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_姜芳

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_姜芳
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_姜芳

第31卷第5期凯里学院学报Vol.31No.5 2013年10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Oct.2013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

姜芳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迄今,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原则、翻译理论,发表过诸多的真知灼见。尽管这些理论、原则似乎无论什么样的翻译内容,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航标。但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还是应当在翻译策略上有所取舍,比如谚语的翻译。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笔者认为在谚语翻译中,应当侧重“以文化还原文化”,以期加深对中日谚语文化的了解和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谚语;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特征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5.2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Ver-meer)在他的老师凯瑟琳娜·莱斯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多种信息源中的某些信息[1],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如广告翻译的目的通常只有一个,就是促销,增加客商的利润。历来译得最脍炙人口又令客户满意的广告,都不是仅仅“忠于原文”的作品,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么,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被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谚语,它的翻译目的就在于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凝练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另一个民族。可以说,谚语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就是它唯一的目的,而不在于语法。

一、谚语及谚语翻译中的文化性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语义丰富。并且它以简洁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知识经验、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因此,笔者认为在谚语翻译中,译者应当侧重“以文化还原文化”,将源来语谚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谚语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异文化的传递。

简言之,谚语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其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还需考虑许多文化方面的因素。因而,无论是在笔译或口译中,对谚语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是能够准确翻译的前提。这里提到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源来语和目的语的双向理解。

二、中日谚语特征的相通与相异

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说明谚语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在中国就已经存在了。在有了文字之后,就被记录了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中就有了谚语的记录。日本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里,也已经有了谚语的记载。可见,谚语伴随着两个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两个民族都有着大量的谚语存在。无论哪个民族的谚语皆因其集体创造性、广为流传性、及言简意赅性,使语言活泼风趣,同时增强表现力。

然而,中日两国虽然一衣带水,日本文化自古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思维模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谚语也有着极具民族色彩的文化特征。例如,中日谚语就其内容来说,尽管大致可分为气象谚、农业谚、生活谚、事理谚、劝诫谚等等。但是,中国因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因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农业谚,条目最多的也是农业谚。《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2]。而日本则事理谚占的比重明显较其他类谚语要高。

三、中日谚语翻译中不同的隐性文化

由于中日两国谚语都与两国特定的文化无法割裂,因此,在翻译过程,其文化依存性是我们译者不可忽视的。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一些成功的中日两国谚语互译案例的深入分析,来帮助我们从如何跨文化交际角度理解中日谚语。

(一)大陆文化与岛国文化

例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字面意思是说,“因为骆驼本来就比马大很多,即使这个骆驼是饿死、瘦死的,骨架子还在

收稿日期:2013-08-22

作者简介:姜芳(1976-),女,河南长垣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化。

102

那儿,还是比马要大。”因此,这个谚语通常拿来比喻:“就算强者遇到了挫折,但还是比弱者强。”日语中的「腐っても鯛」字面意思是,“鲷鱼即使腐烂了,也是头等鱼”。《広辞苑》对它的注释为“本来優れた価値を持つものは落ちぶれてもそれなりの値打ちがあることのたとえ。”(译:本来具有非凡价值的东西,即使损伤了,也具有很高价值。)可见,源自中日不同两种语言的这两句谚语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寓意是相当的,显然可以互译。为什么两种喻体会差别如此之大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地处大陆,且祖先为游牧民族。因此拿“骆驼”与“马”两种人们司空见惯的陆地动物形象来做喻体,自然通俗易懂。如果讲给日本人来听,相信大多数日本人会是一头雾水。因为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典型的岛国。“马”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尤其是“骆驼”更是难得一见的。但如果是人们日常三餐不离的鱼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每个日本人都熟知各种鱼类的习性与价值。“鲷鱼”因其味道鲜美,在日本神道祭祀、婚丧嫁娶等隆重场合都是必不可少的,被日本人视为高级鱼的代表。日语中用它来比喻极具价值的物品,自然也是一听就懂的。

因此,由于中日两国大陆文化与岛国文化的差别,来自于民间的谚语喻体自然也就凸显了各自的烙印。日语中大量的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鱼类的喜爱,以及岛国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与国民性格。例如:

(1)人は武士、魚は鯛/人做武士,鱼食鲷

注:“武士”是日本自江户时代,就深受崇尚的英雄神武的人物形象,“鲷鱼”是海中“鱼之王”。两者用来比喻同类事物中的最优秀、最出色的极品。

(2)乗りかかった船/骑虎难下

注:“船”是水中交通工具,“虎”是山林中猛兽。乘上离陆船、骑上山中虎,自然都是无法轻易摆脱的困境、窘境。

(3)蝦で鯛を釣る/虾蛄钓鲷,抛砖引玉

注:“虾蛄”是常见而且价廉的海产物,“鲷鱼”前文已做详述。“砖”在中国,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建造房屋的材料,而“玉”则具有极高的价值。两句中日谚语,一陆一水,同时都表示以小博大。

(4)魚の水に離れたよう/如鱼离水,虎落平阳

注:“鱼”离开了水,虎脱离了山,自然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靠、屏障,那么两者结果可想而知,都将是危险的乃至致命的。

(二)佛教信仰与神道信仰

例2:苦しいときの神頼み

「苦しいときの神頼み」,《広辞苑》解释为:「普段神を拝まないが、何か災難にあったり困り抜いたりする時にだけ神の冥助を祈ることのたとえ」。意思是,平时不拜神,只有在遇到灾难时或焦头烂额时,采取祈祷神的帮助。很显然,这就等同于汉语中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在中国历史上,从两汉之际到宋明的一千多年间,佛教从传入到传播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就曾经说过,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3]。在中国,关于“佛”的谚语比比皆是:

“不看僧面看佛面。”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同样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日本,则与中国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尽管佛教经中国、朝鲜半岛也传入了日本,但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明治初年,还曾有“废佛毁释运动”,以致许多佛寺遭毁。这是因为日本有着本国的原始宗教———神道,以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以日本皇祖皇宗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虽日本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神道因此被称为“国家神道”。神道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据资料显示,如今,神道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支持者,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那么,在日本,关于“神”的谚语大量存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神ならぬ身/肉眼凡胎,愚钝之身

(2)神は敬するに威を増す/神越敬越灵

(3)神の正面、仏のま尻/神像宜供奉在正面的高坛,佛像宜设在角落处。

(4)神は見通し/神明无所不知

(三)崇“大”心理与尚“小”意识

例3:月とスッポン

「(月とスッポンとは丸いところは同じだが、全くかけ離れているところから)二つのものの間に非常に差のあるのことのたとえ。」(引自《広辞苑》)即汉语中的“有着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千差万别”。一组对应的谚语表现出了中国人推崇“大气”的表达习惯及日本人着眼“纤细”的审美情结。

中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造就了中国人善于吟咏天地苍茫、大江奔腾、高山巍峨、千军万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气势恢宏的文学作品处处可见。而日本人则由于狭小的国土面积,一直以来忍受着狭窄的生存空间,因而更青睐微小的、不起眼的事物。这种纤细的审美观几乎贯穿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及艺术形式,并不断地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

本就来自于生活的谚语,自然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因此,汉语中的谚语大多从整体的、宏观的表现事物,运用抽象的、概括的表达哲理[4]。相对于此,日语中的谚语则更多地从微观的局部的描绘、阐述,更擅长用具体的直观的动、植物形象进行比喻。从而,日语谚语较汉语谚语而言,出现的明喻、暗喻等手法频率更高[5]。

「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

103

「月夜に提灯」

「泣き面に蜂」」

「箸にも棒にもかからない」

「後ろ髪を引かれる」

「毒食わば皿まで」

「泥棒を捕らえて、縄をなう」

(四)两国各自特有的语言文化或历史典故

例4:敵は本能寺にあり/醉翁之意不在酒

相信一般日语学习者看到这句谚语,一定一头雾水吧。这哪儿跟哪儿呀?其实,这是出自一则日本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战国时代的天正101年6月3日,武将明智光秀谋叛自己的主公。当时他以出阵讨伐毛利势力的名义,高喊着“敌在本能寺”,其实织田信长就住在里面。此后,后人用来指声东击西的做法,即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上例所示,虽然大多数谚语是各国各民族人民通过生活中的经验、教训而得来的灵感,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或是民间故事。对于这一类谚语中出现的主体、喻体,译者首先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然后将其对应译入语的相近文化知识点。要使阅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准确地从其中体会到谚语所要表达的寓意、情趣、感悟,此类谚语的翻译,是比其他类别的谚语更具难度的,因为它对于译者的源来语与译入语民族的双向文化素养,要求是较高的。

笔者通过对此类谚语的大量互译案例分析,总结出在多种翻译手法中,多用的、常用的是转化法、形象借用法、意译法等。例如:

(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

注:此处用了借用法,汉:诸葛亮→日:文殊,共性:极具智慧的人物形象。

(2)说曹操,曹操到/噂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注:意译法,将背后议论人,当事人马上就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花は桜木、人は武士

注:此处用了转化法,将吕布、赤兔所代表的同类事物中的极品形象,转化为日本人心目中认可的最佳形象。

三、结语

如上所述,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它和格言、警句一样,是各民族智慧和语言文化的结晶。因此,它的出现和使用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甚至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译者,切不可忽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应将文化理解列入翻译要素。只有跨越了译入语的文化障碍,才能翻译出符合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译文,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2]季羡林.季羡林谈佛[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113.

[3]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6.

[4]谢贵安.中国谣谚文化———谣谚和古代社会[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0.

[5]赵冬玲.从汉日谚语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J].内江科技,2008(4).

[责任编辑:毛家贵]

On the Cultural Dependence of Proverb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JIANG 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Jiangsu215500,China)

Abstract:Many research studies 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theory by plenty of scholars from both at home and foreign countries.These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seem to b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but it is argu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hould apply to different contents such as translation of proverbs.The present paper holds that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should focus on culture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roverbs and improve translation level.Key words:proverbs;transl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104

英语翻译--英汉互译中的谚语巧合(1)

英语翻译--英汉互译中的谚语巧合(1) 来源:翻译界浏览次数:717 添加时间:2008-4-28 1.After meat, mustard; after death, doctor . 雨后送伞 Explanation: this describes a situation where assistance or comfort is given when it is too late. Example: just as I had cancelled my application to go abroad, I had a promise of money for my fare. It was a case of fter death, the doctor. 2. After praising the wine they sell us vinegar. 挂羊头卖狗肉 Explanation: to offer to give or sell something that is inferior to what you claim it to be. Example: that fellow completely misled us about what he was capable of doing. After praising the wine, he sold us vinegar. 3. All is over but the shouting. 大势已去 Explanation: finally decided or won; brought to the end; not able to be changed. Example: after Bill’s to uch down, the game is all over but shouting. 4. All lay load on the willing horse.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Explanation: a willing horse is someone who is always doing things for others. Very often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others impose on him. Examples: the trouble is you're too good-natured and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it. all lay load on the willing horse. You will have to learn to refuse people who ask too much. 5.anger and haste hinder good counsel. 小不忍则乱大谋 Explanation: one can not act wisely when one is angry or in a hurry. Example: you should calm down before you decide the next move. Anger and haste hinder good counsel. 6.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中国谚语翻译总汇(已)

中国谚语翻译总汇 1.见机行事。Act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2.兵不厌诈。All is fair in war. 3.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s last, there'll always be wood to burn. -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 5.不问就听不到假话。Ask no questions and be told no lies. 6.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 7.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 9.简洁是智慧的灵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10.公事公办。Business is business. 11.车到山前必有路。The cart will find its way round the hill ,when it gets there. 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13.笨鸟先飞。Clumsy birds have to start flying early.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Complete sincerity can affect even metal and stone. 15.置之死地而后生。Confront a person with the danger of death and he will fight to live. 16.滴水穿石。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17.习惯成自然。Custom is a second nature. 18.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Deal with a man as he deals with you. 19.血债要用血来还。Debts of blood must be paid in blood. 20.隔行如隔山。Different trades are separated as by mountains. 21.一回生,二回熟。Different the first time, easy the second. 22.早动手,早收获。Early sow, early mow. 23.者千虑,必有一失。Even the wise are not free from error. 24.吃一堑,长一智。Every failure one meets with adds to one's experience. 2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Every man has a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te of his country. 26.每一个人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Every man has the defects of his own virtues. 27.人各有所好。Every man to his taste 28.行行出状元。Every profession produces its own leading authority. 2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Everyone thinks in his way. 30.切莫错过良机。Everything has its time and that time must be watched. 31.凡事总有一个开头。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 32.身教胜于言教。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 33.经验是智慧之母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34.经验是愚者之师。Experience is the teacher of fools. 35.乐极生悲。Extreme joy begets sorrow. 36.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37.心有余而力不足(贪多嚼不烂)。The eye is bigger than the belly. 38.吃一堑,长一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39.人怕出名猪怕壮。Fame portends trouble for men just as fattening does for pigs. 40.少说为佳。Few words are best. 41.寡不敌众。A few are no match for the many. 42.水火无情。Fire and water have no mercy.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360docs.net/doc/1818020719.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最新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 译

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赵万哲 (河南省南理工学院外语系, 473006) 摘要:本文探讨了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指出习语的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矛盾,在充分认识理解习语的形象,喻义,修辞的基础上,体现出民族特色,达到最佳文化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内涵 习语,也称习惯用语 (the idiomatic phrases),它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和短句。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不同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即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1.在翻译中使用归化法处理文化和语言的相通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思想观念都有相似之处。有时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成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通性。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表达方法不谋而合之处就很多,例如,“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an eye for an eye ,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to sit on pinsand needles”如坐

针毡,“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双鸟,“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 ”百川归海而海不盈,等等,我们都可以用归化法,根据其字面意思找到在另一语言中相似或相近的对等习语,比如中文中的“雨后春笋”因英国不产笋,故可借用英语短语like mushroom ,“隔墙有耳”可译为 walls have ears ,“杀鸡取卵”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红运” good luck,“爱屋及乌”love me , love my dog ,“旁敲侧击 beating around the bush等。 2.在翻译中使用异化法处理习语内涵的文化差异性 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习语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该习语承载的文化涵义也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将产生特殊的含义,因此这些习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把原语的“形”和“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即传达原习语的真正文化意境,翻译中的异化法就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不仅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而且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 (1) 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使习语翻译中的异化法成为必然。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的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背景,维妙维肖地传递真实的信息。如,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英语谚语大全(中英互译)

英语谚语大全(中英互译) 本文是关于英语谚语大全(中英互译),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All beginnings are hard. 万事开头难。 2、A book is like a garden carried in the pocket. 书是随时携带的花园。 3、A friend is a second self. 朋友是第二个自我。 4、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 蜡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 5、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而无娱乐会使人愚钝。 6、A good conscience is a continual feast. 白日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7、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 好名誉胜过有财富 8、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 劣工咎器。 9、A snow year, a good year. 瑞雪兆丰年。 10、Act fairly by all men. 一视同仁。 11、A man can die but once. 人生只有一次死。 12、A match will set fire to a large building.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14、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开头不好,结尾必糟。 15、A man can not spin and reel at the same time. 一心不能二用。 16、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 困难和不幸不能使人富有,却能使人聪明。 17、A word to the wise is enough. 聪明人不用细说。 18、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欲善其终 , 必先善其始。 19、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 否极泰来。 20、A body without knowledge is like a house without a foundation. 人无知犹如房屋无基。 22、A door must be either shut or open. 门不关就得开,二者必居其一。 / 非此即彼。 23、A little body often harbors a great soul. 浓缩的都是精品。 24、A man can do no more than he can. 凡事只能量力而行。 25、A little of everything, and nothing at all. 样样皆通,样样稀松。 26、A picture is a poem without words. 画为无言诗。 27、A word spoken cannot be recalled. 一言说出,难以收回。

中国俗语的英文翻译)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water without a source, and a tree wiithout roots 无中生有make/creat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 无风不起浪There are no waves without wind. 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 徇私枉法bend the law for the benefit of relatives or friends 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蓄势而发accumulate strength for a take-off 心想事成May all your wish come true 心照不宣have a tacit understanding; give tacit consent; tacit understanding 先入为主First impressions are firmly entrenched. 先下手为强catch the ball before the bound 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n ant on a hot pan 现身说法warn people by taking oneself as an example 息事宁人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 喜忧参半mingled hope and fear 循序渐进step by step 一路平安,一路顺风speed somebody on their way; speed the parting guest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be strict with oneself and lenient towards others 鱼米之乡a land of milk and honey 有情人终成眷属"Jack shall have Jill, all shall be well." 有钱能使鬼推磨Money makes the mare go. Money talks. 有识之士people of vision 有勇无谋use brawn rather than brain 有缘千里来相会Separated as we are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we come together as if by predestination. 与时俱进advance with times 以人为本people oriented; people foremost 因材施教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to ascend another storey to see a thousand miles further; Ascend further, were you to look farther; Would eye embrace a thousand miles? Go up, one flight."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

英汉互译原理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对同一数字有不同的理解、历史背景、文学典故、宗教信仰等,所以同样字面意义,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而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翻译谚语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仅仅寻求词汇间的对等是不够的。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家们提出了各种主张,虽然这些主张侧重点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以翻译一般有四种方法,第一种直译法,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地方色彩等。因此,为了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中文的谚语则有: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 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shot fromhiding. 第二种是意译法,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这类汉谚如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目录

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摘要】本文从习语的概念开始理解,分析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承载着语言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得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习语是文化的精华,反映国家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 【关键词】习语文化内涵翻译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idioms,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its analysis idiom translation methods, idioms bearing the language culture connotation, has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 kind of any language reflect and its related culture, a national language inevitably will refle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dioms is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reflect the local custom of the buying country, it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bearing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should not just two kinds of language, the more should be a simple conversion cultural exchange. Translation of idiom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se years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ioms of mistakes is caused by cultural factors. Culture affects all aspects of the idioms, not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not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中英互译名人名言

中英互译名人名言 1.The first step is as good as half over. 2.第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 3.You never know your luck. 4.命运好坏不由己。 5.Sow nothing, reap nothing. 6.春不播,秋不收。 7.The wealth of the mind is the only wealth. 8.精神的财富是唯一的财富。 9.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 10.人不可貌相。 11.Clothes do not make the man. 12.人不在衣装。 13.To be both a speaker of words and a doer of deeds. 14.既当演说家,又做实干家。 15.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16.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品。 17.Bad times make a good man. 18.艰难困苦出能人。 19.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20.求知无坦途。 21.Doubt is the key to knowledge. 22.怀疑是知识的钥匙。 23.Sharp tools make good work.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5.Wasting time is robbing oneself. 26.浪费时间就是掠夺自己。 27.Nurture passes nature. 28.教养胜过天性。 29.There is no garden without its weeds. 30.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31.A man is only as good as what he loves. 32.一个人要用他所爱的东西有多好来衡量。 33.Wealth is the test of a man's character. 34.财富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 35.The best hearts are always the bravest. 36.心灵最高尚的人,也总是最勇敢的人。 37.Courtesy is the inseparable companion of virtue. 38.礼貌和美貌是分不开的伴侣。 39.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 40.生活要朴素,情操要高尚。 4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 42.精益求精,善益求善。 43.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44.诚实为上策。 45.Gratitude is the sign of noble souls. 46.感恩是精神高尚的标志。 47.Politeness costs nothing and gains everyth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