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课题缘起 (2)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

1.2.1 “新时期”的时间范畴 (2)

1.2.2 川渝地区范围 (2)

1.2.3 文化建筑 (3)

1.3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概述 (3)

1.3.1 相关书籍 (4)

1.3.2 相关文献、论文 (7)

1.3.3 研究现状小结 (8)

1.4 研究内容 (9)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9)

1.5.1 研究方法 (9)

1.5.2 技术路线 (10)

2 川渝传统地域文化和建筑文化特征 (12)

2.1 川渝地区地域文化概况 (12)

2.1.1 自然地理特征 (13)

2.1.2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 (14)

2.1.3 地域建筑文化小结 (15)

2.2 川渝地区传统建筑特征 (16)

2.2.1 川渝地区传统建筑的形成 (16)

2.2.2 川渝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 (17)

2.2.3 川渝地区传统建筑的材料 (21)

2.2.4 小结 (22)

2.3 新时期川渝建筑文化发展及其特征 (22)

2.3.1 新时期川渝建筑文化的发展 (22)

2.3.2 新时期川渝建筑文化的特征 (25)

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26)

3 新时期川渝地区典型文化建筑调研与分析 (27)

3.1 调研对象、目的与范围 (27)

3.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27)

3.1.2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27)

3.1.3 具体调研对象分布图 (29)

3.2 川渝地区文化建筑调研与分析 (30)

3.2.1 案例1:自贡市恐龙博物馆(80-90年代) (30)

3.2.2 案例2:三星堆博物馆(90-00年代) (33)

3.2.3 案例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00-10年代) (35)

3.2.4 案例4:汶川大地震震中博物馆(00-10年代) (40)

3.2.5 案例5:重庆云阳市民文化活动中心(10年代以后) (44)

3.2.6 案例6:重庆国泰艺术中心(10年代以后) (49)

3.3 调研案例小结 (54)

4 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建筑设计手法提炼 (57)

4.1 基于城市文脉的场所营造 (57)

4.1.1 城市文脉的延续 (57)

4.1.2 场所精神的塑造 (59)

4.1.3 既有建筑的改造 (61)

4.2 基于传统建筑的文化转译 (62)

4.2.1 建筑形态的传承 (62)

4.2.2 建筑空间的延续 (66)

4.2.3 建筑符号的提炼 (69)

4.3 基于自然环境的有机适应 (71)

4.3.1 尊重地形条件 (72)

4.3.2 适应自然气候 (76)

4.3.3 利用自然资源 (77)

4.4 基于经济技术的生态建构 (82)

4.4.1 继承传统技术 (82)

4.4.2 运用生态技术 (83)

4.4.3 适宜高新技术 (84)

4.5 本章小结 (85)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设计方法特征、问题与对策 (87)

5.1 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的整体特征 (87)

5.1.1 自然为条件,气候为环境 (87)

5.1.2 人文为主导,传承为推动 (89)

5.1.3 经济为基础,技术为手段 (90)

5.2 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91)

5.2.1 对外来设计的过分依赖 (91)

5.2.2 忽略功能的多元化 (93)

5.2.3 可持续程度差 (93)

5.3 新时代背景下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设计策略 (94)

5.3.1 基于文化诉求的创作 (94)

5.3.2 基于功能复合化的创作 (94)

5.3.3 基于节能的绿色创作 (95)

5.4 本章小结 (96)

结论 (97)

参考文献 (98)

附录A 图表来源 (10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6)

致谢 (107)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8)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中,笔者在老师提供的宝贵机会下,有幸参与了阜城文化中心实际项目的设计。同时,在米兰理工大学交换的一年时间里能够有机会在欧洲多个国家调研了多个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文化建筑。这两段特别的经历使我对地域文化下的文化类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即将到来的职业建筑生涯,又渐渐对文化建筑的一些设计手法和现象产生了许多疑问。我们究竟如何认识建筑与文化?文化建筑是否需要适应地域性?未来在特色地域的文化建筑又会是什么样子?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新时期我国文化建筑的发展热潮

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计划》[1]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颁布,这项规划的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今天,文化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建筑除了需要满足大众对各类文化活动的功能需求,更要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以博物馆建筑为例,1949年全国范围内仅有21家博物馆,但截至2014年底全国的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2],基本上每一天都有一家博物馆建成。

从数据可以看出,文化建筑的建设正在经历一轮热潮,但发展速度惊人的同时,不难发现各类丰富的文化建筑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进它,甚至让其长期处于边缘的状态和境地。在新时期,更加理性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今天的文化建筑不再是互相攀比高大,如何让其表现生机才是重要的。这时就需要文化建筑体现当地特色和多元的地域文化,基于传统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建筑。

(2)川渝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

川渝地区,作为我国西南内陆地区,悠久的历史土壤孕育了丰厚的本土文化和特色的建筑文化。然而随着世界范围的同步化和一体化,传统建筑文化正在日益消亡,传统建筑一座座的消失,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需要重视建筑文化。文化建筑作为地方建筑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需要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川渝地区为研究范围,探索川渝地区

[1]国务院常务会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北京.新华社.2009年.

[2]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年中国博物馆数量规模统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