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 柯平连淑能读书报告

对比语言学 柯平连淑能读书报告
对比语言学 柯平连淑能读书报告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s a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 would have a detailed summary of this book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introduce some issues I am interested in, and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preview of these issues.

I hope that this reading report would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udies.

Here, I extend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teacher of this course, XiongLiqing.

Ⅰ. Detail summary of this book.

In this summary, I would divide the whole seven chapter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tain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n this book, the remaining parts make up another part.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basic knowledg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ubject of our study.

As we all know, linguistics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which exists mainly a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Apparentl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e can understanding its nature easily by what its name indicates—“contrastive”, that is to say, its nature is comparisons within and between languages. This branch of linguis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xes, theoretical vs. practical, and microlinguistic vs. macrolinguisti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s that the former is bidirectional, the later is unidirectional. Micro-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centrates on four linguistic levels of phonetics, phonology, lexis and grammar, while macro-contrastive linguistics only concerns two higher levels—textual and pragmatic. Th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exists because it has great importance.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t is an indispens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practically speaking, it might solve some linguistic problems which cannot be solved with one language.

As for the history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t 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B.L.Whorf who first introduced it, it is until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4251130.html,do who published the book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that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came a independent subject, “a new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e issu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came an independent subject in China until 1970s, its development came to a new stage in 1990s.

Since we have known the backgrounds of this study, it would be an appropriate time to know som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rough learning of Transfer, which is divided into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We have also known another two important principles: (1)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lways predictive, and that the job of diagnosis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Error Analysis; (2)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an be expected to predict these errors, but it will not claim or be able to predict the order 50% or 60% of learner errors. As for comparison criteria, the sameness come as constant while the difference as variables. Constan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known as tertium comparationis in the theory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Surface structure and deep structure are also quoted in this book to help us learn, which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 criteria of comparison. Sinc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in two languag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 equivalence of translation, both in surface and deep. That?s to say, for two sentence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to be translationally equivalent they must convey the same referential and pragmatic and interlingual meanings. The procedur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involves two stages: the stage of description when each of the two languages is described on the appropriate level; then comes the stage of juxtaposition for comparison. As what is summarized that it will frequently be necessary to cross hierachical levels since different languages don?t express the same grammatical meaning in the same level.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ummary which contains the left five chapters deals with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t various linguistic levels.

In chapter three, the book first issued what are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What are they? The phonetics refers to the physical production of sounds, which has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where and how the sounds are

produced. The phonology studies the specific sounds employ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Obviously, these two also do to th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s we all know, phonetics has 3branches, articulatory phonetics, acoustic phonetics and auditory phonetics, while there two approaches to phone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first is physiological and the second is physical. This book just wrote one notion that is important to the phonological contrastive analysis—Functional load.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introduced suprasegmental contrastive analysis. He also dealt with three terms—pitch, tone and intonation. Pitch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uprasegmentals.

Chapter four i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lexicology morphology. In this chapter, the book told the two divisions of lexical contrastive analysis—contrastive lexical morphology and contrastive lexical semantics.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book summarized which three areas have the lexical contrastive analysis been active to attach its academic and practicable influences.

We all know the definition of morphology and morphemes for our previous study, as well as their category. But all that is the background of our current 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 stocks will tell us something important. For example, Chinese consists of two kinds of words:mono-morphemic words and multi-morphemic words. The former accounts for 80% of the total vocabulary of modern Chinese, while the

other only 20%. However, derivatives and compounds are in the ratio of about 1:1 in English. These two pairs of figures indicate that lexical system of Chinese is much more analytic (isolating) than that of English, which is more synthetic.

Contrastive lexical semantics in this book told several contrast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rst, on the basis of motivation of words, the book came to a natural conclusion after the comparison of German, English and Chinese that Chinese, at least the modern Chinese is a quite markedly morphologically motivated language than English. On the basis of sense relations, the book introduced a kind of phenomenon called lexical gap. For example, different kinds of boiled or steamed stuffed wheaten food in Chinese has different name:饺子and 馄炖,but in English, there is one name only-dumpling.

As we have dealt with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what should be told about is inflectional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fact, this chapter is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First, we will make a brief account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inflectional morphology. Second, we will introduce several linguistic schools of the present day.

Familiar grammatical categories or contrast include aspect, case, gender, mood, number, person, tense, and voice.Here, I just quote some points concluded from the book.

Aspect--Chinese has a developed aspect system. Like English, it

distinguishes the perfective aspect from the progressive aspect Case—typical formal contrasts in European languages are between the several: the nominative, the accusative, the dative, the genitive, the vocative, the ablative.

Gender—a grammatical distinction in which words are marked according to a distinction between masculine, feminine and sometimes neuter. Mood—typical contrasts are made between the indicative, the subjunctive and the imperative.

Number—sometime, a countable word in Chinese may be uncountable in English.

Tense—one thing that distinguishes Chinese verbs and English verbs is that English verbs conjugate to show different tenses, whereas Chinese verbs, having no conjugations, but depends on adverbs to mark the tense.

V oice—there are four devices employed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o perform the same function in voice.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are still existed. In Chinese, inflec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location of a noun; while in English, it occurs only with the subj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cases, e.g. he/him.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chapter, the book discusse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hese ways: 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and generative approaches. In 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we can get two conclusions from the book. First, in the IC branching diagram, language is structured on two axes, a horizontal one delineating construction-type, and a vertical one defining sets of possible

fillers for each position: the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axes respectively. Second, English uses function words called articles to carry some certain meaning, while Chinese and Russian achieve the same contrasts through word order.

Last, there are some certain weaknesses in the structuralist model that structuralist models confine themselves to observations about the surface structure: this is the root of their problems.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consider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models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tical and Case Grammar. As Chomsky changed his theory over years, we can get that grammar is a tripartition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honetics. Contrast to the TG, some linguistics put forward the Case Grammar, one of the semantics-based models for grammatical analysis. Case Grammar is a theory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in which nouns in deep structures are said to be related to verbs in cases such as object, dative, instrumental, and so on. One of its problems is that sometimes it may cause ambiguity in sentences.

The above five chapters are discussing about the micro-linguistics. In chapter six and chapter seven, we are going to study macro-linguistics contrastive analysis. Scholars from many disciplines search for larger linguistics units and structures with their own models and goals, but their common concern is that they stress the need to see language as a dynamic, social, interactive phenomenon- whether between speaker and listener, or

writer and reader. What it argued that meaning is not only conveyed by single sentences, but also by some 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beliefs, knowledge and eve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y interact. Compare the goal of macro-linguistics with the code linguistics`, we may notice that the attention has been shifted from the code to the progress of communication. Hymes proposes that the object of linguistic enquiry should b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e can sum up three characteristics. (a) A concern f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linguistics”competence in Chomsky`s sense. (b) An attempt to describe linguistic events within their extralinguistics settings. (c) The search for units of linguistic organization larger than the single sentence. Text is a piece of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 which concerns about competence while discourse i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There seems to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text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ne of the three tends to see the two terms are complementary which also have been adopted for our present work. In the chapter six, we shall be concerned with contrastive text analysis, discourse analysis will be dealt with in the chapter seven (“Pragma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We will define the Text with its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Cohesion and Coherence.

Coherence refers to the structural and /or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fferent elements of a text. It is understood in both narrow and broad senses-Semantic cohesion and Structural Coherence. Respectively, Semantic

Cohesion has five devices to achieve it, as Halliday and Hasan identify, that is reference, substitution, ellipsis, conjunction, and lexical relationships. As for Structural Cohesion, it is typically achieved through three devices: parallelism, comparison, and informational structure. Obviously,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preferences for certain of these devices and neglect certain others, that why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extual Coherence come into being. One of its aims i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 ways which different languages conventionally use to organize a group of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into an organic whole to convey a specific meaning. Different modes of thoughts also have influences on the way a language conventionally uses to organize their spoken and written text. For this Kaplan concluded a diagram which demonstrates how people with differe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end to think. From that diagram, we can make a comparison English text and Chinese text.

English writings are organized in this way. Typically, they will start with an introductory paragraph to state what the writer will concerned with in the whole work, the rest paragraphs will organized around the subject proposed at the start. The paragraphs hold the same. Each paragraph often started with a topic sentence, and remaining part would provide evidence to support it. In this way, the whole text appears to be built up along a direct line.

The Chinese is different. No matter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Ming-Qing dynasties, or in some modern publicity materials,

Chinese text always written in a suggestively way. So a Chinese student can not ign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if he/she wants to write idiomatic English.

To sum up,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extual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s significant in that it may help bilingual workers as well as learners of L2 to com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in respect of their textual organization and thereby develop textual skills to produce more idiomatic texts in L2.

As for our L2 learners, w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s to keep text coherent in the preference of the language we employed, although we have our own preference. Otherwise, what we written or spoken will be regarded as awkward or inappropriate.

We will discuss pragma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chapter seven. As pragma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has two dimensions, this chapter also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alysis of speech acts and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In the first part, the book introduced us three kinds of speech acts and five basic types of illocutionary acts. Then we know what felicity conditions are, the criteria to see whether the speech acts are successful. Here are some examples listed in the book: the preparatory conditions have to be right, the speech act has to be executed in the correct manner, and the sincerity conditions have to be present.

In the second part, the book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and some laws of convers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conversation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t is obvious that every conversation has three parts: Openings, Maintaining Conversation, and closings. The two principles employed in conversation we should pay some attention—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rules of politeness.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is indispensible to the command of L2, so some materials aimed at developing th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be added in teaching program.

Ⅱ.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Grice maintains that the overriding principle in conversation is one he call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which makes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such a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ro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It includes four conversational maxims, i.e. quantity, quality, relation and manner. However, not all conversations follow the four maxims of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is phenomenon occurr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sometimes has humorous effects.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I will elaborate these violations from four maxims respectively.

2.1 Quantity

Quantity principle means the speakers should provide the very mount of information, neither less nor more, or ambigution will happened. The following are two examples.

E.g. “…89岁的人啊, 就是满嘴的牙掉了,还剩一个牙。可是吃东西呢, 还塞牙了。

于: 剩一个牙还塞牙了?

郭: 他吃藕套眼里了!”

( 郭德纲于谦刚刚好)

In this conversation, Mr.Guo divided his words into two parts to let the audiences know that the old man only has one tooth. The audience will suspect why something plugged into the only teeth. After Mr.Guo`s explanation, the audiences known that not something plugged into the only tooth, but the old man plugged his tooth into lotus root.

He did not have any implementation after “saiya”, so when the audiences knew the fact, they surly burst into great laugh.

2.2 Quality

Quality principle requires that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conversation should be true. However, false information may cause humorous effects sometimes.

E.g “Customer: Waiter, my lobster is without a claw. How is that?

Waiter: Well, sir, they are so fresh that they figh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kitchen.

Customer: Take this one way, and bring me one of the winners.”

In this conversation, the waiter tells a lie to satisfy the customer and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is way. In return, the customer also tells a lie. This kind of false information makes the conversation rather interesting.

2.3 Relation

Relative principle requires speakers should talk about the topic, not something has none relations with the topic. If he/they did, then will creat humorous effects.

E.g. “郭: 我的愿望啊, 我自己训练, 我要成为一个游泳健将, 我天天练, 自学成才。

于: 哦,自己练。

郭: 没有不会的,各种姿势全都会,练的正好呢,受到了园林部门的阻挠。

于: 游泳和园林部门挨着吗?

郭: 我跟门口草地上练。

于: 干挠啊。”

( 郭德纲、于谦《我这一辈子》)

In this conversation, Mr. Guo said he practices swimming everyday. In this topic, the audiences would associate the topic with swimming pool naturally,

then Mr.Guo said he practiced around the gate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department. This information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topic, so it makes the conversation absurd and humorous.

2.4 Manner

Manner principle requires the content involved in the conversation should be concise and clear to make the conversation smooth. Sometimes, violation of this principle will not only convey information but also has humorous effects.

E.g. “A fr iend and her young son, Reid, were browsing in a large book store. Engrossed in making a selection, my friend had lost sight of her child. “Reid!”she called out, “Reid!” Just as she spotted the boy, she bumped into another customer. “Pardon me, M a`am,”he said, …but most folks come here because they already like to read. No sense in wasting your time trying to convince them.?”

In this conversation, “Reid” and “read” pronounced similarly, the customer bumped by the mother said in this way makes the mother feel no longer embarrass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ory become rather interesting.

The above examples elaborated phenomenon in the violat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is the basis of human conversation communication, which will also make language diverse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体会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体会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体会篇1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读书笔记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 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 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 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 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 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 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 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厂中……”不行。 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 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指导书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与有效手段。为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毕业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有关201X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安排如下: 一、实习目的 一是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是为就业迈出第一步,通过实习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如何在实习中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习形式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以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实习为辅。分散实习是指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单位完成毕业实习。集中实习指学生由学院统一安排在教学实习基地或联系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地点主要有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烟台韩国学校、耀华国际学校、XX市人事局及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等。 三、实习时间 1、本院集中实习,3月中旬至4月中旬。计划前3周时间用于学生业务实习,最后一周用于学生撰写实习工作报告并提交学院。 2、耀华学校,计划在1月中旬组织面试,争取年前上岗。 3、韩国学校,3月上旬面试。

4、人事局,拟于3月上旬上岗。 5、外地实习返校时间: 于4月20号返校。四、实习要求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特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端正实习态度,诚恳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地完成既定的实习任务,写好实习工作报告并接受考核。 (2)尊重实习单位工作人员,虚心向他们学习;主动协助实习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遵守国家法律、校纪校规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当代大学生和我校的良好声誉。 (4)注意交通安全、人身和财产安全,自主选择实习地点时要谨慎选择正规单位,谨防误入传销圈套。五、实习工作总结 1、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应撰写完成实习工作报告; 2、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应将总体评价填写在《烟台大学学生毕业实习鉴定与考核成绩表》“实习单位意见”栏内并必须加盖实习单位公章); 3、由指导教师评阅实习工作报告,并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提出明确,具体的建议,最后由院或系评定学生毕业实习成绩、写出毕业实习的工作总结。 4、实习工作报告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是: 如实反映自己的实习工作概貌、不得编造,客观总结自己的实习体会与收获,对实习中观察或接触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现实问题,应有重点地进行独立、深入分析。实习工作报告的语言要规范、字迹工整、总字数在201X-3000字之间,并于4月底上交实习报告。具体包括: 单位介绍(20%)、实习过程(20%)和实习体会(60%)。

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 吕叔湘: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 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者直接称之为语言学是不恰当的。 ● 语言教育学科实在受众多相邻学科理论的启示、综合应用相邻学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而形成了用于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不仅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可以应用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1. 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 言语有生成性。 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概念、判断、推理。 7.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9. 功能主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和交际能力performance :语言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形式有关,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 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 2)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yms 提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Turn-taking ,insertion sequence ,closing ,opening ,5)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 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神经生理: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文科的热门专业之一,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经由201X年的16所激增到目前的80余所。其中,北京语言大学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是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校。概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与对外汉语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学及外语类专业等。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一般的汉语教师都需要学士学位,如汉语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如果在高校的国际交流中心担任教师则需硕士及其以上学历。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策略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较宽,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等几个层面。一些抱有良好职业愿景的低年级学生往往在众多课程中摸不到方向,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我

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周末时间加课学习日语、韩语,课余时间基本都投进了英语及二外学习中;有的是传统中文系的学习模式,课余时间大量地阅读小说、研读汉语言理论知识;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对当初选择的专业产生了怀疑,投入到其他相近专业的学习中。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低年级时要杂取旁收,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高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积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和升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来讲,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习首先要突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系统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基本知识。在重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之外还要注意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原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不成问题的语言现象,也许就成了重点和难点。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往往不能从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者多关注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报刊杂志,积累素材,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次,处理好学习汉语课程与文化课、外语课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课和外语课的学科地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授汉语必然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大一时一般都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中国文化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已经就业的小刘介绍说,很多同学把"文化课程"想象得太过狭窄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中医、气功、太极拳、国画、书法甚至中国菜的烹调,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

文化教学读书笔记

文化教学读书笔记 国际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尽管如此,国内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时大多只注重于语言教学方面的指导,对专门的文化课问题却提出的比较少。如何上好文化课对于教师们而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文化教学这个方面来说的。 一、现状 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了两种形式:一是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是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教学。 近十年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内容也比较分散。大家的基本认识是:要注重文化教学的层次性,要根据初中高级不同阶段、不同课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不同的文化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总体上说,此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 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课教学课程已经在相当多的院校中设立,不过对此类文化课程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果主要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的一些看法。 近十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专门性的文化教材和一些可做教材用的文化知识书籍,但是有关教材的研究却比较少。 总体来看,文化教材有不少新成果,但是有关研究不是很多,微观研究则更为缺乏。 近十年文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概括如下: 1.进一步确立了文化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性质,树立了文化教学的观念; 2.汲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营养,为文化教学研究开阔了事业,特别是在中介文化系统研究,文化混融情境的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3.超越概念的纠缠,探索更加深入,尤其是文化因素的研究、语言与文化结合方式的探索,为文化大纲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4.对接受主体的学习理论研究逐步加强,开始注重文化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研究。体现了文化教学研究向深度发展,开阔了研究思路,增强了研究的现实性。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每一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都要有与内容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由于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口语课所出现的文化语言要多于汉语教程课。因为这阶段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语言、交际方式又是异质文化间差别较大的文化层面。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俗语、句子特别多,而且词语的国俗语义比实体词汇意义更为重要。比如汉语中习用的招呼语“吃了吗”、“干什么去”等,字面意思和打招呼人的实际意思有很大差别,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因此在口语课中,介绍、说明、示范、练习是传递汉语文化的基本方式。 与口语课相比,初级阶段的韩语课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对于留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为重要。所以此段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但教学方式仍然不通。口语课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示范乃至带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方式,而汉语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中级汉语教材,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外,还要照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对外汉语实习工作总结

2011年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进行教育实习。对外汉语教育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回顾两个月以来的实习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的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学习、工作方面都圆满结束,过程中有快乐也有辛酸,现将本学期的实习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端正态度。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进行教育实习的目的是把课本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专业理论教学效果,培养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为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端正态度,以积极热情严肃的态度进行教育实习。心理学上有一个“不值得定律”,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在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就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克服这一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真确的价值观,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无论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身处其中的快乐和烦恼,都会让你成长。 二、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各阶段的实习内容及要求。除了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就是提前做好教育实习工作计划。还有就是怎样写听课记录、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怎样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比如,怎样听课和分析课。课堂,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也是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个主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比如,关于怎样听课和分析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 ②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③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 ④是否在交给学生学习? 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 ⑥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 ⑦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 ⑧教师应当怎样布置作业? ⑨在分析课的过程中进行概括。 (参考[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三、积极参与听课。 在实习过程中,虚心向各位教师请教,认真掌握教学知识,努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初期,尽量去多听各个班级,各种课型的课。比如,口语、听力、精读等,在比较中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这方面,我最重点听得就是生词的处理和授课的流程。确定目标后,重点去目标班级听课。比如在第三周我已经确定要去普通三班讲精读课之后,重点就在三班听课,第三周对自己听课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如下: ①浸泡在教室里,克服害怕、恐惧、焦虑心理。 ②了解课程的大概流程,重点就是精读课。 ③熟悉普通三班同学,以及他们的汉语水平和课上的参与程度。 ④精读课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的方法。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一章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 4、与其他学科联系。 (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 (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法 心理、社会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1、语言学原理。 (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 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法——语法翻译法 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 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 2、心理学原理。 (1)心理学研究什么?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 情感、意志-->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 (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 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 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报告总结

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报告总结 收藏本站,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关于XX年实习报告的信息,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实习报告网 相关推荐: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模板| 会计实习报告 | 大学生实习报告 | 顶岗实习报告 | 金工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 | 生产实习报告 |实习周记 | 3000字范文 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报告总结 我们5个人到印尼雅加达进行对外汉语实习活动。此次印尼之行是作为实习生到印尼的三所大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对象从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不等,教学对象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次实习,着实考察了我们对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提高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并写下了我的实习报告,更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师的光明前途以及所面临的任务和巨大挑战。希望的这篇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报告可以供大家作为参考的范例。 23日傍晚,我们走进了印尼——这个美丽的国度。刚出机场就感到一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片正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树木,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错落的极富层次感与色彩感,盛开的鲜花也吐露着芬芳,印尼人民朴实的笑

脸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公路上那些极尽夸张艳丽的公共汽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日,实习的天。站:阿拉扎大学。 阿拉扎大学是一所纯伊斯兰教的学校,印尼人居大多数,也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我们走进校门的时候,让我们为之震撼的是一座巨大、白色的伊斯兰教建筑式的教学楼,在白云和透彻的蓝天的衬托下,它显得如此静谧与神圣。走进它的教学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个双手捧着书本或拿着电脑正坐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查阅资料的学生,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的专注。我们本来想静静地走过去,尽量不打扰到他们,没想到,他们却抬起头,对我们说:“老师好。”有的不会说中文,便给我们一个灿烂的微笑。这是阿拉扎大学给我们的份感动。我们为学生能如此的有礼貌而感动,也为他们的友善而感动。 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先是惊异了一下。教室不大,一般就容纳十来个学生。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场景有些不同。但紧接着,我们就被学生们纯真的笑容给感染了,也就没有那么拘束。堂课,我们介绍的是中国的新年,包括一些风俗习惯、庆祝活动等内容。他们专注的目光,一本正经的神态,围着我们问东问西的那股积极劲,又一次让我们感动。第二堂课,我们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中文口语的交流,包括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等话题,期间穿插了唱中文歌,这些学生中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 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 “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 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 “以后”可以单用,“以来” “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时点+……” 3. 以后/后来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3 —h V ? ? F’y — 4.后来/然后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 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 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5.之间/ 之内/ 中间之间:两点距离以内。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三年前/ 前三年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 前一天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 上/ .. 中/ ... 下……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 “我们厂中……”不行。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时间/时候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下一天:某天的下一天 13. 最近/ 现在最近:说话的前一段时间,或说话的后一段时间。现在:说话的时候,或说话前后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14. 一天/有一天/ 有时一天:一昼夜,一个白天,过去的某一天。 有一天:过去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天。有时:有的时候。 15.刚才/ 刚/刚刚 a.意思不同 刚才: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 刚:事情发生不久。与“很久”相对。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b.词性用法不同 刚才:时间名词,可作状语、主语 刚: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时间很12. 明天/第二天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4篇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4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对外汉语实习报告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们5个人到印尼雅加达进行对外汉语实践活动。此次印尼之行是作为实习生到印尼的三所大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对象从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不等,教学对象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次实习,着实考察了我们对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提高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更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师的光明前途以及所面临的任务和巨大挑战。 23日傍晚,我们走进了印尼——这个美丽的国度。刚出机场就感到一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片正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树木,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错落的极富层次感与色彩感,盛开的鲜花也吐露着芬芳,印尼人民朴实的笑脸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公路上那些极尽夸张艳丽的公共汽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个小时前,我们还身处万里雪飘的北京,穿着羽绒服,走在路上,一阵风吹过来,便会瑟瑟发抖。而此刻,穿着短袖却嫌热,周围的一切告诉我们:这明明就是夏季。瞬间巨大的转换,让人难以置信。来机场迎接我们的是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老师,他们都非常的热情,让我们出来乍到的陌生感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24日,实习的第一天。第一站:阿拉扎大学。 阿拉扎大学是一所纯伊斯兰教的学校,印尼人居大多数,也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我们走进校门的时候,让我们为之震撼的是一座巨大、白色的伊斯兰教建筑式的教学楼,在白云和透彻的蓝天的衬托下,它显得如此静谧与神圣。走进它的教学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个双手捧着书本或拿

着电脑正坐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查阅资料的学生,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的专注。我们本来想静静地走过去,尽量不打扰到他们,没想到,他们却抬起头,对我们说:“老师好。”有的不会说中文,便给我们一个灿烂的微笑。这是阿拉扎大学给我们的第一份感动。我们为学生能如此的有礼貌而感动,也为他们的友善而感动。 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先是惊异了一下。教室不大,一般就容纳十来个学生。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场景有些不同。但紧接着,我们就被学生们纯真的笑容给感染了,也就没有那么拘束。第一堂课,我们介绍的是中国的新年,包括一些风俗习惯、庆祝活动等内容。他们专注的目光,一本正经的神态,围着我们问东问西的那股积极劲,又一次让我们感动。第二堂课,我们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中文口语的交流,包括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等话题,期间穿插了唱中文歌,这些学生中文歌的唱功真是令人赞叹,一个个正腔圆,还可以四重唱。 我们在阿拉扎大学共呆了两天,他们的上课时间是从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半,再从一点半到三点。每个人差不多上午讲两个小时,下午再讲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我们都疲惫不堪,一点精神气都没有了。虽然累,但一想起那些学生的眼神,专注并且充满着求知欲,心里也就轻松起来。一句话说,便是:苦在我身,乐在我心。 第三天,我们与阿拉扎大学的师生们一同去了缩影公园游玩。我们像朋友一样愉快的交流着,虽然他们有时说的中文不标准,让我们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但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以及英语的翻译,我们最终能理解对方的意思。由于有些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引发了很多趣事。当我们走到湖边的时候,一个高个子女生对着我们说:“老师,我们去坐‘烤鸭’吧。”我们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紧接着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湖里停着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

201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 -》读书笔记

1.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你4人刊_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 “以内”不行 2.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 “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 一段时间/ 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 厂中……”不行。 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 “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对外汉语见习报告

2014年的上学年的第九周,我们文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举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见习活动。活动是在我们南区的国际交流学院进行的。这次活动主要是为我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与留学生之间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在活动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了我们的老师是如何运用汉语来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从他们身上学习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为自己以后从事这个工作打下基础,让自己对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个基本认识,培养自己的工作兴趣。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我们以后想从事对外汉语这个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较强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语言教学水平。包括:扎实的语言本体知识;较强的语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的汉语教学能力水平;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中国文化和知识修养。 在这次见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最少听了3节不同的课。涉及到精读,口语,听力等三个方面。其中,初级综合教程精读上是武老师讲的。所讲的内容是关于体育运动的课文。武老师首先领着学生们读了新词,“跑步,太极,篮球,足球——”然后领着大家分角色的读了课文。读完后给大家提了一些关于运动方面的问题,比如问同学们喜欢的运动是什么?爱好是什么?对同学们循循善诱,不断促进同学们的思考。整个过程中,武老师讲的十分具体,生动形象。口语课是刘畅老师讲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把口语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注重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而且让他们把口语交流与日常的实际交流运用到一起,通过说和实际运用来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比如在精读课上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汉语语法方面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需要以后在这方面加强训练。另外在口语方面要提高自己普通话水平,练习好每一个声母韵母的发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读的准,不会对留学生进行误导。 认识和收获:首先,在这次见习中,我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要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听力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不同文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报告 2011年7月我进行了大学生涯里第一次实践活动,虽然是理论实践但是也给我不少经验和感受。在吕老师的引导下,在赵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我们圆满完成了这次实践。可能第一次实践,效果不太好,成效不是特别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准备着,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热情和激情。 我们的带领老师,赵迎华老师,是一个经验丰富而且性情和蔼,平易近人的好老师,在赵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每天枯燥无味的培训和练习对我们而言都变得那么令人期待和激情。赵老师也许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老师,但是她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无可厚非的,她教给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把握良好的教态,她教会我们怎样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她教会我们怎样耐心的给学生们讲课。总之,她每天都激情的向我们传达一位合格对外汉语教师该有的素质和文化涵养是怎样的。在这里,我们全体人员衷心的感谢敬爱的赵迎华老师。 关于这次实践,总结如下: 常见的人们对于对外汉语老师这个工作的误解: ,、中国人教老外说汉语,很容易的。 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有的时候,朋友打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备课。她们都觉得奇怪,难道我教汉语还需要备课吗,其实,教中国学生语文和教老外汉语完全两码事。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包括硕士,博士,教授)。但是如果学生的汉语水平已经非常高,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帮他纠正发音的老师,那么这就容易很多了。 ,、汉语或者外语专业的人才能当对外汉语老师 我无法否认她们的确有专业优势,但是,如果你不是这两个专业,也并不意味着你难以成功。

,、老师应该英语很好,或者能用学生的母语与学生交流 很多人都说英语说的不好,还不能当汉语老师。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我的英语口语很差,而我的学生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墨西哥,韩国,日本,印尼,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很多没有汉语基础的,而且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英语很差,相当于现在中国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真的很难,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是一个月以后,差不多就可以明白彼此的意思了。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结。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不足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我们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对外国学生来说可能都是难点。对外汉语教学中所碰到或出现的问题,往往没法从现有的教材和工具书中找到现成的、令人满意的答案。所有这些问题只能由我们通过实践慢慢认识,并加以总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最忌讳的一句话就是“汉语的习惯就是这样的,按我说的记就可以了”,有的老师遇到留学生问到一些语法或词汇方面的问题时,比如问到“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的时候,常常就用这句话搪塞学生,把学生的问题顶回去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这也是学生最不喜欢听到的回答,这样回答往往会让一些学生认为汉语是没有规律可言的,从而造成了他们错误的想法,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初级班的教学中,不宜给学生大谈汉语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词汇语法等,而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解决某些学生语法错误,词汇和汉字错误方面入手,通俗明了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结合我本身的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比如我的韩语是优势,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却是劣势,因为初级班的学生对汉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母语过分地依赖,最后导致学生的交际只局限于老师,与实际环境交际还比较弱,这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让我认识到了不要过度使用他们的母语来交流,要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跨文 化交 际学 文化 语言 学 计算 机语 言学 对比 语言 学 汉语 语言 学 理论 语言 学 心理 语言 学 认知 心理 学 心理 测量 学 教育 心理 学 教育 统计 学 教育 工艺 学 控 制 论 系 统 论 信 息 论 逻 辑 学 数 学 吕叔湘: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者直接称之为语言学是不恰当的。语言教育学科实在受众多相邻学科理论的启示、综合应用相邻学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而形成了用于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不仅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可以应用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1.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言语有生成性。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概念、判 断、推理。 7.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8.语言学发展四大思潮(四个阶段)

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缘关系语言是符 号系统,符 号由能指 何所指构 成。 符号系统 内部的语 言单位之 间存在组 合和聚合 关系 历时语言 学&共时语 言学 Bloomfiel 无论是传统语言学 还是结构主义语言 学都不能回答“语 言是什么” 语言能力 competence V.S.语 言表达performance 语言习得机制和普 遍语法 探讨语言的心理过 程 语言研究由 形式转向功 能。 语言的本质 是意义--- 语言在环境 中的意义。 从社会角度 去观察。研 究语言,强 调语言的社 会性,语言 的本质功能 是社会交际 功能。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关于斯里兰卡学历班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文系09级对外汉语版谭璐0940404041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但要更好地开展教学,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次教育实习我们主要教的是长沙理工大学斯里兰卡学历班的留学生,因此我对该本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如下调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斯里兰卡学历班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2?分析斯里兰卡学历班留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3?找出改善留学生学习状况的方法,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经验。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斯里兰卡学历班总共有18名留学生,因有十名学生来自斯里兰卡(四名男生六名女生),与另外五名来自安哥拉的留学生(四名男生一名女生)都是第一年学语言,后四年在长沙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并完成学位,故称斯里兰卡学历班。除这十位斯里兰卡留学生和五名安哥拉留学生外,还有一位来自东欧摩尔多瓦的二十三岁男生(有汉语基础)、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女生(转校插班生,已在中国呆了四年)和一位来自蒙古的已婚男学生,他们是作为半年的语言生来这里学习的。 在年龄上,斯里兰卡学历班最小的20岁(来自斯里兰卡)最大的25岁(已婚学生巴图),其他的大部分集中在21~22岁。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斯里兰卡留学生进行整体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选出几名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口头问答。 三、调查结果 (一)学习动机。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于非智力因素一一情感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还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教学因素,教学活动是一种知情交融的复杂活动。动机(motivation)在情感因素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研究表明,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