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以第三周期为例,说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2.通过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根据所给药品: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金属钠,酚酞溶液,MgCl2溶液,盐酸(1 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钠、镁、铝金属性的强弱。(先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再做实验。)

实验一:金属和水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金属和酸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三:碱性强弱比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论:

【思考交流】

阅读课本P16第3个表格,探究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

结论:

小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结构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元素的化学性质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同样,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确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也可以反映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在自然科学方面:元素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元素周期表为发展过渡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2.在生产中的某些应用。

(1)农药多数是含等元素的化合物。

(2)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的元素,如Ge、Si、Ga、Se等。

(3)催化剂的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目前人们已能用铁、镍熔剂作催化剂,使石墨在高温和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石油化工方面,如石油的催化裂化、重整等反应,广泛采用作催化剂。

(4)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的制取:在周期表里元素,如钛、钽、钼、钨、铬,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随堂检测

1.下列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H2SiO3

B.原子半径大小:Na>S>O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还原性强弱:F->Cl->I-

2.硒是人体肝脏和肾脏的组成元素之一,现在含有元素硒(Se)的保健品已经进入市场,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与钾元素同周期,关于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34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SeO4

C.Se的非金属性比Br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气体强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H3、H2O(g)、HF稳定性依次增强

C.HClO比H2SO4酸性强

D.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

4.已知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

A.原子半径X

B.得电子能力X、Y、Z逐渐减弱

C.单质与氢气反应按照X、Y、Z顺序越来越容易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照X、Y、Z顺序减弱

5.(1)处于同周期的相邻两种元素A和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B弱,A 处于B的边(填“左”或“右”);B的原子半径比A;若B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A最外层有个电子。

(2)处于同周期的相邻两种元素A和B,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B弱,A处于B的边(填“左”或“右”);B的原子半径比A;若B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则A最外层有个电子。

6.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A.若R(OH)n为强碱,则W(OH)(n+1)也为强碱

B.若H n XO m为强酸,则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C.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则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

D.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7.X、Y、Z三种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酸性,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两性,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加的顺序是()

A.X、Y、Z

B.X、Z、Y

C.Z、Y、X

D.Y、Z、X

8.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A.离子的还原性:S2->Cl->Br->I-

B.氧化性:F2>Cl2>S

C.酸性:H2SO4>HClO4>H3PO4

D.非金属性:F>Cl>S>O

9.制冷剂是一种易压缩、易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冷冻机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的目的。历史上,人们曾采用过乙醚、氨、氯甲烷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不断有科学家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请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轨迹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们首先研究了某些化合物的易燃性和毒性的变化趋势。(以下填写化学式)

①氢化物的可燃性。第二周期:>>H2O>HF;第三周期:>>>。

①化合物的毒性。第①A族:PH3>NH3;第①A族:H2S H2O(填“>”或“<”,下同),CS2 CO2;①A族:CCl4>CF4。

(2)尽管这种制冷剂因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造成环境污染而逐渐被其他制冷剂所取代,但求助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填选项编号)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①毒性①沸点①易燃性①水溶性①颜色

参考答案

1.第三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从左向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最高正价逐渐增大,最低负价逐渐减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实验一

实验步骤:将小块钠、打磨去表面氧化膜的镁、铝分别投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并对装有镁、铝的两个试管加热。

实验现象:钠与水剧烈反应,镁与冷水不反应,但与热水可产生气泡,铝与热水也不反应。

实验结论: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为钠>镁>铝。

实验二

实验步骤:将打磨好的镁、铝投入盛有2 mL 1 mol·L-1的盐酸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二者均产生气泡,但镁比铝反应更剧烈。

实验结论: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镁>铝。

实验三

实验步骤: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别逐滴加入分别盛有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氯化镁溶液中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不溶解,氯化铝溶液中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实验结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结论: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

【思考交流】

结论:硅、磷、硫、氯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小结:减弱增强决定反映决定反映

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1)Cl、P、S、N、As(2)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3)过渡元素过渡元素(4)从第①B 族到第①B族的过渡

随堂检测

Cl、I同主族,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对应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D错。

答案:D

2.解析:硒在硫的下方,非金属性比硫弱,所以气态氢化物不如硫化氢稳定。选D。

答案:D

3.解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错;比较非金属性要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ClO中的氯不是最高价,C错;非金属性强弱是得电子能力强弱,与得电子个数无关,D错,选B。

答案:B

4.解析:由题目可知X、Y、Z三种元素同周期,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所以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气态氢化物越来越稳定。

答案:C

5.(1)右大3(2)左小4

6.解析:因R、W、X、Y、Z为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所以当R(OH)n 为强碱时,W(OH)n+1不一定为强碱,如NaOH为强碱,Mg(OH)2、Al(OH)3等则不是强碱,A错;若H n XO m为强酸,说明X为活泼非金属,而Y的非金属性大于X,则Y一定为活泼非金属,B正确;若Y的最低价为-2,则Y的最高正价为+6,因此Z的最高正价大于6,C 错;若X的最高正价为+5,那么R、W也可能是金属,D错。

答案:B

7.解析:X、Y、Z三种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说明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两性,说明X的金属性大于Z的金属性,X在Z左侧,原子序数X

答案:B

8.B

9.(1)①CH4NH3SiH4PH3H2S HCl①>>

(2)①①①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考化学 第20讲 化学键导学案

第20讲化学键 【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键的涵义(B),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A) 2.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B),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A) 3.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能够用电子式表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B)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A 考点1 化学键的涵义 (1)化学键是指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根据成键的 微粒以及微粒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分为、和。 考点2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1)离子键是指之间通过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这里的静电作 用包括和。 (2)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共价键又分极性共价键(简称极 性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极性共价键是指成键原子对应元素的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是指成键原子对应元素的共价键。 考点3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1)阴阳离子间通过所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 ①活泼金属(如K,Ca,Na,Mg等)和活泼非金属(如卤素,O,S,N等)所形成的化合物;② 含氧酸盐;③强碱;④铵盐。 (2)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所形成的化合物叫。大多数非金属化合物都是共 价化合物。 (3)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我们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 和是两种最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4)(200 9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列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A.O3B.H2O C.K2SO4D.C2H5OH 考点4 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则地排列形成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一般易溶于水而 难溶于有机溶剂中,难压缩,难挥发,具有的熔沸点,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如NaCl,BaSO4,NH4C1等。 (2)在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有一类物质,它们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相互连结向空间伸展形成具有 的物质,这类物质中没有单个的分子存在,这样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称为原子晶体,典型的代表物是金刚石,石英(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一般不溶于任何溶剂,硬度大,具有的熔沸点。 在只以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除了原子晶体外的一系列物质,它们靠分子间作用力按 一定的规则排列形成晶体,这样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如干冰,冰,白磷,C60等。分子晶体一般熔沸点较低。 考点5 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1)表示方法是:电子式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简明地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排布,这种式子称为“电子式”。 写出下面离子的电子式:Na+,Mg2十,C1一,S2— 用电子式表示Na2O的形成过程: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MgCl2NaOH N2 CCl4CO2HC1 H2O NH3Na2S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有机化学

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 【学习目标】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电子式、结构式的正确写法。 3、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学习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预备知识】 1、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外,常有、_____,还含有、、、_ 等。其中仅含和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也可称为,该类物质中组成最简单的是。有机物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种。【基础知识】 一、甲烷的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存在:。 2、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为:, 对应的CH2Cl2有几种结构? 常用的分子模型有两种。 3、物理性质: 甲烷是色、味、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用或收集甲烷。 4、化学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与不反应,与也不反应。因为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在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一般 用箭头而不用等号。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写出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写法的区别:。(2)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材实验3-3)将一瓶甲烷与一瓶氯气混合, 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高压汞灯照射, 观察到什么现象? 化学反应现象:光照时,氯气的黄绿色

逐渐,瓶壁上有 生成,液面, 试管中有少量。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①常如何验证HCl的生成呢? ②常温下,除了CH3Cl是气体外,其他三种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我们看到黄色油珠呢? 。其实,在该反应中,生成的有机产物除一氯甲烷外,还有 。 [课堂练习] 请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取代反应的定义: [思考与交流] 1.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之间的差别为: 2.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分子组成为CH4后,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正四面体型与平面正方形,科学家如何判断出甲烷分子是哪种空间构型的? [归纳小结]:甲烷取代反应 条件: 特点: 【过关检测】 1、下列关于甲烷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B. 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为正四边形结构 D. CH2C1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都不反应 B. 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点燃前不必验纯

必修2化学键导学案

第三节化学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2.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基础预习】 1、NaCl的水溶液或熔融的NaCl能导电的原因是,NaCl固体溶于水或加热NaCl固体至熔化发生了,生成了能的阴阳离子,该过程在化学上表示为 2、离子键:。离子化合物。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X)来代表原子的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4、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预习检测】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微粒 S O Cl Na Mg 【知识点一】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1、书本实验: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色火焰,有,反应 方程式是反应中Na的化合价从 到,表明一个Na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 个电子变成了Na+。反应中Cl的化合价从到,表明一个 Cl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个电子变成了Cl—,Na+和Cl-形成了NaCl. 2、【合作交流】离子键。(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①成键的微粒: ②成键的性质: 注意: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静电引力,而是包括引力和斥力两个方面。引力是、离子所带的种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斥力是两原子间带负电荷的核外以及带正电的同种电荷间的相互排斥。 ③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活泼 ..金属原子(电子 引力、斥力达离子键 到平衡 活泼 ..非金属原子(电子离子 说明:一般由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不能理解为金属与非金属化合。如AlCl3、FeCl3等。 思考:①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分别属于元素周期表哪几族? ②离子键还有特殊的吗? ④成键的原因: 3、离子化合物 ①物质类别、、。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同 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学习这两节内容知道了什 么?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回答]碱金属 都有金属性,而 且金属性强弱 不同。卤素都具 有氧化性,但氧 化性的强弱不 同。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使学生容 易接受 过渡[讲述]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卤素不但性质相似结构 也相似。那么除了碱金属和卤素有规律可寻外其他 元素是否也有规律可寻呢?迄今世界上已经发现了 一般多种元素,那么这一般多种元素是否也同样有 相似之处呢?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关系 吗?今天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关于元素周期 律的知识。 [倾听]为学习元 素周期律 做了更好 的铺垫 环节二: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到规律[提问]首先让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元素周期表, 从周期表里面大家能观察到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请 大家仔细观察然后给我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它们的化合价和半径都 有变化,那么它们是有规律的变化还是没有规律的 变化呢? [讲述]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我们发现随着原 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我 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把元素周期表的数列我们叫做主 族,我们把同一行叫做同一周期。下面大家再看看 这张表格。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就能得到的信息。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知道了,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逐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变化, 它们的半径有 变化。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正负, 而且从左边大 多都是正价,右 边大多都是负 价,最后面的一 竖列都是0价。 通过观察 元素周期 表获得一 些元素周 期变化的 规律。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精品导学案(答案)第三节 化学键(第2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二预习内容:理解共价键的含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分类,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 三提出疑惑: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怎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化学键该如何分类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学习重难点: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根据H Cl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填写下列空白。 一、共价键 1、共价键 叫做共价键 ①成键微粒: ②成键本质: ③成键条件: 注意:(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即若存在离子键,一定为离子化合物)(2)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的双原子分子中,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 中(如NaOH、Na2O2)。 2、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H2 Cl2 N2 O2 CO2 CH4 HCl H2O NH3 ②结构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H2 N2 HCl H2O NH3 CO2 CH4 Cl2 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2: HCl:

例1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O2: H2O: 三共价键的分类: ①非极性键:在双原子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共用电子对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可见非极性键是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H键,Cl-Cl键,Na2O2中的O-O键等。 ②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不同种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的一方,所以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显电性,吸引电子能力弱的一方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可见极性键是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Cl键,NaOH中的O-H键等。 例2.下列共价化合物中,以极性键结合的(),以非极性键结合的( ) (1)F2(2)O2(3)NH3(4)CH4(5)SO2 四、化学键 1.含义及其分类 通称为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化学键的形成与有关,它主要通过原子的或来实现。 2.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例3.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化学键 D.原子核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在分子内我们称为化学键。在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 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它比化学键要弱得多,它广泛地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但只有在分子与分子充分接近时,分子间才有明显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 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3.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于和的物质,, ,物质的、也越高。例如,卤素单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它们的熔点,沸点也相应升高。 4.HF、H2O、NH3的沸点有反常现象,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杨柳青一中刘新2011.3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内容。这是对化学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理论指导,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本节课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实验需要约38分钟,反馈练习约7分钟。(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逻辑性,从教学结构上应当体现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学案导学法,将预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提前完成。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课堂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

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无锡市荡口中学陆静娟 【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版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本单元是在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思路】 通过核电荷数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元素原子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讨元素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得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结合有关数据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3(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引起学生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学习的兴周期律。趣。 [板书]元素周期律 [引导和提问] 画核电荷数1~18号元复习旧知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识,引发新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知识。 归纳、回答: 从学生熟 1~2号元素:电子层数悉的元素 相同,都是1,最外电入手,增强 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学生对新2(试着寻找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2。 知识的亲规律。 3~10号元素:电子层数切感,培养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 2、两个关系式: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 1】某元素的一种核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运动特点:①较小空间;②高速;③无确定轨道。 2、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大小,而非表示核外电子的多少。 3、电子层:根据电子能量高低及其运动区域不同,将核外空间分成个电子层。 表示:层数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n值越大,电子运动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实际上并不存在。 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排布在能量稍 高的电子层,即电子由内而外逐层排布。 5、排布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个。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6、表示方法: ①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原子、离子的电子式。

三、电子式的书写 【例 2】下列化学用语中,书写错误的是( )

根据元素周期律,把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这样得到的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 1、编排依据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得到。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得到。 2、结构 短周期:1、2、3 周期(7个横行)长周期:4、5、6 不完全周期:7 7个主族:ⅠA~ⅦA 族(18个纵行)7个副族:ⅠB~ⅦB 16个族第Ⅷ族 零族(稀有气体) 【例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x+2B.x+4 C.x+8 D.x+18 【例 4】若甲、乙分别是同一周期的ⅡA和ⅢA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则下列关于m 和n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n=m+1 B.n=m+18 C.n=m+25 D.n=m+11 【例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

高中化学 1.3 化学键(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第三节化学键(第1课时)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离子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能力目标:通过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电子式的书写,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离子键: 离子键:定义: ①成键微粒: ②成键本质: ③成键条件:活泼金属(ⅠA ⅡA)和活泼非金属(ⅥA ⅦA)化合,容易形成离子键。但并不是所有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如AlCl3等 二、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①写出原子的电子式:H O Cl Na Mg S Cl Ar ②阴阳离子的电子式: (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离子符号即为电子式,如Na+、、Mg2+等 复杂阳离子:如NH4+ 电子式:_______________ (2)阴离子简单阴离子:、

复杂阴离子: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合作探究一】[实验1-2] 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发出火焰,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填“烟”或“雾”)。 1.离子键的形成 三、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Na2O、K2S等(但AlCl3例外)(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 (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 (4)铵盐:如NH4Cl 【讨论小结】: ①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一般规律,注意: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②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新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学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个思考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 3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影响价格的因素

高中课程新课标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科长审查签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2、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二、预习导学 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 于是出现了“物以希为贵”的现象;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于是出现了“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二)、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或个别劳动

生产率无关。 3.价值规律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最近发现了一个现象,今年春节前,商场里人头攒动,人们争先恐后地购物,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还不时发现物价部门在检查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是不是超过规定;但是,春节后,商场比较冷清,人少,购物的人更少,于是商场贴出“全场商品一律6~7折优惠”的海报 问题:为什么节前的价格高,节后的价格低呢? 教师总结:商场里商品的价格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与买的人多少有关,与供求关系有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共同探求的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 (用多媒体打出课题:供求影响价格) 综合探究一: 材料展示: 材料一:下雨了,露天菜场上的蔬菜降价抛售。气候 材料二:苹果遭雹灾减少,价格高于往年。灾害 材料三:发生禽流感期间,鸡肉的价格一跌再跌。流行病 材料四:冬季皮衣卖出好价钱,夏季打折出售;季节 材料五: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每斤卖到几元,大量上市后只卖几角。时间 材料六:羽绒服在东北卖出高价,海南降价也少有人买;地域 材料七: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世界油价上涨。政策、生产 材料八:手工精做的瑞士手表很贵,车间机械生产的手表便宜。生产条件 材料九:中秋节时的月饼和情人节时的玫瑰很贵,过后就便宜很多。节日、习俗 问题:分别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种现象? 答案:气候、灾害、流行病、季节、时间、地域、政策、生产、生产条件、节日、习俗教师总结:这些因素呢,比如,时间、气候、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我们把它们称作间接因素,那么,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呢?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