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起居常识

大暑节气起居常识
大暑节气起居常识

大暑节气起居常识

大暑节气,由于干热,往往使人有一种发躁难耐的感觉。此时,

“心静”是很可贵的,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切忌情绪不定,动怒无常。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

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

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

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

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不可露宿,室温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房中也不可有对流的空气,即所谓的“穿堂风”。早晨醒来,要先醒心,再醒眼,并在床上先

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再下床。

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

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

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身体微汗

为度。当然,最好选择散步或静气功为宜。气温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

居室温度亦不可太低。要安排好午睡,白天只要微感困乏,即可小睡片

刻。一天也不能无所事事,应当有意地进行一些活动。如下棋、练书法、绘画、观看演出等,但嗜好不可太深,应适可而止。

此外,小暑节气中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是不可取的。

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机体处于放

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体温与气温之间的温差慢慢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留学监理网专家提醒,意大利拥有较好的医疗福利。在意大利就读

的留学生,只要统一参加学生医疗保险,每月按时缴纳学生医疗保险金,就可以享受其完善的医疗福利,这解决了广大中国留学生的后顾之忧。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制作:先将甲鱼放人温热水中,使其排尽尿,然后剁去头,剖除内脏,清洗干净。将甲鱼放入蒸钵中,加水适量,放人贝母、料酒、花椒粉、细葱、味精、精盐,以武火蒸熟即成。

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在做一些较大的运动后,大量的出汗会

使身体有一种舒服的畅快感,运动量应该以此为度。值得注意的是,停

止运动后,不可用冷水给身体降温,也不能过量地喝冷饮,最好喝些热

茶或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另外,大暑时节,清凉的游泳对人有一种难以

抗拒的魅力。正因为这种魅力,水中健身运动也被轻松地推上了舞台。

这时正值中伏前後,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二十四节气歌》。它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候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二十四节气歌》。 2.了解什么是节气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3.背《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歌》的对应情况。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以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单了解节气。 同学们,在古代,人们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指导农业活动,就定出了节气。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大家想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为了方便记住它们,人们把它们变成了诗歌,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 二、出示诗歌,读诗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多音字“处”的读音。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开火车读,评价、正音。 三、结合图片,了解诗歌中包含的二十四个节气。 1.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个节气,每半个月就有一个节气,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运用PPT幻灯片播放,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有详有略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 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 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 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 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 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 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 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 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 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 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 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 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 春播的顺利进行) 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 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 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 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清明) 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 26.寒食节过后一两天是什么节气? 27.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8.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 29.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 30.前后,种瓜点豆。(谷雨) 31.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32.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 33.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34.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 35.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 36.“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 37.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2月3—5号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季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季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季 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

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季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二十四节气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 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 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 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 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 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 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知识讲解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 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作者:黄凡 来源:《求知导刊》2017 年第23 期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 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让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2016 年11月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承、护、扬,学会挖掘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已有的,保护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开始思考:尝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园课程,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天地之歌……

思考一: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 第一,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一般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 个特定节令,每一个分别相 应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始于立春,终 于大寒,周而复始。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又是官方颁布的时令(节)准绳。 第二,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而且每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因此,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让儿童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体会节气的民俗内涵,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智慧;感受节气所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唤起至真至美的感受,学会诗意地生活。 思考二:二十四节气如何成为儿童的课程? IS 乩能用□己喜圧的为式衣挽 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类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他所推崇的自然教育”,就是任由幼儿身心自由发展,服从自然的法则。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了解自然的一道桥梁,是打开大自然之门的钥匙。一年当中的自然现象,都与节气息息相关。贯穿二十四节气这条线索,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 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十四节气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Greater Heat) 2017年大暑时间是7月22日23:15:18 时间 每年07月22~24日 三候 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在每年这个时候由腐草变成的。土润溽暑:土地很潮湿。 大雨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

介绍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由来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习俗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大暑时节偏要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贴“伏帖”最容易去除体内的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暑期间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这时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多吃淮山一类益气养阴的食品,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感到精力旺 如果你是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那么吃南瓜就最好不过。南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而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脂肪含量很低,多吃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另外,南瓜还能排毒养颜,爱美的女士当然不能错过。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驱除体内寒气,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子姜炒牛肉、子姜炒木耳等菜式。但吃姜的时间也有讲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等,相对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鸡、鸭、鸽子等家禽都是大暑进补的上选。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滁口中心完小骆社平 一、内容简介: 这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3中的语文活动,教材中只给出了这次活动的要求和《二十四节气歌》,要求就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一些知识。 二、课时目标: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 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特意设定了节气。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出示第一张幻灯片。(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逐句分别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老师综合学生的答案逐一显示正确答案。(三)出示第二张幻灯片。(3分钟) 1、学生自由读、齐读。 2、教师简介这两句的意思。 (四)返回第一张幻灯片,显示“标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5分钟) (五)抢答赛(15分钟) 1、指名三位学生代表上前,一人记分,另两人看举手顺序。 2、宣布规则:自己读题,想到答案才能举手,如果抢到机会但答错了或3秒内说不出答案,则该题只能让其他两组抢答,再不对或答不上,由剩下的一组答。都答不对则直接显示答案。每答对一题记一分。 3、依次出示以下题目(幻灯片3~26号),学生抢答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 2、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 3、表示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 4、表示降水开始,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 5、“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 6、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指哪个节气?(白露) 7、哪个节气的意思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 8、表示进入秋天的节气是哪个?(立秋) 9、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说哪个节气?(霜降) 10、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暑)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最新《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2017年4月27日,()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A.嫦娥一号B.天舟一号C.玉兔一号D.神舟一号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从日常安全管理、周边综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据此完成2~4题。 2.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社会保护B.学校保护C.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 3.学校落实《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有利于() ①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②维护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③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冶观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7年3月,我市某中学学生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被提交到两会现场,引起社会关注。这说明() ①这些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有责任意识 ②学生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③解决校园欺凌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④我国公民享有建议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此法中关于“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即使无所得高也可罚百万元”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公民的() A.生命健康权B.受教育权C.财产权D.隐私权

6.某公司广告宣称“有气垫,是最好的篮球鞋”,却被消费者发现没有气垫,只有实心橡胶底,因此被3?15晚会曝光。该公司上述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

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在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

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歌和农事活动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背24节气歌。 2、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2、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

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过程: 1、出示一些节气的典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24节气的兴趣。 2、出示24节气歌,让学生诵读几遍。(读出韵味)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逐句分别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老师综合学生的答案逐一显示正确答案。 (3)、教师简介这两句的意思。 3、具体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结合图片)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 (2)、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一到,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不过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农作物的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3)、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随着雨量的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之后,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

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的相关知识。 2、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他们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十四节气。

二、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节气可以说一说这些节气有什么寓意呢 小组交流: 班级交流: 2、老师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3、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如今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可。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时节。“立”是“开始”的意思,《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名称。自秦代以来,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5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5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碎冰片,从上面往下看,就像被鱼背着走一样。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后来逐渐演变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雨水 公历的2月18日至20日,是雨水时节。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作为对这一时节降水现象的反映,“雨水”之名从此而来。 “拉保保”是一项与雨水有关的民俗活动,“保保”是“干爹”的意思。在过去,到了雨水这天,不管天晴下雨,父母会带着孩子、拿着酒菜在人群中穿梭找干爹。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大多都会爽快答应,因为这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一时期,水獭开始捕鱼了,他们习惯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吃,就像作祭祀一样;5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春雨降临,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是惊蛰时节。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晋商渠百川将要“走西口”时,恰逢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出梨来让他吃下,随后嘱咐道:先祖贩梨,历经艰辛,创下基业,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为“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再有,农谚中提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是说,中国大部地区已进入了春耕季节。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