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_穴药_法的提出_邓凯文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_穴药_法的提出_邓凯文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_穴药_法的提出_邓凯文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

“穴药”法的提出邓凯文1,贺福元

2*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2.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药性与药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现代中药制剂制备技术与评价实验室,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并阐明“穴药”法的中药归经研究法。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群(物)的归经及与经络脏腑功能(象)的互应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不足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这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体现“物”性;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以一定的证候表现出来,体现“象”性,一定功能的经络脏腑对特征中药成分群有反作用,可用于探知和表征经络脏腑,体现“候”性,三者实为“物-象-候”印迹关系。经络脏腑功能状态也可通过针刺特异腧穴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中药定量药理学参数表征,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研究的“穴药”新方法,也可以探讨中药成分与病证网络靶点的关系,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结论:中药与经络脏腑及其功能三者互为“物-象-候”印迹关系,可通过针刺特异性腧穴改变,“穴药”法既是中药归经研究最简捷的方法,也是探知经络脏象重要方法。

[关键词]中药归经;经络脏腑;证候;物-象-候;网络药理学;拓扑网络;网络谱效动力学;中药药性;中医药现代化;穴药法;印迹

[稿件编号]20121017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3142,81173558);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04323110002)[通信作者]*

贺福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中药

药剂、中药生物药剂学,

Tel :(0731)5381372,E-mail :pharmsharking@https://www.360docs.net/doc/1813992996.html,

[作者简介]邓凯文,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内科、中药归经、中药与针灸联合应用研究,Tel :(0731)5381372,E-mail :dkaiwen03@https://www.360docs.net/doc/1813992996.html,

众所周知,《中医药基础理论发展纲要》、中医药的“十二五”科技计划、“973”计划中都将中医藏象证候、中药复方治病机理、经络研究作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三大基础关键枢纽问题,举国上下鼎力相助。目前都将中医证候、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及中医经络分开单列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虽能各有所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突破性进展甚微。究其原因,这种研究方法容易割裂中医治病“理、法、方、药”的整体关系,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相悖。由于中医的理、法需中药干预则明;方、药需对证治疗才灵;理、法、方、药需整体贯通方活。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如能将证候、经络脏腑与中药整体融为一炉进行研究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还能化解非常复杂的中医药难题研究。那么,怎样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是需认真考虑的基础问题,也是中医药现代化最重的基础科学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透析三者的整体关系: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的选择性作用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从宏

观上可以通过特定的证候表现出来,这种特定的证候可被特定的中药成分群或针刺特定的腧穴改变或调节,同时特定功能状态的经络脏腑对特定的中药成分群有反作用,这一过程可用网络药理学参数定量表征,三者为“物-象-候”相互印迹关系。在这种三角关系中,中药的归经问题正是三者的要冲,一与中药成分群沟通,奠定“物”质基础;二与经络脏腑关联,辨“象”于脏腑;三与功能通达,以“证”明“候”。因此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经络脏腑、证候研究的现状分析,旨在阐明三者的互印关系,为创立中药归经方法以及中医药整体现代化研究方法提供崭新的思路。1

中药归经理论历史悠久,长期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但物质基础尚未明确提出

中药归经理论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如《韩非子喻老》中记述的扁鹊的一段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针砭之所及;在肠胃,火齐之所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是早期疾病及药物定位的初步概念;形成于秦汉,在《黄帝内经》中,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成熟于宋元,如《苏沈良方·论脏腑》里说“某物入肝,某物入胃”,到了金元时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张元素,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脏腑辨证和药物配方进行了详细总结研究,倡导“药物归经”和引经之说,从而正式提出了“归经”这一说法。在他著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中已有“藁木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等的记载,后世医家将此理论用于临床,在配方治疗上更加精确而合理,疗效大为提高,逐渐将各种药物·

3461·

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作用进行了归纳,使之系统化,遂形成了归经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中药归经是用来标明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走向、归属的涵义,有定向、定位的概念,经是指经络,既包括经络,也包括脏腑及脏腑病变证候群,是药物对人体特定部位有识别的选择性作用,即定位之意。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仪器,不可能展开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亦有效成分结构研究,只能凭感观的“味”、“色”及“效”来对药物类型进行归经研究,主要靠长期的临床积累,采用经验总结,以众多医案或药物流传后世,便形成了五味理论。因此,古代是以“味”为单位进行中药有效群的最初归经研究。

20世纪90年代,李信民等以《中国药典》所载261味药物为依据,进行了单味药物的归经文献研究[1],李盛青等[2]以《中药大辞典》所载5700多味药物和杨霖等[3]以《中药学》中记载的481味中药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将“味”与“效”、“味”与“性”结合起来进行了文献学研究。结论是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这时中药的归经衍生出了功能性的“味”,而不是原药物真实的口感之“味”,同时还将“颜色”[4]、“五行的生克”学说应用到了归经,可以用于修补经典归经理论的不足,如白芨味苦却不归心经,因其色白入肺,性涩而补肺敛肺,故归肺经;如党参味不辛,反入肺经,有益肺气的作用,是因其味甘入脾,具有补气益脾之功,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肺气受益,此为培土生金[5]。另外将归经理论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的引经药,作为“舟辑”,载药到达病所,通过调节有病脏腑经脉之功能活动,而大大提高疗效,如羌活、藁本为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柴胡为手足少阳经病的引经药等[6-7]。

上述文献学及古代临床经验研究提示我们中药存在某种“元素”,如“味”、“色”或“效”的东西,可以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经络脏腑,改变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或作为“舟辑”,载药到达病所。这种特定的“元素”用现在的化学语言可能就是有效成分群,但其特征又是什么?

付先军等[8]对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归肺经中药中萜类化合物出现频数最高,其中又以单、倍半萜类最为多见;而且萜类化合物的出现频率随肺经中药归经数(除肺经外出现其他经)的增多而降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此外,脂肪族、甾体、生物碱、黄酮类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也有趋向性;而挥发油、黄酮、三萜及皂苷、蛋白质及生物碱类在肝经出现的频率同样有趋向性。此外,本课题组对《中药学》本科教材进行归经统计分析,发现归肝经的偏向性成分群主要为蒽醌类、芪、无机盐、鞣质、有机酸、三萜及皂苷、黄酮成分等,特别是蒽醌类和芪。

同时,本课题组前期在进行中药代谢动力学实验时,发现了具“同母核群生性”中药,进入人体按“网通虹势”进行代谢和产生药效[9]。由于中药成分群需进入体内被代谢后才产生药效,因此中药成分群对脏腑的选择性作用由原中药成分群的类型与进入机体后代谢物的类型共同决定,而中药成分群的种类又决定于原植物的代谢途径,反映到成分群层面则体现“同母核群生性”,相同母核成分群往往有相似的合成途径,进入机体内同样有相似的代谢途径,其作用酶系统(靶点)相似,而机体的不同的经络脏腑有不同生化代谢途径,因此只有适合于某一脏腑代谢途径作用的中药成分群才能产生最佳药效,因此具相似代谢途径的同母核成分群必然选择性作用于相应的经络脏腑而产生“物-象”相互印迹关系。如辛入肺经,而辛味多为萜类化合物,为异戊二烯代谢途径产物,为挥发油而具亲脂性,易分布在皮下脂肪组织,产生发汗作用,与肺的司腠理相符,故多归于肺经。因此“具相似代谢途径的中药同母核成分群”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可称为中药的“物”性。

2目前中药归经研究方法忽视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纽带的整体关联性研究

针对中药的“物”性,展开了系列的与经络脏腑相关性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采用整体放射自显影,光、电镜放射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仪等先进技术,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各脏器的分布情况来确定该中药归什么经。这是一种最简单直观的思路,由于药物归经是有效成分群对经络脏腑选择性的药效作用结果,与药物的浓度和效应系数两者相关,药物浓度受药物动力学控制,效应系数由Hill量效关系控制,如为多成分,则受网络药效动力学控制。因为药物浓度高者效应系数不一定大,而效应系数大者药物浓度不一定高,因此药物分布的阳性结果有意义,但还要测定效应系数大小才能最后确定,但阴性结果却很有意义,因为可排除药物对这一脏器的作用[10-11]。

2.2分析中药中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尽管有人提出了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认为中药中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认为微量元素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锌、锰、铜、铁是归肝经的物质基础。但这种研究方法仅适用有效成分群是微量元素的中药,其思路与局限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相同。

2.3分析中药药理效应中药归经本身定义就是由其药效作用归纳总结形成,是几千年临床治病经验的总结。采用中药药理效应来判断中药归经最为大家接受。这方面研究最多,但缘于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及经络脏腑的抽象性,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适宜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近年来本项目组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谱动学、谱效学、谱效动力

·

4461

·

学与谱毒效动力学的中药定量药理学理论框架,近期在网络药理学的动力学研究中又有可喜的突破,如以此为起点,进一步与目前网络药理学结合,可为中药归经的研究奠定基础[9,12]。

2.4分析作用受体效应这与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类似,只是采用了现代受体的靶点作用来代替中医的脏腑经络名称。由于实体的受体靶点比抽象的经络脏腑易于实验,因此本法也易为大家采用,但采用本法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不能证明中药有效成分群归什么经,而是归什么受体。但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经络脏象的研究,将所有经络脏腑的受体类型分布研究清楚,然后建立起受体与中药成分群作用量-效关系,找出中药有成分群对不同经络脏腑受体的整体作用趋势,可以获得中药归哪经。很明显这个整合过程仍然离不开网络药理学定量研究方法,同时还应建立靶点与经络脏腑的归属关系,使中药归经研究变得十分棘手,但若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研究,则情况会焕然一新。

2.5分析体内环核苷酸的影响细胞内环核苷酸cAMP,cGMP为细胞功能调节的重要物质,且各组织脏器中的含量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其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分析中药成分群对各组织器官中环核苷酸类物质水平的影响,从而推断其归经。因此这种方法适合于作用靶点与cAMP,cGMP相关的中药有效成分群,其思路与受体效应相似,但不能作为中药归经的通用研究方法。

2.6群子参数法对生命体内的动力学元素,亦Mg2+,Na+,K+,Ca2+,V2+,Mn2+,Cr3+,Ti2+,Fe2+,Co2+,Ni2+,Cu2+,Zn2+,Sm3+等有益于生命体活动的元素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得到人体各器官组织及中药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13],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判断归那经[14],这种方法较单纯的微量元素体内分布法表达得更全面和更科学,但其局限性与单纯的微量元素体内分布法一样,较适用以微量元素为有效成分群的中药,不能无限放大到其它的以天然产物为有效成分群的中药。

综观以上各种研究和实验方法,其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天然产物或无机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靶点研究中药的归经;二是根据整体的综合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这些研究从某一方面阐明了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但存在明显的问题:①没有明确提出中药归经的机制与物质基础特性,并进行解释,只是单纯说是“味”、“色”、“效”、有效成分或微量元素等较为笼统的概念,因此无法从生命代谢规律方面阐明其归经的物质基础[1,14];②对于评价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各经络脏腑的选择性作用没有定量的药理学参数表征[12];③将中医治病“理、法、方、药”的整体关系割裂,如能将“针刺特定经络腧穴—调节或改变脏腑功能状态———特定中药成分群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改变”三者的作用关系关联成一体,以网络药理学定量表征为手段,以针刺腧穴将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靶点结合起来,研究中药归经,则思路会豁然开朗。

3采用“穴药”法研究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作用关系可降解直接与脏腑研究中药归经的难题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的探索从未停止。古代多通过临床疾病证候特点观察总结、以及气功内观返照体察,绘得了详尽的气血循经路线,现代多通过电、磁、光、热、药物的干预、实体组织解剖、生化物质测定及成像方法研究经络实体与现象,但目前其神密的面纱仍未揭开,没有统一公认的理论能对其所产生的生物现象进行完整的解释。对于经络的本质主要有[15-17]①神经系统观:多年来在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从外周神经到中枢神经,从神经元到胶质细胞,企图找到与经络和穴位的对应关系,如“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18]。但由于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特别是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远高于“循经感传”速度:再加上“循经感传”能跨越神经节段,更重要的是经络可跨膜(如通过舌抵上腭可使督、任二脉之气贯通)、跨空腔(肝经经章门穴入腹,挟胃,属肝,络胆)等,使得神经学说的解释陷入困境;②广义的经络观:包括与体液循环有关的结构和自主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中枢部分指脑、脊髓、交感神经链、心脏等结构。外周部分包括器官间的动、静脉血管、淋巴管和附在其上的交感感觉和运动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③生化物质观:代表性观点有P物质的观点(P物质的释放、激发与抑制酪氨酸神经肽NPY作用具有明显的循经特征,P物质可能是经脉线上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细胞外基质的观点(动物的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及肌层间隙存在一些胶元纤维、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密集区,与血管和神经等组成复合结构。认为细胞外基质与经络有关,在神经电活动和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Ca2+富集观点(在经穴处有钙离子富集的现象,认为Ca2+与经脉活动密切相关,是针效产生和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④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表明:声传播的高振声、低频声和声信号循经性;电传导的低电阻、高电容、良导络性[19];体表红外线热辐射轨迹的循经性;体表发光强度与对称的循经性;磁振动线的循经性;图象扫描: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的透射扫描图象和发射扫描图象的融合技术显示出示踪迹循经迁移线在体内的三维断层图像及立体透视图像[20];古人采用内视的方法观察经络的走向: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谈及阴跷脉时,引用了宋代张伯端的《八脉经》的记载,并说:“……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碓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从这段话看,古人认为经络可以通过内视的方法观察到。尽管经络的组织学位置至今仍在肉眼观察能力之外,但科学实验表明,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现代科学实验还不能细致入微地揭

·

5461

·

示经络的一切活动,还不能证明它到底以什么物质形式存在,但根据经络研究方法及结果推断,经络的物质性必然存在,并且与光、电、磁、热及特定的物质基础相关。

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已形成两千多年,一直遵循着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依靠着辨证论治和临床丰富的经验积累自发地推动着中医向前发展。随着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脏象理论出现了许多与现代科技不相吻合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脏象”与现代医学“脏器”名实不符[21],由于中医的“脏象”多体现脏腑的结构功能单位,在体内不好找到对应的实体脏器,如果仅着眼于中药成分群网络药理学(可测定而知)与经络脏腑(不好测定)的对应关系,则实验较难开展。而经络腧穴的位置、归属及特性明确,与各脏腑功能关系已为大量的临床与实验证明,如果将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对应关系,再与针刺腧穴扰动结合起来,利用穴位与脏腑关系的“确定性”来解决“可测性”中药的归经问题,则事情变成十分明了。

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针刺特定腧穴能调节相应脏腑功能气血的盛衰。如针刺肺经上的腧穴用以治疗肺脏所产生的咳嗽,气喘等疾病;针刺大肠经上的腧穴,可治疗大肠所发生的病变,如腹痛、便秘;针刺肝经腧穴可治疗筋病和目疾,因此通过针刺可能调整所属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改变证候[22-23],作为网络药理学研究最宜的扰动手段,特别是通过针刺原穴、合穴可扰动脏腑气血。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脏腑发生病变时,会相应反映到原穴上;合穴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合于脏腑的部位,十二经气流经此处时,有如江河入海,说明合穴处的经气有如波涛汹涌流入大海的江水之势,具有多、深、涌的特点,该处经气汇聚丰盛而畅达,针刺合穴时针感较强,易“气至病所”,因此针刺两穴有利于调动脏腑气血反作于药物,使网络药理学参数改变更加明显。另者大量实验又证明不同功能状态(不同证候)的经络脏腑对中药成分群的谱动学、谱效动力学参数有明显的差异。1991年黄熙等通过对健康小鼠和S180小鼠服用补骨脂素混合结晶后血清补骨素的药动学参数差异的研究,提出中药证治药动学假说[24-25],后又被脾虚大鼠与非脾虚大鼠对川芎嗪、甘草甜素及局部血瘀证与正常组的磷酸川芎嗪的药动学参数的显著差异所证实;同时中医治病也十分强调方证关联,因此可以推论特定功能状态的脏腑(证候)对特定中药成分群的网络谱动学及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影响最大,因此通过针刺十二经络特定腧穴(位置、功能与属性已知)可调整对应的脏腑功能状态,其调整的程度可通过与证候有特定关联的中药有效成分群以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结构与参数变化测知)的变化表征出来。据此提出中药归经“穴药”新方法,所谓的“穴”是指与经络脏腑直接关联的腧穴,所谓的“药”是指作用于对应经络脏腑的单体成分或多个成分群。因此,通过分析针刺组与非针刺组药物的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程度可确定腧穴与中药成分群的对应关系,再根据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属性关系来探知中药归经规律(为所求未知),从可而降解中药成分群直接与经络脏腑研究的困难,解决长期困挠中药归经研究难题。同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不断积累和寻找特异性的归经成分,以其作探针药物,又可作为研究经络脏腑的气血运行规律的工具,为阐明“脏象”本质奠定基础。

4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印迹理论为中药归经与经络脏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支撑

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也叫分子模版技术,最初来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的抗体产生理论。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目标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板,制备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26],属于超分子化学中主客体化学研究范畴,是化学、高分子、生物、材料以及超分子等多学科交叉。分子印迹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已广泛应用于化学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膜分离技术、对映体和位置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等领域。它有三大非常显著的特点: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广泛实用性,因此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27]。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分子印迹技术仅用于中药成分提取分离、分析与活性成分的筛选[28]。而对其能解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项目组成员在前期进行中药归经方法与机制研究时,首先将它引入中医药归经机理的解释,明确提出了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相似的印迹模板”的中药分子群。

由超分子的印迹理论可知,具有“相似的印迹模板”的中药分子可与其具“相似印迹模板”孔穴的脏腑(为细胞间一定分子空间结构的水通道)[29-30]产生印迹作用(单成分称构效关系),表现出中药模板分子与水通道选择性的印迹作用,在血液流动情况下,人体宏观表现出“分子筛层析”现象。根据印迹分子的理化性质,可出现该物质所带的光、电、磁、热及特定性质的各向异性,亦经络脏腑属性,宏观上表现为脏象。据此可知,“具相似代谢途径的中药同母核成分群”应具有“相似的印迹模板性”,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可选择性地作用于经络脏腑而产生相似的“网通虹势”谱效动力学[9]。因此,中药归经机理正是这样的众多的共印迹模板分子群与经络脏腑相似空间结构相互印迹作用的结果,故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对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模板印迹关系”的研究既是阐明经络脏腑实质微观化学物质本源,也是揭示其实质“突破口”。

然要展开上述印迹关系的研究,就目前的条件而言,与直接探知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印迹关系比较,以针刺腧穴为扰动手段,将“针刺特定经络腧穴-调节或改变脏腑功能状态-特定中药成分群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改变-推知印迹模板作用关系”关联成一体,以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改变程度来研究中药归经,则容易实现目标。因此“穴药”法既是研究

·

6461

·

中药归经机理的好法,也是研究中医经络脏腑实质的好方法。

5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为本项目的提供了定量表征手段

近年针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研究,兴起了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以成分与靶点间作用强弱、出现的概率及作用平衡常数关联构建拓扑网络,展开拓扑网络特征参数的研究来探讨成分与靶点网络作用关系。本项目组成员前期也进行了中药定量药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31-33],先创立了中药多成分的谱动力学研究方法,2007年项目组结合生物流量平衡构建成无约束微分网络动力学方程组[34-36],经拉氏变换求得一般通解,近期又发现了生物网络代谢守恒规律,这些为构建平衡常数拓扑网络奠定了基础,再从“针刺腧穴-经络脏腑-特定中药成分群网络药理学”对应关系中找到规律,从而创立较简单的“穴药”中药归经研究新方法。

鉴于上述情况,中药归经的研究方法可通过观察针刺各经络特定腧穴(可取原穴与合穴)对药物选择性地作用机体及机体反作用药物两方面,以平衡常数的拓扑网络药理学为定量表征手段,根据中药成分群-经络脏腑-证候的“物-象-候”相互对应关系,一则可揭示其归经机制,创立“穴药”中药归经研究新方法,待积累一定经验后,选归经性最好的成分群(针刺腧穴后对其药效动力学参数影响最明显)作工具性探药,以各经腧穴为重要的扰动手段,探讨特征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特定腧穴与脏腑的关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这样很多的中医药基础理论问题会迎刃而解。因此可推测归经研究是突破中医药现代化的第一道屏障,“穴药”法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信民,杨晓峰,王花娥.单味药性五味与归经关系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94.

[2]李盛青,黄兆胜,刘明平,等.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J].中医研究,2000,13(5):5.

[3]杨霖,陈莉,俞仲毅.中药性味归经之间的关联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5):82.

[4]程国庆,汪丽萍.浅谈中药颜色、归经、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2):26.

[5]张玉芬.浅谈五味入五脏[J].河北中医,1989(4):42.[6]余文海.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49.

[7]彭斌.引经药的作用实质初探[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38):32.

[8]付先军,管华诗,刘红兵,等.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16(10):94.

[9]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等.中药与人体的作用本质“网通虹势”的多重遗传谱效动力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7(2):240.

[10]郭顺根,贲长恩.3H-栀子甙整体放射正显影及图象分析与

栀子归经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

28.

[11]汪国华,徐仪方,张文惠.从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含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4):

32.

[12]贺福元,邓凯文,邹欢,等.中药复方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差异性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6.

[13]金日光,牟雪雁.论中药中各种化学元素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必要条件———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

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

药现代化,2003,5(3):10.

[14]金日光,牟雪雁.中药归经学说的本质———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理论的诠释(Ⅵ)[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2):40.

[15]Ahn A C,Park M,Shaw J R,et al.Electrical impedance of acu-puncture meridians:the relevance of subcutaneous collagenous

bands[J].PLoS ONE,2010,5(7):11907.

[16]李康清,张瑜.经络的发现与研究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9):1746.

[17]费伦,承焕生,蔡德亨,等.经络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J].科学通报,1998,3(6):658.[18]瞿文吉.经络科学研究进展.从“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至《经络科学》的创建[J].中国中医药报,2009(3071):4.

[19]Krevsky M A,Zinina E S,Koshurinov Y,et al.Microwave prop-agation on acupuncture channels[J].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2006,31(1/2):12.

[20]陈英茂,田嘉禾,何义杰,等.体内18F-FDG循经迁移线的三维断层及透视观察[J].中国针灸,2002,9(22):603.[21]郭海,杨进,龚婕宁.藏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河南中医,2005,25(10):10.

[22]蔺晓源,李西林.读《黄帝内经》中经络腧腑表里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47.

[23]刘红菊.从腧穴经络脏腑相关性看针灸治病之机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70.

[24]黄熙,陈可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的理论与实践[J].中医杂志,1997,38(12):745.

[25]赵子剑,刘敏,张恩户.中药证治药动学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63.

[26]谭天伟.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2.

[27]杨清清,李娟,狄斌,等.黄芩素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1):1.

[28]张艳斌,崔元璐,何永志.分子印迹技术与中药研究[J].中药材,2008,31(4):616.

[29]张维波.经络是水通[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09:1.

[30]张维波.经络与健康[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12:107.

[31]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等.鱼腥草注射剂的谱效动学研究[C].运城: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2009:421.

·

7461

·

[32]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33]赵静,张卫东.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多靶点及多组分药物研究的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5):1211.

[34]Imming P,Sinning C,Meyer A.Drugs,their targets and the na-ture and number of drug targets[J].Nat Rev Drug Discov,2006,

5(10):821.

[35]王娟,李学军.网络药理学与药物发现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1,42(4):241.

[36]贺福元,周宏灏,罗杰英.多成分药物动力学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及参数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12(12):1321.

Status of reaching meridian research for Chinese matria medica and to

raise"point-medicine"method

DENG Kai-wen1,HE Fu-yuan2*

(1.The First Affinity Hospital,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Property and pharmacodaynamic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reaching meridian research for the Chinese Matria Medica and to raise point-medicine method.Method: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studied situ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materials",as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as reaching meridian material foundation,and"image",as the function states of the zang-fu viscera,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solve it.Result:There are imprinting relationships among"materi-als",as the constituents alike metabolic pathway in the CMM as reaching meridian material foundation,and"image",as the function of the zang-fu viscera related with meridians,and"symptom",the states of them,retroacted,represented and explored by the corre-sponding meridianed constituents in the CMM as quantitative pharmacologic parameters,also modified by special acupuncture points,fi-nally to establish the new method of reaching meridian according to meridian point-medicine action and also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CMM and network targets of disease as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arrow.Conclusion:There are imprint-ing relationships among"materials","image","symptom"versus CMM,zang-fu viscera function related with meridians,their func-tion status respectively,which are modified by acupuncture merisian points.The point-medicine method for assuring reaching meridian is the most simple way to investigate reaching meridian for CMM,is also a important way to investigate visceral and meridianal manifes-tations.

[Key words]reaching meridian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viscera and meridian visceral manifestations;syndrome;"materi-als"-"image"-"symptom";network pharmacology;topologic network;network chromatopharmacodynamics;property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point-medicine method;imprinting technology

doi:10.4268/cjcmm20131039

[责任编辑陈玲]·

8461

·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一(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 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3.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 4.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5.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填空题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中药药效学___和__中药药动学___两个方面。 2.单酸味药主要含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 。 3.泻下药的泻下作用类型分为、和 。 4.粉防己碱抗炎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白细胞___PLA2____________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5.藿香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是_黄酮类物质_____________。 6.茯苓主要含有__茯苓多糖____________,能__增强________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机理可能与诱导____IL-2_________生成有关。 7. 、、 _________是温里药温通血脉的药理学依据。 8.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与、__药物剂量_________及___动物种类________等有关。 9.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间接兴奋心脏 所致。 10.甘草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___黄酮类化合物_________,其中以__甘草

素_______作用最强。 11.当归抗血栓作用可能与增加、抗 _______、抑制等作用有关。 12.水蛭生品的抗凝、抗栓作用显著于炮制品。水蛭素是水蛭的有效成分,炙后水蛭素裂解破坏,作用____减弱______。 13.莪术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除直接杀灭癌细胞外,还能增强癌细胞的 ,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反应。 三、单选题 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C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 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D.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2.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A A.所含成分B.产地C.采收季节D.剂量 3.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B A.去甲乌药碱B.甲基丁香酚C.细辛醚D.黄樟醚4.芒硝泻下的机制为:B A.刺激肠粘膜 B.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C.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5.不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或化学成分是:A A.青风藤碱B.乌头碱C.雷公藤D.秦艽 6.具有肌松作用的药物有A A.厚朴B.苍术C.藿香D.砂仁 7.泽泻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D A.利尿B.抗感染C.降血脂D.增强免疫 8.附子中对心脏毒性较大的化学成分是:A A.乌头碱B.氯化甲基多巴胺 C.消旋去甲乌药碱D.去甲猪毛菜碱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 作规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熏药治疗是使用熏蒸治疗仪,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使药气渗透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物理湿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不仅加快了药物的渗透,而且由表及里,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围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物品准备】 中药汽疗仪一套(汽疗熏蒸舱体、底座、操作控制盒)、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专用衣裤一套、大毛巾、冲淋室、冲淋物品一套、拖鞋、毛巾等。 【操作流程】 1. 先将药物装入药袋,并用绳子把药袋口扎紧(防止药渣外漏,堵塞蒸气孔)放入塑料盆内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蒸锅内,再加适当的水,盖紧锅盖避免输气管扭曲。 2. 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根据要求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各参数。 3. 当听到电脑语音提示舱内温度达到37℃后,请患者脱去外衣,换上专用衣裤,将治疗舱体立姿,患者在立姿状态进入治疗熏蒸舱,双下肢放在舱体两侧,合上治疗舱盖,头部暴露于治疗舱外,颈部用毛巾围裹,以防气雾外漏。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下接受治疗。 4. 舱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39~42℃之间,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每日一次,二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中,温度和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程度而定。

5. 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对初次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体弱者,在治疗时间和温度上应循序渐进,护士要每隔5~10分钟观察询问一次。 6. 治疗完毕提示病人走出熏蒸舱,并及时冲淋清洗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更换衣服,并饮用约300ml温开水或果汁等液体食物。 7. 每次熏蒸治疗完毕后,均应按“消毒键”对治疗舱内腔进行喷淋消毒(一般常规用1:100的84消毒液),再用清水和纱布擦去消毒液残留。 8. 整理用物,物归原处。 【注意事项】 1. 压力锅一定要放在加热器的中央,使锅底红灯亮。 2. 锅盖要拧紧,避免药液烧干及舱温不升。 3. 病人初次使用应缩短熏蒸时间,进出舱时注意保暖。 4. 未婚男、女熏蒸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生育。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7.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8.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29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30.适应原样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寒冷,抗高温等作用。 31.停药反应: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参与机体的代谢和调节,人体对药物的产生不适应,一旦停药则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而出现原有症状或新的症状,应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全停药。 32.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连续使用后,用药者表现出强迫性地要定期连续使用该药的行为,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中药药理学》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分]D.无机盐 3.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相畏配伍的目的是[1分]A.减少毒性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1分]B.体温降低 6.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分]B.有机酸 7.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1分]D.日照 8.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1分]B.相须 9.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1分]C.麻黄 10.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1分]A.相反 1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1分]D.无机盐

14.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分]D.蛋白质 15.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1分]E.附子 1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1分]E.枳实 18.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1分]D.麝香、麻黄 2.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1分]A.黄芩、栀子 3.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1分]D.延胡索 4.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1分]B.乌头 5.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1分]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1分]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附子经炮制后[1分]B.毒性降低 8.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1分]C.便于贮存 9.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1分]B.相须、相使

中药熏洗治疗

中药熏洗治疗在骨伤科的应用 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又叫蒸汽治疗疗法、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治疗疗法。而中医理论是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五行阴阳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 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对于中药熏洗治疗应用于骨伤方面,自古以来我们的前辈就一直在探 讨,而且一直在进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黄帝内经》亦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五十二病方》随马王堆汉墓出土,明确提出用中药煎煮的热药蒸汽熏蒸治疗疾病,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如用韭和酒煮沸熏治伤科病症等。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用煮黄柏、黄岑熏洗治疗创伤;清代的《急救广生论》和《理论骈文》是中药外治分支科学疗法的成熟与完善;尤其是《理论骈文》宏论之精辟、之辨证、之颠扑不破更是将中药外治从实践到理论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中融会贯通了外治宗师吴师机“余学外治十余年、逮亲验数万人,其治愈不胜计”的艰辛实践。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同一品种的中药,其药理作用也可能不同。() 2.某一中药入肝经,故可以认为它的作用部位在肝脏。() 3.模型对照是指不加任何处理只给溶剂的对照。() 4.反映一个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是最小致死量。() 5.番泻叶泻下作用与大黄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麝香与中枢兴奋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区别在于麝香

__________。 2.人参中枢兴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3.五味子丙素的中间产物联苯双酯用于治疗__________。 4.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有,。 5.枳实、青皮等含有__________,其提取物经注射给药后可激动__________,产生升压作用。 6.麻黄利尿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7.知母解热作用与抑制__________(酶)有关。 8.大黄止血的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三七止血作用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11.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药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

12.丹参对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3.许多活血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作用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1.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D) A.黄连 B.黄苓 C.金银花 D.麻黄 E.人参 2.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E)

中药学知识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知识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血瘀证的现代认识(C) A 血流动力学异常 B 微循环障碍 C 血小板聚集障碍 D 血液流变学异常 E 以上均非 2、下列哪项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B) A 丹参素 B 丹参酮 C 异丹参酮 D 异阿魏酸 E 以上均非 3、莪术抗癌作用机理是(B) A 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 B 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 C 增加肿瘤组织血流量 D 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合成 E 以上均非 4、下列哪项不是川芎抗脑缺血作用的机理(A)

A 增加脑组织TXA2的生成 B 提高脑线粒体膜的流动性 C 降低细胞内Ca2+的超载 D 对脑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有保护作用 E 以上均非 5、丹参所没有的药理作用是(D) A 抗心肌缺血 B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C 改善微循环 D 抗急性肝损伤 E 抗血栓形成 6、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E) A 藁本内酯 B 川芎哚 C 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 E 川芎嗪 7、下列哪项不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表现(D) A 改善微血流 B 改善微血管形态 C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D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E 以上均非 8、川芎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D) A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B 抗心肌缺血 C 镇静、镇痛 D 抗射线损伤 E 抗肿瘤 9、益母草静脉注射后可出现(C) A 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 B 提高MDA活性,降低SOD活性 C 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降低 D 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 E 以上均非 10、下列哪项不是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药理基础(A) A 抗肿瘤 B 兴奋子宫 C 抗凝血、抗血栓形成 D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E 抗心肌缺血 11、益母草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B) A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B 降血脂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题三(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中药药理 2.中药药动学 3.不良反应 4.双向调节作用 5.适应原样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苦味药具有燥湿或泻下作用,与其含有以下成分有关( ) A.有机酸 B.挥发油 C.鞣质 D.糖类 2、下列描述与柴胡的药理作用不符的是( ) A.抗炎作用 B.柴胡皂甙有保肝作用 C.柴胡皂甙无溶血作用 D.柴胡皂甙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3、对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的是( ) A.金银花 B.黄连 C.黄芩 D.山豆根 4、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 ) A.利尿作用 B.抗炎作用 C.解热作用 D.抗感染作用

5、无保肝作用的药物是( ) A.金钱草 B.茯苓 C.茵陈蒿 D.猪苓 6、青皮在临床上不能用于治疗( ) A.哮喘 B.消化不良 C.高血压 D.胸肋胀痛 7、具有强心作用的消食药是( ) A.神曲 B.山楂 C.麦芽 D.莱菔子 8、下列药物中没有镇静作用的是( ) A.川芎 B.丹参 C.延胡索 D.益母草 9、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益母草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B.益母草有镇静作用 C.益母草可抗心肌缺血 D.益母草可抗血栓形成 10、以下有关附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附子对心率无影响 B. 附子可加快心率 C. 附子可减慢心率 D. 附子对心 率的影响不确定 11、钩藤降压的有效成分是( ) A.钩藤碱 B.挥发油

C.去氢钩藤碱 D.异去氢钩藤碱 12、以下有关羚羊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 B.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 C.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 D.对小鼠的自发活动呈双向调节 13、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是( ) A.头痛 B.体温升高 C.出血 D.出现玫瑰疹 14、以下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解毒的作用 B.对正常心脏有促进收缩作用 C.有保肝作用 D.可促进机体代谢 15、服用甘草流浸育,常发生血压增高、浮肿、血钾降低等,是因为甘草具有() A.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B.拮抗醛固酮受体 C.升高肾素水平 D.皮质激素样作用 E.直接保钠排钾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与麻黄平喘作用机理有关的是( ) A.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C.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D.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 E.兴奋α-受体 2、黄连的药理作用有( ) A.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B.调节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深刻复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三七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氨酸). 2.麻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 3.党参抗胃溃疡和胃粘膜损伤的有效成分为(党参多糖). 4.细辛镇痛、局麻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 5.五味子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五味子醇甲). 6.秦艽抗炎的有效成分为(秦艽碱甲) 7.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同一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8.人参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为(Rg3). 9.茯苓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茯苓素). 10.桔梗祛痰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苷). 11、辛味药具有健胃,化湿行气等功效,其主要成分为_挥发油_________。 12、黄芩产生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__黄酮类________。 13、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__互补或增强________。 14、秦艽的抗炎作用必须在动物两侧____肾上腺______保持完整时才能发生。 15、附子中降压的有效成分为__去甲乌药碱________。 16、人参皂苷____ Rg ______类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17、收涩药中所含的鞣质及___有机酸_______均有抗菌活性。 18、使君子中的有效成分__使君子酸钾________可使蛔虫麻痹。 19、苦杏仁经炮制后,抑制了___苦杏仁酶_______的活性,苦杏仁苷分解减少。 20、党参中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为___党参多糖_______。 21、__出血________是人参急性中毒的表现。 22、五味子____粗多糖______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3、____葛根素______是葛根降糖有效成分。 24、细辛的抗菌有效成分是____黄樟醚_____。 25、寒证或阳虚证病人基础代谢___偏低 _______。 26、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__鞣质________。

(行业分析)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

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与2003年比较,2004年医药制造业总体和化学药的增长步伐都明显回落,而中药行业则与上期基本持平,利润增速还有所提升,行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1997到200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多,占整个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18.60%增长到2004年的26.10%。由于支持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持续存在,可以预计中药行业的这种稳定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1.2国际市场状况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强化,我国中药的出口额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之后,曾持续走低,连年大幅度滑坡,落后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之后这种势头有所好转,出口额开始回升,2003年,则取得稳定增长,于8年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可以说国产中药在国际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熏药治疗是使用熏蒸治疗仪,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使药气渗透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物理湿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不仅加快了药物的渗透,而且由表及里,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围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物品准备】 中药汽疗仪一套(汽疗熏蒸舱体、底座、操作控制盒)、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专用衣裤 一套、大毛巾、冲淋室、冲淋物品一套、拖鞋、毛巾等。【操作流程】 1.先将药物装入药袋,并用绳子把药袋口扎紧(防止药渣外漏,堵塞蒸气孔)放入塑 料盆内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蒸锅内,再加适当的水,盖紧锅盖避免输气管 扭曲。 2.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根据要求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各参数。 3.当听到电脑语音提示舱内温度达到37℃后,请患者脱去外衣,换上专用衣裤,将治 疗舱体立姿,患者在立姿状态进入治疗熏蒸舱,双下肢放在舱体两侧,合上治疗舱盖,头部 暴露于治疗舱外,颈部用毛巾围裹,以防气雾外漏。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 下接受治疗。 4. 舱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 39~ 42℃之间,治疗时间不宜超过 30 分钟。每日一次,二周为一 个疗程。在治疗中,温度和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程度而定。 5.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 适感觉,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对初次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体弱者,在治疗时 间和温度上应循序渐进,护士要每隔5~10 分钟观察询问一次。 6.治疗完毕提示病人走出熏蒸舱,并及时冲淋清洗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更换衣服, 并饮用约 300ml 温开水或果汁等液体食物。 7.每次熏蒸治疗完毕后,均应按“消毒键” 对治疗舱内腔进行喷淋消毒(一般常规用 1:100 的 84 消毒液),再用清水和纱布擦去消毒液残留。 8.整理用物,物归原处。 【注意事项】 1.压力锅一定要放在加热器的中央,使锅底红灯亮。 2.锅盖要拧紧,避免药液烧干及舱温不升。 3.病人初次使用应缩短熏蒸时间,进出舱时注意保暖。 4.未婚男、女熏蒸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生育。

中药药理学试题与答案(1~3)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卷一(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活性较强的二醇类人参皂苷是( B ) A.Ra1 B.Rbl C.Rc D.Rg3 E.Rg1 2、能导致肾小管坏死的中药是( D ) A.马钱子 B.乌头 C.木通 D.雷公藤 E.大黄 3、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D ) A.人参B.当归C.附子D.枳壳E.白术 4、清热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C ) A.中和内毒素 B.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C.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D.抑制内毒素的释放 E.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5、下述除哪项外,均是大黄止血的作用机理( D ) A.促进血小板聚集 B.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C.使受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D.补充维生素K E、降低凝血酶Ⅲ活性 6、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C ) A.抗炎 B.解热 C.中枢兴奋 D.降低血压 E.抗溃疡 7、苦参对下列病原体有抑制作用( B ) A.疟原虫 B.滴虫 C.血吸虫 D.肠道阿米巴原虫 E.鞭虫 8、丹参扩张冠状动脉机理是(A) A.阻滞钙内流和钙调蛋白作用 B.促进钙内流 C.开放钙通道 D.开放钠通道 E.促NO生成 9、许多寒凉药具有哪项药理作用( E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 E.抗感染 10、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C ) A.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镇痛机制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有关 11、不具有利胆保肝作用的中药是(A) A.苍耳子 B.柴胡 C.茵陈 D.大黄 E.栀子 12、三七的扩张血管的作用机理与以下哪项有关( D ) A.兴奋β2受体 B.阻断α受体 C.直接作用 D.阻Ca++内流 E.促NO释放 13、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 D ) A.甘草甜素 B.秦艽 C.大黄 D.人参 E.芒硝 14、银杏内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是( B ) A.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cAMP B.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C.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TXA2合成 D.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E.促进PGI2生成 15、大多数补虚药增强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正确的描述是( C ) A.增加动物免疫器官重量 B.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C.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D.升高血白细胞 E.诱生干扰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_抗细菌毒素_、_解热__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2、五味子能明显诱导鼠肝微粒体_____ P450酶系____活性,增加______解毒___能力。 3、益母草中的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已被证明具有兴奋______子宫___的作用。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中药熏蒸治疗

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治疗疗法、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涌动,推血运行,药力经皮肤直达各脏腑,可起到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健脾和胃、补肾壮骨等作用。熏蒸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功能康复等许多方面。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很大,毛孔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人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功能,同时穴位用药本身便具有温经活血止痛之功效并使药效直接作用于经络,疏经通络,使凝滞之气血得以消散,气血运行通畅了则肢体复得濡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熏蒸疗法以“内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络、发汗而不伤

营卫”为特点.是中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 中药熏蒸可以治疗骨性关节疾病,颈肩腰腿痛,盆腔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这些疾病患病人群较多,西药无根治方法,只能止痛及手术治疗,增加患者负担,通过熏蒸治疗可使病变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使瘀血和炎症介质能快速吸收消散,加速肿胀消退,热效应还可进一步增加局部组织的渗透性,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渗透到关节组织内,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并且经济、方便、疗效明显、操作简单,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20xx年7月浙江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药药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3046 一、名词解释 ( 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四气 2.七情 3.相恶 4.泻下药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 .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B.确定中药品种 C.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D.研究中药作用机制 2.研究认为多数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A .兴奋中枢神经B.增加能量代谢 C.具有抗感染作用D.兴奋内分泌系统 3.中药药理作用双向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A .剂量B.实验方法 C.药物产地D.机体状态 4.中药制备工艺差别可产生的影响为()。 A .作用强度改变B.影响毒性 C.减少副作用D.影响吸收 5.桂枝发汗解肌功效与下列哪项作用无关?() A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B.抑制血小板聚集 C.解热D.抗菌抗病毒 6.以下哪项不属于麻黄的主治范围?() A .支气管哮喘B.低血压 C.肾炎与水肿D.白细胞减少症 7.以下哪项无降压作用?() A .黄连B.黄芩 C.知母D.北豆根 8.大黄的止血有效成分是()。 A .大黄素、大黄酸B.大黄酚 1

C.芦荟大黄素D.番泻甙 A 、大黄酸甙 9.下列哪项不是秦艽的药理作用?() A .抗炎B.镇痛 C.抗过敏D.降血糖 10.下列哪种药具有抗脂肪肝的药理作用?() A .茯苓B.猪苓 C.泽泻D.茵陈 三、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使君子可驱杀哪几种寄生虫?() A .蛔虫B.蛲虫 C.绦虫D.姜片虫 E.鞭虫 2.具有促进骨骼生长作用的药物是()。 A .人参B.党参 C.当归D.鹿茸 E.淫羊藿 3.人参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A .增加肾上腺重量 B.增加垂体组织重量 C.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 C 含量 D.增加尿中类固醇排泄量 E.降低血液中类固醇水平 4.下列何为麝香的药理作用?() A .强心作用B.增加心肌的供血 C.兴奋中枢D.抑制中枢 E.抗炎作用 5.酸枣仁镇静催眠作用的特点:()。 A .口服有效B.作用快 C.对动物自主活动有影响D.可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 E.量效关系不规律 6.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加速微血流B.改善微血管形态 C.促进微血管重新开放D.促进新生微血管形成 2

中药熏药法

中药熏药法 中药熏药治疗是使用熏蒸治疗仪,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也使药气渗透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物理湿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不仅加快了药物的渗透,而且由表及里,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围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达到气血流畅,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药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患者的局部及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疼痛症状。 2、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等痹症。 三、禁忌证 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大失血、精神病、某些传染病(如肝炎、性病等)、皮肤破溃、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青光眼、严重肝肾疾病、孕妇及经期妇女等禁用。

四、告知 注意药液转化雾状气体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 中药熏药治疗仪器一套、治疗盘(清洁毛巾)、熬制好的药液、量杯、电源插板、必要时备大毛巾、屏风。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评估患者,按医嘱配制熬制药液,关闭治疗仪排液阀,容器放入滤网将药液倒入容器;药液量为3500毫升,将容器盖关闭阀旋紧,打开电源开关,先按“预热”键做准备及检查仪器性能,加热达到95度左右。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根据熏药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药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4、启动仪器,仪器开始喷气,根据患者部位调整喷头位置及温度。注意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气体打湿衣被。 5、治疗时间为20分钟,在熏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告知医师。 6、熏洗完毕,用清洁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