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金刚石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改善技术

类金刚石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改善技术
类金刚石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改善技术

类金刚石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改善技术

赵洋1

(1.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本文对当前国内外改善DLC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改善沉积工艺、掺杂、过渡层设计等,为改善DLC薄膜结合力提供依据。

[关键词]类金刚石薄膜;内应力;结合力

technology of improving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DLC films

Zhao Yang1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of improving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DLC film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supply the accordance of improving the adhesion,which includes the changing of deposition parameters, doping, interlayers, and so on.

[Key words] DLC films; intrinsic force;adhesion

1 引言

类金刚石薄膜(DLC),具有类似于天然金刚石的性质,是一种新型的硬质润滑功能薄膜材料[1],薄膜中的碳原子部分处于sp2杂化状态,部分处于sp3杂化状态,同时也有极少数处于sp1杂化状态[2]。由于具有优良的光、电和力学特性, 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4], 近年来DLC膜在许多方面已得到了工业化应用, 如在切削刀具, 自动化机械零部件等的表面涂层处理上。

然而,DLC膜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内部应力很高, 有些DLC膜应力高达10G Pa,使得薄膜的结合力特性较差、不易厚膜化,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这主要是由于DLC薄膜在沉积过程中,离子对基体表面的轰击和注入,使得膜基之间存在较大的应力,再加上本身具有的化学惰性, 难以与基体形成化学健合, 使得其与一些常用的衬底材料难于形成强固的粘合层。为改善DLC薄膜的特性,尤其是界面结合力,许多科研工作人员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目前,国内外改善DLC薄膜界面结合强度主要是从本征应力和界面应力的控制两方面来着手。其中,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掺杂第三元素[5]、引入中间过渡层或进行退火后处理[6]等方式来改善DLC膜结合力是目前技术研究的热点。

2 DLC结合力改善技术

2.1 DLC本征应力的控制

2.1.1改善沉积工艺

沉积气压、偏压、离子能量、气体前驱物等沉积工艺的改变,所制备的薄膜化学结构也有所改变。而类金刚石膜化学结构的不同,所引起的本征应力也不同。

peng等[7]研究了偏压和气压对膜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偏压的增加,应力迅速增加,他们认为由于碳原子的注入效应造成的。当碳原子的能量足以注入到膜层时,由于注入效应,膜层的应力增加当能量进一步增加时,由于产生热峰效应,应力得以释放,压应力降低。气压增加,应力降低,增加气压引起离子的平均自由程迅速减小,离子能量减小,抑制离子的注入,因此降低了应力。

Bhushan[8]的研究显示了等离子体中氢含量增加,膜的内应力降低。由于膜中氢含量增加,膜中一键发生扩向扩键转变,随着一键的数量增加,薄膜中的应力得以释放,形成软的类聚合物材料。

cheng等[9]的研究表明,随着偏压从-100V增加到-1200V,内应力从-4.7Pa 减小到-1.0GPa。他们认为影响膜中内应力的最重要的参数是氢含量和扩展比率,扩展比率增加和氢含量的减少导致膜中内应力的增加。

peng等人[10]的研究认为气体前驱物对膜的内应力有重要的影响。采用环己烷作为碳源沉积的膜应力最低,采用甲烷沉积的膜应力最高。他们认为应力与膜中自由态的氢的相对含量有直接的关系,自由态的氢含量增加,薄膜的应力增加。增加环己烷中氢的含量,使得自由态的氢的含量增加,导致薄膜应力的增加。他们建议苯和环己烷是沉积低应力膜的最佳选择。

2.1.2 掺杂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通过对类金刚石薄膜的元素掺杂如掺杂Si, N, U和CL等非金属元素,以及Sb, Na, K, I和Ti等金属元素,使其与碳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达到稳定类金刚石膜结构,可以降低其本征应力。

赵栋才等[11]利用脉冲电弧离子镀技术,调整掺硅石墨靶和纯石墨靶的数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硅含量的类金刚石薄膜样品。当硅含量达6.7at.%时,类金刚石薄膜的应力从4.5 GPa 降低到3.1 GPa,而薄膜的硬度和没有掺杂的类金刚石薄膜的硬度相比基本不变。他们认为硅核外有4个未成键电子,易于与碳形成sp3键,但C—Si键键能小于C—C键键能,使薄膜的应力有所减少。Lee等[12]的研究给出DLC膜应力和硬度随硅的原子数分数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当硅的原子数分数小于1%时,膜的应力下降了近1/2,从6GPa降至3.3GPa。再增加硅原子数分数,应力慢慢下降,当硅原子数分数为50%时,应力为0.8GPa。

Si 原子数分数(%)

图1 应力随硅的原子数分数变化关系

居建华等[13]对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掺氮类金刚石(DLC :N)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氮量的增加,DLC 薄膜的AFM 表面形貌中出现了几十纳米的非晶氮化碳CN x 结构,由于N 原子半径和C 原子半径相差不大,在CN 键所引起的晶格畸变比CH 键要小得多,减小了薄膜的内应力,从而提高了薄膜与衬底的结合力。

掺入金属粒子对降低DLC 薄膜内应力及提高DLC 膜基附着的效果经具有很多证据而为人们广泛认同,Narayan 等[14~15]在DLC 膜中掺杂了钛、铜、银、硅后,应力都显著下降。Corbell C 等[16]以甲烷为气源利用反应磁控溅射制备Me-DLC (W, Mo, Nb, Ti)时, 在比较小的流量情况下得到最小的内应力几乎可忽略(金属粒子含量较多),当气体流量增加,得到的薄膜的内应力(< 1 GPa) 也比纯DLC (约为3 GPa)低。掺金属对DLC 膜的影响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金属元素在膜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硬度下降得快,还是应力下降得快,随所掺的金属元素而异。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聂朝胤等[17]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镜面抛光的SCM415渗碳淬火钢基片上沉积了无掺杂类金刚石(DLC)薄膜和不同含量Ti 掺杂类金刚石(Ti2DLC)薄膜。随着Ti 的掺杂,膜基结合强度随Ti 的掺杂呈单调增强趋势。他们认为随着Ti 含量的增加,形成了TiC 纳米晶。这种纳米晶均匀分布的晶相P 非晶相纳米复合结构的薄膜具有很高的硬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但可以得到很高的硬度,还能将其内部压应力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Ti 掺杂所引起的薄膜组织结构及膜基界面状态的变化对膜基结合强度均有可能产生了影响。 2.2 DLC 界面应力的控制

2.2.1 引入过渡层 在工业应用中,使用合适的过渡层,能降低界面处的内应力,起到应力协调剩余压应力(GPa )

的作用,同时阻碍界面区位错和裂纹的扩展;其次,它还能增强界面的接触并导致更强的化学结合,即化学反应效应。

石志锋等[18]采用双弧磁过滤真空弧源,在钴、铬合金基体上成功沉积了Ti/DLC复合膜。结果表明,镀Ti过渡层的DLC薄膜与未镀过渡层的DLC薄膜相比,随着载荷的增加先后经历薄膜的变形、薄膜与基体共同变形、薄膜剥离3个阶段,膜基结合力高达740mN。Ronkainen等[19]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基体上,最佳过渡层也不同,在铝基体上选用Ti为过渡层最佳,而在不锈钢和烧结碳化物上采用TiC 过渡层最好。

2.2.2 引入多层膜和梯度膜

多层薄膜指的是由较软的非晶碳膜(应力较小的膜层)和硬度很高、应力很大的非晶碳膜交替沉积而得到的膜。这种结构的薄膜,较软的膜层能使硬膜层中的应力得到释放。梯度膜对应力的作用类似于多层膜中较软膜层的作用,能减小类金刚石膜与基体之间的较大的物理性质差异。梯度膜中间部分的组成和结构连续地呈梯度变化, 内部不存在明显的界面,沿厚度方向呈连续梯度变化。

赵栋才等[20]研究了两种厚度不同的Ti/ TiCx/ DLC过渡层和一种Ti/ TiN y/ TiN y C x/ DLC过渡层在7种金属基底上(W18Cr4V、Cr12、GCr15、TC4、40Cr、9Cr18、1Cr18Ni9Ti)制备了DLC薄膜,发现厚度为220nm的Ti/ TiC x/ DLC过渡层和220nm 的Ti/ TiN y/ TiN y C x/ DLC过渡层能使七种基体的结合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且通过摩擦磨损实验,这两种过渡层的摩擦系数也较低。

G.F.Yin[21]等研究了并设计了C注入钛合金,与Ti化合成为坚硬的TiC相, 当C 的注入浓度达到约33%时,就会析出TiC相。如果在离子注入过程中,逐级控制C的注入量和注入深度,最后沉积类金刚石薄膜,那么可以在Ti-6Al-4V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结构薄膜。

2.3 其它结合力改善方法

进行退火后处理是降低DLC应力来提高结合力力的一种途径,但该方法在降低内应力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牺牲薄膜的硬度,而且为了避免基体材料硬度的降低,对基体材料的回火温度有所要求,此外也是增加了一道后处理工序[22]。除此之外,采用对基体表面氮化、碳化、喷砂及等离子体清洗等表面预处理技术, 改善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 改善薄膜与基体的界面处物理性质的差异, 都能使D LC薄膜结合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采用复合处理技术, 即离子注人与薄

膜沉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处理技术, 可在薄膜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处进行动态“缝合”, 消除薄膜与基体之间连接较弱的界面, 大大提高膜层的附着力, 使膜基结合牢固。

3 结论

改善工艺参数, 采用掺杂, 过渡层、多层膜的设计引入等方法能够实现降低D LC薄膜的内应力,进而提高结合力, 但是, 常常要以牺牲薄膜的其他一些特性为代价, 如薄膜硬度的降低等, 因此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采用哪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的结合很重要。此外, 纳米结构D LC 薄膜的研究渐渐成为D LC薄膜研究的热点, 其中通过优化纳米多层膜的调制周期, 有望能够制备兼顾低内应力和高硬度的D LC薄膜, 给D LC薄膜的工业化带来了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付亚波,桑立军,常龙龙,等.DBD等离子体合成类金刚石薄膜及其性能表征[J].包装工程,2008,29(12):44—46.

[2] 郭延龙,王淑云,王小兵,等.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Vl-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45(3):32—37.

[3] VOEVODIN A A,SCHNEIDER J M,REBHOI C,et a1.Multilayer Composite Ceramic —metal DLC Coatings for Sliding wear Applications[J].Tribology International,1996,29(7):653—663.

[4] ZHAO J F,LIU Z H,MCLAUGHI IN J.The wear Effect on Microstructure of DLC Films PECVD-deposited on Al2 03:TiC substrates——a Confocal Micro—Raman Study[J].

Thin Solid Films,1999,375:159—165.

[5]Cristescu R, Patz T , Narayan R J, et al. [ J]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5, 247( 1- 4) : 217- 224

[6]Mo saner P, Bonelli M, Miotello A. [ J] . Applied Surface Scinece, 2003, 208-209: 561- 565.

[7]Peng X L, Clyne T W. Residual stress and debonding of DLC films on metallic substrates.Diam. Relat. Mater.1998, 7 (7): 944-950.

[8] Bhushan B. Chemical,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thin and hard amorphous carbon coatings as thin as 3.5nm: recent developments. Diam. Relat. Mater.1999, 8 (11): 1985-2015.

[9] Cheng Y, Wu Y, Chen D et al. Influence of deposition parameters on the internal stress in a-C:H films. Surf: Coat. Technol. 1999, 111 (2-3): 141一147.

[10] Peng X L, Clyne T W.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DLC films on metallic substrates: Part I-Film structure and residual stress levels. Thin Solid Films. 1998, 312 (1-2): 207-218.

[11] 赵栋才,任妮,马占吉,邱家稳,肖更竭,武生虎.掺硅类金刚石膜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物理学报2008,57 (03):1935-1940.

[12] Lee C S,Lee K R Eun K Y,et al.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i incorporated trihedral amorphous carbon films prepared by hybrid filtered vacuum arc process[J]. Diamond Re lat Mater,2002,11:198.

[13] 居建华,夏义本,张伟丽,王林军,史为民,黄志明,李志锋,郑国珍,汤定元.氮对类金刚石薄膜的微观结构内应力与附着力的影响. 物理学报2000,49(11):2310-2314.

[14] Narayan R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ser processing of diamond-like cardon-metal compositesv[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245:420

[15]Wei Q, Narayan R J,Sharma A K,et al. 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diamond-like carbon thin films[J]. J Vac Sci Technol A,1999,17(6):3406

[16]Corbell C, VivesM, Pinyol A, 等. 反应磁控溅射制备含金属(W, Mo, Nb, Ti) a-C: H 膜[J]. 表面与涂层技术, 2004, 1772178: 4092414 (英文版).

[17] 聂朝胤,谢红梅,杨娟,陈志谦.非平衡磁控溅射Ti 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基本特性. 材料热处理学报2008,29(03):148-151.

[18]石志锋,黄楠,孙鸿,朱生发. 钛过镀层对类金刚石薄膜的膜基结合力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功能材料2008,39(08):1340-1342.

[19] Ronkainen H, Vihersalo J, V arjus S et al. Improvement of a-C:H film adhesion by intermediate layers and sputter cleaning procedures on stainless steel, alumina and cemeted carbide[J]. Surf. Coat. Technology., 1997, 90(3): 190-196.

[20] 赵栋才,任妮,马占吉,肖更竭,武生虎.七种金属基底上类金刚石膜的过渡层制备研究.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28(4):346-350.

[21]Yin G F,Luo J M,Zheng C Q,et al.Preparation of DLC gradient biomaterials by means of plasma source ion implant- ion beam enhanced deposition [J]. Thin solid films,1999:60- 67. [22] Zhang W, T anaka A, Wazumi K, et al. [ J] . Diamond& amp; Related Materials, 2004, 13: 2166- 2169.

类金刚石薄膜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Material Sciences 材料科学, 2014, 4, 145-15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journal/ms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10.12677/ms.2014.44022 Th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n the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Minyong Du1, Ming Zhang1*, Jizhou Wei1, Haoliang Deng1, Shangjie Chu1, Kun Ren2 1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2College of EE and 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Email: duminyong@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 *m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 Received: May 28th, 2014; revised: Jun. 25th, 2014; accepted: Jul. 4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are very extensive since it was found due to the superior properties. Therefore, we had begun to study using molecular simul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get better properties and explore better structure as early as the 1980s. In this background,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se of the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study, and gives a brief summary for the representative study of each period. Then, we point out some of the key issues that the diamond-like simulation faces and give the prospect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Keywords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Interatomic Potentials 类金刚石薄膜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杜敏永1,张铭1*,魏纪周1,邓浩亮1,楚上杰1,任坤2 1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2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北京 Email: duminyong@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 *m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 收稿日期:2014年5月28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4日 *通讯作者。

类金刚石薄膜 资料介绍

类金刚石膜技术基础 一、类金刚石薄膜发展史: 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技术,是指利用各种光学薄膜制作技术制作接近天然金刚石和人造单晶金刚石特性(如在较宽光谱内均具有很高的光透过率--在2~15μm(微米)范围光的吸收率低到1%;具有很高的硬度、良好的导热性、耐腐蚀性以及化学稳定性高--1000℃(摄氏度)以上仍保持其化学稳定性等)的人造多晶金刚石薄膜、类金刚石薄膜(又称为硬碳膜、离子碳膜、或透明碳膜)的一种技术。 光学应用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主要采用低压化学汽相沉积(CVD)技术制备。低压CVD 技术包括热丝CVD法、等离子体CVD法、离子束蒸镀法、光/激光CVD法附加活性氢激光CVD 法等。 目前,CVD法制作金刚石薄膜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作为红外光学薄膜应用还需进一步解决金刚石薄膜对红外光学材料的粘着性和光散射的问题。CVD法制作的金刚石薄膜与硅基片的粘着性是不错的,但是与其他材料(如锗、硫化锌等)基片的粘着性就甚差,或是根本就粘着不到一起去。对于光散射的问题,则是要求如何更好地控制金刚石薄膜表面形态和晶粒结构。理想的CVD法制造的红外光学应用的金刚石薄膜或许是一种单晶结构的膜,但是,目前使用CVD法还不能制造单晶结构的金刚石薄膜。此外,大面积薄膜的制作、膜的光洁度等技术课题以及金刚石薄膜的制作成本问题,都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 1.1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研究进程 自196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不寻常的硬度和化学性能好的化学汽相沉积(CVD)碳形式的薄膜后,国外有不少研究单位开始研究金刚石薄膜的沉积工艺.1971年,艾森伯格(Aisenberg)和沙博(Chabot)等人,利用离子束蒸镀法,以石墨作薄膜材料,通过氩气弧光放电使石墨分解电离产生碳离子。碳离子经磁场聚焦成束,在比较高的真空条件下,在低压沉积室内的室温下的基片上沉积出了硬碳膜。这种硬碳膜具有近似于金刚石的一些特性-如透明度高、电阻抗大、硬度高等。当时,这种膜被人们称作i形碳。直到1976年,斯潘塞(Spencer)等人对这种应碳膜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确认膜中有金刚石等数种碳系结晶,后才被人们称之为类金刚石膜。就在这一年,德贾吉恩(Derjaguin)等人利用化学转变法合成出了金刚石薄膜。从此之后,低压CVD金刚石薄膜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7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科学家,论证了实用的CVD金刚石薄膜技术,接下来日本人又模仿和发展了此项技术。进入80年代后,低压CVD金刚石薄膜研究在日本蓬勃开展起来。在从1963~1987年的25年中,各国相继发表的有关金刚石薄膜制作技术及其相关材料的专利,共有672篇。其中美国

类金刚石薄膜改性橡胶 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专论四综述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合成橡胶工业,2018-05-15,41(3):237~242 CHINA SYNTHETIC RUBBER INDUSTRY ???????????????????????????????????????????????????????????? 类金刚石薄膜改性橡胶 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李路吉,文一峰?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570228) 一一摘要:介绍了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概述了类金刚石薄膜改性橡胶的表面结构,以及膜基结合力二表 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三 关键词:橡胶;类金刚石薄膜;改性;摩擦学性能;综述 一一中图分类号:TQ330.7+5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0-1255(2018)03-0237-06 一一橡胶作为一种常见的密封材料,其在航空航天二交通运输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十分普遍[1-3],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丙烯酸酯橡胶(ACM)二氟橡胶(FKM)二丁腈橡胶(NBR)以及氢化丁腈橡胶(HNBR)等三然而,橡胶作为一种单纯的密封材料,其在动态密封环境特别是在油密封环境中长久工作后会发生自身磨损失效的现象以及润滑油泄漏污染的隐患三因此,开发一种既拥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以适应密封环境,又无需润滑剂从而可避免污染的新型橡胶密封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三一① 改善橡胶表面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可以通过表面化学改性[4]二等离子体处理[5-6]二润滑[7]和表面涂覆[3,7]等方法实现三经改性或者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橡胶表面摩擦系数明显减小,虽然使用前期效果比较好,但却无法适应长期高强度磨损的环境,不能满足长期磨损的硬性条件;添加润滑剂的方法简单,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润滑剂的降解和泄漏等问题,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润滑效果下降;橡胶的表面涂覆是一类正在研发的新技术,经表面沉积适宜的涂层后,不仅能大幅提高橡胶表面的物理机械性能,还可以显著降低摩擦系数与摩擦损耗三此外,涂层的性能稳定,适合长期工作,并且无污染三橡胶的表面涂覆一般可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法和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来实现[8]三 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类亚稳态无定形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9-10],具有化学惰性二相对硬度高二低摩擦系数以及较低的磨损率[11]等优点,其在航空航天二汽车工业二光学器件和生物医学[12-15]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利用在橡胶表面沉积DLC薄膜以提高橡胶表面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三 1一DLC薄膜的结构 图1[16]是C原子sp3二sp2排列结构和H原子组成的DLC三元相图三从化学成分看,DLC薄膜主要由C元素或者C和H这2种元素组成,因此理论上可以与橡胶进行较好的融合三从组成结构看,DLC薄膜可以分为无氢膜与氢化膜,无氢DLC薄膜一般用PVD法制备,可以分为无定形碳膜(a-C)和四面体非晶碳膜(ta-C),前者微观表现为sp3和sp2混杂形成的三维网络,后者主要由超过80%的sp3结构组成框架,是一种超硬膜三氢化DLC薄膜可用CVD法制备,可以分为氢化非晶碳膜(a-C?H)和四面体氢化非晶碳膜(ta-C?H),相比于无氢DLC薄膜,其含氢质量分数在 一一一一 ①收稿日期:2017-06-20;修订日期:2018-02-22三 作者简介:李路吉(1995 ),男,浙江宁波人,本科三主要从 事功能薄膜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2篇三 基金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资助项目(ZDYF 2016019)三 ?通讯联系人三 万方数据

类金刚石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改善技术

类金刚石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改善技术 赵洋1 (1.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本文对当前国内外改善DLC薄膜界面结合力的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改善沉积工艺、掺杂、过渡层设计等,为改善DLC薄膜结合力提供依据。 [关键词]类金刚石薄膜;内应力;结合力 technology of improving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DLC films Zhao Yang1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of improving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DLC film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supply the accordance of improving the adhesion,which includes the changing of deposition parameters, doping, interlayers, and so on. [Key words] DLC films; intrinsic force;adhesion 1 引言 类金刚石薄膜(DLC),具有类似于天然金刚石的性质,是一种新型的硬质润滑功能薄膜材料[1],薄膜中的碳原子部分处于sp2杂化状态,部分处于sp3杂化状态,同时也有极少数处于sp1杂化状态[2]。由于具有优良的光、电和力学特性, 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4], 近年来DLC膜在许多方面已得到了工业化应用, 如在切削刀具, 自动化机械零部件等的表面涂层处理上。 然而,DLC膜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内部应力很高, 有些DLC膜应力高达10G Pa,使得薄膜的结合力特性较差、不易厚膜化,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这主要是由于DLC薄膜在沉积过程中,离子对基体表面的轰击和注入,使得膜基之间存在较大的应力,再加上本身具有的化学惰性, 难以与基体形成化学健合, 使得其与一些常用的衬底材料难于形成强固的粘合层。为改善DLC薄膜的特性,尤其是界面结合力,许多科研工作人员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目前,国内外改善DLC薄膜界面结合强度主要是从本征应力和界面应力的控制两方面来着手。其中,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掺杂第三元素[5]、引入中间过渡层或进行退火后处理[6]等方式来改善DLC膜结合力是目前技术研究的热点。 2 DLC结合力改善技术

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

?材料? 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3 杨保和33,崔 建,熊 瑛,陈希明,孙大智,李翠平 (天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薄膜电子与通信器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1) 摘要: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利用氢气、甲烷、氩气和氧气为前驱气体,在直径为5cm的(111)取 向镜面抛光硅衬底上沉积出高平整度纳米金刚石薄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谱和共焦显微显微拉曼光 谱我们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该薄膜平均粒径约为20nm。X射线衍射谱分析表明该薄膜具有 立方相对称(111)择优取向金刚石结构。在该薄膜一阶微显微拉曼光谱中,1332cm-1附近微晶金刚石的一阶 特征拉曼峰减弱消失,可明显观测到的三个拉曼散射峰分别位于1147cm-1、1364cm-1和1538cm-1,与己报导 的纳米金刚石拉曼光谱类似。该方法可制备出粒径约为20nm粒度分布均匀致密具有较高含量的sp3键的纳 米金刚石薄膜。 关键词:纳米金刚石薄膜;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中图分类号:O4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0086(2008)0520625203 T he fab rication of nano2di amond substrate for SA W d evice in high frequ ency and pow er Y ANG Bao2he33,CUI Jian,XIONG Y ing,CHEN X i2ming,SUN Da2zhi,LI Cui2ping (Dept.of Opt.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Tianjin K ey Lab.of Film Electronic&C ommunicate Devices,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A novel method to nano2diam ond films is provided.Nano2diam ond film has been prepared on(111)m irror polished Si substrate by m icrowave plasma chem ical deposition system with m ixture gases of H2,CH4,O2and Ar.C ombined SEM, golden phase micro2pictures,XRD spectrum and micro2Raman spectrum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film are charac2 terized.It is found that the film has uniform particle size and the average size,of diam ond particles is about20nm.According to the XRD spectrum,the film is cubic structure(111)diamond.And the only allowed Raman band in the first2order dia2 m ond spectrum near1332cm-1decreases and can′t be observed in the micro2Raman spectrum of the film.Three Raman band near1147cm-1,1364cm-1and1538cm-1lie in the spectrum which are sim ilar to the reported nano2diam ond films. 20nm plain diam ond film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sp3i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K ey w ords:nano2diamond film;mic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1 引 言 当今世界,电子和光电子产品正迅速朝着速度更快、体积更小、功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但是小体积、高功率的电子和光电器件由于会在小面积上产生大量的热(有时高达几个kW/ cm2)而导致出现一个极大的热通量,如果不能迅速降温散热器件就容易出现问题。金刚石具有所有物质中最高的热导率,最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抗各种辐射能力等,这使它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薄膜功能材料[1~5]。 然而,作为实用的薄膜功能材料往往需要薄膜有很好的平整度。由于金刚石晶体生长特点是呈笋状生长,所以具有一定厚度的高平整度的微晶金刚石薄膜的制备难度很大[3]。另外,考虑到微晶金刚石的硬度和粗糙度,抛光过于昂贵和消费时间。所以也有必要探索自然生长具有光滑表面的薄膜。纳米金刚石膜致密光滑,缺陷和晶界尺度远小于微米量级,具有与金刚石微晶近似的较高的弹性模量,是非常优异的声表面波基底材料[2,4,5];另外,由于纳米金刚石的沉积方法是通过减少反应气体中刻蚀气体氢气的比重,增加反应中碳的二聚物C2,所以生长机制不同于微晶薄膜,可以制备表面平整且较厚的膜[2]。以上原因使高平整度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成为金刚石声表面波器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目前已报导的纳米金刚石膜的制备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 光电子?激光 第19卷第5期 2008年5月 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Laser Vol.19No.5 May2008 3收稿日期:2006210203 修订日期:2007212218  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76011);天津市自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5YF J Z JC00400);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06TXT JJC14701);天津市自然基金资助项目(05YF J M JC05300)  33E2m ail:bhyang207@https://www.360docs.net/doc/178329994.html,

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和应用

类金刚石膜调研 类金刚石薄膜发展史: 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技术,是指利用各种光学薄膜制作技术制作接近天然金刚石和人造单晶金刚石特性(如在较宽光谱内均具有很高的光透过率--在2~15μm(微米)范围光的吸收率低到1%;具有很高的硬度、良好的导热性、耐腐蚀性以及化学稳定性高--1000℃(摄氏度)以上仍保持其化学稳定性等)的人造多晶金刚石薄膜、类金刚石薄膜(又称为硬碳膜、离子碳膜、或透明碳膜)的一种技术。 光学应用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主要采用低压化学汽相沉积(CVD)技术制备。低压CVD 技术包括热丝CVD法、等离子体CVD法、离子束蒸镀法、光/激光CVD法附加活性氢激光CVD 法等。 目前,CVD法制作金刚石薄膜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作为红外光学薄膜应用还需进一步解决金刚石薄膜对红外光学材料的粘着性和光散射的问题。CVD法制作的金刚石薄膜与硅基片的粘着性是不错的,但是与其他材料(如锗、硫化锌等)基片的粘着性就甚差,或是根本就粘着不到一起去。对于光散射的问题,则是要求如何更好地控制金刚石薄膜表面形态和晶粒结构。理想的CVD法制造的红外光学应用的金刚石薄膜或许是一种单晶结构的膜,但是,目前使用CVD法还不能制造单晶结构的金刚石薄膜。此外,大面积薄膜的制作、膜的光洁度等技术课题以及金刚石薄膜的制作成本问题,都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 1.1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研究进展 自196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不寻常的硬度和化学性能好的化学汽相沉积(CVD)碳形式的薄膜后,国外有不少研究单位开始研究金刚石薄膜的沉积工艺.1971年,艾森伯格(Aisenberg)和沙博(Chabot)等人,利用离子束蒸镀法,以石墨作薄膜材料,通过氩气弧光放电使石墨分解电离产生碳离子。碳离子经磁场聚焦成束,在比较高的真空条件下,在低压沉积室内的室温下的基片上沉积出了硬碳膜。这种硬碳膜具有近似于金刚石的一些特性-如透明度高、电阻抗大、硬度高等。当时,这种膜被人们称作i形碳。直到1976年,斯潘塞(Spencer)等人对这种应碳膜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确认膜中有金刚石等数种碳系结晶,后才被人们称之为类金刚石膜。就在这一年,德贾吉恩(Derjaguin)等人利用化学转变法合成出了金刚石薄膜。从此之后,低压CVD金刚石薄膜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70年代中期,前苏联

类金刚石薄膜的性能与应用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论文

类金刚石薄膜的性能与应用 摘要: 类金刚石膜(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是一类性质类似于金刚石如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耐腐蚀、良好的光学性能等,同时其又具有自身独特摩擦学特性的非晶碳膜。作为功能薄膜和保护薄膜,其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光学、医学、航天等领域中。类金刚石膜制备方法比较简单,易实现工业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超硬材料类金刚石薄膜制备气象沉积表面工程技术引言 磨损是工程界材料功能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由此造成的资源、能源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可用“巨大”来表示。然而,磨损是发生于机械设备零部件表面的材料流失过程,虽然不可避免,但若采取得力措施,可以提高机件的耐磨性。材料表面工程主要是利用各种表面改性技术,赋予基体材料本身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力学、物理或化学性能,如高硬度、低摩擦系数、良好的化学及高温稳定性、理想的综合机械性能及优异的摩擦学性能,从而使零部件表面体系在技术指标、可靠性、寿命和经济性等方面获得最佳效果。硬质薄膜涂层因能减少工件的摩擦和磨损,有效提高表面硬度、韧性、耐磨性和高温稳定性,大幅度提高涂层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工业、纺织工业、地质钻探、模具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

一、超硬薄膜材料 随着材料科学和现代涂层技术的发展,应用超硬材料涂层技术改善零部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是21世纪表面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超硬薄膜是指维氏硬度在40GPa以上的硬质薄膜。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以下几种超硬薄膜: 1 金刚石薄膜 金刚石薄膜的硬度为50~100GPa(与晶体取向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研究热潮。金刚石膜所具有的最高硬度、最高热导率、极低摩擦系数、很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化学稳定性的优异性能组合使其成为最理想的工具和工具涂层材料。金刚石薄膜在摩擦学领域应用的突出问题,就是在载荷条件下薄膜与基体之间的粘附强度以及薄膜本身的粗糙度问题,目前,己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金刚石薄膜将会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立方氮化硼(c-BN)薄膜 立方氮化硼(c-BN)薄膜的硬度为50~80GPa,它具有与金刚石相类似的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能也与金刚石十分相似。与金刚石相比,c-BN的显著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适用于作为超硬刀具涂层,特别是用于加工铁基合金的刀具涂层。 3 碳氮膜 碳氮膜是新近开发的超硬薄膜材料,理论预测它具有达到和

类金刚石薄膜

类金刚石薄膜材料 班级:材料物理081401 姓名:谭旭松 学号:200714020124

1.1类金刚石薄膜材料的概述 类金刚石薄膜(Diamond Like Carbon)简称DLC,它是一类性质近似于金刚石,以sp3和 sp2键杂化的碳原子空间网络结构的亚稳态非晶碳膜。依据制备方法和工艺不同,DLC的性质可以在非常大的范围变化,既可能非常类似与金刚石,也可能非常类似与石墨。其硬度、摩擦系数、导热率、光学带隙、光学透光率、电阻率等都可以依据需要进行“调制”。一般类金刚石薄膜沉积温度较低、膜面平整光滑,因而在机械电子光学声学计算机的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如耐磨层、高频扬声器振膜、光学保护膜等,因此对DLC的开发研究引起很多材料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自从1971年Aisenberg 和Chabot 两位科学家利用碳离子束沉积出DLC 薄膜以来,人们已经成功地研究出了许多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以及液相法制备DLC 薄膜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之中有两个法分别为气相法和沉积法。 1.2类金刚石薄膜材料的结构和分类 常态下碳有三种键和方式:sp1,sp2,sp3。在sp3态碳原子的四个电子按四面体形状分布成sp3杂化轨道,形成强σ键;在sp2态,碳原子的四个电子中的三个形成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次轴对称的sp2杂化轨道,它们可形成强σ键第四个电子轨道与该平面垂直,形成π键;在sp1态,仅两个电子形成σ键,另两个电子形成π键。金刚石(diamond)—碳碳以 sp3键的形式结合;石墨(graphite)—碳碳以sp2键的形式结合;而类金刚石(DLC)—碳碳则是以sp3和 sp2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的无定形碳的一种亚稳定形态,它没有严格的定义,可以包括很宽性质范围的非晶碳,因此兼具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优良特性;所以由类金刚石而来的DLC膜同样是一种亚稳态长程无序的非晶材料,碳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是共价键,主要包含sp2和sp3两种杂化键,因而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和性能介于金刚石和石墨之间,收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影响类金刚石薄膜中还可能含有H等杂质,形成一定数量的C-H键。 类金刚石薄膜(DLC)是1种非晶薄膜,可分为无氢类金刚石碳膜(a-C)和氢化类金刚石碳膜(a-C:H)两类。无氢类金刚石碳膜有a-C膜(主要由sp3和sp2键碳原子相互混杂的三维网络构成),以及四面体非晶碳(tetrahedral carbon,简称ta-C)(主要由超过80%的sp3键碳原子为骨架构成);氢化类金刚石碳膜(a-C:H)又可分为类聚合物非晶态碳(polymer—like carbon,简称PLC)、类金刚石碳、类石墨碳3种,其三维网络结构中同时还结合一定数量的氢. 类金刚石碳膜(diamond-like carbon films,简称DLC膜),的基本成分是碳,由于其碳的来源和制备方法的差异,DLC膜可分为含氢和不含氢两大类。DLC膜是一种亚稳态长程无序的非晶材料,碳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是共价键,主要包含sp2和sp3两种杂化键,在含氢DLC膜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C-H键。我们从1996年起开始磁过滤真空弧及沉积DLC膜研究,正在完善工业化技术。如等离子体源沉积法、离子束源沉积法、孪生中频磁控溅射法、真空阴极电弧沉积法和脉冲高压放点等。不同的制备方法,DLC膜的成分、结构和性能不同。类金刚石碳膜作为新型的硬质薄膜材料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如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热导率、高电阻率、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化学惰性等,可广泛用于机械、电子、光学、热学、声学、医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开发了等离子体-

类金刚石薄膜

类金刚石薄膜 类金刚石薄膜是近来兴起的一种以sp3和sp2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的亚稳态材料,兼具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优良特性,而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良好光学性能以及优秀的摩擦学特性。 类金刚石薄膜通常又被人们称为DLC薄膜,是英文词汇Diamond Like Carbon的简称,它是一类性质近似于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良好光学性能等,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摩擦学特性的非晶碳薄膜。碳元素因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不同结合方式,从而使其最终产生不同的物质:金刚石(diamond)—碳碳以sp3键的形式结合;石墨(graphite)—碳碳以sp2键的形式结合;而如同绪论里所述类金刚石(DLC)—碳碳则是以sp3和sp2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的无定形碳的一种亚稳定形态,它没有严格的定义,可以包括很宽性质范围的非晶碳,因此兼具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优良特性;所以由类金刚石而来的DLC膜同样是一种亚稳态长程无序的非晶材料,碳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是共价键,主要包含sp2和sp3两种杂化键,而在含氢的DLC膜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C-H键。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轨道沿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σ键是原子轨道沿轴方向重叠而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重叠程度,因此σ键比较稳定。σ键是能围绕对称轴旋转,而不影响键的强度以及键跟键之间的角度(键角)。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两个原子轨道充分接近后,能通过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形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能量低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分子轨道叫成键轨道,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分子轨道叫反键轨道。以核间轴为对称轴的成键轨道叫σ轨道,相应的键叫σ键。以核间轴为对称轴的反键轨道叫σ*轨道,相应的键叫σ*键。分子在基态时,构成化学键的电子通常处在成键轨道中,而让反键轨道空着。σ键是共价键的一种。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点,σ键有方向性,两个成键原子必须沿着对称轴方向接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第二点,成键电子云沿键轴对称分布,两端的原子可以沿轴自由旋转而不改变电子云密度的分布;第三点,σ键是头碰头的重叠,与其它键相比,重叠程度大,键能大,因此,化学性质稳定。共价单键是σ键,共

几种CVD制备金刚石薄膜的方法.

几种CVD制备金刚石薄膜的方法 1.热丝CVD法 此法又称为热解CVD法,Matsumoto等人采用热丝CVD法成功地生长出了金刚石薄膜。该法是把基片(Si、Mo、石英玻璃片等放在石英玻璃管做成的反应室内,把石英管内抽成真空后,把CH4和H2的混合气体输人到装在管中的钨丝附近(两种气体的流量比为0.5%-5%。用直流稳压电源加热钨丝到约2000℃,反应室内温度为700~900℃,基片温度为900℃左右,室内气体压力为1×103-1×105Pa。在这样的反应条件下,CH4和H2混合气中的H2被热解,产生原子态氢,原子态氢与CH4反应生成激发态的甲基,促进了碳化氢的热分解,促使金刚石SP3杂化C-C键的形成,使金刚石在基片上沉积,获得立方金刚石多晶薄膜。沉积速率为8-10μm/h 我国的金曾孙等人也用热丝CVD法生长出质量很好的金刚石薄膜。实验表明,基片温度和甲烷的浓度是薄膜生长最为重要的参数,它们对金刚石薄膜的结构、晶形、膜的质量和生长速率影响甚大。该法的特点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沉积出质量较好的金刚石膜。 2.电子加速CVD法 此法是在用热丝CVD法沉积金刚石薄膜过程中,用热电子轰击基片表面,加速金刚石在基片上沉积。与热丝CVD法不同的是,该法把电压正极接在用铝制成的基片架上,经加热的钨丝发射电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轰击阳极的基片。CH4和H2的混合气体被输送到基片表面,由于热反应和热电子轰击的双重作用,使气体发生分解,形成各种具有活性的碳氢基团,促使具有双键和三键的碳离解,加速金刚石的成核和生长。基片可选用Si、SiC、Mo、WC、A12O3等材料。一般的工艺参数是:甲烷为ψ(CH4=0.5%~2.0%;气体流速为5-50cm3/min;基片温度在500~750℃之间;钨丝温度为2000℃;基片支架的电流密度为10mA/cm2,电压150V。用此法沉积出的金刚石薄膜的性质与天然金刚石基本相同,晶形完整,生长速率一般为3~5μm/h。此法的特点是通过电子轰击基片,从而加速了CH4和H2的分解,增加了基片表面上金刚石的

金刚石薄膜的性能研究

金刚石薄膜的性能研究 金刚石薄膜的应用 由于金刚石的优异性质,加上CVD法大大降低了金刚石的生产成本而CVD金刚石薄膜的品质逐渐赶上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天然金刚石而使得金刚石薄膜广泛地用于工业的许多领域: 1 工具领域 随着汽车、航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以及对材质轻量化、高比强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有色金属、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纤维增强金属(FRM)以及石墨、陶瓷等新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而对加工这些材料的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刚石的高硬度,耐磨损,高热导,低热膨胀系数,低摩擦系数,化学惰性等优点使得金刚石是加工非铁系材料的理想工具材料。HTHP金刚石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被用于刀具领域,但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刀具种类受限而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将金刚石薄膜直接沉积在刀具表面,能极大地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加工质量也大为提高。 2 热沉领域 目前国内半导体功率器件采用铜作热沉,在同时要求绝缘的场合采用氧化铍陶瓷。但氧化铍在制备过程中有剧毒物质产生,在发达国家已禁止使用。金刚石在室温下具有最高的热导率,是铜、银的5倍,又是良好的绝缘体,因而是大功率激光器件、微波器件、高集成电子器件的理想散热材料 采用金刚石热沉(散热片)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已经用于光通信,在激光二极管、功率晶体管、电子封装材料等方面都有应用;金刚石热沉商品也已在国外市场出现。金刚石热沉的另一应用前景是用于正在发展之中的多芯片技术(MCMs,Multi Chip Modules),这一技术的目标是把许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三维的方式紧密排列结合成为超小型的超高性能器件,而这些芯片的散热则是该技术的关键,显然金刚石薄膜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最理想的材料。 3 光学应用领域 金刚石的光学吸收在0.22μm左右,相当于真空紫外光波段,从此位置直到毫米波段,除位于~5μm附近由于双声子吸收而造成的微弱吸收峰(吸收系数~12.3cm-1)外,不存在任何吸收峰。 金刚石膜作为光学涂层的应用前景非常好。在军事可用作红外光学窗口和透镜的涂层。在民用方面可用作在恶劣环境(如冶金,化工等)下工作的红外在线监测和控制仪器的光学元件涂层。CVD金刚石膜通常沉积温度在800~1000℃左右,大多数光学材料衬底都不允许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沉积金刚石膜,因此在低温下沉

金刚石薄膜

金刚石薄膜 类金刚石薄膜是近来兴起的一种以sp3和sp2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的亚稳态材料,兼具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优良特性,而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良好光学性能以及优秀的摩擦学特性。 结构 类金刚石薄膜通常又被人们称为DLC薄膜,是英文词汇DiamondLikeCarbon的简称,它是一类性质近似于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良好光学性能等,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摩擦学特性的非晶碳薄膜。碳元素因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不同结合方式,从而使其最终产生不同的物质:金刚石(diamond)-碳碳以sp3键的形式结合;石墨(graphite)-碳碳以sp2键的形式结合;而如同绪论里所述类金刚石(DLC)-碳碳则是以sp3和sp2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的无定形碳的一种亚稳定形态,它没有严格的定义,可以包括很宽性质范围的非晶碳,因此兼具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优良特性;所以由类金刚石而来的DLC膜同样是一种亚稳态长程无序的非晶材料,碳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是共价键,主要包含sp2和sp3两种杂化键,而在含氢的DLC膜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C-H键。 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轨道沿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

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σ键是原子轨道沿轴方向重叠而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重叠程度,因此σ键比较稳定。σ键是能围绕对称轴旋转,而不影响键的强度以及键跟键之间的角度(键角)。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两个原子轨道充分接近后,能通过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形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能量低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分子轨道叫成键轨道,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分子轨道叫反键轨道。以核间轴为对称轴的成键轨道叫σ轨道,相应的键叫σ键。以核间轴为对称轴的反键轨道叫σ*轨道,相应的键叫σ*键。分子在基态时,构成化学键的电子通常处在成键轨道中,而让反键轨道空着。 σ键是共价键的一种。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点,σ键有方向性,两个成键原子必须沿着对称轴方向接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第二点,成键电子云沿键轴对称分布,两端的原子可以沿轴自由旋转而不改变电子云密度的分布;第三点,σ键是头碰头的重叠,与其它键相比,重叠程度大,键能大,因此,化学性质稳定。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有一个σ键,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两个π键组成。 分类 类金刚石薄膜(DLC)是1种非晶薄膜,可分为无氢类金刚石碳膜(a-C)和氢化类金刚石碳膜(a-C:H)(图2)两类。无氢类金刚石碳膜有a-C膜(主要由sp3和sp2键碳原子相互混杂

oDLC类金刚石镀膜技术知识介绍

oDLC类金刚石镀膜技术知识介绍 DLC(类金刚石薄膜)定义: 类金刚石薄膜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以sp3和 sp2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的亚稳态材料,兼具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优良特性,而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良好光学性能以及优秀的摩擦学特性。类金刚石薄膜通常又被人们称为DLC薄膜,是英文词汇Diamond Like Carbon的简称,它是一类性质近似于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电阻率.良好光学性能等,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摩擦学特性的非晶碳薄膜。 DLC薄膜性能 机械性能:高硬度和高弹性模量、优异的耐磨性、低摩擦系数 电学性能:表面电阻高化学惰性大 光学性能:DLC膜在可见光区通常是吸收的,在红外去具有很高的透过率稳定性:亚稳态的材料、热稳定性很差,400摄氏度 oDLC镀膜技术解析: oDLC镀膜技术,是指通过纳米镀膜技术将DLC(类金刚石薄膜)均匀地沉积于钢化玻璃或者物质表面,形成一层独特的保护膜。借助类金刚石薄膜自身的高硬度优势提高钢化玻璃的表面硬度,改善其防刮抗压性能。、 oDLC镀膜技术的应用 由于DLC类金刚石有着和金刚石几乎一样的性质,因此,它的产品被广泛应用到机械、电子、光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同时类金刚石膜有着比金刚石膜更高的新能价格比,所以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可以代替金刚石膜。 1、机械领域的应用 ①用于防止金属化学腐蚀和划伤方面 ②磁介质保护膜 2、电子领域的应用 ①UISI芯片的BEOL互联结构的低K值的材料 ②碳膜和DLC薄膜交替出现的多层结构构造共振隧道效应的多量子阱结构 3、光学领域的应用 ①塑料和聚碳酸酯等低熔点材料组成的光学透镜表面抗磨损保护层 ②DLC膜为性能极佳的发光材料之一:光学隙带范围宽,室温下光致发光和

200915010121化学气相沉积(CVD ) 金刚石薄膜

化学气相(CVD ) 金刚石薄 膜的 主要制备方法及应用

?金刚石又名钻石, 是碳的同素异构体, 属于立方晶系, 具有面心立方结构, 典型的原子晶体。金 刚石具有很多无与伦比的优异性能, 机械特性、 热学特性、透光性、纵波声速、半导体特性及化 学惰性等, 在自然界所有的材料中均是首屈一指的。例如: 金刚石硬度是自然界中硬度最高的, 热导率是已知材料中最高的(是铜的热导率5 倍) , 高绝缘性和从红外到紫外极宽的透光性??。由于 自然界中金刚石储量极少,

, 因此价格昂贵, 而且无论天然金刚石还是高温高压下合成的人造金刚石都是离散的颗粒状, 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近几年, 发达国家对化学气相沉积(简称CVD) 金刚石膜制备及应用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投资。由于CVD 金刚石制造成本低, 可以大面积化、曲面化, 而且其厚度可按需要从不足1Lm 直至数毫米, 而且制备出的CVD 金刚石薄膜物理性和天然金刚石基本相同或接近, 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使金刚石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大。

制备方法1. 1热灯丝CVD 法 (HFCVD) (如图1)

热灯丝CVD 法是在基片表面的附近用5 0. 15mm 左右螺旋钨丝通电加热、钨丝温度控制2000~2200℃。真空室压力控制40 乇左右, 基片温度控制在700~1000℃左右, 基片与钨丝距离l<10mm , 然后通入CH4 和H2 混合气体,使它们激发离解, 从而在基片表面生成金刚石。此法的改良形式是EACVD 法,实际上就是在热丝CVD 基础上给基片加一个150V 左右偏压, 使薄膜在沉积过程中同时受到电子的轰击, 可使薄膜中沉积速率得到提高。 此方法简单易行,缺点是沉积速度较慢v <10Lm?h , 不均匀, 工艺稳定性差, 易污染。

纳米金刚石薄膜的性能研究

纳米金刚石薄膜的性能研究 摘要:纳米金刚石薄膜的优异性能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同时也成为CVD金刚石薄膜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它在很多领域都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是我们将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薄膜材料。本文简单介绍了纳米金刚石薄膜的一些应用,并主要从光学、力学和电学的角度对其性能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纳米金刚石薄膜性能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 Abstract: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 are of interest for many researchers and have become a new hot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mond films prepar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It has good prospects in many fields, and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film material of our lives. The paper introduced briefly the applications of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 while its properti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mainly from the optic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ints. Keywords: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 properties

金刚石膜的应用以及制备方法

金刚石膜的应用以及制备方法 ——————微波等离子体CVD制备金刚石膜 前言: 随着对金刚石的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应用,对硬质碳素材料有了进一步探索和需求,因此渴望找到一种可以代替金刚石的的材料。自从1971年Aisenberg和Chabot第一次利用碳的离子束沉积技术制备出具有金刚石特征的非晶碳膜以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制备类金刚石薄膜的浪潮。金刚石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高弹性模量、高热导、高绝缘、高稳定性、宽能隙和载流子高迁移率等优异性质和这些优异特性的组合,是一种在传统工业、军事、航天航空和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被称为是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硅时代以来的第五代新材料,亦被称为是继塑料发明以来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最伟大的发明。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简称:CVD金刚石膜),具有沉积速度快、纯度高、成膜均匀、面积大、结晶好、成本低等优点,是当今国际上制备金刚石膜的最先进方法,亦是金刚石膜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世界上各大金刚石膜制品公司皆主要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法制备金刚石膜。 一、金刚石膜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金刚石膜刀具应用 金刚石膜硬度高、热导率高、摩擦系数低、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这些优异性能的组合,可制成金刚石膜的切削刀具、机芯、密封件、人工关节等。使用金刚石膜工具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工具的使用寿命与工效,还可以极大提高加工精度。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超硬合金、陶瓷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超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难题,为高、新、精、尖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金刚石膜光学应用

使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法沉积金刚石膜于镜头、钟表、仪表等表面,可制造真正的永不磨损镜头和钟表等,并极大提高光学镜头的适用范围和成像质量,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美国哈勃望远镜的镜头使用了表面沉积金刚石薄膜技术,以适应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和提高成像质量。 (3)金刚石膜航天应用 金刚石膜具有良好的抗辐照性能,以金刚石膜为基底的电子器件在高空电离辐射、热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在航天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使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法沉积金刚石膜于窗口表面,可以充分利用其高硬度、高热导等特性,制造各种航天器和深海设备的观察窗口。美国发射的金星探测器的观察窗口就使用了金刚石膜技术。 (4)金刚石膜军事应用 用金刚石膜窗口制作各种激光制导、红外制导导弹的头罩,可以极大地提高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命中率。当导弹以10马赫飞行时,温度升到5000℃,此时制导窗口不仅要经受高温的考验,还要经受空气中微尘、水分子和空气分子的高速撞击,使用传统的ZnS、ZnSe 、Ge等材料制成的窗口即已受热变软、变形、打毛甚至变盲,而金刚石膜窗口却能安然无恙。 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和空间公司(Lockheed Missiles and Space Company)采用CVD金刚石膜制造导弹拦截窗口,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并在单面镀金刚石膜后可增加透过率13%,双面镀膜后增加透过率26%。“AIM-9L Sidewinder”空对空热寻导弹,因为使用了金刚石膜窗口,大大提高了热寻的灵敏度。 (5)金刚石膜热沉应用 金刚石膜系高热导的绝缘体,用作大功率电器件的散热衬底而无需专门的冷却系统,在提高电子设备紧凑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提高了电子器件的可靠性,这对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F16战机的分频电路就使用了CVD金刚石膜衬底。如果卫星上全部使用金刚石膜作为电路的衬底,冷却系统将减少90%的重量,不仅尺寸大大减小,结构紧凑,而且改善了工作环境,增强了电子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使卫星总重量降低50%以上,发射效率成倍提高。 (6)金刚石膜电子学应用 《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认为:“电子和光学器件领域将是金刚石膜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