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六章明代戏曲

【教学目标】了解明代戏剧的基本情况;掌握明代戏剧的流变。

【教学重点】明代戏剧的发展;明代传奇的特色。

【教学难点】明代杂剧和传奇的体制区别。

【学时数】2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明代戏剧的发展;明代传奇的特色。

一、明代的杂剧流变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加强了思想领域的统治,整个文化领域的成就都不大。就杂剧来说,他规定了许多戒律,比如不许以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为题材,否则杖击一百;凡是敢于写作或收藏、传诵有亵渎帝王圣贤的嫌疑的剧本的,杀全家。这样的政策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了杂剧创作题材的偏狭与宫廷派剧作家的诞生。

所谓宫廷派剧作家,是指以皇族人物朱权、朱有墩为中心的作家群,他们创作的杂剧大多为神仙道化的题材,思想上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永乐皇帝把侄子赶下帝位自己当了皇帝,当然在皇室引起了不安,朱权为了避祸求安,沉浸于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中。朱权写了《太和正音谱》,集戏曲理论、史料和曲谱为一体,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必读之作。朱有墩是朱元璋的孙子,封周宪王,与朱权为叔侄关系,但年龄相仿,爱好相同。他作杂剧三十余种,总称《诚斋乐府》,风靡一时。其中有《八仙庆寿》等 10 种喜庆剧,《小桃红》等十种神仙道化剧。其主要贡献在于杂剧体制的改进,如:一折中两人轮唱,一本不限四折,兼用南北曲等。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明代中后期的杂剧作家社会地位比明初一般要低,他们的作品

在题材风格上倾向于揭露黑暗、抒发不平,表现出嬉笑怒骂、张扬个性的特点。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体制上南北合套。成就较明初高,出现了传世之作。

王九思和康海都属于明代文坛的“前七子”之列。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写了一位大诗人的激愤;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以徐复柞《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的讽刺杂剧,在戏剧史上也具有一定影响。爱国题材杂剧和爱情题材杂剧也较为知名。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2王九思是明中时弘治时期人,前七子之一,其《曲江春》又称《杜甫游春》、《沽洒游春》,题材灵感来自于杜甫的诗作《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杨国忠兄妹的一次曲江游宴,揭露并朝讽了他们的荒淫奢侈,骄纵跋扈。该诗最后两句是“炙手可热势绝纶,慎莫近前丞相嗔”。王九思笔下的杜甫,继承了历史上杜甫“致尧舜上”,要做辅佐君主建立伟大功业的精神,发扬光大了杜甫的反抗贵权的精神,在诗作中,杜甫对丞相的讽刺是隐晦含蓄的,在杂剧中,杜甫则对权奸的嫉贤忌能致使自己不能施展抱负发出悲愤而直接的抗议和揭露。

3康海《中山狼》取材于寓言小说《中山狼传》,这是有名的故事。东郭先生救了中山狼,狼反过来要吃他。揭示了狼奸诈凶残的本性,批判了一味的兼爱思想,说明对坏人不能讲仁慈的道理。妙在作品借题发挥,批判了一切负恩行为:“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了朝庭大俸大禄,不干一点儿事,使着他的奸邪贪佞,误国殃民,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的不可收拾”,进而揭露那“负亲的”、“负师的”、“负朋友的”、“负亲戚的”等一切忘恩背义之徒的丑恶灵魂,指出这些都是中山狼。剧本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特征,狼前面的摇尾乞怜与后面的凶相

毕露都得以鲜明的表现。《中山狼》本来就适合于舞台表演,因为它剧情紧张、有动感,所以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本剧的出现,带动了中山狼题材的创作热。

4 徐复诈的《一文钱》写吝啬鬼卢员外为了积攒钱财,不让妻子儿女吃饱穿暖,还总是想占别人便宜。有次捡到一文钱也舍不得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买了芝麻躲到人迹罕之的方山上去吃。更是充满夸张的讽刺剧,是与元末剧《看钱奴》里的贾仁一类的形象。

(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1521—1593),是继王九思、康海之后,嘉靖、隆庆、万历间最有影响的杂剧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和戏剧等艺术领域都有成就,表现了一种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个性。他曾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其杂剧创作也在戏曲史上享有盛名。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而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此剧仅一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作品根据历史上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巧妙构思,让在阴间的祢衡应判官之请对着曹操的鬼魂再一次击鼓痛骂,淋漓尽致地对当时及历代权想奸佞痛斥与鞭笞。

《玉禅师》共二折,取材于《西湖游览志》,糅和元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而成。作品描述临安府尹柳富派妓女红莲勾引玉通和尚,致使和尚犯色戒而羞愤自尽。死后投生为柳宣之女柳翠,长大后沦为娼妓。后有玉通和尚生前同门月明和尚指出了柳翠的前世因缘,并引度她出家为尼,得成正果。单纯从剧情结构来看,作品显然在宣扬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但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揭露了封建官府官吏的丑恶;二是强调了娼妓也可以进入佛门;三是对禁欲主义的嘲

弄。

《雌木兰》取材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以一本两折的体例,敷演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故事。《女状元》是一本五折的杂剧,写五代时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状元,授予成都司户参军。她才华出众,秉公断案,有所作为,受到周丞相的赏识,并欲招之为婿。于是她不得不说出实情,遂为周丞相招为儿媳。但从此只得弃官重入闺阁,她的文学才能与政治才干再也不能得到施展。这两个剧本都反映着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的否定。

徐渭是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二、明代前期传奇

(一)、明初传奇概述

宋元传奇是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明传奇的发展和繁荣,开创了戏曲艺术的新生面。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完整有序的结构、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在音乐上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比较严密,文词典雅。明传奇以生气勃勃、席卷南北的气势,演出了一幕幕史诗般的人间悲喜剧。这就使这种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样式,伴随着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的弦歌,迅速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

明初的传奇受朱明王朝思想文化政策的影响,显示出极为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代表作品是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璨的《香囊记》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戏剧的发动之作。除极力宣扬封建礼教之外,其中《香囊记》还开了明代传奇语言骈俪化、典雅化的八股化的先河,对后代戏曲产生极坏的影响,以至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将其称之为“南戏之厄”。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

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明中叶传奇极为鼎盛。(二)、明昆腔的兴起和明中叶三大传奇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明代传奇在嘉靖时期更为盛行起来,成为剧坛上的主流艺术。作家的创作也更为自觉,更能直面现实,更加具备战斗精神。社会政治的腐败,边境敌寇的骚扰,这些内忧外患都促使作家们在剧作中发出沉重的呐喊。此外,明中叶传奇的兴起与昆腔的改革又有密切关系。

1、李开先(1502—1568)于嘉靖二十六年写成《宝剑记》。《宝剑记》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与小说中被动反抗的林冲不同,剧作中的林冲基本上是一位主动出击型的英雄。他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是清醒、自觉而坚毅的。极力体现出林冲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剧本将高、童权奸的陷害以及高衙内对林冲妻子的调戏,全都安排在林冲上本之后,不再像小说那样把调戏林妻作为矛盾冲突的起点和根源。这就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突出了林冲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宝剑记》抒发心内愤意、化解胸中垒块,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2、四大声腔与《浣纱记》。

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嘉靖中叶时,豫章(今南昌市)人魏良辅旅居江苏太仓,他以十年多的时间与当地的一些戏曲家们成功地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融合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在内地的新昆腔,体制全备,“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所以使昆山腔在嘉靖之后愈来愈受到文人雅士和统治阶级的推重,成为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嘉靖后的大多数传奇剧本都是为昆腔而作或者尽量向昆腔靠拢,昆腔传奇从此树立了权威和示范的地位。

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又号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曾师从魏良辅,通晓音律,善于度曲。在写《浣纱记》之前,曾写有散曲集《江东白茔》和《续江东白茔》,已对昆曲唱腔作了改革的尝试。

《浣纱记》四十五出,是一出极为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沉重的政治悲剧。写越国败于吴国之后,越王勾践身为俘虏,与臣子们忍辱负重,得以重归越国;又用范蠡之计,向吴王夫差进献浣纱美女西施,使离间吴国君臣;后越国反攻获胜,夫差自杀;范蠡功成归隐,携西施泛舟五湖。作者借古喻今,剧本体现出作者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其根源的担忧,饱含着作者对于历史变幻在哲学上的深沉思考。剧本把男女的爱情和国事的兴衰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溶为一体,在明清戏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

《浣纱记》又是第一部运用经过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进行写作的传奇剧本。它在采用悠扬柔美的昆腔的同时,又充分注意到曲辞的典雅工丽,二者的结合,正标志着明代传奇典雅化的进程。在《浣纱记》以后,明代文人创作的传奇,主要就是昆腔传奇,典雅工丽也成为传奇的基本语言风格。在这一意义上,《浣纱记》可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3、这期间另一部重要的昆腔传奇是《鸣凤记》。《鸣凤记》在吕天成《曲品》中列为无名氏作品,清代有人认为是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但无确切证据。此剧大约写成于万历初年。全剧四十一出,描写嘉靖年间权相严嵩及其子世藩独断专权,残害忠良,杀害力主收复河套的大学士夏言、曾铣。兵部主事杨继盛上奏皇帝,痛陈严嵩五奸十大罪,惨遭杀害,其妻张氏亦殉节。吴时中、张翀、董传策等,联名弹劾严嵩,亦遭迫害,发配充军。郭希颜以“不剪奸雄死不休”的决心,又向朝廷进谏,反遭毒手。最后,邹应龙、孙丕扬、林润等人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斗倒了严氏父子。作者称上述十位大臣为“双忠八义”,热情赞美他们前仆后继、成仁取义的精神,把他们喻为“朝阳丹凤一齐鸣”,故以“鸣凤”为剧名。《鸣凤记》是以当代重大政治斗争为题材的时事剧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初李玉的《清忠谱》、孔尚任

的《桃花扇》等传奇作品,无疑都是从《鸣凤记》得到启发。《鸣凤记》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三、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高潮和繁荣期。表现在,涌现出了数百种作品,而且质量都不差;昆山腔与弋阳腔争胜,能满足雅与俗等不同口味的需要;出现了影响很大的戏曲流派临川派与吴江派,他们之间彼此争论,这是传奇繁荣的表现,他们的争论也推动了传奇创作的发展;当时士大夫宴会时,以观赏戏曲特别是传奇为娱乐是普遍风气;戏曲理论的探讨也进一步深入,产生了一些专著如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从创作精神上看,本时期最为突出的创作倾向是张扬个性、批评思想专制,对抗僵化的伦理教条。象《牡丹亭》、《娇红记》就远远超越了一般才子佳人的恋爱俗套。著名的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的《同窗记》也产生在此时。爱国主义剧作也很多,如《精忠旗》。总之,这个时期传奇在思想题材上开拓的范围是很广的。

《玉簪记》是一部轻喜剧,作者高濂。该剧取材于《古今女史》,描写南宋时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爱情故事,剧本中他们羞涩与谨慎的试探,欲言又止、表里不一的心理活动,让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红梅记》和《娇红记》是爱情悲剧。爱情悲剧中周朝俊的《红梅记》写得较好。写李慧娘因帮助裴舜卿对抗权臣贾似道结下的生死之爱,李慧娘身上有对正义人士裴舜卿的同情与深深爱慕,直到被贾似道残酷杀死也不屈服,结果成就了婚姻,具有元杂剧的反抗精神,感人至深。《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叙述王娇娘与申纯倾心相爱,却被父母许配给别人,申纯即使中了状元也不能捍卫自己的爱情婚姻,结果两人郁闷而死,死后化为鸳鸯。该剧被称为“怨谱”。孙仁孺所作《东郭记》和《醉乡记》,合称为《白雪楼二种曲》。

四、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兴盛繁荣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大批的剧作家,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产生了伟大的戏曲作家和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即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1、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的有《红蕖记》、《埋剑记》等。沈憬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剧创作影响大,他的思想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沈璟、吕玉绳曾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由此“沈汤之争”展开。

沈璟是明代曲学大家,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影响了一批作家,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吕天成《曲品》和王骥德《曲律》是明代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

2、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剧作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仿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吴炳《西园记》和《画中人》,阮大铖《春灯谜》和《燕子笺》及孟称舜的《娇红记》都是较好的作品。

思考与练习

简述明代戏剧的发展与流变。

吴江派与临川派在戏曲创作主张的异同?

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呈现出哪些特点?

明代戏曲概说提纲

明代戏曲概说提纲 含义: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曾将元杂剧称为 “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 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 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特点: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传奇邱濬:《五伦全备记》 (主体)初期邵璨:《香囊记》 较好的作品:《精忠记》(姚茂良)、《金印记》(苏复之)、《千金记》(沈采)、《连环计》(王济) 特点:反映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李开先:《宝剑记》 中期梁辰鱼:《浣纱记》 发展王世贞或其门人:《鸣凤记》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特点: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牡丹亭》) 爱国主义:《精忠旗》《双烈记》《珍珠记》 道德说教和宗教演示:《忠孝记》《全德记》《香山记》 分类喜剧:《玉簪记》(高濂)、《东郭记》(孙钟龄) 悲剧:《红梅记》(周朝俊)、《娇红记》(孟称舜) 代表作合称《属玉堂传奇》(《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南词韵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后期沈璟倡导封建伦理道德 曲学主张本色论 声律论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吴江派叶宪祖:传奇---《鸾鎞记》《金锁记》,杂剧----《骂座记》《易水寒》 冯梦龙:《墨憨斋新谱》《墨憨斋定本传奇》《双雄记》《万事足》 流派袁于令:《西楼记》《鹔鹴裘》 范文若:“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的合称) 卜世臣:《乐府指南》《冬青记》 沈自晋:《南词新谱》《望湖亭》《翠屏山》 汤显祖至情论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的合称) 临川派/玉茗堂派/至情派阮大铖:石巢四种(《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的合称) 孟称舜:《娇红记》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 杂剧 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 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徐渭的《四声猿》,徐复祚的《一文钱》等。 从整个明代戏曲大势来看,徐渭作为明杂剧的代表作家,汤显祖作为明传奇的代表作家,这是公认不争的事实。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六章明代戏曲 【教学目标】了解明代戏剧的基本情况;掌握明代戏剧的流变。 【教学重点】明代戏剧的发展;明代传奇的特色。 【教学难点】明代杂剧和传奇的体制区别。 【学时数】2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明代戏剧的发展;明代传奇的特色。 一、明代的杂剧流变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加强了思想领域的统治,整个文化领域的成就都不大。就杂剧来说,他规定了许多戒律,比如不许以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为题材,否则杖击一百;凡是敢于写作或收藏、传诵有亵渎帝王圣贤的嫌疑的剧本的,杀全家。这样的政策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了杂剧创作题材的偏狭与宫廷派剧作家的诞生。 所谓宫廷派剧作家,是指以皇族人物朱权、朱有墩为中心的作家群,他们创作的杂剧大多为神仙道化的题材,思想上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永乐皇帝把侄子赶下帝位自己当了皇帝,当然在皇室引起了不安,朱权为了避祸求安,沉浸于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中。朱权写了《太和正音谱》,集戏曲理论、史料和曲谱为一体,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必读之作。朱有墩是朱元璋的孙子,封周宪王,与朱权为叔侄关系,但年龄相仿,爱好相同。他作杂剧三十余种,总称《诚斋乐府》,风靡一时。其中有《八仙庆寿》等 10 种喜庆剧,《小桃红》等十种神仙道化剧。其主要贡献在于杂剧体制的改进,如:一折中两人轮唱,一本不限四折,兼用南北曲等。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明代中后期的杂剧作家社会地位比明初一般要低,他们的作品

在题材风格上倾向于揭露黑暗、抒发不平,表现出嬉笑怒骂、张扬个性的特点。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体制上南北合套。成就较明初高,出现了传世之作。 王九思和康海都属于明代文坛的“前七子”之列。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写了一位大诗人的激愤;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以徐复柞《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的讽刺杂剧,在戏剧史上也具有一定影响。爱国题材杂剧和爱情题材杂剧也较为知名。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2王九思是明中时弘治时期人,前七子之一,其《曲江春》又称《杜甫游春》、《沽洒游春》,题材灵感来自于杜甫的诗作《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杨国忠兄妹的一次曲江游宴,揭露并朝讽了他们的荒淫奢侈,骄纵跋扈。该诗最后两句是“炙手可热势绝纶,慎莫近前丞相嗔”。王九思笔下的杜甫,继承了历史上杜甫“致尧舜上”,要做辅佐君主建立伟大功业的精神,发扬光大了杜甫的反抗贵权的精神,在诗作中,杜甫对丞相的讽刺是隐晦含蓄的,在杂剧中,杜甫则对权奸的嫉贤忌能致使自己不能施展抱负发出悲愤而直接的抗议和揭露。 3康海《中山狼》取材于寓言小说《中山狼传》,这是有名的故事。东郭先生救了中山狼,狼反过来要吃他。揭示了狼奸诈凶残的本性,批判了一味的兼爱思想,说明对坏人不能讲仁慈的道理。妙在作品借题发挥,批判了一切负恩行为:“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了朝庭大俸大禄,不干一点儿事,使着他的奸邪贪佞,误国殃民,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的不可收拾”,进而揭露那“负亲的”、“负师的”、“负朋友的”、“负亲戚的”等一切忘恩背义之徒的丑恶灵魂,指出这些都是中山狼。剧本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特征,狼前面的摇尾乞怜与后面的凶相

明代戏曲鸾鎞记

明代戏曲鸾鎞记 第一出提宗 【汉宫春】〔末上〕杜子奇穷。叹生来轗轲。骨肉西东。聘得文姝赵女。两擅才容。豪门相逼。仗鱼娘女侠帲幪。成婚后。春闱同赴。谁知触怒奸雄。失意惭归故里。赖佳人激勉。奋志登庸。更寄新词称庆。京邸相逢。温郞情致。为投诗竟遂牵红。看一对鸾鎞分合。总关多少情踪。 第二出论心 【恋芳春】〔生上〕藻思云渊。风流嵇阮。一身落魄堪怜。自有漫漫浩气。直贯重玄。不肯随人长短。也不肯媚人自荐。同消遣。诗酒朋侪。尽堪尽日盘桓。 〔鹧鸪天〕载酒无人过子云。掩关昼卧客书裙。花枝不共秋欹帽。笔阵空来夜斫营。惟日飮。以诗鸣。天教闲客管靑春。穷途正是不龟手。与世羞为西子颦。小生杜羔。表字伯裘。襄阳人也。秀扬北斗。价媲南金。姱节霞褰。峭尔心胸山岳。文思泉涌。铿然咳唾珠玑。平生不解逢迎。贫士骄人犹胜谄。遯世无求名誉。庸人爱我不如憎。只有一件。父母在日。曾将碧玉鸾鎞一对。聘赵氏之女为妻。颇闻他年已及筓。才容双美。因我孤身落魄。遂将好事蹉跎。孤孤寂寂。忧忧闷闷。过了二十年华。赖有贾浪仙温飞卿流寓在此。日逐往还。幸不寂莫。今日相约过我。不免在此伺候。〔小生外上〕 【窣地锦裆】〔小生〕连朝朋旧和高篇。携手沧洲白日闲。〔外〕春风常在故人前。美酒淸讴解客颜。 〔小生〕小生温庭筠。〔外〕小生贾岛。流寓襄阳。同来访问杜伯裘。此间已是。不免径入。〔进见介生〕春到庭除任绿莎。〔外〕冯唐未老已蹉跎。〔小生〕尽教朋旧形骸放。〔合〕却道衣冠礼法疎。〔外小生〕伯裘。你今日容颜惨然不乐。却是为何。〔生〕二兄听禀。 【玉芙蓉】我昂藏正少年。流落谁靑眼。几时得策名飞步独冠羣贤聊存笔札寻常应。直取丝桐独自弹。〔合〕心难按。每牢骚问天。问何缘倒顚豪杰致难堪。 〔外〕伯裘。你说那裏话。似兄这般才藻。取功名如拾芥。何必抑郁。〔生〕浪仙。若是有才的便取功名。如飞卿兄与浪仙兄今日蚤已致身靑紫。不似这般流落了。〔小生〕伯裘。我辈志气。不可少挫。任它终身不偶。那睥睨之态。放旷之怀。定然要用着它的。你何苦如此惨然不乐。小弟呵。 【前腔】千秋信自坚。半世从人贱。直浮云富贵。浩气弥漫。任情放诞曾无忌。挥手云霄不受怜。〔合〕心难按。每牢骚问天。问何缘倒顚豪杰致难堪。 〔外〕飞卿兄言之有理。我辈未遇呵。 【前腔】饭牛惜夜寒。扪虱于时蹇。便所期已矣。独坐悠然。如今登楼有我非王粲。却酒从敎逐阮宣。〔合〕心难按。每牢骚问天。问何缘倒顚豪杰致难堪。〔外〕我们暂且吿别。明日有兴。再来相访。正是 他乡携手易相亲。半过春光半废身。 歌忆前人宁寡和。遇当斯世可常贫。 第三出闺咏 【一翦梅】〔旦上〕落尽棠梨野絮飘。蜂也无聊。蝶也无聊。疎窗红日坐来高。脂也慵调。粉也慵调。 〔浣溪沙〕轻打银筝坠燕泥。断丝高罥画楼西。花冠闲上午墙啼。粉箨半开新竹径。红苞落尽旧桃蹊。不堪终日闭深闺。奴家赵氏。小字文姝。自小聪明。爱观书史。鎭日幽静。好就诗词。除了班家女师。那左贵嫔鲍令晖也则寻常。只有东邻鱼家惠兰义妹。淸才掇露。藻思霞蒸。每有所作。不在奴家之下。目今春尽日长。闺中颇困。怎么得他到来闲话。消遣也好。〔小旦上〕 【前腔】一夜春归不可招。红也难饶。紫也难饶。闲心若个殢眉梢。醒也难消。睡也难

明代戏曲命名初探

名作广告;五是戏曲选本的命名大多优美文雅,既体现了编者对所选内容的珍视,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考虑到明杂剧命名方式与元杂剧大同小异,所以这里着重探讨明代戏文、传奇以及戏曲选本的命名方式。为了展开后面的论述,对于重要命名方式的命名依据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进行数量统计。该书记录明代戏文、传奇近240种,这些戏曲以及戏曲选本的命名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以物件命名。物件可以是奇珍异宝,也可以是诗词歌赋,甚至是生活用品。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也有差别。一是定情之物,如《怀香记》、《浣纱记》、《长命缕》。二是男女主角得以结缘的物件,如《金钿盒》,叙权次卿偶在庙市上购得半面紫盒,此盒原是苏州女子徐妫英与表哥白留哥订婚之物。权次卿便冒充留哥与妫英成亲,后次卿得官,徐母始知真相,但喜得佳婿。可见,有情人因“金钿盒”巧缔良缘。三是男女主角分别后得以相认的物件,如《芙蓉记》,写崔氏夫妇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因“芙蓉屏”而重逢。四是剧情的导火线,如《宝剑记》,高俅借看宝剑为名,将林冲赚入白虎堂,引发后面的故事。五是贯穿全剧的线索,如《青衫记》,剧情按照质衫、赎衫、携衫、赠衫的关目发展,后以泪衫作结;《明月环》以明月珠为纽带,有感环、解环、赠环、诘环等情节。六是重要关目中提到的物件,如《青虹啸》,司马师以名为“青虹啸”的剑杀死曹芳,重兴汉室,获封晋王。八是寓意作品主旨的物体,如《狮吼记》是以怒吼的狮子比喻妒妇;《并头花》叙两女共事一夫,和睦融融,作者美之,书名因此而来;《鸳鸯棒》写穷困潦倒的秀才薛季衡得到丈人钱盖的帮助,及第得官后嫌弃钱盖出身卑微,意欲再娶,因此将妻子媚珠推入江中,可是几经波折后,娶到的竟然是未死的妻子。婚礼之日,薄情郎在棍棒的殴打下终于悔悟,而此棒就是被作者喻为打尽天下薄幸儿的“鸳鸯棒”。以物件命名的戏曲共有98种。 (二)以关目或关目发生地点命名。关目方面共有30种,其中有的是引发剧情的关目,如《吐绒记》是写卢纶之女忘忧与皇甫曾之间的爱情故事,忘忧做针线时,无意间将红绒线头吐在皇甫曾身上,皇甫曾以为对方有意,因此互相交谈起来并产生爱意;有的是关键情节,如《埋剑记》、《元宵闹》、《分金记》、《量江记》、《窃符记》、《焚香记》、《易鞋记》;有的则是剧情结尾部分,如《跃鲤记》,写姜诗妻子庞三娘尽心尽责侍奉婆婆,但是姜母听信谗言,以为三娘不孝而将之休掉。寄居邻家的三娘仍然做鱼汤给喜食鱼的姜母,姜母为之感动,一家人和好如初。三娘的孝心感动上天,玉帝在姜屋旁开一泉眼,并日出双鲤鱼,供三娘尽孝。关目发生地点方面共有26种,如汤显祖将杜丽娘和柳梦梅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命名为《牡丹亭》,因丽娘是在牡丹亭中看到姹紫嫣红一片,从而惜春、做梦、追梦及至完梦。 (三)以主题思想或故事情节命名。一是直接表现主题,有《五伦记》、《双忠记》、《义侠记》、《全德记》、《义烈记》、《劝善记》、《双烈记》、《节侠记》、《节孝记》、《八义记》、《崔山烈》、《续精忠》、《善恶图》(即《双雄记》)、《长生乐》、《博笑记》、《八义双杯记》、《望云忠孝记》等。二是概括故事的基本情节,如《袁文正还魂记》、《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目连救母》、《和戎记》、《寻亲记》、《还金记》、《才貌缘》。三是用数字间接表达主旨与内容,如《双凤记》是以“双凤”称赞两书生的英雄事迹;《三祝记》叙范仲淹福、寿、子兼全;《四美记》写蔡兴宗之忠,王氏玉贞之节,蔡襄之孝,吴自戒之义,合称四美;《四艳记》以春、夏、秋、冬为背景,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七胜记》叙诸葛亮七擒孟获事。四是在原书名前添加字眼以表达主旨,如《南西厢记》、《翻西厢》、《倒浣纱》、《倒精忠》都是作者对原著不满而进行创作的。 (四)所占比例较小的其他命名方式。有的以诗词、典故命名,如《万事足》、《疗妒羹》、《归元镜》、《柳枝集》、《酹江集》;有的以戏中角色命名,如《红拂记》、《遍地锦》、《酒家佣》;有的沿用宋元杂剧、戏文的命名,如《连环记》、《还带记》、《蝴蝶梦》;有的以作品提到的词句命名,如《鸣凤记》的书名,取自第一出“家门大意”的下场诗。 047 戏剧文化探幽/明代戏曲命名初探xijuwenhuatanyou/m ingdaixiqum ingm ingchutan

第七章 明代戏曲第一节明代戏曲概况

第七章明代戏曲 第一节明代戏曲概况 一、明代杂剧创作概况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当然,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是借此表明自己胸无野心异志、只爱吟风弄月。作为一种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朱有燉的作品在北方流传很广,但内容无甚可取。贾仲明的《萧淑兰》、刘东生的《娇红记》较有价值。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转型的特点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既与元杂剧差异颇大,又与明初的杂剧多有不同,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特点。从发展线索来看,明前期杂剧一是横贯元末明初两朝,贾仲明、杨讷和刘东生等人都是横跨两代的作家,其杂剧创作时间也较难判定;二是以两朱为代表的明初杂剧大都写于开国之后、景泰以前,此后的几十年属于杂剧创作的沉寂时期。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从创作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从艺术成就上看,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徐渭的《四声猿》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剧,《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其中《渔阳弄》写祢衡在阴间重演击鼓骂曹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残暴势力和黑暗社会深恶痛绝的思想情绪。《雌木兰》和《女状元》意在歌颂女主人公反对封建歧视,要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徐渭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他的作品从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二、明代创奇创作概况

第八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十四章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明代杂剧的流变 一、明代北杂剧的衰微进程 (一)明初时期 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何元朗《曲论》),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傅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 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其后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燉二位藩王而已。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燉创作杂剧31种,总名《诚斋传奇》。若从数量与文笔上看,宁周二王颇有元代杂剧家的气象,但如从取材看,二王所作十有七八是神佛仙道妓女节妇之类的东西,除此就是文人韵事、“义士”之类的作品。此时的杂剧作品,如从思想内容考察,优秀作品实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宪王的杂剧,若从北曲杂剧演变轨迹考察,实则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首先是剧曲联套开始自由化;其次是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最后是使用过新曲牌和新的联套套式。 (三)弘治、嘉靖时期 弘治至嘉靖的约80年间,北曲杂剧才又稍显复兴气象。此时杂剧作家有陈铎、王九思、康海、杨慎、李开先、冯惟敏、梁辰鱼等。这些作家创作的剧作,最为优秀的当首推王九思《杜甫游春》与康海《中山狼》。时人何元朗《曲论》说王九思《杜甫游春》杂剧“虽金元人犹当北面”,王世贞《曲藻》谓“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康王之作,颇具元人气象。 (四)隆庆、万历时期 北曲杂剧深受南杂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格调:绝大多数都

明朝戏曲

明朝戏曲 明代的戏曲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洪武建国到正德、嘉靖以前为一个阶段,以后为一个阶段。总的来说,前者是杂剧走向衰落的时期,后者则是传奇戏发展的时期。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实厘而二之。”①他在这里所说的国朝系指元朝。也就是说,元代继承了金院本和杂剧而发展成了元代的杂剧。金院本是一种固定的戏曲表演形式,由五种固定的角色扮演,故又谓之五花爨弄。但是院本的唱法到了元末便逐渐失传,无人能按谱唱演了。由院本发展而形成的元代杂剧继承了院本的基本形式,并且在表演中逐渐形成了每剧四折一楔子的固定程式。杂剧到元末虽然有所衰落,但是仍然是当时的主要戏曲表演形式,所以到明初又继承了元杂剧的基本形式,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明代的杂剧。 明初的杂剧不仅继承了元代杂剧的基本形式,而且同元代杂剧一样,以民间的演出为主,并伴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成为城乡民间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大约到永乐中,杂剧的演出便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永乐九年(1411)正式公布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便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这种官方干预也就决定了明初杂剧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在当时政治允许的范围之中进行: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②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明初的杂剧几乎只能是以正统的忠孝节义的教化戏、正统的历史戏以及空洞无物的神仙戏为主,而与元代杂剧那种大胆揭露社会黑暗,表露人民心声的民众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了。 明初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是周宪王朱有燉,史称其“博学善书”①,尤精于北曲。作杂剧三十余种,大多为宣扬正统思想教化和神仙吉庆之类的作品。所以万历年间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说:“本朝能杂剧者不数人,自周宪王以至关中康王诸公,稍称当行,其后则山东冯、李亦近之。”而且明杂剧的作品也逐渐成为皇室权贵活动中的排场,或简单供其笑谑的闹剧,虽然也有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但总体水平却是每况愈下了。 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 ①《明史》卷一一六《周宪王朱有燉传》。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正德时期,甚至到嘉靖、隆庆年间。当时人曾记南京地区民间戏剧演出的情况: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乐器用筝、■、琵琶、三弦子、拍板。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北曲大四套者,中间错以撮垫圈、舞观音,或百丈旗,或跳队子。②南京地区权势之家流行北曲,显然并不是因为出于对北曲的欣赏,而是因为这时候的北曲还是代表了官方的正统戏曲。不过这时候已经是明代戏曲的转变时刻,由南方发展起来的南曲,无论从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上都超过了北方的杂剧,而且已经开始进入到宫廷之中。 然而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和整个上层社会中,他们心目中杂剧仍然是一种官方艺术,是具有传统的高雅艺术,他们不甘心于这种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的衰亡,因此一些人不仅提倡而且开始着手创作新的杂剧,以求达到挽救杂剧的目的。于是随着杂剧逐渐失去了原来的观众而被南戏所取代的变化,明代的杂剧开始退出了民间表演的舞台,走进了文人圈子之中,成为明中叶以后文人士大夫的案头之物。这便是被称之为明代戏曲“雅化”的变化。明代的杂剧已经不同于元代的杂剧的地位,早已不是俗文化而应属于雅文化的行列了。 明中叶以后的文人士大夫们不满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化戏和神仙戏,在文禁已弛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历史题材和世情题材的杂剧。这种文人戏的创作风气,使明杂剧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也由此而真正形成了明杂剧的特点。明末西湖福次居主人沈泰所辑的《盛明杂剧》收集的六十种明人杂剧,可以算作是明代文人杂剧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数是嘉靖以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