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

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学生回答。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思考:1、蔗糖是否消失了?怎样证明呢?

2、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分子。

问:水、氧气、酒精分别由什么分子构成?

学生回答:由水分子、氧气分子、酒精分子构成。

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同物质,构成的分子不同,不同的分子的性质也不同,如氧气能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以后的学习将知道有些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1、分子的大小怎样?

2、分子是如何相处的呢?等

看视频分子档案

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一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6 千克

一个蔗糖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5千克

一个酒精分子的质量是: 7.7 × 10-26千克

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5.3 × 10-26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 7.3 × 10-26千克

以上例子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思考:分子既然很小,那么它们是如何相处的呢?

生活小实验:黄豆和大米

问:为什么25毫升加上25毫升会小于50毫升呢?

引导学生小结:黄豆之间有空隙,大米能进入黄豆的间隙中去,所以总体积减小了。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一支细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染成红色),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猜想。

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象如何?学生交流,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设计意图:用体会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

: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

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

小结: 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学生练一练。(课内练习)

作业布置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探究实验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已经非常明确,在备课时我把重点了放在了探究实验上。教材中的实验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没有更改,而如何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是个难点。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我认为比较水和酒精的混合与黄豆大米的混合,这是一个类比实验,关键让学生自己找到它的相通点,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倒、握、)进一步研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课堂中,对于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我觉得还很欠缺。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当提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时,没有适时点拨扩大,应该由此得出一般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这样就顺理成章了。比如讲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反映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时出现了冷场,老师当时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当有学生提出酒精与水混合可能是因为蒸发掉了,由于我没有非常关注而忽略了,预设时我是打算让学生做水与水混合的对比实验的,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此外本节课还延长了几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特别在蔗糖探究的实验中,因为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说明对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是我需要调整和思考的问题。针对上面所提到的诸多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样也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应该为他们设立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及时融入其中,带着兴趣去探索。同时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

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理论、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师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能通过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4.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点拨,适时鼓励是学生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取得成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到位,教师充当的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是可以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能够达到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单元目标聚焦】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重点、难点扫描】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单元又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贯穿其中,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二课时 课题2 三课时 课题3 三课时 单元复习及检测二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1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1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蔗糖溶于水,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水分子间,错误; D、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故质子数相同,错误。故选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017年5月我国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右图是其中一种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镆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原子序数115表示其核内有115个中子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 D.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镆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解答,故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一定有115个,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离子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C。 4.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5.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测试题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遇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的缘故。 2、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都是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不仅可以构成分子,而且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下列有关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都是带电的原子 B、自然界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C、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D、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 4、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B、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水(H2O)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一个CO2分子中含有1个碳元素和2个氢元素。 5、某些油炸物质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下列关于丙烯酰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烯酰胺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 B、丙烯酰胺由碳分子、氢分子、氧分子和氮分子构成 C、丙烯酰胺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D、丙烯酰胺属于氧化物 6、市面上出售有“加碘食盐”、“加铁酱油”、“加锌牛奶”等,这里的碘、铁、锌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7、在CO2、SO2、H2O2各10个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 A、氧分子 B、氧元素 C、氧原子 D、氧离子 8、右图为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以下对信息理解错误的 是() A、碘元素的核电荷数是53; B、碘元素的元素符号是I; C、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D、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物质是由 、 、 等微粒构成的,微粒的性质有: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微粒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二、分子 ⑴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⑵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 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 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根据水电解的反应填空:在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改变的微粒是 ,由此说明原子是 最小微粒。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原子之间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碳、硅等由原子直接构成 3、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是 (3)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 (4)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 Na 22.9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A.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g B.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 C.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故错误; 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由图可知,Si的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故正确; 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故错误; D、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故选B。 3.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故选D。 4.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在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由②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要明确相对稳定结构、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的判断方法。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训练试卷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一、选择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CaO B. Al 2O 3 C. SiO 2 D. Fe 3 O 4 3.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A.2H B.2H+C.2H2 D.H 5.《物质构成的奥秘》告诉我们:元素的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下列粒子数密切相关它是( ) A.质子数、中子数B.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C.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6.“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 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A. 元素 B. 原子 C. 单质D. 分子 7.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分子 B. 都含有2个氧原子 C. 都含有氧元素 D. 都是氧化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能再分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10.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由6种碳元素、12种氢元素和6种氧元素组成 B. 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D. 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6:1:8 11.已知某物质的化学式为RNO3,相对分子质量是8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55 B.55gC.23 D. 23g 12.按氯元素化合价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在HCl、X、HClO、KClO3中,X代表的是( ) A.NaCl B. KClO C. Cl2 D. ClO2 13.“神舟三号”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组成偏二甲肼的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A. 1∶4∶1 B. 12∶1∶14 C. 6∶2∶7 D. 12∶1∶2814.下列化学符号与含义相符的是() A. 2O:2个氧元素 B.示意图?表示钠离子 C.H2 :2个氢原子D.H2O :1个水分子 15. 夏夜,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16.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17.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是( )?A.N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B. 2H——2个氢元素? C.2H2O——2个水分子D.CuO——氧化铜 18. .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19.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没有间隔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0.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则该粒子是( ) A、阳离子 B、阴离子C、原子D、原子核 2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氖原子 Na B.+2价的铁元素Fe+2 C.4个氢分子 4H ? D.3个硝酸根离子 3NO3— 22、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电子 C. 镁离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黄金 C.金刚石 D.氯化钾 24..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氢气??C.氯化钠晶体D.水银 25.元素符号元素外,还能表示( ) A、氢气 B、一个氢分子 C、一个氢原子D、一个氢离子 26.据广州日报2011年5月17日的报道,广东紫金县违规排污事件造成的铅(Pb)污染已导致45人血铅超 标。符号“Pb”不能 ..表示() A.铅元素?B.金属铅?C.一个铅原子?D.一个铅分子 27.下列微粒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的是( ) A.Na+B.Cl—C.OH—D.N 28.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案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扬中市长旺中学施正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 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化学上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写出你所知道物质的化学式 【新授】阅读思考:1、什么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演示讲解:如课本图示说明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组成 讨论交流:思考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得到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哪些信息? 小结点拨:2、化学式的含义?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元素 ?揭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关系 如为“分子式”,则还可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分子的构成。 如:“H2O”“2H2O” 联想与启示: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请试着书写出铝单质、氦单质、金刚石;氧气、氮气等物质的化学式,体会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有什么差异,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小结:如何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 一、单质的化学式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 v金属单质单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思维导图: 本章主要知识点概述: 一.物质的构成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 子 原 子 离 子 区 别 化学变 化中是 否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子一般不可分, 但原子团构成的离子可能分割成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 构 成 分子由同种 或不同种 构成。且纯净物中仅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由 、 和核外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原子得电子带 电荷成为 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 电荷,成为 离子。 所显电 性情况 电性 电性 阴离子:带 电荷 阳离子:带 电荷 表 示 方 法 用 (分子式)表示 用 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或离子结构示 意图表示。

联 系 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在化学反应中原分子破裂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表达方法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论种类。 基本属性 体积 ,质量 ,都是在不断 的,微粒之间有 。 同种微粒 相同,不同种微粒 不同。 二.元素: 1.概念: 2.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的分布(推断题):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多少:氧、硅、铝、铁、(钙、钠) 空气中含量:氮、氧 生物细胞中:氧、碳、氢、氮 海水中:氧、氢、氯、钠 4.元素符号的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Ca 、Na 、Mg 、Zn 等。 5.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单 质 分子 元 素 物 质 化合物 离子 四、物质分类 五、原子的结构 ①决定 种类。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原子核 原 中子 电荷。 ①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子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 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 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3.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 来区分的。 化合物和单质是以组成纯净物的 来区分的。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是,否)发生改变。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原子仍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故选B。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 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故选B。 4.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C. 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5.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

6.2-溶液组成的表示1-教案

6.2-溶液组成的表示1-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 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 (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例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溶 液名称盐 酸 稀硫 酸 石灰水 白 磷 的 四 氯 化 碳 溶 液 硝酸 钾溶 液 医 用 酒 精 铁和 盐酸 反应 后的 溶液 碘 酒 溶质HC l H2S O4 Ca(OH )2 白 磷 KN O3 酒 精 FeCl 2 碘 溶剂H2 O H2O H2O 四 氯 化 H2O H2 O H2O 酒 精

碳 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m (溶液)=m (溶质)+m (溶剂),即溶液的质量就有加和性; V (溶液)≠V (溶质)+V (溶剂),即溶液 中体积不具有加和性 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粗略的表达:浓溶液和稀溶液 (2)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00?+=?=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1)质量分数一般是呈小数,为比值,没有单位;(2)分子分母中单位应该相同;(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也有体积分数。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②Ar≈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 5、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 6、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共30种) 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如: 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如;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 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9、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①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七个周期。 ②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10、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11、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电子(只有一层的具有2个电子)。

2021年中考备考复习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在不断运动着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核是() A.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3.将用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A.质量增大 B.个数增多 C.间隔增大 D.体积增大 4.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A. B. C. D. 5.根据下列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相对稳定结构 B.它们属于四种不同元素 C.只有②是原子 D. ②、②都属于阴离子 6.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7.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计,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铝 B.硅 C.氧 D.铁 9.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10.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氯化钠 C.干冰 D.铁 11.铱的某种原子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铱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符号为Ir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77 D.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引入,而后讲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概念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及时回顾原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启发引导联系事例,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沪科版九年级)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 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如氢氧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 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粒 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 c 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 如:3H2SO4 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1、各种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出来的,一种纯净物只能由一个化学式来表示,不能主观臆造。 2、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 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 3、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 A、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6=核外电子数6,为原子,错误; B、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错误; C、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错误; D、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正确。故选B。 2.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3.硒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如图为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 C.硒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答案】C 【解析】 A、由硒元素的名称汉字偏旁“石”字可知,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正确。故选C。 点睛:以钠为例: 4.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答案】A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