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1,2]。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年国际CPR指南指出,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

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110.8例/10万人,或成人34.7万例/年[2];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2]。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41.8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例/年[3],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70.0%~87.8%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1.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各种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等),心肌受累疾患(心肌致密化不全、

心肌淀粉样变),各种瓣膜病,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均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2.离子通道疾病或心肌电活动异常:如Brugada综合征、长QT 或短QT综合征、短联律间期室性心动过速、儿茶酚胺敏感型室性心动过速、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3.其他:严重电解质或酸解平衡紊乱,严重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加重,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均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二)病理生理机制心脏骤停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有效血液循环停止,机体各器官供血供氧缺失,出现严重酸中毒及乳酸堆积。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呼吸停止或断续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能及时纠正,恢复心脏有效收缩,患者将很快死亡。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心脏骤停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抽搐,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昏迷,瞳孔散大。导致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可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和心脏停搏的心电图表现。

(二)鉴别诊断1.癫痫发作:患者发作时也会有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抽搐等,甚至由于患者的肢体抽动,心电监测时也可能出现类似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干扰波形,可能对诊断带来困难。但仔细听诊时可发现心音存在,大动脉搏动也可触及,患者多可自行苏醒。

2.非心脏性猝死:发病早期患者的心率、血压存在,猝死由心脏以外的其他基础疾病导致,如严重哮喘、喉头水肿、急性脑血管意外、严重失血等,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鉴别。

3.基础疾病鉴别:心脏骤停发生时,及时有效的CPR及紧急救治是第一位的,可边抢救边寻找病因及诱发因素,或在初步抢救成功后,进行相关基础疾病或离子通道疾病的鉴别。

(三)转诊心脏骤停发生时应以最快速度进行现场CPR及抢救治疗,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后,建议由急救车紧急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四、治疗

(一)CPR心脏骤停发生后4 min内为抢救的最佳时机。这一时间内,如果给患者实施有效的CPR或识别心律失常,尽早除颤,患者极有可能挽回生命[4,5,6]。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CPR

指南强调"早CPR"和"早除颤",并指出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7,8]。

1.CPR[8,9]:适用于院外未被目击或院内外不能立即获得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心脏骤停。

CPR的正确方法:将患者放平至较硬平面上(视其所在地点,如硬床或地面上),施救者位于患者身体右侧,可在患者两侧耳边呼唤,如果患者没有意识,应先行呼救,请周围人拨打急救电话。若周围无人,则自己先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进行CPR。上述一系列动作越快越好,争取1~2 min完成。

CPR包括胸部按压和救生呼吸两部分。(1)胸部按压方法:胸部按压的位置为两侧肋弓在中央交界点(也称剑突)上两横指处,如果是男性患者可简单选择两侧乳头连线中点处。确定位置后,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手指锁住,以掌跟按压。按压时注意肘关节固定,双臂伸直与患者胸壁成90 °角,垂直方向下压,深度5~6 cm[10,11,12,13],频率100~120次/min[14,15],并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若患者在床上,施救者可踩脚垫便于按压;若患者在地上,施救者应跪倒在患者身体右侧,左膝平其肩部,双膝分开与肩同宽,以此姿势实施CPR。CPR示意图见图1。

图1 心肺复苏示意图

(2)救生呼吸方法:建议按照2017年美国AHA的CPR指南更新的推荐[9],以30∶2的比例进行心外按压与救生呼吸,即迅速进行30次按压后紧接着2次救生呼吸。救生呼吸时需先开放气道,多采用仰头抬颌法,即左手手掌放在患者前额部向下压,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患者下颌正中向右侧旁开2 cm的下颌骨处,提起下颌,使患者头后仰30 °,下颌角与地面垂直,保持气道开通的情况下,实施口对口或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救生呼吸。使用面罩时,以EC手法按紧面罩,连续挤压球体气囊2次送气,每次1 s,送气量占气囊容积1/3左右,间隔1~2 s放气,然后再次送气,观察患者有无胸部起伏,注意避免过度通气。每进行5个循环周期(5个30∶2,约持续2 min)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建议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以免疲劳导致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够。

(3)无条件采取救生呼吸:若无法行口对口救生呼吸或没有简易呼吸器也可仅做胸部按压。研究发现,与不按压相比,单纯按压仍可显著提高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16,17],且简便易行。

2.除颤:当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内且有除颤器或发生在院外有目击者且AED可立即获得时,应以最快速度除颤。方法:打开除颤器电源开关,将2个电极板置于患者胸前(心尖部和右心底部各1个),从监测屏幕中观察患者心律。当发现为可除颤心律时(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应立即予高能量电复律(如双向波200

J[18])。若使用AED,可按照仪器上的说明步骤操作。若不能立即获取除颤器,或心脏骤停发生时无目击者,仍主张先CPR。3.重复除颤及用药:(1)重复除颤:首次电复律不成功时,应持续2 min CPR(约5个循环周期),然后重新评估心律,若仍为可除颤心律,则再次电复律。上述过程进行同时,应建立较大的外周静脉通道(如肘正中静脉),若第2次电复律仍未成功,应继续徒手CPR 5个周期,同时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mg(若使用外周静脉推注药物,应再推注生理盐水20 ml,使药物迅速达到中心循环,下同),然后重复电复律及上述CPR循环。

(2)除颤后需衔接CPR:电复律后均应立即衔接CPR,同时观察患者反应及心律情况,而不可仅观察监测器上的心律,停止复苏。因为此时即使复律成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已终止,在自主心律恢复早期,心脏仍不能完全有效射血,需要心外按压帮助维持循环,待数秒钟后确认心跳恢复才可停止心外按压。

(3)药物使用:若第2次除颤不成功,CPR同时应给予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推注后再次除颤。以后可间隔3~5 min多次重复使用,每次1 mg[19]。推注1~2次并除颤后仍无效时,可经静脉给胺碘酮300 mg(或5 mg/kg),迅速推注,以提高再次电复律的成功率[20]。胺碘酮可重复使用1次,第2剂150 mg(或2.5 mg/kg)静脉推注,若电复律仍无效,则不再使用。在2018年CPR及急诊心血管救治科学对于推荐治疗总结的全球共识中提出[21],既往有限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除颤后顽固心室颤动/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使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的患者出院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可以使用。具体用法:利多卡因1.0~1.5 mg/kg静脉推注,若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可间隔5~10 min再予0.50~0.75 mg/kg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不超过3 mg/kg。但此两种药物由于证据质量较低,推荐级别均较弱。

(4)不可除颤心律:若监测显示为不可除颤心律(如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建议持续CPR,并尽早静脉推注肾上腺素。4.给药途径:心脏骤停抢救时首选给药途径多为较大外周静脉,如肘正中静脉,便于操作,避免干扰CPR。若使用外周静脉推注药物后,应再推注生理盐水20 ml,使药物迅速达到中心循环。当除颤和外周静脉用药后,自主循环仍未恢复,可考虑建立中心静脉途径(除非有禁忌证),可选择颈内、锁骨下或股静脉,前两者离中心循环近,但并发症多,需停止CPR,后者穿刺容易,安全性好,但离中心循环较远。国外推荐还可选用骨内途径给药,通过骨髓穿刺套管进入骨髓腔内的静脉网,应用药物效果与中心静脉类似,在没有静脉通路时可选用,优点是不需中断CRP,但国内应用较少。

5.碱性药物的使用:由于碳酸氢钠可能通过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压,并产生细胞外碱中毒使氧合曲线左移,不利于氧释放,在CPR患者中不推荐常规使用碳酸氢钠。但在特殊状态下,如存在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或高钾血症,可能有益。建议有条件者在血气或碳酸氢盐浓度监测下使用,初始剂量1 mEq/kg,或在除颤、

CPR、通气支持及肾上腺素注射1次以上后使用。

6.气管插管及辅助呼吸:在CPR过程中,若无法保证气道通畅且无可靠的自主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当完成插管建立高级气道后可不再间断心外按压,通气速率简化为每6秒1次(每分钟10次呼吸),行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量6~7 ml/kg)。若有呼吸器,可与气管插管连接。

7.进行所有操作时,包括建立静脉通道、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均尽量避免干扰CPR,最大限度缩短胸部按压中断的时间[22,23,24],至少使心外按压时间占到整个抢救时间的60%以上,争取达到80%以上[25],才能保证CPR的效果。

8.要根据患者病情和当地条件,启动高级CPR的其他措施,以进一步处理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异常等情况,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措施。如果当地不具备条件,应在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且稳定后尽快转运至最近的上级医院。应使用备有抢救设备的急救车,并配备相应医护人员。也可呼叫急救中心转运,转运前做好病情和治疗交接班。成人心脏骤停救治流程见图2,图3[8,26]。

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图2 成人心脏骤停救治流程[8]

注: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1 mmHg=0.133 kPa

图3 成人心脏骤停救治流程[26]

(二)复苏后管理心脏骤停后患者综合治疗策略的主要目标是在经过培训的多学科环境中持续按照综合计划治疗,以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功能状态。因此,建议将患者转运至实力较强的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怀疑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分流到具有冠状动脉造影和再灌注介入能力(主要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机构。后续的治疗应在具备监护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经验的多学科团队,而且可及时开展适当心脏骤停后处理(包括低温治疗)的机构,促进神经及机体功能恢复,预防和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

五、疾病管理

(一)患者筛查对已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各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加强管理,全面评价病情,并密切监测,定期行心电图和24 h心电监测(Holter)检查,发现有室性心律失常及早处理,并告知患者若有黑矇、晕厥先兆等症状及时就诊。若患者的心功能明显异常,要注意随访,并按照相应指南治疗。

(二)分级预防1.一级预防: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和血糖),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积极治疗已有基础疾病,如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功能不全,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指南推荐的

针对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二级预防药物;当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或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短阵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时,及时转诊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评价是否有安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指征。

2.二级预防:如果患者曾出现过心脏骤停,且抢救成功,或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48 h以后出现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则为ICD(或有心脏同步化功能的CRT-D)明确适应证,应转上级医院评价。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及胺碘酮等)治疗,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或减少起搏器放电。

3.康复、护理及出院后随访:心源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需多学科协作,进行复苏后管理,包括脑复苏及肢体功能恢复,并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出院后需密切随访,规范基础疾病治疗,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三)随访与评估随访期间应注意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B型利钠肽;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24 h 心电图监测,明确心功能状态和心律失常情况;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如有血运重建指征应酌情行PCI或CABG治疗。

初始建议每2~4周随访1次,3个月后可1~3个月随访1次。总

之,通过定期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六、预后

心脏骤停的死亡率非常高。据美国AHA 2017心脏疾病及卒中统计报告指出,经急救系统治疗或目击者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分别为11.4%及37.4%;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为23.8%,其中86.5%可维持较好的神经功能[2]。因此,加强心脏病患者的管理,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关键。

心肺复苏诊疗规范

心肺复苏诊疗规范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且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危重患者的抢救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代表着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水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以便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我国于2009年公布了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了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2005年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了部分调整,如在成人及儿童心肺复苏中,CPR操作顺序由A-B-C改为C-A-B,新生儿仍按照A-B-C顺序等。对于指南内容及其进展,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进一步提高抢救水平。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成人发生 SCA 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 小儿发生 SCA 的主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

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 表现为 4 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和心室停搏,其中 VF 最为常见。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 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 1%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 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除颤转复 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自主呼吸。 CPR 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所有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要点和步骤。高级生命支持可请相关专业的医师协助实施。 BLS 主要是指徒手实施 CPR,包括 C-A-B-D 4 个步骤,即胸部按压(C,compression),开放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 早期识别与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统(emergency

2019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1,2]。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年国际CPR指南指出,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

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110.8例/10万人,或成人34.7万例/年[2];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2]。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41.8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例/年[3],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70.0%~87.8%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1.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各种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等),心肌受累疾患(心肌致密化不全、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指南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指南 【诊断依据】 1.常见病因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严重的水、钾、钠、氯、钙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尤其就是低钾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心血管或气管内的介入性检查治疗、麻醉与手术意外等。 2.心音与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数秒种后意识丧失,继之呼吸停止,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兼有青紫,继之全身抽搐形成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即阿-斯综合征。短阵心脏骤停常于几秒或几十秒内发作停止,心跳与呼吸重新出现,意识随即恢复。 3.分型(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不协调的、极不规则的快速、连续颤动,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室颤波,频率350~5 00/min。(2)慢而无效的室性自身节律(即心脏电-机械分离):心室肌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显示宽大畸形,振幅较低,频率在2 0~30/min以下的QRS波群,虽有完整的QRS-T波群,但心脏已丧失排血功能。(3)心脏或心室停搏: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无QRS 波群。 【检查】 1.有条件者立即行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 2.血气分析,必要时血药浓度测定。 3.复苏成功后完成针对病因的相关检查。

【治疗】 1、心肺复苏(1)胸外心脏按压:立即在病人心前区胸骨体上急速叩击2~3次,若无效,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70~80/min,以能触及股或颈动脉搏动且瞳孔不散大为有效标准,若无效或已出现广泛性肋骨骨折、气胸等应尽快改为开胸心脏按压。(2)人工呼吸: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频率12~15/min,若2人操作则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可按5~6:1的比例进行,若1人兼作心、肺复苏,则每按压10~1 5次,连续吹气3次。宜尽早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简易气囊或机械性通气。(3)心室颤动的紧急处理:经上述第一阶段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后2~3 min心跳仍未恢复者,多数不能自动复律,此时应迅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行心电图检查与心电监护,若心电图示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应立即行胸外直流电复律,用200~300W、s,1次未能复律者可加大能量再次除颤,若已开胸按摩,则可用25~100W、s作心外膜直接除颤,若室颤波细小,可先肾上腺素1mg,静注或心内注射,使室颤波幅增高,频率增快后再除颤,易于成功,此期间内可重复利多卡因50~100mg或溴苄铵250mg或普鲁卡因150~300 mg,静注。在无除颤器时,可反复用上述药物除颤。在心跳未恢复前,应坚持人工心脏按压。(4)慢而无效的心室自身节律的紧急处理:若因高血钾所致者,首选克分子乳酸钠60~100ml 静注,继之快速100~300ml 静滴;若属室颤经电或药物除颤后转为心室自主节律,可用克分子乳酸钠或甲氧明(甲氧胺)10 mg稀释后静注,并可试用异丙基肾上腺素静滴,或阿托品0、5~1mg静注;无效者应紧急床边心脏起搏。(5)心脏停搏的紧急处理:首选阿托品0、5~1mg,肾上腺素1mg,或异丙基肾上腺素0、5~1mg,静注,无效者应立即行床边心脏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目录 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3 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3 第二节心力衰竭(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9 第三节心律失常(心内一科阮冬云)16 第四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内二科)57 第五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内一科余茂生)74 第六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内一科余茂生)96 第七节瓣膜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20 一、二尖瓣狭窄120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27 三、主动脉瓣狭窄132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7 五、三尖瓣狭窄142 六、三尖瓣关闭不全144 七、肺动脉瓣狭窄146 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48 第八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50 一、房间隔缺损150 二、室间隔缺损154 三、动脉导管未闭158 第九节心肌炎(心内二科邱赟)162 第十节心包炎(心内二科邱赟)166 第十一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二科胡耀)171 第十二节心肌病(心内二科胡耀)177 一、肥厚型心肌病177 二、扩张型心肌病181

三、限制性心肌病187 第十三节心脏骤停195 第二篇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08 第一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08 第二节起搏器植入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24 第三节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32 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55 第五节瓣膜病球囊成形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08 第六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17 第七节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心内一科刘元庆)321 第八节其他有创操作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42 第九节心肺复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64 第十节心脏电复律与除颤(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70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NSVT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s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 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 1.NSVT:NSVT是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2.SMVT:约90%的SMVT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 3.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通常发生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如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Brugada综合征或早期复极综合征(ERS)。 4.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最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约为15%,约80%的心室颤动发生在心肌梗死后6h内。 5.电风暴发生率:未植入ICD的患者,电风暴发生捕捉困难,发生率无确切报道。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目录 目录 2 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4 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 4 第二节心力衰竭(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 10 第三节心律失常(心内一科阮冬云) 17 第四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内二科) 58 第五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内一科余茂生) 76 第六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内一科余茂生) 99第七节瓣膜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 124 一、二尖瓣狭窄 124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31 三、主动脉瓣狭窄 136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41 五、三尖瓣狭窄 146 六、三尖瓣关闭不全 148 七、肺动脉瓣狭窄 150 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152 第八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 154 一、房间隔缺损 154 二、室间隔缺损 158 三、动脉导管未闭 163 第九节心肌炎(心内二科邱赟) 167 第十节心包炎(心内二科邱赟) 171 第十一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二科胡耀) 176 第十二节心肌病(心内二科胡耀) 183 一、肥厚型心肌病 183

二、扩张型心肌病 187 三、限制性心肌病 193 第十三节心脏骤停 201 第二篇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214 第一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214第二节起搏器植入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230 第三节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239 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263 第五节瓣膜病球囊成形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316 第六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325 第七节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心内一科刘元庆) 330 第八节其他有创操作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350 第九节心肺复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374 第十节心脏电复律与除颤(二部心内一科洪明) 379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诊疗指南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诊疗指南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常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 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临床表现】 其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 1.前驱期:有些患者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2.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 1 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3.心脏骤停: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

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辅助检查】 由于发病急骤,只有在医院内发生时才有可能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行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室速/室颤抑或心室停顿。 【诊断】 主要诊断标准: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尤其是心音消失。 【治疗】 一、紧急处理: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顺序如下: 1.识别心脏骤停:见上述诊断。 2. 呼救:在实施CRP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3. 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支持(BLS)应立

即进行。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简称ABC (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 4. 高级心肺复苏:即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电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主要药物包括: 对心室颤动:肾上腺素1mg iv,必要时每3~5 分钟重复; 利多卡因 1.5mg/kg iv, 3~5分钟重复; 胺碘酮150mg iv(10min),1mg/min维持。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肾上腺素1mg iv,必要时 每3~5 分钟重复及阿 托品1~2mg iv 或异丙 肾上腺素(15~20μ g/min)静脉滴注。若有 条件,应争取施行临时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1,2]。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年国际CPR指南指出,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

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 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例/10万人,或成人万例/年[2];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2]。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万例/年[3],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015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新标准

2015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严华

2015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本次更新共包括执行摘要、证据评价与利益冲突管理、伦理学问题、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儿童高级生命支持等部分文件。

一、概述 (一)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停搏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5-10秒:突然倒地,意识丧失; 30秒:全身抽搐; 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4分钟:脑细胞开始死亡; 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二)早期CPR的意义 CPR抢救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密切相关 心脏停搏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大于90%; 心脏停搏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大于60%; 心脏停搏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大于40%; 心脏停搏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大于20%;且侥幸存活者也可能是“脑死亡”者 心脏停搏10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抢救白金时间:1分钟以内 抢救黄金时间:4分钟内 抢救白银时间:4—8分钟内 白布单时间:8—10分钟后

二、专业人员心肺复苏标准的变化 (一)按压深度 1、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过2.4英寸(6厘米)。2010版指南为至少22英寸(5厘米)。 2、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1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厘米,儿童大约5厘米,青少年则应按成人的按压深度5-6厘米。

2015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摘要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目录 简介 (1) 伦理学问题 (2)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5)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 LS (7) 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11)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3) 心脏骤停后救治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 (16) 特殊复苏环境 (18)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20)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23) 新生儿复苏 (25) 培训 (27) 急救 (29) 参考文献 (32) 致谢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anks the following people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ublication: Mary Fran Hazinski, RN, MSN; Michael Shuster, MD; Michael W. Donnino, MD; Andrew H. Travers, MD, MSc; Ricardo A. Samson, MD; Steven M. Schexnayder, MD; Elizabeth H. Sinz, MD; Jeff A. Woodin, NREMT-P; Dianne L. Atkins, MD; Farhan Bhanji, MD; Steven C. Brooks, MHSc, MD; Clifton W. Callaway, MD, PhD; Allan R. de Caen, MD; Monica E. Kleinman, MD; Steven L. Kronick, MD, MS; Eric J. Lavonas, MD; Mark S. Link, MD; Mary E. Mancini, RN, PhD; Laurie J. Morrison, MD, MSc; Robert W. Neumar, MD, PhD; Robert E. O’Connor, MD, MPH; Eunice M. Singletary, MD; Myra H. Wyckoff, MD; 和A HA《指南摘要》项目组。 简体中文版:Neil Huerbin, MD 和A HA Guidelines Highlights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am 版权所有?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心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心脏瓣膜病 第一节二尖瓣狭窄 第二节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三节主动脉瓣狭窄 第四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五节联合瓣膜病 第二章高血压病 第三章心力衰竭 第四章心绞痛 第五章急性心肌梗死 2

精品文第六章心律失常 第一节窦性心律失常 第二节房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 第四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用药) 第七章心源性休克 第八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规心电图 第二章动态心电图 第三章动态血压监测 第四章心电监测 第五章心电图药物试验 第六章临时静脉起搏 第七章心脏电复律及电除颤 第八章心包穿刺术 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第一部分心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心脏瓣膜病 心脏的瓣膜、瓣环及其瓣下结构由于炎症、变性、先天发育异常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形态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脏疾病。畸形或功能异常的心脏瓣膜足以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日久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二尖瓣狭窄 【诊断】 临床表现:二尖瓣狭窄按照其病理生理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 (1)、呼吸困难: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2)、咯血:多见于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由肺动脉高压引起。 (3)、咳嗽:多为干咳,易发生在夜间或劳动后,因静脉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引起咳嗽反射。 (4)、其它症状:如心悸多因快速房颤所致,乏力则因心搏量减少.胸痛状如心绞痛,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肺动脉高压者,可能与肺动脉感觉纤维受激 4

精品文 惹有关。当有心功能不全时则出现浮肿、腹胀等症状。 2.体征:。 (1)、限局于心尖部的舒张中晚期杂音,隆隆样递增型,持续至第一心音。 (2)、心尖部第一心音增强亢进,呈拍击样,增强的第一心音具有诊断意义。 (3)、可听到二尖瓣开放性拍击音。 (4)、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并分裂是肺动脉高压所致。 (5)、Gramham—SteI杂音。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中重度狭窄时左心房扩大而出现增宽呈双峰的P波,所谓二尖瓣型P波;肺动脉高压形成后有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图形;心房颤动也常见于本病。 (2)、X线检查:正位片心影呈梨状即所谓“二尖瓣型心”,肺淤血征;右前斜位时可见扩张的左心房压迫食道向后移位,左前斜位示左房大,左侧支气管抬高。 (3)、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了解二尖瓣有重要价值,可清晰反映狭窄的二尖瓣及其附着装置的解剖学形态,临床上常依此确定手术方式。M型超声心动图可见二尖瓣前叶EF斜率明显降低,常<50mm/s,EA呈一平段状即城垛样改变;二尖瓣前叶CE幅度降低;心电图Q波与二尖瓣前C点间期延长;前后瓣在舒张期呈同向运动与正常人呈异向运动不同;E间距缩小表示舒张期瓣膜开放最大距离因狭窄而变小;左心房、右心室扩大,肺动脉增宽。二维超声心动图示:①心前区左室长轴切面可清晰观察到二尖瓣叶变厚,回声增强活动受限,瓣尖呈结节状。舒张期前后瓣尖不能分开,并瓣体部可呈“气球样”凸向左室流出道提示瓣叶弹性尚好,狭窄程度也较轻。左室长轴切面尚可见到扩大的左心房,其大小与狭窄程度成正相关;②心前区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可观察瓣口边缘状态及其交界处融合程度;③剑突下四腔切面除观察二尖瓣受累程度外还可测量各房室腔的大小。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可评估跨瓣压差及狭窄的程度。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则可精确观察瓣膜及其附属装置的病变形态及心房内有无血栓。 4.合并症 (1)心律失常:二尖瓣狭窄时可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多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版心跳骤停用药指南

2015心肺复苏指南心跳骤停用药指南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时,标准的复苏措施固然重要,抢救用药也必不可少,正所谓「医药不分家」。近日,AHA 公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抢救指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今以后,抢救用药哪些药物依然好使,哪些药物沦为禁忌吧! 加压素 新版指南中的重要更改,也是第一个「炮灰」的药物就是加压素。因无论单用加压素,还是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对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并无优势。所以为简化流程,将加压素从成人CPR 流程中去除。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作为抢救用药中的顶梁柱,在新版指南中就曾四次提到。 第一次: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对于心律不可电击,转而接受肾上腺素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建议尽早使用肾上腺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血管加压药物,在心脏骤停后的救治中,应避免和立即纠正低血压。使得收缩压不低于90 mmHg,平均动脉压不低于65 mmHg,否则会造成患者死亡率增加和功能恢复率减少。 第二次:儿童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儿童心脏骤停过程中可以给予肾上腺素。自主循环恢复后,应使用输液和正性肌力药/ 血管加压药,使得收缩压维持在患者年龄段的第五百分位以上。 第三次:新生儿复苏 此次提及并无改动,而是继续延用2010 版建议的用法和剂量。 第四次:过敏反应 对于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应给予肾上腺素。更新后的指南设定了第二剂肾上腺素的使用时间:在若对第一剂无反应,而高级生命支持要5 到10 min 后才能到达的前提下,给予第二剂肾上腺素。 知识延伸 肾上腺素用法:过敏性休克时将0.1-0.5 mg 本药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 缓慢静脉注射。心脏骤停时将本药0.25-0.5 mg 以生理盐水10 ml 稀释后静脉注射。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引起血压骤升,甚至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临床上通常习惯直接肾上腺素1 mg 静脉注射用于心脏骤停,不予稀释。根据患者反应,可每3-5 min 重复1 次。 注:指南更新中未提及具体用法,用法参考自《医药信息参考》。 类固醇 新版指南指出,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时,院内心脏骤停时仍可使用类固醇。 知识延伸 类固醇激素是把双刃剑,既具有抗炎、抗休克及抗过敏三大药理作用,同时又有免疫抑制作用。指南虽有提到使用类固醇用于心脏骤停,但未指出具体品种及用法。对于常规治疗无反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 (一) 定义与分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

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 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41.8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例/年,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70.0%~87.8%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1.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各种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等),心肌受累疾患(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淀粉样变),各种瓣膜病,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均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2.离子通道疾病或心肌电活动异常:如Brugada综合征、长QT或短QT综合征、短联律间期室性心动过速、儿茶酚胺敏感型室性心动过速、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心脏骤停诊断治疗指南

心脏骤停诊断治疗指南 心脏骤停的诊断 【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注: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心脏骤停的治疗(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苏: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它包括三个环节: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五个链环: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除颤/复律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心肺复苏的适应证】 所有现场(或院内)发生的心搏骤停和(或)呼吸骤停者。 【心肺复苏的禁忌证】(均为相对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心肺复苏步骤】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医务人员成人心脏骤停操作流程及高质量心肺复苏

一、成人院内心脏骤停(IHCA)抢救流程—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院外心脏骤停(OHCA)抢救流程从第2、步开始 1、心脏骤停前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 2、发现患者突然晕倒,首先确认现场安全 3、检查患者反应(双手拍双肩),无反应,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取除颤仪或AED (或请其他人去取) 4、同时检查呼吸及脉搏(颈动脉)(5—10秒钟),婴儿检查肱动脉 4a, 无呼吸或仅是喘息,无脉搏,就进入5、(心肺复苏) 4b,呼吸正常,有脉搏,监控患者情况,直到其他急救人员到达,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4c,没有呼吸,有脉搏,给予急救呼吸,每5-6秒1次呼吸(儿童及婴儿3-5秒1次呼吸),每2分钟检查1次脉搏,若发现脉搏消失,开始心肺复苏 (就进入5、) 5、心肺复苏,按照C(胸外按压)-A(打开气道)-B(人工呼吸)顺序, 高质 量胸外按压,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如有可能尽早使用除颤仪 6、除颤仪到达 7、检查心律,确定是否为可电击心律 7a,是可电击心律,进行1次电击,然后心肺复苏(C-A-B),持续2分钟,评估,并检查是否为可电击心律,是可电击心律,电击后,再进行2分钟心肺复苏,循环进行。(有2人以上抢救人员,每2分钟替换按压者)7b,非可电击心律,立即继续心肺复苏(C-A-B),持续2分钟,评估,并检查是否为可电击心律,否的话,再进行2分钟心肺复苏,循环进行。8、一旦有条件,立即进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心电图或心电监护 建立血管通路 给予适当的药物,首选肾上腺素 放置高级气道,观察二氧化碳波形图 查找病因等。 9、一旦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进行多学科心脏骤停后治疗。 二、高质量心肺复苏(2015版): 1、在识别心脏骤停后10秒内开始胸外按压。 2、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对于成人深度至少为5cm,不大于6cm --对于儿童深度大约5cm --对于婴儿深度大约4cm 3、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 4、按压过程中尽量减少中断(将中断控制在10秒以内),按压分数(即胸外按 压时间占整个CPR时间的比例)≥60%。 5、给予有效的人工呼吸,使胸廓隆起。 6、避免过度通气。 7、按压通气比为30:2,每5个循环或每2分钟交换按压者角色。

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规范

1 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规范 发生SCA 时,基本CPR 和早期电除颤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药物治疗。在CPR 和除颤之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前以血管加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为主。给药时应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时间。 1 给药途径 1.1 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给药 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只需置入一根较粗的外周静脉导管。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心循环需要1~2 分钟,药物峰浓度低、循环时间长,但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无需中断CPR,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所以复苏时首选外周静脉给药。如果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则应在用药后再静脉注射20ml液体并抬高肢体10~20s,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 1.2 骨内给药 骨内导管置入能提供一条不塌陷的静脉丛,骨内给药能起到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的作用。骨内给药对液体复苏、药物输送、血标本采集都是安全有效的,适用于各年龄组使用。如果静脉通道无法建立,可进行骨内(intraosseous,IO)注射。如果除颤、外周静脉给药、骨内静脉丛给药均不能恢复自主循环,急救者应立即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给药。注意,中风或急性冠脉综合征

溶栓后是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对禁忌证。 1.3 气管内给药 如果静脉或骨内穿刺均无法完成,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内给予。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经气管内给药后均可吸收。同样剂量的复苏药物,气管内给药比静脉(intravenous,IV)给药血浓度低。气管内给药产生的低浓度肾上腺素,可能产生β-肾上腺素能作用,这种作用是有害的,能导致低血压和低冠脉灌注压,有潜在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风险。因此,复苏时最好还是采用静脉给药或骨内给药,以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和更好药理学效应。大多数药物气管内给药的最佳剂量尚不清楚,但一般情况下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 倍。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2 治疗药物与使用方法 2.1 血管加压药 到目前为止,在无脉VT、VF、PEA 或心脏停搏患者的复苏中,尚无研究显示任何一种血管加压药能增加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存活出院率。但有证据表明,使用血管加压药有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 ①肾上腺素:由于肾上腺素可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缩血管效应,增加CPR 时冠状动脉和脑的灌注压,因此在抢救VF 和无脉性VT 时能产生有益作用。尽管肾上腺素已普遍

2020年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超过 80% 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 年国际 CPR 指南指出, 4 min 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 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110.8 例/10 万人,或成人 34.7 万例/ 年;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 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41.8例/10万人,若以 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例/年,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70.0%~87.8%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1.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各种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等),心肌受累疾患(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淀粉样变),各种瓣膜病,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均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2.离子通道疾病或心肌电活动异常:如Brugada综合征、长QT或短QT综合征、短联律间期室性心动过速、儿茶酚胺敏感型室性心动过速、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3.其他:严重电解质或酸解平衡紊乱,严重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加重,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均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二)病理生理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