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such structures.

表征(representaK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表征反映客观事物

?表征又同时是加工的客体

心理表征:不同的形式相同的内容;相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有两个角度从种系角度对比动物的发展趋势

从个体角度,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轨迹

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种系发生角度

1、脑容量

2、皮层褶皱

3、神经回路

4、初级感觉、运动皮层

体积与联合皮层体积:动物初级皮层的体积较大;人类高级皮层体积较大

–?个体发展角度:

1、大脑皮层单位体积内突触数目(突触密度)的迅速变化。

2、神经回路在生后也继续发育。

3、神经元轴突的髓鞘在生后大量增加,这一过程直至15岁左右。

第三章:

研究方法(重点)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S 认知结构/阶段/过程R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测量物理世界的心理关联

–记录特殊案例

–出声思考与计算机模拟

一、测量物理世界的心理关联:

1、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s):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imuli (specified in physic terms) and the sensations and perceptions evoked by these stimuli.

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

–比如亮度(物理量)-----明度(心理量)

–比如强度(物理量)-----响度(心理量)

2、单细胞记录:

3、反应时技术:反应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到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技术对于研究心理学中的感知觉内在过程有重要意义。

反应时研究:

?减法反应时–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相加因素法–若影响某一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独立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若两种因素互相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这两种因素则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

?开窗实验–直接测量相应加工阶段或操作的时间

4、启动范式:启动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类别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5、眼动技术:通过测量眼睛的注视点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对头部的运动而实现对眼球运动的追踪。

6、一侧化分析

二、记录特殊案例

1、个案分析

2、影像技术

三、出声思考与计算机模拟

1、出声思考:研究者采用内省法要求被试口头报告认知过程或者感受、。冯特(Wundt)

2、计算机模拟:刺激之间存在着语义联系

–相邻contiguity

–相似similarity

–对比contrast

双重分离(Double dissociation)的概念名词解释

?依据局部脑损伤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区推论该部分的功能,必须要证明其他部位的损伤不会导致同样的障碍。

?假若在一项心理活动中有两种认知机能参与,机能甲和机能乙,当且仅当:①机能甲在C 结构损伤的情况下受损但在D结构受损的情况下完整;②机能乙在C结构受损情况下完整但在D结构损伤的情况下受损。才可以说机能甲和机能乙是两种在不同结构中独立进行的机能单元才可以成立。

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重点关注)

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比如tdcs和tms的研究优势,在实验中怎么应用。Pe和mri各自有什么优势和特点,pet有损伤但可以直接测量血流,mri无损伤但是间接的,eeg和erp的区分( erp是eeg的一种特殊形式)

记住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方法

为什们研究重复率那么低的原因:没有用到多种方法

记住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相互交叉验证是最好的研究

结合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进行阐述

不同研究方法的特性: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神经影像与神经刺激

?带放射性的影像技术

–CT/Micro CT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无损影像技术

–ERP、MEG脑磁图

–MRI、fMRI

–光学成像近:红外脑成像

?神经刺激技术

–TMS经颅磁刺激

–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

Neurophysiological sensing techniques

??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 脑电图记录

??ERP (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

??CT (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 scan: 计算机断层扫瞄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核磁共振

??MEG (Magnetoencephalograph):脑磁图

MRI vs. fMRI

??MRI, is a machine used for brain structure imaging. When in some cases a CT scan cannot detect the existing problem, an MRI is helpful for discovering unnoticed anatomical anomalies caused by a disease process or traumatic event.

??fMRI views the metabolic function.(可视的变化功能)

fMRI and PET: differences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的差别、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解当前刺激的意义。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感觉是具体的特殊;知觉信息是抽象的、一般的;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2、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处理,知觉则涉及到自上而下的处理

3、感觉处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对象”

4、感觉是对物理世界能量的原始觉察;知觉涉及到解释的感觉信息的高阶认知(Sensation is the initial detection of energy from physical world。Perception involves higher-order cognition in

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sory information)

5、知觉是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的协同合作

两个概念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和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区别和联系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Recognition process is initiated by the parts of the pattern, which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whole.

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指由对事物的一般性知识引发的,通过期望、假设等制约和影响知觉过程各环节的加工。

Perception is initiated by a hypothesis about the whole,which leads to its identification and sequent recognition of the parts.

两者的区别: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自上而下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例: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作用:当知觉更多地依赖于感觉输入地直接作用时,自上而下的加工作用就减弱;如果知觉更多地依赖于自上而下地加工,那么对物体直接作用的依赖程度就下降。但,更多情况下,两者交互作用

知觉的特点:知觉恒常性:形状、大小、方向

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Global vs. local processing

整体加工:先整体后部分

局部加工:先部分后整体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实验过程:冲突效应

被试任务:听觉辨别,记录反应时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关系:

总体:一致、无关、冲突

局部:一致、无关、冲突

当听到的字母与看到的大字母一致时,听觉分辨速度提高;两者不一致时,听觉分辨速度降低。不论哪种情况,听觉分辨速度几乎不受小字母的影响。且大多数被试没有发现大字母是由小字母构成的。

?Navon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进行的视觉加工有着有限的深度,只有总体特征可被知觉,而局部特征则不被知觉.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2(Navon,1977)

视觉的字母辨别

–任务一:注意整体,判断大字母是H,S?

–任务二:注意局部,判断小字母是H,S?

–局部与整体关系

视觉辨别实验结果:

–被试对大字母的识别快于小字母,而且不受小字母的影响;

–对小字母的识别却受到大字母的影响,当大、小字母冲突时,对小字母的识别速度最慢。–表明:知觉加工的整体优先。

??Global processing

–?All items of organized display processed together in parallel

??Local processing

–?Processing single object in display

第五章:

客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的定义:又叫做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或一个知觉的结构。

?Pattern recognition involves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sensation, perception, STM, LTM, and a cognitive search for identification of stimuli.

知觉理论

?Constructive Perception(建构知觉)–Use top-down strategy,?People construct perception by actively。

The notion of hypothesis-testing

–?Perception is based on both what we sense and what we know.

–?Unconscious inference

–?Hypothesis or expectation

–?Top-down

–?Stimulus maybe is vague and unclear

selecting stimuli and merging(合并)sensations with memory.

?Direct Perception(直接知觉)–Use bottom-up strategy,Perception consists of the direct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

The importance of stimuli

–?The stimuli is the important element

–?Learning and cognition are unnecessary

–?Perception in the real world is different due to richness of stimuli

客体识别相关的理论:模板匹配理论、特征分析、原型的理论观点、谁提出来的、评价优缺点

客体识别相关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知觉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图形知觉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的,其中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知觉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 matching theory)–在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了与各种模式相对应的模板,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存在的问题:如何处理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方位和朝向的刺激?如何处理新异的刺激?忽视了将模式区分开的关键特征的作用。在人的模式识别中,模式中的特征重要性不同。

发展:增加预处理过程(Lindsay & Norman)

应用:模板匹配理论在计算机上容易实现。–条形码、二维码、指纹识别

对该理论的评价

?优点:

–模型简单直观

?缺点:

–需要在记忆中储存巨量的模板,不经济;

–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

–没有明确阐释模板的匹配机制

?特征分析理论(Feature analysis theory):理论要点: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模式识别中,首先对刺激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合并,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特征分析理论的证据:

?1)特征分析理论的生理学证据

–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Hubel & Wiesel——特征觉察器:动物的视觉系统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做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Hubel & Wiesel) ?2)特征分析理论的心理学证据

–字母搜索实验(Neisser,1964)

?实验程序:

1、呈现6个一行的英文字母,要求被试尽快搜索特定的靶子字母“Z”

2、两组刺激材料的不同之处在于,靶子字母和其他字母在特征上的相似程度。(高相关和低相关)

?实验结果:

1、低相关条件下,搜索靶子较快。这可能是因为,干扰字母和“Z”没有多少共同特征的缘故。

2、该结果说明,在人的模式识别中,特征分析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固定网像实验(Pritchard,1961)

?眼球有轻微的震动,称为生理震颤,它以30—70周/秒频率出现。

?一般来说,人注视一个客体,该客体的网像并非完全固定,它的位置会发生一些变化。但通过一种技术可使客体在眼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的像的位置不变,即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若一个客体严格地投射到视网膜的同一部位,即排除眼睛的任何活动,那么对该客体的知觉就会消失,对这个客体将视而不见。但实验表明,并非立即全部性的消失,而是部分地逐渐消失。

实验结果:

1、无论消失的部分还是暂时留下的部分,都是相对完整的特征。

2、这提示特征似乎是知觉的基本单元,一些特征或单元的结合构成我们所识别的模式。对特征分析说的评价:

?优点:

–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细节,使识别具有更强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不同模式中,减轻了记忆负担

–识别过程需要抽取刺激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识别,因此带有更多学习色彩

?缺点:

–只是自下而上加工

–只是局部到整体的加工

?原型理论(Prototype matching theory)

理论要点

–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Prototype)。–原型,是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

–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

实验研究与模型

–问题:原型是否存在?

–原型匹配试验

?点图(Posner & Keele)

?人脸图(Reed)

被试任务:实验分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学习阶段:随机呈现畸变模式,被试将畸变模式

划入某个范畴(原型),并得到主试的反馈;测验阶段:原型刺激和学过的畸变刺激以及未学过的畸变刺激混合呈现给被试,要求进行分类反应。

研究结果:

?学习过的畸变刺激分类反应正确率为87%;没有学习过的原型的分类反应正确率为85%;?对于新出现的畸变刺激的分类反应的正确率为67%。

?结论: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畸变刺激的分类,已经形成了此类刺激的原型,并在后面的测验阶段中体现出迁移效应。

对原型模型的评价

?优点:

–只要找到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也是可以识别的。

–减轻人的记忆负担,使模式识别更灵活,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缺点:

–匹配过程只包含自下而上加工。

Template matching theory

Theory viewpoints

–?Template is an internal construct

–?Templates in LTM are the mini-copies of theexternal pattern

–?A search is made among existing templates

–?One-to-one matching

–?Matching between the objects and the template leads to pattern recognition

Experimental evidences

?Experiment by Phillips (1974)

–?recognition of the two matches of chess: Y /N

–?Condition1 (same) and condition2 (overlap)

–?Result

??300ms: condition1 is better

??600ms: condition2 is better

?Comparison of AA and Aa

Comments

??Applications

–?Check-scanning; bar codes printed on the goods

??Problems

–?1. intolerance to deviations

–?2. number of templates required

–?3. cannot support similarity-difference judgments

??Improvement by Lindsay and Norman (1977)

–?Pre-processing to standardize

Feature analysis theory

Theory viewpoints

–?The stored representation is a description of past inputs in terms of list of attributes or features. –?Inputs are broken down into a small list ofconstituent features.

–?Identity is determined by selecting the feature list most similar to the input.

Evidences

?Letters recognition (Neisser, 1964)

–?Searching for letters of Z in the two lists

–?Which one is fast?

??Lists 1: ODUGQR, QCDUGO, UCGROD…

??Lists 2: IVMXEW, VWTVML, WXIYVE…

Comments

?Questions:

–?Importance of Context

Prototype matching theory

?Theory viewpoints

–?The stored representation is a prototype

–?It is an abstraction of the typical or best example of an object.

–?Inputs are broken down into feature lists.

–?Recognition is process of comparing the features of the input to the features of prototypes, and selecting the best fit.

Evidence

??Prototype experiment (Posner, 1967)

–?simulation of E-prime

??Face recognitio n (Reed, 1973)

–?58%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 prototype in the experiment

?Comments

–?More flexible

错误记忆的概念:也称作虚假记忆,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或者对经历过事件的错误回忆

第六章:

注意与意识

注意的概念:P83

Attention is a cognitive process that selects out import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world around us so that our brain does not get overloaded with an overwhelming amount of information. Attention: the concentrationof mental effort onsensory or mental events.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意识的概念

Consciousness is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and cognitive events such a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of one’s memories, thoughts, feelings, and bodily sensations.

用注意的几个理论模型通过实际例子去预测表现

注意的相关理论:选择性注意的模型

?过滤器模型

?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过滤模型(The filter model)

?最先提出者:D. E. Broadbent

?1958年出版《知觉和通讯》

过滤器模型的基本思想:

?外界信息量十分巨大

?人类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

?需要有一种过滤机制以控制通向高级中枢的信息量

?该模型是一种全或无的模型(单通道模型)

?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

?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Broadbent则强调人的期待作用。

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1. Broadbent 双听实验

实验结果:

–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成对地再现信息,如7-3;4-2....正确率为20%。

–如果不规定被试的再现方式,则多数采用第一种方式。

?2.Cherry 追随实验

结果:

–追随耳的信息:能够很好地复述。

–非追随耳的信息:回忆效果很差

过滤器模型存在的问题:

?鸡尾酒会效应:Moray(1959)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

试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将被试的名字呈现给他得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

?Gray 和Wedderburn的双听实验:双耳分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时,被试不是按耳朵为单位再现,而多是按意义再现这表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有意义的信息引起注意迅速转移。

?Treisman追随实验:

左耳(追随):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word

右耳(非追随):Knowledge of on a hill

再现: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结果表明:被试根据语义来组合刺激,说明非注意通道的信息也可得到加工,过滤器不应是一种全或无的工作方式。

对过滤器模型单通道思想的质疑:

?对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即只存在一条通向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提出严重质疑。?Broadbent本人也承认,如果刺激呈现慢,信息流动慢,是可以同时注意几个通道的。

衰退模型(The attenuation model)

?提出者:Anne M.Treisman, 1960,1964

?存在某种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不是全或无的,非注意通道的信息可以通过,但强度被减弱。(双通道或多通道)

?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上有不同的兴奋阈限。

?模型特点:引入阈限概念

?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的阈限的因素:个性的倾向、项目的意义、熟悉的程度、上下文、指示语等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异同:

不同之处:

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相同之处

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代表人物: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多伊奇)和Norman

?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注意的作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人们依据刺激的重要性来选择输出内容。

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依据:

Hardwick(1969)双听实验:

?任务:监测靶子词

–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

–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分别作出反应

?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双耳的结果接近。?任务:检测某个特定辅音,辅音不固定在某个耳朵出现

1.双耳听,同时注意双耳;

2.只用右耳听,只注意右耳;

3.只用左耳听,只注意左耳。

?实验结果:三种条件下的觉察成绩相等。

?实验结论:人们可以同时加工来自两条通道的信息。

Sheffrin (1974)的白噪声实验

?任务:检测某个特定辅音,辅音不固定在某个耳朵出现

1.双耳听,同时注意双耳;

2.只用右耳听,只注意右耳;

3.只用左耳听,只注意左耳。

?实验结果:三种条件下的觉察成绩相等。

?实验结论:人们可以同时加工来自两条通道的信息。

验证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

Treisman和Geffen(1967)的实验:

–被试任务:追随一耳,监听两耳

–遇到目标单词时做按键反应(敲左键或右键)

?实验结果:觉察百分数:

–追随耳:87%

–非追随耳:8%

?实验结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过滤衰减。

?否定了反应选择模型。

关于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评价:

?主要差别: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目前,较多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认为反应选择模型太不经济了

?知觉选择模型能较好地说明集中性注意,而反应选择模型更能说明分配性注意

?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神经基础说明两者可能共存

受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是什么、区别和联系,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区别和联系?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Pop-Out Effect

两种加工方式的对比:

?自动化加工:快速、平行方式、缺少弹性

?控制性加工:较慢、系列方式、具有弹性

第八章最重要

记忆的结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

记忆结构的研究历史:

?二战以前认为只有长时记忆LTM

?二战后短时记忆STM概念的提出

?感觉记忆的提出

?长时记忆的进一步分化: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

?近三十年,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两种记忆说: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初级记忆就是所谓的短时记忆,次级记忆即长时记忆。这两种记忆在机能上是有差异的。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可长期贮存大量信息的信息库。信息经过感觉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在这里信息可短暂地保持15—30秒,但经过复述,它可以在记忆中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可以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

起源:

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直接记忆,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事物的忠实图象,离不开当前意识,有暂时性。

–次级记忆:间接记忆,储存过去的知识经验,有长期性。

两种记忆说Dualistic Model of Memory

?Primary Memory–Immediate, short-term

?Secondary Memory–Indirect, long-term

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

Waugh & Norman Improve James’s Model

–Primary memory has very limited capacity

–The forgetting process is by displacement of old items with new ones

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和它的解释

支持短时记忆存在的最有力的心理学证据来自:自由回忆实验,(Free recall)是Ebbinghaus

首先发展出来的,Murdock(1962)让被试听一个由30个词构成的词表,每次呈现一个词,每次1秒,然后进行自由回忆,根据结果得到一条系列位置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是说被试对起始部分(首因效应)和结尾部分(近因效应)的内容回忆成绩较好,而对中间部分的内容回忆较差。对此结果的两种解释:抑制说和两种记忆说——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的,中间部分之所以回忆得差是因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而起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最后的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所以起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回忆成绩要优于中间部分。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詹姆斯对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划分,系列位置曲线得到了重新解释。系列位置曲线分3个部分:起始部分的几个项目回忆得比较好,称作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系列中最后几个项目回忆得最好,称作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曲线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得最差,称作渐进线(asymptote)。持两种记忆说的人认为,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条单一的曲线,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反映着两种不同的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合成一个部分,反映着长时记忆,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首因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它得到了比中间部分更多的复述,近因效应的出现是因其还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然而这种解释还带有假设的性质。

2、三种记忆类型Three types of memory:

记忆的结构不是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包含感觉记忆在内的,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一个记忆系统。

Atkinson-Shiffrin的三种记忆系统模型

这是多存贮模型的代表模型,他们把记忆分成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区分的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念。前者指保持信息,后者指保持记忆信息的结构成分,即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加工水平说: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1972)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主张是,信息加工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所有记忆内容都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

?感觉信息经受不同水平的分析:

–较深的处理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

–加工深度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加工时间和加工任务等。

?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

如果信息没有受到充分的注意,而且仅在一个浅显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它很快就会被遗忘。相反,那些受到深层加工的信息,即得到充分注意和精细加工,并且因联想或表象而变得丰富的信息,就会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

Craik和Tulving(1975)的不随意学习实验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实验中,他们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识记。但在被试完成任务后,出乎意料地让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从反应时和再认正确率可以看到(1)加工越深,所需时间就越多;(2)加工越深,在人成绩就越好。这证明了记忆痕迹是加工深度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是什么:

?感觉信息的暂时储存,又名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短暂,但在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消失后,为进一步信息加工提供了可能。

A dedicate balanceexists betwee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informationforfurther processing and rejecting the inappropriateinformation.

短时记忆

从两种记忆学说中就已经有短时记忆的存在。

–长时记忆:是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又称永久记忆

–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可以通过复述的策略进入长时记忆,也有可能产生遗忘。

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脑损伤证据

?动物实验

?自由回忆实验

短时记忆的容量: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

短时记忆编码:(同记忆加工编码的学说,知道在不同的记忆系统里面是什么编码方式)

编码(Encoding):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形式的加工过程。

感觉代码-听觉代码、

语义代码: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通道的特性。

感觉代码-听觉代码:

回忆错误实验Conrad (1963, 1964)

?实验设计

–刺激:六个字母组成的序列,如BVPMFZ,每个字母呈现0.75s;

–任务:刺激呈现结束后,被试立即进行顺序回忆;

?阶段一:视觉呈现刺激

?结束后,统计被试回忆错误的次数,得到混淆矩阵。

?阶段二:白噪音背景下,听觉呈现刺激

?结束后,统计被试回忆错误的次数,得到混淆矩阵。

?结论

–回忆时产生错误主要发生在声音相近的字母混淆上。

–即使使用视觉材料作为刺激,其代码仍有听觉性质,在短时记忆中出现形声转换,而以声音形式贮存。

Posner 短时记忆两个编码阶段实验

?任务:判断两个字母是否相同

–实验一:同时呈现

–实验二:相继呈现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的感觉信息的区别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虽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语义代码:(语义代码,分心的实验,前摄抑制的释放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代表了什么,解释了什么)

前摄抑制实验Wickens(1972,1973)

?任务:

?结果:

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可表征范畴意义,存在某种语义代码,因而其贮存受到前后材料的意义联系的影响,出现“前摄抑制”或“自前摄抑制释放”现象。

?Auditory code(听觉编码)

–?Experiment done by R. Conrad (1963,1964)

??Analysis of error matrix

–?Thought the presented materials were non-words or pictures, participants still utilized the auditory code.

–?Deaf participants transferred visual stimuli to sub-vocal code.

?Visual code(视觉编码)

–?Classic research done by Posner (1969)

–?Experiment done by Solso and Short (1979)

??Assumption

??Procedure: presenting then delay

??Result

??How to explain?

–?Color-color is fastest due to coherence.

–?Encoding varies in the duration of delay.

–?Parallel processing

?Semantic code(语义编码)

–?Experiment done by Wickens (1973)

??Conditions

–?Control: dog + dog

–?Experiment: profession, meat, flower, vegetable…

??Result: release from PI

–?Experiment by Solso etc. (1987)

??Misidentification of the synonym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Sternberg 的经典研究(模型)

?直通模型

?双重模型

?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遗忘:

痕迹消退与干扰

复述会增强记忆痕迹,没有复述,记忆迹将随时间而自然消退或衰退,出现遗忘。

阻止复述的作业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干扰导致遗忘。

长时记忆的种类: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记忆(Procedural memory and declarative memory)

??Procedural memory

–?Cerebellum: dealing with motor skills like handwriting, typing, swimming…

??Declarative memory

–?Cerebral cortex: consisting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like location, name, meaning…

陈述记忆又可分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件事情的记忆

Episodic memory is a “neurocognitive memory system that enables people to remember past

happenings”.

–Will be lost because of new information came in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

Sematic memory is the memory of words, concepts,rules, and abstract ideas and is necessary for the use of language.

–Not susceptible(容易)to forgetting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比较

?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而语义记忆则以一般知识为参照

?情景记忆是个人经历;语义记忆是一般知识

?情景记忆易受干扰,不易提取;语义记忆不易被干扰,容易提取。

?情景记忆不易推理;语义记忆方便推理

相互关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景记忆,经过在不同背景上的多次重复,逐渐概括成为语义记忆。非陈述性记忆的种类:

程序性记忆(procedure memory):包括各种自动化技能(如何骑单车)和认知技能(如何阅读)。

长时记忆的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1)层次网络模型:Quillian(1968),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的。提出人的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2)激活扩散模型:Collins&Loftus提出

①当一个概念受刺激或被加工,该概念所在的网络节点便被激活,然后激活便沿连线

向四周扩散。激活数量是有限的,随时间和干扰活动而减弱;释放激活的时间也愈长,从而有可能形成熟悉效应,激活也遵循能量递减的规律;②连线有疏密之分还有强弱之别;

③交叉网络通路受到评价:从不同通路来的证据要相加,肯定证据和否定证据要相互抵消;

④包括搜索和决策两个过程。

激活扩散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Freedman和Loftus(1971)的启动实验:同一作业两种表达方式:

(1)“说出一种水果名称是以A字母开头的”呈现完后计时,反应快(2)“说出一种以A 字母开头的水果名称“呈现完后计时,反应慢用激活扩散模型来解释:(1)前一种说法中“水果”的激活比后一种说法早;(2)概念按语义联系组成网络,水果与下层概念“Apple”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故易激活。

(3)二者关系:

①激活扩散模型是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激活扩散模型以概念间连线的长短说明范畴大小效应,而且也可以说明其它效应,可以它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

②两个模型都属于网络模型范畴,这类模型的特点是语义信息的高度组织化,每一个概念都与其他概念有一定联系,处于网络中的一定位置,语义记忆有严紧的结构;

③都是预存模型,即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已经事先存在;④搜索是这两类模型必不可少的加工过程

长时记忆的编码: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语义编码

长时记忆的遗忘:

?顺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

–对过去的事情遗忘了,新的记忆还是能够形成。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

?Decay(消退)

?Interference(干扰)

?Retrieval Failure(提取失败)

?Motivated Forgetting(动机性遗忘)

?Repression(抑制)

虚假记忆False Memory

第九章:

语言概念: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in which thoughts are transmitted by means of sounds (as in speech) or symbols (as written words and gestures)

语言中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Phonology–语音

?Morphology–字形

?Semantics–语义

?Syntax–语法

转化生成语法: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的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转换语法(Tranceformation Grammar)

?句子有两个结构(Two types of structures)

–表层结构:句子的形式

–深层结构:句子的内容/意义

Surface structure

–Part of the actual sentence that can be

segmented and labeled by conventional

parsing

Deep structure

–An underlying form that contains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meaning

Relationship of D-S Structures

Relationship of D-S Structures

same d-structure, different s-structure

–Tom chases Jerry.

–Jerry is chased by Tom.

same d-structure, different s-structures for various languages

–Thank you (English)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Japanese)

same s-structure, different d-structures

–They are flying planes.

?转换规则

–1种深层结构----1种表层结构

–2种深层结构----1种表层结构

–1种深层结构----多种表层结构

Chomsky's assumption

a grammar is finite, but that the sentences which people produce are theoretically infinite in length and number. Thus, a grammar must generate, from finite means, all and only the infinite set of grammatical sentences in a language. Chomsky has further argued that all languages have the sameunderlying, abstract structure - universal grammar.

What it is:

–A theory of how the components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work together.

Why it is important:

–Provided an explanation for linguistic universals. These universals were thought to derive from an innate mechanism that provided humans with the structures needed to acquire and

use our languages.

–Demonstrated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behaviorist attempt to explain human language.

反对:

Verbal Behavior (Skinner, 1957)

–any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was due to a learning process involving the shaping of grammar into a correct form by the reenforcement of other stimulus.

–Correct grammar is positively re-enforced and will be used in the future, and incorrect grammar is negatively re-enforced and will be not be used again.

Criticism of Noam Chomsky:

Marvin Minsky, co-founder of the MIT AI Lab, he thought Chomsky seems almost entirely concerned with the formal syntax of sentences.

–For example, no one has any trouble in understanding the story implied by the three-word utterance "thief, careless,prison," although it uses no syntax at all.

Application of Chomsky’s theory

–“Prof Noam Chomsky is to be faulted why we don?t have good machine translati on programs. He is so brilliant and his theory of generational grammar is so good, that for 40 years it has been used by everyone in the field,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semantics to syntax.” (Marvin Minsky)

第十章:

Miyake and Friedman’s model ofexecutive funct ions

三个执行功能是什么、采用什么任务进行测量、评价

?Shifting:

shifting is one’s cognitive flexibility to switch

between different tasks or mental states.

Tasks

–Wisconsincard sortingtask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秋季《认知心理学》期末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口述记录法这种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内省法是相同的。 答案: 错。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对注意选择的解释中,过滤器模型认为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错。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解释知觉过程的刺激物说认为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正确。刺激物说只承认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假设考验说认为除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有自.上 两者相互渗透。 4、深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 答案:错。表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但容量有限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是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5、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答案:错误。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一)反应时法 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那么通过精巧设计不同的认知任务让人们完成,我们就可以在事后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或更复杂分析,从而得知人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认知过程的奥秘。反应时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1.因素相减法:两种作业,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多某个心理过程,则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解读

1.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以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将人比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与运用。 2.Newell和Simon的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 3、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对象是内部心理机制问题 4、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减法反应时Donders 将反应分为三类:A为简单反应(基线时间),B为选择反应(既有刺激的辨别,又有反应的选择),C为辨别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 5、开窗实验的特点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6、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7、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一)内部原因 1. 继承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 2.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3. 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4. 行为主义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二)外部原因 控制论思想的渗透 信息论思想的渗透 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的启发: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8、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一)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二)对研究范式的影响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来说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不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进行研究。(三)对相邻学科的影响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工智能研究等领域的影响。 9、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一)知觉的假设考验说(认知理论)1.理论内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剌激做出正确地解释。知觉的假设考验说非常强调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尤其是上下文的作用。(二)刺激物学说(直接理论)1.理论内容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10、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是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先分析刺激的个别特征,然后解释知觉对象的一般意义。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是从头脑内部的知识经验开始的加工,先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和期望,把外界信息加以组织和调整,解释知觉对象的一般意义,而后才确定外界刺激的个别特征。 11、Navon的实验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或者看到的大字母是什么。其中,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刺激模式有九种。Stroop范式-视听干涉给被试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然后被试通过耳机可以听到字母H或S,任务是判定他听到的是哪个字,做按键反应。总体一致:一致、冲突、无关局部一致:一致、冲突、无关实验结论: 1.听到的字母与看到的整体字母一致时,听觉的分辨速度加快; 2.当二者不同时,听觉分辨受到干扰; 3.听觉分辨的速度不受小字母的影响 12、总体特征先于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这种知觉加工的顺序被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13、模式识别:是指人们确认某种知觉刺激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