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表示法-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设计

集合的表示法-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设计
集合的表示法-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设计

学习内容::集合的表示法

学习目标:

1、知道集合的两个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能根据给出的实例,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元素的集合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难点:正确选用两个表示法来表示集合

一.学前预习、体验感悟

1.什么是列举法?什么是描述法?

2.列举法和描述法的特点是什么?

3.你会选用这两个表示法吗?

预习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索、建构数学

问题1:对于下列给定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分别指出它们的元素是哪些?

(1)1,4,7,10

(2)小于5的正整数;

(3)江苏省的地级市。

怎样表示这些集合呢?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要注意些什么?

思考:用列举法表示那类集合最方便?

问题2:对于小于3的所有实数组成集合,你能用列举法表示吗?在数轴上怎样表示呢?

如果x是上述集合中的元素,x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三.合作交流、应用数学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1,2,3,4,5,6组成的集合;

(2)方程x-1=0的解组成的集合;

(3)小于10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6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2x-3<0的解组成的集合;

(3)所以三角形组成的集合。

例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x|x=2k+1,k∈N};

(2){x| x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3){x| 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例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1且小于3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4x-5<3的解集;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上的点组成的集合。例5:用“∈”或“?”填空:

(1)-1____{x | x 为整数}; (2)正方形____{平行四边形} ;

(3)2

1____{无理数}; (4)2008____{ x | x =2n+1,n 为整数} ; (5)(-1,2)____{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二象限的点}.

例6:若A={x |0122=-+ax x }且1∈A ,求a 的值,并用列举法表示出集合A .

四.体会交流、总结回顾

1、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集合的表示法?

2、怎样选用这两种表示法来表示集合。

五.自我检测

1、说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中的元素,并用列举法表示出这些集合.

(1)A={x | x 为12的正约数};(2)B={ x |0122=+-x x }

2、用“∈”或“?”填空

(1)1____{ 0,1,2,3} ;(2)2____{ x | x 为奇数} ;(3)2____{有理数}.

(4)2008____{ x | x =2n ,n 为整数};(5)0____{ x | 012=++x x } ;

(6)π____{ x | x < 3 ,x 是实数} ;(7)(1,-1)____{(x , y ) | x >0, y <0 }

3、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方程或不等式的解,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解的集合,指出这些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x >-1 ; (2)0232

=+-x x ; (3) 315x -<-<,x 为整数.

4、根据下列集合的元素通用标识符说出这些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1)A={ x | 2x y =} ;(2)B={ y | 2x y =} ;(3)C={( x ,y ) | 2x y =}.

5、已知(1,2)∈{( x ,y ) | {

1

1=+=+ay bx by ax },求a ,b 的值.

6、2是否是集合M={1,x ,x x -2}中的元素?如果是,求出x 的值;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的概念》word说课稿

函数的概念 函数是研究“变化着的量”的数学,关注的是“对象之间的关系”。正如前苏联著名数学家亚历山大洛夫所说的:函数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依赖关系的抽象模型。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说教材 1.1函数的概念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的概念》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不仅是对初中函数部分内容的复习,更是对函数概念的升华,在教材第一章集合知识的铺垫基础上,本节的函数的概念则是以集合和映射(对应法则)为基础的。函数的概念这一节作为本章的开篇对于本章后续学习函数的性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乃至数列甚至概率的基础。因此如果说函数是中职数学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内容的话,那么函数的概念便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中职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所在。《函数的概念》分三个课时的内容,本节为第一、二课时。 不仅如此,函数的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映射,对应的思想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函数关系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函数可以帮助人们从“静态”数据中提炼“动态”的规律,人们需要根据这些函数关系对衣食住行等进行决策。 1.2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财会专业,同于中职学生的普遍状况,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普遍觉得学习数学没有用,缺乏信心,并且怕苦畏难,这是学情的劣势,也是教学需要突破的难关。但是由于所学专业为财会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为高些,因此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学习数学需求和内在驱动力,这是学情中的优势所在,也是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的方向所在; 从知识构成的角度分析,学生初中都学习过函数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函数还是有着大致的印象,通过“回忆式”教学,可以重新唤起学生对于初中函数知识的记忆;学生在中职新教材第一章学习了集合的知识,对于本阶段函数概念的理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生活中实例和抽象函数的具体分析,把握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函数的“集合式”定义,理解抽象函数符号f (x )的意义,学会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当自变量值给定时,学会如何求函数值。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函数关系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的相关数学问题入手,展示数学的职业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教学难点:把握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对符号()y f x =的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职高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题库完整

集合测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选项写在表格中。 1.给出 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 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④ 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 ={0,1,2,3} ,N ={0,3,4},)(N C M I =( );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 ,52,41<≤=≤<=x x N x x M 则=B A ( ); A.{}5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的单调性》word说课稿

《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涿州职教中心汽车部的数学教师杨爱娟,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活动,希望专家和评委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指明“与专业课衔接是中等职业数学发展的方向”,注重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课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一节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专业课学习。本堂课是后面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类函数单调性的基础,在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行为导向法进行各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 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中职生的数学实

践意识,同时与专业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 的数学学习观。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根据图象判断单调性、给出单调区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才用了如下3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立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单调性的概念,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通俗简单形象地介绍数学知识。 2、任务引领式教学: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上开展分组讨论任务,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知识归纳函数图象的特点。 3、类比教学:通过和增函数相比较,让学生归纳出减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概念,加强学生对单调性的认识。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在教学中提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由于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时汽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很强,所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9.4.5球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导入 问题下面的物体呈什么形状? 新课 1 .球的概念与性质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球的各个元素(如图所示): (1)球心; (2)球的半径; 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0. 球面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球心)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轨迹),同样,球体也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 (1)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 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大圆,被不经过球心 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小圆. 知识拓展: 学生行为 教师呈现有关 球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 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举出更多关于球的 例子. 师:球是由什么 图形旋转而来的? 生:圆,半圆. 教师结合直观 图讲解球的各个元 素. 师:仿照初中圆 的定义,你能给出球 面的另一种定义吗? 强调注意球体与 球面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图形,引导 学生作出辅助线,利 用勾股定理得到结论. 教师可借助地 球仪,帮助学生理解 概念. 设计意图 由丰富的 图片和实物出 发,激发学生兴 趣. 理解定 义,体会旋转体 动态形成的过 程. 由具体的 实物到抽象的直 观图,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 力. 看懂球的 截面直观图要求 学生有较高的空 间想象能力,教 师可以利用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教学流程 过南北极的半大圆是经线,平行于赤道的小圆是纬线. 南极 北极 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 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 例1我国首都北京靠近北纬40纬线上,求北纬40纬线的长度.(地 球半径约为6 370 km) 解:如图,设A是北纬40圈上的一点,AK是它的半径,所以 OK丄AK . 设c是北纬40的纬线长,因为 / AOB=Z OAK =40 , 所以 c = 2 二? AK =2 r: - OAcos/ OAK =2 -: - OAcos 40 ?2 X 3.141 6 X 6 370 X 0.766 0, ~ 30 658 ( km). 即北纬40纬线长约为30 658 km. 2 .球的表面积 由球的半径R计算球表面积S的公式为 ? 2 S= 4 ~R . 例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都等于球的直径,求证: (1)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全面积的 证明 (1)设球的半径为R,依题意圆柱的底半径也是 R,圆柱的高为2R. 因 为 师:假如你要乘 坐从济南直飞广州的 飞机,设想一下,它 应该沿着怎样的航线 飞行呢?航程大约是 多少呢? (1) 济南和广州间 的距离是一条线段的 长吗? (2) 经过球面上 的这两点有多少条弧 呢? (3) 这无数条弧 中,长度最短的是哪 条? 教师分析,从立 体图形中抽象到平面 图形,引导学生用初 中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逐步完成证 明过程. 借助这个 例题,教师再次 强调将立体几何 问题转化为平面 几何问题的思 路.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集合测试.doc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集合单元测试 姓名:评分: 一.选择题:(答案填在表格内,每题 5 分,共 75 分) 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号 答 案 1. 下列选项能组成集合的是() A. 学校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 B. 校园中长的高大的树木 年所有的欧盟国家 D. 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 2. 已知集合 P={1,2} ,那么满足 Q P 的集合 Q的个数为() A. 4 D. 1 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0} B. { 0} C. { 0} D. { 0} 4. 已知集合 {= x / x 4n, n N } 则下列各数属于集合M的是( ) 5、集合 {a ,b,c } 的真子集共有个。() A.7B.8C.9D.10 6、设集合M1,0,1 , N1,1 ,则() A.M N B.M N C. M N D.N M 7、已知 A x x 2 ,则下列写法正确的是() A.0 A B.0A C.A D.0 A 8、设全集U0,1,2,3,4,5,6 ,集合 A3,4,5,6 ,则 C U A() A.0,1,2,6 B. C.3,4,5 D.0,1,2

9、已知集合 A 1,2,3 ,集合 B 1,3,5,7 ,则 A B ( ) A . 1,3,5 B. 1,2,3 C. 1,3 D. 10、已知集合 A x 0 x 2,集合B x1 x 3,则A B ( ) A . A x 0 x 3 B. B x 0 x 3 C. B x1 x 2 D. B x1 x 2 11、已知集合 A 1,2,3 ,集合 B 4,5,6,7 ,则 A B ( ) A . 2,3 B. 1,2,3 C. 1,2,3,4,5,6,7 D. 12、设集合 M = {x │x+1> 0} ,N = {x │- x+3>0} ,则 M ∩N =( ) A 、 {x │x >- 1} B 、 {x │x <- 3} C 、 {x │- 1<x <3} D 、 {x │x >- 1 或 x <3} 13. 设 1,2 M 1,2,3,4 ,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 M 共有 ( ). 个 个 个 个 14. 设全集为 N ,集合 { x N / x 8} M ) M= ,则集合 C N 中元素的个数为( 个 个 个 D. 无数多个 x y 1 15、方程组x y 1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 或 y=1} 二.填空题:(第一题 5 分,其余每题 3 分,共 32 分) 1、用符号( , , , ,= )填空: ( 1) {0}_____ ; (2){ x| x< 6}_____{ x| x< 0} ( 3) R_____Q ; ( 4) 2 _____{x| x 2 4 0 } ; ( ) , }_____{ , 5 {1,3,5 x| x=2k+1 k N }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 ,B ,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 ,b ,c ,… 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 A 读作“a 不属于A ”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 ;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 +或 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 ;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 ;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 。 【巩固】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 (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 Q ,b ? Q ,则 a +b ? Q 。 例2 用符号“?”或“?”填空: (1) 1 N ,0 N ,-4 N ,0.3 N ;(2) 1 Z ,0 Z ,-4 Z ,0.3 Z ; (3) 1 Q ,0 Q ,-4 Q ,0.3 Q ;(4) 1 R ,0 R ,-4 R ,0.3 R 。 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 (1) -3 N ;(2) 3.14 Q ;(3) 13 Z ; (4) -12 R ;; (6) 0 Z 。 【小结】 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作业】 教材P4,练习A 组第1~3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设计

第79课 随机事件与概率 1. 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 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概率. 1. 阅读:必修3第93~99页. 2. 解悟:①随机事件;②频率与概率;③若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发生了m 次,则当试 验次数n 很大时,可以将事件A 发生的频率m n 作为事件A 的概率的近似值,即P(A)≈m n . 3. 践习:在教材空白处,完成第97~ 98页习题第1~5题. 基础诊断 1. 袋中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 4 个球,其中 1 个白球,1 个红球,2 个黄球.从中一次随机摸出 2个球,则这 2 个球颜色不同的概率为 56 . 解析:记白球为A ,红球为B ,黄球为C 1,C 2,则一次取出2个球,基本事件为(A ,B),(A ,C 1),(A ,C 2),(B ,C 1),(B ,C 2),(C 1,C 2)共6个,其中2个球颜色不同的事件有5个, 所以所求的概率P =56 . 2. 同时抛掷三枚质地均匀、大小相同的硬币一次,则至少有两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为 12 . 解析:由题意得所有的基本事件为(正,正,正),(正,正,反),(正,反,正),(反,正,正),(正,反,反),(反,正,反),(反,反,正),(反,反,反),共8个,则至少有两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为12 . 3. 为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某校拟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五天中随机选择两天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则选择的两天恰好为连续两天的概率是 25 . 解析:由题意可知共有10个基本事件,其中是连续两天的事件有4个,故恰好为连续两 天的概率P =410=25 . 4. 某校从2名男生和3名女生中随机选出3名学生做义工,则选出的学生中男女生都有的概率为 910 . 解析:记2名男生为A 1,A 2,3名女生为B 1,B 2,B 3,则从中随机选出3名学生做义工的基本事件为(A 1,A 2,B 1),(A 1,A 2,B 2),(A 1,A 2,B 3),(A 1,B 1,B 2),(A 1,B 1,B 3),(A 1,B 2,B 3),(A 2,B 1,B 2),(A 2,B 1,B 3),(A 2,B 2,B 3),(B 1,B 2,B 3),共10个,其中 选出的学生中男女生都有的基本事件有9个,故所求的概率P =910 . 范例导航 考向? 随机事件的概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的表示法word练习题.doc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1. 1 集合练习题( 1) 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 (1) 大于 10 而小于 20 的合数所组成的集合; (2) x y 1 方程组 y2 的解集。 x2 9 ( 3)第一、三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 a b (4) 设a, b为非零实数,可能表示的数的取值集合; a b (5)直角坐标平面内X 轴上的点的集合; (6) 抛物线 y x2 2x 2 的点组成的集合; (7) 使 y 1 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 x2 x 6 2. 设 a、 b、 c 为非 0 实数,则M a b c abc )a b c 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为( abc A、 {4}B 、 {-4} C 、 {0} D 、 {0 , 4, -4} 3. 已知集合Ax | ax 2 3x 4 0 (1)若A中有两个元素,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 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1.1. 1 集合练习题( 2) 1. 含两个元素的数集a, a 2 a 中,实数 a 满足的条件是。 2. 若Bx | x2 x 6 0 ,则 3 B ;若D x Z | 2 x 3 ,则D 。 3. 下列关系中表述正确的是() A. 0 x2 0 B. 0 0,0 C. 0 D.0 N

4. 下列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 . M (2,1),( 3, 2) N (1,2),( 2, 3) B . M 1,2 N 2,1 C . M y | y x 2 1,x R N y | y x 2 1, x N D . M (x ,y )| y x 2 1, x R N y | y x 2 1,x N 5.已知集合 S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是 ABC 的三边长,那么 ABC 一定不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6. 已知 x | x 2 mx n 0, m, n R 1, 2 ,求 m , n 的值 . 7. 已知集合 A= 12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 x N N 6 x 8. 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a, b ,1 ,也可表示为 a 2 , a b,0 ,求 a 2006 b 2007 的值。 a 9.已知集合 A x | ax b 1 , B x | ax b 4 ,其中 a 0 ,若 A 中元素都是 B 中 元素,求实数 b 的取值范围。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已知集合 A 1,0,1 , A 的子集中,含有元素 0 的子集共有( ) A .2 个 个 个 D. 8 个 2. 已知集合 P={1 , 2} ,那么满足 Q P 的集合 Q 的个数为( ) A . 4 D. 1 3. 满足 {1 ,2} A 1,2,3,4,5 条件的集合 A 的个数为( ) B. 6 C. 8 D.10 4.集合 Ax | x 2 2x 1 0, x R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为( ) 5. 在下列各式中错误的个数是 ( ) ① 1 0,1,2 ; ② 10,1,2 ; ③ 0,1,20,1,2 ; ④ 0,1,2 ; ⑤ 0,1,2 2,0,1 D. 4 6.下列六个关系式中正确的有( ) ① a,b b,a ;② a,b b,a ;③ a,b b, a ;④ 0 ;⑤ 0 ;⑥ 0 0 .

中职数学说课稿

中职数学说课稿 基础模块(上册) 重庆黔江职教中心彭明道 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材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教材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是房艮孙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审定出版的中等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根据初中数学基础,对于中职高考升学班的数学教学,既要满足未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学生进一步高校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 教材立足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原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与专业课相衔接是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数学在专业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内容的应用,数学方法的应用也很重要。离开数学课的密切配合,专业课的教与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在专业课的教与学中,数学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内容是集合以及与集合有关的概念特点、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交、并、补(真)子集)、有关集合的分析计算及应用。第二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二次不等式的分析及其应用、图像画法。第三章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性质(单调性与奇偶性),正反比例函、

一、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及其图像画法。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法则、图像和性质特点以及其应用分析。第五章角的概念推广(正、负、0角、角度制、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以及性质、图像分析和应用。 立足初中数学课本基础知识,(或者根据相应教学内容,对初中有关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教材数学基础:概念明确、熟悉定义与运算法,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教材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客观事物,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考纲考点及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明确上述教材教学内容章节相关的概念、熟悉运算法则、公式; 2.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趣味性,掌握有关问题的表示方法、分析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能力目标:1.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2.1.1实数的大小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docx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2.1.1 实数的大小课型新授第几 2课时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课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时 教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 目学知识的过程. 标 (三维) 教学重点与 难点 教学方法与 手段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讲练结合法 使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关注数字用 教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材 的小.通过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 构 想握作差比较法.

☆补充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回答情境问题.从学生身边的生 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活经验出发进行新知 得超过 40 km/h .若用v (km /h) 表示汽车的速答:v≤ 40.的学习,有助于调动 度,那么v与4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学生学习积极性. 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 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 得低于 50 km/h .若用v (km /h) 表示汽车的速答:v≥ 50. 度,那么v与5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 表示? 新课:师:实数与数轴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上的点的关系是怎 样的? 观察:点 P 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小的变化. 点 A 对应的实通过动画演示提 数与点 B 对应的实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呈现结论: 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 的点对应的实数大. a> b a- b> 0 a=b a- b= 0 a<b a- b< 0 含有不等号 (<,>,≤,≥,≠ )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数各是多少?哪个活跃学生的思维.大? 生: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是一一对应 的.在复习初中知识点A 表示实数 3 ,的基础上加以提升.点B 表示实数- 2 , 点A 在点 B 右边, 3 > -2. 当点 P 在不同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docx

课时教学流程 课题 1.1.1 集合的概念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课 时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教 学记法. 目 标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三维) 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生共同欣片“中国所有的大 入熊猫”、“我班的所有同学” . 件展示引例: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形的全体; (4)数上所有点的坐的全体. 新 1. 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把一些能确定的象 看成一个整体,我就,个整体 是由些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称集 ) . (2)构成集合的每个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 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它的 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 b, c,?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 a 属于 A,作 a A,作“ a 属于 A”. (2)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 a 不属于 A,作 a A.作“ a 不属 于 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集合的元素,必是 能确定的.就是,不能确定的象,就 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于一个定的集合, ☆补充设计☆生互意 :“物以聚”;“人以 群分”;些都我以集合的系; 印象.激趣. 引入. :每个例子中的“全体”从具体事 是由哪些象构成的?些例直感知集 象是否确定?合,出集合 你能出似的几个例子的定做好准 ?. 学生回答. 教引学生教材,提 出如下:老提出 (1)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放手学 何定的?生自学,培养自 (2)集合与元素之的关学能力,提高学 系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生的学能力. 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集合的分有哪些? (5)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学生自学情况,梳 理本知,并要注意的 .自学、 教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梳理知段, 分析透.穿插解 解点、重 同学出一些集合的例点、例明疑 子,并出所例子中的元素.点等,使学 生真正掌握所 学知.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就是,集教:“ ”的开口方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象.向,不能把 a A 倒来写.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的运算word教案

1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 用符号“∈”或“?”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