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导读: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常见文言句式——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

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查题型:翻译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句式在高考中虽然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在翻译题中,有时会碰到文言句式,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下面我们主要学习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二、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谓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句中,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样就造成了宾语前置,当然,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 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 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A、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B、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 成语) C、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定语后置句 1、什么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2、常见的几种格式 A、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 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导读: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无…乎” 文言固定格式讲座:“孰”与“…孰与…”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与其…孰若/岂若…”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倒装句 【教学设想】: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除了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经常涉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因此,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常常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句式的特点。倒装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的一种,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内出现的一些倒装句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倒装句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辨识这种句式,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句式逐渐地接触,有所了解,但是缺乏整体认识和知识的归纳。所以,在初三下学期,引导学生复习典型的例句,归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学会鉴别倒装句。 2、借助倒装句特点,结合语境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教学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古人说话有时候会颠倒着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中,作者说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忌不自信。 像这种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倒装句。今天我们要复习和探讨的就是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知识准备。 (一)倒装句----即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二)句子成分及构成: 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 附属成分(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例句: ①水鸟梳理羽毛 主谓宾 ②我相信自己 主谓宾 句子成分------由词或短语充当 主语和宾语常用词或词充当。 谓语常用词充当。 (三)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水鸟梳理羽毛。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

文言句式倒装句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何”,疑问代词。“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要前置:例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日 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 一. 判断句 1、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1)“……者,……也”。 例: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也” 例: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夫战,勇气也 (4)“……者,……”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者也” 例:①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另一种是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等表示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③非死,则徙尔。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例:①非天质之卑。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3、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例: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初升高语文文言之特殊句式(倒装句)

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_____。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一、把下面各词填入下表: 校园繁忙北京积蓄三万豁亮诚实中间哪里 瞻仰战场颓唐夜晚二分之一斤朵驾驶 那里自己坚固起来大伙政治希望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 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五 词序(倒装句)素材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文言文常用句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看看下面的“者也”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4、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予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胡、恶、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 1.用疑问代词的。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而彼且奚适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恶乎待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且焉置土石? 2.用疑问语气词的。 壮士,能复饮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被动句也有无标志的 戍卒叫,函谷举洎牧以谗诛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句,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跪请秦王 3.省略宾语。 ①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遂拔以击荆轲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②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竖子不足与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介词的省略。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且臣少仕伪朝 五、变式句(倒装句) 所谓的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渺渺兮予怀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几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常常有表否定的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殆。(弗殆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莫之夭阏者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大王来何操?(操何)乐夫天命复奚疑子何恃而往?(恃何)彼且恶乎待哉? 沛公安在?(在安)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之”“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技经肯綮之未尝唯你是问 3、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常见类型有: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的子孙)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的缙绅)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