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评技术方法工程分析

第二章  环评技术方法工程分析
第二章  环评技术方法工程分析

第二章工程分析

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

1.污染型建设项目——以污染影响为主;

2.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工程分析的作用

㈠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㈡为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㈢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㈣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工程分析的方法

(一)分类

1.类比法;

2.资料复用法;

3.物料衡算法——⑴总物料衡算;⑵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⑶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二)各类方法的应用

1、类比法

(1)项目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项目性质、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气象、地貌、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污染情况等的相似性。

(2)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A=AD×M

AD=BD-(aD+bD+dD)

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单位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2.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G

投入=∑G

产品

+∑G

流失

∑G

投入

——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

流失

——物料流失总量;

(1)总物料衡算公式

∑G

排放=∑G

投入

-∑G

回收

-∑G

处理

-∑G

转化

-∑G

产品

∑G

排放

——投入无聊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投入

——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回收

——进入回收产品中某污染物总量;

∑G

处理

——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G

——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转化

∑G

——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产品

(2)单元工艺过程或单位操作的物料衡算

对单元过程或某工艺操作过程进行物料衡算,可以确定这些单元工艺过程、单一操作的污染物产生量,比如对管道和泵输送、吸收过程、分离过程、反应过程等进行物料衡算,可以确定这些加工过程的物料损失量,从而了解污染物产生量。在基础资料比较详实,生产工艺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3.资料复用法

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评资料或可研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虽比较简单,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只能在评价等级较低的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三、工程分析的内容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工程一般性特征简介——主要环境问题;

2.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原辅料名称,单位产品消耗量,年总消耗量,来源和组分(有毒有害原辅料);P12:表2-3

3.项目组成——列出项目组成表(P12:表2-2)

(1)分类:

①主体工程;②辅助工程;③公用工程;④环保工程;⑤办公室及生活设施;⑥储运

工程;

(2)其他说明

分期项目,按不同建设时期分别说明建设项目规模;改扩项目应列出现有工程,说明依托关系。

(二)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1.确定流程:在项目可研和设计基础上,据工艺过程及同类项目生产实际绘制;

2. 确定产污单元:通过分析,找出产污部位,污染物种类及数量;

3.确定产污装置,和工艺过程:其他装置和过程可简化;

4.确定化学反应工序:列出主反应和副反应式;

5.绘制总平面图,标出污染位置。

(三)污染源强分析与核算

1.污染物分布及污染源强核算(P15 表2-4)

⑴污染物分布、类型、、排放量是专评的基础材料,按建设、运营、服务期满(退役)三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

⑵污染物分布据已绘制流程图,标明排放部位,列表逐点统计各污染物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⑶排放达标情况核算:以项目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以最大负荷核算,确定达标情况;

⑷废气的统计和核算:按点源、面源、仙缘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高度及存在的问题;

⑸废水的统计: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和去向;

⑹废物的统计:

①废物进行分类,废液说明种类、成分,处置方式和去向,是否属危险物;

②废杂说明有害成分,溢出物浓度,是否属危险物,排放量,处置和处理方式以及储存方法;

⑺噪声及放射源的统计: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和分布;

⑻新项目排放量统计

①按废水、废气统计各污染物的排放量;

②固废按一般和危险统计;

③算清“两本账”——产生量-消减量=最终排放量;(P16 表2-5)

④统计应以车间和工段为核算单位,泄漏和放散部分,要求实测,无法时,以年均消耗量定额数据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⑼清算“三本帐”——技改前排放量-“以新带老”消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P16 表2-6)

2.物料平衡和水平衡

⑴工程分析时,据不同行业特点,选择若干代表性物料,主要针对有毒有害物料,进行无聊衡算;

⑵工业用水量和排水量关系图

⑶水平衡式:

Q+A=H+P+L

⑷项目取水量 ①定义:

取水量:取自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海水、城市污水及其他水源的总水量; 重复用水量:指生产厂(项目)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 耗水量:指整个项目消耗点的新鲜水量总和;

H=Q 1+Q 2+Q 3+Q 4+Q 5+Q 6

Q 1——产品含水,即由产品带走的水;

Q 2——间接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即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 Q 3——洗涤用水(包括装置和生产区地坪冲洗水)、直接冷却水和其他工艺用水量之和; Q 4——锅炉运转消耗的水量;

Q 5——水处理用水量,指再生水处理装置所需的用水量; Q 6——生活用水量;

②项目取水量=生产用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

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⑴定义

总量控制指标应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其单位为:t/a; ⑵必须满足的要求:

①达标排放;②其他相关环保要求;③技术可行;

4.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⑴定义:

主要针对废气,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 ⑵工程分析中的无组织排放 ①界定标准

工程分析中将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低于15m 排放源定位无组织排放; ②排放量确定方法——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5.费正常排污的源强统计与分析

⑴非正常排污分类:①正常开、停车或部分设备检修时排放的污染物;

②其他非正常工况排放;

⑵分析重点:产生的原因、发生的频率和处置措施;

(四)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1.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污染防治战略;

2.可减轻项目末端处理的负担,提高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3.已公布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炼油、制革、炼焦。

4.比较项目的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

(五)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1.分析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2.分析项目污染处理工艺,排放物达标可靠性;

3.分析项目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4.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⑴依托设施:是相对于项目新、改、扩建的环保设施而言的现有设施或将用于污染处理的现有市镇环保基础设施。

⑵举例说明:现有污水处理厂、固废填埋场、焚烧场,市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

⑶可靠性论证:工艺是否合理,污染物性质是否相容;

(六)总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分析

1.项目周围环保目标卫生防护距离的可靠性——绘制总布置图;

⑴环保目标与项目的方位关系;

⑵环保目标与项目距离;

⑶环保目标的内容和性质;

第二节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

一、生态影响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工程概况

⑴名称、地点、性质、规模及工程特性(列出工程特性表)

⑵项目组成施工布置图;

(二)施工规划

工程进度、环境规划;

(三)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

1.分析项目的环境影响的范围、强度、方式;

2.占地面积、类型、植被破坏量、移民、水土流失;

(四)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

污染物排放量、源强、排放方式、去向;

(五)替代方案

介绍工程选点、选线、设计中不同方案比选内容,说明推荐理由;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一)工程组成完全

1.对外交通

⑴新、改、扩建,了解走向、占地类型与面积、土石方量,修筑方式;

⑵项目单列环评,按工路进行环评;

⑶已修建,做现状调查;

2.施工道路

⑴连接施工场地、营地、运送各种物料和土石方的道路;

⑵已设计:说明其布线、修筑方法,是否影响敏感环保目标;是否注意植被保持或水土流失防治;

⑶尚未设计:明确选线原则,提出修建原则与建议,给出禁止路线占用的土地或地区;

3.料场:

⑴土料场、石料场、沙石料场等施工建设的料场;

⑵明确的内容:点位、规模、采料作业时期及方式,爆破方式,运输方式(皮带、汽车)、运输量、运输道路、车流密度等;

4.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布设、占地面积、主要作业内容;

5.施工营地

⑴集中或单独建设的营地,无论大小都要纳入工程分析中;

⑵重点说明:占地类型、占地面积、事后恢复设计;

⑶生活营地:供暖、供热、供水、供电、炊事、环卫等设施,要一一说明;

6.弃土场:其选址合理性是环评的重要论证内容

⑴点位、弃土弃渣量及方式,占地类型与数量,复垦计划;

⑵弃土场坡度,径流汇集情况等,以及采取的安全设计措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措施等;

⑶采矿、选矿项目:弃渣场、尾矿库是专门的设计内容,进行专项环评;

(二)重点工程明确

1.定义:

⑴一是指工程规模比较大的,其影响范围大或时间比较长的;

⑵二是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的,虽然规模不是最大,但是造成的环境影响却不小的;

2.重点工程确定方法

⑴研读设计文件并结合环境现场踏勘确定;

⑵通过类比调查并核查设计文件确定;

⑶通过投资分项进行了解(列入投资核算中的所有内容);

⑷从环境敏感调查入手再反推工程,类似影响识别方法。

3.主要工程

⑴隧道:点位、长度、单洞(双洞)、土石方量、施工方式(平峒、出渣口、道路)、弃渣方式与利用量、弃渣点、占地类型与面积、生态恢复方案措施;

⑵大桥、特大桥:桥位、(漂流名称)、长度、跨度(有无水中桥墩)、桥型、施工方式、(有无单设作业场或施工营地)、施工作业场期、材料来源、拟用环保措施;

⑶高填方路段:线位、长度、填筑高度、占地类型与面积、土方来源或取土场设置、通道(涵洞);高填方路段是环评中需要论证环境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路段,有时需要替代方案。

⑷深挖方路段:线位、长度、最大挖深,岩性(地层概况),挖方量、弃方的利用(土石方平衡),弃土场点位、弃土量、占地类型与面积,边坡稳定方案,水保方案和生态恢复措施);深挖方路段也是需要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的重点(环境问题(水文隔断、生物阻隔—沟堑阻隔)。

⑸互通立交桥:桥位、桥型、占地类型与面积、土地权属、土石方量及来源;

⑹服务区:位置、占地类型与面积、服务设施或功能设计,绿化方案:服务区排污问题是主要评价内容;

⑺取土场

①位置、占地面积、类型,取土方式,复垦;

②取土场设置不明确:环评明确取土场设置原则,说明不宜或禁止的保护目标,提出恢复方案;

⑻弃土场:弃土方式、禁止随挖随弃的施工方式;

(三)全过程分析

1.过程分类:

⑴选址选线期——工程的预可研期

⑵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工程设计

⑶建设期——施工期

⑷运营期和运营后期——结束期、闭矿、设备退役和渣场封闭;

2.简要说明

⑴设计期(与环评同时进行)——及时提出问题、修改建议、替代方案;

⑵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的施工区段施工方案分析;

⑶运营期——分析主要工程活动;

⑷退役期——提出对未来的(后期的)污控、生态恢复和环境监测与管理方案的建议;

(四)污染源分析

1.锅炉:烟气排放量、除尘降噪措施和效果、燃烧类型、消耗量(燃烧锅炉以SO2和烟尘为污染控制因子)

2.车辆扬尘量估算:一般采用类比方法计算;

3.生活污水排放量按人均用水量乘以用水人数的80%;生活污水的污染因子一般取COD,或氨氮、BOD;

4.工业场地废水排放量:根据不同设备核算并加和,沙石料清洗可取SS,机修等取COD 和石油;

5.固体废物:根据设计文件给出量;

6.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乘以人数的乘积;

7.土石方量平衡:根据文件给出量计算或核实;

(五)其他分析

⑴环境风险问题;⑵事故性泄漏;

第三节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一、源项分析步骤

(一)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定性分析为主;

第二阶段:定量分析为主;

(二)项源分析的步骤

1.划分功能单元:

⑴划分(按功能)生产运行、公用工程、储运、辅助、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系统;

⑵注意事项:各系统划分为功能单元,每单元至少含一个危险物质的主要贮存容器或管道。单元分隔地方,有单一信号控制的紧急自动阀;

2.筛选危险物质,确定评价因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名称、贮量、类型、相态、压力、温度、体积、重量);

3.事故项源分析和最大可信事故筛选:采用事件树、事故树、类比分析(可信事故和发生率):

4.估算各功能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和泄漏率。

二、泄漏量计算——泄漏分析是源项分析的主要对象

(一)泄漏设备分析

1.管道

⑴装置:管道、法兰、接头、弯管;

⑵典型泄漏事故:法兰泄漏、管道泄漏、接头损坏;

2.挠性连接器

⑴装置:软管、波纹管、铰接管

⑵典型泄漏事故:破裂泄漏、接头泄漏、连接机构损坏;

3.过滤器

⑴装置:滤器、滤网;

⑵典型泄漏事故:滤体泄漏、管道泄漏;

4.阀

⑴装置:球阀、栓、阻气门、保险、蝶型阀:

⑵典型泄漏事故:壳泄漏、盖孔泄漏、杆损坏;

5.压力容器、反应槽

⑴装置:分离器、气体洗涤器、热交换器、火焰加热器、接受器、再沸器;

⑵典型泄漏事故:容器破裂泄漏、进入孔盖泄漏、喷嘴断裂、仪表管路破裂、内部爆炸; 6.泵

⑴装置:离心泵、往复泵;

⑵典型泄漏事故:机壳损坏、密封压盖泄漏; 7.压缩机

⑴装置:离心式压缩机、轴流式压缩机、往复式/活塞式压缩机; ⑵典型泄漏事故:机壳损坏、密封套泄漏; 8.贮罐

⑴包括贮缺罐连接管部分和周围的设施; ⑵典型泄漏事故:容器损坏、接头泄漏; 9.贮存器

⑴装置:压力容器、运输容器、冷冻容器、冷冻运输容器、埋设或露天贮存器; ⑵典型泄漏事故:气爆、破裂、焊接点断裂; 10.放空燃烧装置/放空管

⑴装置:多岐头接头、气体洗涤器、分离罐; ⑵典型泄漏事故:多岐头泄漏或超标排放;

(二)泄漏物质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中,确定泄漏物质的性质、相性质、压力、温度、易燃性、毒性等。

(三)泄漏量计算

1.液体泄漏速率(柏努利方程式)

Q L =C d A ρ

gh p p 2)

(20+-ρ

Q L —液体的泄漏速度,kg/s; C d —液体的泄漏系数,此值常用0.6~0.64;

A —裂口面积,m 2; p —容器内介质压力,Pa ; P 0—环境压力,Pa ;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 h —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 ;

2.气体泄漏速率

⑴气体流速在音速范围(临界流)

p p 0≤1

12+??

? ??+k k

k

⑵气体流速在亚音速范围(次临界流)

p p 0>1

12-??

? ??+k k

k p —容器内介质压力,Pa ; P 0

—环境压力,Pa ;

k —气体的绝热指数(热容比),即定压热容C p 与定容热容C v 之比。

假定气体的特性是理想气体,气体泄漏速度Q G 按下式计算:

Q G =YC d Ap

1

112-+??

?

??+k k G k RT Mk

Q G —气体泄漏速度,kg/s ; p —容器压力,Pa ; C d —气体泄漏系数,当裂口形状为圆形时取1.00,三角形时取0.95,长方形时取0.90;

A —裂口面积,m 2

; M —分子量; R —气体常数,J/(mol ·K );

T G —气体温度,K ; Y —流出系数,对于临界流Y=1.0,对于次临界流按下式计算:

Y=()

()()2

1

112

1101021121??

?

??

?

?

???

??????+???????-????????

???

??

????-???????-+-k k k

k k

k

k p p p p 3.两相流泄漏

假定液相和气相是均匀的,且互相平衡,两相流计算按下式:

Q LG =C d A ()C m p p -ρ2

Q LG —两相流泄漏速度,kg/s ; C d —两相流泄漏系数,可取0.8; A —裂口面积,m 2

; p —操作压力或容器压力,Pa ;

p c —临界压力,Pa,可取p c =0.55p ; m ρ—两相混合物的平均密度,kg/m 3

,由下式计

算:

m ρ=

2

1

11

ρρV

V

F F -+

1ρ—液体蒸发的蒸气密度,kg/m 3; 2ρ—液体密度,kg/m 3; F V —蒸发的液体占液体总量的比例,由下式计算:

F V =()H

T T C C LG P -

C P —两相混合物的定压比热,J/(kg ·K ); T LG —两相混合物的温度,K ; T C —液相在临界压力下的沸点,K ; H —液体的气化热,J/kg ;

当F V >1时,表明液体将全部蒸发成气体,这时应按气体泄漏计算;如果F V 很小,则可近似地按液体泄漏公式计算。

4.泄漏液体蒸发 ⑴分类

??

?

??质量蒸发热量蒸发闪蒸蒸发 ⑵单项分析

①闪蒸蒸发的计算

Q 1=F ·W T /t 1

Q 1—内蒸量,kg/s ; W T —液体的泄漏总量,kg ;

t 1—闪蒸蒸发时间,s ; F —蒸发的液体占液体总量的比例;按下式计算:

F=C P

H T

T

b

L

-

C P—液体的定压比热,j/(kg·K);T L—泄漏前液体的温度,K;

T b—液体在常温下的沸点,K; H—液体的汽化热,J/kg;

②热量蒸发的估算

A、定义

当液体闪蒸不完全,有一部分液体在地面形成液池,并吸收地面热量而汽化称为热量蒸发。

B、热量蒸发速度Q2按下式计算:

Q2=

()

t

H

T

T

S

b

πα

λ-

?

Q2—热量蒸发速度,kg/s;T0—环境温度,K;T b—沸点温度,K; S—液池面积,m2;H—液体汽化热,J/kg;λ—表面执导系数,W/(m·K)(表2-8)α—表面热扩散系数,m2/s(表2-8);t—蒸发时间,s;

③质量蒸发估算

A、定义

当热量蒸发结束,转由液池表面气流运动使液体蒸发,称之为质量蒸发。

B、质量蒸发速度Q3按下式计算:

Q3=α×p×M/(R×T0)×u(2-n)/(2+n)×r(4+n)/(2+n)

Q3—质量蒸发速度,kg/s;α,n—大气稳定系数,(表2-9);

P—液体表面蒸发气压,Pa; R—气体常数,J/(mol·K)

T

—环境温度,K; u—风速,m/s; r—液池半径,m;

有围堰时,以围堰最大等效半径为液池半径;

无围堰时,设定液体瞬间扩散到最小厚度时,推算液池等效半径;

④液体蒸发总量的计算

W P =Q

1

t

1

+Q

2

t

2

+Q

3

t

3

Q

P

—液体蒸发总量,kg; Q1—闪蒸蒸发速度,kg/s;

Q

2

—热量蒸发速度,kg/s; Q3—质量蒸发速度,kg/s;

t

1

—闪蒸蒸发时间,s; t2—热量蒸发时间,s;

t

3

—从液体泄漏到液体全部处理完毕的时间,s;

三、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确定

(一)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的含义:

所有可预测的概率不为零,不一定是概率最大事故,但是危险最严重的事故概率,常用事件树分析法确定事故概率。

(二)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演绎法。

(三)事件树分析法的推荐文件:世界银行《工业污染事故评价手册》、《建设项目事故评价技术手册》。

(四)泄漏事故分类

1.易燃易爆气体泄漏;2。毒性气体泄漏;3.可燃液体泄漏;4.毒性气体泄漏;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环境影响评价考试及答案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环境影响评价)考试及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下列不属于开发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是()。 A.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 B.主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量等 C.区内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治理 D.评价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程 用户答案:[C] 得分: 2.开发区定位包括()和产业定位。 A.区域定位 B.经济定位 C.社会定位 D.功能定位 用户答案:[D] 得分: 3.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如果建设项目位于海湾,应着重预测建设项目对()的影响。 A.涨、落潮流和余流历时 B.涨、落潮流和余流最大值及方向 C.海湾纳潮量 D.涨、落潮变化规律及旋转方向 用户答案:[C] 得分: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改规划目标或者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目标约束性原则 B.责权对应原则 C.现实性原则 D.广泛参与的原则 用户答案:[B] 得分: 5.下列不属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敏感区划分原则的是()。

A.开敞度很小,或感潮时间长的海湾 B.多年平均流量较大,且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口 C.多年平均流量较小,且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 D.海岸线形状受海水冲刷影响极易改变的海域 用户答案:[C] 得分: 6.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的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 A.设计筹备阶段 B.建设阶段 C.投融资阶段 D.项目运行结束后 用户答案:[B] 得分: 7.开发区环境影响的识别,分为()等层次。 A.宏观规划和具体项目 B.战略性和策略性 C.长远和近期 D.主要和次要 用户答案:[A] 得分: 8.()主要论述水源、用水量、给水管网的情况。 A.给水规划 B.排水规划 C.污水处理规划 D.供热规划 用户答案:[A] 得分: 9.城市旧城区改造建设的显著特点是依托原有工业基础,以()为主,利用其设施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改造,以扩大再生产。 A.国有企业 B.民营企业 C.老骨干企业 D.公私合营企业

2014年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解析

2014年度全国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卷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制 二〇一四年四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厂现有整车产能12万辆/年,厂区设有冲压车间、焊接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外购件库、停车场、试车跑道、空压站、天然气锅炉房、废水处理站、固体废物暂存间、综合楼等。该厂工作制度为250天/年,实行双班制。 涂装车间现有前处理(含脱脂、磷化工段)、电泳底漆和涂装生产线。前处理磷化工段采用镍锌锰系磷酸盐型磷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磷化废水、磷化废液、磷化渣以及清洗管路系统产生的废硝酸。电泳底漆生产线烘干室排放的有机废气采用1套RTO 蓄热式热力燃烧装置处理,辅助燃料为天然气。 该厂拟依托现厂区进行扩建,新增整车产能12万辆/年。拟新建冲压车间和树脂车间。在现有焊接车间和总装车间内增加部分设备,在涂装车间内新增1条中涂面漆生产线,并将涂装车间现有前处理和电泳底漆生产线生产节拍提高1倍。 拟新建的树脂车间用于塑料件的注塑成型和涂装,配套建设1套RTO装置处理发挥性有机废气。扩建工程建成后工作制度不变。 新建树脂车间涂装工段设干式喷漆室(含流平)和烘干室,采用3吨1烘工艺,涂装所使用的底漆、色漆和罩光漆均为溶剂漆,喷漆室和烘干室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3含甲苯、二甲苯及其他醚酯苯酮类物质)收集后送RTO 装置处理。喷漆室进入RTO装置的VOC s 为32kg/h,烘干室进入RTO 装置VOC s 为24kg/h,RTO装置的排风量为15000m3/h。RTO装置的VOC3去除效率为98%。处理后的废气由20m高排气筒排放。 现有工程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30m3/h,运行稳定达到设计出水要求。扩建工程达产后,磷化废液和磷化废水的污染物浓度不变,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收水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收水情况 废水类型现有工程扩建工程达产后全厂主要污染物备注 磷化废液16 m3/日(折合)24m3/日(折合) 间歇产生 pH、镍、锌、磷酸盐磷化废水240m3/日400m3/日连续产生问题: 1.计算树脂车间涂装工段RTO装置的VOC3排放速率及排放浓度。 解析:进入RTO装置的VOC3=32+24=56kg/h;RTO装置VOC s的排放速率=56kg/h×(1-0.98)=1.12kg/h; RTO装置VOC3的排放浓度=1.12kg/h÷15000m3/h=74.67mg/m3。 2.指出涂装车间磷化工段产生的危险废物。 解析:废磷化液(含镍和锌)、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排放的废水处理污泥。 3.现有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是否满足扩建工程达产后的处理需求,说明理由。 解析:现有工程磷化废水预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30m3/h,双班制生产,即处理规模为480m3/日。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 1、某建设项目进入企业污水处理站的污水量为3800m?/d,60%经处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其余经深度处理后用于部分车间,该项目产生的1200m?/d清净下水水质较好,不经处理后直 接排入附近地表水体,该项目其他重复用水量为1000m?/d,该项目污水回用率为()。 A、25.3% B、30.4% C、40.0% D、42.0% 解析:B。3800×40%÷(3800 1200)=30.4%,清净下水也属于污水,需要计入污水总量里。2、某机械加工厂涂装车间包括喷漆、晾干和烘干等工段,使用的溶剂型清漆主要成分是树脂、 甲苯和二甲苯。涂装车间产生的废气经过滤除漆雾后,经RTO装置焚烧后排放。关于该涂装 车间污染物及污染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晾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甲苯和二甲苯等。 B、涂装车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水、固体 C、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树脂、甲苯和二甲苯等 D、喷漆、晾干和烘干工段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不完全相同 解析:D。涂装车间不会有废水产生,晾干和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VOC S、甲苯和二甲苯,喷漆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VOC S、甲苯和二甲苯。 3、某农药制造企业对胺化后的含三氯甲烷液体进行脱溶回收处理,回收三氯甲烷溶剂,脱溶 回收装置三氯甲烷回收效率为90%。脱溶回收装置为密闭负压装置,脱溶回收装置产生的废气 全部收集导入深度冷凝装置再吸附处理后排放,收集的废气量为10000m?/h,深度冷凝装置和吸附装置三氯甲烷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0%、50%,排放废气的体积较收集的废气体积有30%的变化,胺化后的液体含三氯甲烷10kg/h。经活性炭吸附后三氯甲烷的排放浓度为()mg/m?。 A、11.5 B、15.0 C、21.4 D、37.5

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环境保护验收学习资料

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环境保护验收 11.1复习要点 11.1.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范围包括: (1)检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各项环保设施或工程的实际建设、管理、运行状况以及各项环保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2)监测分析评价治理设施、处理设施、处理效果或治理工程的环境效益。 (3)监测分析建设项目外排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排放达标情况。 (4)监测必要的环境保护敏感点的环境质量。 (5)监测统计国家规定的八项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达标情况。 (6)调查分析评价生态保护情况。 11.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验收监测与调查标准选用的原则: (1)国家、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如环评未作具体要求,应核实污染物排放受纳区域的环境区域类别、环境保护敏感点所处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情况,套用相应的标准。 (2)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以及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建设项目环保初步设计中确定的环保设施的设计指标:处理效率,处理能力,环保设施进、出口污染物浓度,废气排气筒高度。对既是环保设施又是生产环节的装置,工程设计指标可作为环保设施的设计指标。 (4)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应选择与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 (5)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如国家已经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 11.1.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1)废气监测 1)有组织排放 监测断面布设于废气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监测点位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要求布设。 2)无组织排放 监测点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2~50m 范同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等特殊行业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执行相应排放标准中的要求。 (2)废水监测 监测点位设在污水处理设施备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监测 1)厂界噪声 监测点位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 12349)确定。根据工业企业声源、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布局以及毗邻的区域类别,在工业企业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以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测点一般设在工业企业单位法定厂界外1m,高度1.2m 以上对应被测声源,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lm的位置,厂界如有围墙,测点应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

关于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的通知(国海环字[2008]367号) 关于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的通知 (国海环字[2008]367号) 来源:国家海洋局发布时间:2008-05-09 国海环字〔2008〕367号 关于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的通知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 为加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局制定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已于今年6月17日经局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八年七月一日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海洋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不得影响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或者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 第四条国家实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工程的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有核准权的海洋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核准部门)核准。 第五条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海洋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以分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和海洋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两种形式。 第六条下列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一)需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或审批的海洋工程; (二)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等特殊性质的工程; (三)海洋矿产、油气、海砂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四)50公顷以上的填海工程,100公顷以上的围海工程; (五)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风力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六)其他需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海洋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核准。 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开展海洋工程环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历年真题

第1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括的阶段是( 。 A. 项目选址期 B.建设期和运营期 C. 项目初步设计期 D.产业链规划期 正确答案:B, 第2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化工项目生产污水处理场工艺方案应包括运行可靠性论证和( 。 A.处理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B.投资费用的来源分析 C. 拟建项目的产品方案论证 D.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 正确答案:A, 第3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使用醋酸等异味化学品的PTA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调查( 。 A.项目财务决算表B.项目施工图 C. 试生产期间环保投诉事件 D.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意见 正确答案:C, 第4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项目配套建设的硫回收设施,其环境效益可用货币量化的是( 。 A.工程总投资 B.硫的销售收入 C. 土地费用 D.固定资产残值 正确答案:B, 第5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评价某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时, 可作为参考依据的物耗、能耗指标是 (。 A.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临时测试数据 B.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基础数据 C.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临时测试数据 D.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近年的基础数据 正确答案:D, 第6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物品不属于木制家具生产项目中的固体废物是( 。 A.刨花 B.废乳胶 C.废聚酯漆 D.纤维板 正确答案:D, 第7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一剖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 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 A. 剖方定位工序 B.切片工序 C. 清洗工序 D.烘干工序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结论

国环评证乙字第2225号 福州桂湖生态温泉城(融汇泉景A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福建闽科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二0一四年三月

1 项目概况 福州桂湖生态温泉城(融汇泉景A区)选址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湖山村胡中村。征地面积117550m2,实用地面积117550m2(合176.24亩),总建筑面积298143.9m2,其中计容建筑面积229140.3m2,不计容建筑面积69003.6m2;住宅面积223644.3m2,幼儿园面积3430.2m2,物业管理面积795.7m2;容积率1.95,建筑密度16.9%,设地上、地下机动停车位1841辆。项目总投资23.0115亿元。 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施工期、运营期产生的环境污染,其中施工期为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施工废水、扬尘、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运营期为汽车尾气、设备噪声、商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结论 2.1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水环境保护目标:桂湖溪。 (2)环境质量现状:由监测结果可知,各监测断面各现状评价因子标准指数<1,均未出现超标。桂湖溪各断面的水质指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项目施工期净车废水、地下涌水、桩基泥浆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因桂湖片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建议采用“化粪池+地埋式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一级标准后排入桂湖溪。桂湖溪无饮用水源地,且根据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各断面的水质指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项目施工时间短暂,废水量较少,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②运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a.分析表明项目雨水经收集后、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区外规划路市政雨、污水管网,污水最终由桂湖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

环评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1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掌握) (1)减量化———清洁生产 (2)资源化—一综合利用 (3)无害化——安全处置 二固体废物处置常用的方法概述(熟悉) (1)预处理(包括压实、破碎、分选) (2)堆肥处理 (3)卫生填埋 (4)一般物化处理 (5)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一种把危险废物放置或贮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也是对其在经过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所采取的最终处置措施。 (6)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7)热解法 例题:一种把危险废物防止或储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此法为(B)

A 卫生填埋法B安全填埋法C堆肥处理法D热解法 三固体废物常用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压实 (2)破碎处理 (3)分选 2.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 根据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以把固体废物堆肥分为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故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好氧堆肥法。 例题:目前,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D) A低温堆肥法B厌氧堆肥法C绝热堆肥法D好氧堆肥法 3.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燃烧系统中有三种主要成分:燃料或可燃物质,氧化物及惰性物质。为防止二次污染,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则是污染控制的关键。 例题: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燃烧系统,最普通的氧化物为含有(A)氧气的空气,空气量的多少与燃烧的混合程度直接影响燃烧的效率。A21% B26% C37% D 29% 4.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熟悉) 1.城市垃圾的收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基础讲义(1阶段)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 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2)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内容 (1)资料收集和准备 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知识点: 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 (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第二章 环评技术方法工程分析

第二章工程分析 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 1.污染型建设项目——以污染影响为主; 2.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工程分析的作用 ㈠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㈡为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㈢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㈣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工程分析的方法 (一)分类 1.类比法; 2.资料复用法; 3.物料衡算法——⑴总物料衡算;⑵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⑶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二)各类方法的应用 1、类比法 (1)项目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项目性质、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气象、地貌、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污染情况等的相似性。 (2)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A=AD×M AD=BD-(aD+bD+dD) 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单位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2.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G 投入=∑G 产品 +∑G 流失 ∑G 投入 ——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 流失 ——物料流失总量; (1)总物料衡算公式 ∑G 排放=∑G 投入 -∑G 回收 -∑G 处理 -∑G 转化 -∑G 产品 ∑G 排放 ——投入无聊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投入 ——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回收 ——进入回收产品中某污染物总量; ∑G 处理 ——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一、单项选择题 各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预测某发声源在10m处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为70dB,而该预测点的背景值为60dB,则该处的预测等效声级为。 A.65dB B.67.3dB C.70.4dB D.72dB 答案:C 2. 水采浮游动物调查分三个级别,是。 A.20~200μm、200~500μm、大于500μm B.20~100μm、100~500μm、大于500μm C.20~50μm、50~500μm、大于500μm D.20~50μm、50~200μm、大于200μm 答案:A [解答] “了解海洋生态凋查方法”是2012年大纲的新增内容。 3. 某建设项目位于一般区域,工程占地范围20km2,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生态影响分析

答案:B [解答] 在一般区域,工程占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0km2,或长度大于或等于100km,其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4. 某河流: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某一断面平均流量为2000m3,该河流断面以上区域面积为1000km2,则该河流断面的径流模数为。 A.2000L/(S·km2) B.0.002L/(S·km2) C.2000mm D.0.002mm 答案:A [解答] 径流深的计算公式Y=QT/1000F,表示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是mm;径流模数公式M=1000Q/F,表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单位是L/(s·km2)。 5. 一级评价项目采用极坐标布点法。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A.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B.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C.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D.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完整版)环评技术方法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师资料

概论 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 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②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③对于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境保护措施原则:“三同时”原则,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室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具体落实和检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3.工程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4.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5.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6.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辅 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 7.环境影响预测阶段和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 运行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时段: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 工程分析 1.污染型项目工程从:项目建设性质、产品结构、生成规模、原料路线、工艺技 术、设备选型、能源结构、技术经济指标、总图布置方案等基础资料入手。 2.扩建项目须提出:“以新带老”计划。 3.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①总物料衡算 ②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③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详实或对生成工艺熟悉的条件下,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理论上,该方法是最精确的。 4.工程分析基本工作内容

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试卷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下列不属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敏感区划分原则的是()。 A.开敞度很小,或感潮时间长的海湾 B.多年平均流量较大,且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口 C.多年平均流量较小,且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 D.海岸线形状受海水冲刷影响极易改变的海域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如果建设项目位于海湾,应着重预测建设项目对()的影响。 A.涨、落潮流和余流历时 B.涨、落潮流和余流最大值及方向 C.海湾纳潮量 D.涨、落潮变化规律及旋转方向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泄漏后会在地面形成一个池,池内液体由于池表面风的对流而缓慢蒸发。 A.常温下的液体 B.压力液体 C.制冷液体 D.高温液体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城市旧城区改造建设的显著特点是依托原有工业基础,以()为主,利用其设施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改造,以扩大再生产。 A.国有企业 B.民营企业 C.老骨干企业 D.公私合营企业用户答案:[C] 得分:2.00 5.开发区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级。 A.一 B.二

C.三 D.三级以下用户答案:[B] 得分:2.00 6.()首次对“海岸工程”进行明确界定,并规定海岸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C.《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 D.《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06)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的任务就是要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规划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 A.规划方案分析 B.规划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C.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用户答案:[B] 得分:2.00 8.()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 A.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B.环境影响报告书 C.境影响报告表 D.境影响登记表用户答案:[A] 得分:2.00 9.()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界定的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 A.地方政府政府及其部门拟定的规划 B.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C.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专项规划 D.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用户答案:[D] 得分:2.00

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重点资料归纳

2021年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重点资料归纳

一、本科目考试基本介绍 1.考试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环评师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原则上每年举行1次。 2.考试时间: 2019年度环评师考试定于5月25、26日举行。 3.分数及合格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卷 总分为150分,90分合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 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50题,每题1分,共5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选对得分,错选,不选,多选均不得分)。 不定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二、本科目分析 1.教材变化 2019版教材在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但调整幅度不算太大,调整的重点是在地下水环境和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的相关章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材变化对比表

2. 与其他科目关系 用一句话来形容该门课程与其他三门考试科目之间的关系:依托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3.教材知识框架及考试重难点

三、教学安排 1.班型介绍 分为三个班型,精讲班、考题预测班、模考试题班。 精讲班是对教材各章的详细讲解,重要考点辅之以典型的例题分析,使学员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每章后面配有课堂练习(15道左右),帮助学员强化各章所学知识; 考题预测班考前提炼重点内容,为全面冲刺复习做准备; 模考试题班考前全真模拟试题检测学习效果。 2.阶段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按照大纲的思路来进行学习,而且不要脱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主体。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有时可能会需要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3.教学思路 “以大纲为主” 首先大家应该明确,报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系统地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知识,既然大家报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那说明大家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体系结构已然十分成形,再讲过多的基础知识对于大家来说没有太大的必要,所以主要是按围绕大纲讲考点这样的出发点来授课。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江苏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苏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 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1 评价目的---------------------------------------------- -------1-1 1.2 编制依据-----------------------------------------------------1-1 1.3 评价采用的标准-----------------------------------------------1-2 1.3.1 环境质量标准--------------------------------------------------------1-2 1.3.2 污染物排放标准------------------------------------------------------1-2 1.4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3 1.4.1 评价工作等级--------------------------------------------------------1-4 1.4.2 评价范围------------------------------------------------------------1-4 1.4.3评价因子-------------------------------------------------------------1-4 1.5 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表-------------------------------------1-4 1.6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1-5 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 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2-0 2.2 项目规模及总投资---------------------------------------------2-0 2.3 生产工艺方法-------------------------------------------------2-0 2.4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2-0 第三章工程分析 3.1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3-1 3.2 主要原辅材料用料---------------------------------------------3-1 3.3 主要工艺设备-------------------------------------------------3-2 3.4 公用工程-----------------------------------------------------3-2 3.4.1 供汽----------------------------------------------------------------3-2 3.4.2 给排水情况----------------------------------------------------------3-3 3.5 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控制措施-----------------------------------3-4 3.5.1 废气----------------------------------------------------------------3-4 3.5.2 废水----------------------------------------------------------------3-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 价。 4.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 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5.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6.建设项目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 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7.按评价对象,环评可分为: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 8.按环境要素和专题,环评可分为: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固体废 物,土壤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9.按时间顺序,环评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规划环境影 响跟踪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1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或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 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 设施竣工验收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和制度。 12.工程分析的范围:主铺公环储及依托。 13.工程分析以工艺过程为重点,按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14.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15.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16.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17.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铺 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 18.预测范围应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 1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 20.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分析和工作方案制定阶段,分析论 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阶段。 21.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 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22.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2)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 征(3)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4)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第二章工程分析 1.工程分析的作用:(1)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2)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 数据(3)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工程分析的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 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应用; 熟悉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掌握水平衡计算的方法: 熟悉无组织排放的含义; 熟悉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了解事故风险源强识别与源强分析的方法: 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 熟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 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 了解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了解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要求; 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熟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气候与气象等)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了解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等)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掌握现场实测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等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的应用; 熟悉气象台(站)的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应用及与现场观侧资料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熟悉风场的含义及风玫瑰图的使用: 掌握P—T大气稳定度判别方法; 熟悉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熟悉联合频率的含义和应用: 熟悉污染气象调查分析方法; 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方法; 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掌握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熟悉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环评爱好者辑录

输变电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专题 环评爱好者辑录 输变电项目最特征的问题是电磁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影响分析上还是在专题设置上以及在评价重点、评价范围、环境影响预测、环境保护措施上,都要首先考虑到:工频电场、工频磁、无线电干扰等。 1、输变电项目评价的专题设置 2、输变电项目评价重点 3、输变电项目评价环境影响识别(输变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 4、输变电项目评价评价范围 5、输变电项目的主要评价因子和预测因子 6、输变电项目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7、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8、送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9、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环评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输变电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专题设置) 1、自然与社会环境调查。 2、环境现状监测、调查与评价。 3、工程分析 4、电磁污染、噪声、环境空气、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等环境影响预测。 5、水土保持 6、环境保护对策

7、清洁生产 8、环境监测与管理 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公众参与 二、输变电项目评价重点 以工程分析、电磁环境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为评价工作的重点。 三、输变电项目评价环境影响识别(输变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 1、建设期: 变电所和输电线路对对环境影响 环境空气的影响,水环境的影响,环境噪声的影响,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运营期:变电所与输电线路对环境影响 环境噪声,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的影响;变电所生活污水影响。 四、输变电项目评价评价范围 1、噪声: (1)、变电所:厂界噪声评价范围为围墙外1米的环境噪声评价范围为半径100米的敏感区内和附近居民区。 (2)、线路:边相导线两侧50米带状区域范围内 2、工频电磁场: (1)、变电所评价范围为以变电所为中心500米的范围。

环评分析报告-名词解释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或整体环境性质的优劣,即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加以描述。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质量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即不利于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现象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估计,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容量是一定区域内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没有人工净化的措施下,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检测方法,环境标准样品,环境基础,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体现污染预防思想;容易量化;满足政策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评价指标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要求分析方法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生态影响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a工程组成完善;重点工程明确c全过程分析选址选线期、设计方案期、建设期、营运期和营运后期d污染源分析e其他分析建设方式风险分析等 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监测 常规水质因子水温PH值、DO、COD、BOD5、TN、TP、NH3-N、氰化物、酚、砷、汞、六价铬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的状况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建设项目环评特点a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c分类管理d分级审批e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审查制度 弥散作用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S-P模型的定义:反映河流水体中的DO-BOD变化关系及影响因素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包括矩阵法、网络法、GIS叠加图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