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

地质学
地质学

地质学

野外实习指导

张岩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009年10月

一、实习内容与安排

结合“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北京地区选择地质现象较典型的考察路线,通过路线观察和小区域调查,结合室内实习参观(参观地质博物馆),为学生提供印证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规范。现将野外短途实习要求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教学要求

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

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现象的变化与联系;

掌握:野外定点定位方法,地质露头剖面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露头剖面对比分析方法。

重点:野外定点定位方法,野外工作记录规范,实习沿线地质现象的空间特征解析,地质路线调查资料整理方法。

(二)实习安排

第一天:实习准备,主要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地质概况,地质野外实习的主要方法和要求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格式和要求。参观地质博物馆

第二天:短途实习-昌平碓臼峪。

第三天:短途实习延庆硅化木公园。

(三)实习内容

1、室内实习参观

时间、地点及参观目的:

中国地质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四,主要参观地球厅,矿物岩石和厅宝石。要求学生对仔细观察矿物和岩石、并对宝石、化石以及地质发展史有初步了解。

中国地质博物馆简介: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该馆藏品有标本10多万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万件、地层2.1万件、矿物1万件、岩石6000多件、宝石1000多件、矿床3.3万件、地质现象1000多件,还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标本等。藏品以国内标本为主,巨型山东龙、广东孔雀石晶洞、湖南香花石晶体及雌黄晶簇、贵州朱砂王、山东重28.061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青海重达3561.407克的自然金块、河南丝状自然银以及博茨瓦纳生于金伯利岩中的宝石级金刚石标本、美国重23克的自然铂片等,均为该馆收藏珍品。该馆的陈列分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两类。基本陈列包括矿产资源、地球史、地层古生物、矿物岩石、中国矿床、宝石等陈列室。

参观重点:

(1)地球史室,重点陈列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物理性质、内部构造和物质成分,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2)矿物岩石室,按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分类陈列了国内外约1000种矿物,按形成原因分类陈列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2、野外短途实习

时间、地点及实习内容:

地质学的后二天实习主要是野外短途实习,实习地点是北京昌平区碓臼峪和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实习内容均包括野外定点定位方法,地质露头剖面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露头剖面对比分析等方面内容的训练。

路线1 碓石口-碓臼峪

观察内容:震旦系硅质灰岩、石英砂岩,太古界片麻岩,燕山期花岗岩;不同岩性的鉴定特征;不同时代岩层的接触关系;燕山复背斜南翼单斜构造;山区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聚落、交通、农田、塘堰的分布)。

具体观察点:

(1)花岗岩节理和球状风化

(2)不整合接触、岩脉

(3)倾斜岩层和层面构造

(4)第四纪沉积物(河漫滩相、河床相、坡积、洪积)

(5)主要岩石

●灰质白云岩

●片麻岩

●花岗岩

●石英砂岩

路线2 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

观察内容:沿途观察石灰岩山地、花岗岩山地、火山沉积盆地、白河峡谷等地貌类型,重点观察石灰岩层面构造、单斜构造、穹窿构造以及硅化木的形成环境,比较不同岩性的地貌发育特点和植被现状。

观察点:

(1)地质公园内硅化木形成于距今 1.4 —1.8亿年间的中生代侏罗纪火山沉积盆地中。硅化木质地坚硬、纹理清晰、年轮宽窄可辩。现已发掘最粗的硅化木直径达 2.5 米;最长的硅化木,“树干”挺直长达15米

(2)由元古代长城系14 —18 亿年间沉积的石英质岩石构成的小昆仑地貌

(3)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火山碎屑砂岩形成的似丹霞地貌( 排子岭单斜)

(4)白河岸畔展现的红石湾穹隆构造,东西长8 公里,南北宽3 公里。核部为太古代变质岩,周边由元古代地层组成。后又被中生代断层切断,是一处典型的穹隆构造。

(5)发育于14 亿年前元古界长城系碳酸盐岩中的海相沉积波痕形迹和硬地构造。再现了当初沉积环境的变化。

二、地质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

(一)岩性和构造的观察方法

选择地质露头作为观测点: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1. 岩性观察内容

沉积岩——

颜色:注意区别继承色、原生色和次生色

矿物成分:继承矿物、粘土矿物和化学沉积的矿物

结构:碎屑结构

构造:层理、波痕、结核、化石

岩浆岩——

矿物成分: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

结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

构造:气孔、杏仁、流纹等

变质岩——

矿物成分:特有矿物

结构:变晶结构和变余结构

构造:片理、片麻、千枚构造

2. 构造观察内容

层理构造:注意区分层面和节理面

褶皱构造:观察褶曲类型

断裂构造:断层和节理

(二)地质露头的测量方法

产状的测量注意事项:

(1)查明所测的层面是岩层上层面还是下层面,二者倾向差180度

(2)所测层面应能代表整个岩层的产状

(3)测量倾角时,一定要测量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

(三)松散沉积物的调查方法

观测内容:沉积物厚度、产状、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等

第四纪沉积物鉴别标志见附表

(四)野外记录的内容和格式

记录形式:文字记录、表格记录、图上记录、图形记录和照相记录

记录内容:观测日期、天气状况、当日路线起止地点,各点观测记录

各点观测记录:顺序编号、地形图上坐标、方位、露头或剖面的性质、岩性、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地貌调查的主要内容等

三、仪器和备品的准备

所需主要仪器和备品:地质罗盘仪、地质锤、放大镜、卷尺、标本袋、照相机、地形图、记录本、铅笔等

四、野外实习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地质实习报告

1.序言(5分)

简述实习的时间、实习区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调查采用的仪器方法和基础资料等

2.实习内容(90分)

(1)描述地质博物馆各陈列室的展示内容,结合课堂讲授内容重点描述地球史室和岩石矿物室的主要展品(10分)

(2)二天野外实习的观察内容记录和必要的图件。并根据野外实习记录,总结出实习区的地质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质的关系。40×2=70分

3.结语(5分)

简述野外实习的收获与体会,为实习内容和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表1 第四纪沉积物鉴别标志

附表2 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分类

附表3 沉积岩分类

附表4 变质岩片理构造特征

附表5 三大类岩石比较

附表6 地质年代表

附表7、常用地质图图例

..

’.

煤矿地质学

1煤矿地质学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煤矿地质学:煤矿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与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为什么要学习煤炭地质学:1.开采之前的地质工作不能满足开采需求;2.解决采煤问题中必备地质知识;3.采矿工程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2.关于地球的物理性质与相关的各种异常 地球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密度、地压、重力、地磁与地热,一共5个,其中的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如下: 重力异常:由于地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各处不同,使得引力和离心力发生变化,造成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做重力异常。 地磁异常:埋藏着带有磁性的岩体或者矿体的地方,产生一个局部的附加磁场,使得该处的实测地磁要素值与理论上计算的正常值发生偏差,这种现象叫做地磁异常。 地磁场的三个要素:磁偏角、磁倾角与地磁场强度。 由地表向深部,低温特征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三层: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地温梯度:又叫地热增温率,它指深度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的度数,以℃/100m表示。地温级:又称为地热增温级,它指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它所增加的深度值,以m/℃表示。 地温异常:不同地区的地温梯度和地温级都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和掉下水的运动状况,以及岩石导热率等因素。通常将温度梯度不超过3℃/100m的地区称为地温正常区,超过3℃/100m的地区称为地温异常区。 3.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可以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而地核可以分为外核与内核,地壳分为硅铝层(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玄武岩质层)。外部圈层构造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4.地球的表面特征 陆地表面特征:陆地表面特征极为复杂,按照高低和起伏的情况,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等等,其中海拔高度1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低于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8%。 海洋表面特征:根据起伏状况和海水深浅,将海底分为大路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单元,其中大路边缘又可以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部分。 5.地质作用与内外力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称为地营力 依据地质作用的能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球内部的能所产生的地质内营力(地质内动力)引起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另一类是由地球外部的能所产生的地质外营力(地质外动力)引起的,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其中地震作用概念为地壳的局部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类型按照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照成因可以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外力地质所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地震内容有待补充) 6.克拉克值与地壳元素组成 美国人克拉克于1889年,首先测定了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他根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地壳深16km以内的50种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随后又经过许多有关学者不断地补充和修正,使其日臻完善,为了纪念克拉克的功绩,将个中国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右大到小分别为:O、Si、Al、Fe、Ca、Na、K、Mg、Ti、H 7.矿物相关概念与特性 矿物: 矿物是在地址作用下,由一种元素或者一种以上的元素化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形态特征的自然物质。它们是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也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物质基础。 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其化学成分的质点(原子或离子)按一定方式规则排列,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矿物。矿物的形态特征包括单体形态和结合体形态。 矿物的单体形态主要是指矿物的结晶习性和晶面条纹。根据矿物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向延伸(呈柱状和针状,如柱状的石长柱状的角闪石)、二向延展(呈片状和板状,如板状的石膏和片状的云母)和三向等长(呈粒状,如立方体状态的黄铁矿和岩盐)三类。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同种矿物的晶体颗粒或非晶体微粒的聚集。 矿物的物理性质性质主要包括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力学性质和其他性质三类。 其中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光的吸收、折射和反射所产生的各种性质,其中包括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 矿物的颜色是由矿物对白光的各种波长的广播选择性吸收的结果根据成因不同,矿物颜色分为白色、它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是指矿物在无釉素瓷板上刻划后所保留的粉末颜色。 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程度,主要可以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当矿物表面不平坦时候会产生一些比较特殊的光泽,包括油脂光泽、树脂光泽、丝绢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珍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构造地质学双语 6 fault sets

Chapter 6 Fault sets 1.Extensional structure Extensional structure is usually composed of series normal faults due to the streching of the lithosphere. Consequently they are the chief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many sedimentary rift basins where they have major significance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They can also be found in deltas, at the rear edges of huge gravitation slumps and slides. 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 can occur in different scale , at different depth and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 The main structure patterns will be shown in following: (1)listic fault In some situations the faults can become gently dipping at depth so that they have a spoon (or listric) shape. Listric faults can be defined as curved normal faults in which the fault surface is in concave upwards; its dip decreases with depth. These faults also occur in extension zones where there is a main detachment fracture following a curved path rather than a planar path. Hanging wall blocks may either rotate and slide along the fault plane (eg slumps), or they may pull away from the main fault, slipping instead only along the low dipping part of the fault. Roll-over anticlines will often form between bedding planes and the main fault plane as a result of the (2)grabens and horsts. The structures are the product of several normal faults forming in close proximity and dipping

综合地质学名词解释

1.倾向:倾斜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的沿平面向下倾 斜的方位即为倾向。 2.平移断层:是断层两盘顺断层走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3.相似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层作相似的弯曲,各褶皱面的曲率相同,但是,无共同的曲 率中心。 4.劈理折射现象:强弱岩层相同的褶皱和岩系中,劈理以不同的角度与层面相交,形成劈理 折射现象。 5.流线:又称线状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中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镜体以及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以线状优选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 6.流面:又称面状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中云母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呈面状定向排列而成的面状构造。 7.花岗闪长岩:是一种岩浆岩,粗粒状,斜长石含量较多,碱性长石含量较少,二氧化硅含量在56%左右,石英含量在20%以上。 8.沉积岩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所经历 的搬运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9.沉积作用: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所 经历的搬运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10.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至巨型的构造。 11.岩屑砂岩:由直径为0.01~2mm的碎屑颗粒组成,其中砂的含量超过50%,是机械沉积 作用的产物。 12.褶皱作用: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13.劈理:一种能按一定方向将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14.侧伏角:线状构造包含在倾斜平面内时,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锐角。 15.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岩层,受到垂直于岩层的挤压形成的线理构造。 16.线理倾伏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该 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17.变质作用:由于地球内力作用使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18.岩盆:岩浆侵入沉积岩层理面之间后,沉积岩底板在岩浆强大压力下,向下沉陷而形成的盆状的整合侵入体。 19.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也就是枢纽在轴面的侧伏角为90度左 右的褶皱。 20.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似花朵状, 称为花状构造。 21.擦痕:断层两盘岩层被磨碎的岩屑、岩粉在段层面上刻划的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 22.倾斜岩层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做走向线,走向线向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走向。 23.滑距:是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 的实际距离。 24.构造窗由于侵蚀作用的影响,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表现为在一片外来 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底层,这种现象叫做构造窗。 25.飞来峰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成为飞来峰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地质学中一些概念

1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复习参考 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3. 地质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处在自然科学的前沿,要解决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实践上,矿产,认识自然灾害规律,地质环境等。 4. 地质学的特点: ①地质学的普遍性与区域性差异。 ②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③地质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5. 学习地质学的方法: ①要学会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野外考察是研究地质学的基本手段。 ②要建立地质事件的时空观。 ③建立辩证发展思维方法。 ④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的原则。 ⑤运用分析对比法。 6. 常温层——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为常温层。 7. 地热增温级——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8.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9.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一级不连续面。深度:33km 10.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二级不连续面。深度:2900km 11. 软流圈:深度:60-250km 12.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13. 克拉克值前十位的化学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 14. 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康拉德面深度:10km

15. 硅铝层——上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和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花岗岩层。 16. 硅镁层——下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等为主,但Ca、Mg、Fe等成分增加,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玄武岩层。 17.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的区别: ①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具有双层结构,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地表起伏越大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②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具有不双层结构,只有玄武岩层,其表层被海洋沉积所覆盖。 18.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19. 地质作用的能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 20. 地质作用的分类:见书P22 表1-7 21.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来说明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的时间和顺序的术语。 22. 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即相对地质年代。 2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24.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这里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及它们变质所形成的变质岩。 25. 岩层——层状堆积物或岩石。 26. 一个重要的前提:地层形成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27. 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没有受到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出露在剖面下部的岩层,比上部岩层要老,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除非:地层倒置。 28. 生物层序律——地层年代越老,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原始,越简单;地质年代越近,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进步,越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极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在相同的古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距离多远含有相同的化石极其组合。 29. 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且是不可逆的。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中世纪的地质学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灾变论和均变论 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 动力地质学 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地质学》试卷六及参考答案

《煤矿地质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34分) 1.矿物是各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各种自然化合物 ,常见的八种造岩矿物指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 石英、黑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 2.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有煤层厚度变化、构造 变动、冲刷作用、岩浆侵入、瓦斯、地热和岩溶陷入柱等。 3.常用的煤田地质勘探图有件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 钻孔柱状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和煤、岩层对比图。 4.古生代可划分为六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寒 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 二叠纪(P)。 5.成煤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 和古构造。 6.岩浆是由地下深处上来的,含有气体物质的,灼热的熔融状,成分及其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根据SiO2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7.矿井水的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含水层水、断层水、地表水 老窑水。 二、简述题(共26分) 1.简述地壳的圈层构造。 答:(要点)分外圈层与内圈层; 外圈层又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内圈层以莫霍面与古腾面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矿井下巷道遇断层时的征兆? 答:答题要点: A、断层附近煤岩层塑性变形现象; 包括:煤岩层的产状发生变化、煤层厚度发生变化、出现牵引褶曲等… B、断层附近的脆性断裂现象; 包括:顶底板中裂隙增多(一般在10-20m范围);常伴生一系列小断层;如岩层裂隙构通含水层,则出现淋水增加、甚至发生涌水。

C、遇断层前后,瓦斯涌出量往往明显变化; 3.什么是内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什么是外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 答: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地 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所引起,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三、图件分 析(14分) 1.识别 图1、2中哪 是背斜,哪 是向斜(在 图上标出), 并完成图中构造形态,画出轴面的位置(图1、2为未完成的地质剖面图,图中字母为地层代号,剥蚀掉的地层请用虚线连接)。(共14分,每小题7分) (图1) (图2) 四、作图题(10分) 下图为地质图,试沿I—I’方向作地质剖面示意图。(为产状符号)

关于召开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的通知 (第二号) 先生: 201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新中国地质教育发展60周年,我国提出实施《找矿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开局之年,也是已故着名地质学家陈国达、程裕淇先生诞辰100周年。 为了回顾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在国际地质学史、地质教育史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缅怀老一辈地质学家,贯彻落实《找矿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扩大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的交流,发展地质教育,弘扬地学精神以及总结找矿经验教训,为地质找矿做出积极贡献,因此,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定于2012年10月下旬召开“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现发出二号通知,有关事宜如下: 一、主题 1、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趋势、启示及设想; 2、中国地质教育史研究现状、趋势、启示及思考; 3、矿床勘查发现史; 4、地学人物史(陈国达、程裕淇和王鸿祯等); 5、其他方面:如古代地学思想史、海洋地质史等。 二、时间 2012年10月29日至30日(京外代表28日为报到日,京内代表

于29日上午9点之前到会场报到) 三、地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 四、会议代表食宿费自理 五、请与会代表于2012年9月30日前提交论文,并将二号通知回执 返回。 筹备组人员:陈宝国员雪梅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3 联系人:陈宝国:(010) 员雪梅:(010) 传真:(010) 欢迎到会参加研讨!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发展研究中心 2012年7月18日

环境地质学 修正版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 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17.基本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质:⑴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⑵地层及岩性条件;⑶地质构造条件;⑷水文地质条件;⑸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⑹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等。 18.区域地质调查:是对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主要任务、工作方法、调查规范、工作程度。 19.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 20.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可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区环境地质调查、水库库区环境地质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

地质学六大经典定律!

地质学六大经典定律! 01均变论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均变论认为,一切地质变化都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虽然这种变化不以固定的速度或强度进行。 地层模型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 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岩石循环 这一原理最早由苏格兰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提出,他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之后,莱伊尔进一步确定了均变论。这一原理推动了岩石循环的发展。02侵入关系原理Principle of Intrusive Relationships 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时,可以确定火成岩比沉积岩要年轻。岩浆岩侵入形成岩床示意图 岩浆岩的侵入形式有多种,岩株、岩盖、岩基、岩床、岩墙。岩浆岩产状及分布示意图03切割穿插定律Principle of Cross Cutting Relationships 这一原理可以确定侵入体之间、侵入体与围岩之间、断层之间、断层与围岩之间的先后顺序。岩脉切割岩层示意图 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穿插者年代新,被穿插者年代老。

岩浆喷出和侵入示意图 如果断层(岩浆)贯穿各层而不穿透顶层,可以确定被切割的地层比断层年代老,未被切割的地层比断层年轻。04原始水平定律Principle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斜层理示意图 交错层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地层是倾斜的,各小层的整体方向是水平的,而且各层取向互相平行。 交错层理剖面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水平的岩层因构造作用发生形变。05地层叠覆律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排列规律。任何沉积地层的层序在没有被后期的运动所逆掩或倒转时,最年轻的地层应位于层序的顶部,最老的地层则位于层序的基底。图示动画的时间顺序是A比B早,B比C早。06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aunal Succession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古生物化石组合形态、结构越复杂,则地层的时代越新。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二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二 1.什么是地质思维?地质思维有哪些特点? 2.哪些学者对近代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科利奥里力对哪些外力作用有影响?受科利奥里力影响的外力在进行地质作用时会产生哪些特殊的效应? 4.大陆的平均高度与大洋的平均深度之间为什么会形成两个高程不同的台阶? 5.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石墨、石榴子石、刚玉以及粘土矿物等常见矿物在各种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选其中一、二种加以分析)? 6.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花岗岩、流纹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石灰岩、粘土岩、矽卡岩、片岩、及片麻岩等常见岩石在各种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选其中一、二种加以分析)? 7.砂岩可形成于哪些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中?如何识别形成于不同类型沉积环境中的矽岩? 8.角砾岩按其成因不同可分成哪几大类?如何识别它们? 9.如果判别沉积岩和成层状火山岩的顶底面?作这种判别有什么意义? 10.世界上目前已发现了多少种矿产?我国目前共发现了多少种矿产?在我国已发现的这些矿产中,哪些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哪些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1.沉积岩的哪些特征与其形成时多处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12.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上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主要指地质证据)? 13.地球上共有多少种地质能源?你对各种地质能源的目前开发与利用状况了解多少?对这些能源的发展前景有何估评? 14.内外力地质作用是怎样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推动地质历史发展的? 15.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之间有什么联系?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16.各种外力地质作用之间有什么联系?其中占主导地位是哪一种?为什么? 17.在所有的内外力地质作用中,有无占主导地位的作用?如有,应是哪一种?为什么? 18.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9.河水、地下水、海水、冰川及风的侵蚀作用极限面是否相同?如相同,这个极限面应在什么部位?如不同,应各在什么部位? 20.如何识别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与冰碛物? 21.在洪积相、河漫滩相、三角洲相、湖泊相、浅海相及浊积相的地层中,哪些可能赋存有石油? 22.外力地质作用可形成哪些矿产?内力地质作用可形成哪些矿产?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4实验和测试方法 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