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

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

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

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

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

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

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2019-08-0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论文有关的知识。 2.对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学习治学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做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学重点 1.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法点拨: 1.在学习中重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主动参与,深刻领悟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 2.文中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把它们作为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与同学交流,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深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4.在前辈治学读书经验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反思,是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二、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3456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共包括《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三。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组教材时,可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47个生字,会写4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3.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秀丽风光,领略风土人情。背诵自己 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难点: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9、日月潭 教材分析: 《日月潭》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每当我们看到“日月潭”这三个字,心中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是因为“那里群山环绕,树

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然而更吸引人的还是那被光华岛分成两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作者以清晨与中午两个特写镜头来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风姿,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看吧,清晨,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好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再看中午,要是太阳高照,就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了。本文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本单元以“诗歌”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一篇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一个“语文园地”。 《短诗三首》节选自作家冰心的诗集《繁星》。诗歌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调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绿》是艾青写的一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读这首诗时,除了可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之外,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运用这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本单元课文均选取名家名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从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开展综合性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把它们工整地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尝试当“小诗人”写诗,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5.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摘抄下来。尝试写诗,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难点 1.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短诗三首》2课时 《绿》2课时 《白桦》2课时

第三单元《溶液》教学案

实用文档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溶液》一、课标要求 二、近年考题分析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三节容,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及《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基本概念有: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乳化现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共9个,涉及基础知识点有: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物质溶解时能量的变化、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等4个,拓展点:浓稀溶液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稀释问题和浓缩问题,涉及质量体积换算的计算、配制溶液的实验分析等。 本部分的教学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章节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 从感性到理性表现在各节探究活动中,如第一节从观察食盐溶于水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建立科学的溶液概念。 宏观到微观: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分析表现比较明显,符合化学的微粒观学习要求。(化学三观:物质观微粒观符号观) 定性到定量 第三章第一节,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第三章第二节。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第八章第二节: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备课与写教案的本质区别

备课与写教案的本质区别 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要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设计课堂练习,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就成了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体现,是教师综合主客观情况实行教学艺术处理的结晶,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备课的完整过程是怎样的?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我这些要素以便于提升备课质量呢? 正如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并不等于整体的高质量,还需要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因而,把握备课的基本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单项技能的训练上,还须要整体把握备课的完整过程。 在本章,我们通过具体事例说说备课的完整过程,阐述影响备课的要素。 备课是教师实行教学创造的具体过程。把握备课的基本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高质量的课程实施效果,受制于备课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 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相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个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要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实行提供可靠保证。

统编版三学年语文下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画》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学习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2~3课时 10.纸的发明………………………………………………………………………2~3课时 11.赵州桥…………………………………………………………………………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3~4课时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完整版)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P27例1及“练一练”,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2×3= 205×3= 25×2= 70×5= 50×3= 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28 × 6 768 28 204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秘密1不一样的溶解教学设计大象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秘密1不一样的溶解教学设计 大象版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不一样的溶解》。教材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引入,设置了观察环节、提出问题环节、实验环节(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最后通过处理信息,得出溶解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大部分没有接触过高锰酸钾这种物质,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外形,再到观察高锰酸钾溶于水,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再通过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总结特征和相同点,提升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也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能够提出1—2个可探究的问题; 2.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能够总结出不同物质溶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学习重点: 1.通过观察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能够提出1—2个可探究的问题; 2.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能够总结出不同物质溶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学习难点: 1.通过观察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能够提出1—2个可探究的问题; 2.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能够总结出不同物质溶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教学准备: 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高锰酸钾、药匙、烧杯、水、玻璃棒、白糖、小苏打、洗衣粉、食用色素)、实验记录单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中,除了安排加法、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 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 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2.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运算定律。 3.强调形式的归纳与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4.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1 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 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综合课)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课前练习: 1、下列物质不是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医用消毒酒精 C.生理盐水 D.碘酒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同 3、物质溶解时,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2)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 4、在某温度时,把10g糖放入97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100g糖水,则糖水中糖的质量分数为() A、3% B、5% C、5.15% D、49% 5、配制溶液的步骤是:;; 课前自我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请同学们回忆并讨论:课题 1中主要有哪几部分内容?其中的知识点有哪些?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特征:性;性。 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态。 组成概念: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等也可以做溶剂。 电离: 溶液质量=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如: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 离子)的过程。如: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吸热过程时,溶液温度。 (2)放热过程时,溶液温度。 (3)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3、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能使油脂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乳化作用。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会使凝固点,利用如: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含单元备课)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 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 5 吨的认识........................................................ 1课时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 1 毫米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溶液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两节内容围绕“溶液”这一专题展开,前一节是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拓展和延伸。学生已经对溶液组成、溶剂、溶质有了定性了解,对溶液体系中各组分质量关系也基本有清晰的认识。本节课只要学生认同溶液的浓和稀与一定量溶液中溶质的多和少有关,那么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引入、计算就迎刃而解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计算不是难度,重点是对各组分质量关系的确认;教学难点是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总结、应用。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课堂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前一节对溶液组成体系有了定性认知后,本节课展开了对溶液的定量研究。课程设计深入浅出,结合学生对溶液日常生活感受“甜或咸”去判断溶液“浓或稀”,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本堂课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 为了更好地加深对新概念含义理解和把握,教师不但要做精当点拨还要调动学生去探究和感悟,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精髓所在。本堂课的难点在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以及其在生活生产中涉及到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具体应用。由于练习到了化学和社会生产,恰恰是培育学生良好情感价值观的切入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化学这一主旨。通过本节课堂教学活动,本人就“教”和“学”两个方面做一下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的效果: 1、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伊始用溶液颜色导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浓和稀去判断溶液,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的化学语言去描述溶液的组成,得出溶质质量分数。 2、课堂内容呈现循序渐进,层层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重难点。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环节处理上让学生先推演相关变式,在熟知了溶液体系中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传统“备课”与系统“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备课写教案,这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过这种设计是纯经验主义的设计。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是从教育的科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的步骤是从分析教材、确立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发掘教学资源、教学和设计板书、布置作业,最后是教学反思。 教学策划是运用策划理论,针对将要发生的教学事件,在教学活动发生前对教学内容、资源、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规划的教学程序。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内容方面 传统“备课”内容主要是“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学方法。教师备课一般经历钻研教材与大纲、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广义的,包括教学方法、媒体手段、组织形式等等)三个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标准驱动,标准取向是非常明显的,即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系统的“教学设计”以为目标导向,以评价使整个教学设计程序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回路,内容由“三备”扩展为“五备”。包括备(具体)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学)任务、备教学过程(流程)、备检测评价。系统的教学设计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强调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匹配性。 二、目的方面 在传统“备课”时,教师在潜意识中更多地关注个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能够顺顺当当把课讲完。教师一般要讲地流利,最好能够讲地精彩,主要关注个人特色的展现。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师个人特色同时,更强调为学习去设计教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真正把教学效果落实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上面。 三、视野方面 传统“备课”的视野一般是孤立的,“就课备课”。系统的“教学设计”则能够将宏观和微观视野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统揽全局又循序渐进。它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着眼整体,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都要放到单元背景里、学科背景里、甚至整个课程背景里去考虑,强调“大课程”理念,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在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又是扎扎实实非常有序的,一步一步通向目标。 四、效果方面 传统“备课”效果的好坏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经验。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克服教学过程中完全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来组织教学的弊端,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教师进行指导,对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它可以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流程基础上,加速新教师或经验不足教师的成长、成熟,是“雪中送炭”;对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提升其原有凭经验备课的现象,并且有利于教学经验成果的推广普及,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案.doc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第3单元在合作中发展本单元所需课时数6主要内容第5课合作竞争求发展第一框: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第二框竞争不忘合作。第6课和奏好生活的乐章第一框:心中有他人。第二框:与诚信结伴同行单元总体目标1、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队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4、 知道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重点难点关键重点 1、生活需要合作。 2、竞争不忘合作 3、与诚信结伴同行难点:1竞争不忘合作 2、心中有他人关键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的事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单元学情分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是本单元的生活主题。具体来说:1、现代社会呼唤人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2、具有竞争意识,学会团结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单元教学建议(2)充分利于课本插图及资料。(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换位思考(4)采用小品表演、做游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单元知识结构第一,如何在

中第5课合作竞争求发展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生活需要合作 感谢对手竞争不忘合作 竞争最理想的结果是“双赢” 第六课合奏好生活的乐章心中有 他人与诚信结伴同行单元教学课时安排第1颗时: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第2课时:竞争不忘合作第3课时:第5课复习第4课时:心中有他人第5课时:与诚信结伴同行第6课时:第3单元复习 2020-01-08 第3单元在合作中发展本单元所需课时数6主要内容第5课合作竞争求发展第一框: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第二框竞争不忘合作。第6课和奏好生活的乐章第一框:心中有他人。第二框:与诚信结伴同行单元总体目标1、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队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4、 知道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重点难点关键重点 1、生活需要合作。 2、竞争不忘合作 3、与诚信结伴同行难点:1竞争不忘合作 2、心中有他人关键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一、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1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讲解“朝三暮四”的故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他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了具体的解释。这段解释既有将古人的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猜想具体化的作用,又有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教材没有安排有关实验,只是从对同质量的物质三态状况下体积不同及热胀冷缩等宏观现象作解释的同时,确认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在物理中已经学过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体积的变化情况。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而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学生在刚学习完水的电解实验后,迫切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他们对微观世界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这为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同时在前两单元学习过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法与学法】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 (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 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 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 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3.学习《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

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 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