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2015-03-01 发布 2015-05-01 实施

重庆市规划局 发布

重庆市城乡规划和测绘导则

DZ 002-2014

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 (试行)

目录

前言............................................................................................................................................. I

1.总则 (1)

2.术语和定义 (2)

3.山体空间 (3)

4.滨水空间 (7)

5.街巷空间 (11)

条文说明 (21)

附录编制参考文件 (22)

前言

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人地矛盾突出,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普及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特编制《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本导则由重庆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编,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参加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提供给编制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编制组(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北街83号;邮编:400045),以便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编写人:黄勇、胡海、魏晓芳、姜涛、李献忠、孟庆、舒沐晖、郭凯睿、王婧逸、胡羽、石亚灵、胡楠、李进、段炼、刘畅、王亚风

本导则审查人:张睿、李峰、余军、杨宇振、黄耘

1.总则

1.1本导则在参考国家及重庆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的山水、传统街巷的形态特点,旨在科学引导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实施,突出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

1.2 本导则规定了重庆市城市(镇)建设中,山体、水体或街巷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和技术引导。

1.3本导则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2.术语和定义

2.1公共空间:指对城市(镇)中由山体、水体和街巷等构成的公共空间,包括空间形态、尺度、界面或设施等方面。

2.2山体空间:指城市规划区内,与城市(镇)有地理空间或景观视线联系的自然山体形成的公共空间。根据其与城市(镇)的相对位置及利用程度,分为背景山体空间和城区山体空间等两种类型。

2.2.1背景山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与城市(镇)接壤或具有景观视线联系的自然山体空间。

2.2.2城区山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镇)建成区内,且相对高差大于30米和坡度超过30度的独立山丘等自然山体空间。

2.3滨水空间:指城市规划区内,江、河、湖泊等水域濒临的水-陆交错地带形成的公共空间,根据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分为水体、消落带、岸线和滨水建(构)筑物等四种类型。

2.4街巷空间:指城市(镇)中,由建筑实体围合的街道、巷道或梯道等构成的公共空间。根据街巷空间的物质构成,分为街道空间、梯巷空间和街巷设施等三种类型。

2.4.1街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镇)建成区中,由连续建筑界面围合,兼具车行交通功能的生活场所。

2.4.2梯巷空间一般是指城市(镇)建成区中,由连续建筑界面围合,宽度约3-5米的步行梯道或巷道。

2.4.3街巷设施一般是指街巷空间中的街巷开放空间、公共卫生间、休憩座椅、健身器材、景观小品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市政或空间美化设施。

3.山体空间

3.1本导则所指的山体空间为背景山体空间和城区山体空间两种类型。

3.2背景山体空间

3.2.1应保护背景山体的原始地貌、植被结构和自然景观格局,避免开山采石、乱砍乱伐和大挖大建。对背景山体的不良景观区域,可进行近自然的景观和生态修复处理。

3.2.2背景山体应避免规划和建设集中连片的建设开发。建成区可采取拆建筑、留绿廊等方式,逐步形成组团式空间格局;宜增加建筑墙面和屋面绿化,减少居民点硬化地面;绿化树种宜高大乔木为主。

背景山体集中连片建设开发(◎)背景山体的组团式建设开发(√)

图3-1 背景山体开发模式示意图

3.2.3背景山体中已废弃的建成区或工矿区,应进行生态修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改造为遗址游憩公园。

3.2.4轮廓线、制高点和观景平台

3.2.

4.1保护背景山体空间轮廓线的自然完整性。宜在山体制高点、山脊线或山谷垭口等分水岭区域建设防护林,突出生态涵养和景观地标作用。

山体制高点和山脊线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完整的背景山体自然轮廓线(√)

图3-2 背景山体空间轮廓线规划示意图

3.2.

4.2在山体制高点建设观景平台,其选址、造型和用材等应考虑地形条件、视觉通廊和交通条件。可利用山体高差建设山地步道等设施,形成动态观景和瞭望平台。

3.2.5廊道和视域面

3.2.5.1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背景山体与城市(镇)规划区之间的视线、交通或生态廊道,建立背景山体空间的瞭望和识别系统,提高背景山体的识别性、可达性及生态多样性。

缺少瞭望廊道的背景山体(◎)具有瞭望廊道的背景山体(√)

图3-3 背景山体廊道规划示意图

3.2.5.2建设和保护背景山体面向城乡居民点的主要视域面,避免大填大挖,维护自然生态景观。

大填大挖破坏视域面自然景观(◎)维护背景山体视域面自然景观(√)

图3-4 背景山体视域面自然景观规划示意图

3.3城区山体空间

3.3.1城区山体空间的保护

3.3.1.1城区山体空间宜遵循人性化、生态化和地域化保护原则,应保留山体原始地形、植被结构和景观形态。可建设公园等开放空间,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城区山体大规模建设(◎)城区山体建设为公园(√)

图3-5 城区山体开发示意图

3.3.1.2提高城区山体的可达性。可顺应山体等高线建设机动车道路及停车场地,或通过步行及其他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组成交通系统及活动场地。

3.3.1.3建立和保护城区山体与城市(镇)规划区标志性建筑或场所之间的视线廊道,发挥城区山体空间的定位识别功能,建立城乡居民点的方位和导向体系。

缺少山水廊道(◎)设有山水廊道(√)

图3-6 城区山体视线廊道规划示意图

3.3.2城区山体空间的建设

3.3.2.1城区山体规划和城市(镇)规划区,应发挥山体和沟谷的阻隔作用,形成组团式格局;组团间的隔离带形成生态廊道,避免组团的粘连和无序蔓延。

无生态廊道(◎)有生态廊道(√)

图3-7 城市(镇)组团间生态廊道规划示意图

3.3.2.2地形改造应尊重基地原有地形条件,在高差过度处理上,宜采用梯道、缓坡、分段堡坎等方式,因地制宜创造不同形式、功能、氛围的空间。

挡土墙体量过大(◎)分段式(√)堡坎与缓坡结合(√)

图3-8 城市(镇)规划区地形改造示意图

3.3.2.3山地建筑宜采用“筑、跌、挑、跨、附、覆”等空间组合方法,结合建筑色彩的屋顶绿化,营造多样的建筑轮廓景观。

图3-9 山地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4.滨水空间

4.1本导则滨水空间是指水体、消落带、岸线和滨水建(构)筑物四种类型。

图4-1 滨水空间的物质构成示意图

4.2水体空间

4.2.1水体

4.2.1.1保护水体的生态功能和自然形态,维护水体的空间开敞性,避免采用截弯取直、工程填挖或加盖等方式对河流、冲沟和自然水体进行人工改造。

4.2.2水工构筑物

4.2.2.1栈桥、趸船等供居民休闲游憩的亲水设施宜顺应山地河流的地形和水文特点,采用分级式、分台式或浮动式等空间形式,增加亲水性。

4.2.2.2功能性较强的客运、货运码头,可顺应地形和水文特点建设斜坡式或浮动式码头,避免建设直立式或突堤式码头。

直立式(◎)斜坡式(√)浮动式(√)

图4-2 码头公共空间规划示意图

4.2.2.3历史城镇或街区的滨水码头宜保持和维护历史形成的空间形态,传承地域传统和文化。

4.2.2.4亲水设施的外观形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可进行夜景灯光及装饰设计,但应限制亮度,避免产生光污染。

4.3消落带:是由于河流季节性水位涨落和水库周期性蓄水且在城市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区域所产生的特殊岸线形式,包括自然水岸、河滩或驳岸等三种形态。

4.3.1自然水岸主要是指建设活动较少的崖岸、坡岸等。应保护水线和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避免人工化工程措施。

4.3.2维护河滩的自然原始形态,避免挖沙、采石或表面硬化等人为改造工程。滩涂形成的活动场地应设有足够的安全警示、防护及救助设施。

河滩采砂挖石破坏河滩生态(◎)维护河滩的自然原始形态(√)

图4-3 河滩自然生态空间规划示意图

4.3.3消落带可采用生态化建设方式,条件具备时可采用湿地公园等方式。规划防洪标准高程以下的生态式驳岸可形成活动场地及非机动车道,应配备安全警示、防护及救助设施。

图4-4 采用近自然工程措施建成阶梯式的人工驳岸示意图

4.4岸线

4.4.1建设和保护岸线空间的公共性、开敞性和连续性。采用分段、分层等方式,合理规划岸线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创造多样化和混合式的岸线空间。

4.4.1.1保护生态型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和生态结构,避免大挖大建。被破坏的生态型岸线地区,应进行生态修复建设。

4.4.1.2维护工业、物流或仓储等生产型岸线的空间开敞性,保持视线通透。在不干扰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可设立深入岸线的观景、亲水空间,提高生产型岸线的亲水性。

4.4.1.3根据山地河流的地形高差和水位变化,宜采用分层、分台方式,建设连续的生活性岸线空间。因地制宜设置岸线和内陆腹地的人行通道和视线廊道,其距离应当小于或者等于400米,形成连续的亲水步行系统和集中活动场地。

4.5滨水建(构)筑物

4.5.1滨水建筑

4.5.1.1根据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规划建设高低错落、视线通透、适度退台和尺度宜人的建筑物,提高滨水建筑物的亲水性。

滨水板式建筑对水岸线的遮挡(◎)高低错落的建筑组合留出视线通廊(√)

图4-5 滨水建筑空间规划示意图

4.5.1.2滨水建筑的底层空间,可采用骑楼、架空等方式,建设成为容纳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公共场所。

4.5.2滨江路

4.5.2.1滨江路宜强化休闲、生态和景观功能,弱化车行交通功能。

4.5.2.2规划和建设滨江路宜根据居民点的规划防洪标高和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适当降低标高、后退岸线,避免裁弯取直。

影响岸线视线通透性和亲水功能(◎)降低标高提高亲水休闲功能(√)

图4-6 滨江路公共空间规划示意图

4.5.2.3修建堤岸式滨江路,应避免建设直立式堤岸,宜采用坡地、台地文化公园等方式建设生态型堤岸。

4.5.2.4高架式滨江路形成的桥下空间应进行近自然景观处理;规划防洪标高以上的桥下空间可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及场地;城市防洪标高以下的桥下空间可进入、季节性的活动场地,并配备安全警示、防护及救助设施。

图4-7 桥下空间的近自然处理示意图

4.5.2.5加强滨江路滨水空间和滨水建(构)筑物之间的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联系。宜根据地形条件和滨水建(构)筑物功能,设置滨江路下穿通道。

4.5.3高架桥、跨江桥梁应注重其实用性、美观性与文化性;桥下构件可进行景观艺术设计。

桥梁构筑物未进行景观美化(◎)桥梁构筑物已进行景观美化(√)

图4-8 桥下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示意图

5.街巷空间

5.1本导则街巷空间是指街道空间、梯巷空间和街巷设施三种类型。

5.2街巷空间网络

5.2.1根据地形的高差起伏条件进行街巷空间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提高街巷空间网络与地形起伏的契合程度。

街巷空间网络与地形契合度较差(◎)街巷空间网络与地形契合度较好(√)

图5-1 街巷空间形态规划示意图

5.2.2城市开发建设中应尊重山地街道网络的传统形态,增加主街的交通功能,保持小街小巷的生活气息,营造畅通宜人的人车空间。

不尊重传统街道的街巷空间网络形态(◎)尊重传统街道的街巷空间网络形态(√)

图5-2 传统街巷空间更新规划示意图

5.2.3城区中街巷空间应由多种宽度的街道和不同尺度的街区构成,形成灵活、宜人的街巷空间结构,避免由大尺度为主的干道分割形成过大的街区。

过大的街巷空间网络密度(◎)适宜的街巷空间网络密度(√)

图5-3 街巷空间网络规划示意图

5.3街道空间

5.3.1在一定街道宽度的条件下,街道空间设计应按照不同的D/H比值,考虑人的心理及视线感受,营造宜人的街道空间。

D/H过大的街道空间(◎) D/H适度的街道空间(√)

图5-4 街道空间D/H规划示意图

5.3.2街道空间宜避免笔直的大街大道,可根据街坊规模、建筑体量大小、地形条件等因素,营造尺度宜人、变化丰富的生活场所。

调单乏味的街道空间(◎)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图5-5 街道生活空间规划示意图

5.3.3交通性干道穿越城市聚居区时,可采取二分法进行改造,增加人行空间,增加居民交往空间。

过宽的传统交通性街道干道(◎)适中的二分式交通性干道(√)

图5-6 交通性干道规划示意图

5.3.4街道空间的底层建筑可设置一定商业服务设施,提升街道空间的生活氛围,营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避免因隔墙、栅栏等构筑的设置使街道空间成为单一的交通过道。

空间界面不适合人群活动(◎)空间界面适合人群活动(√)

图5-7 街道活动空间规划示意图

5.3.5街道空间的立面宜形成多单元、多类型、多业态的界面形式,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升街道活力。

不活跃的街道界面(◎)活跃的街道界面(√)

图5-8 街道立面规划示意图

5.3.6街道空间在满足每150-250米设置城市支路条件下,宜形成连续、整体的街道界面,保证行人的良好街道体验,避免街道界面的分割。

不连续的街道界面(◎)连续的街道界面(√)

图5-9 街道连续界面规划示意图

5.3.7街道的步行区域宜采用树穴、树阵等可通行的景观设计,保证步行空间的完整性,避免花台、灌木等阻碍人行功能。

被花坛阻挡的步行道路空间(◎)未被花坛阻挡的步行道路空间(√)

图5-10 街道步行道路空间规划示意图

5.3.8步行道不宜种植密集植株,避免设置具有遮挡性的构筑物以及车行道旁的高斜坡绿化带,减少消极的人行道路空间,提高步行空间安全感。

安全感薄弱的人行道路空间(◎)安全感强烈的人行道路空间(√)

图5-11 街道安全规划示意图

5.3.9街道空间应延续传统街巷空间宜人尺度,以裙房、骑楼等建筑形式减少过高的建筑层数产生压抑情绪,提高近人尺度的空间层次。

压抑的街道空间(◎)舒畅的街道空间(√)

图5-12 街道近人尺度规划示意图

5.3.10街道空间应突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可采用建筑退让、尺度协调等方式,提升街道空间的文化内涵。

与历史建筑不协调的街巷空间(◎)与历史建筑协调的街巷空间(√)

图5-13 街道历史文化空间规划示意图

5.4梯巷空间

5.4.1梯巷空间应与起伏地形相结合,运用传统梯道空间元素适当设置的休憩空间,避免过长的步行梯道,营造安逸的慢性空间。

单调无休憩空间的阶梯道路(◎)休闲安逸的阶梯道路(√)

图5-14 梯巷游憩空间规划示意图

5.4.2连续的梯道空间不宜过长,可设置休息平台或转折平台,且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梯巷宽度。

5.4.3梯巷空间应保持空间开放性,避免加建设施后变成封闭式过道。

开放的梯巷空间(◎)封闭的街巷空间(√)

图5-15 梯巷过道规划示意图

5.4.4梯巷空间的高差变化区域应设置无障碍坡道。

5.4.5梯巷道路应保持干净卫生,避免杂物堆放、防止高空坠物、设置照明设施,紧急情况下满足人群疏散的要求,宽度宜大于或者等于3米。

5.5街巷设施

5.5.1街巷开放空间

5.5.1.1街巷开放空间避免四周被等级较高的车行道路围合,可降低与开放空间相接的道路等级,保证空间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可达性强的街巷开放空间(◎)可达性弱的街巷开放空间(√)

图5-16 街巷空间可达性规划示意图

5.5.1.2街巷开放空间可结合自然地形形成由不同标高组成的公共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领域感、趣味性,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平直的街巷开放空间(◎)起伏的街巷开放空间(√)

图5-17 街巷多层次空间规划示意图

5.5.1.3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街巷开放空间可规划设置临时的摊贩空间,完善摊贩经营设施,保障环境卫生和居民活动安全。

5.5.1.4街巷交叉口宜扩大空间尺度,设置集散场所、交通引导设施。

未设置集散场所的街巷交叉口(◎)设置集散场所的街巷交叉口(√)

图5-18 街巷转角空间规划示意图

5.5.1.5地铁、轻轨、地下空间等设施出入口应留出集散空间场所,建(构)筑物形式应与周围空间环境协调;通道内的商业设施应干净、整洁,保证出行的畅通。

通道内商业杂乱,干扰交通(◎)通道内商业有序,不干扰交通(√)

图5-19 街巷出入口空间规划示意图

5.5.2人行天桥,宜设置无障碍设施、景观绿化、雨棚或照明等设施;并与周围建筑物密切结合,形成多层出入口。

缺少设施的人行桥(◎)设施完善的人行桥(√)

图5-20 过街天桥规划示意图

5.5.3斑马线宜考虑行人可达性与安全性,可设置车行减速带。避免迂回设置斑马线,以减少人车争行的情况。

未设置减速带的斑马线(◎)设置减速带的斑马线(√)

图5-21 斑马线规划示意图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2009版)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二○○九年八月

前言 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3. 区域城乡空间规划;4. 城区规划;5. 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6.名词解释;7.附则。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需用黑体字注明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

城市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

城市商业中心规划与设计 ----属于人们的城市、商业、生活的和谐共同体 城市商业中心是人们生活的城市客厅,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众所周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而没有城市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商业的变革。城市化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商业也是城市化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每一种商业变革的出现,都是以一定的城市形态变化为前提。商业是城市商业中心最活跃的元素,商业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商业中心的成败,同时商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因此,探索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开发必然从城市入手,研究属于人们的城市、商业与生活,研究城市与商业地产、商业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 城市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营造的一个生存空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等。而城市形态在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但城市在历史的变革和延续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城市的三大特色元素: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业态) --人文环境 商业是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在中国正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外零售商业的不断涌入,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新的市场经济下自然除“莠”存优,新生的及外来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中国的商业及商业地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众观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必备的以下三个特色特色元素: 1.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商业中心积累更多人气。 城市商业中心除了投资外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补充,实际上先为社会文化的开发,然后开始对新的商业业态和国际时尚的结合。每座城市都有与其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已经个性。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说本地居民对其热土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外地游客除感叹优美的景观外,在精神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落定的感觉。必然为城市商业中心积累更多的人气。 2.业态的多元化为商业中心积聚更多商气。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到2000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00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深圳为例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 ——以深圳为例 刘冰冰,洪涛 摘要: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规划控制与建设引导。作为第一个在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中设立建筑与城市设计处并承担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行政管理的城市,深圳在2006年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多年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建立起政府、市场、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不断创新尝试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建设管理的手段,特别是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使得深圳“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协作管理,公共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关键词:深圳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管理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多元化 1 引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深圳全市600多个公园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为欣赏和感受这座独特的现代都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添加了生动的表情,表达了包容与平等的深圳精神,更使每一个移民而来的“外地人”愈发留恋这座城市,萌生浓浓的幸福感。 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控制与建设引导。首先,深圳市规划局的是全国设有“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规划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拟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政策与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重点(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和公共空间、公共景观规划等工作,机构的设置使得“公共开放空间”在行政管理层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其次,深圳以前瞻性的视野最早编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2006年,深圳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规划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主管部门面前,因此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

室内空间规划-流线分析

v1.0 可编辑可修改 o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各种流线的组织亦是很重要的。流线组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各空间的使用质量,严重的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而现代综合类建筑空间中的流线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复杂的,设计师们往往会以分析流线的简图来综合表达建筑物的人流的集与散,货物的进与出及车流的疏与导,而这样的简图,称为流线分析图。 o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 有的比较均匀,有的比较集中。这些人流活动的特点,常通过一定的顺序或某种联系关系而体现出来。一般来说,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基本可以归纳为平面的、立体的和综合的三种方式。 o (1)平面的组织方式 o有的建筑空间,特别是中小型建筑空间,因其空间的使用性质较单一,人流的活动相对较为简单,人流活动的安排方式多采用平面的组织方式。从图1所示的中小规模的展览馆流线分析图可以看出,以平面方式组织的展览路线简捷明了,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活动,使用起来亦是方便和合理的。 图1 展览馆流线分析图 (2)立体的组织方式 有些建筑空间由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依靠平面的方式,是不能完全解决流线组织问题的,还需要采用立体方式组织人流的活动。例如,规模较大的交通建筑,常把进出建筑空间的两大流线,从立体关系中将它们错开,也就是说,在组织

流线时,将旅客大量使用的空间,诸如出入口,售票处、行包托运处、问询处、旅客等候厅等主要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按立体的方式进行安排,使其整个流线短捷方便,求得空间组合紧凑合理。 当然,可利用地形的交通建筑,也需要在总体布局中采用立体方式组织其流线。根据基地所处的不同地段条件,可以有着不同的人流组织方式。如图2为乌鲁木齐航站流线示意图,它利用了地形坡度来减少建造时的土方工程量。该候机楼的一侧是停机坪,另一侧是停车场,停机坪低于停车场三米多高,这样就使整个人流活动产生了立体关系。这是因地形高差而造成的立体关系的组织方式。与上述的源于流线组织需要而形成的立体关系,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 图2 (3)综合的组织方式 有的建筑空间,它们的流线组织,往往需要用综合分析的方式才能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按平面方式安排,而有的活动需要按立体方式加以解决。如一般的旅馆建筑,除了满足人的食宿之外,还需要满足人在商务上和文娱活动上的多样要求。另外,根据旅馆所服务的对象,还需要设置一些公共的服务设施,如小卖部、商务中心、旅行服务处等。因此,旅馆是一种提供综合服务性的公共建筑,它既要保证旅客有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又要具有供公共活动用的场所。通常将客房部分放在公共活动部分的上部,因而形成了流线组织的综合关系。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渝规发〔2008〕19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各区县建委(规划局),各规划设计单位: 《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试行)》已经审查通过,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并请将执行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市局总规处。

(注:本导则已同时在局内网和外网上发布,请自行下载。) 特此通知 附件1:《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试行)》 二OO八年一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城乡规划规划导则通知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2008年1月31日印发 (共印100份)

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工业用地规划》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工业用地的定义与分类;3. 工业用地选址与布局;4. 工业用地规划标准;5. 工业园区规划标准;6. 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7. 名词解释。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彭远翔、钱紫华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室内空间规划---流线分析

室内空间规划---流线分析

o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各种流线的组织亦是很重要的。流线组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各空间的使用质量,严重的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而现代综合类建筑空间中的流线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复杂的,设计师们往往会以分析流线的简图来综合表达建筑物的人流的集与散,货物的进与出及车流的疏与导,而这样的简图,称为流线分析图。 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有的比较均匀,有的比较集中。这些人流活动的特点,常通过一定的顺序或某种联系关系而体现出来。一般来说,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基本可以归纳为平面的、立体的和综合的三种方式。 (1)平面的组织方式 有的建筑空间,特别是中小型建筑空间,因其空间的使用性质较单一,人流的活动相对较为简单,人流活动的安排方式多采用平面的组织方式。从图1所示的中小规模的展览馆流线分析图可以看出,以平面方式组织的展览路线简捷明了,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活动,使用起来亦是方便和合理的。

图1 展览馆流线分析图 (2)立体的组织方式 有些建筑空间由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依靠平面的方式,是不能完全解决流线组织问题的,还需要采用立体方式组织人流的活动。例如,规模较大的交通建筑,常把进出建筑空间的两大流线,从立体关系中将它们错开,也就是说,在组织流线时,将旅客大量使用的空间,诸如出入口,售票处、行包托运处、问询处、旅客等候厅等主要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按立体的方式进行安排,使其整个流线短捷方便,求得空间组合紧凑合理。 当然,可利用地形的交通建筑,也需要在总体布局中采用立体方式组织其流线。根据基地所处的不同地段条件,可以有着不同的人流组织方式。如图2为乌鲁木齐航站流线示意图,它利用了地形坡度来减少建造时的土方工程量。该候机楼的一侧是停机坪,另一侧是停车场,停机坪低于停车场三米多高,这样就使整个人流活动产生了立体关系。这是因地形高差而造成的立体关系的组织方式。与上述的源于流线组织需要而形成的立体关系,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广场、公园、滨水空间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安全规划的理论引入到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最后提出了一些安全规划的设计方法,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安全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大都只考虑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而忽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而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时常存在着碰撞,擦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将安全规划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来,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视。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欢迎阅读关于印发《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的通知 赣建字[2006]4号 各市、县(市、区)建设局(建委、规划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我厅组强力量对《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进行了认真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4年9月6日我厅下发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即行废止。 主题词:城乡建设村庄规划技术导则通知 抄报: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1.3 编制主体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应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1.4 )的数 1.5 1.5.1县( 1.5.2 l.5.3 1.5.4 1.6 1.6.1 1.6.2 1.6.3 1.6.4 1.6.5 1.7 1.7.1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1.7.2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改造型村庄的规划,应首先对现状地物、建筑、树木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现状图,注重建设用地的调整,注重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突出村庄建设与“六改四普及”整治应达到的效果。 1.7.3保护型村庄:对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的村落、具有独特村庄布局或浓郁地域民俗特色的村庄.加以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对于格局完整、建筑风格统一的古村,划定保护范围,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在不影响古村格局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完善村庄;对于布局分散、建筑风格杂乱的古村.规划中应注重保留村庄文脉,并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

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为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为加强对农村康居工程的技术指导,特编制该导则。 1.2农村康居工程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小康村和康居农户建设。本导则适用于纳入康居工程的小康村和康居农户建设。 1.3 小康村建设应优先选择交通方便,位臵适中,用地、供水、排水、环境等条件较好的村庄,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教育、医疗资源,生产半径不宜超过3公里。小康村建设近期以农民新村、撤乡并镇后原有场镇为重点,后期以中心村为重点。康居农户以沿交通干线、沿江、沿市域边界、风景名胜区的农户以及小康村的农户为重点。 1.4 实施康居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的原则。 1.5实施康居工程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1.6实施康居工程必须坚持资源优化配臵与合理利用。提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厉行节约,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 1.7 实施康居工程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村庄条件,把村庄迁建和村庄整治结合起来,把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结合起来,避免大拆大建。

1.8 实施康居工程要注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加强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1.9实施康居工程必须加强对农村原生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必须加大对农田耕地的保护,严禁未经批准占用农田耕地进行村镇建设。 1.10 实施康居工程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基本建设程序。 第二章小康村标准及康居农户标准 2.1小康村建设要达到“规模适度、相对集中、道路硬化、人畜分离、饮水卫生、服务配套、村容整洁、风貌鲜明”的基本要求。 2.1.1村内各功能区集中紧凑,有机联系。家庭散养或集中饲养的禽畜,单独设臵用地,做到人畜分离,确保人居环境卫生。 2.1.2村内道路路面硬化,水源安全可靠,电力通信畅通,垃圾定点收运,污水雨水分流,污水处理后排放。 2.1.3设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内有活动中心、卫生室或便民诊所、商店或超市放心店等公共服务设施。 2.1.4村内农房风貌协调一致,体现地方特色。 2.1.5有较为齐备的防灾减灾设施和措施,消防通道畅通,房屋间的防火间距符合要求,建筑结构安全。 2.4康居农户建设要达到“安全用水、卫生用厕、清洁用能、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关于印发《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的通知 赣建字[2006]4号 各市、县(市、区)建设局(建委、规划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我厅组强力量对《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进行了认真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4年9月6日我厅下发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即行废止。 附件: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二○○六年七月五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村庄规划技术导则通知 抄报: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1.3 编制主体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应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1.4 基本任务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乡镇总体规划和上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含新建、改建、撤并、保护)的数量、职能和规模,界定村庄建设范围,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安排村民建房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和环境整治要求,为农民提供切合实际,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5 规划依据 1.5.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及其村庄布点规划; 1.5.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l.5.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5.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 规划原则 1.6.1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分步骤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1.6.2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岗地、缓坡和非耕地进行建设,并积极引导散居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空置老宅形成的“空心村”应整治、改造或拆除。 1.6.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规划配套各类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引导,为农民创造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6.4延续特色.保护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体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保持田园风光,突出地方特色。 1.6.5尊重民意、科学决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1.7 村庄规则分类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俗、现有建设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村庄规划分为新建型、改造型和保护型三大类。 1.7.1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1.7.2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改造型村庄的规划,应首先对现状地物、建筑、树木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现状图,注重建设用地的调整,注重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0472938.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关于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关于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的调查分析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一、课题名称:《关于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 二、课题组成员三、课题指导师: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如今孩子进入学校的年龄日趋幼龄化,在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托儿所到大学甚至更高,学校已成为人们青春岁月的收容地,它承载着我们大部分的青春,包容了我们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对与它我们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而作为我们接触到的人生第一个大集体,作为我们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阶梯,它能给与我们什么?是“1+1=2”?是“孔孟之道”?还是“万有引力定律”?这些也许真的很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又怎么能或得更好的教育? 古有“孟母三迁”,而今在这竞争越来越激励的二十一世纪,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一开始便屈居人后?很显然,没有!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 谁也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然而,什么才是好的科学的学习环境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们开始了近5个月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1、了解当地幼儿园在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上的缺陷; 2、学习关于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 3、通过研究和探讨设计出适合幼儿活动的场所。 意义:1、学习到了更多的关于空间设计和功能设计方面的知识; 2、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已的思维能力;

3、学习勇于挑战自我,挑战一切不可能,在研究中,意志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六、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1、课题目标①培养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②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③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④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2、方案设计⑴做好子课题的确定及分工;②当地幼儿园现有的空间规划的功能;③对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的创新 ①对于幼儿生理及心理的需求调查。⑵具体方案设计①设计调查问卷 ②查找资料;③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④写文章或撰写论文。七、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设计问卷。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及幼儿园现有的不合理的设计等方面设计问卷。第二阶段:查找资料。本课题组成员带子课题分头去学校的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若遇到其他同学的子课题内容,也收集过来,及时提供给其他同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第三阶段:一个月后,小组成员开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筛选有用信息,确定不够、不全的资料。 第四阶段:继续查找资料,补充资料。 第五阶段:对资料进行他细分析、整理、寻找子课题的答案。第六阶段: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开办的,那时的幼儿园叫“性格形成新学园”。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幼儿园是由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的。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登堡大胆招收了一批儿童,成立了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