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原文及翻译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原文及翻译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原文及翻译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原文及翻译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郡,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①,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②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诐,(bì)不正,邪僻。

②《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淳,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对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治理州郡、教化民众。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获罪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史。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些弊端,就用俸禄延请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训他,等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都没有了争执。

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某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为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这句话再简

朴不过,却蕴含深意:“大家好,我来了” 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不仅仅是话语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态度的变化,我们应该赋予其积极的意义:歌手由以自我为中心变为以他人为中心,由趾高气扬变为俯下身子,由人人为我变为我为人人,由高高在上变为谦逊感恩,推而广之,可联想到我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田有纳税变为有奖赏……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如果人人都换位思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我们应该材料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予以表达。

高一职高期末语试题带答案

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0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 濒.临(pīn)谙.熟(ān)龟.裂(guī)锲.而不舍(qia) B. 敕.造(cì)纤.巧(qiān)虔.诚(qián)强弩.之末(nǔ) C. 肖.像(xiào) 地壳.(qiào)撰.文(zhuàn)载.歌载舞(zài) D. 山岨. (jū) 笑靥.(yǎn)脚踝.(huái)自怨自艾.(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枯躁侍弄迤逦谈笑风生 B、圭臬斑驳遵循精疲力竭 C、撕打尸骸瘫痪脍灸人口 D、沮丧黩职咫尺九宵云外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美丽的花朵了生活,为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 (2)尽管这只是一次,但特警们反应迅速,身手敏捷,这让我们对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3)科学传播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想这样,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A.装点演练误解 B.装饰演习误解 C.装饰演练曲解 D.装点演习曲解 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岸的八仙岭下,琳琅满目,有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B.每天早晨他都一个人跑到公园,指手画脚的练习动作。 C.这些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去克服重重困难。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轿车的生产,很难打入到国际市场。 B.大量事实证明,放射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癌症的好方法。 C.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努力。 6.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7.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 B.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D.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 8、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 A、荔枝花多,花期又长,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 B、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C、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象了。 D、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9、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1)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2)“‘芦柴棒’,去烧火!” (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4)在这里,人依旧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A 拟人借代反语反问 B 拟人比喻反语反问 C 拟人借代反语设问 D 比喻比喻双关设问 10.下列句子语义明确的一项是( ) A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B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C他借给我一本书。 D.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二、填空(10分) 1、《窦娥冤》是我国(朝代)著名戏曲家的代表作之一。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字宗子,又字石公,号(),浙江山阴人。 2、张岱文学创作以()见长,本文就是一篇() 3、张岱作品的内容() 4、张岱作品的风格()。 5、张岱主要作品() 探究案 二、分析课文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句作用是什么?答:开篇明义,领起下文,描摹世风民情 原文: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 ..盛装,灯火优傒 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 ..,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 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 ........., 竹肉相发 ..,酒....,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 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 ..树下,或逃嚣 作意 ..看月者,看之。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了几种人?其情态如何? 2、本段语言特色? 3、举出语言生动传神的句子?

4、举出笔调轻松随意诙谐的句子? 5、“匿影 ..树下”者在后文有没有出现过? 6、、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这是写的第几类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 1、这段话可见,作者最欣赏哪一种人? 原文: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 气,拉与同坐。韵友 ..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 纵舟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2、本段写了哪些人对比? 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对比情景? 4、本文主题?(立意)如何评价? 5、作者怎样将景人结合起来的? 6、“杭人游湖”是否包括“吾辈”?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

窦娥冤翻译

窦娥冤翻译 外末扮演监斩官走上场,说)我是监斩官。今天处决犯人,叫公差们好好守住巷口,不要让来来往往的人随便走。(花脸扮演公差,打三遍鼓、敲三下锣。刽子手摇着旗子、提着刀,押着带枷锁的正旦上场。刽子手说)走快些,走快些,监斩官到法场上已经很久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无缘无故犯了王法,没想到要遭受刑罚,叫声冤屈啊震动地惊动天。等一下我的游魂就要先到阎罗殿,怎么能不把天地呀深深埋怨。 【滚绣球】有太阳、月亮白天黑夜高挂天上,有鬼、神掌管着人的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清白和污浊仔细分辨,可是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做好事的受贫穷又命短,做恶事的反而享富贵又寿长。天地呀!做事这样怕硬吃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推船!地呀!你不分好坏凭什么做地!天呀!你错判善恶白白地做天!哎,只落我两眼泪水涟涟。 (刽子手说)快些走,误了时辰了。(正旦唱) 【倘秀才】只被这枷锁扭得我左摇右晃,人们挤得我前仆后倒。我窦娥向哥哥这边有句话说。(刽子手说)你有什么话要说?(正旦唱)从前街里去法场我死后心中必怀怨恨,从后街里去我死后心中无冤,请不要推辞路远。 (刽子手说)你现在已到法场上,有什么亲属需要见面的,可以让他过来,与你见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一人没有亲戚家眷,只落得我吞声忍气空叹息哀怨。(刽子手说)难道你连爹娘也没有?(正旦说)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到京城应考去了,到现在音信全无。(唱)早已经是十多年没有见爹爹的面了。(刽子手说)你刚才要我从后街里走,是什么意思?(正旦唱)怕只怕在前街里被我婆婆看见。(刽子手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正旦说)我婆婆如果看见我披着枷锁去法场挨刀子呵,(唱)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求哥哥,在我临死时就给我行个方便。 (卜儿哭着走上场,说)天哪,这不是我的儿媳妇!(刽子手说)老婆子靠后。(正旦说)既然是我婆婆来了,叫她过来,让我嘱咐她几句话。 (刽子手说)那老婆子到跟前来,你儿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说)孩子,心痛死我了!(正旦说)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其实是想毒死了你,要霸占我做他的妻子。没想到婆婆让给他父亲吃了,反倒把他父亲毒死了。我害怕连累婆婆受罪,在公堂屈招了毒死张公公,今天到法场受死刑。婆婆,这以后逢着冬至、过年,初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给我吃,有烧不了的纸钱,给我烧上一叠,只当是看在你死去的儿子的面上。(唱) 【快活三】可怜我窦娥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可怜我窦娥身首分离不完全,可怜我窦娥先前过去操劳家务,婆婆呀,你只看在我窦娥没爹没娘的面上。 【鲍老儿】看在我窦娥侍奉婆婆这几年的份上,逢年过节用碗凉汤祭奠我;你到那受了刑法的尸骨上烧些纸钱,只当是把你死去的儿子来祭奠。(卜儿哭着,说)孩子放心,这些我都记得。天哪,这真的心痛死我了!(正旦唱)婆婆呀,你再也不要哭哭啼啼,忧愁烦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窦娥的时运不好,糊里糊涂,负屈含冤。 (刽子手喝叫着,说)那老婆子退后些,处决的时间到了。(正旦跪下)(刽子手给窦娥打开枷锁)(正旦说)我窦娥求监斩官大人,有一事如果能依从我,死去后便无怨恨。(监斩官说)你有什么事情,你说。(正旦说)我要一张干净的席子,让我窦娥站在上面,还要一丈二尺的绸布,挂在旗杆头上,如果我窦娥确实冤枉,刀过后头落地,一腔热血没有半点儿沾在地上,都飞溅到白绸布上。(监斩官说)这个就依从你,有什么要紧。(刽子手取来席子,让窦娥站在上面,又取来白绸挂在旗杆头上)(正旦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

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

大学英语2翻译原文及答案

Unit1 1.背离传统需要极大的勇气 1) It takes an enormous amount of courage to make a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 2.汤姆过去很腼腆,但这次却非常勇敢能在大庭广众面前上台表演了。 2) Tom used to be very shy, but this time he was bold enough to give a performance in front of a large audience. 3.很多教育家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是很可取的。 3) Many educators think it desirable to foster the creative spirit in the child at an early age. 4.假设那幅画确实是名作,你觉得值得购买吗? 4) Assuming (that) this painting really is a masterpiece, do you think it’s worthwhile to buy/purchase it? 5.如果这些数据统计上市站得住脚的,那它将会帮助我们认识正在调查的问题。 5) If the data is statistically valid, it will throw light on the problem we are investigating. Unit2 1.该公司否认其捐款有商业目的。 1) The company denied that its donations had a commercial purpose.

8、2014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2014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

曹植《泰山梁甫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1],干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2],寄身于草野[3]。 妻子象禽一兽[4],行止依林阻[5]。 柴门何萧条[6],狐兔翔我宇[7]。 【注解】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 【鉴赏】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

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6【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9【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中国历史书名法语翻译

中国历史名著书名法语翻译 《康熙字典》Dictionnaire Kangxi 《辞海》Océan des mots ; Mer de mots ; Dictionnaire lexico-encyclopédique chinois complet 四书 Quatre livres du confucianisme 《论语》Entretiens (de Confucius) 《孟子》Mencius ; Mengzi 《中庸》L'Invariable milieu ; Le Juste ; La pratique du milieu ; Le juste-milieu ; Le milieu juste et constant ; La doctrine du moyen 《大学》La Grande étude ; La Grande doctrine ; Le Grand savoir 五经Cinq classiques du confucianisme 六经Six classiques du confucianisme 《诗经》Livre des odes ; Classique des vers 《书经》(《尚书》)Livre des documents/de l'histoire 《礼记》Livre des rites 《易经》(《周易》)Livre des mutations/changes ; Mutations des Zhou 《乐经》Livre de la musique 《春秋》Annales des Printemps et Automnes 《道德经》Classique/Livre de la Voie et de la Vertu 《孙子兵法》L'Art de la guerre de Sun Zi 《二十五史》Vingt-cinq histoires dynastiques (de Chine) ; Collection de vingt-cinq Suvres historiques 《史记》Mémoires historiques 《资治通鉴》Miroir universel pour aider à gouverner/au gouvernement ; Miroir compréhensif pour aider le gouvernement ; Miroir complet pour l'illustration du gouvernement ; Miroir général à l'usage du gouvernement 《永乐大典》Grande Encyclopédie de Yongle 《四库全书》Collection complète des quatre bibliothèques ; Collection complète des Quatre Trésors de la Connaissance; Bibliothèque complète en quatre sections ; Ecrits complets en quatre magasins ; Bibliothèque complète des quatre trésors/magasins ; Le grand répertoire des livres en quatre catégories ; La collection des quatre greniers ; 经、史、子、集Classiques, Histoire, Philosophie et Littérature 《楚辞》élégies/Chants/Chansons de Chu 风、雅、颂Chant folklorique, Odes et Hymnes 《离骚》élégie de la séparation ; Lamentations sur la séparation ; Tristesse de l'éloignement 《窦娥冤》Dou E, victime d'une injustice ; Neige en été ; Le ressentiment de Dou E 《西厢记》L'Histoire de la Chambre/du Pavillon de l'ouest 《牡丹亭》Le Pavillon des/aux pivoines 《雷雨》L'Orage

梁甫行原文及翻译

梁甫行原文及翻译 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注释 异气:气候不同。殊:不同。 剧:艰苦。 寄身:生活。 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 象:像。 行止:行动的踪迹。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萧条:冷清。 翔:悠闲自在地行走。 宇:房屋。▲ 创作背景 曹丕上位后,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赏析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

“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西湖七月半 张岱(原文及译文)

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xī),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é),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jī)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chēng)旋(xuàn)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nì)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sì)出酉(yǒu)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yǎn)如呓(yì),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gao)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yǐ)舟近岸。断桥石磴(dèng)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ì)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zhù)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练习3

高考语文练习题3 一、判断题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2、《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除采用喻证法外,还采用了引证法。() 3、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既是悼念死难烈士的祭文,又是声讨反动军阀及其帮闲文人的檄文。() 4、文学家们在撰写文章时喜欢用多样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作手法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5、《致橡树》一诗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清凉的泉源”这三个意象,分别比喻一方攀附的爱情观、纯洁自由的爱情观和一厢情愿的爱情观。() 6、求职信是针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而写的,所以重点要写对用人单位的认识以及对用人单位的向往,这样更易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7、唐朝时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美的诗篇,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王维和王勃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炎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三百一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就是苏轼被贬之地,不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战场,词人游历至此,借景抒情。() 10、《一剪梅》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秋”字,交代了词人作词时的季节。() 二、选择题 1、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栖息蹊跷芳草萋萋休戚相关 B、累及磊落蓓蕾初绽身体羸弱 C、瑰宝日暮大家闺秀奉为圭臬 D、悔悟晦涩诲人不倦毁誉参半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赝品谄媚阿谀梦魇手屈一指 B、涛略防微杜渐陨石鼓惑人心 C、提炼休养生息通谍世外桃园 D、诤友不寒而栗松弛莫衷一是 3、下列各句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就像一个没有钨丝的灯泡。 B、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做蜘蛛一样轻轻抹去。 C、知识如同砂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D、在东湖的尽头,两道白色的堤坝犹如两门扉,挡住了一湖绿波荡漾的春水。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承担的奉献往往要大于获得效益。 B、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9年)重修三大殿,仅木一项,就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 C、《新时期文学》以来,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评奖活动,从国家到地方,从刊物到民间,搞过多少次?各种文学奖设过多少项?而唯有文学评论,几近空白。 D、以前可能因为年纪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主旨】 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

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解析】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西湖游记袁宏道

西湖游记袁宏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西湖游记两则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本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______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2.《西湖一》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从___觉和___觉的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西湖二》第2段写了________至________一带的景物,作者由________及________,着力渲染了西湖“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山水;描写;抒情;热爱大自然 2.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视;嗅 3.断桥;苏堤;物人艳冶 二、阅读分析题 下面是明代作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试比较它与课文各写了游人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活动。突出了游人的什么特点? 小船轻幌(薄薄的帷慢),净几煖炉,茶铛(小锅)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隐树下,或逃嚣(逃避喧哗)里湖(西湖靠里的部分),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参考答案: 《西湖七月半》写了游人白天游湖的盛况,课文写了士大夫湖边赏月的情景;《西湖七月半》突出了游人的闲适和清雅,课文则着重写出了游人的“多”和“绝冶”。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1 作者:加入日期:06-01-15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 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 西湖二 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