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68-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的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不仅是发达国家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健康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以炎症反应为基础的复杂的血管壁的病理变化,这一病理过程包括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脂质和炎性细胞沉积在血管壁,以及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高胆固醇血症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1]。因此降低血清胆固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平衡主要通过肠道吸收,内源性生物合成,以及胆道小肠排泄[2]。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主要是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和抑制胆固醇从肠道吸收的依折麦布这两大类药物。本文就这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1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 胆固醇是一种脂质,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细胞膜的成份和激素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指血液中含有过多胆固醇。胆固醇过高,患上心脏病、心脏病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中风的危险性也随之而增加。 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与是否还有其它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下表列出了不同情况下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医院的化验单上只有一个“无上述疾病和危险因素”时的正常值,实际上不同情况的患者,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

准不同。化验后应及时咨询医生,结合危险分层确定是否正常。 最应该重视胆固醇的是已经得过心肌梗死、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或明确诊断心绞痛的病人,脑梗塞患者,糖尿病患者,他们的坏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100mg/dL (2.6mmol/L)以下。 疾病的发展(高胆固醇血症-斑块-心血管事件) 血液中LDL-C(“坏”胆固醇)增加,一旦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使内皮有漏洞,它们就会钻到动脉的内皮下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就象潜伏在在动脉壁里的肿瘤,它的外面是一层包膜,内部就是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坏”胆固醇。血液里的“坏”胆固醇越多,聚集在动脉壁里的就越多,斑块不断长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血液和氧的输送,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等疾病。 但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象“定时炸弹”一样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爆炸。由于胆固醇是一种脂质,它在斑块里越多,就象饺子馅里有很多油汤,容易破裂。另外,“坏”胆固醇越高还会引起内皮的炎症,使斑块的外膜变薄并且很脆弱,就象一个皮薄馅里又有很多油汤的饺子,很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爆炸物”(从斑块内涌出的物质)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使动脉迅速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85014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2.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约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3.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长期增高,均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4.吸烟: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量相关,吸烟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可高l倍。 5.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男性的冠心病危险性增性高2倍,女性约高3—4倍,不论胰岛素依赖与否,危险同样加。 6.冠心病家属史: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史,尤其有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发病)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等,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增高或高半胀氨酸血症等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研究中。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病得药物治疗新进展 摘要 虽然高血压治疗已有巨大进步,但控制率仍不理想,单一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联合用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作为jnc/vi及who/ish降压指南药物治疗重要原则之一,高血压得诊治观念得到了更新,高血压病不仅就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与心、脑、肾等靶器官得不良重塑。因此治疗要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得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与逆转靶器官得不良重塑,这就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得发生与病死率得关键。本文对此作以综述并对高血压病得药物治疗新进展做了介绍。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试验得开展与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得进展,高血压得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循证医学已成为共识。高血压病不仅就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与心、脑、肾等靶器官得不良重塑。因此治疗要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得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与逆转靶器官得不良重塑,这就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得发生与病死率得关键。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心血管;理想靶血压水平 目录 绪论 (1) 1 高血压患者得药物治疗 (1) 1、1 初始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应用 (1) 1、1、1 初始药物治疗 (1) 1、1、2 长效药物 (1) 1、1、3 小剂量联合用药 (1) 2 抗高血压药物评价 (2) 2、1 利尿剂 (2) 2、2 β阻滞剂 (2) 2、3 钙拮抗剂(CCB) (2)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3) 2、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3)

2、6 α阻滞剂 (3) 3 特殊类型高血压或并发症或合并症选用药物原则 (3) 3、1 老年高血压 (3) 3、2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 (4) 3、3 冠心病心绞痛或MI (4) 3、4 脑血管病 (4) 3、5 肾脏病变 (4) 3、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 3、7 高脂血症 (5) 3、8 妊娠 (5) 3、9 围手术期高血压 (6) 3、10 高血压危象 (6) 4 防高血压试验研究 (6) 5 CAMELOT试验亚组分析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_王蕴强

2015年3月第5卷第6期·综述·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王蕴强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医疗所,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 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世界各国患病率高达10%~20%。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引起高血压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肾衰、心衰等。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为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病风险,稳定血压。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很多,有单一用药,也有联合用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终生服药。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发病及维持机制呈多重性,故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而单一药物血压控制率较低,副作用较大,故目前推荐一线药物的小剂量联合应用,并认为运动、减重、合理膳食、减轻精神压力等非药物疗法,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用量,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轻中度高血压病的基础疗法。本文对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6-26-04 New progress in the drug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ANG?Yunqiang Department of Medical,Dalian Naval Academy of the PLA Political,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 Hypertension is common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the world rates up to 10%-20%.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life rhythm accelerate and biomedical model,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become the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s have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causing hypertension include coronary heart disease,stroke,kidney failure,heart failure.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s mainly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decreas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stable blood pressure.Drug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has a lot of,single drug,also has the combined use of drugs.General need lifelong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Because its etiology has not been clear,the onset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 was multiple and so many kinds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While the single dru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is low,the side effect is big,it is currently recommended as first-line drugs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mall dose,and that the exercise,weight loss, a reasonable diet,relieve mental pressure and other non drug therapy,can reduce the dosag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impro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is the basis for treatment of mild and moderate hypertension.In this paper,drugs for hypertension treatment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new progresses. [Key words] Hypertension;Drug therapy;Research progress 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世界各国患病率高达10%~20%。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2]。因此,有效的药物治疗可大大减少并发症,使得死亡率降低[3-4]。本文就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 治疗的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的根治方法还没发现,研究显示患者的血压越高,其相应的寿命越短,而且易发生脑、心、肾等并发症。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可降低其发生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的发生和病死率[5-6]。所以降压治疗十分必要。 2 发病机制 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多见的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电解质平衡失调、血管调节异常机制等。也有人提出遗传因素学说,但目前作用不明[7-9]。 2.1?神经机制 中枢神经和传出神经系统作为血压正常的调节部分,血压的负反馈调节主要通过减压神经实现。维持血压的重要环节包括血管运动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前肾上腺素受体(交感神经末梢突触)、突触后肾上腺素受体等。中枢神经和传出神经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血压都会明显升高[10-12]。 2.2?外周的自主性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a+异常转运对部分高血压患者十分关键。此外,研究认为,与高血压病亦密切相关的还有高胰岛素血症[13-14]。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高脂血症怎么治疗1.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2. 高脂血症产生原因3. 高脂血症的表现*二、治疗高脂血症的偏方*三、高脂血症的注意事项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 1、高脂血症怎么治疗高脂血症治疗的目的旨在通过降低血脂水平,以进一步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治疗措施主要有调整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降脂药物治疗、血浆净化治疗、外科治疗和基因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则应根据患者的血浆 LDL-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情况而决定。而且,降脂治疗的目标亦取决于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见表8。一般而言,危险因素越多,则对其降脂的要求就越高(即目标血脂水平越低)。 对于已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其血脂降到较为安全的水平。这是因为降脂治疗在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同时,还可降低其心脏病的发生率,并可减 少由此所致的病死率。继发型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可适当地结合饮食控制和降脂药物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低脂饮食、运动锻炼、戒烟、行为矫正等),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分别降低。

2、高脂血症产生原因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低、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高甘油三酯:过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症。根据病因在临床上可将高血脂分类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由其它疾病引起,发病率较低。原发性高血脂可能与有关基因、脂蛋白及其受体或酶类异常有关。 3、高脂血症的表现一般高血脂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患者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 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体重超重与肥胖。高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治疗高脂血症的偏方1、冬青子1500克,蜂蜜适量。将冬青子加水煎熬2次,每次1小时,去渣,合并两次药液浓缩成膏状, 烤干碾碎,加入适量蜂蜜混匀,贮瓶备用。同时,每日服用量相当于生药冬青子50克,分 3次空腹服,l个月为1疗程。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998 年第10 版,确定高血脂症界限: 空腹血清胆固醇( TC) > 6. 2mmol/ L ; 甘油三脂(TG) > 2. 28mmol/ L ;高密度酯蛋白(HDL - C) < 0. 09mmol/ L。其诊断标准为: 近期2 次(相隔2 周以上) 空腹血清总胆固醇( Tc) ≥6145 mmol/ L , 甘油三酯( TG) ≥1153 mmol/ L 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h) 男性≤1104 mmol/ L , 女性≤1117 mmol/ L 。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 防治建议”确定了血脂升高标准,同时也将血清HDL-C降低作为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之一。 静脉血液检查符合以下一项条件即可诊断高脂血症: 1.血清LDL-C L(140mg/dl)以上; 2.血清HDL-C L(35mg/dl)以下; 3.血清TG L(150mg/dl)以上; 4.血清TC L(220mg/dl)以上; 正确的血脂检测,应在隔夜禁食12-14小时后,抽取静脉血液进行测定。以下人员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血脂: 1.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 者; 2.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 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 4.有黄瘤或黄疣者; 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6.40岁以上男性以及绝经期后女性也应该接受血脂检 查。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简介如下: ⑴英国心脏病学会标准: 1)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需要饮食控制; 2)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300毫克/分升),应考虑饮食/药物治疗; 3)治疗目的:降低胆固醇至<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⑵⑵英国高脂血症学会建议: 1)一般人群最佳胆固醇浓度为<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2)胆固醇为~毫摩尔/升(200~250毫克/分升)的人应接受一般饮食咨询和危险因素建议; 3)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的人饮食或饮食加药物治疗,除非其HDL胆固醇浓度>毫摩尔/升(77毫克/分升); 4)胆固醇低于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很少需要药物治疗。固醇在~毫摩尔/升(250~300毫克/分升)时,少数病人需要药物治疗。胆固醇超过毫摩尔/升(300毫克/分升)时,大多数病人需要药的治疗。 ⑶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现行政策(见表3)

高胆固醇血症

浙医二院护理人员读书笔记书写记录 题目:高脂血症 内容: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主要是指血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肪代谢异常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血液中包括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等,均是血液中的脂质物质。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是脂肪类,就像油一样,不能溶于血液中。为了使胆固醇能够在血液中运输,不溶于水的脂质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脂蛋白而溶于血液中。血液中有几种主要的脂蛋白形式,分别叫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主要携带胆固醇,可用来合成细胞膜和固醇类激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低密度脂蛋白是主要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微粒,氧化的或被化学修饰的LDL-胆固醇不能被组织利用和被肝脏清除,就会沉积到动脉管壁上形成斑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健康人血液循环中2/3的LDL微粒被肝脏的LDL 受体清除,如长期摄入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就会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而使LDL-胆固醇水平升高。大量的动物和人类试验研究资料均显示LDL-胆固醇升高可引起冠心病的发生,降低LDL-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险。血中总胆固醇的水平一般可反应LDL-胆固醇的水平。临床试验结果总胆固醇每减少1%,可减少2~3%的冠心病的事件。 高密度脂蛋白 主要由小肠和肝分泌,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刚分泌出的高密度脂蛋白前体摄取更新的细胞膜上的未酯化的胆固醇,将胆固醇酯化而成为成熟的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而排除,从而使胆固醇不能沉积到动脉管壁上形成斑块,起到了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因此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好胆固醇",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则预示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

室内给水设备安装工艺标准(gps-04)

网 w w w . z h u l o n g . c o m 室内给水设备安装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给水设备安装。 2、施工准备: 2.1 主材: 2.1.1 泵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和厂家提供的技术手册,检测报告,设备配件齐全,无缺损等。 2.1.2 水箱的规格、材质、外形尺寸、各接口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水箱应有卫生检测报告、试验记录、合格证。 2.1.3 稳压罐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有厂家合格证、技术手册和产品检测报告。 2.2辅材: 型钢、圆钢、保温材料、垫铁、过滤网、管材、阀门等 2.3机具: 2.3.1 机械;切割机、套丝机、电气焊等。 2.3.2 工具:倒链、滑轮、活扳手、绳索、水平尺,钢卷尺、线坠、塞尺 2.3 作业条件: 2.3.1 施工现场的环境,除机房内部装修和地面未完外,作业面具备安装条件。 2.3.2 设备安装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应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2.3.3设备基础的尺寸、位置符合设计图纸,设备的实物与基础符合设计要求。 2.3.4作业面照明条件符合安装要求。 2.3.5配有设备搬运起重工,设专人指挥,使用的工具符合安全要求。 3、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3.2 操作方法: 3.2.1设备开箱验收: 3.2.1.1设备进场后,开箱检查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并做好相关记录 3.2.1.2按装箱清单和设备技术文件,检查设备所带备件、配件是否齐全有效,设备所带的资料和产品合格证应完备、准确。设备的表面是否有缺损、损坏、锈蚀、受潮等现象。 3.2.2设备基础验收: 3.2.2.1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3.2.2.2 核对基础的几何尺寸、坐标、标高、预留孔洞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相关质量记录。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1、定义 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均称高脂血症。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均属于高脂血症,既可表现为单纯高TC血症或单纯高TG血症,也可表现为高TC合并高TG混合型高脂血症。 2、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3、病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 ?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 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 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 能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 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 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 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 4、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 ?某些疾病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等, ?生活方式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如果长期动脉硬化不但会使硬化的血管变得脆弱,发生破裂,而且还会发生脑梗寒或心梗等。 5、诊断手段 高脂血症相关的检查项目: ?测定血脂谱全套包括空腹TC、TG、LDL-C、HDL-C。 ?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

高脂血症防治指南

高脂血症的分类 一、从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 水平增高。 2.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 3.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 C水平减低。 二、按病因高脂血症可分为: 1.原发性高脂血症。 2.继发性高脂血症:常见的病因为: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 高脂血症的预防 预防措施以饮食控制为主,也包括其他非药物性生活方式调节措施。方法主要依靠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和反复的健康教育,并与整个心血管病和其他慢性病防治的卫生宣教相结合。目的是使人群中血脂保持在较低水平或降低,以普遍提高健康水平。 高脂血症治疗步骤 1.血脂异常对象的检出。 2.判断血脂水平及类型。 3.根据临床上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有无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全面评价。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4.分清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血症,属后者则诊治其原发病。 5.决定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调节的方法并给予指导。 6.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及药物选择。 7.防治进程的监测。 高脂血症治疗原则 1.高脂血症治疗用于冠心病的预防时,若对象为临床上未发现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一级预防,对象为已发生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二级预防。 2.区别一级与二级预防并根据一级预防对象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及血脂水平分层防治。3.以饮食治疗为基础,根据病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决定是否或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高脂血症的防治措施 一、可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措施 1.非药物治疗措施: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用于预防血脂过高,也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1)饮食调节见: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对象。 目的:保持合适的体重,降低过高的血脂,兼顾其他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如限制食盐量。

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6-24T17:03:41.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于旭萍[导读] 匹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应给予鼓励并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通过对106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结合其具体的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的对比,总结出更完善的治疗这种疾病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6例进行临床研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临床疗效,提出相应建议。结果:通过对这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匹伐他汀治疗的方法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匹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应给予鼓励并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匹伐他汀;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疗效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摆脱了吃饱和穿暖这样的基本问题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了,吃健康的食物,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等等。同样,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医学界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更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希望能够用更加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下文主要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这种疾病的疗效,通过临床疗效分析得出具体的结果。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前大量资料研究表明,血浆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与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和三酰甘油浓度的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我院选取53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给予新型降脂药物匹伐他汀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我们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06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1-4年,平均2.5年。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5年,平均3.2年。所有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排除孕妇和心、脑、肝、肾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及匹伐他汀药物过敏史患者。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检测仪器和方法:采用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HF240-3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和血脂。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降糖药和控制饮食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10mg/次,1次/晚口服;观察组给予口服匹伐他汀药物治疗,2mg/次,1次/晚口服。治疗6周后比较分析两种药物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显效:TC及TG下降分别大于20%、30%,HDL-C升高大于0.26mmol/L;有效:TC和TG下降分别在10%-20%、20%-40%,HDL-C升高在 0.104-0.26mmol/L;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我们采用标准的统计学处理方式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每项结果的百分比均标记出来,给读者更直观的数据。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 FBS和HbA1c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FBS、PBG、HbA1c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BS和HbA1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PB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10.41%、17.92%和12.98%,对照组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9.94%、15.94%和13.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HDL-C升高达9.12%,对照组HDL-C升高为6.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表现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而致使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常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而高血脂又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在使用降血糖药物及饮食指导治疗的同时,调整脂类代谢紊乱尤为重要,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他汀类药物。匹伐他汀药物还能够抑制Rho家族G蛋白使内皮细胞血栓蛋白表达受到诱导,从而使血栓形成得到抑制,并且该药对血小板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均有降低作用,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增加,从而达到了促进纤溶蛋白的溶解和血栓形成得到降低,因此,该药的使用对防治心血管冠脉事件的发生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不但能够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而且在降低FBS和HbA1c方面均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有效,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何莎. 匹伐他汀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05). [2] 王晶晶,张冬梅,胡志,汪琦,张冰,陈若陵. 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5). [3] 巩雪俐,马琦,李扬,文娟.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44例临床评价[J]. 中国药业. 2015(22).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摘要 虽然高血压治疗已有巨大进步,但控制率仍不理想,单一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联合用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作为jnc/vi及who/ish降压指南药物治疗重要原则之一,高血压的诊治观念得到了更新,高血压病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此治疗要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此作以综述并对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做了介绍。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高血压的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循证医学已成为共识。高血压病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此治疗要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心血管;理想靶血压水平 目录 绪论1 1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1 1.1 初始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应用1 1.1.1 初始药物治疗1

1.1.2 长效药物2 1.1.3 小剂量联合用药2 2 抗高血压药物评价2 2.1 利尿剂2 2.2 β阻滞剂2 2.3 钙拮抗剂(CCB)3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 2.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4 2.6 α阻滞剂4 3 特殊类型高血压或并发症或合并症选用药物原则4 3.1 老年高血压4 3.2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5 3.3 冠心病心绞痛或MI5 3.4 脑血管病5 3.5 肾脏病变6 3.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 3.7 高脂血症7 3.8 妊娠7 3.9 围手术期高血压7 3.10 高血压危象8 4 防高血压试验研究8 5 CAMELOT试验亚组分析10 结论10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2383772.html,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 作者:魏经汉梁昆 来源:《家庭医学》2005年第12期 脂质是人体内的脂肪(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主要包括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而胆固醇、甘油三酯在血浆中必须与其他脂质,如磷脂和蛋白质一起组成复合物,才能在血液中被转运,这种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称为血脂。临床上测定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是血浆中所有脂蛋白中含有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总和,还可以测定出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计算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脂血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异常称为混合型高脂血症。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相关。美国等“七国研究”结果表明,人群中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非常显著。“美国弗莱明汉心脏研究”通过30年的追踪观察,证实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于7.8毫摩尔/升者,90%发生冠心病。积极的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对已患冠心病或未患冠心病的人都可以预防冠状动脉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猝死)的发生。 除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外,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临床iW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高脂血症:是一类多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继发性高脂血症:常见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系统性疾病或药物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当血清总胆固醇(TC)浓度大于5.72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大于3.64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DL-C)浓度低于0.9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大于1.70毫摩尔/升(150毫克/分升)时,即可诊断为血脂异常或称高脂血症。 调脂治疗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冠心病防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出现包括中青年在内、数量较大的血脂异常患者和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我们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是快速增加的冠心病高危人群,另一方面是调脂治疗中,高脂血症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非常低。在群众及一部分医疗工作者中,对如何正确调节血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疑问。正因为如此,一些洗血降脂的广告铺天盖地,使人上当受骗。同时也说明,对群众进行正确的血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糖尿病、肥胖、饮酒、不恰当的饮食习惯等均可引起血脂异常。因此,我们对血脂异常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更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的调整。许多

高脂血症营养治疗原则.doc

高脂血症营养治疗原则 一.高脂血症诊断和分型 1.中国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血清胆固醇正常 L(>2200mg/L) 为不正常 血清甘油三酯正常 L(>1500mg/L) 为不正常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合适范围 <12mmol/L(<1200mg/L), >64mmol/L(>14000mg/L) 为不正常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合适范围 L(400mg/L),

可降低血清TC、 LDL-C水平 . 3.微量元素 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量等作用 .缺钙可引起血TC 和 TG 升高 ,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却铬可使血清TC 增高 ,并使HDL-C下降 . 4.维生素 目前认为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 醇降解、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TC 水平 ;可增加脂蛋白脂酶活性 ,加速血清VLDL-C、 TG 降解 .维生素E能影响参与胆固醇分解代谢的酶的活性,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排泄,对血脂 水平起调节作用. 5.饮酒 酒精可升高血清HDL-C水平 ,但同时也使血浆TG 水平升高 .通常认为少量饮酒(指每日摄入酒精 20~ 30g,或白酒不超过50g),尤其是葡萄酒对冠心病与保护作用,但不应提倡用饮酒来 提高血清 HDL-C水平 . 三.饮食治疗 调节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是高脂血症的基础治疗. 1.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 ,营养治疗原则为限制总能量摄入,不宜吃蔗糖、果糖、水果糖、 蜂蜜及含蔗糖的点心和罐头, 烹调菜肴及牛奶、豆浆均不加蔗糖;限制胆固醇<300mg/d, 每周进食鸡蛋 3 只 ;适当补充蛋白质,尤其是豆类及其制品、瘦肉、去皮鸡鸭,适当进食鱼 类.P/S 值以~为宜 . 2.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 ,营养治疗原则为限制胆固醇摄入量 , 轻度增高患者胆固醇 <300mg/d, 中 度和重度增高患者 ,胆固醇 <200mg/d; 限制动物脂肪 ,适当增加植物油 ,使 P/S 值以~比较理想 ;多 食新鲜蔬菜及瓜果类 ,多食降低胆固醇食物 ,如洋葱、大蒜、苜蓿、大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AHA 科学声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管理(2015 版) 2016-01-20 16:00 来源:丁香园作者:陈晓英字体大小-|+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科学声明,全文发表在Circulation 杂志上。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指由于遗传基因异常所致的血脂代谢紊乱,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是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原因。FH 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可引起早期死亡。最早发现的基因缺陷是LDL 受体调节紊乱、功能受损。FH 家族史中未治疗成年人LDL 水平>190 mg/dL,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160 mg/dL。杂合子FH 在青年中期可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而纯合子FH 一般在童年或者青年早期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在该类患者中可通过提高LDL 受体功能从而降低LDL-C 水平,且能成功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他汀和PCSK9 调节LDL 受体循环的药物均能起到这种效果。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诊断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很多患者在早期仅仅接受调脂治疗,而忽略了其本身存在的基因问题。早期诊断杂合子FH 和纯合子FH 并进行降LDL-C 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缺血性心脏的发生,但目前并无有效的检查方法来协助诊断,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家族史、LDL-C 水平来协助诊断。 病理改变 FH 最早是在125 年前发现的,那时候人们把他定义为皮肤病,因为其常常表现为黄瘤、黄斑瘤。但是在该类患者发现其伴随着早发的血管粥样硬化,Wilkinson 提出了遗传学说。并随后被Khachadurian 证实了,并且发现是LDL 受体基因突变,导致LDL 水平明显升高。血脂中有75% 是LDL,并且70% 是通过血浆LDL 受体清除的。PCSK9 是肝脏内介导溶酶体分解的多肽,可减少LDL 受体循环回细胞表面和进一步分解。LDL 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类:LDL 受体缺失和LDL 受体缺陷性突变。而其他基因的突变引起LDL 受体功能缺陷也可引起FH。 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APOB 基因缺陷、PCSK9 基因缺血均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尽管其严重程度较轻。PCSK9 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使得LDL 受体水平下降,从而导致LDL-C 水平的升高。FH 并不会影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后两者常常会受到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临床表现 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在临床上,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LDL-C 水平> 190 mg/d L 一般都会考虑该病,但是有时候在LDL-C 水平在140 mg/dl 的儿童中也有确诊该病例的情况。且尸解中发现高LDL-C 水平可明显加剧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在8~10 岁的FH 患者中发现患者的颈动脉内中层厚度明显厚于正常人。 成年患者常常可表现为肌腱黄斑和角膜弓,且常常在20 余岁左右发生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年轻患者的FH 相关死亡风险明显高于老年FH 患者。 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载脂蛋白水平同样加剧FH 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生率。载脂蛋白(a)>50 mg/dL 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FH 患者发生心脏病年龄不一,研究发现FH 患者如果没有其他并存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其发生CAD 的风险相对较低。 静息性心肌缺血是CAD 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目前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杂合子FH 患者进行心肌缺血检测仍存在争议。在该类患者中进行运动负荷检测,发现约20% FH 患者为阳性。杂合子FH 可加速CAD 的发生,似乎有必要对该类患者进行运动负荷检测并评估其运动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