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都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都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都吃什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都吃什么

篇一:二十四节气吃的是食物

二十四节气【老北京都吃什么】

老北京最讲究个“吃”,随着节气、气候的不同,也是应养生的需要,老北京在不同的节气所吃的东西可是大不相同的,吃的文化自然蕴藏其中。最近,本人根据家庭习惯,并搜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立春:立春当天,主食一定要吃春饼。每到这天家里总要准备许多菜,以备卷春饼用。比如菠菜炒肉丝、韭菜炒肉丝、蒜黄炒肉丝、热拌豆芽菜、酱肘子、松仁小肚、摊鸡蛋等等。那叫一个香!此外,这个节气期间,还要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

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是春季佳品。

雨水:雨水节气当天,在吃方面并无特别讲究,只是随着春季气候转暖,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物。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雨水节气期间可以吃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调养脾胃。可选百合、山药、芋头、萝卜、荸荠等。不宜吃羊肉、雀肉等容易上火的肉类。

惊蛰:惊蛰当天,无特别吃食。期间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春分:老北京在春分时节讲究吃春饼卷炒合菜,淡雅宜口,也求合美之意。

清明:可以说,清明节最重要的是就是祭拜先人了。而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过去讲究家家户户不起火,不吃热东西,而是吃前些天预备下的冷食。

谷雨:当天要吃面条,一定要吃煮的。在这个节气里,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如玉米须大枣黑豆粥等。

立夏:立夏时节,正是小麦登场的时节,老北京讲究吃

面食,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面饼和春卷等。面饼,有甜、咸两种;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另外,老北京人立夏时还要吃扒糕。

小满:过去,小满节气期间,野菜遍布京城,有句话说: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因此,这期间讲究吃野菜,尤其讲究吃一种北京人管叫苦芒菜的野菜。这种菜有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功效。

芒种:芒种期间并无特别讲究。“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

最为繁忙的时机。

夏至:此日民间行面食。从小家里经常吃的就是炸酱面和麻酱面。炸酱面:炸一碗肉丁酱,浇在手擀面上,拌上青豆嘴、黄豆嘴、黄瓜丝、萝卜丝、青蒜末及焯好的绿豆芽,再来上点儿米醋,拌匀后再拿上一根黄瓜两辫蒜,别提有多香了。麻酱面:程序简单,但是麻将料的调配是最见功夫的了,面条煮熟后,一定要过遍水,把调好的麻将料浇在面条上,配点黄瓜丝,嗯,也不错。

小暑:小暑当天没有特别讲究,只是这个节气期间新米下来了,所以要尝新米。由于天气炎热,过去常吃炒豆芽菜(一定要是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另外,多吃西

瓜、西红柿等。

大暑:大暑当天没有特别讲究,只是从这时开始阳热下降、湿气充斥,所以感受湿邪者较多。所以期间应以清热解暑为宜。可吃拌茄泥、炝拌什锦、绿豆汤。

立秋:“贴秋膘”。夏季,北京人有“苦夏”之说。由于天太热,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一旦立秋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于是就开始想着多吃些好吃的东西,什么炖肉、酱肘子、炖排骨,该贴就贴膘吧。

处暑:处,去也,即暑气终止的意思。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

白露:这时就到了人们常说的“秋燥”时节。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等症状。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秋分:秋季气候干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干燥不适。这个季节应多吃梨和甘蔗。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梨还有降低血压、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为梨性寒冷,对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对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但甘蔗性寒,对脾胃

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寒露:由于天气转燥,因而皮肤易干燥,寒露期间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多吃些核桃、银耳、萝卜、梨等。

霜降:霜降期间当然讲究吃柿子,要论补筋骨,秋天里挂霜的新采的红柿子最好。立冬:老北京立冬那天一定要吃饺子,老人们称之为“安耳朵”。

小雪:小雪期间,天气寒冷,要多吃热性祛寒的食物,如火锅、羊肉汤等。

大雪:大雪期间是“进补”的大好时节。“补”不仅仅是指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而已,更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

冬至: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小寒: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如韭菜、茴香、生姜、葱、大蒜、栗子、狗肉。

大寒:由于大寒节气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篇二:24节气的饮食24节气该吃什么呢?养生中医

二十四节气的饮食规则

今年二十四节气时间分别是什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今年二十四节气时间分别是什么 篇一:20XX年24节气表大全 篇二: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含义是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状况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的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各个节气的时间和含义: 立春:2月3—5日,太阳达315度黄经.“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有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 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2月18—20日,太阳移至330度黄经.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 空气活动十分频繁. 惊蛰:3月5—7日,太阳移至345度黄经.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过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是虫卵快 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暖,气温 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3月21—22日,太阳移至0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 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2月3—5号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季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季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季 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

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季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二十四节气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 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 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 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 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 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 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2011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11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1月6日(十二月初三):小寒0时55分;冷气积久而为寒,进入寒冬,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1月20日(十二月十七):大寒18时19分;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月4日(正月初二):立春12时33分;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万物苏醒,大地回春。 2月19日(正月十七):雨水8时25分;意味着气温逐渐转暖,开始下雨,雨量开始逐渐增加。3月6日(二月初二):惊蛰6时30分;雷鸣开始,惊动万物。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初醒。 3月21日(二月十七):春分7时21分;春分和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白昼与黑夜相等。春分在春季三个月90天中的一半。 4月5日(三月初三):清明11时12分;天气清彻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习俗。 4月20日(三月十八):谷雨18时17分;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逐渐增多,对谷物生长极为有利.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5月6日(四月初四):立夏4时23分;夏天的开始,气温显著增高,万物渐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5月21日(四月十九):小满17时21分;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6月6日(五月初五):芒种8时27分;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已经成熟。 6月22日(五月廿一):夏至1时10分;炎热的夏天来监。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最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7月7日(六月初七):小暑18时42分;暑是炎热的意思。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7月23日(六月廿三):大暑12时12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初伏中伏都集中的大暑附近。8月8日(七月初九):立秋4时33分;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在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

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

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

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

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 出guo“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本网站中考栏目。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

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xx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 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 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 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 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 2能,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 26t,接着就北 移。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3)、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 惊螯、清明。它们反映的是是白然物候现象,表示和提醒随着开春以后气温的不断升高变暖,惊蛰反映了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反映了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4)、描述作物生长一类的: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 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5)、描述降水规律一类的: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它们分别描述降水的时节特点及降水量的大小、以及降水的表现形式(液态?固态?),总的就是表示降水的性质和程度。 (6)、描述气温特点一类的: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它们根据气温的高低程度而定,表示夏季天气的炎热或冬季天气的寒冷程度。 (7)、描述水汽转换现象一类的: 白露、寒露、霜降。这几个节气特别表示在进入秋季到深秋的气温下降期中,近地环境中水汽随着气温下降的程度产生的凝结状态。它们主要反映的还 是气温下降的程度,例如水汽凝结成露和水汽凝华为霜,降温的绝对值就大不一样。 二、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歌

二十四节气时间介绍

二十四节气时间介绍 立春315° 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330° 2月18——20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345° 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 3月20——21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 4月4——6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 4月19——21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立夏45° 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 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75° 6月5——7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90° 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105° 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120° 7月22——24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135°8月7——9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150° 8月22——24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165° 9月7——9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180° 9月22——24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195° 10月8——9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霜降210° 10月23——24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立冬225° 11月7——8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240° 11月22——23日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255° 12月6——8日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270° 12月21——23日 (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285° 1月5——7日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300° 1月20——21日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如今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可。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时节。“立”是“开始”的意思,《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名称。自秦代以来,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5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5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碎冰片,从上面往下看,就像被鱼背着走一样。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后来逐渐演变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雨水 公历的2月18日至20日,是雨水时节。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作为对这一时节降水现象的反映,“雨水”之名从此而来。 “拉保保”是一项与雨水有关的民俗活动,“保保”是“干爹”的意思。在过去,到了雨水这天,不管天晴下雨,父母会带着孩子、拿着酒菜在人群中穿梭找干爹。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大多都会爽快答应,因为这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一时期,水獭开始捕鱼了,他们习惯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吃,就像作祭祀一样;5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春雨降临,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是惊蛰时节。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晋商渠百川将要“走西口”时,恰逢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出梨来让他吃下,随后嘱咐道:先祖贩梨,历经艰辛,创下基业,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为“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再有,农谚中提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是说,中国大部地区已进入了春耕季节。

二十四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 篇一:二十四节气表 课题:二十四节气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二十四节气表”的制作,了解我国历法的来源和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了解四季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了解家乡的四季特点。 2、引发学生对天文观测和历法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动手制作二十四节气表。 三、教学准备: 剪刀、刻刀、胶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让我们来制作一个转盘式《二十四节气表》,有了它就能快速找到各个节气所对应的时间。 1、把“二十四节气表”圆盘和各部件从活动图片上剪下,把标有刻空符号“×”处刻空。 2、在“二十四节气”圆盘的空格内按顺序填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背诵及理解二十四节气,并对照日历填上各节气对应的时间。 3、按照组装示意图,把“二十四节气表”的圆盘夹在上盘和转柄之间, 将上盘通过粘片和转柄粘合。这样,一个“二十四节气表”就无成了。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 课后记: 1 篇二:24节气与12时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人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来指导农事活动、衣食住行及养生美容,20XX年6月入二十四节气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 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此外,每个节气还分三候,五日为一候。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 寒五个节气; 3、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二十四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大雪七个节气; 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不同节气的含义分类:

(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图片)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期 篇一:「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二十四 节气的完善历程是怎样的? 「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历程是怎样的? @知乎李雷 这个事情,有的人研究说大约八千年前,我国土地上一些文明就有二分二至日的概念了并且有一定的测量水平。西水坡45号墓号称体现了二分日及冬至甚至和太阳运动轨迹——通过墓穴形状。再晚些还有牛河梁石坛,大汶口陶器刻画…… 别的几个我都没看到过图,但是大汶口这个我见过图片。 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陶片刻画(很明显,简化字的太阳在原图是没有的) 哈哈哈哈,你看出什么关于节气的信息了么?这个和节气有关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去遗址考证了一下,太阳升起时候在那三座山的中峰的日子应该是春秋分。

哎,也有道理。 但是毫无疑问,以最宽泛的角度来看,到殷时代也仅有可能有四个节气,就是二分二至。 就是这个: 人家说的是四方和四风。你非要解成四气和四季。但是殷代是春秋两季制,周初亦然。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四季对应。但是生这样解也不能说全无道理。那么二分二至就和析,因,彝,隩四风联系起来了。 稍后的文字有尚书的尧典,还有出土的楚帛书。帛书说,大能伏羲推了实妹,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定四时。有点类似古埃及的行为,他们在二分二至也排了四个神明。 还有尧典,羲和氏四个娃儿,作为帝尧的天文官分别去了四方,这脑洞就来了,和前面四方风一互证(而且有人从文字演化的角度讲,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上面说的伏羲氏四子,同时就是析,因,彝,隩),在加上山海经里面一些记载简直了…… 然后四个就显得太粗糙了,于是四个时间段各自取中,得到了四立日。共计八个了!这件事不会太早,春秋或者以前一点?就这样。 然后——山海经,里面确实把八方风和八个重要节气联系起来了!!!而且很多古书这样做。 《山海经·南山经》:“﹝令邱之山﹞其南有谷焉,曰中

二十四节气与新历对应日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新历对应日期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24节气图(24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

(完整版)中国民俗-二十四节气英文介绍

段落翻译 B-中国民俗-二十四节气-渊源-4 中文: 二十四节气(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是中国古人的独特发明,它可以表示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和中国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发展初期,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探索自然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能表示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二十四节气得以形成,人们用它来指导播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然是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语言要点: establishment;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be highly subject to; come into being; to date; function as; indispensable 译文: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e, seasons,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which is a unique creation by Chinese ancestors. Its establishment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eople began to explore rules of nature si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highly subject to seasonal changes. Thus,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that can indicate the changes of seasons and climate came into being, and they were used to guide sowing, harvesting and othe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o date, it has functioned as an indispensable tool to guid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二十四节气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时间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每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 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一、春 1、1立春 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得起点,甚至新年得开始。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得来临。 1、2雨水 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润物无声得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得气息. 1、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得名讳而改为“惊蛰”.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得时节开启了帷幕。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得收成。 1、4春分 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得春天.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玄鸟梁间,春与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得就就是“清

明”.在此时祭祖扫墓得风俗,相传就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得“墓祭之礼”。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就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得好时节。 1、6谷雨 谷雨就是春季得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牡丹花盛开得季节。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得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得说法。 二、夏 2、1立夏 《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得柄指向东南方.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得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得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得释放。 2、2小满 小满未满,就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得满足。 3、3芒种 “芒种”二字所反映得就是农业物象,此时正就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得季节。“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池边阵阵蛙鸣声唱与着采菱人得曲调,合奏着夏日得交响. 2、4夏至 夏至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得一日。“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二十四节气如何计算资料

二十四节气如何计算? 立春日期的计算: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二十四节气的计算立春日期的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雨水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18.74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雨水的C值18.73。 举例说明:2008年雨水日期=[8×.0.2422+18.73]-[(8-1)/4]=20-1=19,2月19日雨水。 例外:2026年计算得出的雨水日期应调减一天为18日。 惊蛰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例外:无。 春分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春分的C值 =20.646。 举例说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清明节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4.81,20世纪=5.59。

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doc

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为您整理“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作文素材: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