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

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7.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18.教育成本: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19.边际成本:单位产出增量所增加的成本及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支出的成本。

20.教育个人成本:“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21.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S=R+D+H+B

S: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R:为学杂费 D:生活差距费 H;交通费 B:书籍文具费

22.教育间接成本: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23大小口经:指教育投资实际包括的范围大小不同。

24.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过程经济功能”、“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客观上)。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微观上)。25.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26.机会成本:指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

27.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

28.教育纯效益: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29.教育收益率: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30.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由美国F·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被西方称这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

31.现值折算法;美国J·R·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

32.师资优化组合: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33.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34.教师劳动的效率: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二、知识点:

1.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围,因为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从整体上看)选/判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他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从具体上看)(实际情况和发展趋

势)

2.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

3.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4.教育经济学萌芽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5.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首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直泽是《资本的概念应用到人的身上》。

6.当代著名的对教育经济学形成做出重大贡献的首推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民森。

7.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做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8.大多数人认为教育投资既有生产性,又有消费性,具有双重性比较切合实际,比较科学。

9.劳动力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多少,在一般情况下,是与劳动的教育程度成正比例的。(判)

10.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是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人力的资本观》主要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森贝克等人

11美国1929-1957年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7、3%(舒尔茨“余数分析法”(投资增量分析法))

12.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社会对个人教育的供给则是有限的(判)

13.从产业结构角度划分,则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14.20世纪70年代世界未来学家,美国托夫勒写了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后工业经济”

15.经合组织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选)

16.“创新”概念的出现与被重视,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了一本书《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创新”这个概念(选)17.知识、信息它是一种特殊资本,它是唯一一种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并且不断增殖的,可以为全社会所共享的概念。(选)

18.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建立三个新的教育体系,即信息网络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在职培训体系。(选)

19.教育特殊产业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产生,教育产生的特殊性是由三个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教育是间接性产业,教育是多效性产业。

20.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主要作为一种服务,是主要由国家投资的公益事业。

21.教育本身是否商品,是否有商品性?教育成果是否商品,是否具有商品性?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或劳务,是否具有商品性?我们认为:第一,恐怕不能直接说教育就是商品,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说教育部分成果是商品,教育提供的服务或劳务具有商品性(判)

22.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称教育为准公共产品

23.伴随说,既然承认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存在,就必然要承认与它们联系紧密,与它们相伴随的教育市场的存在。(判)

24.教育经营所带来的利润,同教育的非营利性是不矛盾的。

25.教育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教育是可以经营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判)

26.软市场说:认为随着市场体制的发育与发展,教育必然要进入市场,并形成独立的教育市场体系,作为软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判)

27.职业技术学校完全可以按照企业或企业集团机制运行和管理,其教育资金来源分配和使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以及招生,分配等环节,可以基本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28.基础教育,即普通中小学教育,对缩短社会心要劳动是时间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29.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计划直接分配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

30.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分配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

31.教育形式结构包括远距离教育和近距离教育。

32.第三种类型称之为技术密集型产生,适应于后工业时代。

33.我国教育级别或教育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即在校生人数入学率和全社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选)34.从科学变为劳动技术程度来说,劳动技术结构是指高级尖端劳动技术,中等劳动技术、低级劳动技术。

35.教育结构还影响着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与智力结构。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是实现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基础。(判)

36、概括起来讲可以这样表述:教育投资是直接的消费性投资,间接的生产性投资。

37、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税额为计算依据教育费附加率为2%,主要用于地方教育事业,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

38、教育事业经费按用金使用分三个方面:教育人员经费,教育公用经费,教育科学研究经费。

39、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静态指标,用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例相比较作为动态指标是可行的。

40、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收入增长比例有比较,作为确定教育投资比例常用指标,基本指标。

41、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财政总支出增长的比例相比较,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重要指标,是一种刚性指标。

42、我国小口径教育投资所包括的范围:(1)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2)国家预算内教育基本建设经费(3)国家各部委用于中等专业学校、技校的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大口径教育投资之教育费附加或教育税征得的奖金2%。

43、教育级别:五种教育等级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教育等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

44、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趋于稳定,人口年龄构成和文化程度构成比较高,因此,对教育投资客观需求量就会相对减少。

45、初等教育投资比例在下降,中等和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在上升。

46、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与国民收入固定资产积累额的比例,此项指标反映了国家对教育支持和优先程序。

47、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48、教育成本类别: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

49、教育个人间接成本计算方法:总间接成本=E[E(P×E×A)]n学年限,m概率项数,p为可能在某部门就业的概率,e为一年放弃收入的时间百分化。A为同一就业部门水平相当的职工年平均收入,J为选择职业的次数序,E为加总符号。

50、培养学生无关费用包括:(1)离休退休人员的全部费用,(2)科学研究费用。

51、一般意义讲人员经费要受两上主要因素制约,即工资水平和师生比。

52、社会直接成本的分析方法有:匡算法、实算法。

53、教育财力构成,由两个部分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

54、学校财力是流动资金,具有三种形式四个环节,即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校长资金。

55、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

56、如果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中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不经济。

57、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58、一般将学校所使用的资源区分成资本成本与经常成本两大类。

59、寻求最适当学生人数不宜以资本成本为分析对象。

60、教育规模按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度可分为三类:规模过小型,规格适度型和规模过大型,教育规模按发展趋势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萎缩性。

61、在美国现有资源分配形态下,适于单位学生平均经常成本最低的学校入学人数约在2000人左右。

62、我国最早对教育规模经济进行研究的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教授林文达先生。

63、我国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教育规模普遍偏小,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县镇>村庄。

64、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可以是宏观的,如整个社会教育投入与国民收入比较;教育的微观经济效益是指教育个人投资与教育个人的收入之比。

65、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总额=教育成本总额。

66、教育程度与生产工具、设备损坏率指标成反比例关系。

67、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

68、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具有独力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69、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家在决定教师的工资待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简答题

1、用马克思、恩格斯观点说明教育劳动的性质?

答: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2、从扩大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可以说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2、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关系?

答: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性;相似表现在:①人力和物力资本作用的结果,都能使个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②人力资本、物力资本都是通过投资形式实现,对人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对物投资形成物力资本。③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均具有资本的性质,均具有带来利润的作用,均可带来剩余产品,区别性表现在:①物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转让或被继承,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一般是不能被转让和继承的②人力资本比起物力资本来说,本身还具有许多特征,如间接性、高效性、延效性、多效性、易流性等。

3、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答:人力资本就是人口质量投资、内容:①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或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②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里的健康水平。③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的费用,以便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④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劳动吸人流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收入国家的人才智力水平⑤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具有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作出最佳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4、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①人口质量属于人口数量。②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③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④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⑤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

5、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答:①教师供给②教育资源配置③教育的单位成本,在教育投入总量一定时,教育的单位成本高,则社会所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就会减少④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和态度。

6、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矛盾?

答:①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②教育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

7、结合实际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

答: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①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②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③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④经济还决定着教育的体系和结构,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A、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B、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C、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D、教育是通过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②间接作用:A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B、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C、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③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

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超前发展的两层意思:①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投资上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②教育事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和远期需要。

8、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答:①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功能②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③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9、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同工业经济比较)

答:①动力不同,工业经济的推动力是蒸汽机、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是电子和信息革命。②产业内容不同,工业——制造业,知识——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支柱产业不同:农业——工地,工业——工厂,知识——科技园区。③效率标准不同:工业为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为知识生产率,④管理重点不同:工业经济管理重点为物质生产,知识经济为研究、开发、销售、职工培训,⑤社会主体不同;工业时代工人阶为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⑥分配方式不同,工业时代为岗位、资制,知识经济以业绩付酬制,⑦经济学理论不同: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

10、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提出哪些要求?挑战?/教育如何适用了知识经济的挑战?

答:①宏观上人必须改变观念重视教育;②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③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④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⑤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

11、市场经济主要有哪些特征?自主和平等,竞争和效益,服务和网络化、开发和动态。

12、计划经济下教育体制有哪些什么样的弊端?/市场经济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哪些要求?影响?

答:①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A:在决策上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管理得太多,统得过死具体办学单位没有自主权。B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资源配备,特别是对人事管理和计划财务管理②市场经济体制与办学体制改革③市场经济体制与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13、市场经济虽然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则是有范围的,有限度?为什么市场经济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是有范围的,有限度的?/你对教育产业化持何种观念?

答: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仅限于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并且不产生外在利益的私人产品和劳务②市场机制对于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而产生外在利益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则是无能为力③市场机制对于在消费既具有排他性,同时又产生外在利益的准公共产品和劳务只是在一些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因此,其资源配置实现合理状况是有限制的,有范围的。

14、合理的教育结构?

答:合理的教育结构主要是含有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的类别与关于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二是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

15、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基本关系?

答:①经济结构制约着类别结构,类别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

②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级别结构适应着劳动技术结构。

16、我国劳动力结构状况?

答:①基数大,增长速度快②劳动力年龄结构年轻化③劳动力职业结构不合理④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低。

17、如何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答:①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②在普通中学的高中级实行分科教育③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单成系统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中等职业,中等技术和中等专业学校,增加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比例。

18、教育投资特点?

答;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间接性,长效性特点。

19、教育投资比例指标?

答;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指标,静态指标主要有:教育投资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教育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以及人均教育投资等,动态指标: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社会总产值(GNP)比例速度比较百分化,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比较,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财

政总支出增长的比例比较,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比例与基本建设总投资增长比例的比较。指数:比例与比例20、影响投资比例因素?

答:经济因素,人口因素。(①社会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②人口分布的密度,对教育投资比例也有影响③人口年龄构成也是人口教育投资比例影响的一个方面④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构成、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构成⑤平均受教育年限),科学技术因素,政治因素。

21、确定教育投资总量的原则?

笨①上限与下限原则②规模与速度原则③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④受益与能力原则

22、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

答:①增长原则(逐年增长,三个增长:①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②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③教师工资公用经费逐年增长)②超前增长原则③减缓与稳定原则④弹性系数原则。23、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方法?

答:测推法、坐标图式法、国际比较法。

24、义务教育投资原则?

答:经济制约性原则,主体国家化,学生免费性,国家立法性原则。

25、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取得的什么成绩?还存在的不足?如何改进?

答:①义务教育投资的增长历史上不稳定,不同历史时期波动较大,义务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总投资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总的的趋势是下降态势。②自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投资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分析均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为突出重点,在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时,十分注意向基础教育倾斜,保证普及义务教育顺利进行,但是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③国家各级从现在起,真正在各方面重视义务教育,在教育投资方针上政府给予倾斜和优惠,特别是能调而广大农村、农民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坚持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的方式。

26、研究教育成本意义?

答:①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②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前提条件③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④教育成本还是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⑤教育成本研究还有许多现实意义。

27、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经济价值?

答:①教育成本分担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②主要指高等教育,他指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四方面分担,即学生、父母、纳税人、和学校。③刺激了多主体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体教育投资总量,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加快教育的发展。

28、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途径?

答:①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②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③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的效率④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⑤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

29、高校扩招的好处,以及提高高校学生收费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答:扩招的好处:①可以促进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②可以减缓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教育的储存量③可以减缓学生的升学压力,更好的实行素质教育。

依据:①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②恩格尔细数(反映人们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③个人教育收益率

30、实用性指标体系?答:①教育成果数量(指学校培养的在校学生数或毕业生数)②质量(对教育投资所取得的质量好坏进行考查,同校不同时期,也可在不同班级,不同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之间进行计算)③教育投资人力资源④物力(指教育活动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程度)资源利用效率指标⑤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31、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方法)

答:①质量转换系数法,由刘道玉教授倡导,以单个合格毕业生消耗的教育投资量作为计量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的综合指标的计量方法②函数计量法,由韩立达教授提出,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率系数作为计量教育内部效率的综合指标计量方法。

32、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本哪几个条件?

答: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33、劳动简化法的基本步骤?

答:第一步:确定计算的基期年份和报告期年份,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第二步:确定使用劳动简化化的尽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的具体数值,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③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④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第三步: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第四步: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34.教师劳动的特点:独立性和自主性,复杂性和创造性,长效性和迟效性。

1、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主要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记/简

答:①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与形态;③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教育;a.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b.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C.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2、中国生均教育投资水平与国际比较?原因?问题?

答:①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始终在于2%—3%之间徘

徊,连3.5%也没有突破之主要原因是中国生产务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不强,从国民力收入总产值中拿出更多的资金办教育,一时难于办到,应该加大教育投资总量,使其基本达家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②中国大中小学生均经费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状态,大中小学生均经费差别相当大,具体比例为1:6:66.5其主要原因,中国很长时间内忽视对小学教育的投资长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格局,普及初等教育人口数量多,特别是高等教育投资由国家包起来的体制还没有根本解决;③中国三级教育投资比例结构,极不合理,其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及其增长速度快于中等教育也快于初等教育,同时也出现了中等教育投资比例及其增长,我们建议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重实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改革教育投资的体制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计量经济学 B.人力资本理论 C.劳动价值理论 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A.生产力 B.劳务性或服务性 C.使用价值 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 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A.科学技术市场 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 B.政治制度制约 C.生产力水平制约 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 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 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A.个人 B.群众 C.国家或政府 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A.教育投资 B.教育成本 C.教育收益 D.教育分配 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B.实算法 C.费希洛计算法 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A.规模过大稳定型 B.规模适度稳定性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过小成长型 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此题考核的是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其直接理论来源是“人力资本理论”。 2.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产生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的时间是1984年10月。答案是C。

教育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科学发展: ◆萌芽:(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行成:(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学科奠基人 (美国)丹尼森,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区别 ◆发展:20世纪70年代被公认为独立学科 ◆引入中国:1979年下半年开始,报纸杂志先后发表文章介绍 1980年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 ◆最早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劳动价值学说:其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 1、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总之教育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生产性质,在某种情况下又表现为非生产性质 ◆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理论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简述或论述) 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具体表现为: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2)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量的。(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评价: 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 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 局限性:1、从人性和道德角度分析,它把一切都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它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人力资本理论抹杀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事实,重复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老调,因此具有理论上的不彻底性。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自考《经济学》新颖复习全资料汇总情况

《经济学》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经济学可定义为(C) A: 政府对市场制度地干预 B: 企业取得利润地活动 C: 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用与诸多用途 D: 人们靠收入生活 【2】如果A物品价格上升引起B物品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那么(A) A: 两者是互补品 B: 两者是替代品 C: B是低档品 D: A是正常品 【3】完全互补地两种物品无差异曲线地形状是(A) A: 与原点成90度凸出 B: 水平直线 C: 垂直直线 D: 斜线 【4】当政府用某些资源去修建一条大坝时,这些资源就不能用于修建高速公路.这说明了(D )A: 微观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B: 宏观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C: 机会成本地概念 D: 最优化地概念 【5】下列造成搭便车问题地物品是:(B ) A: 收费地高速公路 B: 收学费地学校 C: 路灯 D: 私人经营地商店 【6】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了(B)状态 A: 最大量 B: 最小量 C: 平衡 D: 不平衡 【7】生产要素地边际产量是(D) A: 产量地变化除以企业所使用地生产要素量地变化 B: 产量除以企业所使用地生产要素地量 C: 产量除以总生产成本 D: 平均产量地变化除以企业所使用地生产要素地量地变化 【8】平均总成本减去平均可变成本等于(D) A: 可变成本 B: 边际成本 C: 固定成本 D: 平均固定成本 【9】企业通过卖出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获得地收益叫做(A)

A: 净利润 B: 分摊成本 C: 边际收益 D: 平均收益 【10】假设2个人一天能生产10个零部件,3个人一天能生产24个零部件,则(B ) A: 劳动地边际产量上升 B: 平均可变成本下降 C: 边际成本下降 D: A和B正确 【11】寡头垄断市场上地企业数量有(B) A: 一家 B: 几家 C: 相当多 D: 以上全不对 【12】若一个管理机构对一个垄断企业地限价正好使经济利润消失,则价格要等于(B ) A: 边际收益 B: 边际成本 C: 平均成本 D: 平均可变成本 【13】为形成自己产品地垄断地位,垄断竞争企业通常采用地方式是(B ) A: 专利 B: 模仿 C: 广告 D: 都不正确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地需求曲线是(A) A: 与横轴平行地线 B: 与横轴垂直地线 C: 与纵轴平行地线 D: 向右下方倾斜地线 【15】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地商品量是(C) A: 供给量 B: 交易量 C: 需求 D: 购买量 【16】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销售地产品与其他企业地产品略有差别,这样地市场结构被称为(D ) A: 垄断竞争 B: 垄断 C: 完全竞争 D: 寡头 【17】消费函数描述了(D) A: 消费与政府购买之间地负向关系 B: 消费和收入之间地正向关系 C: 消费和利率之间地负向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 1、学科概念:P6 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 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 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 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 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 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 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 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 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 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 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 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7.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18.教育成本: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19.边际成本:单位产出增量所增加的成本及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支出的成本。 20.教育个人成本:“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21.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S=R+D+H+B S: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R:为学杂费 D:生活差距费 H;交通费 B:书籍文具费 22.教育间接成本: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23大小口经:指教育投资实际包括的范围大小不同。 24.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过程经济功能”、“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客观上)。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微观上)。25.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26.机会成本:指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 27.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 28.教育纯效益: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29.教育收益率: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30.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由美国F·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被西方称这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 31.现值折算法;美国J·R·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 32.师资优化组合: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33.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34.教师劳动的效率: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二、知识点: 1.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围,因为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从整体上看)选/判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他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从具体上看)(实际情况和发展趋

2019年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

2019年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关于义务教育投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义务教育投资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B.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各级教育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的组成部分 D.义务教育投资影响着总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变化 答案:B 2.下面关于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论述错误的是() A.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B.教育投资既具有生产性,又具有消费性 C.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D.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答案:B 3.下列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独立性和自主性 B.复杂性和创造性

C.长效性和迟效性 D.直接性和示范性 答案:D 4.考入上级学校学生数本年度毕业学生数×100%是计算() A.学生升学率的公式 B.学生毕业率的公式 C.学生专业对口率的公式 D.学生就业率的公式 答案:A 5.信息业属于()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答案:D 6.1980年11月,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来我国讲学,这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 A.沃尔什 B.舒尔茨 C.丹尼森

D.贝克尔 答案:B 7.下面关于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说法错误的是() A.规模过大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 B.规模过大会导致行政僵化 C.规模越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率越高 D.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 答案:C 8.标志着义务教育制度在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终确立并得到发展的时期是() A.16世纪到18世纪 B.18世纪到19世纪 C.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答案:C 9.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为()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常用指标 D.刚性指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建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追求,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坚韧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不断得到细化。就拿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2020年自考《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20年自考《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提升。 2、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A) A、边际消费倾向; 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 D、因为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的总量。 3、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增加使储蓄(B)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4、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的是(D)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 B、边际消费倾向为0.4; C、边际储蓄倾向为 0.3; D、边际储蓄倾向为0.1。 5、假定某国经济当前的均衡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升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支出(C)亿元。 A、10; B、30; C、50; D、500。 6、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能够预期,这将导致均衡GNP增加(D)。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7、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的征收将会使(B)。 A、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都增大; B、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都变小;

C、支出乘数增大,税收乘数变小; D、支出乘数变小,税收乘数 增大。 8、政府在预算平衡条件下增加支出会使总产出(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9、 I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经济含义是(A)。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 B、产出不变利息率提升; C、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 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10、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D)。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 B、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 C、产出不变利息率提升; 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11、水平的LM曲线表示(A)。 A、产出增加使利息率微小提升; B、产出增加使利息率微小下降; C、利息率提升使产出大幅增加; D、利息率提升使产出大幅减少。 12、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C)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13、自发总需求增加100万元,使国民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此 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 A、100%; B、90%; C、50%; D、10%。 14、利息率提升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C)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教育经济学自考笔记

《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学科性质: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科学表述: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的基本内容:1.经济科学总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2.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3.教育与智力开发、科技发展的关系;4.运用数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问题。 (二)研究的主要任务: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出的特点;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定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研究的意义:1.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2.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3.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4.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5.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节学科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即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二)主要内容:1.学科的理论基础;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3.教育投资; 4.教育成本; 5.教育经济效率; 6.教育经济效益; 7.教师劳动及报酬。 (三)研究方法: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方法。具体方法有:1.经济分析法。2.教育研究法。3.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4.比较研究法。 5.概算法(估算法)。 原则:1.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 (一)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具体讲它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其产生的理论根源为人力资本理论,所依据的社会条件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治需要。 (二)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