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

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

响到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那些不适合做组织学评估(例如:严重的器械性损伤或大量坏死而导致诊断性组织过少)的标本,应建议重复活检。组织学标本根据其获得途径又可分为切除活检标本以及切取活检(包括钳取、空芯针穿刺等)标本等。淋巴结、脾或某些结外病灶的完整切除标本,有助于病理医师对整个病变进行全面评估,且可保证有足量的组织用于辅助检查,是诊断淋巴瘤最为理想的标本。如有多个解剖区域的淋巴结病灶,一般宜选择颈部病灶。手术时应注意选择最有代表性(肿胀明显且不伴严重变性、坏死,必要时可通过冷冻切片检查予以确认)的淋巴结予以完整切除。手术动作宜轻柔,尽可能避免组织因牵拉、钳夹等造成机械性损伤。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病灶,可通过开放手术、内镜活检或空芯针穿刺等方法获得小块组织样本供病理学检查,多数也能满足诊断需要,缺点是有时不能获得数量充足或质量满意的诊断性组织而需要重复活检。空芯针穿刺也是骨髓以及胸、腹腔等深部病灶活检最常用的方法。原则上,所有淋巴结或体积较大的淋巴瘤组织标本均应在新鲜、湿润状态下尽快送到病理科进行处理,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亦可短暂放置4℃冰箱保存。病理科在接收标本后应予尽快处理。较大的淋巴结标本应垂直其长轴作平行切分(每片组织厚度2~3mm)并作印片检查,小于1cm的淋巴结可按淋巴结长轴的最大径切开。印片检查提示为淋巴瘤的病

例,应选择1~2片最大的组织片以厚滤纸作双面衬裱后置于包埋盒中,再浸于足量固定液中固定。固定液应选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时间通常为12~24小时。剩余的组织则分别用于组织库存档、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电镜检查、病原微生物检测等。

对于非淋巴瘤或疑似感染性病变的标本,应尽快将所有组织固定。对于脾脏标本,巨检时应称重并测量体积,多作切面并仔细寻找病灶所在。对于体积较小的切取、钳取或穿刺活检标本,应先固定再送病理科检查,且应将所有组织包埋、制片观察。对于骨髓活检标本,还应事先进行脱钙处理。标本组织在固定后还需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程序化加工才能制作切片,上述组织处理步骤目前多在自动组织处理仪中完成。高质量的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是淋巴瘤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实践中,相当部分病例的诊断困难是因为制片质量不佳所导致。HE染色切片质量优劣与否,取决于组织处理、切片、染色、封固等诸多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其中,及时而充分的固定、浸蜡前彻底脱水以及封片前透明这些步骤尤为关键。切片厚度以2-4μm为宜。

三、组织学检查与形态分析基于HE染色切片的组织形态分析尤为重要。一方面,特征性的形态改变本身就对某些类型淋巴瘤的诊断有着决定性的提示作用;另一方面,相当多的辅助检查(例如: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等)都

必须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和使用。不但如此,这些辅助检查的结果,也只有结合形态正确解读才具有诊断价值。实践证明,形态分析作为一种经典的诊断方法,不但能为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丰富而又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也是通往正确诊断的捷径。

淋巴瘤种类繁多、形态多样,不同专家对于淋巴瘤形态分析的思路与技巧也各有独到之处。概括而言,淋巴瘤形态分析的基本原则和其他实体肿瘤相似,不外乎从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肿瘤细胞的形态以及间质反应这几个方面对肿瘤的特点予以观察、比较和总结。恶性肿瘤一些共同特性,例如瘤细胞的异型性和破坏性生长等,在各种淋巴瘤中也有相应的表现,而且是淋巴瘤和反应性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淋巴瘤按肿瘤细胞的分布特点可分为弥漫性、滤泡/结节性、副皮质性、窦性等不同生长方式。

不同形式的生长方式可单独或组合存在,导致淋巴组织正常结构部分或完全破坏。淋巴瘤肿瘤细胞的构成和形态多样,按照细胞大小和细胞丰富程度可大致归纳为小细胞为主、弥漫大细胞性、散在大细胞性、弥漫中等大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细胞混合性增生等多种类型。除了肿瘤细胞,相当一部分淋巴瘤病灶中还常混杂有数量不等的反应性细胞(例如: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粒细胞、树突细胞等)和血管成分。此外,某些特征性的间质改变(例如:

纤维胶原组织增生、间质淀粉样物质沉积等)也有助于特定类型淋巴瘤的识别。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由于制片假象等诸多因素影响,通常不适合、也不足以对淋巴瘤做出明确诊断,但对于初步区分淋巴瘤与非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仍具有一定

价值。对于疑似淋巴瘤的病例,应建议临床提供足量标本组织以确保常规检查。此外,通过冷冻切片检查还能及早发现标本组织有严重变性、坏死、钙化等可能会影响诊断的因素,从而确保术中送检的标本组织适合常规病理检查并足以做

出明确诊断。淋巴瘤印片检查是组织切片检查的有益补充,以其方法简便、操作快捷而常被用于淋巴瘤的快速筛查。

四、常用辅助诊断检查技术(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1、免疫组化在淋巴瘤诊治中的作用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有无特定抗原表达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现代淋巴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检查技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细胞系标志物检测来帮助判断肿瘤细胞类型(例如:B细胞或T细胞淋巴瘤);

(2)通过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并结合形态学来判断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从而确定肿瘤的具体类型;

(3)检测肿瘤独特的遗传学改变所导致的蛋白异常高表达;(4)对鉴别淋巴瘤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也有一定帮助。

(5)病原微生物检测。除了用于诊断,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指导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疗(例如:抗CD20、抗ALK单抗的应用)、预后判断以及微小病变的监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应用免疫组化诊断淋巴瘤应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检查首先应确保染色质量。各种因人为错误或技术、仪器原因所产生的假阴性、假阳性或欠理想的染色结果往往会导致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所以一定要从组织处理、制片、抗原修复、抗体选择、染色程序等诸多环节加强监控,并通过设置合理的阴性与阳性对照作平行染色,以确保染色质量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其次,要熟悉各类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在形态分析基础上,有所针对地选择必要的抗体组合来证实诊断或帮助鉴别,而不应使用数量庞大的抗体组合进行不必要的过度检测。

最后,应学会正确判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这就要求病理医师做到:(1)熟悉各种抗体的预期染色结果,并通过适当内、外对照来判断染色成功与否;(2)在形态分析基础上正确判断何种细胞成分表达何种抗原(例如:不能把某些反应性病变中CD30+的转化大淋巴细胞或CD15+的组织细胞误认为霍奇金淋巴瘤中的H/RS细胞);(3)熟悉各种抗体的反应谱系和适用范围,避免片面或错误解读阳性结果(例如:CD15+的异型大淋巴细胞,除了H/RS细胞之外,还可以是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淋巴细胞或者某些肿瘤性T细胞)。3、淋巴瘤

免疫组化检查常用标志物用于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免疫

组化检测的常用标志物包括以下几个大类:(1)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RB/LCA;

(2)B细胞相关标志物:CD20、CD79a、CD19、PAX5、Oct-2、Bob.1、κ、λ、IgG、IgG4、IgM、IgA、IgD、CD38、CD138、CD23等;

(3)T细胞/NK细胞相关标志物:CD3、CD2、CD5、CD7、CD4、CD8、CD43、CD45RO、CD56、CD57、细胞毒性分子(包括TIA-1、颗粒酶B、穿孔素)、T细胞受体蛋白(例如:βF1、TCR?)等;

(4)淋巴细胞活化/分化相关标志物:CD30、TdT、CD99、CD10、BCL6、MUM1等;

(5)肿瘤基因和增殖相关标志物:ALK1、BCL2、BCL10、cyclin D1、C-MYC、P53、Ki-67等;

(6)组织细胞、树突细胞相关标志物:CD68(KP1、PGM1)、CD163、溶菌酶、CD21、CD35、S-100、CD1a、CD207/langerin 等;

(7)髓系相关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CD15、CD123、CD117、血型蛋白A、CD61、第8因子等;

(8)微生物标志物: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BV-LMP1)、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巨细胞病毒(CMV)等;(9)其他,例如EMA、细胞角蛋白、CXCL13等。4、淋

巴瘤免疫组化检查抗体组合的选择(1)对于需做免疫组化检查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而言,几乎所有病例都需要检测CD20、CD3和Ki-67这三个指标。三者联合使用通常能够很好突显淋巴组织的免疫结构,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并能提示淋巴瘤的细胞系起源(B细胞或T/NK细胞);(2)淋巴细胞显示异常免疫表型(例如:小B细胞表达CD5或cyclin D1、T细胞丢失部分全T抗原、生发中心B细胞表达BCL2、淋巴细胞表达ALK、外周淋巴细胞表达TdT等)或淋巴细胞亚群构成异常(例如:富含浆细胞的病变显示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等)对于淋巴瘤的诊断也很有帮助;

(3)对于呈结节状生长模式的病变,可选择BCL6、CD21、Ki-67等指标来显示结节和淋巴滤泡的关系;

(4)对于疑似小B细胞肿瘤类的病变(常见类型有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可选用CD10、BCL6、CD5、CD23和cyclin D1这一组指标予以鉴别诊断;

(5)对于疑似高侵袭性外周B细胞肿瘤的病变(包括绝大部分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以及具有前二者中间特点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等),选用CD10、BCL6、BCL2、MUM1这一组指标(有时还需辅以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确诊并区分亚型;EBV和部分预后相

关指标(例如:C-MYC、CD5、p53等)的检测对于该组病变也有临床意义;

(6)对于疑似T或NK细胞肿瘤的病变,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CD2、CD5、CD7、CD4、CD8、CD10、CD30、CD56、ALK、T细胞受体蛋白、细胞毒性分子等指标的染色以及EBER原位杂交来帮助判断肿瘤的具体类型;

(7)对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或类似病变(例如:具有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间特征的灰区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富于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部分反应性免疫母细胞增生等)的诊断和鉴别,可选用CD20、PAX5、CD30、CD15、EBV-LMP1(或EBER)、Oct-2、BOB.1、κ、λ、EMA、CD57等一组指标;

(8)霍奇金淋巴瘤与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鉴别的关键在于细胞系的区分,选用一组B或T细胞标志物并结合基因重排检测会有帮助。此外,还应注意部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也可伴有霍奇金样形态和表型的细胞浸润,增生的T 细胞是否有异型性、是否为克隆性增生是二者鉴别的关键所在;

(9)相当一部分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免疫染色结果提示混合B、T细胞性增生,对于这部分病变应结合形态分析正确区分肿瘤细胞和反应性成分。少数情况下,也不排除组合性

淋巴瘤的可能,但诊断后者应有充分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10)对于形态高度疑似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但CD20和CD3均不表达的病变,通常需通过一些“二线”B、T细胞标志物(例如:CD79a、PAX5、CD19、Oct-2、BOB.1、浆细胞相关抗原、其他全T细胞抗原、CD43等)的检测来帮助判别细胞系(例如:CD79a或浆细胞标志物阳性提示浆细胞肿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等可能;PAX5阳性提示B淋巴母细胞性肿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等可能;如果仅CD43阳性但不表达其他B或T细胞抗原,则要考虑髓细胞或组织细胞肿瘤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加做必要的指标(MPO、CD163等)检测以明确肿瘤类型。(二)流式细胞分析(FCM)1、FCM的特点及其在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FCM是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处在快速流动状态、经过荧光分子标记的单个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和分型的技术。近年来,随着抗体和荧光素技术的进展,基于FCM的免疫表型分析已成为淋巴瘤诊断和分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FCM的技术优势包括:检测灵敏度更高,检测更为迅速,可以检测微量或者液体样本,且能同时检测多种抗原等。但是,FCM不能结合组织学改变来判读免疫表型的特点,对于霍奇金淋巴瘤、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等病变或伴有显著肿瘤性坏死的情形下,FCM也难以提供有效的诊断,此外,FCM

不适合检测定位于细胞核的抗原(例如:cyclin D1、Ki-67、MUM1等),最后,由于FCM标本不能长期储存,使得这项技术不能应用于回顾性研究。FCM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恶性鉴别:通过FCM来判断淋巴组织增生的克隆性(包括B细胞和浆细胞的轻链限制性表达以及T细胞的TCRVβ检测),能为淋巴瘤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FCM 在检测淋巴瘤抗原异常表达方面也要比免疫组化更为敏感;(2)细胞系鉴定:FCM可通过对系列抗原(CD19、CD3、CD56、CD138等)的检测对淋巴瘤细胞系进行快速鉴定,FCM在NK细胞与T细胞的鉴别方面优于免疫组化;

(3)肿瘤类型或亚型判断:FCM在B细胞淋巴瘤、特别是小B细胞肿瘤的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结合形态和FSC参数,可以将B细胞分为大、中、小三类,再通过检测CD5和CD10的表达将B细胞进一步分为

CD5+CD10-、CD5+CD10+、CD5-CD10+、CD5-CD10-四种类型,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相关抗原表达情况,结合部分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可以将B细胞淋巴瘤分成若干类型;

(4)预后判断:CD38、ZAP-70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指标,而CD28、CD117等是浆细胞肿瘤的预后指标;(5)指导治疗:可通过检测CD20为临床应用抗CD20抗体

治疗提供依据。2、FCM标本获取与检测(1)标本类型:FCM标本既可以是外周血、骨髓和各种穿刺液等细胞悬液样本,也可以是淋巴结、脾、皮肤、骨髓等各种活检组织,后者需经过剪切、研磨、过滤等处理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再行分析;(2)标本保存:组织样本应置于生理盐水中保存,不能立即处理的标本需加入组织培养液4℃保存,全血或骨髓标本建议使用肝素抗凝;(3)检测流程:对于初诊病例,通常采用两步法,第一步先通过初筛进行细胞系鉴定,第二步再区分亚型,同时检测相关预后指标。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对淋巴瘤的认识,已从形态学和免疫学层面逐渐深入到染色体和基因水平。淋巴瘤的克隆性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病原体检测和基因表达谱分析等检测手段不但对了解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对淋巴瘤的确诊、预后判断以及治疗后微小残留疾病(MRD)的评估等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根据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分析仍不能确诊的疑难病例,应选用适宜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诊断,无条件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单位可将将标本送到有资质的分子检测中心或机构进行检测。1、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

大多数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可通过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分

析得以确诊,约有5-10%的复杂病例需要通过免疫球蛋白

(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来辅助诊断。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和淋巴瘤细胞系的重要佐证,已被公认为淋巴瘤诊断、鉴别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PCR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方法,当某一特定重排的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时,该重排基因在混合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会显著性地高于其它非克隆

增殖的细胞,其相应的PCR产物浓度会明显高于其它正常细胞的扩增产物,据此可判断淋巴细胞中的克隆性增殖。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由BIOMED-2项目设计的引物和方法来分

析IG和TCR基因重排情况。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结果反映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是淋巴瘤和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IG和TCR 基因重排结果也能提示肿瘤的细胞系起源。需要注意的是,IG和TCR基因重排并非完全局限于B或T细胞谱系,有时会存在交叉,因此,单一IG或TCR重排可提示肿瘤细胞系,但IG和TCR同时有重排时,就只能说明有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而不能提示细胞谱系。还需注意的是,由于PCR技术高度敏感,在标本量少或高负荷B细胞淋巴瘤中含少量反应性T细胞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细胞产生多克隆背景,少量反应性细胞可产生表面上类似克隆或寡克隆的PCR产物。所以,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一定要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予以合理解读。2、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

FISH是20世纪80年代在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以已知核酸序列作为探针,以荧光素直接或间接标记后与靶DNA进行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交信号,从而对标本中待测核酸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近年来,这一技术已日益广泛应用于淋巴瘤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FISH主要是通过检测多种淋巴瘤亚型中特征性的染色体断裂、易位和相关基因的重排来辅助诊断。相当部分检测探针已有商品化供应,常用的断裂探针包括IGH、ALK、MYC、BCL2、BCL6、TP53、ATM等,常用的融合探针包括IGH/CCND1、IGH/BCL2、IGH/MYC、IGH/BCL6、API2/MALT1和IGH/MALT1 等,多用于套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具有遗传学“双重打击”特点的B细胞淋巴瘤以及ALK+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类型肿瘤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TP53、CCND1、BCL6、BCL2、ATM、MYC等基因异常对于某些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也有一定价值。五、淋巴瘤病理诊断报告一份规范化书写的淋巴瘤病理诊断报告书至少应包括一般信息、诊断意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部分内容并经诊断医师签署生效。在特定情形下,在病理报告中整合、加入标本巨检所见、临床信息以及诊断医师的评论、参考文献等方面内容,会使得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更为详尽、完整。1、一般信息应包括标

本识别号(病理号)、门诊/住院号、床位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月)、种族以及标本收到的时间。2、诊断内容应包括标本的解剖部位、组织类型以及标本获得方法(例如:右颈淋巴结切除活检标本、腹膜后占位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等)。肿瘤名称应采用WHO淋巴瘤分类所采用的术语,并可附注ICD-O代码。对于罕见疾病,最好能附注疾病英文名称。某些肿瘤还可在报告中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例如:肿瘤的亚型、变型、生长模式、细胞学分级等)。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学类型肿瘤并存的情形(例如:组合型淋巴瘤或低级别肿瘤进展为高级别肿瘤)亦应加以详细说明。部分淋巴瘤病例、特别是罕见、疑难或有特征性大体或镜下形态改变者,应在报告中对其病变的形态加以详细描述。免疫组化结果应交代是哪种细胞表达哪种抗原,有时还需要对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染色模式加以说明(例如:约35%肿瘤细胞表达MUM1、异型大淋巴细胞表达CD20并呈异质性细胞膜着色)。所有CD系列抗体均应以CD序列号表记,特定情形下应同时标注克隆号(例如:CD68/PGM1)。对于疑难病例,可在诊断意见或评论部分对病变的组织学改变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加以描述,并阐述诊断医师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或进一步处置的建议(例如:加做辅助检查、专家会诊等)。

3、其他辅助检查凡是曾开展FCM、IG/TCR基因重排、EBER原位杂交或FISH等特殊检查的病例,相应的检测编

号、检测结果、检测日期、报告医师等信息应予交代。4、评论、参考文献等病理医师在做出诊断的同时,如还有需要特别提请相关临床医师或其他病理医师注意或对他们

解释、说明的事宜,可在评论部分予以交代。对于罕见、疑难疾病,还可附注主要参考文献以协助临床医师正确了解疾病并处理患者。六、院际淋巴瘤病理会诊院际病理会诊是解决淋巴瘤疑难病例诊断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利用现代数字病理技术尝试远程病理会诊。申请会诊的医师、医院或患者方需向接受会诊的单位或专家提供所有的病理检查材料(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切片原件或复制件)以及相应的文书记录(诊断报告书原件或复制件)。还应尽量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详细病史、出院小结、病情简介等)和影像、内镜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助参考。对于皮肤病变的患者,会诊医师通常希望看到皮损的大体形态(建议患者本人前往就诊或提供皮损照片)。对于需要重复或补充特殊检查的病例,申请会诊的医师或院方应协助提供必要的病理材料(蜡块或未染色肿瘤组织切片等)。会诊专家在出具病理会诊意见书(内容同上)后,应主动归还原诊断单位病理切片和蜡块,并将诊断意见反馈给申请会诊的医师或单位。需要注意的是,会诊医师所出具的会诊报告仅代表该医师个人意见,并不能取代原诊断单位或首诊医师对该病例做出最终诊断,也不应视作临床医

师制定治疗方案的唯一依据,而仅是参考依据之一。参考文献1.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4th ed. Lyon: IARC, 2008. 2.Jaffe ES, Harris NL, Vardiman JW, et al. Hematopathology. Philadelphia: Saunders/Elsevier, 20113.Ioachim HL, Medeiros LJ. Ioachim’s lymph node pathology. Wolters Kluwer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9. 4.李小秋. 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分析.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 40(4):217-9. 5.张梅, 李小秋. 第八章、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p105-123. 见: 沈志祥, 朱雄增主编. 恶性淋巴瘤(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6.Jaffe ES, Banks PM, Nathwani B,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porting of lymphoid neoplasms: a report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Directors of Anatomic and Surgical Pathology. Mod Pathol. 2004;17(1):131-5.

作者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朱雄增);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林素暇);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周小鸽);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高子芬);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刘卫平);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姜文奇)执笔人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E-mail:

leexiaoqiu@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284926.html,)、朱雄增(E-mail:xiongzengzhu@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284926.html,)];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E-mail:

kunru@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284926.html,);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E-mail:naicheng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284926.html,)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

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

【淋巴瘤专家共识 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淋巴瘤专家共识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 与治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原发于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仅限于颅脑、软脑膜、脊髓和眼球组织侵犯,而无其他组织或淋巴结浸润。PCNSL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占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1%,病理类型90%以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0%·70%BCL-6高表达,90%以上MUM-1高表达,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该病中位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PCNSL的发病部位特殊及血脑屏障的存在,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存在困难,目前暂无标准治疗方案。由于眼球组织侵犯,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在此讨论。PCNSL的影像学诊断PCNSL由于发病位置特殊,活检困难,影像学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标准的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估主要依赖T1加权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尽管免疫正常PCNSL患者中约50%在T1加权MRI上可见增强病灶,但有约25%的患者表现为T2/FLAIR上的高密度非增强病灶,因此 T2/FLAIR有助于检测出一些无症状非增强的中枢神经淋巴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放化疗及退行性变导致的脑白质病变亦可导致T2/FLAIR的脑白质变性,因此亟待新的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弥散加权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影像学检测手段,有助于区分细胞较多弥散受限的PCNSL和少细胞的肿瘤如胶质瘤,也与预后相关。Wieduwilt等发现低弥散系数患者预后更好。代谢影像学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MRI、波谱分析亦是新的研究方向。 PCNSL诊断标志物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PCNSL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PCNSL侵犯部位多为深部脑实质,活检较为困难。研究人员对于PCNSL协诊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驱化因子(如CXCL13)和细胞因子(如IL-10)可以与影像学结合协助诊断。同时也可在脑脊液中检测microRNA(21、19b、92a)等协助诊断。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2020版: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淋巴瘤的常用治疗手段。造血干细胞的首选来源是外周血,如何将其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是auto-HSCT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干细胞动员方法主要有两种:化疗联合细胞因子和单独应用细胞因子。淋巴瘤本身即是动员不佳的危险因素,传统动员策略尽管解决了部分临床问题,但动员失败依然较为常见,导致治疗延迟、治疗成本升高和医疗资源占用。随着趋化因子受体CXCR4拮抗剂在中国的应用,既与国际实践接轨、又适应中国国情的理想动员方案仍有待明确。本共识在国际指南基础上,汇集中国医师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和主要研究成果,旨在为中国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造血干细胞动员策略 干细胞动员的首要目标是收集足够的干细胞以进行auto-HSCT。理想的动员不仅需要收集到目标干细胞数量,还应尽量减少采集次数、降低费用和避免动员相关并发症。 二、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及高危因素 研究显示采集前的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和最终干细胞采集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因此被认为是干细胞采集不佳的最可靠预测指标。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在采集前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以识别动员不佳的患者,11~19个/µl判定为临界动员不佳,6~10个/µl为动员效果非常不佳,<5个/µl预示达到采集目标值的可能性极低[2]。

评估高危因素有助于识别动员不佳的患者。淋巴瘤患者动员不佳的常见高危因素见表1。 表1 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的常见高危因素[3,4] 为降低动员失败风险,建议在诱导治疗4~6个周期后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对造血干细胞有损伤的药物。对需要使用来那度胺、氟达拉滨的患者,应在早期(<4个周期)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并在末次给药后至少间隔2~4周再进行动员和采集。必要时将趋化因子受体CXCR4拮抗剂普乐沙福(plerixafor)加入动员方案,可有效避免再次动员。 三、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 目前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主要包括:化疗联合细胞因子方案、单独应用细胞因子方案和含趋化因子受体CXCR4拮抗剂动员方案。 (一)化疗联合细胞因子动员方案 基于化疗的动员既可以是疾病特异性化疗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标准治疗以外的独立化疗周期。化疗联合细胞因子动员与单用细胞因子相比,可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 我国在淋巴瘤领域的诊治水平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在近三十年中,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学习,我国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逐渐赶上国外的〃步伐〃。另外,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淋巴瘤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全国同行在淋巴瘤领域更加努力地探索,把淋巴瘤作为一个专科来推进,来提高全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水平。近年来,中国在淋巴瘤新药的研发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新药不断涌现。希望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新药能够顺利上市,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选择和新希望。 随着淋巴瘤新药越来越多、治愈率不断提高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更加应该重视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应以延长中国淋巴瘤患者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提升淋巴瘤治愈率作为目标,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每年的更新都广受临床好评和关注。能否请您谈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每年更新一次的意义是什么?以及《CSC0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的更新相比去年有何亮点? 在CSCO的指导下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对淋巴瘤指南每年都进行更新。该指南的发布和更新受到了全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欢迎。淋巴瘤指南作为手边书或口袋书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应用。从淋巴瘤指南的印刷和发行来看,淋巴瘤指南在全国的使用效果很好,说明淋巴瘤指南结合了中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即中国大型医疗中心的发展创新需求、中国基层医疗的

实际情况、新药的创新发展、医保的更新,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更新。淋巴瘤指南对于基层医生,甚至全国的医生是可操可用的。 2023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下面简称2023版指南)的重要更新如下: 01中国淋巴瘤流行病学及变化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死亡人数为4.70万,死亡率为2.47/10万,而且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 0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1BC1)治疗更新 初治D1BC1治疗方案中引入PoIa-R-CHP方案(维泊妥珠单抗简称Po1a)o 分层I级推荐 低危(aaIPI=0)6R-CHOP21+ RT(IA类) 伴有大肿块或中低危(aaIPI=1)中低危(aaIPI=1):6Po1a-R-CHP+2R(IA类) 中高危(aaIPI=2)临床及验 8R+6-8CHOP21±RT(IA类) 8R+6CHOP14±RT(IA类) 6Po1a-R-CHP+2R(IA类) 高危(aaIPI=3)临床试脸 8R+6-8CHOP21±RT(IA类) 8R+6CHOP14±RT(IA类) 6Po1a-R-CHP+2R(IA类) 复发/难治性(R∕R)D1BC1治疗方案中引入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

2021中国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1中国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专家共识(全文版)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多数淋巴瘤患者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生存期可大大延长,甚至达到终身治愈。据报道,美国与日本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8.1%和57.3%,而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OS率仅为38.4%。我国淋巴瘤患者主要存在误诊率高、治疗及随访依从性差等问题。淋巴瘤患者目前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情况并不理想,患者治疗及随访的依从性较差,有研究显示,仅22.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和44.8%滤泡淋巴瘤(FL)患者能够接受标准化8个及以上疗程治疗。淋巴瘤兼顾慢性病和肿瘤两个特征,因此淋巴瘤患者的全程管理尤为重要。我们组织了具有全程管理经验的淋巴瘤医疗和护理专家,制定了本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的专家共识,以期为中国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一、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的 定义及内容 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是指通过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引导在各个科室就诊的潜在淋巴瘤患者进行淋巴瘤相关检查,实现早期诊断,经过病理确诊后,引导确诊患者就医,实现规范化诊疗和康复期随访。淋

巴瘤患者全程管理包括患者就诊引导、规范化诊疗推进和康复期随访三部分。 1.就诊引导: 淋巴瘤患者的就诊引导,可帮助淋巴瘤患者尽快到相关科室就诊,进而推进淋巴瘤患者早期诊断;同时加强与病理科沟通,减少疑似患者的漏检与误检。主要分为三部分工作:①院内疾病科普和宣教:通过在院内可允许的公共区域内摆放淋巴瘤疾病科普资料、播放疾病科普视频等方式,提高淋巴瘤疾病认知度。②病理科的淋巴瘤患者引导:与病理科对接,引导确诊患者正确就医。③其他科室/医联体转诊患者引导:向其他相关科室宣传,引导患者正确就医。 2.规范化诊疗: 淋巴瘤患者规范化诊疗的推进主要通过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维护患者心理健康、增强患者疾病认知与治疗的依从性,促使患者配合临床进行足疗程的规范治疗,最终改善预后,主要分为五部分工作:①初诊引导:协调就诊及完善治疗前检查。②复诊提醒:在复诊前3天,推送微信公众号的就诊提示,关爱顾问同步电话联系患者,提示患者需进行下一阶段的诊疗。患者在接收到复诊提醒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电话等方式进行就诊预约,确保按时诊疗。③诊疗管理:全程管理关爱顾问录入患者诊疗相关信息至线上患者管理平台,并定期审核。④健康教育:患者就诊期间,关爱顾问每周安排时间和有需求的患者及

2023CSCO 淋巴瘤指南

2023CSCO 淋巴瘤指南 淋巴瘤指南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它为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了关于淋巴瘤治疗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本文将介绍淋巴瘤指南的重要性,并讨论一些与淋巴瘤指南相关的主题。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系统的 恶性细胞。它可以影响淋巴结、脾脏、骨髓、淋巴管和其他淋巴组织。淋巴瘤通常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一组疾病,其特征是肿块的形成和淋巴系统功能紊乱。 淋巴瘤的病因尚不完全了解,但多数情况与遗传、环境因素和 免疫功能相关。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 霍奇金淋巴瘤(NHL),它们在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关于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它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 增加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大部分。淋巴瘤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 体中存在差异,同时也受到地理区域和种族的影响。

注意:以上内容为概述,详细的淋巴瘤指南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提供。】 流行病学数据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以下是对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数据的详细介绍: 发病率:淋巴瘤的发病率因类型而异。例如,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2-3人,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稍高,约为每10万人中3-4人。 死亡率:淋巴瘤的死亡率也因类型而有所不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淋巴瘤的整体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2-3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组和地区的死亡率可能有所不同。 相关风险因素:淋巴瘤的发病和死亡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缺陷以及某些感染(如EB病毒)等。然而,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确定这些风险因素的确切影响。 以上是2023CSCO 淋巴瘤指南中关于淋巴瘤流行病学数据的详细介绍。 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引言: 血液肿瘤是一类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近年来,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已经在血液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总结专家共识,探讨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 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 淋巴细胞亚群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和特征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 T细胞、CD8+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淋 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比例和功能状态,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肿瘤的侵袭程度、患者的预后等信息。 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为血液肿瘤,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例如,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通过检测 CD4+/CD8+比例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侵袭程度,指导治疗策略 的选择。 2. 治疗指导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免疫缺陷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CD4+ T细胞数量来指导给予免疫增强治疗。对于已经接受放 化疗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来评估治疗的

效果。 3. 预后评估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例如,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以指导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调整。研究表明,CD4+ T细胞的减少与淋巴 瘤的复发和进展有关,而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则与患者的预 后密切相关。 三、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技术进展 近年来,随着流式细胞术、细胞激发荧光技术和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发展,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已经实现了高精度和高通量的检测。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更加准确和全面,可以同时评估多个亚群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四、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未来发展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免疫细胞的分布和功能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需要建立更多的参考范围和标准。此外,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和亚群间的相互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将在血液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已经在血液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比例和功能状态,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肿瘤的侵袭程度和患者的预后等信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血液肿瘤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准确、个体化的指导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 为进一步让中国血液肿瘤医生更加系统地理解与使用指南与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特邀请本次指南与共识执笔专家进行内容解读,联合CCMTV临床医学频道共同推出,将录制内容录制成系列视频教材,供国内血液肿瘤医生学习参考,提升临床技能。 主要诊断术语 淋巴瘤:也称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一类恶性实体肿瘤。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结外组织与器官;因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故淋巴瘤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发生的一类恶性肿瘤;发生肿瘤性增殖的细胞有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等。 淋巴组织肿瘤: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瘤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组织中其他细胞(如:组织细胞、Langerhans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来源的肿瘤。 淋巴瘤类型:国内主要的淋巴瘤类型包括: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66%,T细胞、NK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21%,霍奇金淋巴瘤占9%,还有少数病例不能分类。根据亚型分析,常见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3,其他还有一些小B细胞肿瘤如FL、

MCL、MZL等;在T细胞淋巴瘤中,我国特色的ENKTCL占6%,其他相对常见的还有非特殊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LK+及ALK-的ALCL。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几个经典亚型如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都较为常见,还有一些少见的皮肤T细胞肿瘤及淋巴母细胞肿瘤。 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技术用于检测B和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在其分化过程中发生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结果是每个淋巴细胞都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型,DNA电泳为涂层(smear),提示多克隆性增生;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分化阻断在其细胞分化的某一阶段并发生增殖,这些细胞具有相同的基因编码,扩增的片段长度相同,其DNA电泳为单一条带,提示单克隆性增生。 淋巴瘤的规范化病理诊断 规范化标本取材与样本制备 淋巴瘤样本类型包括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切除/切取样本;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钳夹或空芯针穿刺活检(CNB)样本;细胞学样本包括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细针吸取(FNA)活检样本和体液细胞学样本。 - 淋巴结活检样本现在越来越少,最好的淋巴结活检样本为淋巴结完整切除或部分切取活检。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淋巴结进行活检。有多处

中国淋巴瘤合并HBV感染患者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淋巴瘤合并HBV感染患者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NHL在全球最常见肿瘤中排第10 位,在中国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中排第11位。 近期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是B 细胞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66.3%。其中,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最常见的亚型,占B 细胞NHL 的54%。 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应用,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DLBCL 患者的10 年总生存率可达44%。 然而,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可能会诱发HBV再激活。HBV再激活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的肝炎发病率及相关病死率,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针对淋巴瘤的有效治疗中断,从而间接影响患者生存及预后。 我国是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且淋巴瘤在我国也属常见肿瘤之一,因此,淋巴瘤合并HBV感染者的HBV再激活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已有证据显示,淋巴瘤患者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预防HBV再激活,但在目前国内临床实践中,淋巴瘤合并HBV感染患者的管理仍亟待进一步

规范化。 为此,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讨论,在回顾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淋巴瘤合并HBV感染患者的管理达成了共识意见,旨在为血液科、肿瘤科及相关专科的医师提供临床指导。 一、淋巴瘤合并HBV感染的相关问题 (一)淋巴瘤合并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我国属于HBV感染中高流行地区。2006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1~60 岁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2%,约占全球范围内HBV感染者的三分之一。 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12%)较高,尤其是NHL患者(12%~30%),明显高于一般人群(7%)。B细胞NHL患者的HBsAg阳性率(30%)显著高于T细胞NHL患者(20%)和其他肿瘤患者(15%);DLBCL 和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患者的HBsAg 阳性率分别为25%~61%和20%~40%。 HBsAg 是HBV 现症感染的标志,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为是否经历过HBV感染的标志。血清HBsAg 持续阳性达6 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参照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婴幼儿期感染HBV 的自然史一般可划分为4 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 非活动性或低(非)复制期患者的肝组织内仍有HBVDNA存在,在

2022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2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和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小至中等大小、单形性成熟B细胞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MCL患者通常有CD5和SOX11的表达特征,95%以上患者伴有CCND1基因重排并导致Cyclin D1蛋白细胞核内高表达;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常侵犯结外部位,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点。 自《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发布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并规范了临床诊疗。近年来,MCL的基础转化研究与临床治疗均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推广规范诊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共同制订了《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医脉通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一、诊断与分型 1. 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联合成熟B细胞免疫特征,以及免疫组化CD5和Cyclin D1核内阳性。对于白血病性非淋巴结型MCL,

如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符合典型MCL、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出t(11;14)亦可诊断MCL。 若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符合典型MCL,但Cyclin D1和t(11;14)均阴性,则免疫组化检测SOX11,如果SOX11阳性,亦可诊断MCL,有条件医院可以加做FISH检测CCND2或CCND3重排。 2. 分型 (1)经典型MCL,占MCL的绝大部分,生物学行为多样; (2)白血病性非淋巴结型MCL,多数临床呈惰性表现,少数侵袭性高、容易出现迅速进展,评判可参考如下标准:①临床上惰性起病,白血病性表现,脾大而无淋巴结明显肿大;②生物学特点:不伴有复杂核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突变型,不表达或低表达SOX11,Ki-67%通常<10%。 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指Cyclin D1阳性(常伴CCND1基因重排)的B细胞局限分布于淋巴滤泡套区,但未破坏淋巴结结构,并未达到MCL诊断标准。ISMCN常偶然被发现,很少出现进展,有时与其他淋巴瘤共存,可呈播散性表现。 二、鉴别诊断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1]。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而广受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MCL 的生物学行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均已较成熟。由于临床少见,国内对MCL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认识的不统一性和不规范性,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中国MCL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供相关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参考。 一、定义 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t (11;14)(q13;q32)异常导致Cyclin D1核内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 (一)诊断 1.MCL的临床特征: 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8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骨髓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部分患者有

明显的淋巴细胞增多,类似于慢性(或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骨髓受累。 2.组织形态学特征: MCL主要发生于淋巴结或脾脏滤泡的套细胞区。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变" ,母细胞变异型又可分为经典性母细胞变异型和多形性母细胞变异型,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呈弥漫性、结节状、套区型或少数的滤泡性生长模式。少部分患者仅仅侵犯淋巴结套区的内套层内或仅表现为套区变窄,称之为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3.免疫表型特征: 瘤细胞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阳性,CD23和CD200[2]阴性或弱阳性,CD43阳性,强表达sIgM或IgD,但CD10、CD11c和BCL6常阴性。我国MCL患者CD23阳性率近50%,高于国外报道,而sIgM阳性率仅50%,低于国外报道[3]。免疫组化染色几乎所有患者均Cyclin D1和BCL2阳性(包括少数CD5阴性MCL)。Cyclin D1核内强阳性是MCL特异性的免疫标志,少部分患者Cyclin D1阴性,但Cyclin D2或Cyclin D3阳性,SOX11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Cyclin D2、Cyclin D3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中也表达,不具有特异性,SOX11在其他类型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不表达,故其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ML)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ML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但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在ML整体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提高我国血液和肿瘤科医师对HSCT在ML治疗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并规范其临床应用,以提高ML的整体治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的相关专家,制订了本版专家共识,供同道参考。 一、HSCT治疗ML的适应证 HSCT治疗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受到疾病相关因素和患者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疾病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淋巴瘤的病理组织亚型、危险度分层和移植前疾病状态等;而患者因素包括年龄、体能状态、合并症以及是否存在合适的供者等。 (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 ) ASCT适用于对化疗敏感、年龄相对较轻且体能状态较好的具有不良预后

因素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一线诱导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也适用于一线治疗失败后挽救治疗敏感患者的巩固治疗。 1.一线ASCT巩固治疗: 目前推荐的ASCT一线巩固治疗的适应证包括:(1)年龄≤65岁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ASCT一线巩固治疗是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除外低危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的各种类型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3)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4)科学设计的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的临床试验。(5)虽然尚缺乏充足的证据,但ASCT一线巩固治疗可能提高以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甚至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①对化疗敏感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 LBL);②双打击淋巴瘤(double hit lymphoma, DHL),2016年WHO分类更新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随MYC和Bcl-2和(或)Bcl-6易位、MYC/Bcl-2蛋白双表达的DLBCL(double-expressor lymphoma, DPL);③治疗敏感、残留肿块直径<2 cm的转化淋巴瘤;④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 2.ASCT用于复发或难治患者的挽救性巩固治疗: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概述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是一组累及外周血和骨髓的成熟B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自《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年版)》[1]发布以来,B-CLPD一些亚型的诊断更加细化,WHO更新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已发表[2,3,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学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对这一共识进行了更新修订,以符合临床实际需求。 (一)定义 本共识所指B-CLPD是临床上以外周血/骨髓成熟B细胞克隆性增殖为主要特征,并通过外周血/骨髓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诊断的一组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1)。 表1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二)B-CLPD共同特征 1.临床特征: 中老年发病;临床进展缓慢,多数呈惰性病程[大多套细胞淋巴瘤(MCL)及B-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除外];可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后可缓解,但难以治愈。 2.形态学: 以小到中等大小的成熟淋巴细胞为主,部分可见核仁。 3.免疫表型: 表达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和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单一轻链(κ或λ)。 4.基因重排: 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或)轻链(IgL)基因重排。 二、各主要B-CLPD的临床特征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CLL/SLL为最常见的B-CLPD,以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中位发病年龄60~75岁,男女比例为2∶1。2016 WHO分型规定CLL诊断标准之一为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5×109/L,如果没有髓外病变,在B淋巴细胞<5×109/L时即使存在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症状也不诊断CLL;2008年国际CLL工作组则明确规定,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如存在CLL细胞浸润骨髓所致的血细胞减少时诊断为CLL[4,5,6]。国内绝大多数专家也认为这种情况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细胞减少后,其临床意义及治疗同CLL,因此应诊断为CLL。SLL指

2023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摘要 浅表淋巴结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等疾病鉴别困难。目前,浅表淋巴结结核治疗方式较多,主要包括全身化疗、局部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而局部治疗又包括抗结核药物的局部注射,超声药物透入及病灶清除、切除等。因治疗方案各有优缺点,针对特定类型选用相应的治疗手段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如何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我国尚缺乏相关指导性文件。为规范我国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治水平,使患者早日治愈,减少复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基础和临床学部联合组织专家,结合我国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及治疗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国外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共同拟定《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浅表淋巴结结核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特征和主要的临床表现,介绍了浅表淋巴结结核的常见检查方法,提出了诊断标准和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及预后,并根据疾病的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提出了治疗建议,以供临床医师对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合理治疗。 关键词:结核,淋巴结; 诊断,鉴别; 治疗应用; 总结性报告(主题)

第一部分专家共识的制定方法 本共识的编制采用会议共识法。2022年6—1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基础和临床学部组织国内结核病领域的相关专家,成立浅表淋巴结结核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并由其中的4名成员执笔撰写。编委会成员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从建库到2022年6月发表的文献,检索词为“tuberculosis”“lymph node”“diagnosis”“differential”“therapeutic uses”“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s as topic”“结核”“淋巴结”“诊断”“鉴别”“治疗应用”“瘰疬”,检索淋巴结结核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评估、治疗等内容。纳入的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综述、荟萃分析和原始临床研究(如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系列报道等)。编委会成员首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等级分级,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荐强度分级。此外,编委会还参考了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相关内容。共识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可能无法在既往文献中找到理想依据,则由编委会成员基于临床经验进行判断、形成共识。本共识经过3次会议讨论,形成初稿,此后又经过3轮修改,提交编委会全体成员审核、讨论。随后又经过2轮修改,最终形成定稿。

2022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

2022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最全版)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自《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发布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近年来,LPL/WM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较大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LPL/WM规范化诊疗,提高我国LPL/WM患者疗效,经国 内相关专家讨论,制定本指南。 一、定义 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90%~95%的LPL为WM,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诊断为非WM型LPL。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治疗部分仅探讨WM的治疗,非WM型LPL的治疗参照WM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 (一)W M诊断标准 1. 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IgM(不论数量)。 2 .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 免疫表型:C D 1 9 ( + ) , C D 2 0 ( + ) , s I g M ( + ) , C D 5 ( - ) , CD10(-),CD22(+),CD23(-),CD25(+),CD27(+), F M C7(+),通常C D38和(或)C D138(+),而C D103( - )。 但是,10%~20%的患者也可表达CD5、CD10或CD23。 4. 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 .90% 以上WM发生MYD88 L265P突变,但MYD88 L265P突变不是WM特异性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二)鉴别诊断 1.与IgM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多发性骨髓瘤(MM)等鉴别:

最新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最新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一、概述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是一组累及外周血和骨髓的成熟B 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自《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年版)》[1]发布以来,B-CLPD一些亚型的诊断更加细化,WHO更新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已发表[2,3,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学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对这一共识进行了更新修订,以符合临床实际需求。 (一)定义 本共识所指B-CLPD是临床上以外周血/骨髓成熟B细胞克隆性增殖为主要特征,并通过外周血/骨髓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诊断的一组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1)。 表1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二)B-CLPD共同特征 1.临床特征:

中老年发病;临床进展缓慢,多数呈惰性病程[大多套细胞淋巴瘤(MCL)及B-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除外];可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后可缓解,但难以治愈。 2.形态学: 以小到中等大小的成熟淋巴细胞为主,部分可见核仁。 3.免疫表型: 表达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和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单一轻链(κ或λ)。 4.基因重排: 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或)轻链(IgL)基因重排。 二、各主要B-CLPD的临床特征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 CLL/SLL为最常见的B-CLPD,以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中位发病年龄60~75岁,男女比例为2∶1。2016 WHO分型规定CLL诊断标准之一为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5×109/L,如果没有髓外病变,在B淋巴细胞<5×109/L时即使存在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症状也不诊断CLL;2008年国际CLL工作组则明确规定,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如存在CLL细胞浸润骨髓所致的血细胞减少时诊断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