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痘痘--拔罐祛痘法

中医调理痘痘--拔罐祛痘法
中医调理痘痘--拔罐祛痘法

中医调理痘痘--拔罐祛痘法

脸上的痤疮一直是很多年轻男女心中的痛,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可是就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在这个什么都是看脸的时代,痤疮让他们渐渐失去了自信。那么,不妨试试拔罐祛痘法吧。

老中医介绍,拔罐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痤疮多是血热所致,在拔罐的基础上配合放血治疗,能清除热毒,祛湿通络,一般经过2~3次治疗后“火气”立消,痤疮就可渐渐平复、消失。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外用药膏祛痘如:临床上证实施氏草本祛痘膏具有消炎、杀菌的效果,使用本产品一周后痘痘就会消去,且不留痘痕。

简易的拔罐治痤疮的方法

1、准备2~3个火罐;

2、在背部选取2~3处“个头”比较大的痤疮,以三棱针挑刺出血,挤出数滴褐瘀色的血液,直至见到挤出的血液呈鲜红色为止,即停止挤压。

3、拔罐的方法,用棉签蘸酒精在罐内壁擦一下,点燃蜡烛(或者打火机),加热火罐内壁,运用热力将罐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快速地扣在拔罐选取的部位上。注意事项拔罐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一般拔到皮肤变紫红而且没有起水泡最为适宜,如果时间过长,在炎热的天气中容易起水泡感染。

如果背部没有痤疮,也可以取肺俞穴、脾俞穴这几个穴位进行拔罐。

肺俞穴取穴方法:患者取坐位,低头,摸到一块突出的颈椎骨,此为第7颈椎,向下数3个椎体就是第3胸椎,旁开1.5寸即为肺俞穴。

脾俞穴取穴方法:位于第11胸椎,从肺俞穴向下数8个椎体,旁开1.5寸即为脾俞穴。

二、中医火罐有哪些分类?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拔罐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拔火罐种,长短约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拔火罐:是中华传统医疗保健中医器具。

4、抽气罐: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 3. 毛囊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其它

中医辨证治痤疮.pdf

中医辨证治痤疮疾病名称(英 文) acne 拚音CUOCHUANG 别名 青年痤疮,中医:肺风粉刺,粉疵,面疱,酒刺, 西医疾病分类 代码 皮肤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 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皮脂腺 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有黑头、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常见的有寻常痤疮和聚合性痤疮。本病又称青年痤疮,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痤疮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由

于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多,特别是双氢睾丸酮的增加,使皮脂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导致皮脂淤积于毛囊内而形成脂栓,即所谓粉刺黑头或白头。毛囊内的痤疮杆菌,在富有营养并相对缺氧的环境内繁殖较快,并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酸酯使其成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能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反应。此外,毛囊内寄生痤疮丙酸菌;体内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或 相对不足。遗传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等。

季节地区 人群 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痤疮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但有肺热、血热、肝热、阴虚内热之分。脓疱等皮损属于风热、毒热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程,为寒疮寒疡之症。又如瘢痕性痤疮可因气滞血瘀所致。 病理 1.皮脂腺肥大,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毛囊扩大,于毛囊口处形成黑头,黑头由角质细胞和皮脂组成。 2.毛囊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形成炎性丘疹。黑头阻塞引起的毛囊内外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黑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地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地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地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地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地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地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地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地主要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地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地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地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地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地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地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地发生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地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地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地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地丘疹和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地皮脂分泌过多给这组微生物地生长提供了良好地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地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地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它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行经腹痛,月事有血块,多属肾阳虚,虚阳浮越,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又因肝肾同源,故在治疗上应兼顾彼此,滋肾阴不忘清肝火,温肾阳同时暖肝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有关,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型。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点相符的药物。如有的医家强调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进而痰火郁结,湿毒内蕴引起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故治疗上多加用疏肝散结药物;有的医家强调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疗上多用滋阴降火药物;有的医家认为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热邪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清利湿热。 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所以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

深层次的联合,是中医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相杀,或毫无关系。 痤疮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一)肺经风热型: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中医辨证痤疮

中医辨证痤疮 ?更多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 ?责任编辑:丞恩 ?时间:2012-08-17 中医认为痤疮是血中有血热存在,血中之毒是由五脏蕴热,注入血脉。另外经络中血气不和,外来湿邪、热邪损伤人体血液,导致痤疮。中医在临床上将痤疮分:湿热症,内毒血热症、血虚风燥症。中医建议,湿热症一般油性、丘疹型建议使用中药配合治疗。常用的如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是纯中药制剂针对皮肤病病因,以连翘、双花,清热解毒;配以蝉蜕、紫草散风、除热、解毒透疹,共奏清血解毒、消肿止痒之功。而达到清除皮肤病患者体内血毒之目的。痤疮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 。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排毒食品。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规律的生活,因为情绪不良生活不规律会引起或加重青春痘。 中医解析痤疮病致病机理 中医认为,皮肤是五脏的镜子。痘痘的产生主要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中国医学研究表明:痤疮虽生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中医对痤疮的分类 1、肺经风热证: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瘙痒,或有脓疱,苔薄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一般面鼻及胸背部痤疮属肺,是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 2、脾胃湿热证:皮疹红肿瘙痒,常伴有大便不畅,消化不良,腹胀,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常由于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导致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 3、肝气郁结证:多见于女子,皮疹反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联。一般年龄偏大的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属于此类 4、肝肾阴虚证: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皮疹色红不鲜,常见面色晦暗,色素沉着,神疲乏力,苔薄白,脉濡滑等症状。 5、热毒血热型: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与皮脂腺就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得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得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得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得丘疹与粉刺、3.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与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与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得皮脂分泌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得生长提供了良好得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得炎症反应与细菌本身引起得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得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与脓肿。 其它 除了上述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与微生物感染因素外,其她因素如免疫、遗传、血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苏丹 (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以致粟疹累累。肝主疏泄和藏血。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肺散热。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桔梗、淮山药、陈皮、莲肉、枣仁、砂仁、薏苡仁。④痰湿凝结:症见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日久融合,凹凸不平,皮肤粗糙,舌淡胖.苔白,脉滑。治宜消痰软坚,活血化瘀。方用化瘀散结丸加减: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昆布、海薰、夏枯草、陈皮、炙半夏、金银花。⑤肾阴不足:症见皮疹肿痛,皮肤油腻,口千,便秘,舌绛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澈弱揭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山楂、玄参。不论何证型,口干者加石膏、麦冬:囊肿难以消退者加夏枯草、牡蛎: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皮肤油腻明显者。加赤茯苓、茵陈。 据研究发现。丹参、黄柏、黄连、茵陈对痤疮短棒菌苗高度敏感。大黄、土茯苓抑制炎症。生山楂、生薏苡仁抑制皮脂腺过多分泌。白花蛇舌草有调节性激素水平作用。白藓皮可使皮肤变得有光泽。 饮食上宜少食肥甘、辛辣、油腻之品,还要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总之要“清淡富有营养,温热而不寒凉”。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还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可用2个鸡蛋清和5匙蜂蜜搅匀后搽于脸上自然风干,可使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 典型病历:刘某,女,20岁,学生,2003年9月23B一诊:患者皮疹红肿痛痒,皮肤油腻,口干.便秘,尿黄,舌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弱。乃阴虚火旺,湿热塞滞所为。治宜滋阴泻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9,黄柏129,熟地黄209,淮山药159。山茱萸129,泽泻129,茯苓159,丹皮159,枇杷叶109,栀子129,麦冬159,当归129t玄参129。夏枯草309,甘草69,丹参159,水煎4剂。--诊:诉药后诸症减轻,上方去泽泻、枇杷叶、夏枯草、麦冬,加白花蛇舌草159,大黄69,慧苡仁159,沙参309.法半夏129,水煎4剂。三诊:诉药后皮疹基本消失,治宜以调理脾胃为主,方用归脾汤加减:白术129,茯神159,黄芪209,龙眼肉159,酸枣仁309,党参309,甘草69,当归159.远志159,薏苡仁159,山楂309,建曲158,白鲜皮159,水煎5剂,调理半月,并嘱忌食辛甘后昧之品,多食蔬菜、水果。半月后随访:皮疹消失,皮肤光滑。有弹性。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4—47 2颓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0一15l 3黄菲莉.中医美容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3—251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6138人已访问 ,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和青春期后。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 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6138人已访问 ,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和青春期后。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 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 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芩12g,黄连6g,栀子12g,生石膏15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败酱草12g,丹皮12g,生甘草6g。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12g、天冬12g、沙参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9g、生大黄6g;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6g、没药6g、山慈菇12g、皂刺9g。 4. 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丹栀逍遥散加减:炒丹皮12g,炒栀子12g,黄芩12g,山楂9g,苏梗9g,当归12g,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9g,蒲公英15g。加减:皮疹色红者,加赤芍12g、连翘12g;脓疮者,加银花15g、半枝莲15g、野菊花12g;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9g、莪术9g、海藻12g、夏枯草12g、浙贝母9g等;皮疹作痒者,加苦参9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红花12g、益母草12g、仙灵脾9g、肉苁蓉9g、锁阳9g;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12g、薏苡仁15g。 5. 痰瘀互结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颜面、胸背较多的结节、囊肿,或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茯苓15g,姜半夏9g,陈皮9g,川芎9g,丹参15g,当归12g,莪术15g,夏枯草15g,红花9g,生甘草6g。加减:如结节明显者加三棱12g,海藻12g,象贝母9g;如丘疹颜色较红者加菊花9g,金银花12g,黄芩9g。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肺经风热证 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脾胃湿热证 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 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 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 (二)外治法 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

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 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 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每周治疗1-2次。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者:?6138人已访问 ,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和青春期后。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着。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