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决策理论

第六章

信息系统与决策

6.8 非理性决策理论

非理性决策论

6.8S.

弗洛伊德V.帕累托

?非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V .帕累托等。

?该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

实,而是人的情欲。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

?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

?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

?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根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理性、组织决策论

6.8J.G.马奇

?现实渐进决策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者C.E.林德布洛姆。

?理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

?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

?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

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现实渐进决策论

6.8 C.E.林德布洛姆

Thank You

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 一.决策理论(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Decision Theory) 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 二.决策理论的观点 决策理论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西蒙,其代表作为《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因其在决策理论、决策应用等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理论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了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如果决策失误,组织的资源再丰富、技术再先进,也是无济于事的。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于决策的程序、准则、类型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用“满意标准”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标准”,研究了决策过程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三)强调了决策者的作用。认为组织是决策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强调不仅要注意在决策中应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而且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三.代表理论 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类。 1.完全理性决策论。 2.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3.理性组织决策论。 4.现实渐进决策论。 5.非理性决策论。 四.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已经提出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的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效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化选择,即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人们迫切地希望使决策成为完全理性的和十分科学的事情,因而逐渐地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整套理性决策模式的理论和学说。 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点构成,或者说,它把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决策程序理论 (1)发现问题。决策者之所以要进行决策,首先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2)提出目标。理性决策模式理论假设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根据自己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 (3)设计方案。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以供备用。

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摘要]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 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关键词]认知偏差;非理性;理性,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10)06-0059-04 一、引言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投资决策,对信息可以做出无偏估计。与传统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相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是理性的,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对信息进行客观、公正、无偏的处理,并且他们不是同质的,存在偏好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进而导致对未来预期的不同。投资者不是风险厌恶的,而是损失厌恶的,他们面临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面临损失时

表现为风险追求。因此,市场不会达到有效,资产的价格也不会包含所有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仅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还受投资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影响。行为金融学把投资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心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系统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而导致投资者决策偏差和资产定价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研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认知偏差的心理学原理,并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认识金融市场上异象的存在。本文通过对投资者认知行为的系统疏理,对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进行分析,以求得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非理性行为本质,并提出相应对策分析与研究展望。 二、认知偏差的起源与演进 对投资者心理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法国心理学家Gustave Le Bon和Charles Mackay分别所著的有关情绪感染、从众以及荷兰郁金香事件的书。此后,Burrhus、Frederic、Skinner以及John D Watson等将行为方法全面引入心理学,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Maurice Allais所做的Counter-example心理实验揭示出投资者具有“确定性心理效应”,开创了投资者心理研究的先河。 在西蒙提出人类有限理性的概念后,Tversky和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优劣势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优劣势 摘要 东财国经赵飞 本文通过比较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优势和劣势,阐释了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各自的特点。并且解释了决策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理性决策,非理性决策,优势,劣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decisions, explains the rational decision and non-rational deci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ains the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factor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of,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rational decisions, irrational decision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策是决定的意思,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中有理性的思维,也有非理性的情绪,从而引发了很多人对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孰优孰劣的讨论。 一、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论又称完全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一)理性决策的优势 1.理性决策的程序 理性决策前通盘考虑所有事实上可能的行动。由于事实上可能的行动数量很大,必定有一些末被决策者所知晚和顾及到,因此这一条实际上难以全部做到,而且对数日众多的可能行动作通盘考虑,也不是容易的事。但作为—种理想的情况,可以提出这样的步骤。 理性决策者应考虑每一种可能的行动在实施后,在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以及在各种价值系统上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影响,即掌握每一可能行动的每一个方面对整个世界所能产生的直接的、间接的,实施开始直到无限将来的任何影响。 理性决策者按自己的价值系统对各种行动的各种后果之价值进行估计,决策者的价值系统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其估计才会是客观理性的。在估计后再选定能够达到最高价值的行动。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学号:141030017 姓名:陈俊 摘要:传统的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在完全市场信息的条件及有限理性的限定下,通过重复博弈达到合作的局面基本无法实现。特别是在现今政治、军事、文化冲突下,非利益目标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由此决定了人们很可能采取一种非理性博弈行为。因此,本文在认识“囚徒困境”的基础上,结合非理性因素对于现实博弈的影响,试图论证了在非理性博弈中亦能达到重复博弈期望达到的合作的可能性。 关键字:囚徒困境、非理性博弈、合作 一、囚徒困境及社会中的理性与有限理性行为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具体内容如下: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逮捕,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那么每个人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每个人判刑1年(或许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人抵赖的话,坦白的人释放,抵赖的人判刑10年。 在这个博奕中,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尽管从总体上看,(抵赖,抵赖)是对两个人都有益的结果,但由于不构成纳什均衡,所以不是该博奕的解。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坦白,AB最优战略的组合(纳什均衡)却不是总体最优的选择。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人选择抵赖呢?按照人是理性的假设,没有人会积极地这么做,因为如果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被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在这个博奕中,两个博奕方对对方的可能得益完全知晓,并且各自独立作出策略选择。每个博奕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得益的影响,因此他会根据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分别考虑自己的最佳策略。 通过运用有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奕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如果该博奕在后来的时期内不断重复,由于每个博奕方互相知晓对方可能的得益,他们明白即使在最后一轮博奕中,也可能会被对方出卖。因此,在任何一次重复的博奕中都不存在合作的激励因素。从头至尾他们都会出卖对方。博奕双方在决策时

第二节 非理性模型

第二节非理性模型 非理性决策模型就是除理性决策模型以外的其它模型。这当然也包括下面要讲到的第三节(意识形态决策模型)和第四节(综合决策模型)的内容。事实上,本节和下节所讲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决策方法,所以有时也称为政治决策模型。 一、渐进决策模型 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所分析的,理性决策模型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渐进决策模型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批判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渐进决策,是说在以往的政策、惯例的基础上制定新政策,新政策是对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与修改。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渐进模型实际上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决策者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要着意于现有政策的补充和修改就行了;3、决策者着意于政策目标和备选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以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政策制定基础的变革;4、这种决策只能是一种保守的补救措施。 它的特点是稳妥可靠,渐进发展。 采用渐进模型的前提是:现行政策大体上能满足社会各阶层成员的需要,政策目标在本质上带有持续性,决策者所使用的决策方法也具有高度的持续性,政策质量取决于决策层的意见一致时。这些只有在社会高度稳定的时代才能具备。所以,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满足社会骤变时的政策决策需要。它比较适用于诸如国家预算与规划等领域。在不少西方国家,也被广泛用于缓和党派权力角逐和利益分配矛盾等方面。 二、政治协助调决策模型 这个模型实质是把公共政策看成是集团斗争的产物。它是决策者制定政策时,广泛地通过对话、协商、讨论,协调利益关系,在达成妥协、误解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各集团对政府机构施加压力和影响并在相互竞争中实现平衡的结果。 这一模型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认为政府,甚至立法和司法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都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领导者或领导集体决策模型 这种模型是认为政策选择是建立在领导者优秀的素质和治国经验的基础上,由领导者或领导集体依据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进行决策。其优点是决策迅速,但决策的质量同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经验密切相关,是决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还要依靠各种政策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 与此相似的,还有西方政策科学家提出的"精英决策模型",把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是他们决定了政策。人们认为,这一模型把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几乎完全忽略,是不科学的。 第三节备择政策方案的分析论证方法 一、备择政策方案分析论证简述 备择方案的分析论证是进行方案选择的基础。目的是为了使所选择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能最少地消耗各种政策资源,能对多种风险具有最大的应变性,能在政策实施中产生最小的负面效应。 它大致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效益分析:即分析政策实施后会带来哪些方面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条件分析:即分析政策实施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条件等; 代价分析;即分析政策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它决定了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在分析中要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各个备择方案; 灵敏度分析:即分析政策方案的应变性,看它能不能随外界条件的突然变化,等等。 二、备择政策方案分析论证和选择方法简述

非理性人寿保险分析论文

非理性人寿保险分析论文 一.人的非理性拒绝保险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1000,1),B 是50%可能性赢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超过80%的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 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1000,1),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2000,0.5)。结果,超过70%的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元,那么肯定赢1000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元;50%赢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喜欢躲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却又倾向于冒险了。这是卡尼曼[2](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3]的重要观点。理性使我们规避风险,非理性又让我们有风险偏好。 在人寿保险行为中人们有同样的非理性行为。纯粹保障型产品没有储蓄型产品受欢迎。保险是一种损失性风险,这是由保险基本原理——损失补偿——决定的。用“前景理论”的实验描述人寿保险就是两种选择保险A有50%[4]可能死亡损失生命和1000元(保费)获得2000元(保险金),50%生存但损失1000元(保费),不保险B有50%可能死亡损失生命,50%生存而没有损失。如果把保险金当成对生命损失的补偿,那么A是(-1000,1),B是(-2000,0.5)。大部分人选择不保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所以人们的非理性拒绝保险——风险规避——而寻求风险。 二.非理性人寿保险产品 显然,保险公司不会有上述的损失概率达到50%的产品。保险人经营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一般不高。这是保险产品的经济可行性要求。理性上讲,保险的目的

2非理性认知与情绪管理

2 非理性认知与情绪管理 本周我们将介绍非理性认知与情绪管理,包括引言、卡尼曼及非理性认知的基本观点、其它认知偏差、非理性认知视角下教师消极情绪的成因及干预四部分内容。 2.1引言:生活中的非理性 “杞人忧天”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描述的是古代杞国有一个人每天总是生活在各种不切实际的担忧中,担心天要塌了、地要裂了,后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对不必要事件的担心。自古以来,不理性的认知就影响着人类的情绪与生活。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每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情境,工作中的、情感中的、生活消费中的、子女教育中的、个人成长上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在用理性的认知做着合理的决策,但是丹尼尔·卡尼曼及其研究团队关于“非理性决策”的研究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理性。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非理性现象,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非理性认知的存在,但这些非理性认知会让我们变得焦虑,出现一些负面情绪。 人生之“起跑线”与“固定阶段”焦虑 人生起跑线存在吗?很难说存在一条统一的起跑线!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成为起跑点,人生的每一段旅程都会成为跑道。很多人似乎都已经习惯了人生的固有跑道——出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成家、孩子出生、孩子上幼儿园…我们焦虑于每个阶段的“背离跑道”,但忘记了人生没有起跑点,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追求什么。我经常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当你60岁

的时候,你还会重新返回校园学习吗?很多学生都是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觉得我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给出的也是否定的答案。但难道60岁不能成为人生的起跑点吗?改变对人生起跑线的认知,可以适当降低我们对孩子和自己成长固定阶段的焦虑。 “正态分布”偏离与发展焦虑 自然界大部分的自然变量整体上均呈正态分布,人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人的发展,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孩子们的发展,整体上还是呈现“正态分布”,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终将是人群中或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成为正态分布的中间部分。如果能够想通这一点,是否能够部分解决人们的发展焦虑,或者降低教师们对学生成绩的过度焦虑呢?成为正态分布的顶尖一端,即“佼佼者”,从概率上来说是较难的事情。 图1-1 正态分布 图1-1是一个正态分布图形,正态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平均数加减一个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题记 只有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存在非理性的弱点,我们才能逐渐改变非理性冲动对我们生活、学习所造成的影响或者损失。 一、什么是非理性冲动 传统经济学假定我们是理性的——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权衡利弊并做出对我们而言利益最大化的决定。 如果这个假定成立的话,作为理性的我们对于一篇会影响成绩的论文和无关紧要的游戏来说,我们很清楚那个才是对我们而言的利益最大化。然而事实表明,即使论文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但是无关紧要的游戏确实影响了我们论文的质量甚至让我们敷衍了事。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为了满足短时间内的欲望和满足感,常常会放弃那些对我们而言具有利益最大化的长期计划,有时甚至会让这些长期计划化为泡影,我们会后悔,但是却依然如故,这就是非理性冲动。 我们并不是浑浑噩噩的坏学生,我们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具有非理性冲动的弱点,把自己假定成为一个理性的个体,我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会的让非理性冲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为什么我们有非理性的冲动 为什么我们有非理性呢?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决策并不是在一个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的空间里做出的,既然我们大多数的决策会受到外

界的影响,那么这些外界的影响很容易衍生出很多短时间的欲望和满足感,而这些短期的欲望和满足感让我们的长期计划不断的被打算甚至流产。 比如说下午刚刚锻炼回来,洗了一个十分舒服的澡,想着晚上要做一项什么样的学习,但是一进宿舍发现其他人的情绪非常兴奋,可能还有动感音乐作为渲染。这是有一个人说:“快点吧,大家都在等你呢,跟我们玩一场吧。”结果是什么样的我想不言而喻,多数情况你会说:“好的,马上到位。”很明显,为了满足短期的满足感,你放弃的长期的学习计划。你们很高兴的玩了一晚上,宿舍里一直充满了让人兴奋气氛,每个人玩的都非常HIGH,晚安的时间到了,你们需要熄灯睡觉,这是你突然觉得:我的数据库今天还没有学习呢,算了,一次而已,明天补回来不就好了。 举个女生的例子吧,上完课了,天气很热或者天气很冷,总之在宿舍里很不舒服,你想学习PS或者看一会书,你打开电脑或用手机登录QQ,习惯性的打开网页或者空间,突然发现了不错的衣服或者化妆品,“要不先看看,反正不用很多时间”,然后一件衣服或一个化妆品引起了你对比其他的欲望,不知不觉1、2个小时过去了,你想了想,可以睡个觉,起来在学习吧,然后一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可见,正是因为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所以很容易让我们在决策的过程中产生众多的非理性冲动。 三、非理性对学习的启示 我们虽然不是天才,但是也不算是无所事事的人,只因为我们总

非理性消费行为

非理性消费行为 ——会计12-3 陈飞3120825310 1、非理性消费行为包括: 非理性消费行为种类具体表现 在政治上非理性消费(1)加入法轮功组织;(2)加入邪教组织 经济上非理性消费(1)场面上:生日庆祝会、应酬消费、红白喜事等大操大办; (2)装着上:在个人衣着打扮方面奇装异服,过度追求豪华奢侈; (3)饮食上:片面强调凡是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就对身体有利,结果造成自己或家人及子女营养过剩,身体发育畸形; (4)其他: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有人背着路易威登的高价包挤公交,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出现价格倒挂;在全民炒股激热市场,股市进入非理性狂热状态;在房产消费市场,高房价逼出畸形购房心态;在汽车消费市场,大多中国消费者把诸如身份、地位和财富等赋予到了汽车身上,盲目拔高消费。 法律上非理性消费(1)吸毒;(2)嫖妓;(3)赌博; 文化上非理性消费(1)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忽视智力性和发展性消费; (2)盲目攀比,忽视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3)过分注重节俭,不善于消费,不敢消费。

2、非理性消费的形成原因 非理性消费的形成原因消费者自身因素 (1)消费者的经济状况; (2)消费者的阅历与经验; (3)消费者的职业和地位; (4)消费者的年龄与性别; (5)消费者的性格习惯与自我观念等。 社会因素 (1)受到群体性影响,导致跟风现象; (2)品牌信念影响; (3)传统文化、历史条件的影响。 3、非理性消费的标准 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一般表现为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认识不足等。 4、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思想方面 (1)通过思想教育、伦理规范、信念以及感性直观 的公众舆论、风俗习惯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需求 主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扼制非 理性消费,使非理性消费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 度。 政府方面 (1)政府通过对需求主体进行一系列市场知识、消 费知识、消费观念、消费信息的灌输和教育,逐步 提高需求主体的消费素质,使之自觉防止非理性消 费的诱惑。 (2)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加强供应 商的企业诚信建设。 (3)正确引导媒体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非理性消费

非理性消费 含义: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他一般表现为 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认识不足等。 一、原因 1、消费传统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理性消费的传统消费既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受消费传统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消费和儒道两家重精神轻物质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国。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直至近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基本上是“勤俭节约”型的。今天没,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繁荣时期,在这高度繁荣的买方市场中如何消费,在消费过程中该做何种价值观判断,既无经验可鉴,也无明确价值标准可供参考,让许多人一时手足无措,从而出现了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文化的误导 改革开放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开放,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开放。意识形态的开放使得部分消费者受到了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费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有走入另一个消费误区:把不断增加物质财富和不断扩大物质消费作为生活的目的,追求奢侈、挥霍型的消费生活方式。 3、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经研究表明,消费者在情绪不稳定时会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发泄消费、盲目消费、便宜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并且有些消费者与周边的朋友、同学、亲戚也会产生攀比消费。因此,消费者的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会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 二、衡量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标准 非理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相对应,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故非理性消费的衡量标准为以下几点: 1、不能理智的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认识消费对象。比如,这消费者喜欢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也没有什么购物目标,但是,他们会由于某种诱惑而冲动起来,会买回一些也许并不是他们所必需的商品。 2、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这些消费者购物不是通过花钱来得到满足,而是用所购得的商品来体现他们的价值。 3、体现为冲动、攀比、炫耀消费,消费方式表现为过分地节俭或奢侈。即这些消费者购物时往往没有特别的计划,别人买什么,往往是促动他们购买的导火线,也是他们将要买的商品的催化剂,他们有一种与别人攀比的心态。 三、常见非理性消费的现象 1、有些人会不能理智的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认识消费对象。比如有些消费者看广告打得火热,促销口号叫得热闹,你狠狠心,买回了足够穿三年的衬衣。可回到家才发现,面对同一款不同颜色的衣服,心里又后悔的要命。这就是常见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2、有些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比如有人想时刻在办公室树立“消费第一人”的旗号,于是不惜千金买下一件小巧玲珑的衬衣,话费上

非理性行为

作业三 姓名:王辉班级:12商91班学号:12084008 一、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有哪些? 1.认知偏差 人们的风险决策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在思想过程三要素(包括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中范围最广,并具有综合而不是孤立的特性。问题解决只能借助思维来实现,问题解决的策略多种多样,一个问题可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应用哪种策略既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 2.代表性启发 所谓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 Heuristic),就是个人总是以过去为样板做判断,即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比如简单类比方式进行决策,如果甲和乙类似,就认为甲和乙同类;两者相似度越高,甲属于乙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3.易获得性偏差 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类似之处易获得性偏差,认为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事件会使人错误地以为这个事件经常发生,他们称这种现象为易获得性偏差,认为有易获得性偏差是因为个人不能完全从记忆中获得所有相关的资讯。认为个人对于自己不太能想象的事情,会低估其发生的概率,这会造成个人过度自信和过度反应的情况。指出投资风气和投机性资产的价格波动性似乎会被群众的注意力所左右,投资者对投资组合的关心,都会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且投资者对市场的关注随着时代在改变。 4.锚定与调整偏差 人们往往通过对初始值调整来进行估计,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答案,这会产生锚定效应,产生锚定偏差(Anchoring Bias)。调整策略是指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调整通常是不充分的,不同的开始点会产生不同的估计,这就易于偏离其初始价值,产生调整偏差,个人在对不确定数量的数字估计时,从起始值调整的幅度通常不够。 5.框架依赖偏差 框架依赖(Framing Dependence) 框架依赖主要讨论决策者因情景和问题的陈述及表达的不同而不同的选择。框架依赖导致认知与判断的偏差即为“框架偏差(Framing Bias)”,它是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情绪和行为偏差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机构投资者,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6.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做判断时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大概是被用来解释各种行为及金融现象最广的概念之一 7.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投资者基于新信息对未来事件预期的行为分布,虽然有约 80%的投资者能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反应,但却往往分别有10%左右的投资者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8.认知偏差。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 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 , 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 , 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 , 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