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继续教育园地(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系列第11讲)?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黄如训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其中梗死组织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性损害,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栓塞引起的颅内动脉闭塞,因此溶栓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从而在超早期对有适应证者采取积极、规范的溶栓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无论是血栓或栓塞引起的脑血管闭塞,结果都是引起局部脑血流障碍,使脑缺血、缺氧。脑血流一旦完全阻断,6秒内神经元代谢即受影响;2分钟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起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被破坏,ATP 耗尽,膜离子泵功能障碍(K +

流出,Na +

、Cl -

和水大量进入细胞内);持续5~10分钟神经元就发生不可逆损害。

1.缺血的血流量阈值:急性脑血管闭塞的局部脑缺血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还有残余灌流,而缺血脑组织的突触传递、离子泵和能量代谢衰竭程度、缺血灶的大小都严格取决于残存血流量的多少。在人局部脑缺血实验中,当血流量在大约20ml (100g /min )时,氧摄取分数(OEF )达最大,氧代谢率(CMRO 2)开始下降,脑皮质的正常神经元功能受影响,皮质细胞电活动停止,从局部缺血区得到诱发电位波幅减少,此程度的缺血表示为丧失神经电功能的阈值(即电衰竭)。当血流降至15ml (100g /min ),缺氧抑制线粒体代谢,启动糖的不完全的无氧代谢,使局部乳酸产生增加,pH 下降及引

起细胞内酸中毒,维持细胞膜功能的能量更加不足,细胞内K +流至细胞外间隙,Na +和水进入胞内(细胞毒性水肿),Ca 2+也进入胞内(引起线粒体功能衰竭和细胞膜控制离子移动的功能受损),迅速的K +外流和Ca 2+内流意味着膜功能完全衰竭,诱发电位丧失,脑电变平。这种程度的缺血意味着达到细胞离子平衡能力丧失的阈值(膜衰竭)。细胞不可逆损害的血流临界阈值大约为10ml (100mg /min )。电衰竭和膜衰竭这两个阈值构成缺血半暗带(ischaemic penumbra )血流的上下限。一般梗死灶中心区血流处于膜衰竭阈值以下,不可逆损害已发生,但中心区周围还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血流量处于两阈值之间,它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若血流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若血流再降至膜衰竭阈值以下或持续超过一定时间,则可能成为梗死灶扩大部分。

2.缺血半暗带概念:电机能衰竭与膜机能衰竭两个阈值的发现,导致半暗带概念的产生,即在严重缺血脑组织中心周围还存在无电兴奋性但仍存活的脑细胞。在这区域脑灌流处于“临界”水平,组织代谢不能满足需要而使神经元功能降低,但细胞仍能维持离子平衡而存活。由于局部灌流储备利用达到最大程度,灌流压任何进一步下降,都可使仍存活的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死亡,但也可因再灌流或脑保护治疗而免于死亡。因此半暗带可定义为有潜在可救活脑细胞的缺血边缘区,但半暗带并不完全是一个解剖学区域,更主要的是一个血流动力学过程。

3.溶栓治疗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对每一个急性脑梗死患者,仅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尚不能准确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大小和存在持续时间。近年来DWI 、PWI 、PET 及灌注CT 等对缺血半暗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PET 证明,在脑梗死后有相当容积的、潜在存活的脑组织,相对持久地存在。目前还不清楚缺血多长时间的再灌流可以救活脑细胞或者可以从梗死区中挽救神经元。故无缺血半暗带功能影像证据(如DWI 、PWI 等)的溶栓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

二、溶栓治疗的临床依据

早在40年前就有小规模溶栓对照研究,但因缺乏规范化的设计和足够的病例数,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并由于继发脑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而停止。20世纪80年代早期,结合动脉造影进行动脉溶栓,再通率达70%,但出血率也达10%~20%。当时CT还未常规应用,溶栓治疗还是个别进行。

静脉溶栓始于90年代早期,一方面是CT的普及,能早期除外脑出血;另一方面是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取得重大突破的影响,使人们对急性脑梗死是否也能应用溶栓治疗给予极大的关注。近10年来,有关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1996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的卒中委员会制定了“急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指导原则”,使以后的临床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已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静脉溶栓疗法,不仅显著减少了患者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还大大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质量。现在美国FDA及欧洲国家均已批准了其临床应用。2003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的卒中委员会又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导原则”。我国“九五”攻关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表明,对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意识清楚的患者,在发病6h之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国外3个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均因死亡率增加或结果不好而提前终止试验,因此,现有的资料不支持临床采用链激酶。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但其优点被耽误的时间所抵消。一个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发病6h内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重组尿激酶原(r-proUK)动脉内溶栓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证实。

病例研究提示,对基底动脉闭塞时间较长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也可能有益。由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死亡率非常高,而溶栓治疗可能是惟一的救命方法,而且考虑脑干及小脑的耐受缺血较强,因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经颈动脉注射给予溶栓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还不清楚。

三、常用溶栓药的作用原理和种类

1.溶栓药作用原理:溶栓药并非直接溶解血栓,而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形成纤溶酶(plasmin,PL),PL再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形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从而使血栓溶解,所以溶栓药又称纤溶酶原激活剂。尚有研究表明多数溶栓药有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的作用,须考虑与抗血小板药等联合用药。

2.目前临床最常用的2种溶栓药:(1)尿激酶(UK)是指活性型双链结构尿激酶,为最早发现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又称双链尿激酶,系尿激酶二级结构。UK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胰蛋白酶样的丝氨酸蛋白酶,由两条多肽链组成,无抗原性。尿激酶原(单链尿激酶,尿激酶一级结构)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分泌到循环系统和尿中,在凝血酶、PL等作用下,水解而形成UK。高分子量UK比低分子量有更高溶栓特异性。UK的半衰期较短,约14min±6min,能直接作用于PLG。由于UK不是只特异作用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也溶解血中纤维蛋白原,有引起出血的可能。药用UK一般从人尿或人胚肾上皮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制备,也可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国产品从尿中提取,价格便宜,在我国应用广泛;国外有从人胚胎肾细胞培养中提取的产品,价格昂贵。(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属第二代溶栓药物,为高度选择性溶栓药,溶栓效果优于SK 和UK,也较少出血副作用。t-PA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等组织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性激活剂,自然情况的t-PA是单链形式的,经纤溶酶作用后,裂解成双链t-PA。早期PA产品主要来自黑色素瘤细胞培养液,现在均用基因重组技术,从黑色素瘤细胞株的cDNA重组生产rt-PA。现时临床所用的rt-PA都是单链的rt-PA,半衰期为8min。rt-PA最大的优点是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对纤维蛋白有高亲和力,即仅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对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无明显纤溶作用,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不大,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故有选择性局部溶栓作用。其纤溶活性可增加400倍,溶栓作用强。用药后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由于半衰期较短,通常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四、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最大的优点是易于执行和推广,已有的临床试验也证实在超早期对有适应证者采取积极、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是确切有效的。现将我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试行)的实施意见介绍如下:

1.适应证:(1)年龄18~75岁。(2)发病在3~6h以内。(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7~22分。(4)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

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禁忌证:(1)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内的头颅外伤、脑梗死或心肌梗死;近3周内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2)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3)体检发现有活动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4)血压的收缩压≥180mm Hg(1mm Hg=0.133kPa),或舒张压≥110mm Hg。(5)已口服抗凝药,且INR> 1.5;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值范围)。(6)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糖浓度<

2.7mmol/L。(7)妊娠。(8)不合作。

3.方法:(1)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30min。(2)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10%,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共60min。

4.注意事项:(1)最好将患者收到ICU或者卒中单元进行监测。(2)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1次/15min;随后6h内,1次/30min。此后1次/60min,直至24h。(3)血压的监测,溶栓的最初2h内1次/15min,随后6h内为1次/30min,此后,1次/60min,直至24h。如果收缩压≥185mm Hg或者舒张压≥105mm Hg,检查血压应更密切。可酌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压宁定等。如果收缩压>230mm Hg或舒张压>140mm Hg,可静滴硝普钠。(4)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紧急进行头部CT检查。(5)静滴溶栓药后,继续综合治疗,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6)溶栓24h内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24h后无禁忌证可开始口服或鼻饲阿司匹林300mg/d,共10d,以后改为维持量75~100mg/d。(7)不要太早放置鼻胃管、导尿管或动脉内测压导管。

5.规范化溶栓治疗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2)发病3~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忌溶栓治疗。

五、溶栓治疗常见的并发症

1.脑出血:根据有无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症状性脑出血和无症状性脑出血。

2.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可损害内皮细胞,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开放,重新供血可能导致血液或水渗出,引起梗死后出血(出血性梗死)或加重脑水肿。恢复供氧可导致自由基损伤。半暗带本身也可变为局部充血带,可能与局部自动调节受损、CO

2和乳酸等代谢物堆积、侧枝循环开放血流再通等有关。充血带内血流量虽然增加,但平均耗氧量减少,脑损害继续,称为“过度灌流”。此时增加血流量会加重充血、脑水肿甚至成为出血性梗死。

3.再闭塞:通常发生率为10%~20%,抗凝药对预防再闭塞尚不明确。

4.身体其他各部位的出血并发症

六、溶栓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疗效的策略

溶栓治疗是至今最合理有效的治疗,然而有许多因素可影响疗效。深入认识和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有助于我们制定和完善溶栓治疗的策略,进一步提高疗效。

1.保证时间窗:院前及院内治疗时间延误是影响溶栓疗效的最重要的因素:(1)加强社区脑梗死知识的宣教和普及。(2)完善和统筹社会急救体系。(3)协调各科室职能,加强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4)建立绿色通道等。

2.有效检出、量化半暗带的存在。

3.规范溶栓治疗措施:如严格适应证等。

4.积极建立卒中单元:尤要保证卒中单元确切、有效的运作,不能限于形式。

5.科学有效的整体支持的综合治疗。

6.贯彻脑梗死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思考题:

1.溶栓为何是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

2.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常用溶栓药物的药理特性是什么?

3.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分别有哪些?

4.常见溶栓治疗的并发症有哪些?

5.试述提高溶栓疗效的策略。

(收稿日期:2004-03-24)

(供稿编辑:李群)

脑梗塞溶栓评估准则

溶栓小组评估能否溶栓的标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小时内,无溶栓禁忌症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或UK。治疗后,前2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斯匹林。2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6小时,不推荐常规rt-PA、UK静脉给药,若应用可在特殊影象(PWI、DWI)指导下应用。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适当放宽。 (1)适应症: ①急性缺血性卒中。 ②发病3小时内,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 ③年龄在18-75岁之间。 ④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程度比较严重(NIHSS评分在7-22分) ⑤脑CT已排除脑出血,且无早期脑梗塞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早期脑梗塞改变。 ⑥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绝对禁忌症: ①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 ②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 ③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5/110mmHg ④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肿瘤、AVM ⑤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 ⑥活动性内出血 ⑦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 ⑧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ec,INR>1.4, PTT>40sec,血小板<100×109/L) ⑨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 (3)相对禁忌症: ①意识障碍 ②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超过MCA分布区的1/3) ③2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 ④过去3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 ⑤前3周内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 ⑥血糖<2.7mmol/L(50mg%)或>22.2mmol/L(400mg%) ⑦卒中发作时有癫痫 ⑧以往有脑出血史 ⑨妊娠 ⑩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 ⑾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虽比脑出血 病死率低,但致残率高,且大约20%的幸存者在1~2年内会再次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但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 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 关于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受动物实验提示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3~6小时[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t-PA临床试验将时间窗定在3小时内[2]。根据3~6小时这个时间窗国内外进行的溶栓研究已取得成果[3,4],而许多学者致力于6小时之外的延迟溶栓研究亦取得良好效果[1,4]。这些不同时间窗的掌握说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遗憾的是目前的神经功能 检查及影像学技术尚不能迅速准确地提供是否存在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及存在的时间,但国外一些学者利用PET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组织在某些人可能持续至卒中发病24小时,少数人甚至长达48小时[5,6]。Warach等[7]亦通过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技术寻找出半暗带的存在信息。因此,如何确定安全时间窗的个体化方案,有待于临床及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善。 2 临床应用与临床疗效 2.1常用溶栓剂目前理想的溶栓药和最佳溶栓方案尚未明确。实验和临床较为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或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能使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激活而产生全身高纤溶血症。t-pa/rt-pa则可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在局部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溶栓速度快,代谢迅速,能避免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保持最低的纤维 蛋白原的降解[8,9],国外静脉溶栓应用较多,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是人血、尿中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比激活血循 环中游离的纤溶酶原容易,scupa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基因重组葡激酶(r-sak)同样具有选择性溶栓特点,在国外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2.2给药途径、剂量及持续时间溶栓剂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滴注、颈内动脉灌注及导管介入治疗。国外多采用静脉滴注t-pa,局部动脉灌注UK、SK,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90年代后开始采用超选择性插管到闭塞动脉近端,局部灌注溶栓剂,对较大或较长的栓子还可将导管插入血栓,在血栓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脑血管病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致残率高,且易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就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综述如下。1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 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目前仍无定论。受动物实验提示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3~6小时[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t-PA临床试验将时间窗定在3小时内[2]。根据3~6小时这个时间窗国内外进行的溶栓研究已取得成果[3,4],而许多学者对于6小时之外的延迟溶栓研究也取得一定效果[1,4]。从各研究得出的不同时间窗说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国外一些学者利用PET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组织在某些人可能持续至卒中发病24小时,少数人甚至长达48小时[5,6]。Warach等[7]亦通过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技术寻找出半暗带的存在信息。因此,如何确定安全时间窗的个体化方案,有待于临床及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善。2临床应用与临床疗效 2.1常用溶栓剂实验和临床较为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或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能使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激活而产生全身高纤溶血状态。t-pa/rtpa则可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在局部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溶栓速度快,代谢迅速,能避免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保持最低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8,9],国外静脉溶栓应用较多,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基因重组葡激酶(r-sak)同样具有选择性溶栓特点,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2.2给药途径、剂量及持续时间溶栓剂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滴注、颈内动脉灌注及导管介入治疗。国外多采用静脉滴注t-pa,局部动脉灌注UK、SK,国内多采用静脉滴注及颈内动脉灌注UK,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静脉滴注使用较文广泛。 国内外各家报道的剂量及持续时间不一。一般认为溶栓药物的剂量:静脉途径已接近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溶栓剂量,即SK 150万U,UK 200万U,t-pa/rtpa 100mg。动脉途径:SK 2.5~175万U,UK 20~170万U,t-pa/rtpa 20~100mg。给药持续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2小时。停药指征:除上述剂量和时间的限制外,若行脑血管造影,一旦发现血管再通立即停药。最近根据全美心脏学会和神经学会医疗顾问委员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建议及国内经验,全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建议:不推荐使用SK静脉溶栓。UK总量:动脉溶栓25~75万U,造影时间15秒;11.病前48小时用过肝素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22.2mmol/L;13.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00mmHg。2.5临床疗效目前国内外对于溶栓治疗的效果是乐观的。国外报道溶栓治疗的显效率为47%~81%,国内报道为70%~90%,有的甚至达100%。国内第三届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会议介绍t-pa/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完全再通率30%~52%,部分再通率50%~92%[10]。一项包括12个临床试验近3 000例患者的汇总分析显示,应用溶栓药可使严重致残和病死率下降20%,但脑出血却增加3倍[2]。3溶栓治疗的并发症3.1颅内出血脑梗死溶栓治疗最主要的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继续教育园地(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系列第11讲)?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黄如训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其中梗死组织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性损害,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栓塞引起的颅内动脉闭塞,因此溶栓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从而在超早期对有适应证者采取积极、规范的溶栓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无论是血栓或栓塞引起的脑血管闭塞,结果都是引起局部脑血流障碍,使脑缺血、缺氧。脑血流一旦完全阻断,6秒内神经元代谢即受影响;2分钟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起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被破坏,ATP 耗尽,膜离子泵功能障碍(K + 流出,Na + 、Cl - 和水大量进入细胞内);持续5~10分钟神经元就发生不可逆损害。 1.缺血的血流量阈值:急性脑血管闭塞的局部脑缺血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还有残余灌流,而缺血脑组织的突触传递、离子泵和能量代谢衰竭程度、缺血灶的大小都严格取决于残存血流量的多少。在人局部脑缺血实验中,当血流量在大约20ml (100g /min )时,氧摄取分数(OEF )达最大,氧代谢率(CMRO 2)开始下降,脑皮质的正常神经元功能受影响,皮质细胞电活动停止,从局部缺血区得到诱发电位波幅减少,此程度的缺血表示为丧失神经电功能的阈值(即电衰竭)。当血流降至15ml (100g /min ),缺氧抑制线粒体代谢,启动糖的不完全的无氧代谢,使局部乳酸产生增加,pH 下降及引 起细胞内酸中毒,维持细胞膜功能的能量更加不足,细胞内K +流至细胞外间隙,Na +和水进入胞内(细胞毒性水肿),Ca 2+也进入胞内(引起线粒体功能衰竭和细胞膜控制离子移动的功能受损),迅速的K +外流和Ca 2+内流意味着膜功能完全衰竭,诱发电位丧失,脑电变平。这种程度的缺血意味着达到细胞离子平衡能力丧失的阈值(膜衰竭)。细胞不可逆损害的血流临界阈值大约为10ml (100mg /min )。电衰竭和膜衰竭这两个阈值构成缺血半暗带(ischaemic penumbra )血流的上下限。一般梗死灶中心区血流处于膜衰竭阈值以下,不可逆损害已发生,但中心区周围还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血流量处于两阈值之间,它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若血流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若血流再降至膜衰竭阈值以下或持续超过一定时间,则可能成为梗死灶扩大部分。 2.缺血半暗带概念:电机能衰竭与膜机能衰竭两个阈值的发现,导致半暗带概念的产生,即在严重缺血脑组织中心周围还存在无电兴奋性但仍存活的脑细胞。在这区域脑灌流处于“临界”水平,组织代谢不能满足需要而使神经元功能降低,但细胞仍能维持离子平衡而存活。由于局部灌流储备利用达到最大程度,灌流压任何进一步下降,都可使仍存活的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死亡,但也可因再灌流或脑保护治疗而免于死亡。因此半暗带可定义为有潜在可救活脑细胞的缺血边缘区,但半暗带并不完全是一个解剖学区域,更主要的是一个血流动力学过程。 3.溶栓治疗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对每一个急性脑梗死患者,仅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尚不能准确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大小和存在持续时间。近年来DWI 、PWI 、PET 及灌注CT 等对缺血半暗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PET 证明,在脑梗死后有相当容积的、潜在存活的脑组织,相对持久地存在。目前还不清楚缺血多长时间的再灌流可以救活脑细胞或者可以从梗死区中挽救神经元。故无缺血半暗带功能影像证据(如DWI 、PWI 等)的溶栓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

脑梗死溶栓指征

脑梗塞溶栓指征 适应证:1、年龄不超过75岁;2、发病6小时之内;3、血压低于180/110mmHg;4、无意识障碍,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的预后较差,故出现意识障碍时可以考虑;5、瘫痪肢体的肌力在3级以下,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6头部CT排除脑出血,未出现与本次症状相对应的低密度梗死灶;7、患者或家属同意。 禁忌证:1、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素质;1、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脑外伤和心肌梗死史,3周内有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出血病史,2周内有接受较大的外科手术史,1周内有在无法压迫的部位进行动脉穿刺的病史,体检发现有活动出血或者外伤(如骨折)的证据;3、血压血压高于180/110mmHg;4、CT有大片的低密度病灶(低密度影大于大脑半球的1/3);5、体温39℃以上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6、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此外、既往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出血性脑梗死病史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溶栓治疗。 (1)适应证 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在6h以内。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 7~22分)。④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禁忌证 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

术;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②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③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④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⑤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⑥血小板计数<100,000/mm3,血糖<2.7mmol/L(50mg)。⑦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⑧妊娠。⑨不合作。 (3)溶栓药物治疗方法 ①尿激酶:100万IU ~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 ②rtPA:剂量为0.9mg/kg ( 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10% (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min滴完。 (4)溶栓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①将患者收到ICU或者卒中单元进行监测。②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在静脉点滴溶栓药物过程中1次/15 min;随后6h内,1次/30 min;此后1次/60 min,直至24h。③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紧急进行头颅CT检查。 ④血压的监测:溶栓的最初2h内1次/15 min,随后6h内为1次/30 min,此后,1次/60 min,直至24h。如果收缩压≥185mmHg或者舒张压≥105mmHg,更应多次检查血压。可酌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压宁定等。如果收缩压>230mmHg或舒张压>140mmHg,可静滴硝普钠。⑤静脉溶栓后,继续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方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分析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收治27例急 性脑梗死患者,对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在患者及家属同意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10例、 有效5例、无效1例。结论: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要严格掌握尿激酶静脉溶栓 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ACI)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1]。静脉溶栓是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有效的干预方法,及时快速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恢复血供,缩小脑 梗死面积,使缺血再灌注,降低脑部损伤程度,有利于缺血性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提高ACI 患者的生活质量[2-3]。我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1月共收治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溶 栓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ACI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 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56~74岁,平均65.5岁;病程2~6h;所有患者均为脑梗死首发病例。 1.2溶栓方法首先尿激酶10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连续静脉滴注15min,观察10min,若患者肌力增加2级以上,则无需继续给予尿激酶。若肌力无明显改善则再予50万 U的尿激酶+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连续静脉滴注30 min,当肌力仍无明显改善时,则再 予50万U的尿激酶+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连续静脉滴注1h。溶栓后立刻输注125mL的20%甘露醇。溶栓24h后启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同时静脉微量泵入尼 莫地平维持3d以防血栓再次形成或发生血管痉挛。同时予神经营养剂、控制血糖、血压等 综合治疗。 1.3 疗效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h、1d、2d、7d对所有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4]。溶栓治疗后按照患者缺损分值的减少来评价疗效。痊愈:评分减少91%~100%;显效:评分减少46%~90%;有效:评分减少18%~46%;无效:评分减少<17%;恶化:评分分值增加表示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为痊愈率、 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27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88.9%。 3 讨论 ACI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病,通常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的缺失,起病前多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疾病发作严重影响脑和脑干的功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5]。脑梗死的形成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并非一种突发性的不可逆转的现象。动脉闭塞后缺血 区中心的脑组织1h后即形成坏死,边缘区部分缺血脑组织通过侧枝循环维持血液供应,使 神经元代谢维持在细胞膜泵衰竭水平之上,在电活动水平之下,即所谓缺血半暗带,若此种 不稳定血液供应在3~6h之内仍得不到改善,也将出现坏死。因此,脑梗死后超早期应用溶 栓药物,重建缺血区循环,可有效减少脑损伤,改善预后。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目的在于溶解 新近产生的血栓或栓子,及早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避免脑部遭受持续性的损害,最大限 度地恢复脑神经正常功能。尿激酶是目前国内溶栓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呈双链型。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 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ACI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在症状发生的4~6h内可以预防大 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②年龄18-75岁;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 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④脑CT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 密度区;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以内进行;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急性期溶栓治疗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溶栓等治疗中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选择溶栓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等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动物实验大鼠为4h左右,猴为3h人也应该是3h左右,提出发病后6h的疗效可疑一般文献报道用于发病后6h内是溶栓的时间窗。另外由于溶栓药物的应用带来了严重出血的危险,是否具备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良好的影像学设备及监护抢救措施亦非常重要。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用尿激酶(UK)经静脉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制订了一个初步的入选标准,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较安全的但此项治疗仍在研究探索阶段。无论是动脉溶栓还是静脉溶栓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至少在症状发生的4~6h

内可以预防大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②年龄<75岁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④脑CT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区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以内进行。⑥患者家属需签字同意 (2)禁忌证:①单纯性共济失调或感觉障碍。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很快恢复③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低凝状态④口服抗凝药物及凝血酶原时间>15s者,或48h内用过肝素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⑥6个月内有过脑血管病史但无明显肢体瘫痪的腔隙性梗死不受影响。6周内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创伤⑦治疗前血压明显增高,收缩压>24kPa(180mmHg),或者舒张压>14.66kPa(110mmHg)。⑧其他:曾发生过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者;3周内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或活动性肺结核者;月经期、妊娠期产后10天以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血小板数<10万者;溶栓药物过敏者;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 脑梗死的发生要及时及早地预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急性脑梗死溶栓筛查表 最新版本

表2: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 h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 1.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外血肿等) 2.既往颅内出血史 3.近3个月有严重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4.颅内肿瘤、巨大颅内动脉瘤 5.近期(3个月)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6.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活动性内脏出血 9.主动脉弓夹层 10.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11.血压升高: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 12.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其他情况 13.24 h内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 14.口服抗凝剂且INR>1,7或PT>15 s 15.48 h内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或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PTY,INR,血小板计数,ECT,TT或xa因子活性测定等) 16.血糖<2.8 mmol/L或>22.22 mmol/L 17.头CT或MRI提示大面积梗死(梗死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相对禁忌证 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证,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1.轻型非致残性卒中 2.症状迅速改善的卒中 3.惊厥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与此次卒中发生相关) 4.颅外段颈部动脉夹层 5.近2周内严重外伤(未伤及头颅) 6.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 7.孕产妇 8.痴呆 9.既往疾病遗留较重神经功能残疾 lO.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 11.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 12.使用违禁药物 13.类卒中 注: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3同;INR:国际标准 化比率;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ECT:蛇静脉酶凝结时间;TY: 凝血酶时间;l mmHg=O.133 kPa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分析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0T14:45:25.1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作者:孙丽娜 [导读]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要严格掌握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收治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在患者及家属同意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结论: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要严格掌握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ACI)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1]。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有效的干预方法,及时快速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恢复血供,缩小脑梗死面积,使缺血再灌注,降低脑部损伤程度,有利于缺血性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提高ACI患者的生活质量[2-3]。我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1月共收治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ACI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56~74岁,平均65.5岁;病程2~6h;所有患者均为脑梗死首发病例。 1.2溶栓方法首先尿激酶10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连续静脉滴注15min,观察10min,若患者肌力增加2级以上,则无需继续给予尿激酶。若肌力无明显改善则再予50万U的尿激酶+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连续静脉滴注30 min,当肌力仍无明显改善时,则再予50万U的尿激酶+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连续静脉滴注1h。溶栓后立刻输注125mL的20%甘露醇。溶栓24h后启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同时静脉微量泵入尼莫地平维持3d以防血栓再次形成或发生血管痉挛。同时予神经营养剂、控制血糖、血压等综合治疗。 1.3 疗效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h、1d、2d、7d对所有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4]。溶栓治疗后按照患者缺损分值的减少来评价疗效。痊愈:评分减少91%~100%;显效:评分减少46%~90%;有效:评分减少18%~46%;无效:评分减少<17%;恶化:评分分值增加表示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27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88.9%。 3 讨论 ACI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病,通常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的缺失,起病前多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疾病发作严重影响脑和脑干的功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5]。脑梗死的形成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并非一种突发性的不可逆转的现象。动脉闭塞后缺血区中心的脑组织1h后即形成坏死,边缘区部分缺血脑组织通过侧枝循环维持血液供应,使神经元代谢维持在细胞膜泵衰竭水平之上,在电活动水平之下,即所谓缺血半暗带,若此种不稳定血液供应在3~6h之内仍得不到改善,也将出现坏死。因此,脑梗死后超早期应用溶栓药物,重建缺血区循环,可有效减少脑损伤,改善预后。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目的在于溶解新近产生的血栓或栓子,及早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避免脑部遭受持续性的损害,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神经正常功能。尿激酶是目前国内溶栓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呈双链型。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ACI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在症状发生的4~6h内可以预防大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②年龄18-75岁;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④脑CT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区;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以内进行;⑥患者家属需签字同意。ACI的禁忌证:①单纯性共济失调或感觉障碍;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很快恢复;③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低凝状态;④口服抗凝药物及凝血酶原时间>15s者,或48h内用过肝素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⑥6个月内有过脑血管病史但无明显肢体瘫痪的腔隙性梗死不受影响;⑦6周内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创伤;⑧治疗前血压明显增高,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4.6110mmHg;⑨其他:曾发生过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者,3周内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或活动性肺结核者,月经期、妊娠期产后10天以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血小板数<10万者,溶栓药物过敏。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掌握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溶栓后辅以尼莫地平保护脑神经,甘露醇清除过多氧自由基,阿司匹林预防再闭塞,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爱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2,12(1):1007-1008. [2]周旋,龚霁,周天银,等. 全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2):30-31. [3]Ogawa A,Mori E,Minematsu K,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urokinase within 6 hour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mbolism local fibrinolytic intervention trial(MELT)Japan [J]. Stroke,2007,38(10):2233-2269. [4]Forti P,Maioli F,Procaccianti G,et al.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elderly:prospective data from a stroke unit[J]. Neurology. 2013,80(1):29-38. [5]种莉,李晓青.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4(7):2145-2146.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附件2 深圳市中医院脑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一、医疗流程 (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得填写。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HAT评分、格拉斯哥评分。(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就是目前唯一有效得急性期治疗药物,就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得标准治疗。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得可能就是受害得可能得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得获益尚不能准确得预测。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0、9mg/Kg计算。(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就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

(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静脉输液得最大药物浓度就是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得血压酌情调整。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得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八)、溶栓过程及溶栓后注意检测神经功能(NIHSS评分):最初2小时内,1次/15分钟,随后6小时,1次/60分钟,此后1次/4小时。直至24小时。 (九)、rt-PA输注过程中注意事项。出现下列情况,停止输注。 1、过敏反应:显著得低血压、舌源性肿胀。 2、神经功能恶化:意识水平下降(GCS眼运动项评分下降2分),病情加重(NIHSS评分增加4分) 3、血压大于185/110mmHg持续存在或伴神经功能恶化‘ 4、严重得全身出血:胃肠道或腹腔内出血。 (十)、过敏反应处理 1、停rtPA; 2、停ACEI/ARB; 3、高流量吸氧; 4、根据情况应用抗组胺药:(1)、扑尔敏口服;(2)、异丙嗪肌注;(3)、糖皮质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终审稿)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 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 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 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 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4.5h以内6h以内 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 (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 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 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 (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 针、静脉推注泵) 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

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

文章编号:1003-2754(2009)03-0353-02 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 卢桂兰1 , 冀瑞俊 2 收稿日期:2009-01-18;修订日期:2009-05-12 作者单位:(1.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海南海口570005;2.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 摘 要: 目的 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功和失败病例,提出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的因素。方法 将后循环脑梗死11例患者按其溶栓疗效分为两组,成功组和失败组,并从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情况,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基础血压偏高,发病后血压较平时略有增高;(2)成功组较失败组临床症状轻,侧支循环建立好;(3)两组病例均有重度血管狭窄。结论 (1)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关键是重视临床,及早发现后循环脑梗死,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2)后循环脑梗死多有重度脑血管狭窄,须注意控制血压;(3)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是判断溶栓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 743.3 文献标识码:A The s u cce ssful or failure Analysis on thro mbolytic treat m en t i n poster i or c ircu l at i on cereb ral infarc ti on LU Gui -lan,JI Ru i -jun .(C ell T herapy R e habilitation Center ,T heN ongk en GeneralH osp it al ,H ainan P rovince ,H aikou 570005,Ch i -na) Abstrac t : Ob jec ti ve T o observe the successful and fa il ure case o f t hro m bo lytic trea t m en t i n poster i or circu l a ti on ce rebra l i nfarcti on and discuss t he i nfl uence factors for the treat ment .M ethod 11cases o f po ster i o r c i rculati on cereb ra l infarcti on w ere div i ded i nto t w o groups accord i ng to the the rapeutic effec t of thrombolysis treat ment (one i s successf u l g roup ,the o t her is fail ure group).Compar i son o f t wo groups conta i ned such item s :ti m e w i ndow o f t hro m bo lysis ,cli n i ca l si-t uati on ,b l ood pressure situa ti on ,deg ree of ang i ostegnosis ,co ll a tera l c irculati on and recovery .R esult (1)A ll t he pati ents had h i story o f hypertensi on ,t he basic b l ood pressure w as h i gh ,and after t he onse t ,s li ghtl y h i ghe r than usua l blood press ure .(2)Better cli n i ca l conditi on and co ll a tera l c ircu l a tion i n successf u l group .(3)Severe ang iostegnosis w ere f ound i n t wo g roups .Con clusi on (1)T o pay m ore attenti on on c li n i ca l w orks ,d i agno se posterior circu lati on ce rebra l i nfarcti on i n ti m e and g ive the thrombo l y tic trea t m en t to pati ents i n su itab l e ti m e are t he key factors .(2)T he blood pressure must be contro lled because m ost pati ents w it h poste ri o r circu lati on cerebral i nfarction w ith severe ang i o stegnos i s .(3)T he co llate ra l circu l a ti on is the key facto r to predict t he resu lts o f thrombo l ysis . K ey word s : Poster i or c irculation cerebra l infarcti on ; T hrombo l ytic trea t m en t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致残 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 ,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证明,只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单元是公认有效的方法,而溶栓治疗是其中最迅速和最直接的方法。后循环脑梗死病情凶险,死亡率与致残 率居缺血性脑血管病首位[2,3]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因此对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北京宣武医院2006年9月~2007年10月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溶栓病例11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成功6例为A 组,失败5例为B 组,前者男性6例,年龄43~59岁,平均为52岁;后者男性5例,年龄52~73岁,平均为67岁。全组病例在溶栓前均经头部CT 平扫,排除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无溶栓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内出血和已知有出血倾向的病史,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史,6个月内有严重脑梗死和头部与脊柱手术史,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脑动脉闭塞的部位,找出责任血管,了解所有侧 支循环情况,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 /m in 持续泵入,总量为30~13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溶栓术后,再复查脑血管造影。对于脑血管再通遗留的脑血管狭窄,可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术后留置导管鞘,争取24h 复查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脑保护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1.4 疗效观察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GSS)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 结 果2.1 溶栓时间窗 A 组溶栓时间窗3~48h ,B 组溶栓时间窗3~24h 。 2.2 临床表现 A 组发病前出现头晕5例(83%),持续时间4~12h,其中有1例为发作性头 # 353#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6月 第26卷 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