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p工作原理和过程

osip工作原理和过程
osip工作原理和过程

OSIP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雷https://www.360docs.net/doc/1817062517.html,/wcl0715

感谢OSIP代码整理小组的工作。

一、概述: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OSIP是一个开原的标准C的sip 3261的CORE,实际上是一个SIP 的信令实现,从另一个角度说,它是SIP的一个信令解释器,任务是负责生成和解析SIP信令,仅此而已,其它的事情,比如收包,发包,建立RTP流的过程等等和OSIP没有任何必然关系。理论上OSIP可以应用在任何可以编译C语言的系统上。

二、工作原理

OSIP实现的核心是状态机,为了便于保持逻辑的清晰和代码模块化的实现,OSIP分成两对状态机,分别用来处理正常的CALL流程和其它非CALL流程,对应的每对状态机又分成out和in两个状态,因此OSIP共有四个状态机。详细的状态机部分文挡请参考OSIP 的状态机分析,在我们的资源连接里你可以找到它,你也可以登陆我的BLOG来寻找它。对不同的状态OSIP相应的用不同的状态机处理,在这些状态机下,OSIP对本身或者来自对方的消息进行处理,从而推动自身状态的改变,这也就是OSIP的核心工作原理。

和其它的SIP协议栈的实现一样,OSIP采用CALLBACK函数的方法来对用户程序提供接口,当系统有事件发生,或者状态改变的时候,OSIP调用这些CALLBACK函数,来完成用户的要求(比如收到对方180消息后,本地要响铃,实现方法就是在OSIP的收到180消息的CALLBACK函数里实现响铃代码),因此OSIP用户需要自己编写这些CALLBACK 函数,实现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然后在系统初始化过程中,和系统callback函数挂接,这样当系统调用CALLBACK的时候就会执行你的函数,这也就是OSIP初始化的时候,要设定一大堆CALLBACK函数的原因,在接触协议初期,也许你觉得烦琐,但尽可能多的让用户能对事件进行处理,才能保证协议栈的可用性这样,这在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或者应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二、工作过程

1、系统初始化过程。

在OSIP工作之前,必须先初始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系统资源申请,包括资源和链表的处理。

函数:osip_init()

(2)设置系统CALLBACK函数

osip_set_cb_send_message ();

//系统的信令发送函数,在这个函数中,要完成信令包的向外发送功能。这个

函数在后面会详细的讲。

osip_set_kill_transaction_callback ();

//设置四个状态机下消息传输失败的处理函数。

osip_set_message_callback ();

//设置各种状态机下各种事件发生后用户的回调,注意:你可以只设置你需要

的,对你不关心的,你可以不设置,那么这些时间发生的时候,系统就不会处

理。比如你可以不对1XX 消息处理,那么你不对挂1xx事件对挂就可以了。

(3)打开接收远端消息接收通道。

打开通道就是保证远方的消息能够顺利的被本地接收到,然后交给SIP CORE处理,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tep1:监听端口

打开SIP端口SOCKET,然后监听此端口,如5060。但目前SIP被封杀,所以建议您换一个。需要注意的是,SIP支持TCP和UDP两种方

式,请注意这两种方式的不同。

Step2:解析消息

接收到消息后,调用osip_parse函数,来完成对消息包的解析。这个函数完成后,消息就从普通信令消息分解成了OSIP2自己可以理解的消

息事件。osip_parse函数在src\osipparser2,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的

时候可以自己看代码,但我的建议是,在不需要的时候,没有看这些代码

的必要,这些代码中,只有你在深入的时候,才需要理解,如果您是初学,

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Step3:将消息送给SIP CORE处理

解吸后的消息,系统调用osip_find_transaction_and_add_event函数,把消息发送给和此消息相关的处理事物(或者说session),如果系统中没

有和这个消息相关的session(也就是说是个新的request),那么此时将新

建立一个session(或者说transaction,因为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理解),用于处

理新的事务。实际上,这个session创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新的系统状态

机的建立过程,根据这个消息的种类,osip_transaction_init负责初始化,

建立一个新的和种类对应的状态机(四种状态机中的一种),然后调用

osip_transaction_add_event把消息扔给这个刚建立起来的状态机处理。一

个新的状态机也就开始运做。

到此,OSIP就已经正常工作,可以接收网络来的消息。

2、一个呼叫过程。

下面通过一对呼叫的连接过程说明OSIP的消息的整个处理过程。假设终端A呼叫终端B,两放都是用的OSIP CORE。注意:阅读以下的东西的时候我认为你已经理解了我上面说的东西,并且对OSIP的状态机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如果不理解,请先阅读另一篇文挡:osip2的状态机分析。

Stp1:A生成一个Invite消息

这个过程是大家都熟悉的过程,也就是利用本地信息,组建一个SIP包的过程,具体的请参考EXOSIP,不再说明,需要注意的是:rtp流的本地接收发送端口是在这里就建立的,然后放到SDP中。

Step2:A 把生成的消息交给核心处理。

首先系统调用osip_transaction_init ,产生一个新的状态机。在发送invite请求的时候,这个状态机是ICT(带invite的client端状态机)。状态机产生后,系统调用函数把消息扔给状态机处理,osip_transaction_add_event负责把消息插到队列中,Step3:A的ICT状态机调用ict_snd_invite函数发送invite包给对方,状态机自身从初始状态跳转到calling状态,等待对方回应,并设置响应的A超时和B(忘记是什么了,自己看去吧)超时,当A超时到达的时候,向对方重发一次数据包,并且把A

时间的时间增加一倍(最长为4S,如果超过4S,将不再增加)。当B时间到达后,系统认为对方没有响应,则释放资源,结束本次操作。

Step4:B的信令监听端口接收到此invite请求包,调用osip_parse函数,来完成对消息包的解析,然后系统调用osip_find_transaction_and_add_event函数来试图把此消息包插入已经存在的session的传输队列(比如系统还有另外一个呼叫),当系统发现当前信令包并不属于已经存在的session的时候,系统认为之是一个新的呼叫过程,因此,系统调用osip_transaction_init函数建立一个信的状态机来处理这个session,这个状态机也就是IST(带invie的server状态机),然后把信令消息插到新状态机的事件列表中,供其处理。

Step5:B的IST处理A的invite请求,自身的状态机从IST_PRE_PROCEEDING 跳转到IST_PROCEEDING状态,并发送100消息给对方,调用用户设置的回掉函数来完成用户收到请求时候的处理。注意,B应该发两次1XX消息给对方,一个是100,一个是180。因为这两个类似,我比较懒,就不写了,下面的状态也一样。

Step6:A收到1xx的回应,自身从ICT_CALLING状态跳转到ICT_PROCEEDING 状态,并调用用户的回掉函数来完成用户的要求。注意,A会收到B过来的两次1XX 消息,参考step5的说明。

Step7:B的用户认可,可以接收A的此次呼叫,B发送调用ist_snd_2xx函数,发送200 OK消息给A,B的状态机IST从IST_PROCEEDING IST_TERMINATED。完成一次IST的服务。

Step8:A接收到200 0K,状态机跳转到ICT_TERMINATED状态,完成一个ICT 服务。

3、信令结束后,RTP流的建立

在Invite信令中,A告诉了B本地的RTP接收地址和端口,B在200 OK中告知了A本地的RTP的接收地址和端口,因此,信令结束后,A和B就可实现流的

互通(通常是音频),需要注意的是,RTP并不是OSIP的一部分,从模块上说,

它是逻辑上的另外一个部分,RTP流是依靠SIP信令里的信息建立起来的,但和

SIP或者SIP信令本身而言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另外,就RTP要传送的音频数据本身而言(例如音频数据),和SIP更没有必然联系。通常,数据是这样产生的,A采集音频数据,然后交给编码部分编码(例

如711,723),压缩完后的数据,由RTP打包,然后发送给B。B接收这些数据,

拆RTP包,拿出原始数据,交给解码,解出数据后给播放进行播放。从这里也可

以看出,OSIP2和这部分也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很简单的过程,主要是熟悉下RTP的使用,数据产生后调用RTP函数发送出去就可以了,当然,还需要监听本地的RTP接收端口。

关于RTP流的建立的过程会在另外一个代码整理文挡,RTP流的建立的文挡里面详细的写(希望不是我干)。

好,就这么多,我想该说的我都说了,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在群里寻找答案。

设备工作原理

开发区生产车间部分设备工作原理汇编 1、卧式脱溶干燥机该机由电动机驱动硬齿面齿轮减速机,通过链轮、链条带动螺旋转子转动,物料由A 筒进料口进入,螺旋叶片及拨料板翻动物料,并使物料逐步前移,送到另一端厚,通过闭风器落入B 筒,物料在B 筒内重复上述过程,最后从脱溶机下端底部通过闭风器输出,进入下道工序。物料的加热靠夹套内得饱和水蒸气供热,通过调节进气阀、物料运行 速度,可调节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 2、分离机 被分离的物料输入转鼓内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经过一组碟片束的分离间隔中,以碟片中性孔为分界面,比重较大的重相沿碟片壁向中性孔外运动,其中重渣积聚在沉渣区,皂脚则流向大向心泵处。比重较小的轻相沿碟片壁内向上运动,汇聚至小向心泵处。轻重相分别由小向心泵和 大向心泵输出。沉渣按照排渣时间及排渣间隔自动排出机外。 3、齿轮泵 齿轮油泵在泵体中装有一对外啮合齿轮,如图所示,其中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从而依靠两齿轮的啮合,将泵体内的整个工作腔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吸入腔A 和排出腔B。泵运转时主动齿轮带动被动齿轮旋转,当一对啮合的齿轮在吸入腔侧分开时,其齿谷就形成局部真空,液体被吸入齿间,当被吸入的液体通过齿轮的旋转进入排出腔后,由于轮齿的再度啮合,齿间的液体被挤出,从而形成高压液体,并经过泵的排出口排出泵外。 4、刮板机刮板输送机主要由机头、机尾和各种型式的中间工作段及输送链条组成。链条绕机头、机尾、各工作段一周,由机头的主动链轮驱动在槽内作低速运动,物料由加料段浸入,随链条刮动前进,由卸料口卸下。机头、机尾的头轮和尾轮由滚动轴承支撑。为了保证链条在运动过程中处于张紧状态,机尾设有张紧装置,尾轮轴承座可在特制导轨滑动,由螺杆调节其张紧程度。 5、关风器 物料从进料口进入,在转子转动过程中,物料随转子到出料口,形成连续喂料过程,同时起到密封的作用。 6、空压机当转子转动时,主副转子的齿沟空间在转至进气端壁开口时,其空间最大,此时转子的齿沟空间与进气口的自由空气相通,因在排气时齿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汽车构造》作业及答案 第四章汽油机燃油系统 4-1 用方框图表示,并注明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各组成的名称,燃料供给、空气供给及废气排出的路线。 4-2 结合理想化油器的特征曲线,说明现代化油器各供油装置的功用。 答: 现代化油器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主供油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提供油料。2,启动系统:在启动时提供油料。3,怠速系统:在怠速时提供油料。4,大负荷加浓系统:在大负荷时提供油料。5,加速系统:在加速时瞬时提供油料。 4-3 说明主供油装置是在什么样的负荷范围内起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着节气门开度的逐渐加大,混合气浓度怎样变化?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何? 答:除了怠速情况和极小负荷情况下,主供油系统都起作用。在其工作范围内,随着节气门开度的逐渐加大,混合气浓度逐渐减小。它主要由主量孔,空气量孔,通气管和主喷管组成。它主要是通过空气量孔引入少量空气,适当降低吸油量真空度,借以适当地抑制汽油流量的增长率,使混合气的规律变为由浓变稀,以符合理想化油器特性的要求。 4-4 说明怠速装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工作的?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何? 答:怠速装置是在怠速和很小负荷的情况下工作的!它主要是由怠速喷口,怠速调整螺钉,怠速过渡孔,怠速空气量孔,怠速油道和怠速量孔组成。发动机怠速时,在怠速喷口真空度的作用下,浮子室中的汽油经主量孔和怠速量孔,流入怠速油道,与从怠速空气量孔进入的空气混合成泡沫状的油液自怠速喷口喷出。 4-5 说明起动装置是在什么情况下工作的?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何? 答:起动装置是在发动机在冷启动状态下起作用的,它是在喉管之前装了一个阻风门,由弹簧保持它经常处于全开位置。发动期启动前,驾驶员通过拉钮将阻风门关闭,起动机带动曲轴旋转时,在阻风门后面产生很大的真空度,使主供油系统和怠速系统都供油,从而产生很浓的混合气。 4-6 加浓装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作用的?机械加浓装置和真空加浓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何? 答:它是在大负荷和全负荷的情况下工作的。对于机械加浓装置,在浮子室内装有加浓量孔和加浓阀,加浓量孔和主量孔并联,加浓阀上方有与拉杆连在一起的推杆,而拉杆又通过摇臂与节气门主轴相连。当节气门开启时,要比转动,带动拉杆和推杆一同向下运动,只有当节气门开度达到80%---85%时,推杆才开始顶开加浓阀,于是汽油便从浮子室经加浓阀和加浓量孔流入主喷管,于从主量孔来的汽油汇合,一起由主喷管喷出。对于真空加浓系统,有活塞式和膜片式,用得最多的是前者。其构造为:浮子室上端有一个空气缸,活塞与推杆相连,推杆上有弹簧。空气缸的下方借空气通道与喉管前面的空间相连,空气缸上方有空气通道通到节气门后面。在中等负荷时,如果发动机转速不是很低,喉管前面的压力几乎等与大气压力;而节气门后的压力则比大气压力小的多,因此在真空度的作用下,活塞压缩了弹簧以后处于最上面的位置。此时,加浓阀被弹簧压紧在进油口上,即真空式加浓系统不起作用。当转变到大负荷时,节气门后面的压力增加,则真空度间小道不能克服弹簧的作用力,于是弹簧伸张使推杆和活塞下落,推开加浓阀,额外的汽油经加浓量孔流入主喷管中,以补充主量孔出油的不足,使混合气加浓。 4-7 说明加速装置的功用、构造和工作原理。 答:加速装置是在加速或者超车时,供给浓混合气,使发动机的功率迅速增加。它有活塞式和膜片式两种,使用较多

DDR的基本原理与工作过程

DDR的基本原理与工作过程 一、DDR的基本原理与工作过程 这种内部存储单元容量(也可以称为芯片内部总线位宽)=2×芯片位宽(也可称为芯片I/O总线位宽)的设计,就是所谓的两位预取(2-bit Prefetch),有的公司则贴切的称之为2-n Prefetch(n代表芯片位宽)。 在实际工作中,L-Bank地址与相应的行地址是同时发出的,此时这个命令称之为“行有效”或“行激活”(Row Active)。 在此之后,将发送列地址寻址命令与具体的操作命令(读或写),这两个命令也是同时发出的,所以一般都会以“读/写命令”来表示列寻址。 根据相关的标准,从行有效到读/写命令发出之间的间隔被定义为tRCD,即RAS to CAS Delay(RAS 至CAS延迟,RAS就是行地址选通脉冲,CAS就是列地址选通脉冲),大家也可以理解为行选通周期。tRCD是SDRAM的一个重要时序参数,可以通过主板BIOS经过北桥芯片进行调整。广义的tRCD以时钟周期(tCK,Clock Time)数为单位,比如tRCD=2,就代表延迟周期为两个时钟周期,具体到确切的时间,则要根据时钟频率而定:对于PC100 SDRAM(时钟频率等同于DDR-200),tRCD=2,代表20ns的延迟;对于PC133(时钟频率等于DDR-266)则为15ns。 相关的列地址被选中之后,将会触发数据传输,但从存储单元中输出到真正出现在内存芯片的I/O 接口之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数据触发本身就有延迟,而且还需要进行信号放大),这段时间就是非常著名的CL(CAS Latency,列地址脉冲选通潜伏期)。CL 的数值与tRCD 一样,以时钟周期数表示。如DDR-400,时钟频率为200MHz,时钟周期为5ns,那么CL=2 就意味着10ns 的潜伏期。不过,CL 只是针对读取操作;对于SDRAM,写入是没有潜伏期的;对于DDR SDRAM,写入潜伏期在0.75 至1.25 个时针周期之间。 目前内存的读写基本都是连续的,因为与CPU交换的数据量以一个Cache Line(即CPU内Cache的存储单位)的容量为准,一般为64字节。而现有的P-Bank位宽为8字节,那么就要一次连续传输8次,这就涉及到我们也经常能遇到的突发传输的概念。突发(Burst)是指在同一行中相邻的存储单元连续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连续传输的周期数就是突发长度(Burst Lengths,简称BL)。 在进行突发传输时,只要指定起始列地址与突发长度,内存就会依次地自动对后面相应数量的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而不再需要控制器连续地提供列地址(SDRAM与DDR SDRAM的突发传输对列寻址的操作数量有所不同,在此不再细说)。这样,除了第一笔数据的传输需要若干个周期(主要是之前的延迟,一般的是tRCD+CL)外,其后每个数据只需一个周期的即可获得。 突发连续读取模式:只要指定起始列地址与突发长度,后续的寻址与数据的读取自动进行,而只要控制好两段突发读取命令的间隔周期(与BL相同)即可做到连续的突发传输。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 讲课:教技12江旭美【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 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第一册模块二<计算机的发展》第二节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刚入学,对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知识知道可能不多,对硬件普遍 有一种神秘感,觉得计算机高深莫测,本节课就是要对电脑软硬件进行深入 “解剖”,并对工作原理做讲解,让学生了解电脑各组成部分,更好的使用 电脑。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模块 二《计算机的发展》第二节教学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理解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本节内容以感 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通过大量举例及用眼睛看、用手摸、 用脑想,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软硬件常识、发展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清晰的认 识。通过学生亲手触摸计算机组件和教师运行自主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 学,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觉得计算机并不难学,而且非常实际,认 识到计算机只是普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理解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了解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向学生展示拆卸的旧电脑部件及未装任何系统的电脑,通过 实际观察加教师讲授的方法完成本节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 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图片图片 师:观察图片结合实物并思考:从外观上来看,计算机广.般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讨论、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同学们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了直观的印象, 初步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P17-P20内容,边看书边思考: ①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

计划工作过程与基本原理

计划工作过程与基本原理 一、计划工作的步骤 计划工作是一个由若干互相衔接的步骤所组成的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八个步骤: (一)估量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估量机会是正式的计划工作开始之前所必须做的准备工作,但却是计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起点。其内容包括:初步考察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以及本组织认识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判断本组织的竞争地位,明确进行计划的理由以及期望得到的结果,等等。计划目标能否现实可行,便取决于这一步骤的工作。 (二)确立目标。在估量机会的基础上,计划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为组织以及各组成部分确立目标。目标要说明预期的成果,指明将要做的工作有哪些、重点应放在哪里、将必须完成哪些任务,等等。企业或组织的总目标将成为所有计划的指南,各个领域的分目标和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必须反映总目标的要求,通过各领域、各层次目标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 (三)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计划的前提条件就是计划实施时的预期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由于未来环境的复杂性,要搞清楚其每一个细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此,组织所要确定的计划前提必须限于那些关键性的、对计划的实施影响最大的条件。为了使企业或组织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计划协调一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所依据的计划前提条件也必须协调一致。 (四)确定备择方案。一般来说,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往往存在着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管理人员应当牢记这一格言:如果看起来似乎只有一种行动方案,这一方案很可能就是错误的。因为这容易使人们放弃去探索更好的方案。但在实践中,通常的问题并不在于备择方案太少,而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常常太多。这就要求主管人员通过初步的考察和计算,排除希望不大的那些方案,将备择方案的数目减少为最有成功把握的有限几个方案。 (五)评价备择方案。在找出了各种备择方案并考察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之后,计划的下一个步骤便是根据计划的前提条件和计划目标来分析评价各种方案。有的方案可能获利能力大,但投资大,回收期也长;有的方案获利小,但风险也小;而有的方案则更适合于企业长远目标的要求。一般来说,由于备择方案多,而且有大量的可变因素和限定条件,从而评价备择方案的工作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为此常须借助于运筹学、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等各种手段来进行方案评价。 (六)选择方案。这一步骤实际上意味着进行决策或决断。管理人员或者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通过对备择方案进行实验,或者对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来做出选择。在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发现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是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也许会决定同时采取几个方案,而不是某一个。 (七)拟定派生计划。在选定一个基本的计划方案后,还必须围绕基本计划来制订一系列派生计划来辅助基本计划的实施。例如,某大企业在作出新建一个分厂的决策后,这个决策就成为制订一系列派生计划的前提,各种派生计划都要围绕它来进行拟定。如人员的招聘和培训计划、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计划、广告宣传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等。 (八)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计划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要将之转化为预算,使之数字化。预算是用数字的形式表示的组织在未来某一确定期间内的计划,是计划的数量说明,是用数字形式对预期结果的一种表示。这种结果可能是财务方面的,如收入、支出和资本预算等;也可以是非财务方面的,如材料、工时、产量等方面的预算。预算是汇总各类计划的工具,同时也是衡量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标准,因此预算又常常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

osip工作原理和过程

OSIP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雷https://www.360docs.net/doc/1817062517.html,/wcl0715 感谢OSIP代码整理小组的工作。 一、概述: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OSIP是一个开原的标准C的sip 3261的CORE,实际上是一个SIP 的信令实现,从另一个角度说,它是SIP的一个信令解释器,任务是负责生成和解析SIP信令,仅此而已,其它的事情,比如收包,发包,建立RTP流的过程等等和OSIP没有任何必然关系。理论上OSIP可以应用在任何可以编译C语言的系统上。 二、工作原理 OSIP实现的核心是状态机,为了便于保持逻辑的清晰和代码模块化的实现,OSIP分成两对状态机,分别用来处理正常的CALL流程和其它非CALL流程,对应的每对状态机又分成out和in两个状态,因此OSIP共有四个状态机。详细的状态机部分文挡请参考OSIP 的状态机分析,在我们的资源连接里你可以找到它,你也可以登陆我的BLOG来寻找它。对不同的状态OSIP相应的用不同的状态机处理,在这些状态机下,OSIP对本身或者来自对方的消息进行处理,从而推动自身状态的改变,这也就是OSIP的核心工作原理。 和其它的SIP协议栈的实现一样,OSIP采用CALLBACK函数的方法来对用户程序提供接口,当系统有事件发生,或者状态改变的时候,OSIP调用这些CALLBACK函数,来完成用户的要求(比如收到对方180消息后,本地要响铃,实现方法就是在OSIP的收到180消息的CALLBACK函数里实现响铃代码),因此OSIP用户需要自己编写这些CALLBACK 函数,实现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然后在系统初始化过程中,和系统callback函数挂接,这样当系统调用CALLBACK的时候就会执行你的函数,这也就是OSIP初始化的时候,要设定一大堆CALLBACK函数的原因,在接触协议初期,也许你觉得烦琐,但尽可能多的让用户能对事件进行处理,才能保证协议栈的可用性这样,这在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或者应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二、工作过程 1、系统初始化过程。 在OSIP工作之前,必须先初始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系统资源申请,包括资源和链表的处理。 函数:osip_init() (2)设置系统CALLBACK函数 osip_set_cb_send_message (); //系统的信令发送函数,在这个函数中,要完成信令包的向外发送功能。这个 函数在后面会详细的讲。 osip_set_kill_transaction_callback (); //设置四个状态机下消息传输失败的处理函数。 osip_set_message_callback (); //设置各种状态机下各种事件发生后用户的回调,注意:你可以只设置你需要 的,对你不关心的,你可以不设置,那么这些时间发生的时候,系统就不会处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及其基本结构,知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2、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小结: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四、练习: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 计算机的工作真是ZYB重油煤焦油泵全自动的吗? 第6课时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了解计算机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分类: 按工作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 2、计算机文化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因为计保温沥青泵算机的产生与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小结: 计算机分类和计算机文化 四、练习: 1、计算机是怎样分类的? 2、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第7课时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的基本组成,能正确识别计算机上的主要部件,并知道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三、小结: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四、练习: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那几部份组成? 第8课时学会正确开、关机 教学内容:学会正确开、关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会开、关机 教学难点:1、了解计算机外设的开、关顺序

2、正确学会开、关机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面前看ZYB-B可调压式渣油泵到的是什么呀? 对了,是电脑。 老师告诉你们电脑现在正在睡觉,这个大懒虫,到现在还在睡觉,我们让小朋友把它喊醒,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好不好? 二、教学新课 (一)教师示范讲解 在把电脑喊醒之前老师先考考小朋友们一个最最简单的问题,小朋友们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干吗?老师再重复一遍,是第一件事。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穿衣服,有的小朋友说是洗脸,还有的小朋友说叠被子,但老师却不同意小朋友的意见,再好好想想,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对了,首先是睁开眼睛,我们小朋友只有先睁开眼睛然后才能去穿衣服、洗脸、刷牙等等。电脑同样如此,它也要先睁开眼睛,然后才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所以第一步我们要让电脑睁开眼睛。怎么做? 1、教师示范开显示器,同时提醒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变化 光睁开眼睛怎么行呢?,我KCB齿轮泵们的目的是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我们要让他动起来,那第二步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就是接通电源。 2、教师出示电源开关“POWER”标志,同时逐台电脑巡视开机情况 按下它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三个灯会同时闪一下,同时第一个灯变绿了,其;3、教师先展示几幅电脑作品,然后用“金山画王笔”;4、教师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关机,并重复几;小朋友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3GR三螺杆泵睁开眼睛;5、教师示范关显示器;(二)、学生练习开、关电脑;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步骤的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教师巡视指导;第9 按下它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左边的三个灯会同时闪一下,同时第一个灯变绿了,其它两个灯熄灭了。现在电脑就会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了。比如说画画了 3、教师先展示几幅电脑作品,然后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做示范。刚才我们让电脑给我们小朋友画了几幅画,它说他累了,我们还是让他休息吧,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关机。 4、教师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关机,并重复几次。 小朋友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3GR三螺杆泵睁开眼睛,那上床后我们会把眼睛闭上。然后开始休息。电脑同样如此。我们最后也要让电脑把眼睛闭上,要不然电脑就休息不好,他会生气的。再次提醒小朋友,我们最后千万不要让电脑的睁着眼睛睡觉。记住了要把电脑的显示器关掉。 5、教师示范关显示器。 (二)、学生练习开、关电脑 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步骤的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 教师巡视指导。

合成氨工作原理与工艺流程

合成氨工作原理与工艺流程 摘要:氨合成的基本原理氨是由气态氢和氮在氨触媒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的,其反应式为3H2+N2=2NH3+热量这是一个可逆、放热、体积缩... 合成氨工艺包括:往复循环机工艺流程,透平循环机工艺流程,合成塔工艺流程。一.往复循环机工艺流程经合成反应,水冷器冷却、氨分离器分离后的混合气体,进入循环机气缸压缩提高压力,再送入系统与新鲜气混合进入合成塔。 关键词:氨工作;原理;工艺流程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mmonia synthesis, ammonia by gaseous hydrogen and nitrogen in ammonia catalyst under reaction, the reaction equation: 3H2+N2 =2NH3 + heat which is a reversible exothermic, volume shrinkage... In synthetic ammonia process includes: reciprocating circulation machine process, turbine circulation machine process, synthetic tower process. Key words: ammonia; principle; technical process 一、氨合成的基本原理 氨是由气态氢和氮在氨触媒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的,其反应式为:3H2+N2=2NH3+热量这是一个可逆、放热、体积缩小的反应,对其反应机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氮在铁催化剂上被活性吸附,离解为氮原子,然后逐步加氢,连续生成NH、NH2和NH3。即: N2(扩散)→2N(吸附)→2NH(吸附)→2NH2(吸附)→ 2NH3(脱附)→2NH3(扩散到气相)由质量作用定律和平衡移动原理可知:1.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平衡而有利于反应速度。2.压力愈高愈有利于反应平衡和速度。3.氢氮气(比例3:1)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反应和速度。4.触媒不影响反应平衡,但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二、温度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1、氨合成反应是一个可逆放热反应。当反应温度升高时,平衡向着氨的分解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反应向着氨的生成方向移动。因此,从平衡观点来看,要使氨的平衡产率高,应该采取较低的反应温度。 2、但是从化学反应速度的观点来看,提高温度总能使反应的速度加快,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分子间碰撞的机率增加,同时又使化合时分子克服阻力的能力加大,从而增加分子有效结合的机率。 3、总之,温度低时,反应有利于向合成氨的方向进行,但是氨合成的反应

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教案)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 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要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常见硬件与常见软件,能给自己配置计算机,能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容量单位及换算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通过自己的学习,列出计算机配置清单所带来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硬件的重要作用 2、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赏识教育法、实习实作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硬件系统的实物(CPU、内存条、硬盘及其他硬件实物) 五、教学课时2课时(1+1) (1节理论课+1节实习实作课)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题:第4课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对于大家经常使用的计算机,从外观上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回答(略)师(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在计算机中都称硬件)(有了硬件计算机就能工作了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 (三)知识讲解(系统讲解):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 A:硬件部分知识简介: 1、中央处理器(芯片)-CPU计算机的大脑(核心部件)组成、功能,观察实物,分类,生产发展及国内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的目的。 2、存储器(存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内存和外存实物展示、作用地位、容量单位及换算。概括:内存容量较小,运行速度快,价格高,外存容量更大,存取速度比内存较慢,价格较便宜。 3、其他硬件简介:主板、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等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计算机基本构成模式 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计算机内部应采用二进制表示指令和数据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系统应按照下述模式工作: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输入并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中(即“存储程序”);计算机按照程序逐条取出指令加以分析,并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即“程序控制”)。这一原理称为“存储程序”原理,是现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至今的计算机仍采用这一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按照冯·诺依曼存储程序的原理,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须先将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储器中,在执行程序时CPU根据当前程序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然后再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程序结束指令时才停止执行。其工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最后将计算的结果放入指令指定的存储器地址中。计算机工作过程中所要涉及的计算机硬件部件有内存储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计算器、控制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在以后的内容中将会着重介绍。 (一)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通常是指构成计算机的设备实体。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应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这五大部分通过系统总线完成指令所传达的操作,当计算机在接受指令后,由控制器指挥,将数据众输入设备传送到存储器存放,再由控制器将需要参加运算的数据传送到运算器,由运算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由输出设备输出。 中央处理器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为中央处理单元,又称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通常集中在一块芯片上,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设备。计算机以CPU为中心,输入和输出设备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都通过CPU来控制执行。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微处理器。 控制器 控制器是对输入的指令进行分析,并统一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完成一定任务的部件。它一般由指令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是执行程序,程序就是为完成某一任务所编制的特定指令序列,各种指令操作按一定的时间关系有序安排,控制器产生各种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微操作的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当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控制器首先从指令指针寄存器中取得指令的地址,并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存入指令寄存器中,然后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由指令译码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后产生控制信号,用以驱动相应的硬件完成指纹操作。简言之,控制器就是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的元件,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种类指纹的需要综合有关的逻辑条件与时间条件产生相应的微命令。 运算器 运算器又称积极态度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运算器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各种数值运算,比如:加、减、乘、除等。逻辑运算是进行逻辑判断的非数值运算,比如:与、或、非、比较、移位等。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根据指令规定的寻址方式,运算器从存储或寄存器中取得操作数,进行计算后,送回到指令所指定的寄存

约克主机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图

主机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图 目录 一、热力工程学和传热学基本知识 1.流体的状态参数 2.功和热的关系 3.热力学第一定律 4.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制冷主机的基本原理 1.制冷主机的基本原理 2.大学城约克主机的工作原理 一、热力工程学和传热学基本知识 1.流体的状态参数 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液体的基本状态参数有温度、压力、比容、焓、熵和内能。 1)温度:温度是物质冷、热程度的标志,而不是热的量。从物质分子运行来看, 温度是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度量。 A)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符 号t表示,单位为℃ B)绝对温度:(即热力学温度,又称开氏温标),符号为T表示,单位为开 (尔文)代号为K,它把纯水的冰点定为273.15℃,水的沸点为373.15℃。 绝对温度T和摄氏温度t之间的关系为: T= t +273.15≈273 K C)华氏温标:单位为℉,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 t=5/9(F-32)℃ 2)压力 A)单位面积上所受到垂直作用的力称为压力,物理中习惯称为压强。 公式为P=F/A P=压力,单位为Pa(帕);F=牛顿;A=面积,m2。 物理学中将0℃时760mmHg所表示的压力为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101325Pa,1(bar)巴=100000Pa B)以绝对真空为0点起算的压强称为“绝对压强”,以 P ’表示。 C)相对压强:以同高的当地大气压Pa作为0点起算的压强称为“相对压 强”,以 P 表示 绝对压强与相对压强之间相差一个当地的大气压 P = P’ - Pa D)工业上使用的各种压力表,其读值一般是相对压强,也称表压。相对压 强可能出现负值。 工程上一段习惯用真空度P V表示。 P V = Pa – P’ 真空亦称负压,而不是指什么都没有。 3)比容(容重)和比重 A)物质所占有的体积与其重量之比称为该物质的比容,其符号为V单位为

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原理基本分析

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原理基本分析 发动机是一种能量转换机构,它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那么,它是怎样完成这个能量转换过程呢?也就是说它是怎样把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呢?要完成这个能量转换必须经过进气,把可燃混合气(或新鲜空气)引入气缸;然后将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或新鲜空气)压缩,压缩接近终点时点燃可燃混合气(或将柴油高压喷入气缸内形成可燃混合气并引燃);可燃混合气着火燃烧,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实现对外作功;最后排出燃烧后的废气。即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过程。 把这四个过程叫做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工作循环不断地重复,就实现了能量转换,使发动机能够连续运转。把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两圈(720°),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四次,称为四行程发动机。而把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一圈(360°),活塞上下往复运动两次,称为二行程发动机。下面介绍一下四行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四行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行程汽油机的运转是按进气行程、压缩行程、作功行程和排气行程的顺序不断循环反复的。

(1) 进气行程(图1-22) 由于曲轴的旋转,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这时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进气过程开始时,活塞位于上止点,气缸内残存有上一循环未排净的废气,因此,气缸内的压力稍高于大气压力。随着活塞下移,气缸内容积增大,压力减小,当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在气缸内产生真空吸力,空气经空气滤清器并与化油器供给的汽油混合成可燃混合气,通过进气门被吸入气缸,直至活塞向下运动到下止点。 在进气过程中,受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道、进气门等阻力影响,进气终了时,气缸内气体压力略低于大气压,约为0.075~0.09MPa,同时受到残余废气和高温机件加热的影响,温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冯诺依曼原理 “存储程序控制”原理是1946年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所以又称为“冯诺依曼原理”。该原理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的工作方式,直到现在,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依然沿着“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2、“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的基本内容 ①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②将程序(数据和指令序列)预先存放在主存储器中(程序存储),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程序控制)。 ③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 3、计算机工作过程 第一步:将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第二步:启动运行后,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做什么事。 第三步: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第四步:当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计算机的软件分类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运行、管理、应用和维护所需的各种程序、数据及其有关技术文档资料。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裸机只能运行由 0 和1 组成的机器语言程序,没有软件系统的计算机几乎是没有用的。通常人们使用的计算机是经过软件“包装”的计算机,计算机的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硬件系统,更大程度上由所安装的软件系统来决定。 软件种类繁多,通常根据软件用途可将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用于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资源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服务程序等。应用软件是针对某一应用而开发的软件,可分为通用应用软件和专用应用软件。 1.2.4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在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是有一定的层次关系的,如图 1-3 所示。计算机硬件位于是最低层,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操作系统位于硬件之上,而操作系统的上一层为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最高层是用户程序或文档。 用户程序或文档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专用精压机是用于薄壁铝合金制件的精压深冲工艺,它是将薄壁铝板一次冲压 成为深筒形。如图 1.1 所示,上模先以比较小的速度接近坯料,然后以匀速进行拉延成形工作,以后,上模继续下行将成品推出型腔,最后快速返回。上模退出 下模以后,送料机构从侧面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 将新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 下模固定、上模冲压拉延成形将成品推出膜腔 2. 系统传动方案设计 2.1

原动机类型的选择 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 3 本机构加工的主要是铝合金制件, 且需要一次冲压成型。 故机构需要较大的 冲压力来实现 。 同时保证其精压的质量,机构需要匀速的冲压过程,因此我们采 用具有较好的传动性和较高接触强度的齿轮机构。 考虑到工作效率的要求, 采用 曲柄滑块机构送料,为了使整个机构能够快速、紧密、平稳地运行,需要机构各 个部分必须相互配合,并且足够稳定。 2.2 主传动机构的选择 ( 1 )

、 推板送料 由曲柄—滑块送料机构的推板将待加工件推至预定的工作位 置。 ( 2 ) 、 上、下模冲压工件 摆动—导杆冲压机构在送料机构完成送料回程时已经进入冲压工作阶段。 上模滑块先快速接近工件, 接近时在以等速对其进行冲压, 而下模在等速冲压时恰好达到极限位置,顶住工件实现精压。 ( 3 ) 、 上模滑块急回、下模向上顶出工件

上模滑块机构急回向上退回,下模 滑块则由原本的最低极限位置向上运动,将精压好的成品向上顶出。 ( 4 ) 、 推板送料并将成品推至下工作台 曲柄—滑块送料机构完成一次送料后 再次送料,而此时成品已被下模顶出下一个加工工件恰好将成品推至下工作台。 同时将新工件送至预定加工位置。

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 计算机的概念与发展 1.1.1、内容要点 1、计算机工作原理: 1)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这些程序是人们意志的体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 2)计算机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又称为存储程序原理) (1)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 (2)所有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 (3)计算机系统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运行。 2、计算机的发展: 1)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现正向第五代过渡。见下表。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Intel公司等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芯片中,称之为微处理器(MPU)。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六个阶段,如下表。

微机的六个发展阶段 3)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2年我国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在中科院数学所内成立。 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问世。 1964年,我国研制了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19机,用于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工作的计算任务。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生产的计算机进入了集成电路计算机时期。 1974年,我国设计的DJS-130机通过了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巨型机。 1982年,我国独立研制成功了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亿次。 1997年6月研制成功的银河Ⅲ型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30亿次。这些机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05年4月18日,完全由我国科学界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款六十四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CPU———“龙芯二号”芯片正式发布。这款芯片性能经检测已达到英特尔“奔3”水平,比2002年9月28日发布的“龙芯一号”提高了10倍。 3、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是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设备。主要特点有处理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记忆能力强、可靠的逻辑判断能力、可靠性高、通用性强。 1)处理速度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用MIPS(每秒钟执行多少百万条指令)来衡量。 2)计算精度高:数的精度主要由表示这个数的二进制码的位数决定。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 作原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这一节将分别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系统各功能部件的集合。是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组成的各种计算机部件和设备的总称,是计算机完成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计算机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理实体。 计算机软件是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各种程序以及任何与之相关的文档和数据的集合。其中程序是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语句指令序列。 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通常称为“裸机”,裸机是无法工作的。如果计算机硬件脱离了计算机软件,那么它就成为了一台无用的机器。如果计算机软件脱离了计算机的硬件就失去了它运行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6 所示。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现代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装置,它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是由于采用了“存储程序”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1946年由冯 · 诺依曼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篇题为《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的初步讨论》的论文中提出并论证的。这一原理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方式。 ⑴ 计算机硬件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⑵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程序和数据。 ⑶ 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将程序和数据放入同一个存储器中(内存储器),计算机能够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 可以说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中每一个部件都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别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如图1-7所示,五大部件实际上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协调统一地工作。首先,把表示计算步骤的程序和计算中需要的原始数据,在控制器输入命令的控制下,通过输入设备送入计算机的存储器存储。其次当计算开始时,在取指令作用下把程序指令逐条送入控制器。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的操作要求向存储器和运算器发出存储、取数命令和运算命令,经过运算器计算并把结果存放在存储器内。在控制器的取数和输出命令作用下,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结果。 1.运算器(ALU ) 运算器也称为算术逻辑单元ALU (Arithmetic Logic Unit )。它的功能是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复合运算。而逻辑运算是指 “与”、“或”、“非”等逻辑比较和逻辑判断等操作。在计算机中,任何复杂运算都转化为基本的算术与逻辑运算,然后在运算器中完成。 2.控制器(CU ) 控制器CU (Controller Unit )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控制器一般由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从内存取指令和执行指令。指令是指示计算机如何工作的一步操作,由操作码(操作方法)及操作数(操作对象)两部分组成。控制器通过地址访问存储器、逐条取出选中单元指令,分析指令,并根据指令产生的控制信号作用于其它各部件来完成指令要求的工作。上述工作周而复始,保证了计算机能自动连续地工作。 控制流 数据流 图 1-7 计算机基本硬件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

Oracle工作过程及原理

我们从一个用户请求开始讲,ORACLE的完整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首先一个用户进程发出一个连接请求,如果使用的是主机命名或者是本地服务命中的主机名使用的是机器名(非IP地址),那么这个请求都会通过DNS服务器或HOST文件的服务名解析然后传送到ORACLE监听进程,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请求后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处理这个用户请求,下面我们分专用服务器和共享服务器分别采用这两种方式时的情况来讲: 专用服务器模式下:一种方式是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进程请求后,产生一个新的专用服务器进程,并且将对用户进程的所有控制信息传给此服务器进程,也就是说新建的服务器进程继承了监听进程的信息,然后服务器进程给用户进程发一个RESEND包,通知用户进程可以开始给它发信息了,用户进程给这个新建的服务器进程发一个CONNECT 包,服务器进程再以ACCEPT包回应用户进程,致此,用户进程正式与服务器进程确定连接。我们把这种连接叫做HAND-OFF连接,也叫转换连接。另一种方式是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进程的请求后产生一个新的专用服务器进程,这个服务器进程选用一个TCP/IP端口来控制与用户进程的交互,然后将此信息回传给监听进程,监听进程再将此信息传给用户进程,用户进程使用这个端口给服务器进程发送一个CONNECT包,服务器进程再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ACCEPT包,致此,用户进程可以正式向服务器进程发送信息了。这种方式我们叫做重定向连接。HAND-OFF连接需要系统平台具有进程继承的能力,为了使WINDOWS NT/2000支持HAND-OFF必须在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ORACLE>HOMEX中设置 USE_SHARED_SOCKET。 共享服务器模式下:只有重定向连接的方式,工作方式是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进程的请求后产生一个新的调度进程,这个调度进程选用一个TCP/IP端口来控制与用户进程的交互,然后将此信息回传给监听进程,监听进程再将此信息传给用户进程,用户进程使用这个端口给调度进程发送一个CONNECT包,调度进程再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ACCEPT包,致此,用户进程可以正式向调度进程发送信息了。可以通过设置MAX_DISPIATCHERS这个参数来确定调度进程的最大数目,如果调度进程的个数已经达到了最大,或者已有的调度进程不是满负荷,监听进程将不再创建新的调度进程,而是让其中一个调度进程选用一个TCP/IP端口来与此用户进程交互。调度进程每接收一个用户进程请求都会在监听进程处作一个登记,以便监听进程能够均衡每个调度进程的负荷,所有的用户进程请求将分别在有限的调度进程中排队,所有调度进程再顺序的把各自队列中的部分用户进程请求放入同一个请求队列,等候多个ORACLE的共享服务器进程进行处理(可以通过SHARED_SERVERS参数设置共享服务器进程的个数),也就是说所有的调度进程共享同一个请求队列,共享服务器模式下一个实例只有一个请求队列,共享服务器进程处理完用户进程的请求后将根据用户进程请求取自不同的调度进程将返回结果放入不同的响应队列,也就是说有多少调度进程就有多少响应队列,然后各个调度进程从各自的响应队列中将结果取出再返回给用户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