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

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
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

作者:张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刊名:

人文杂志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年,卷(期):2013(12)

参考文献(12条)

1.汉娜·阿伦特;张旭东;王斑启迪 2008

2.阿多诺;王柯平美学理论 1998

3.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008

4.乔治·索雷尔;国英斌;何君玲进步的幻觉 2009

5.汉娜·阿伦特;张旭东;王斑启迪 2008

6.汉娜·阿伦特;张旭东;王斑启迪 2008

7.阿瑟·丹托;王春辰美的滥用 2007

8.斯文·克拉默;鲁路本雅明 2008

9.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

10.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008

11.哈贝马斯;郭军;曹雷雨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 2011

12.Ernst Bloch;Georg Lukacs;Walter Benjamn Theodor Adorno,Aesthetics and Politics,Verso edition 1977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78659402.html,/Periodical_rwzz201312011.aspx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绪论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马梦琪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管理者的授权艺术 【林广亮】

《管理者的授权艺术》大纲 主讲:林广亮 课程背景: 作为企业管理者,日常工作中有些事务需要自己亲自处理,有些事务则应指派下属去做。下属完成上司指派的工作任务,需要得到上司授予一定的职权,可是如果授权过宽、较大,下属就可能以势压人、目中无人或者损害公司利益和上司威信;若授权过窄或者含糊不清,就会使下属在执行任务中产生障碍,缺乏信心,不利于任务执行。那么我们如何把握授权的分寸,既给下属足够的独立工作权限,又不会造成让下属“拿着鸡毛当令箭”呢? 课程收益: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视频分享、问答点评,帮助各级管理者找出自己在授权方面有哪些改进的余地;通过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工具和方法,帮助管理者大幅度提升管理效能。 授课对象:中层管理者(经理级别为主) 课程时长:6H(1天) 第一讲、关于集权、分权 一、什么情况下该集权?如何集权? 1、案例分享 2、讨论 二、什么时候该分权?如何分权? 1、案例分享 2、讨论 第二讲、如何进行有效授权 一、什么是授权?为什么要授权? 1、授权的必要性 2、授权的好处 3、不授权的代价 4、人物及案例分析:黄宏生、柳传志、王石 5、分享:实际工作中,我们在授权时遇到了那些问题? 二、授权的障碍

1、授权障碍的体现 2、克服障碍的心灵鸡汤 3、能有效授权的人 案例分析 4、工作教导技巧 思考:有关培育与指导部属之看法 三、如何进行有效授权 1、选择任务 2、保留任务 3、规划授权 4、考虑角色 5、认清责任 6、选贤任能 7、撰写说明 8、求同存异 9、交代任务 案例分析 四、有效授权十要诀 要诀一:授权不一定是大事 要诀二:先列清单再授权 要诀三:找对你打算授权的人 要诀四:帮员工设想可成长项目 要诀五:授权了就该适度放手 要诀六:授权后也要适时闻问 要诀七:明确绩效指标与期限 要诀八:授权的限度要弄明白 要诀九:提供支持措施 要诀十:为下次授权做“检讨” 五、如何监控工作进度 1、施加控制 2、减少风险 3、强化角色 4、提供支持 5、维持界限

跨世纪的对话_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

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总第115期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跨世纪的对话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 苏 宏 斌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是各种现代思想与马克思的历史唯 物论之间对话和交融的结果。本雅明的出发点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哲学,因此他把艺术生产论 解释为美学上的形式本体论;阿尔都塞和马歇雷把马克思的思想结构主义化了,因而在科学与 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张力中寻找艺术的位置;伊格尔顿试图综合这两种倾向,并重新返回马 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立场,提出了一套融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于一体的批评理论。艺术生产论在 西方的发展过程既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代的充分活力,又启发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对话与 融合才能保持这种活力,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作者苏宏斌,1966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生产论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它以本雅明对马克思的有关思想的创造性阐发为标志。自那时以来,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他们一方面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想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各自的思想倾向和美学观念出发加以引申和发挥。因此,艺术生产论实际上是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思想的对话中发展起来的。深入探讨这种对话的内在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中的位置,而且,对于我们建构自己的艺术生产论体系也必然具有启发意义。 1 在本雅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美学观和历史观,因此,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两种思想之间的对话与交融。 本雅明前期所持的是一种“寓言论”的艺术观,其思想基础则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哲学。由于犹太神秘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一种“纯粹语言”,这种语言不是传达的工具,而恰是被传达的对象或客体,本质上这是一种来自上帝的“圣言”,它具有一种传达不可传达之物,使沉沦之人获得拯救的神奇功能。①本雅明运用这种语言观来改造传统的“寓言”概念,认为寓言并不仅仅显示一种道德教训,因为寓言具有文体与内涵相分离的特征,因此它在形式上是离心的,其结构就不完整,而呈现为一种破裂的碎片。在本雅明看来,这种特殊的文体形式能够把死亡与再生、废墟与天堂、衰败与欣荣等抽象命题结合于自身,它所展示的死亡与衰败的意象能够使人彻悟尘世生活的毫无意义,从而在废墟中升起救赎的愿望与动力。而本雅明之所以认为寓言式写作(如卡夫卡)乃是适应现代社会的特定形式,又是与他对当时历史现实的看法相联系的。本雅明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视作一片破碎的废墟,现实中充满了痛苦、灾难与绝望。传统的艺术形式已难以把握这样的社会现实,而寓言艺术在形式上的离心性、破碎 ①见本雅明《启蒙》,转引自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7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是关作霖。 2、留法画家林风眠赞成东西融合论,经常使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仕女画,表达形式美和意境。 3、中国画《流民图》的作者是兆和。 4、在解放区新兴木刻运动中,《怒吼吧,中国》是桦创作的版画作品。 5、《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深受儿童的欢迎。 6、前海派的第一位重要的画家兼书法家、篆刻家是之谦,他的书画艺术开海派风气之先。 7、近代书法家康有为极力提倡北碑,行书用笔凝重稚拙,圆浑苍厚,结体舒展开,气势非凡,笔力苍劲,一扫帖学中靡弱之风。 8、在近代建筑发展中,外滩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9、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10、南北宗论中,画论家以禅喻画,其中北宗主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南宗主“顿悟”,以慧能为代表。 11、清代绘画中,《渔翁渔妇图》是黄慎的作品,该绘画以狂草入画,信笔挥写,用笔流畅,线条大胆泼辣,画面视觉效果格外生动精神。 12、近代绘画中,“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伯年,他具有极强的写生本领和创造精神。 13、近代画坛中,由于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供不应求,艺术家请人代劳,即出现了代笔现象。 14、海上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昌硕,他的篆刻上溯汉,笔力古厚;绘画上学习青藤、白阳、八大和画派,气势奔腾,设色古艳,别具一格。 15、在留日学习美术的画家中,叔同在美术、戏剧、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

就,中年出家名弘一法师。 16、徐悲鸿创造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想联系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作为《泰戈尔像》、《奔马》等。 17、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其画风具有一种诙谐幽默、通俗村野的特点,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手法。 18、建国以后,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我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的作品。 20、《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他采用了明暗和透视的画法。 21、在社会主义写实风格雕塑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鹤创作的艰苦岁月。 22、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借鉴传统“六法”的基础上提出“新七法”,“新七法”的容主要是指位置得当、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姿态天然以及轻重和谐、性格必现、传神阿堵等容。 23、天寿的绘画观念可概括为一味霸悍,他在构图、设色、形式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突破。 24、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治印的风气达到全盛,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徽派两派风格。 二、名词解释: 25、觉澜社 答:觉澜社是由倪贻德、王济远等于1932年10月在发起的美术社团,其主是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艺术,向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学习,试图探索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作接近巴黎画坛的画风。代表艺术家有:秋人、阳太阳、弦等。 26、现代艺术运动 答:20世纪初,学习西方艺术的“洋画”逐渐普及,形成了所谓的“洋画运动”。很多留学过来的青年美术家通过创办学校,投身教育,传播西方文明,“洋画运动”也属于现代化过程之一,在这里统称为现代艺术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周湘、海粟等。 30、清代宫廷绘画 答:这里主要指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此时的宫廷绘画正值顶峰,其特点是

(完整版)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 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的真实,又因它的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的对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憧景和热爱。展现了人的思想、灵魂的纯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道德、诚真的情感的响往和追求。 有鉴于此,艺术的认知作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审美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的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5、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以满足,并由此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快。如通过阅读作品和观看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特殊的精神产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快感,是其审美娱乐的功能的体观。 6、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答:“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一说,首先是指相对于实施美育教育之不同途径而言的。其次是指由于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艺术美又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以及艺术教育又总是以艺术美为基础,从而艺术教育便被赋于了更为不广泛的内涵而言的。尽管“艺术教育”的一种狭义理解是培养各种艺术家以及艺术专业的艺术专门教育,但艺术教育的更为广泛的自然的意义总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为一般特点,以此培养、造就人的审美理想、鉴赏能力,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熔铸完美人格等。从而使艺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具有了与美育同质之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教育的这种广义的功能,可视为美育的核心。(答案可参阅教材63、64、65页。由韩修乾老师重新组织、整理、册改、补充)。 7.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答: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浅谈领导的授权艺术

1 引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社会政治经济面貌日新月异, 如何正确把握形势, 实现科学有效的领导是值得广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实践告诉我们现代科学有效的领导离不开对领导艺术的科学运用, 其中领导的授权艺术就是整个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授权艺术的科学运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领导行为的成功与否, 毕竟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行使领导权力仅仅依靠领导者个人的事必躬亲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将主要针对领导授权艺术的内涵、授权的必要性以及授权的障碍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导授权艺术的技巧应用。 2 授权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分析 2.1 授权的内涵 授权是指领导者根据工作的需要, 将自己所拥有的一部分权力委托给下属去行使, 使下属在一定的约束机制下放手工作的领导方法与艺术[1]。首先从授权主体上看, 授权行为是处于上级的领导者对于下级下属实施的一种权力委授行为, 也就是说授权行为本身具有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而不是一种双向的相互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辨别现实工作中虚假的“反授权”行为, 防止下级把自己应有的职责反授给上级领导者, 即把工作中的问题矛盾推给上级领导解决。其次, 接受权力的下级主体必须在一定机制约束下放手工作, 即授权行为必须以上级的有效监督为保障前提, 授权并不意味着完全彻底的放任,应当实行有效的授权控制, 以确保授权目标的实现。再次, 授权行为必须建立在真实科学的权力委授之上, 即要掌握好授权的合理程度, 既不可过分谨慎甚至出现虚假的空白授权, 也不可授权过度, 从而造成下级的权力过大, 脱离授权目标, 发生权力滥用的情况。 2.2 授权的必要性 在现代管理中, 正确适当的授权艺术的运用, 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者本人、下级被授权者, 还是对于整个组织的科学管理, 都有着非常必要的实践意义。科学运用领导者的授权艺术有以下几点必要性: 2.2.1 扩大管理幅度, 减少组织层级, 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变革发展。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的一名上级领导者能直接有效领导下属的可能人数。”[2] (P130)由于受领导者能力、经验、知识、精力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 一名领导者能够实现有效领导的下级人数是有限的, 超过一定的管理幅度, 其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为后来人们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科学辩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艺术活动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本文力图深入探讨和概括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归纳总结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体系内容,系统地描述和梳理基本观点之间关系结构,更加深入地解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作为生产的艺术;作为艺术的生产。 1 作为生产的艺术 从作为生产的艺术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文学和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不仅根植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之中,而且它们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艺术活动与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艺术是生产的特殊形态,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作为生产的艺术”,即将艺术生产放在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生产实践的背景下,艺术生产必须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 2 作为艺术的生产 从作为艺术的生产的角度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必有其自身内在的、不同于物质生产的规律。物质生产劳动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而精神生产本身不是以生产人们生活所需为目的,而是生产非物质的思想、观点、形象、意识和情感,即精神财富。艺术生产比物质生产更注重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创造,更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正是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差异性着眼,马克思以“艺术生产”概念为核心的“艺术生产”理论,包括“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生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其具有着物质性和精神性,这两者都应归属于艺术生产之中,有矛盾更有一致性,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而其中的这段著名论述:“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浅谈领导授权的必要性

管理学论文 浅谈领导授权的必要性 指导老师:温沛涵 学生:江敏 学号:20112719

浅谈领导授权的必要性 姓名:江敏学号:20112719 邮箱:1048512072@https://www.360docs.net/doc/178659402.html,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领导者直接管理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而授权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本文从领导授权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借鉴古今事例和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领导授权对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授权;授权的必要性 1引言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内外环境通常发生着诸多变化,处理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仅靠领导者个人的事必躬亲是不现实的。本文就从领导授权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2文献回顾 国内的研究认为,领导不仅在自身权力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将手中相对过剩的权力授 予下属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在自身权力相对 不充裕的情况下将手中权力的一部分授予下 属也是十分必要的1;Spreitzer2认为授权能够 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 使员工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 最小化 官僚主义的危害, 提高反馈速率;授权行为 与心理授权是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的 中介变量,对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 1刘晚英,赵泽洪.领导授权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领导科学》,2009(20). 2Spreitzer,G.M.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95,38:1442- 1465 也是成立的3;周飞宇、易春燕(2008)通过 在医护人员中进行实验,对比授权全科护理 人员进行护理质量控制的前后效果,发现对 护理人员实施授权后的护理质量和住院患者 的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性的提高4。这些研究结 果表明了授权对于提高企业员工绩效、创新 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本文提出:正 确授权对于领导必不可少。 3授权的内涵 3.1授权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分析 授权是指领导者根据工作的需要, 将自己所拥有的一部分权力委托给下属去行使, 使下属在一定的约束机制下放手工作的领导 方法与艺术5。因此,领导者授权意味着对自 我角色定位的调整,做时间的主人;意味对 3丁琳,席酋民. 变革型领导如何影响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授权行为与心理授权的作用.《管理评论》,2007(10). 4周飞宇、易春燕.领导授权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2008(4)。 5孙立樵, 冯致笺. 现代领导学教程[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329.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认为文学、艺术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与其他社会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并逐步由“文学生产”理论扩展为“文化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是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基础上对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生产分析的理论。第二部分从文学生产概念、方式、要素、本质以及价值判断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伊格尔顿通过研究作为生产的文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通过探讨“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揭示出“文学生产方式”的实质是文学生产力和文学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生产的六个要素,认为“文学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非常复杂的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形态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意识形态等多重结构交汇组合的关系,文学生产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最后伊格尔顿阐释了文学生产的价值判断问题,说明“历史”间接进入文本,文学生产价值与作者世界观不总一致,他最终由读者在阅读生产过程中读入文本。第三部分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意义与限度。 伊格尔顿从文学生产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宽了西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这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生产理论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或唯文化论的有力抵抗。同时,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忽略了无意识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

在93东京·日中美术研讨会上的基调演讲 近两三年来,由下中日两国的美术评论家在互相访问的过程中,曾经共同探讨了一些有关美术理论上的问题。中日双方美术界的叫友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这些意见在中日两国的美术界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作品和理论,更加深了我国美术界尤其是青年美术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们认为,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侍这方面的问题,将影响我国的美术是否沿着正常健康道路去发展.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要得到发扬光大,必须遵循两个首要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吸取其它国家艺术的有益因素。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同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30年代便指出过的:继承传统与学习外国是发展我国新兴木刻的两翼。鲁迅的观点不仅是适用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水刻版画,我认为也适用整个美术甚至整个文化。可是长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总会受到来自两方而不同意见的干扰。一种意见是认为只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艺术是最好的艺术,拒绝向外国的艺术学习;另一种意见是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却不屑一顾。前者是狭隘的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立场,后者是盲目崇外、主张全盘西化的世界主义观点。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文化艺术上一向采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既热爱自己民族的艺术,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而且主张不同国家的艺术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才能形成国际艺术百花同中万紫千红的灿烂局面。如果按照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固守传统的既定成规,不敢越出雷池一步,不接受新的艺术思想的表现力法,必然会导数艺术的僵化和停滞不前,民族艺术电不会显得丰满和具有新的活力。如果依照全盘西化沦者的主张,仅仅满足于学步效颦于西方艺术模式,而丧失了自己民族艺术的特色,最终只会为别国的艺术所同化,而导致民族艺术的消失。 我们对于接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认识,并不是在很早以前就十分清醒的,而是经过近百年来的实践,得出了正反两方而的经验,才逐步明白了一些这方面的道理。但是目前对这个问题也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有关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各存其异,有分歧,有争论,就能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入,也更有利于接近真理。 为了阐明我上述的观点,不妨大略地举出我国近百年来在学习、吸收西洋美术影响的史实,以供在座诸位明友的参学。中国美术接受西方美术的影响,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政策而开始的。如果要追根溯源,应该说,早在16世纪中叶(即我国明代)欧洲出现了第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集团“天主教耶酥会”,便以传教的方式向其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明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罗明坚便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一些四方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的“圣母像”可说是第一张由四方传入中国的西洋画。不久又有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他不但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还向中国的官员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带来更多的西方彩色画片都是意大利著名画家的油画复制品。据不完全统汁,在我国明清之际,由西方传教士带人中国的图书就有七任余卷,罗明坚教士还是把这些复制品图片举办过展览。 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他本人便是画家,作为清廷的宫廷画师长达五十余年,他最早试行中西画法的结合,还培养了一批运用洋画的中国画家。在郎土宁的影响下,一位深受西画愿望启示的中国人年希尧便编写了一本名为“视学”的著作,传播西方透视学的理论。郎士宁对当时一些中国画家在中西画法的结合上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平等互惠互相尊重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正常、健康地发展。像当时

浅谈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浅谈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 联系与区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势在必行。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有效运用。要掌握领导艺术,首先必须掌握基本的领导方法。而要掌握基本的领导方法,应深刻认识和把握"领导过程",因为,世界是过程的结合体,领导的实施也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更体现了方法的运用。如果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强化"过程"意识,并真正把握了基本的"领导过程",那么,也就把握了基本的领导方法,进而,可逐步运用领导艺术升华我们的领导过程。但由于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联系紧密,在概念上弄不清它们的区别常常混为一谈, 在实践中常常把对某些一般工作方法的运用, 称之为高超的领导艺术, 而真正体现领导艺术的东西得不到精确概括。因此, 借本文浅谈对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区别联系 正文: 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并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而是具有了更高的层次化,是领导工作的方法和领导工作的艺术。 领导方法是怎样领导的问题,领导艺术是怎样领导好的问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二

者的联系密不可分的。方法不能是单纯的方法,方法应该讲究艺术,有效的领导方法必然是讲领导艺术的领导方法, 不讲领导艺术的领导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反过来说,艺术中也应有方法,领导艺术体现在领导方法之中,领导艺术不体现在方法之中,领导艺术则失去了附着,成了一种虚设。因此,讲领导方法离不开方法运用的艺术,讲领导艺术不能不讲艺术依托的方法。领导方法是领导艺术体现的载体,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有效的运用。所以说,要掌握领导艺术,首先必须掌握基本的领导方法。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领导方法,才能更好的应用领导方法,也就是掌握领导艺术。换句话说,首先要学会怎样做领导工作,进而,再学会怎样做好领导工作。 这里结合我自身的实践,对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的区别及特点谈点抛砖引玉之见,与大家交流、与大家共勉。 一、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含义。 (一)什么是领导方法?领导方法是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实现领导目标,完成领导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技巧和手段的总和。领导方法是领导哲学层次上最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探讨在领导过程中如何操作才能取得更好效果的问题。 (二)什么是领导艺术? 理论界的说法是很不一致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是方法说, 认为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中还不能做出精确规范的部分, 是“方法中的精华” 。二是技能说, 认为领导艺术是在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上的领导技能。三是经验说, 认为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精华。这三种观点分别揭示了领导艺术同领导方

生产工艺流程总结

生产工艺流程总结 水泥生产工艺小结 水泥生产自诞生以来,历经了多次重大技术变革,从最早的立式窑到回转窑,从立波尔窑到悬浮预热窑,再到如今的预分解窑,每一次变革都推动了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最新成就相结合,使水泥生产具有高效、优质、环保、大型化和自动化等现代化特征,从而把水泥工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水泥生产主要包括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粉磨至成品三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中又包含了许多工艺过程。比如生料制备中涉及到矿山开采、原料预均化及粉磨和生料的均化等过程;而熟料烧成系统中又涉及到旋风筒、连接管道、分解炉、回转窑和篦冷机五种主要工艺设备。本文主要通过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成品三个大方面对整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进行描述。 1 生料制备 矿山开采和原料预均化 任何产品的制备,原料的选取和制备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原料的品质会直接影响生产产品的质量。所以,在水泥生产中,原料选取即矿石开采需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在矿石开采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勘探工作,切实掌握矿体的质

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需求,合理搭配,选择性开采,尽可能的缩小原料的化学成分波动,这同时也可为原料预均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959年,原料预均化技术首次应用于美国水泥工业。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具体是在原料堆放时,由堆料机连续地把进来的物料,按照一定的方式堆成尽可能多的相互平行、上下重叠、厚薄一致的料层,而在取料时,则通过选择与料堆方式相适应的取料机和取料方式,在垂直于料的方向上,同时切取所有料层,这样就在取料的同时完成了物料的混合均化,起到预均化的目的。 预均化是在预均化堆场中进行的,预均化堆场按照功能又可以分为预均化堆场、预配料堆场和配料堆场三种类型。预均化堆场是将成分波动较大的单一品种物料石灰石、原煤等,以一定的堆取料方式在堆场内混合均化,使其出料成分均匀稳定;预配料堆场是将成分波动较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原料,按照一定的配合比例进入堆场,经混合均匀,使其出料成分均匀,并基本符合下一步配料要求; 配料堆场是将全部品种的原料,按照配料要求,以一定的比例进入堆场,经过混合均化,在出料时达到成分均匀稳定,并且完全符合生料成分要求。 原料的粉磨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初探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 的当代意义初探 陈定家 一、“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是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他说: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 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 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 一旦作为艺木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 阶段上才是可能的。[1] 但是,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之前,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等问题进行过深入持 久地研究和思考[2],马克思多次涉及或关注到艺术生产问题。艺术生产理论,不是后代 学者研究马克思著作的某些只言片语甚至断简残篇而加以发挥的全新思想,而是伴随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萌芽不断到走向成熟的科学艺术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生产论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宗教、法、道德、艺术等等意识形态看成了生产的 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断言,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4] 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5] 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对世界的四种掌握方 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6]在后来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对艺术生产问题的论述则更加深入而细致,特别是《资本论》第1卷 和第4卷,马克思比较集中地研究了艺术生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和艺术 消费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后期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一直在深化和丰富“艺术生产理论”。这方面的情况谭好哲先生的《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作了最深入细 致的研究。

浅谈行政领导的用人艺术

浅谈行政领导的用人艺术 学院:社会学院班级:082班姓名:俞婷婷学号:08163101 摘要:行政领导者,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指挥者,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实施与成功,都离不开行政领导者的组织指挥。然而行政领导者作用发挥的大小,工作成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用人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的组织保证。用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行政领导用人艺术 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的一种组织行为过程。 领导用人的环节很多,它包括对人才的识别与发掘、考察与选拔、培养与使用、吸引与激励、举荐与保护等。同时,领导用人的类型也十分广泛,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因此,领导者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和使用多种多样的人才。不论是在哪个用人环节,也不论是选用何种人才,领导者都必须从事业出发,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发挥人才的最佳价值。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竞争,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人才,要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行政领导必须更新用人观念,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解放思想,彻底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努力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适应的人才观念,大胆启用一代新人,这是摆在每个行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十分广泛,现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授权的艺术 授权是由上级主管或权力者妥授下属以一定责任与理事权,使下级在其领导、监督下有相应的自主权和行动指挥权。针对工作的重要性、领导者的水平和下属的工作能力等不同情况,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授权方式: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弹性授权、制约授权。要选好"受权者"。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往往是受权的理想人选:一是大公无私的奉献者,他们做工作从不讨价还价,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不徇私情的忠直者,他们办事认真,也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对错误言行也敢于直言;三是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他们是"实干家",开拓能力、成事能力很强;四是善于团结协作的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协调能力强,善于理顺人际关系,凝聚力强;五是善于独立处理问题的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独立见解,善于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六是某些犯过偶然的、非本质性错误并渴求改正机会的人。 (二)激励的艺术 所谓激励,就是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激励理论,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动机所制约的,而思想动机又来源于人们对社会的需求。美国行为学家马洛斯提出了人的需要有以下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现实需要。这五种需要是依次排列,逐级提高的。人的需求内容和程度不同,激励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侧重于物质需求的,宜采用物质方式予以奖励,对上进心、荣誉感很强的人,则通过正面表扬、发奖状、授予光荣称号等方式给以奖励。领导者必须爱护人才,关心人才,帮助人才。要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要适当地给以指导,使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发挥最大的积极性;要给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