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铂、铜热电阻校准规程

工业铂、铜热电阻校准规程
工业铂、铜热电阻校准规程

工业铂、铜热电阻校准规程

1 目的规范铂、铜热电阻校准的操作,确保铂、铜热电阻的校准结果真实、可靠。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200℃ ~+850℃整个或部分温度范围使用的工业铂、铜热电阻的校准和使用中检验。

3 职责工程设备部:负责按本规程执行铂、铜热电阻的校准及校准记录的管理。

4 定义

4.1 热电阻:由一个或多个感温电阻元件组成的,带引线、保护管和接线端子的测温仪器。

4.2 标称电阻值R0:热电阻(或感温元件)在0℃时的期望电阻值。其阻值通常有

10Ω、50Ω、100Ω、500Ω、1000Ω,它由制造商申明并标于热电阻上。感温元件常以其标称电阻值表征,例如一个Pt100的感温元件,其标称电阻值为100Ω;Cu50 的感温元件,其标称电阻值为50Ω。

4.3 温度/电阻表(分度表):当R0 为标称电阻值时,可根据函数关系制成相应的温度/ 电阻表(分度表)。铂热电阻标称电阻值为100Ω 的分度表见表2。其他类型铂热电阻的分度表只要将该分度表中的电阻值乘以R0/100Ω 即可(此处的R0 为其他类型铂热电阻的标称电阻值)。铜热电阻分度表亦是如此得到。

5 内容

5.1 允差:允差等级是与有效温度范围相对应的。在有效温度范围内,热电阻的电阻值通过分度表查算出的温度t 与真实温度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表1给定的允差值。表1适用于任何标称电阻值的热电阻。对于特定的热电阻,若其有效温度范围小于该表规定的范围,应给予说明。

表 1 热电阻的允差等级和允差值

5.2 温度/电阻关系

表 2 Pt100 铂热电阻的温度/ 电阻关系

表 3 Cu100 铜热电阻的温度/ 电阻关系

5.3 外观

5.3.1 热电阻各部分装配正确、可靠、无缺件,外表涂层应牢固,保护管应完整无损,

不得有凹痕、划痕和显著锈蚀。

5.3.2 感温元件不得破裂,不得有明显的弯曲现象。

5.3.3 根据测量电路的需要,热电阻可以有两、三或四线制的接线方式,其中 A 级的热电阻必须是三线制或四线制的接线方式。

5.3.4 每支热电阻在其保护套管上或在其所附的标签上至少应有下列内容的标识:类型

代号、标称电阻值R0、有效温度范围、感温元件数、允差等级、制造商名或商标、生

产年月。

5.4 校准条件

5.4.1 标准器

5.4.1.1 对标准器的误差要求:从提高校准能力出发,标准仪器及配套设备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与被校热电阻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相比应尽可能小。

5.4.1.2 选用标准器如下: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 30~+300)℃,过程校准仪。

5.4.1.3 辅助设备如下:恒温槽。

5.4.2 环境条件

5.4.2.1 环境温度:15~35℃;

5.4.2.2 环境湿度:30~80% ;

5.4.2.3 电测设备应符合相应的环境要求。

5.4.2.4 无腐蚀性气体。

5.5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5.5.1 外观:按 5.3 的要求检查热电阻和感温元件的保护套管外部,应无肉眼可见的损伤。同时按 5.3.4 的要求检查标识、检定标记等,确定热电阻是否符合管理性的要求。

5.5.2 允差的校准:各等级热电阻的校准点均选择0℃和100℃。

5.5.3 热电阻阻值的测量方法:热电阻的电阻值应从整支热电阻的接线端子起计算。测

量顺序如下:“标准→被校1→被校2→?→被校n→被校n→?→被校2→被校1→标准”,如此完成一个循环,每次测量不得少于两个循环,取其平均值进行计算。

5.5.4 R0 的校准:在恒温槽中测量热电阻的电阻值,并与标准器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计算其0℃的偏差值△t0,校准时必须要有足够的热平衡时间,待测量数据稳定后方可读数,热电阻应有足够的插入深度,尽可能减少热损失。

5.5.5 R0 的计算:恒温槽偏离0℃的值△ t 由标准温度计测量得到其值按公式(1)计算:△t=t0 + t 修(1) 式中:t0——标准温度计在恒温槽中测得的温度值;t 修——标准温度计在0℃时的修正值。

被检热电阻在0℃的温度偏差△t0 按公式(2)计算;

△t0=(Ri-R0)/(dR/dt)t=0 —△ t (2)

式中:Ri ——被检热电阻在恒温槽的电阻值;

R0——热电阻在0℃时的标称电阻值;(dR/dt)t=0 ——被检热电阻在0℃时,电阻值对温度的变化率;其中:Pt100 的(dR/dt)t=0 =0.390 83

Ω/℃;

Cu100 的(dR/dt)t=0 =0.428 93 Ω/℃。

5.5.6 R100 的校准:在恒温槽中测量热电阻的电阻值,并与标准器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计算其100℃的偏差值△ t100,校准时必须要有足够的热平衡时间,待测量数据稳定后方可读数,热电阻应有足够的插入深度,尽可能减少热损失。

5.5.7 R100 的计算:恒温槽偏离100℃的值△t′由标准温度计测量得到。其值按公式

(3)计算:△t′=t100 + t 修—100 (3)

式中:t100——标准温度计在恒温槽中测得的温度值;t 修——标准温度计在100℃时的修正值。

被检热电阻在100℃的温度偏差△t100 按公式(4)计算;△t100=(Rh-

R100)/(dR/dt)t=100 —△ t′(4)

式中:Rh——被检热电阻在恒温槽的电阻值;

R100——热电阻在100℃时的标称电阻值;

(dR/dt)t=100 ——被检热电阻在100℃时,电阻值对温度的变化率;

其中:Pt100 的(dR/dt)t=100 =0.379 28 Ω/℃;

Cu100 的(dR/dt)t=100 =0.428 30 Ω/℃。

5.5.8 合适的插入深度:合适的插入深度,是在热平衡后继续增加插入深度1cm,在重新达到热平衡后电阻值的变化不应超过允差的5% 。

5.6 校准结果的处理

5.6.1 校准结果符合允差范围的热电阻,粘贴计量合格标签。

5.6.2 校准结果不符合允差范围的热电阻,粘贴禁用标签,并注明不合格项目和内容。

5.7 校准周期:热电阻的校准周期为 1 年。凡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修理或示值调整的,均需重新校准。

6 附件

6.1 《工业铂、铜热电阻校准记录》

7 相关文件

8 参考资料

8.1 JJG229-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8.2 中国卫生部令第79 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5章设备

9 变更记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