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防治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防治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防治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防治

郭小东;陈伟伟;郝岩梅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8(008)009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后发生鼻腔粘连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总结216例慢性鼻_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激素、抗组胺药、中药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生理性海水8~12周,观察鼻腔粘连的发生率.结果:在术后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生理性海水治疗后,鼻腔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后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生理性海水,是防治术后鼻腔粘连并发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2页(117-118)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鼻腔粘连;并发症;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生理性海水

【作者】郭小东;陈伟伟;郝岩梅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 048000;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 0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9

【相关文献】

1.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分析及处理 [J], 李铁柱; 杨迈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张立强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济南,250012 摘要本文从泪道系统的解剖、术前评估、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进行了介绍。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达8mm。选择手术病例时需排除泪点和泪小管的病变,否则会影响手术成功率。骨窗要尽量开大,对防止术后泪囊造口的闭锁。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创面和骨质裸露有助于使刀口尽快愈合。精细的操 作和准确定位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鼻内镜泪囊炎外科手术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鼻眼相关疾病的治疗领域。既往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治疗主要由眼科医生从鼻外途径进行,这样,患者面部会遗留皮肤切口瘢痕,而且,由于从鼻外切口进行手术时,泪囊与鼻腔粘膜的吻合口暴露不清楚,有时造口可能通到了前组筛窦中。同时,对合并鼻窦炎的患者,由于不能同期进行处理,也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鼻内镜技术的引进,使泪囊手术在直视下很方便地进行,简化了手术操作,术后效果也得到了提高。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相关问 题进行了介绍。 一.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应用解剖 泪液主要由位于眼眶外上方隐窝内的泪腺分泌。由深层的粘液层和浅层的油脂层组成的薄薄的泪膜在眼球暴露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泪液汇聚于内睑缘,在此经上下泪点的开口引流进入泪小管。泪小管起始段的2mm与睑缘垂直,而其远端8mm则与眼睑平行,下行于内眦韧带深面最后进入泪囊。大多数情况下,上下泪小管在进入泪囊前汇聚成泪总管。

泪囊位于卵圆形的泪囊窝内,该窝高约15mm,宽约10mm。上颌骨额突较厚的骨质构成泪前嵴,是泪囊窝的前缘。与此相反,菲薄的泪骨形成泪后嵴,为泪囊窝的后界。上颌骨额突与泪骨于垂直跨越泪囊的纵行骨縫处融合。 泪囊的下端在其进入由上颌骨、泪骨及下鼻甲骨组成的骨性鼻泪管时逐渐变细。鼻泪管在骨管内行程约12mm,然后与位于下鼻甲下方开口于下鼻道的内长约5mm的膜性鼻泪管相连。鼻泪管开口于位于下鼻道前中1/3交界处,距下鼻甲前端约8mm,距前鼻嵴约2 9mm。该处常有粘膜瓣覆盖,称为Hasner 瓣膜,该瓣膜有助于防止鼻腔分泌物返流。 从鼻腔内观察,泪囊位于中鼻甲前方鼻腔外侧壁骨质下,其后界常延伸至中鼻甲的下方,上颌线之后。关于泪囊的上界,早期研究认为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上方少许延伸。近期研究表明,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8mm。这样,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时,鼻腔粘膜切口和去除骨质的范围需相应向上延伸。否则,不易打开全部泪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上颌骨额突前方即为面部软组织,手术中将上颌骨额突骨质去除后,如果遇到小泪囊或周围有瘢痕时,定位泪囊会有些困难,有时可将面部软组织误以为泪囊切开,引起面部软组织的感染或面部皮肤皮下瘀血。 二.术前准备评估及手术适应证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经眼科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检查,以排除引起泪液过多的其他疾病,常见的有:泪小点瘢痕狭窄或闭塞,泪小管狭窄或闭塞,结膜炎或睑炎,眼睑错位,后者可使泪小点不在其原始位置,因而收集泪液困难。以探针经泪小点向内探查,如探针受到的阻挡是软性的,则可能存在泪小管的狭窄或阻塞,如探针受到的阻挡是硬性的,说明探针已达泪囊的内侧骨壁,提示泪小管是通畅的。对泪囊的评估需行泪囊造影和CT检查。泪囊造影可反映泪囊的大小,CT检查则可反映泪囊周围骨质的厚薄,骨性泪囊壁的大小以及有无合并慢性鼻窦炎,这对于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准确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重要参考价值,对

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例的治疗

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例的治疗 鼻腔与鼻咽粘连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特别是应用补充腔内后装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多为持续性鼻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或丧失等鼻炎及鼻窦炎症状,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出现中耳积液,张口呼吸加重放疗后的咽干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的手术分离容易再次粘连,鼻内镜及射频消融技术的出现为鼻腔粘连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科2000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前鼻镜下手术分离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6例,鼻内镜下手术分离46例,其中29例采用双极射频治疗,17例用单极射频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32~64岁,平均48岁;诊断为鼻腔粘连并接受治疗的时间在放疗后6~12个月,平均为9个月,其中1~2个月18例,3~6个月28例,7~12个月6例。患者均接受了常规的外照射治疗(剂量为70~78Gy),其中24例在常规放疗结束后,进行了1~3次经鼻腔插管鼻咽腔内放射治疗,单侧粘连45例,双侧粘连7例,合并鼻窦炎28例,后鼻孔狭窄9例,后鼻孔闭锁2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0侧,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2侧,中、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4侧,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侧。 1.2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有鼻塞,其中轻度4例,中度28例,重度20例;头痛38例,鼻涕多呈粘胶状,一般多囤积于鼻底,部分可见嗅沟及中鼻道积脓。30例作鼻咽部CT扫描见鼻中隔与下鼻甲间后段有粘连带,鼻咽后壁和侧壁不同程度增厚,其中4例鼻咽腔和鼻腔呈一片致密影,筛窦或上颌窦腔黏膜增厚或密度增高28例。 1.3治疗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以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麻醉鼻腔黏膜,共2次,每次间隔5min。1%利多卡因4ml加少许肾上腺素,注射于粘连带两侧,6例在前鼻镜下用鼻甲剪或咬钳分离及清除粘连带,46例射频治疗者在鼻内镜下以单、双极治疗头于粘连带的两侧由前向后治疗,每点接触5~6s,至组织变白,然后用射频治疗头从粘连带中间分离,严重粘连者用咬钳沿鼻道平行于鼻中隔逐步分离至鼻咽部,术中出血点以射频热凝止血,一般不需填塞止血,4例鼻腔狭窄者及2例后鼻孔闭锁者用凡士林纱条或硅胶扩张管分隔两侧创面,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鼻腔给予呋麻液、地塞米松液和复方薄荷油滴鼻液交替滴鼻,2~3gtt/次,3次/d,2~6d后取出填塞物,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次/d,治疗后第3,7和14天清理鼻腔,以呋麻液收缩后观察、清理鼻腔,共3次。以后每2周复查1次,至创面完全愈合。 2 结果 术后4周复诊,46例治愈,6例好转,送检38例标本病理均报告:黏膜慢性炎症;随访6月,前鼻镜下手术分离6例中3例鼻腔仍然粘连,29例予双极射频治疗者2例鼻腔仍粘连,17例予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29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2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30眼)施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借助枪状镊定位泪囊,做12 cm×12 mm大小的骨窗,行尽量大的泪囊内侧壁黏膜瓣,并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块固定黏膜瓣。结果: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治愈23眼(76.7%),有效4眼(13.3%),无效3眼(10.0%),总有效率9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操作容易、安全性高且不影响美容的方法。 标签:内窥镜检查;泪囊鼻腔造口术;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溢泪,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以往经典手术方式为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此术式需切开外鼻皮肤,遗留瘢痕,影响美容,且可能损伤内眦韧带导致泪泵功能障碍影响手术效果。1989年McDonogh首先开展了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并取得成功,该术式无需外鼻切口,无损伤内眦韧带的弊病,操作容易,效果好,可同时处理影响泪道功能的鼻腔及鼻窦疾病。此后不断有学者改良手术方法,使该术式成为近年来外科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主要术式。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咽喉科自2009年开展该术式以来,已成功为29例(3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实施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9例,男10例,女19例;左眼15例,右眼13例,双眼1例;年龄31~63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术前均在眼科诊断为慢性泪囊炎,多次行泪道冲洗、抗生素滴眼液滴眼等保守治疗无效,考虑泪小管无阻塞,均未手术治疗;到笔者所在科室后行鼻内镜检查,发现伴鼻中隔偏曲2例,均无伴鼻窦炎、鼻息肉疾病,经下泪小点注入泛影葡胺后行X线片或CT扫描检查示泪囊显影。 1.2 手术方法 (1)全身麻醉后,用含1‰肾上腺素原液的棉片收缩鼻腔黏膜1次,于鼻腔外侧壁,以钩突为后界,于中鼻甲附着处前端的前方做蒂在上方的黏骨膜瓣,大小约15 mm×15 mm,将黏骨膜瓣向上翻并妥善保护,暴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前部骨质。(2)用咬骨钳经泪颌缝刺入,向前咬除上颌骨额突,再用金刚石磨钻向后磨除泪骨前部,并扩大骨窗达12 mm×12 mm,如无鼻丘气房的存在,此时已暴露了泪囊内侧壁,如有鼻丘气房,则需用电钻继续向外磨除鼻丘气房外侧壁的下部方可暴露泪囊。(3)用泪小点扩张器扩张下泪小点开口,经下泪小点导入泪道探针,并向内顶起泪囊内侧壁,用钩刀尽量靠骨窗的前缘切开泪囊内侧壁,并将黏膜瓣向后翻向中鼻道,经下泪小点用生理盐水冲洗泪囊。(4)修剪泪囊内侧壁黏膜瓣,使其与钩突黏膜切缘相贴,并用数块修剪过的可吸收止血纱块固定;

鼻内窥镜手术术后注意事项

鼻内窥镜鼻窦炎手术术后注意事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纪育斌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的文章主要以头颈肿瘤相关的科普知识为主,也计划着以此为主线继续写下去。今天,想了想还是插上一段鼻窦炎的内容,主要是因为最近在临床上遇到了很多鼻窦炎的患者,经过住院和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已顺利出院。我却有一些担心,因为从2000年开始,我就从事鼻内窥镜外科工作,经手治疗的患者有千余人,这些患者中,大多数人均已痊愈,却实实在在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复发,这部分复发的患者除了一部分是因为持续存在变态反应的因素外,绝大多数复发的患者是因为术后没有认真执行医生的医嘱,没有按时复查和用药。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有关鼻窦炎术后方面的科普文章,为我的患者朋友们介绍一下鼻窦炎术后的注意事项,避免或尽量的减少潜在的复发危险。 首先回答一个患者经常问我的问题:副鼻窦和鼻窦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没有区别,副鼻窦就是鼻窦。至于为什么当初会出现“副鼻窦”这个名词,我没有考证过,患者朋友们只要知道,副鼻窦、鼻窦,有人也叫鼻旁窦,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鼻窦。 人类的颅骨当中存在4组鼻窦,分别是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这些鼻窦的功能包括:1.增加你的“颜值”,良好的鼻窦气房存在可以使人的面部更加饱满,美观;2.让你的声音更加好听,鼻窦是存在于颅骨当中的空腔,对声音有共鸣的作用;3.其实,鼻窦最大的作用是当人的头颅受到外伤时,起到缓冲外界作用力,保护颅脑的作用。 如上所诉,鼻窦的存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也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会生病,比如出现炎症感染,就是我们所说的鼻窦炎,比如出现肿瘤,如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癌、淋巴瘤等。限于时间所限,这里我重点给大家介绍最为常见的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窦最常见的病变类型,可以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又可以分为伴发鼻息肉和不伴发鼻息肉两种类型。鼻窦炎的主要症状表现

鼻内镜术后鼻腔清理与鼻腔冲洗的疗效分析

鼻内镜术后鼻腔清理与鼻腔冲洗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18T15:03:56.1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作者:朱华兵 [导读] 在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实施鼻腔清理与鼻腔冲洗可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鼻粘膜的恢复。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术后鼻腔清理与鼻腔冲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00例,以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换药+鼻腔清理,观察组术后行常规换药+鼻腔冲洗,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实施鼻腔清理与鼻腔冲洗可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鼻粘膜的恢复。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清理;鼻腔冲洗;鼻窦炎 鼻内镜可在直视下对鼻窦内部的凹陷、裂隙内病灶进行清理,具有手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临床治疗鼻窦炎的常用方式。由于鼻窦的位置较深,其解剖位置关系复杂,术后鼻腔黏膜在修复过程会结痂,发生粘连、淤血的情况,严重者甚至发生窦口闭锁,因此在鼻内镜术后需对鼻腔采取恰当的处理,以促进鼻粘膜的恢复[1.2]。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以我院的鼻内镜术后患者为例,分析鼻腔清理与鼻腔冲洗在鼻内镜术后的应用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耳鼻喉科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有100例,患者均为慢性鼻窦炎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对于治疗方式和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不愿加入本次研究及治疗依从性差者。以随机综合序贯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0.2±2.5)岁,鼻窦炎病程3个月-15年,平均病程(5.2±2.5)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23例,患者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39.5±3.0)岁,鼻窦炎病程4个月-15年,平均病程(5.5±2.5)年。两组的一般基数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实施手术,在术后2-3d抽取鼻腔填塞止血物,之后予以糖皮质激素抗鼻部局部抗感染治疗,每天1次,并在内镜下进鼻腔换药,清理鼻腔内的痂壳和分泌物,术后15d清理肉芽和分离粘连组织,出院每周清理一次,清理4次后,之后每15d清理一次,连续清理7次。 观察组进行鼻腔冲洗,鼻腔冲洗在去除鼻腔填塞物后即可开始,使用鼻腔冲洗剂(成都善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010)进行鼻腔冲洗,将冲洗剂与250ml生理盐水混合,取患者坐位,保持低头张口状,患侧向上,将鼻塞头插入鼻孔内,洗液管吸取药液,手握冲洗器压力囊,反复挤压冲洗鼻腔,2次/d。 两组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另外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鼻塞、鼻分泌物和头痛症状的改善情况。 1.4评价指标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腔内黏膜上皮化,脓性分泌物消失,窦口开放良好;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仍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粘膜有轻微水肿、肥厚或形成肉芽组织;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可见术腔粘连严重,仍旧较多脓性分泌物,且窦口狭窄或闭锁。治疗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术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价,共0-10分,分数越高为症状越严重[3]。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应用国际版以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若数据符合正太分布,以(%)表示等级数据资料,使用X2检验,以()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太分布数据使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4.0%,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术前术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的头痛、鼻塞、鼻腔分泌物症状的V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的症状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的VAS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发表时间:2019-05-20T11:41:28.5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3期作者:袁选军 [导读]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具备良好的临床疗效,满足微创手术的实际需求,具备较高的临床运用及推广价值; (怀化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窥镜下对100例(即10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鼻腔泪囊吻合术,观察其主要临床效果;结果以上患者均接受随访3个月至1年以上的内容,其中100例患者中治愈的有80例,占比重为80.00%,好转的患者有20例,其占比重的20.00%,总有效率为100.00%,且在随访过程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具备良好的临床疗效,满足微创手术的实际需求,具备较高的临床运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腔泪囊;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是因为长时间向结膜囊排出大量细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眼球,并且常发部位是泪囊和鼻泪管相连的阻塞部位,其次是鼻泪管下部位,会因为泪囊分泌物滞留诱发疾病[1]。现今,由于鼻内镜与鼻眼有关科学研究的不断成熟,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针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高,并且手术之后患者面部并不会出现明显创伤,具备微创、疗效高并且操作便捷的优势[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即10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0-41岁,平均年龄(36.05±1.24)岁; 1.2方法 手术之前所有患者都在眼科门诊接受相应的治疗,进行勤滴眼药、泪道冲洗、探通和扩张等操作,可是临床效果不佳。手术之前针对有关基础性疾病进行处理,并且进行鼻内镜检测,若是鼻腔、鼻窦结构异常,例如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将碘海醇注射液当成是泪囊造影,最终结果表示患侧下出现严重的泪道阻塞问题,并且选择性采取鼻腔CT检测的方式。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处理,运用仰卧位,将棉条浸润,所用溶剂为20mL1%丁卡因+2mL0.1%肾上腺素混合液,进行表面麻醉,并且麻醉的方式为在患者鼻腔中塞入棉条,并且采取鼻腔外侧壁粘膜下浸润麻醉的方式,所用溶剂为l0mL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2滴。找到泪囊,借助鼻内镜以“[”形切开外侧壁黏膜,形成大概1.8cmX 2.0cm的面积,并且把黏膜瓣存储在中鼻道,并且充分暴露骨性鼻腔外侧壁与上领骨额突泪骨前部。进行骨质咬除操作,具体操作是借助咬骨钳或(和)加电钻在鼻泪管投影的部位进行操作,由鼻泪管从上进行扩增,将泪囊充分暴露出来,或是借助电钻除去该位置的骨质,进而切开大概1.0cmx1.8cm面积的骨窗,进而达到显露泪囊的目的,由下泪点插至泪道探针,直到泪囊的部位,找到泪囊之后,由探针指引,借助眼科15度穿刺刀以“[”形进行泪囊的切开手术,并且将“[”形泪囊瓣保留下来。借助银夹实现预留鼻腔黏膜瓣和泪囊瓣的固定操作,并且将探针除掉。手术结束之后在手术部位进行明胶海棉的填塞处理,如果出现较多渗血,就应该借助膨胀海棉进行填塞处理[3]。若是患者还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疾病,务必在手术期间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研究中医生在此类手术中针对3例鼻中隔偏曲进行同期治疗及处理。手术之后患者接受5天的全身抗生素治疗,并且在手术结束之后的第2d,于鼻内镜下进行鼻腔的清洁处理,并且针对鼻泪管系统的顺畅性进行检测,针对接受过手术的眼睛运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一个月的治疗,并且接受两个月的鼻喷激素治疗。手术结束之后7d,鼻内镜下进行造屡口附近渗出物与血痴的清洁与处理,进而使得造屡口的顺畅性得到保障。患者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2次/月。并且采取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鼻内镜检测泪囊造屡口治疗状况,泪道与鼻腔冲洗,针对泪囊造屡口肉芽进行处理[4]。 1.3疗效判定标准 借助鼻内镜查看患者鼻甲前端外侧壁泪囊造孔的状况,治愈:上皮化、流脓、溢泪、流脓等体征及症状均不见,泪道的顺畅性有效恢复;好转:各项症状及体征得到缓解,冲冼泪道较为通畅,或是施加一定压力之后表现为通畅;无效:造孔闭锁,各项体征及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冲冼泪道顺畅性较差,或是施加一定压力之后,通畅性还是较差。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X100%。 2结果 以上患者均接受随访3个月至1年以上的内容,其中100例患者中治愈的有80例,占比重为80.00%,好转的患者有20例,其占比重的20.00%,总有效率为100.00%,且在随访过程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临床上,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眼科病症,大部分是发病原因是鼻泪管阻塞或是狭窄。现今,常常运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鼻外法与鼻内法两种。传统治疗方式是眼科医师由面部切口在泪囊与鼻腔两者间构建全新的通道,进而处理泪道阻塞的问题。可是这种手术方式,会使得患者面部出现刀痕,因此对患者面部的美观性产生较大影响[5]。解剖上,因为鼻腔与泪囊的结构只有泪囊窝骨壁与黏膜,泪囊于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在中鼻道前端,如此便能够降低经鼻行泪囊造孔手术的难度及便捷性,相对于传统经皮手术来说,这种手术方式具备更强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可靠性。手术之前检测和筛选对是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来说非常重要,上、下泪小点和泪小管、泪总管务必保持较高的顺畅性,这也是此类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此外,接受此类手术的患者一定要是鼻泪管阻塞类型的患者[6]。本治疗方式并不能有效治疗泪小点、泪小管和泪总管狭窄及阻塞、瘫痕体质等患者,泪囊在鼻腔中定位的准确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临床上常常运用枪状镊定位法,这种方式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是:于鼻外眼内毗部放置枪状镊的一端,于鼻内相应部位放置另一端,换而言之就是鼻腔外侧壁的核心部位,同样是造口中心位置[7]。可是,枪状镊务必放置于中鼻道与中鼻甲腋前方位置。 总而言之之,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具备良好的临床疗效,满足微创手术的实际需求,具备较高的临床运用及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 理原则 文章来源: 2006-7-26 9:34:48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年第5期第34卷临床研究 作者:许庚李源谢民强史剑波李华斌 单位:510630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许庚、李源、谢民强、李华斌);暨 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史剑波) 关键词:手术后期间;手术后护理;鼻粘膜;;内窥镜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粘膜的转归过程并对此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方法对328例(均为双侧)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粘膜形态学进行连续观察。结果90%以上的术腔在1~2周内清洁,80%以上的术腔在3~10周内有水肿、囊泡、肉芽、息肉生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去粘膜化反应或再生病变发生,并与上皮化呈竞争性生长。90%的术腔在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可完成上皮化,其中接近60%的术腔是在术后11~14周完成上皮化。结论将术后粘膜转归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术腔清洁阶段、粘膜转归竞争阶段和上皮化完成阶段。提出对术后各阶段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是保证手术整体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Staging of mucous membrane outcome in operative cavity afte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XU Geng, LI Yuan, XIE Minq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e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 of transitionary process of mucosa in sinu cavity afte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 and divide it into different stages.Metho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of mucosa in sinus cavity after FESS was surveyed continuously. Results Over 90% of nasal and sinus cavity got clean within 1 to 2 weeks postoperatively. About 80% of patients had the De-mucous reaction from the 3rd to 10th week , such as mucous edema, vesicles, granulation tissue, mini-polyps, fibrous hyperplasia, and adhesion or regenerated diseases may appear in this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与中鼻甲处理的关系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粘连与中鼻甲处理的关系作者单位:25510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医院 通讯作者:董慎山 目的探讨鼻内窥手术后鼻腔粘连与中鼻甲处理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81例,2003年以前40例保留了中鼻甲为A组,2003年以后41例切除了部分中鼻甲為B组。结果术后6~10个月复查鼻腔粘连情况,A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地粘连10例,占25%,粘连部位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B组患者无一例出现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手术可在术毕有选择性针对中鼻甲病变程度不同行中鼻甲成形术,对防止粘连有一定作用,且使术后清理工作变得简单、方便,提高手术疗效。 标签:中鼻甲;内镜术;鼻腔粘连 中鼻甲从位置上是鼻腔屏障的门户,又是鼻内窥镜手术的重要标志,中鼻甲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一直主张尽量予以保留,但保留中鼻甲与术后某些并发症的出现:鼻腔干燥、鼻腔粘连、反射性头痛、再次手术时标志不清等及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现对本院8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中鼻甲的处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1997海口标准,本院1999~2009年确诊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81例,其中男61例,女20例,年龄19~60岁。按是否保留中鼻甲分为两组,2003年以前40例保留了中鼻甲为A组,2003年以后41例切除了部分中鼻甲为B组。A组分型:Ⅰ型2期6例,Ⅰ型3期3例,Ⅱ型2期25例,Ⅱ型3期5例,Ⅲ型1例;B组分型:Ⅰ型2期4例,Ⅰ型3期2例,Ⅱ型2期27例,Ⅱ型3期4例,Ⅲ型4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经术前常规治疗后手术。 1.2 方法手术按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鼻内镜及手术器械系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0°、30°、70°鼻内镜和鼻窦手术器械1套,日本Panasonic公司内镜显像系统1套。麻醉为局部麻醉加强化。鼻腔局部麻醉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鼻腔黏膜全表面麻醉。第二步是在重要神经分布区域做黏膜下浸润麻醉,采用1%~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溶液,注射到以下部位:(1)鼻丘部,即中鼻甲前缘顶部的上方;(2)钩突前缘上、中、下三点,此处是切除钩突进入筛漏斗的切口处;(3)中鼻甲前端。若有可能,还应在蝶腭空处注射少许局麻药液。两组病例均行常规手术方式,(1)钩突切除术:应用镰状刀从前上向后下方切开钩突黏膜及钩突骨片,注意刀片应与眶内壁平行,以免损伤纸样板。(2)前组筛窦切除术:应用直筛窦咬钳,尽可能靠近筛泡内侧,咬开筛泡,进入前组筛窦气房,将筛窦骨和黏膜切除,手术时不可强行撕拉。(3)后组筛窦切除术:如果后组筛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心得体会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心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心得体会以及术中技巧。方法在鼻内镜下对10例(1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腔泪囊吻合術,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治愈8例,占80%;好转2例,占20%,总有效率为100%,且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效果满意,符合微创手术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鼻内镜手术;鼻腔泪囊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是眼科临床常见病,患者长期溢泪、溢脓,影响生活和工作。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鼻外径路鼻腔泪囊造口术被应用于临床。本科与眼科协作开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0例(10眼),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1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2例,女8例,年龄29~60岁,病程6~24个月,平均病程15个月。左侧6只眼,右侧4只眼,所有患者均有溢泪史,压迫泪囊有黏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畅。 1. 2 方法术前均经眼科门诊治疗,勤滴眼药、泪道冲洗、探通与扩张等常规处理,但效果差。术前处理相关基础疾病,并常规行鼻内镜检查,是否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行碘海醇注射液作泪囊造影,均显示患侧下泪道阻塞,选择性行鼻腔CT检查。患者行局部麻醉,取仰卧位,20 ml 1%丁卡因+2 ml 0.1%肾上腺素混合液浸润棉条,将棉条填塞入鼻腔作表面麻醉,10 ml 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2滴进行鼻腔外侧壁黏膜下浸润麻醉。确定泪囊位置,鼻内镜下呈“[”形将外侧壁黏膜切开,约1.8 cm× 2.0 cm大小,将黏膜瓣保留于中鼻道,将骨性鼻腔外侧壁和上颌骨额突泪骨前部暴露,见两者之结合骨缝。用咬骨钳或(和)加电钻自鼻泪管投影处将骨质咬除,沿鼻泪管向上扩大,显露泪囊或用电钻将该处骨质去除,开约1.0 cm×1.8 cm大小骨窗以使泪囊暴露,经下泪点插入泪道探针至泪囊,再行确定泪囊后,在探针引导下,再用眼科15度穿刺刀呈“[”形切开泪囊,留一“[”形泪囊瓣。用银夹将泪囊瓣与预留鼻腔黏膜瓣固定,撤除探针。术后可予明胶海棉填压术处,若渗血较多可用膨胀海棉加压填塞。合并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可在术中一起处理,术者在此类手术中同期处理3例鼻中隔偏曲。术后常规应用全身抗生素治疗5 d,术后第2天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检查鼻泪管系统通畅情况,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术眼4周。持续使用鼻喷激素8周。术后1周鼻内镜下做造瘘口周围血痂、渗出物清理,以确保造瘘口通畅。定期复查,2次/月,复查时注意对造瘘口处结痂及周围增生肉芽组织进行处理,之后复查1次/月,直至泪囊造瘘口黏膜恢复正常,患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比较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8-11-21T12:52:17.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7期作者:张流兵 [导读] 随着内镜在眼科中的应用,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张流兵 (武胜丰源医院四川广安 638400) 随着内镜在眼科中的应用,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本文比较了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并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2年7月—2017年5月在武胜丰源医院眼科接受治疗并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99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对照组57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8岁;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39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第1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行泪道、鼻内镜检查及常规术前检查,实验组需行鼻窦CT扫描,泪囊碘油造影,实验组患者接受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1%丁卡因肾上腺素(10ml丁卡因+2ml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于平中鼻甲前端附着处,钩突为后界的鼻黏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混合液,以镰状刀或自制刀片做直径约1.5cm的弧形切口,至骨表面,分离鼻腔黏膜,用椎间盘咬骨钳咬除上颌骨额突,并将泪骨前部钳除,形成直径约1.0cm的骨窗,即可见泪囊内壁,呈淡蓝色,为准确定位,从下泪小点插入泪道探针进入泪囊,并抬起泪囊,用自制刀片或微型剪刀U形剪开泪囊,形成一翻转向后的黏膜瓣,与钩突前缘黏膜相贴,用三条三角形膨胀海绵填塞压迫,泪囊小者可从上下泪小点植入硅胶管,经鼻腔拉出打结固定,3~6个月取出,术后5天取出膨胀海绵,术后每周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内血痂、分泌物、水肿黏膜及肉芽,术后1月内每周冲洗泪道1次,以后每月一次至痊愈。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1月内每周冲洗泪道1次,以后每月一次至痊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术后一月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一次至痊愈,复查包括泪道用妥布霉素+糜蛋白酶冲洗,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内镜组鼻腔需喷糠酸莫米松喷鼻剂,每日早晚各1次,约5周。治疗效果判定:治愈:泪道冲洗通畅,鼻咽部有较多液体;好转:用力冲洗泪道通畅,有部分液体至泪小点返流,鼻咽部有部分液体,溢泪症状减轻;无效:泪道冲洗不通畅,鼻咽部无液,溢泪症状无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分别计算两组1年后的泪道通畅率,统计学处理见下表。 2.结果 术后1年,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因无面部切口瘢痕患者满意度更高;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有手术切口瘢痕。 3.讨论 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治愈率在90%以上,但其缺点是出血较多,手术时间长,面部有切口,影响患者美观。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据文献报道,其手术治愈率在80.0~96.7左右[1],符合微创手术要求,本术式避免了面部切口瘢痕、损伤内眦韧带、内眦部血管,减少术中出血;可一期处理鼻部疾病如鼻息肉、中鼻甲肥大等病变,手术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从疗效来看,实验组泪道通畅率90.47%,而对照组泪道通畅率91.2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治愈率无明显差别,在选择适应症方面,要充分评估鼻腔及泪囊情况,如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中鼻甲肥大等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效果者,同期行鼻中隔矫正、鼻息肉摘除、鼻甲部分切除等鼻部手术,泪囊小者,传统手术更具有优势,术后随访也比较重要,要按时复查,冲洗泪道,每例病人都应在内镜下清理鼻腔内血痂、分泌物、水肿黏膜及肉芽,并记录泪道冲洗情况。 综上所述,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具有较多优点,符合微创手术要求。为了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术前评估及病例的选择非常重要,特别是术前检查泪囊的大小,泪囊太小者不适宜此手术,更适宜传统的手术,同时也要提高内窥镜手术操作技巧,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史海旭.毛贺娟.李靖.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7):87-88.

经内镜鼻空肠置管术

经内镜鼻胃管、鼻空肠管置管术 适应症应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吻合口瘘、急性重症胰腺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输出襻近端梗阻、胃功能障碍,胃底贲门癌等胃内广泛侵犯等病症须行肠内营养者。 禁忌症同胃镜检查禁忌症外,食管静脉曲张也列为置管禁忌。 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及医疗单位内镜设备情况,可选择内镜旁抓持置管法、导丝置管法及经内镜通道置管法三种。不管采用那种置管方法,均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常规进行术前准备。 1.经内镜通道置管法 需用2倍于内镜通道长度的空肠营养管或采用鼻胆管作为替用品。 先内镜检查上消化道情况。于内镜下将能通过内镜通道的空肠营养管或鼻胆管送至预定位置,然后边退镜边将空肠营养管或鼻胆管内送。当内镜退出口腔后助手抓持镜端之空肠营养管或鼻胆管,将其完全拉出内镜通道,并固定于患者口角,以防移位。通过患者一侧鼻腔插入一内腔能通过营养管或鼻胆管的硅胶引导管,当管端达到咽部时术者用手指感觉并将其带出患者口腔外,或在照明下用外科持物钳将引导管钳住后拉出患者口腔外,然后将空肠营养管或鼻胆管插入引导管数10cm左右后将两者一同拉出鼻腔,直至空肠营养管或鼻胆管在咽部呈直线状态。确认空肠营养管或鼻胆管的通畅性后将其固定于同侧鼻腔面颊部并夹闭管端备用。 术时注意内镜的退出要与送管同步,以防营养管在胃内打襻或退离预定的位置。从口腔拉出引导管时应从鼻腔外同时向鼻腔内推送引导管以减少患者的不适。营养管插入引导管的深度要足够,并注意将引导管从鼻腔外拉的同时向口咽部推送营养管,以防营养管滑脱。将营养管插入引导管前应确认营养管没有打结现象,于营养管将近完全缩进口腔时,术者用左手中示指夹住营养管的靠近食管部位,在保持营养管没有扭结的情况下,于右手将营养管从患者鼻腔外拉的同时,左手辅助营养管回缩至咽喉部。这样做,一方面能保证营养管回缩至咽喉部时能成直线状态而不会出现打结现象,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营养管向外移位。 应用此法置入的鼻胃管/鼻空肠管,由于其需能通过内镜通道,因而管腔内径受到限制,为其缺点。但操作过程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为其优点。 2.内镜旁抓持置管法 先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以了解上消化道情况,排除可能的插管禁忌。 按鼻胃管插入的方法,将鼻胃管/鼻空肠管由一侧鼻腔插入咽喉部或进入消化道后,于内镜明视下从内镜通道插入抓持钳或圈套器,抓持或套住管端,然后于内镜向消化道推进的同时,将鼻胃管/鼻空肠管同步向内推送,直至胃内或空肠内预定位置,然后在保证鼻胃管/鼻空肠管不随内镜滑出的情况下,将内镜退出而完成置管过程,再将鼻胃管/鼻空肠管外固定。 为保证鼻空肠管能送达较深的位置,当内镜将管端送至十二指肠降段后,可将内镜退至胃窦后,用抓持钳将空肠管再一段段地向十二指肠推送。为防止退镜的同时将营养管带出,可用抓持钳抓住营养管后,将抓持钳推入的同时后退内镜。从鼻腔送入营养管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营养在胃内打襻而容易从空肠内滑脱至胃腔内。 通过此法可以置入较粗的鼻胃管或鼻空肠管,但退镜时容易将鼻胃管/鼻空肠管同时带

超细(经鼻)胃镜简介以及操作流程

超细(经鼻)胃镜简介以及操作流程 1、超细(经鼻)胃镜简介 鼻胃镜是胃镜镜身细至能穿过鼻腔进人上消化道进行检查,镜身外径为5.9mm,因此又称超细胃镜。常规采用的经口内窥镜由于会接触到咽喉内侧的舌根,咽喉反射往往会让人想呕吐。而经鼻内窥镜不接触舌根即可到达消化器官,同时因其管腔较普通内镜细了很多,因此患者接受检查时想呕吐的感觉几乎没有。由于鼻腔内涂上了麻醉剂,所以也不觉得痛。另外,经鼻内镜检查的患者还可以坐着进行胃镜检查,因此可以一边观察监视器,一边向医生提问,对急于了解自己病情的患者更加人性化。 特别适合于以下人群: 1、对年老体弱或有心肺疾患不能耐受传统胃镜检查的病例,经鼻胃镜因其管径超细、镜身柔软,对病人的咽部刺激较小,减轻了迷走神兴奋,是一种安全方法有效的检查方法。 2、对于咽喉部、食管的良恶性狭窄,化学药品或药物腐蚀性咽喉部、糜烂、溃疡,经鼻胃镜检查可有效地减少对咽喉部、食管贲门黏膜损伤等并发症; 3、对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检查路径经鼻腔完成,可杜绝下颌关节脱位; 4、对口腔罹患疾病或不能张口容纳传统胃镜者,经鼻胃镜检查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5、此外,幼儿卡在食道的异物取除,传统胃镜因管径较粗不能完成的异物取出,经鼻镜都可以及时帮上忙。 2、超细(经鼻)胃镜操作流程 A、鼻腔部分局部麻醉 (1)检查开始前15分钟给予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半支。 (2)检查开始前10分钟,用鼻喷雾器把生理盐水液喷入两个鼻孔内,每一边2-3回。询问有无慢性鼻炎、鼻部手术、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及近期鼻衄等病史。 (3)请受检者塞住左边气道,用鼻子喷气;再塞住右边喷气,看那一边鼻道比较通畅,就选择哪一边鼻道进入。 (4)检查开始前5分钟,在选好的鼻孔中,滴入2滴呋麻滴鼻剂,并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喷洒鼻腔作局部麻醉。 (5)准备开始检查,用涂抹2%盐酸利多卡因棉花棒插入鼻腔以探查鼻腔内径,约1分钟,加强局部麻醉,达到润滑鼻腔的作用。 B、经鼻胃镜操作 检查时将利多卡因涂抹于鼻胃镜前端,鼻胃镜握于右手,轻轻置入鼻腔,再慢慢推入鼻道。一般可由下鼻道或中鼻道慢慢进入。到达咽部后,嘱患者作吞咽运动,进入食管腔后,其余操作程序与普通胃镜相同。

经鼻神经内镜技术

任何经鼻内镜的颅底操作都可以分为和传统开颅颅底手术相同的三个阶段: 1. 开颅(显露), 2. 核心过程(切除肿瘤), 3. 重建(关颅)。 笔者的鼻科同事进行第一步和第三步操作,并且在切除肿瘤的阶段持镜。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和相互学习可以提高为患者治疗的水平。 每一阶段都有一套不同的目标和技术要求。本章将讨论双鼻腔双手内镜颅底手术每一阶段的手术技巧和设备等基本知识。其他章节将对不同病种进行具体阐述。标准的主要手术团队由一名鼻科和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组成。 患者仰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部放在凝胶头圈或者其他类似的不固定头部的头架上。患者面部从发际到上唇需要消毒,铺巾时显露前额、眼睛(用Tegaderm覆盖保护)、鼻子和上唇。

作为每一例内镜颅底外科手术的标准部分,笔者使用颌面部薄层CT 进行导航。参考坐标系贴在前额,并以面部注册图像。一台用来显示内镜视频输出的高清显示器,可以放在手术床的任意一侧,供手术团队成员观看。 图1. 上图展示的是内镜颅底手术手术室的设置。这样的方案适合右利手的外科医生站在患者右侧。请注意两个显示器交叉放置在两个术者面前,导航的显示器放置在确

保进行手术操作的神经外科医生能够看到的位置。患者的头部向术者一侧旋转30度,这样手术医生就不用向患者方向倾斜。注意麻醉医生的位置。神经外科医生根据病变与中线的相对位置通过双侧鼻腔进行手术。笔者非常喜欢“对角线”的方法。如下图所示,内镜保持在病人的右鼻腔,瞄准左侧操作区域。一般而言,吸引器和内镜放置在同一侧鼻腔,并且内镜在吸引器的上方,这样在另一侧鼻腔使用剥离器时,手术器械互相干扰的风险最小化,而手术自由度和可操作性最大化。 图2. 左利手神经外科医生的手术室方案。设置原则类似于图1的说明。

鼻内镜术后三种鼻腔填塞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临床护理·鼻内镜术后三种鼻腔填塞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271200)于慧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现已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常规手术。过去,术后鼻腔填塞都使用碘仿纱条或凡士林纱条,其只起到机械压迫作用,但却存在头痛、鼻部肿痛和鼻腔不通气等弊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近年,随着生物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推出了多种新的各具特色的鼻腔填塞材料。本研究选择目前常用的3种鼻腔填塞物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Merocel及s-100吸收性止血绫。通过对填塞期和抽取时患者的舒适程度和控制鼻出血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7年9月至2010年10月因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而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共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5~72岁,平均(39±5)岁;根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分型分期标准[1],Ⅰ型2期12例,Ⅰ型3期18例,Ⅱ型1期24例,Ⅱ型2期30例,Ⅱ型3期22例,Ⅲ型14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FESS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开放窦口鼻道复合体,去除病变黏膜,伴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依手术填塞物材料和填塞方法不同分为3组:①凡士林纱条组:置入凡士林纱条以及红霉素软膏。②Merocel组:置入Merocel(3.5cm nosol tompon),外面以涂布有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的止血缕包裹,置入鼻内后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促其膨胀。③s-100吸收性止血绫(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生产),使用s-100吸收性止血绫配合填塞指套。 1.3效果评价:鼻腔胀痛、疼痛从术后4h开始记录。无痛:患者无任何疼痛或头鼻发胀的感觉;轻度痛:鼻腔和头部有轻微胀痛,但不影响睡眠;重度痛:鼻腔和头痛剧烈难忍,不能入睡,需用止痛药和镇静剂。有无出血分为3种情况:无出血:取出填塞物后无任何出血或微量渗血,无需处理;少量出血:取出填塞物时少量出血,出血量<5mL,填塞充血剂棉片很快停止;出血:取出填塞物时明显出血,出血量>5mL或需重新填塞止血处理。 1.4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种不同填塞材料引起的头痛及取出后出血程度组间差异进行χ2检验,见表1,2。表1可见,在鼻腔填塞后鼻腔胀痛、头痛程度比较中,s-100吸收性止血绫组的患者感觉不适程度最小,s-100吸收性止血绫组、Merocel组与凡士林纱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1,P<0.01);由表2可见,填塞材料取出后鼻腔出血程度比较中,s-100吸收性止血绫组、Merocel组出血量最少,凡士林纱条组出血量最多,与凡士林纱条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54.28,P<0.01)。 术后7d鼻内镜检查凡士林纱条填塞组9例(22.5%)鼻黏膜擦伤,21例(52.5%)肿胀;Merocel组7例(25.9%)黏膜肿胀;s-100吸收性止血绫组2例(5.6%)鼻黏膜擦伤,13例(36.1%)肿胀。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所用鼻腔填塞物在手术中的作用及其优点,介绍手术医生的情况,并介绍治疗效果和同类病友治疗的感受,让患者更容易接受,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护理指导:安排患者在安静、清洁、温度、湿度适宜的病室;戒烟;进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勤漱口;教会患者用口呼吸,并保持口腔湿润。教会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的方法,勿用力摸鼻和挖鼻;指导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2术后护理 3.2.1口腔护理: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每日3次,饭后用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术后感染机会,同时促进患者的食欲。教会患者用口呼吸,在口唇盖上湿纱布,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 3.2.2对症护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头痛、鼻部肿痛、鼻塞和鼻腔渗血的情况。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鼻部肿痛和鼻塞,如患者疼痛难忍受,可让患者张口呼吸,取半坐卧位,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入睡前予鼻腔滴石蜡油减轻患者不适感,并给予合适的卧位,减轻患者呼吸费力,向患者 表13种不同填塞材料鼻腔填塞后 鼻腔胀痛头痛程度比较 组别无痛轻度痛重度痛合计凡士林纱条组7181540 Merocel组2213540 s-100止血绫组355040合计643620120 表23种不同填塞材料取出后 鼻腔出血程度比较 组别无出血少量出血出血合计凡士林纱条组4221440 Merocel组2114540 s-100止血绫组308240合计554421120 2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