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走班体会冉伟

分层走班体会冉伟
分层走班体会冉伟

关于英语“分层走班”的体会

冉伟

由于初二英语难度的增加,学生兴趣在慢慢的降低,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愿望,真是让我煞费苦心。英语歌、英语电影、英语小剧、英语小报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是再适合不过的,既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又加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那些及格边缘的同学而言,他们仿佛一个看客,总觉得与自己无关,让别人去忙乎吧,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如何一节课高效分层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难度太大,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就在此时学校正式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语、数、外、物四学科的“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分层走班的探索

(一)学生分层

就是不打散学生的行政班级,保持任课教师不变,只在上语文、英语课时(或物理、数学课时),实施两个行政班之间的AB分层教学,这种小范围的分层,因为没有改变学生的行政班级和任课教师,最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这样可以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在A班重基础的同时加强拓展延伸,满足优秀生,在B班以基础为主,反复巩固,照顾学困生。达到正视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在分班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在自愿的基础上做调整,形成语文和英语的AB班。

(二)集体备课,分层备课

因为实施走班式的分层教学,同一学科教师每天上课要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两个班级,虽然是同一节教学内容,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法和难度必然不同,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两个行政班之间的重复,必然加大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难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我们三位备课老师在充分了解教材后,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实现同课异构。

(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针对A班的教学,不但识记、理解、应用三个维度都要达到,还要注重拓展和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容量加

大,梯度设置明显,学生自学就可以明白的内容,就放手,教师增加教材活用综合应用部分内容,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容,按4∶3∶3的比例布置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在A班,教师侧重激发、挖掘学生潜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对B班的学生,三个维度中,把识记和理解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达到简单应用,一般不要求综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降低梯度,放慢速度、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点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反复巩固,达到当堂解决;按7∶2∶1比例布置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而且提高性和综合性作业可以选做;在B班,教师侧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分层走班的感悟

(一)提高课堂效率。

走班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到一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把它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这样一来,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的采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更加优化、更具有针对性,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面向全体学生。

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在师资、学习条件上享有同等待遇,与传统的快慢班、实验班有着本质的区别。快慢班、实验班的学生在师资、学习条件上享有不平等的待遇,实施的是好教师教好学生,学校的优质资源让少数好学生享受,关注的只是升学率。而走班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三)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它有助于他们

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去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这如有一学生,英语成绩中等偏下,自从到了B 班之后,教学符合他的认知水平,在本人和家长、老师多方面的配合下,进步巨大。

分班的成绩效果还是明显的,我所教的两个班级A班期末平均分92.36, 优秀率89.29%;B班平均分56.63, 及格率51.86,80分以上人数5人(其中两名同学考到了89)

反思

如何把A班靠下的同学提高?B班不学的同学的兴趣如何调动?这是本学期需要解决和攻克的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