥的烧瓶收集氨气,再按图2所示做喷泉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很多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了一定探索和研究,但这些实验都存在一定缺陷:(1)准备工作繁琐,装置复杂,耗费教师大量的预备时间。 (2)制备氨气时,氨气容易泄漏,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3)氨气的制取与喷泉实验要分开进行,若课前制取氨气,氨气往往会因缓慢泄漏、潮湿等容易造成实验失败;若课堂上制取氨气,装置复杂,耗时多,不方便,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笔者参考了“喷泉实验”教学的三维设计后,为了弥补教材实验方法的不足,增强本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精心设计了一套双管喷泉实验。以下是本实验设计的创新与改进探索: 一、实验原理 1. 浓氨水加热制取氨气: 2. 氨水与CuSO4 溶液反应: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300 mL的圆底烧瓶1个、大烧杯1个、双孔橡皮塞(带尖嘴玻璃导管和橡皮管)1个、空矿泉水瓶2个、铁架台、脱脂棉、胶头滴管1个。 酚酞试液、浓氨水、3%的CuSO4溶液、热水、蒸馏水。 三、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四、实验步骤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分别用一小团棉花放置于两玻璃管口,并用胶头滴管在棉花团上滴加适量水。 3. 在圆底烧瓶中注入约6 mL的浓氨水(浓氨水用量需根据烧瓶大小调节),塞好橡皮塞。 4. 将圆底烧瓶底部浸泡在热水中水浴加热1~2分钟,并保持两根玻璃管竖直向上排出空气。

高中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 各位同学,大家应该为学习中有哪些知识点而困惑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中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复习。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精彩实验。它新奇、有趣。每当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好奇、惊羡,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基于教材的实验效果不理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性地探索改进方案,终于寻找到一种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的氨气喷泉实验新方法。现表述如下,仅供参考。 实验用品:塑料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 气体的收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实验操作及现象:①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振荡。②按上图一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紧握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伸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可以看到小试管

中有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中空气排完,D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红色。④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的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实验优点:①把气体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一个整体,无需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实验成功率高。②可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5min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③喷泉可随意控制,延长持续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注意事项:①所加药品的量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把化学学好,学精。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氨气喷泉实验是继氯化氢喷泉实验后,课本中重复叙述和演示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讨论、计算,不但要了解易溶于水的气体,因为压强变化形成美丽的喷泉的定性理解,更要掌握气体与溶液,或者气体与气体只要压强变化都能形成这个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应用之。 二、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实例计算探讨→得出结论→创新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定性了解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 (2)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本质条件 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索勇气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联想怎样用实验来证实氨气的溶解度很大?图示:演示高一课本氨喷泉实验 [提出问题]

1、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 2、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常见还有哪些组合较易做成喷泉实验? [计算探讨] 如上图假定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顶端到烧杯液面高度H为35cm,胶头滴管B能挤出0.5mL水,则在0.5mL水中要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能从导管尖嘴喷水? 解析:要使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外△P必须克服玻璃导管中水柱的重力作用。由物理知识知1atm :10.34m=△P:0.35m,△P= 0.034atm,即瓶内压强为0.966atm。由道尔顿分压定律,P分/P 总=V分/V总 0.034atm/1atm = V分/250mL V分 = 8.50mL。即此压强差△P相当于由8.50mL气体所产生的压强。所以在0.5mL水中溶解8.50mL气体就能成功。即常温下,气体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7,就能做成喷泉实验。 [得出结论] 1、不但仅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成喷泉实验。 常温下:气体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7,就能做成喷泉实验。 2、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减小瓶内压力。 3、[拓展]为了减小瓶内压力,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还可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或物理方法来实现。 思考:氨喷泉实验中,若开始时不用胶头滴管中的水引发,还可采用哪些途径来实现?[由PV=nRT知,①若n.v一定,T↓→P↓,可在烧瓶外包冰块②若n.v一定,V↑→P↓可在胶头滴管处接一空针筒,往外拉,扩大气体体积]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一、实验目的 实验室制取氨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作出明确要求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实验。按照常规的做法,参照书中的相关讲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两个实验有难度。特此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能在5分钟以内完成,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仅体现了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氨气的性质。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10 mL塑料针筒一个,250mL烧杯一个,25mL锥形瓶一个,100mL集气瓶一个,用完的中性笔芯2-4根,湿润的PH试纸,双孔塞一个,单孔塞一个,铁架台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NH4Cl粉末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湿润的PH试纸附于集气瓶内侧,锥形瓶位于带孔隔板上方,按照图示组装实验装置; 四、实验操作 打开止水夹A、B,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装有NH4Cl粉末的锥形瓶中,立即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说明该反应非常剧烈;然后注意观察附于集气瓶内壁的湿润PH试纸,通过试纸不同部位颜色的变化可判断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量,当试纸下端变色后,关闭止水夹B,待氨气制取装置内反应快要结束时关闭止水夹A。此时,集气瓶中已收集满氨气。

向烧杯内滴入几滴酚酞。取下止水夹B,通过挤压止水夹B处的橡胶软管,使集气瓶内的氨气与烧杯内的水接触,从而使集气瓶内和外界形成压力差,便能观察到集气瓶中有红色的喷泉产生。 五、改进的意义 首先,这套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完氨气的制取实验和喷泉实验,为老师上课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其次,实验装置所需仪器都为常规仪器,实验操作简单,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再次,实验中用用完的中性笔芯代替玻璃试管,实现了废物再利用,用针筒滴加代替玻璃漏斗可有效阻止氢氧化钠溶液对玻璃仪器的腐蚀;最后,该装置利用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显碱性的性质,在集气瓶内附上湿润的PH试纸,能直观的判断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量。

氨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氨气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氨气的工业制法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实验室里制取氨气的一般原理并直观地感受并掌握氨气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验探索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精神和创新、归纳自学能力。【实验教学重点】 氨气的制备原理和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实验设计意图】 氨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氨气,通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但收集到的氨气不纯,氨气浓度不大,会影响氨气的喷泉实验效果;氨气具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在实验过程中氨气很容易逸出,污染空气,同时也浪费药品。对氨气的性质实验上,教材只是在传统意义上设计了氨气的喷泉实验,使指示剂变色及与HCl反应。但对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一定条件下有失去电子的倾向而显还原性只是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的实验要求比较高,实验的难度比较大,且实验的次数较多的需要搭建仪器需要消耗宝贵的课堂时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特设计了一套氨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装置并探究氨气的性质。 一、实验原理 利用浓氨水和生石灰作用产生氨气:NH3·H2O=== NH3↑+ H2O 再在加热条件下用氨气还原氧化铜:2NH3 + 3CuO === N2 + 3Cu + 3 H2O 二、仪器药品 微型气体实验仪、塑料滴管、微型具支烧瓶、酒精灯、带弯头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胶皮管等。 浓氨水,生石灰(新制),氧化铜,浓盐酸,酚酞溶液,FeCl3溶液。 三、实验装置(见下图1、2)

图1剪去塑料滴管的下部图2 氨气的组合实验装置图 四、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图1所示,取一支塑料滴管,用剪刀剪去滴管胶头底部。然后按照图2所示组装连接仪器,把剪去底部的塑料滴管向下插入水面以下,过一会儿,如果滴管内的水面明显低于烧杯内的水面,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如果二者水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也可以用手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塑料滴管的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不漏气。 2、制取收集检验氨气 在微型气体实验仪的凹坑加入适量生石灰,直管放进一段螺旋状铜丝,用带有弯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管口,在导管上连接一个微型集气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紧),再用一段胶皮管将去底的塑料滴管连接到微型集气瓶的导管上,塑料滴管下端内塞一团棉花,然后将这个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给直管内的细铜丝加热,看到光亮的铜逐渐变成黑色。将吸有少量浓氨水的塑料滴管插入微型气体实验仪的支管中,慢慢挤压胶头,逐滴滴入几滴浓氨水,制取少量氨气。产生的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微型气体实验仪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弯头向下的弯头导管排出,这里实际上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过会儿在塑料滴管下口处挤压吸有少量浓盐酸的塑料滴管,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

(完整word版)“喷泉实验”习题选编

有关“喷泉实验”的习题选编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邹标 1.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图1 2.如图2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X Y A NH3H2O B SO2NaOH溶液 C CO2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图2 3.(1)如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 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图3 图4 (2)如图4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4.利用如图(图5)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 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 “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5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_____。 5.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试根据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NH3和H2O C.NH3和苯D.CO2和烧碱溶液 (2)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 C.大理石与稀硫酸D.碳铵与稀硝酸 (3)若图B的锥形瓶内是无水酒精,水槽内是冷水,则向水槽中加入足量的下列哪些物质也会产生喷泉现象? A.浓硫酸B.生石灰 C.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固体D.氢氧化钠固体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的原理相似。 (5)如果只提供如图C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 。 (6)图D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的一瓶乙烯,请你结合喷泉原理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图D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方案,使它产生喷泉,力求使水充满整个烧瓶。 简述操作过程。 6.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