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怎样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怎样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蒙山县新圩镇党委书记梁威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到实处,抓出成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五个方面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农村经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

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各村建设规划大多数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五中全会里指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县、镇政府理应切实担负起责任,以建制镇和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村镇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之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例如,在农村中多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村民”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

四、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创新管理机制

民主是管理机制的灵魂。在广大农村,更应以民主作为建立新的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制度保障。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民自治机制,同时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

五、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者也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整体的建设方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要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思想教育,加强科学技能,提高农民的素质,把农民真正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党委和政府作为主导机构,既要从政治上和政策上继续给农民吃“定心丸”,更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农民吃“健身丸”。一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山林承包的合法权益,必须调整的也应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留转;要重视保护耕地,尤其要重视保护基本农田,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党委和政府要增力。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把农民受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如六改(改房、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环境)普及通组公路作为工作着力点,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三是新农村

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作为党中央和政府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党委必须找准自己工作切入点,组织干部,特别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加大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寻找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子;二是建立新农村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好新农村示范点,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起到示范作用,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样板;三是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民本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全面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一方面,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就是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全面的。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就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改善、经济福利的增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3、协调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 5、统筹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须从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机构,抽调人员专门负责日常工作。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把建设新农村的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交通、通讯、电力、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具体问题上,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讯网络等手段,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形成人人都关心、关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氛围。 第二,狠抓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进一步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大对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二是扩大农技推广效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面,达到让农民通过科技致富增收。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无公害蔬菜“绿色通道”网络,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第三,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和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方式,发展区域性特色产品和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值增效。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充分发挥农民培训中心和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因地制宜,改变过去扶贫开发撒糊椒的做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扶贫。 第四,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下大力度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优先解决高度缺水、饮用污染水村寨的人畜饮水问题。进一步抓好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工作,全力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搞好村庄规划。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新建、扩建、改建措施,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杜绝大拆大建,加重农民负担,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中心城区发展的投入,扩大城市规模,有效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转移农村人口,促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互动,城乡相互支持发展。五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大拆大建”,但新农村规划的

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规范

蒲城县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规范 一、值班制度 1、值班时间为当日8时至次日8时止。 2、值班日的调整必须报告有关领导。 3、值班时间内必须坚守岗位。 4、做好院内安全保卫工作。 5、接到农机事故报案,必须填写好报案记录并迅速组织人员赴事故现场。 二、安全宣传制度 1、始终贯彻“宣传领先、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2、以《条例》、《办法》为重点,结合安全常识和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宣传,达到依法治机的目的。 3、积极组织安全宣传,收集培训资料(稿件、资料、图片)。 4、常年举办各种活动,及时宣传上级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 三、安全巡查制度 1、安全巡查时要着装整齐、亮证执法、礼貌待人,对违规者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 2、安全巡查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3、认真做好安全巡查登记。 4、罚款时应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并做好执法

文书,及时将罚没款上缴财务。 5、扣押有关证件、车辆必须开具扣押凭证,对所扣证照需要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或损坏。 6、严禁单独执法,执法过程必须2人以上。 四、服务承诺 1、实行首问负责制,坚持热情接待,文明礼貌,有问必答,服务周到。 2、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尽职尽责,不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自觉抵制各类腐败现象,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坚持按政策规定办事,依法行政,坚持原则,竭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4、坚持执证上岗,亮证执法。 五、文明优质服务“五个一” 一张笑脸相迎;一条凳子请坐;一杯热茶暖心;一个明确答复;一句祝福相送。 六、优质服务“五个办” 当天事当天办;紧急事立即办;复杂事协调办;份外事协助办;所有事依法办。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记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记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班级:103班姓名:沈云学号:10211313 阅读了胡锦涛同志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的感触颇深。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中心,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仅仅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会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因此,既要抓好经济建设不放松,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我国的全方面发展。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全面发展。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一直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开行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走出去”业务的开展,是保持我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大学生的先进性,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事。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 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 反对了形而上学。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 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知识点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首先,在经济方面。拿我们村来说,新建了养猪场,这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供了一些 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同时新收的粮食也可以就近 卖给他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邻村新设了集市,方便了人们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蔬菜瓜果 的购买,同时我们可以把家里一些东西拿去卖;近几年来,村里鼓励家庭妇女可以在家养兔子, 成本不是很高,这又给人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社会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

建好农村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

建好农村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 潘静 〔内容摘要〕建设农村公路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交通建设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十五”时期是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黄金时期,五年累计投资2.8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580公里。特别是自2003年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以来,六盘水市紧紧抓住上级给予资金扶持的大好机遇: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近15000万元,自筹资金10000万元;三年完成通乡油路11条306公里,完成投资1.4亿元,新沟通油路乡镇18个;完成通村公路2603.3公里,完成直接投资1.1亿元,新沟通303个行政村。到2005年底,全市有68个乡镇通油路,通乡油路率达70%,1309个行政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率达74.6%。 虽然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抗灾能力弱,公路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距离。二是原有公路建设标准低、病害多、路况差、使用周期短。由于受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山区公路病害多,原有许多农村公路是靠以工代赈和交通扶贫等少量资金投入,以民工建勤的方式修建的,公路基础起点低,桥涵和防护工程严重不足,不少公路遭受滑坡、水毁、坡面坍塌、翻浆等侵害比较严重。加之养护资金不足,病害得不到彻底根治,对车辆正常通行造成较大影响。三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养护费用严重不足,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显突出,严重制约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重建轻养”较严重,现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四是建设资金短缺。尽管国家和省给予了很大支持,市、县两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六盘水市的公路整体水平低,公路建设投资巨大,干线公路和区域路网公路建设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能够用于农村建设和改造的资金显得不足。五是便利、快捷、舒适、安全的农村客运体系还未形成,“路、运、站”一体化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新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当前,六盘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抢抓机遇,统筹规划,全面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此,笔者认为“十一五”时期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十一五”期间,虽然国债资金继续淡出,但中央国债仍将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有较大增量的投入,其中投资1000亿元实施通乡油路工程,投资400—500亿元实施通村公路。六盘水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五年规划,建设通乡油路25条765公里,至“十一五”末期达1500公里,力争2008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新改建通村公路2500公里,“十一五”末村公路里程达6000公里,力争2008年实现村村通公路,有条件的村通油路。 二、扎实开展前期工作,确保工程取得实效。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效。与重点公路项目相比,农村公路的等级低,技术含量并不高,要求相对简单,但涵盖范围广,建设条件、建设标准和规模千差万别,因此,加强前期工作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交通部门要根据已制定的《六盘水市“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扎实开展前期工作,对项目的路线方案、技术标准和造价等充分论证,确保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本质要求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总结近几年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又有了一些新体会,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深刻认识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的问题,为我们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时代旗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

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 五、精神实质 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 六、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状况,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得到保障。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欠缺,社会事业的不足,收入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带来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

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具体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标签:新农村建设 1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地方特色培育区域性农业,依靠特色农业带动增收。如,广西等省(区)就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糖料蔗、水果、蔬菜、生猪、家禽等一批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以优质谷为代表的粮食产业,以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香料、花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产业,以草食动物、牛奶业、优势水产品为代表的水产畜牧业。二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推进农村劳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拓展向其它沿海发达省市劳务输出规模,拓宽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开拓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劳动力就业市场。 2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一是规划为先。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二是实事求是。要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村镇规划。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规划和建设力度,实施乡村整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 3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改善广西的农村公共事业,增强广西发展的后劲。四是加快完善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4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和意义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和意义 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前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日益增多的我国人口与日益减少的可耕地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的大生产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矛盾; 传统的的农产品生产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的矛盾;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农民文化水平低与农业高科技推广的矛盾; 农产品市场体系水平低与加快商品流通的矛盾等。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重点工作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8.支持农民建房; 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XX年,80万人 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XX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

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XX年以来着手开发 农业旅游,XX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 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XX年全国旅游的主题 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 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

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3-08-23T17:46:47.077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7期供稿作者:段先平[导读]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段先平/中共邢台县委党校 【摘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切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一、当前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没在要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名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训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到改善,但总体上来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在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府文化职能缺位,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宣传滞后,一些农村的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都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描写农村生活、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少。电视节目繁多,但真正关注农业技术、农业法规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少;出版社“三农”图书积压,但是农民很难看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理论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书籍。农村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太少,加之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习惯趁虚而入。此外,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农村教育落后,不仅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引发了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陈旧,同时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三、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新农村公益性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做到公共文化服务不“缺位”。 (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农民群众在收听、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电视广播节目。第二,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模式、新方法。第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会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二是紧密结合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多读书、多用书、学文化、学技能。三是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如应运而生的:“农村文化大院”、“农村电影个人”、“业余剧团”、“农家书屋”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依托。近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农村产业文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找到一条宝贵途径。 (四)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解决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满足农村文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推动农村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参考书献】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