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长物志_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_徐晴 (1)

_长物志_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_徐晴 (1)
_长物志_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_徐晴 (1)

徐晴,等《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84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7-0084-03

《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

徐晴,王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长物志》是一部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展现明代生活和艺术品鉴方面的著作。分析《长物志》中晚明造物色彩,解析其中所蕴含的造物审美观及文化,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色彩审美文化的认识,对于我们现代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Color Aesthetics of Utensil in Chang Wu Zhi

XU Qing,WANG Jue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囊括了对当时士人生活中各种器物的鉴赏。《长物志》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书画、器具等诸多方面,在中国古代造园和造物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它似一幅内容丰富的文人生活画卷,触及到明末士大夫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造物艺术鉴赏的百科全书。《长物志》系统全面,“衣”、“食”、“住”、“行”都囊括其中,却又做到了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不仅是对明人文震亨个人的观点的反映,也体现出对传统造物文化的沿袭。本文将分析《长物志》中的器物色彩背后的审美文化,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造物思想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展。

(一)《长物志》中器物色彩概述

《长物志》中涉及的色彩范围比较广,红、黄、绿、青、蓝、紫都有提及,描摹出当时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书中色彩的多样性与其丰富的内容有关。全书共十二卷,内容包含了建筑、家具、器玩、花木等园林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花木卷就写到了50余种植物,涉及到的色彩自然较为丰富。此外,作者对色彩很关注,几乎每写到一种器物都会对其颜色进行探讨,以辨不同颜色的优劣。《长物志》中的色彩分得很细,用不同的色彩词来描绘细微的色彩差别,反映出古人对于色彩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色彩的细微差别,《长物志》中对于颜色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例如书中对于我们印象中缺乏存在感的白色,就有素、粉、素白、洁白、淡月白、月白、葱白等多种描述方式。古汉语中有很多红色系的色彩词,各自有着细微的差别。《说文解字》有:“絑:纯赤也。”“纁:浅绎也。”,“绌:也。”,“绛:大赤也。”[1](P.763)《说文通训定声·丰部》:“赬深于红;纁又深于赪,纁即大赤之绛,非紅紫比。”[2](P.29)对色彩区分可见精雕细琢。《长物志》正沿袭了传统上这种细分的态度,体现出对色彩的细腻体察以及认真的鉴赏态度。

尽管《长物志》中出现的色彩繁多,但大致来看,主要分布在红、黄、白、黑、青五种色系,而且这几大色系中出现的色彩词频率明显较高。《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3](P.124)认为五色有着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4](P.1166)杜预注解五色即赤、黄、青、白、黑。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器物颜色审美文化研究”(批准号:09YJC760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晴(1980-),女,安徽芜湖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王珏(1987-),女,湖北武汉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论。

8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2年第7期总第129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4](P.1447)详细的阐述了五色观。

《长物志》显然也受到这五色观的影响,赤、黄、青、白、黑五种正色受重视的程度明显高于间色,它们在书中经常被提及,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较高,同时也受到了作者较多的关注。另外,除了黄白两色的金属器物之外,作者对这五种色调的器物态度大致趋于肯定。特别是对其中的青、白、黑这三色,书中多有溢美之词,这三色的朴素、大气、古雅正契合了文震亨的审美。

《长物志》中还有一些用事物来进行描述的色彩词汇,以实现“借物呈色”。这类词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能清晰明了地传达信息,让人快速了解作者想要描述的色彩。例如“月白”、“桃红”,就利用月亮和桃子分别传达白红两色的详细信息。人们只要回想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就会了然这种“白”;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桃子的颜色,也就很清晰的感受到这种“红”,生动而具体。“黄如蒸栗”,“白如脂肪”,“蓝如翠”,“红者色如珊瑚”,“青如新柳”,“绿如铺绒”等,书中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把色彩状态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类“借物呈色”的色彩词具有人文性,所“借”之物都是当时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通过这类色彩词所“借”之物,我们也可以一窥当时的生活文化。事实上,很多色彩词也是从事物的名词发展演化而来。《说文解字》中说:“翠:青羽鸟也。”[1](P.200)“丹:巴越之赤石也。”[1](P.288)“碧:石之青美者。”[1](P.19)这些事物名词后来用来形容它们所具备的色彩。可见在古汉语中,色彩词是与事物有着紧密联系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很多色彩词逐渐脱离它们的物质属性,拥有了独立的视觉属性。

(二)《长物志》色彩审美观分析

受器物材质、制作工艺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物志》对不同的器物都有特定的色彩趋向或范围。譬如,在《长物志》中,对于金属器物的色彩描写有近20种,涉及到门环、手炉、镇纸、刀笔、笔洗等方面,其中,出现最多的色彩是“青绿”。对于陶瓷,文震亨较为偏好的是“白”、“青”等色,主要涉及的是盆、缸、炉等容器。在“建筑”这一类别中,《长物志》提及次数最多的色彩是“朱”,涉及到门、窗、栏杆等。此外,作者对建筑中的“素”、“粉”、“黑”、“金”等色也有不同程度的肯定。在织物色彩中,《长物志》提及较多的是白色、紫色,其次是“皂”、“青”、“乌”等风格都较为素净的色彩。

通过综合分析《长物志》中的各类器物及器物上的设色特点,我们大略归纳出涉及《长物志》器物的色彩审美观点,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以纯色为美

《长物志》中对纯色的喜爱溢于字间,书中多处提及纯色为贵的观点,除了特殊纹理的器物之外,器物是否纯色常常是其品质判定的标准。“(土玛瑙)另有纯红纯绿者,亦可爱玩”,[5](P.116)“(笔格)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瑁之类为子者”,[5](P.256)“茶炉,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炉,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5](P.417)《遵生八笺》:“(均州窑器)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6](P.535)纯,意味着单纯、纯粹、完美,是纯洁、美好的象征。这点,在纯白色的审美追求中体现得尤甚,因为纯白是一尘不染,无比高洁。“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品,余皆不取。”[6](P.718)

对纯色的喜爱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对纯色的崇尚和褒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杂色的贬抑。纯色意味着不带杂质、没有瑕疵,光洁剔透。这点在玉石鉴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长物志》中,“大理石出滇中。白若玉、黑若墨为贵。白微带青,黑微带灰者,皆下品。”[5](P.117)像玉一样白和像墨一样黑的纯色大理石,是上等的品质,而带有杂色的成分则使得品质低下。“有红丝石,白地上有赤红纹;有竹叶玛瑙,花斑与竹叶相类,故名。此俱……非贵品也”[5](P.116)。对有杂色的石玩评价较低。这种观点在其他文献中也得到了印证:“玛瑙以西洋为贵,其出中国者,则云南之永昌府,以色红者为上;红白相间者为缠丝,品最下。”[7](P.906)红色的玛瑙为上品,但红白相间的为最下品,说明在古代中国民间审美上“以纯色为上,以杂色为下”的标准有较高的认同度。

纯色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视觉审美方面的原因外,也和它的象征意义有关。“纯”通常与“正”,正直、正派等词义相连,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受到褒扬的品质,不论是器物的审美还是人的品性都是如此。在古人眼中,“纯”还与高尚道德相联系,折射为人品行的高劣。《礼记·中庸》中“《诗》云:‘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8](P.1679)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正是因为他非常纯正,道德高尚,正如士大夫们常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比喻自己品性高洁,和对世俗的乱象的泾渭分明。文震亨对纯色的喜爱也隐含着对单纯、完美、高洁和洁身自好的追求。这种观点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长物志》中的观点正与传统的审美观遥相呼应。

2.以素雅色为美

《长物志》青睐素雅的色彩,不认同过于艳丽的色彩。

对于有些器物,文震亨提倡展现材料本来的色泽,而不是在其表面涂漆。“(书桌)凡狭长混角诸俗式,俱不可用,漆者尤俗。”[5](P.232)事实上,设计史上著名的明式家具的特点之一正是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不在家具上髹漆,只是在表面打磨上蜡,从追求髹漆的人工之美,转化为材质的天然之美。

《长物志》中的家具多用乌木、花梨、紫檀、楠木等木材,是明式家具的典型用材。这些木材的材色很丰富,例如乌木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紫檀有黝黑如漆、紫中带红、紫中带黄多种。《格古要论》中写到紫檀“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新者以水湿浸之色能染物”[9](卷八,P.5)。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自然素雅,不似漆色般浓艳华丽。木材自然的色泽赋予家具以纯正质朴、温润宜人的品性,带给人舒适感和平和感。

谈及瓷器,文震亨偏好“白”、“青”等色,也印证了文震亨对单纯素雅色彩的喜爱。青瓷作为青釉中的代表,其中的“粉青”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是著名的青釉品种之一。文震亨的高度评价粉青:“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

徐晴,等《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86

之,油灰最下。”[5](P.17)同时,书中有一段明确阐述了对陶瓷的看法:“定窑以白色而加泑水如泪痕者佳,紫色黑色俱不贵。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5](P.317)从中可以看出,文震亨比较青睐单色瓷。青釉、黑釉和白釉,是中国古代瓷器使用时间最长的三种基本釉色。中国传统瓷器的“类玉”之美在单色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文震亨对单色瓷的偏好也表明以素雅色为美的态度。

明代是彩瓷百花齐放的时期,除了颇具代表性的釉下彩青花瓷,绚丽多彩的釉上彩瓷也十分繁荣。但《长物志》对彩瓷更多的是持否定态度,书中多有对其的贬抑之词,正体现了文震亨以素雅色为美的色彩审美观。例如书中写到水注“宣窑有五彩桃注、石榴、双瓜、双鸳诸式,俱不如铜者雅”[5](P.263);甚至对于明代颇具代表性的青花瓷,作者都说:“印池……青花白地、有盖、长样俱俗。”[5](P.310)这种素色为美的观点与当时的流行文化是有些相悖的。明末著名的文人张岱在《夜航船》中写道:“靖窑:大明嘉靖年所制。青花白地,世无其比。”[10](P.284)但文震亨更倾向于具有古典美的雅致之物,可见他对当时的“流行文化”并不是非常认同。彩瓷或艳丽或乡土的风格显然与《长物志》里“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的审美标准有差异,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也必然有所鄙夷。

文震亨认为恬静、质朴、诗意的氛围,只能由素雅的环境所营造。若色彩过于鲜艳跳脱,就会轻易打破这种和谐与宁静,致使其审美格调快速地滑向艳俗,而这是作者所不能容忍的。据此,文震亨在书中直接表达了对“素”色的偏爱,正如书中所说“古人最重题壁,今即使顾陆点染,钟王濡笔,俱不如素壁为佳。”[5](P.36)即使名家笔墨,也比不上素璧的雅致。看似没有,实则可以体味出很多,就像“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描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矜持,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长物志》对素雅色的喜爱,与传统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三)以古旧色为美

《长物志》对古色古香的器物很是推崇,“自然古雅”、“古朴可爱”这样的评价穿插于字里行间,甚至成为审美标准。《长物志》在谈及金属器物时,提及金银器物色彩优劣。严格来说,“金银”在《长物志》中通常并不是表示色彩,而是指材质。但因为金银有鲜明的色彩特征,书中又频繁提及,所以也能体现出作者的色彩审美观点。《长物志》对金银器有古色古香的特点持赞赏态度。“得旧铁如意,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古色蒙然者,最佳。”[5](P.279)“倭箱黑漆嵌金银片,大者盈尺,其铰钉锁钥,俱奇巧绝伦,以置古玉重器或晋、唐小卷最宜。”[5](P.242)“(杖)有三代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金银填嵌者,饰于方竹、筇竹、万岁藤上,最古。”[5](P.285)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得到“古色蒙然者”,“以置古玉重器”,“最古”这样的词语就表明了这点。

此外,书中还有“方桌旧漆者最佳”之语。“曾见古铜剑,青绿四裹者,蓄之,亦可爱玩。”其中的“青绿”就是典型的带有文化历史感的色彩。“然真伪亦易辨,真者更以旧为贵”[5](P.117)对于金属器的其他色彩,《长物志》也有所提及,例如提到紫铜,紫铜是较为纯净的铜,呈紫红色,又称“红铜”或“赤铜”和黄白铜等。文震亨认为紫铜的色调趋于内敛,而黄白铜般绚烂夺目,认为其“俗”,“不入品”。这种评价也很符合他的审美观点。

《长物志》中的家具漆色主要有黑、朱黑、朱、红等色。文震亨较为欣赏黑漆家具,如认为橱“黑漆断纹者为甲品”[5](P.238)。黑色的沉稳大气与明式家具古朴简雅的评价标准是相通的。但对于朱、红和金等漆色的家具,文震亨态度却有所保留。书中的红色调家具屡遭否定。“(台几)红漆狭小三角诸式,俱不可用。”[5](P.234)“(画桌)忌置朱红漆等架”[5](P.351)等等。一般来说,金漆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但是过于夺人眼球,就显得艳俗。“(交床)金漆摺叠者,俗不堪用。”[5](P.237)“(窗)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5](P.23)雕花、彩漆较为繁复、艳丽,跟文震亨喜好素雅的品味相左,所以也被认为“不可用”。同时,作者对彩漆也较为排斥。书中写道:“(榻),近有大理石镶者,有退光朱黑漆、中刻竹树、以粉填者,有新螺钿者,大非雅器。”[5](P.226)书中还说:“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而古制荡然,令人慨叹实深。”[5](P.225)从中可以看出文震亨对“古”和“自然”的喜爱和对当时风气的反感。他叹息当时的制品“徒取雕绘文饰”[5](P.225),只注重繁复花哨的雕刻绘饰,为了夺人眼球,显得艳俗不堪,缺乏古雅气质。

中国人的尚古观念非常浓重。小到家法家规,大到政治制度,中国人都讲究“遵循古制”。“古”能带给人以历史感,透过它们可以感受到时间、历史以及文化的沉淀。尚古意识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制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追溯周礼,对以器载道、辨正名分的推崇;在器物评鉴上,主要体现对周礼器物形式审美观的沿袭。对古代器物形式的尊崇折射出对“古朴”、“古旧”的色彩审美观的认同。这种“尚古”之风在《长物志》中有明显地体现。文震亨常对当时流行的五颜六色的器物嗤之以鼻,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体现“道”,所以这种功利行为是位于士大夫阶层的作者,所不能接受和认同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清]朱骏声编著.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周]左丘明传[A].[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明]文震亨原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镇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明]高濂.遵生八笺[M].成都:巴蜀书社,1992.

[7][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8][汉]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明]曹昭撰.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M].北京:中国书店,1978.

[10][明]张岱.夜航船[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李成文 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当然也汲取了道家文化的合理内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那么,“和谐社会”理念如何在新的时代变革背景中,对这种历史传承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解读《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方面,对小说中所体现的道教“和谐社会”的观念加以探究,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能有一个更加生动的体验与认识。 在《水浒传》诞生后,人们对它的解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要的见解:一个忠义说,一个诲盗说,这些理解都是某一社会阶层或集团利益向文化形态渗透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转换阅读视角,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进行重新阅读,那么我们就能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道教文化信仰,体验其中浓厚的宗教情怀。 现在,《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比较早期“水浒”故事和最后写定阶段公孙胜面貌的改变、地位的提高,侯会先生认为,这应与明朝世宗年间的崇道之风有关。(侯会《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文学遗产》,(5),2000.)侯先生指出《水浒传》受到道教的影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断定它与明世宗朝的崇道之风有关却未必如此。水浒故事在最初流行阶段就已经有九天玄女娘娘向宋江授天书的情节,天书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这足以说明,《水浒传》在最初流行时就已经有浓厚的道教情怀,蕴含着道教的伦理精神。况且,水浒英雄们所生活的北宋时期,道教十分繁荣,真宗和徽宗时期是前后两个高潮,社会上的崇道之风丝毫不亚于明朝。宋徽宗自称“天神下降”,政和七年(1117)四月授意道录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便以道教教主自居,“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成国教。(李焘《续资治通鉴》第5册2401页,中华书局,1957.)其实,与忠义说和诲盗说出现的同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小说所蕴含的崇道抑儒倾向:“《水浒传》,虽小说家也,实讯滥百家,贯串三教。鲁智深临化数语,已揭内典之精微,罗真人、清道人、戴院长,义极道家之变幻,独其有心贬抑儒家,只以一王伦当之,局量匾浅,智识卑陋,强盗也做不成,可发一笑。”(《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的确,小说多方面地表现了道家变幻莫测的法术,但这不是主要方面。《水浒传》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底蕴。鲁智深圆寂之前曾自作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99回,P1369)这首颂体现了道家追求自在逍遥、崇尚自由的思想。这种自由超越一切外在的名利地位的束缚,是人类本性的自我张扬,与南华真人庄子所称的逍遥游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更重要的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基本纲领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都是道教信仰的鲜明体现,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是借助道教仪式来强化他们的基本纲领。 一 从梁山泊忠义堂前高高飘扬的杏黄旗所书“替天行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的影响。 老子被东汉中后期兴起的道教奉为教主、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始祖,《道德经》被奉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摘要: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在于其线条和色彩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境”表达形式,在于水墨与意境的统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 引言 自中国文化史发展以来,中国画就伴随着其始终。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画种,有悠久的美术历史,并且在世界美术界领域中,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绘画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而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一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是刺激视觉神经最有效、造成特定情绪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画又被称为“丹青”,因此可以说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1] 一、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分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彩色绘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就是其中的代表。秦

汉时期,五色观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也更加娴熟得当,所以该时期的绘画多以黑红色为主。如西汉的T型帛画,就直接运用朱红、熟赭、石青、黑、白等色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是较为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异族的色彩观也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先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的理念,随后宗炳则认为应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以该时期的绘画色彩主要以蓝绿为主色调,红白黑为副色调,体现了色彩对比和互补的理念。隋唐时期,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大发展,色彩运用也随之丰富起来,阎立本、张暄、周舫都在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且在该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独立出来,在色彩上有着较大差异。五代两宋时期,先是青绿山水发展到了高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都是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随后则出现了文人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受到儒、道、禅等思想的影响,文人画追求淡雅、平和、超逸的画面效果,所以玄色就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首选色。元明清时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色彩表现转为以水墨为主,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趣味,虽然也有青绿重彩作品问世,但是并不占主流。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和衍变,可以简单概括为唐宋之前尚色彩,唐宋之后尚水墨,两者是一种先后、轻重的关系,而不是有无和对立的关

书籍封面设计四个基本要素

书籍封面设计四个基本要素.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书籍封面设计四个基本要素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智慧积淀、流传与延续,依靠书籍。书籍给人们知识与力量。古人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而面目可憎也”。足见书籍作为精神食粮有多大的教育启迪作用。书籍作为文字、图形的一个载体的存在是不能没有装帧的。书籍的装帧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应该说有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装帧与它相适应。在我国,通常把书籍装帧设计叫做书的整体设计或书的艺术设计。 封面设计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与读者见面,第一个回合就依赖于封面。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徕读者,使其一见钟情,而且耐人寻味,爱不释手。封面设计的优劣对书籍的社会形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作为职业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对书籍的封面设计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封面设计一般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以及体现书的内容、性质、体裁的装饰形象、色彩和构图。 一、封面的构思设计: 首先应该确立表现的形式要为书的内容服务的形式,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形式,所以封面的构思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充分弄通书稿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题,有感染力。构思的过程与方法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想象: 想象是构思的基点,想象以造型的知觉为中心,能产生明确的有意味形象。我们所说的灵感,也就是知识与想象的积累与结晶,它对设计构思是一个开窍的源泉。 2、舍弃: 构思的过程往往“叠加容易,舍弃难”,构思时往往想得很多,堆砌得很多,对多余的细节爱不忍弃。张光宇先生说“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就是真切的经验之谈。对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形象与细节,坚决忍痛割爱。 3、象征: 象征性的手法是艺术表现最得力的语言,用具象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意境,也可用抽象的形象来意喻表达具体的事物,都能为人们所接受。 4、探索创新:

教案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复习导入】 色彩三属性,作业点评 观察1:少数民族少女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观察2:同样款式的衣服,哪一件的颜色搭配更抢眼? 【新授】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一、色彩的对比 1、定义:指色相性质相反,光度明暗悬殊的色彩。 (1)同类色(分—分) 如:紫味红、紫红、红、橙红、橙味红 (2)类似色(总—分) 如:蓝---湖蓝、黄---柠檬黄 (3)邻近色(相邻、邻居) 如:红、橙、黄、绿、青、蓝、紫 (4)互补色(180°直线相对) 如:红---绿、黄---紫、橙---蓝 无彩色系:黑与白 有彩色系: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在并列时,由于鲜明的衬托,引起了强烈对比的色觉,红的将更红,绿的将更绿。 2、三原色与对比色 三原色中的一色与另两色调出的间色是三对最强烈的 对比色。(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 3、色彩的对比分类 (1)色相对比:是指色相不同造成的对比。 色相对比的强弱可直观的从色相环上的距离表示出来。以24色色相环为例,任选一

色,与它相邻的色为邻近色,与它相间隔2---3色为 类似色,与它相间隔4---7色为中差色,相隔8---9 色为对比色,相隔10---12色为补色。 同种色、邻近色、类似色为色相弱对比,中差色 为色相中对比,对比色为色相强对比,互补色为色相 最强对比。具体的对比效果是: ★同类色相对比,仅有深浅之分,不存在色相的对比。 ★邻近色相对比,色彩对比非常弱。如:红与橙、黄 与绿虽然是不同色相,但搭配起来难免单调,必须借助明度、纯度对比的变化来弥补色相感不足的效果。 ★类似色相对比:易于显示和谐的对比。如:红与黄、黄绿与橙红、青与紫、紫与红灯间隔在60°以内的色相对比,较之邻近色对比要稍强一些,但同样需要在明度、纯度上有所变化,以免流于单调。用好了比较和谐、安详,介入面积对比主色调印象强烈、耐看。★中差色对比是介于类似色和对比色之间的中强对比,它的特点是既明快又协调。 ★对比色相对比是间隔在120°左右的三色对比。如:品红、黄和青,红、黄绿和青蓝、橙、绿和青紫。它的特点是色彩对比强烈、鲜明、饱满、华丽、活跃。 ★互补色相对比是色相环上180°对比色的对比。如:红与绿、黄与青紫、橙与蓝。互补色相相搭配可使色彩发挥最大的鲜明度、对比度,达到视觉强烈刺激的效果。 (2)明度对比:是指不同色彩在明度关系上的明暗对比,或者同一色彩不同明暗层次的对比。 (3)纯度对比:也称灰艳对比,因色彩纯度 的差异而形成的色彩鲜浊对比,通常是纯度高 的色与纯度低的色并置而产生的对比。 这种对比既可以是一种色相纯度鲜浊对 比,也可以是不同色相间的纯度对比。

儒释道_天人和谐观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魏博辉(1957— ),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9年2月第25卷 第2期 学习论坛 TR I BUNE O F STU DY Feb 12009Vol 125 No 12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魏博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3) [摘 要]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儒家;道家;佛家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9)02-0060-04 一、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导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不同于西方。 最初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个和谐浑然的状态,但由于生产实践水平、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逐渐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地处海湾和贫瘠的山地,由此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怖和畏惧心理,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人不断地与大自然抗衡、斗争,这种矛盾通常以人与神的对立形式表现出来。如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里斯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中诗人采用了神话题材,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下火种给予人类的故事。普罗米修斯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岩而受苦。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又把神人化,借用这种笔法鼓舞人们去与大自然抗争,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征服自然的技术力量,以支配自然界。由于那里沿海的一些国家地处海湾,便于航运,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使得他们不但发展了航海业,而且也促进了商业的日渐繁荣与昌盛,经济得到了发展,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在他们一次次地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他们对自然界新的兴趣。由于他们注意观察和分析客观外界,观察分析自然,因而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思索,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古老东方的“天人合一”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文化。 在古代,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 物存在的尺度”的命题,为“以人为中心”置于自然之中的观点奠定了基础。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主体和客体加以对立来看待,把人抽象出来作为具有能动思辨的主体,把自然看成是主体的认识对象,人从外部客体回溯到人自身,人成为自然客体的主宰,成为自然的尺度。主体具有本位性,“人为自然立法”,加之科技理性的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由此,便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在以农业为主,具有整体性的亲族性文化的背景下,又由于封建社会制度进一步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与外界交流,因此,逐渐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乐于耕种、随遇而安的心理习惯,不患贫而患不安。他们追求安稳、和谐,形成了如此的心理结构。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消极地对待人为之作及其变化。《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个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三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难以辨出真假,因此国君非常高兴。但列子听了这件事后,便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这是赞美自然,谴责人为 [1] 的观点。中国这种“农”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顺乎自然,将人与自然浑然视为一个整体,天人相依,“万物一体”,精神和物质相融。逐步感觉到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于是出现了整体的意识。在《周易》中往往从一卦象中引出一条人事原则,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云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石色(不透明色):石色即是矿物质颜色,石色除了使用在绘画中,还应用于壁画、建筑彩绘等地方。在我国古代,画家们有一套十分系统而完整的使用石色的方法,但随着明、清画家对工笔绘画的认识逐渐淡薄,所以,传统制造石色的方法几近失传。今天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学来了当年日本人从我国学去的制颜色方法,才有现在较为丰富的品种供画家使用。 石色主要包括:朱砂、朱磦、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石黄、黑石脂、云母粉、蛤粉、赭石、土黄、珊瑚粉和其他宝石类颜料粉以及新研制出的高温结晶颜料等。 3 e: N! l! i5 t/ F& w, \需要说明的是:石青与石绿一般分类较细:分成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头青色最重,四青色最浅,石绿同理。 水色(透明色):水色主要是由一些天然植物为主材料,配以少量动物质材料、矿物质细粉颜料组成。石色与水色一般是相互结合着使用于国画中,已达到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丰富效果 水色主要包括:朱磦、胭脂、西洋红、藤黄、赭石、花青、水彩色与丙烯色等 需要说明的是: 1、朱磦是朱砂最细的形态,所以有些画家在使用时以薄涂法来形成水色透明的颜色效果。 2、西洋红:在国画色中的名目较多,又叫做曙红、牡丹红等。 金属颜料:画家使用金属颜料由来已久,最早是在唐朝。金属颜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银箔银粉。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贴金。: 金箔有四个品种: 紫赤金(略带红色):主要贴寺庙中的佛像 库金(足金金箔):绘画中常用,往往是98%的纯金和2%的纯银合成。 大赤金(略带黄色的金):又称冷金,70%的纯金,相当于18K金。 田赤金(呈淡黄色):相当于14K的金。 银色相比之下不是太常用,故不细说。 天雅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兑上胶液即可作画。 (一)胶的溶化:胶的溶化是“岩彩”画中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一步。它的浓和淡直接影响画面着色的效果。浓了易开裂,淡了易剥落,只有恰到好处。你的画也就成功了一半。 (1)明胶的溶化方法:将所需用量的明胶倒入小碗,先加入4倍凉水泡5分钟后再加入五倍的70OC热水,用筷子充分搅拌开胶粉。如果有疙瘩,说明未完全溶化胶粉,需继续搅拌直至疙瘩全部溶※因明胶是由动物生皮熬制而成,未去掉其骨胶原以外的蛋白质和脂肪这些成份,所以在低室温状态下使用时会出现疙瘩,即原已溶化了的胶液加热。 ※溶化后的胶液保质期限:用完后放入冰箱夏天约3~5天,冬季约一至二星期。※另一种颗粒状的“骨胶”比明胶的接着力要强,且不易凝固,但需熬制。※绘画用的日本鹿胶分三千本胶、干燥鹿胶、软韧鹿胶、特殊鹿胶。它们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它们是专门为绘画而研制的胶,去掉了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凝固和腐臭;尤其是液体的瓶装鹿胶随取随用使用方便,永不腐臭;固体鹿胶需熬制。 (2)固体鹿胶的溶化方法:将三千本胶一根掰成几小段放入杯中注入300ml清水,再加入一粒方型的干燥鹿胶或软韧鹿胶,放置半小时。后用温水隔水蒸化即可。※加入方形鹿胶粒的目的是增加接着力和防腐臭 (二)调制颜色:将所需用量的色粉到入小碟,用小勺加入少量胶液,用中指拌匀。胶液不够时可再加,直至调成糊状,用时再略加清水稀释即可作画。※调制颜色时用中指或小棍,切忌用毛

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色彩观

艺术研究 143 “以色貌色”:舞动色彩的灵翼 ——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色彩观 董碧娟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08 级文艺学研究生 北京 100024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7-0143-02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为正式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通过讨论山水画的性质、功能、创作方法及目的等,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山水画的艺术特性,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在《画山水序》中,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神超理得”、“畅神”等一系列具有丰厚意蕴的美学命题,无不对山水画的性质认识、创作及审美接受提供了重要启迪。而在这些理论命题和观点中,有一点可能并不具有特别鲜明、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如果仔细审视和推究,就会发现它能构成认识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精神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切入口。这一点便是宗炳提出的“以色貌色”。 宗炳认为,再难以琢磨的玄理奥义和思想旨趣,我们都能通过心意去探索到,通过用心研究书册而了解到,更何况是作者亲身盘桓于山水之中,反复观览,以山水的本来之形画作画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来之色画成画面上的本来之色的山水画呢? “画象布色”、“以色貌色”,显示了宗炳对于山水画创作中色彩——这一突出的艺术表现符号的重视,继而暗含了他对山水画作品的视觉直观性、逼真性的一定要求。然而,展开中国山水画绘画史长卷,色彩——这一重要的艺术语言并不是自始至终地活跃其中。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古代绘画对于色彩的应用更为小心矜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西艺术特色、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性。 一、 宗炳的设色论 宗炳的设色论比较隐性地蕴含在《画山水序》一文中,但这一理论观点却具有坚固的内在逻辑支撑。宗炳对于色彩应用的重视是对前人绘画实践的继承和总结。秦、汉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等无不色彩斑斓、浓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总体上也是处于“随类赋彩”的设色阶段。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宗炳也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但这种强调并不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纯粹模拟,而是浸润着创作者主观性的一种色彩设置,因此选用“布”和“貌”这两个能够暗示出主体能动性的语汇。宗炳“在‘画象布色’时,强调‘以色貌色’,即在绘画时用客观的物象色彩表现主观的物象色彩,也就是客观的物象经意象加工之后再还其‘本真’,就是要达到归真返朴,浑然一体的原生态之美。”①由此可见,宗炳的设色论也渗透着老庄道家的哲学观。对于色彩的重视显示了宗炳对山水画视觉直观性、逼真性的一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宗炳进一步提出了“近大远小”这一创作规律,从而暗示了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所要求的“类巧”原则。“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将色彩——这一直观性和感染力很强的艺术符号提升到与“形”即形状构图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了宗炳对于人的视觉感性的认知与尊重,他深刻意识到了色彩这一艺术语言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接受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色彩作为山水之“质”的一个重要组成,就必然会成为承载山水之“灵”的一个载体,这应该是宗炳设色理论内在的基本逻辑,而这也构成了他在设色方面对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朴素但具有洞察性的认知。 二、中国山水画色彩观的演变 “最初,山水画是在人物与神仙故事的背景中孕育生长的……早期山水画创作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最初的样式与表现技巧均从属于人物画的体系。”②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是在南北朝之后。在南朝齐梁间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一法,而且排在“应物象形”之后,可见当时绘画创作中对于色彩的重视。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的艺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色彩上基本也是延续青绿赋彩的传统。然而在唐代,中国山水画色彩观开始出现了转变的萌芽:王维在山水画创作中“始用渲淡, 一改钩斫之法”,且推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洽、张璪、项容等人在水墨画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五代至宋,画法精致、色彩艳丽的院体画长期位居主流,但也出现了荆浩、巨然、董源、关仝以及范宽、郭熙等人的水墨山水画创作。荆浩在“六要”中还将“墨”作为一“要”,并且推崇“不贵五彩”的画作。然而,从总体上看,水墨山水画在宋代仍处于滥觞阶段。 进入元代,文人阶层广泛介入绘画,他们追求抒情写意,讲究以书入画,注重笔墨,从而开始扭转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真正树立起了中国山水画重水墨而轻彩色的传统。进入明清,在山水画创作上画派林立,如明代的浙派、吴派、华亭派,清代初期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在这些不同的画派中仍多以水墨山水作为创作主流。再加上徐渭、扬州八怪等在水墨绘画技法上的不断创新,为水墨山水画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巩固了重墨轻彩的传统。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就指出“水墨做正宗,青绿为别子”,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也提出“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至此,色彩这一重要的绘画语言在山水画创作中真正被置于边缘,尽管后来也有人强调山水画中色彩的作用,但已无力扭转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上重墨轻彩的传统。 三、中西绘画色彩观的差异 从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观的演变可以一窥整个中国古代绘画色彩观上的发展主脉。《周礼》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文化观中的“五色”可以说是对方位、物质类属、伦理、情感、宇宙气象等多项维度的概括和喻示,这也奠定了从一开始中国绘画在色彩运用上就具有一种明显的符号性、功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组合所产生的美感,离不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成立。绝对的对比会产生极大的刺激,绝对的调和会显得乏味,而刺激和乏味是难以产生美感的。因此,在色彩应用的实践巾,运用对比的手法时,要特别重视找到调和要素,反之在运用调和手法时,不能忽视辅以恰当的对比。使对比与调和保持有机化,才能呈现充满生机的状态并获得高层次的审美快感。 一、对比 对比,总是由差别产生的,将相对的要素配列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以达到二者抗拒的状态,称为对比。 色彩的对比就是色彩本身受其他色彩的影响而产生与原来单独看时不一样感受的现象。色彩学领域中的对比现象极为丰富繁杂。通常我们不会只看到单一的色彩,往往因周围其他色彩的作用与之比较,使人产生冷与暖、强与弱、浓与淡等各种不同的对比感觉。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属性均有对比现象;而三者之中又可能相互出现在同一造型之中;另外,在色彩的知觉反应中.还有同时对比与继续对比关系。总之,我们是在色彩的对比现象中感觉色彩的。 (一)同时对比 将两个以上颜色并置在一起时,因色彩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所产生的对比现象就叫同时对比。即同时出现的对比现象。 同时对比时,由于视觉残像的作用,两色彼此把自己的补色加到对方色彩上。如大面积红色背景上的黑字会呈现略带绿味的灰色;如果背景是绿色的.黑字会呈现略带红味的灰色;红背景上的绿色块,红的显得更红,绿的显得更绿.这些现象均为两邻接的色彩同时对比所引起的。 同时对比的相邻两色会产生的效果有: 1.愈接近邻接线,彼此的影响愈显著,甚至引起色渗现象。 2.并置的色彩为补色关系时,两色纯度增高,并显得更为鲜明。

[VIP专享]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河南理工大学公选课论文 《老子智慧赏析》课程论文 授课教师:赵鸿图 论文题目: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学院: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年级:10电气 学号:1016301105 姓 名:郑飞 成绩: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 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 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 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 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 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 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 的借鉴意义。 1、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1、1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 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 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 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 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1、2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

浅析中国画的古代色彩观及现代拓展

浅析中国画的古代色彩观及现代拓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意象色彩的特征、色彩的传统观念以及在新时代中国画色彩的拓展,传统与现代如何进行结合和发展。 【关键词】意象色彩;现代中西色彩融合;色彩的拓展 大家都知道,人类最早产生对色彩的感应,是缘于阳光照射到物体的反射光,随着四季阳光的不同变化,人类对一开始混沌的色彩有了最初的感知。那时人们因为对色彩了解的局限,只能以静态的色彩形式,反映外在相对恒定的色彩。一个地域会产生一个地域相对独立的审美观,相对对物象造型对色彩感受的独特感受。中国的古代绘画中对色彩的观念是以意象色彩为主导,并且取得了独到的艺术成就。原因很简单,意象色彩不是通过色彩在人的眼睛视网膜上的真实再现,而是由于文化的影响,透过物体本身,我们所表现的色彩更本质,以物抒情,因而表现形象固有色的色彩关系,更主观更主动。是一种以心表意,产生了如宋代文人画,主观的抛弃了自然趁呈现的丰富色彩,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文化影响下,首推“墨分五色”,“繁彩寡情”的色彩观,从艺者普遍对耀目的色彩长期采取约束控制甚至到了排斥的程度。翻开我们古代任何一本画学专著,皆可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如:“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草木繁荣,不待丹绿之朱,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等等。在这种主流态度的胁迫下,宋元以来的色彩一直不能舒展的发展。中国画的着色被称为“布色”或“设色”,都只在强调依照某些特定的法则,来主观刻意形成主观的色彩过程。这过程犹如书法中一笔一划的书写过程,每一笔都有对前一笔的回应,尽管其形式意味具有极简的色彩创作的神趣,但文人画墨色气韵的获得无疑是以压抑了人的色彩本质丰富性为代价。 1 中国画古代的色彩观 在中国古代色彩发展过程中,光色的表现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所涉猎,但主流方面一直没有受到充分的发展。文人画尤其是山水画,虽然强烈感受到四季山川,晨昏朝夕,雨雪飞虹所呈现之自然色彩流变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意象色彩传统,山水画家仅以将动态的色彩转化为用笔墨呈现的“气韵生动”形式。而实质上,大自然中的“流光溢彩”和民间节日中庆典中的篝火、焰火恰恰补充了中国古代色彩动态性方面的不足。中国画也讲随类赋彩,这种印象形色彩观念,第一次在绘画中明确色彩的形式应当根据自然界的物象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提出后受到批评。虽然受到冷遇,但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审美中给予色彩一个恰当的位置的新观念,也表现出当时中国古代色彩艺术在模仿自然方面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对显出特征的自然物象的色彩有所区分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中国古代还有这样的审美模式,以水墨为上来表现自然物象的本质。但基本局限于山水画中,人物画开始慢慢以色彩绚丽为主要风格。走着一条水墨与色彩并行发展的道路。我们来看,比如汉画,基本以墓室壁画为主,具备了水墨画的

书籍版式设计大全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B]书籍版式设计的基本常识[/B] 一.版式设计的目的:方便读者,给读者美的享受 二.版式设计的定义:版面的编排设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

三.现在常用的一些版式规格: a)诗集:通常用比较狭长的小开本 b)理论书籍:大32开比较常用 c)儿童读物:接近方形的开度 d)小字典:42开以下的尺寸,106/173mm e)科技技术书:需要较大较宽的开本 f)画册:接近于正方形的比较多 [B]书籍装帧和书籍生产评审标准[/B] 一.装帧: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出书意图 二.版面设计: a)书籍的开本、版心和图片尺寸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贯穿全书始终,包括扉页和附录版面是否易读,是否和书籍内容相适应(具体到字号、行距、行长之间的关系,左右两边整齐或者只有左边整齐等) b)字体是否适应书籍的内容和风格? c)设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如何(文字与图片的关系、注释和脚注等是否便于查找) d)版面的字安排是否一目了然、合适和符合目的(文字的醒目、不同字体的混合是否恰当、标题/页码/书眉等的安排) 三.美术设计: a)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符合书籍的内容和要求,书脊上是否有文字 b)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组合在整体方案之中(例如文字、色彩) c)封面选用的材料是否合理 e)封面设计是否适应书籍装订的工艺要求(例如:封面与书脊连接处,平装书的折痕和精装书的凹槽等) d)图片(照片、插图、技术插图、装饰等)是否组合在基本方案之中,是否符合书籍的要求经过选择的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 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从生态学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浅谈书籍封面的色彩美学

浅谈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美学 摘要:书籍的封面除具有保护书籍的功能之外,主要是通过其艺术形象来体现书籍的主题,反映其内在精神。它影响着读者对图书的认知和赞誉。色彩作为封面的视觉元素之一,常常先于图文拨动读者思想感情的琴弦。它与书籍的内容、性质、写作风格密切关联。本文通过色彩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作用来探讨合理运用色彩,使其与立意、文字、构图和谐统一,以便充分发挥色彩在封面设计中的视觉效应, 引起读者的深刻共鸣。 关键词:书籍封面色彩美学形式应用发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传播人类文化信息的最主要的载体,承载着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书籍装帧艺术是融合了各种元素的整体,色彩、图形、文字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籍的封面设计作为书籍精美的装饰,也可以把书籍的内容高度概括成为形象。它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加深对书籍的理解。 通常,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最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就是颜色了,其次才是图像和文字。“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有时我们购买一本书,不仅是因为书的内容,还可能为封面的优美而动心。由此可见,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色彩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封面除了以艺术形象来反映书籍内在精神外,它还肩负着特别的广告任务,读者很容易把视线停留在五彩纷呈的封面上。 色彩是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主要艺术语言,对于书籍封面意境和情调的营造更加多元化、准确化。色彩通过艺术形象的美反映出书籍的内容、性质,在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呈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如下先就色彩的美学特质简明说一下。 一、色彩的形式美 亚力士多德从美学角度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的都是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体现它们。”书籍封面设计的色彩形式同样要结合其构成形式来进行搭配。 (一)、色彩的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种形态美学的构成形式,有左右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不同的对称形式,呈现不同的形态排列形式。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书籍封面上对称的色彩搭配给人以庄重、大方、安定、温和、安静等相对平稳的感觉,但是也容易使人产生平淡、缺少活力、呆板、单调、无味等不好的感觉。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活泼、丰富、多变、有情趣、自主、生动的。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能够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选择配色的常用手法和方案(二)、色彩的比例与节奏 色彩的比例是色彩局部与整体之间大小、面积、长短的形态变化,色彩的比例在书籍封

试论道家和谐观

[收稿日期]2009-05-04[作者简介]刘宾(1981-),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试论道家和谐观 刘 宾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第26卷第7期2009年7月Vol.26No.7Jul 2009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 种不散的精神,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探讨道家传统和谐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遵道;顺道[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2009)07-0007-02 一、道家的和谐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和谐观,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谐,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论述。尤其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一)人与人的和谐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地存在于生活之外、世界之外的。正因为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古代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生万物各有所用,各有其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报怨是为了消解人际关系中的怨恨。用宽广恢宏的胸怀、 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也就是说,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而且不断完善自我。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 治理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老子的处世之道是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即慈爱天下万物。“俭”即节俭爱惜。“不敢为天下 先” ,所以成为天下万物的首领。因为只有具备慈爱、节俭、谦虚、宽容的美德,人们才会爱戴和尊重。大道是无私的,社会是公平的。老子教诲我们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处世过程中,老子还强调“谦下”的作用,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也就是说,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万流之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正是“谦下”的结果。现实社会中, 如果我们能够以“慈爱”之心待人,以“谦下”之心处世,那么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和谐。老子的处世之道还表现在“宽容”、“不争”的态度上。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明确提出“无为”、“不争”的思想。所谓“无为”就是要求人的行事应效法自然,不要妄自作为,要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所谓“不争”就是要求世人不要争名夺利,应一切从道,“退一步海 阔天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处世之道,以追求身心、群己、社会的和谐。这种处世之道,自然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天人关系上,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 “法自然”的原则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道家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从老子开始,道家皆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家从 “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 7··

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及特色

〔摘要〕在中国画中,对色彩的调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欣赏它,就源于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最直白的就是色彩视觉。任何一位画家,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这些绚烂的色彩构成了中国画之魂,让中国画的内涵得以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运用特色 在中国人的心里,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觉,这是与民族习惯、风俗传统乃至时代精神都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从古至今,对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有迹可循。中国画在中华文明史上历来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借画作传承精神乃是画家们苦心孤诣的造就,到了今天,中国画仍然能带给世人强烈的视觉欣赏,传播美的精髓。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及特色也是大家一直广为关注的话题,正是由于这绚烂色彩的堆积与协调运用,才构成了美丽的中国画。 一、中国画的用色之道 中国画泛指中国绘画,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更为注重的是意境,人们都说,欣赏中国画其实就是在看故事,画家通过那么一幅画展示出来的是很多意思,或高山,或流水,或草木,或飞禽走兽,等等,各种色彩的搭配与协调,构成了泼墨重彩的画作,传达出另一番风景。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起算,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若是要从原始岩画就开始考究,那么中国画已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洗礼。这是怎样的文化瑰宝啊!中国画在用色方面很是讲究,它不会简单地只是用某一种纯色,但也不会乱七八糟地使用各种彩虹色,不求斑斓,但求绚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华夏民族骨子里流动着的是低调却也张扬的血液,这种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也正是由于中国画这另类的用色之道,借色彩的完美配置表达各种藏于画家心中的感情,注重色彩却不限于色彩,所以它才可以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天才会在世界画廊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 二、中国画的用色特点 中国画能够绵延千年不绝,经历各种各样的战争与灾害还能呈现在今人的面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不仅我们国人对中国画有着深刻的感情,外国友人对它也是充满了赞赏与崇拜之情。对于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是大家甚为重视的关注点,毕竟这种搭配不是随便就能够做好的,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不同于他物的特点。仔细研究中国画,我们其实也能发现中国画的用色特点。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它鲜明的艺术特点,这与中国画的用色之道有关,先设色,后来才有水墨,而在设色中也是先有重彩,后有淡彩。换言之,画家在绘画时,不是为了画画而画,更为注重的是突出它的艺术特点,打开一幅中国画,迎面扑来的艺术气息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中国画特别讲究平稳沉和,它在用色方面力求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纵观任何一幅中国画,我们都能发现它在色彩方面不会有一些突兀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不会出现那种刺激性的视觉冲击。 三、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区别 在世界美术园林中,除了中国画,还有西洋画,这两者迥然不同,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他们的颜料不同。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是后天合成的。而中国画的颜料来源有两种,一是从植物中得来的,比如花青、胭脂等,另一种是从来矿物中得到的,比如朱砂、石黄等。西洋画与中国画的颜料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就不一样,运用方面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西洋画注重考虑环境色对物象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西洋画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冷暖色,他们很重视色彩冷暖的对比效果,会刻意处理这种对比所带来的一些细致的变化,也就是善于从色彩细节处入手。可是中国画就与之不同,它不关注所谓的色彩冷暖搭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抒情写意方面,它注重写真,各种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画的细致在于它传达出的意思。在绘画中,不是依据固定的客体,而是凭借记忆及主观臆想进行敷色,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画家脑海中的色彩。概括来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