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军89师266团20军后勤部担架团20军58师173团

30军89师266团20军后勤部担架团20军58师173团
30军89师266团20军后勤部担架团20军58师173团

30军89师266团、20军后勤部担架团、20军58师173

30军89师266团、20军后勤部担架团、20军58师173团266团团直改为20军后勤部担架团机构,30军89

师265团2营、266团、20军58师173团

第266团——原12纵队35旅104团(原1945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2团)

第89师266团——咸兴整编时,该团机关改为第20军后勤部担架团机构,部队分散补入20军第58、59师。1951年11至12月,担架团撤销。

徐化民,原为89师266团政治处主任,是我同乡龙庙人张春礼,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泥龙乡20军89师266团89

师266团9连张玉信,贵州省尨里,89师266团9连,

30军89师265团2营、266团、20军58师173团、4787部队

杨锦,1924年11月出生,安徽省寿县杨家庙镇,1940年11月入伍,历任江苏省盐城县新四军抗大五分校第一期学员,江苏省盐城县淮海区党委淮建工作队队员,江苏省淮阴县五区乡政治指导员、区委会工作队兼三乡防主任兼政治指导员,江苏省淮海区淮阴县宋集乡大队政治指导员,江苏省淮海军分区淮阴独立营组织干事,江苏省淮海军分区一团政治处组

织干事,华中10旅28团团直副政治教导员、2营副政治教导员,华东12纵103团1营政治教导员,30军89师265团2营营长,266团副参谋长、参谋长,20军教导团副教育长,志愿军20军58师173团参谋长,20军58师战车团副团长,军委装甲兵第一坦克学校1营学员,63军188师坦克自行火炮393团团长,188师副参谋长;河北独立一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北京军区守备第七师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参加了淮阴周庄伏击站。解放战争时期,他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解放盐城战斗,第二次盐南战役、黄巷战斗、淮海战役、李庄战斗、参加了解放百龙港战斗、王家弯战斗和高桥战斗。在淮海战役中光荣负伤,在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高桥战斗中担任营长,指挥部队较好的完成突破任务,打垮了敌陆海空坦克联合7次反扑,顽强地坚守师前沿阵地,被89师党委记三等功一次,建国后,他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期间,发挥我军政治优势,教育部队遵守纪律,爱护老百姓和人民军团结协作,为抗美援朝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赴朝归国后,他入校深造,他珍惜机会,虚心求教,成绩优良。

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是1966年组建的,组建地点在沧州市,开始叫做“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第二师在天津)。

一位网友在我撰写的《独立师战友通信录前言》博客上留言

道:这个师的基础很好。1966年7月总参下令由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2、3、4、5、6团和独立步兵连组建河北省军区独立步兵第1师。这六个独立步兵团在1964年年底开始组建,来源都是野战师的营、连,基础很好,如陆军第28、63、74、107、187、193、194、197师等。

1968年,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移调山西省太原市,改称“山西省军区独立师”,至此,“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也便改称“河北省军区独立师”了。

我是1970年11月23日被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副师长辛长孝钦定后参军入伍到该师的,最初在该师步兵第一团度过了新兵连生活;1971年3月8日,新兵下连又被新兵营营长(实际为8连连长)杨庆锁钦点随他到三营八连(当时在河北保定从事军工生产任务);于当年4月27日被调到师司令部军务科打字室当打字员。那时,建师的第一任师长杨玉明刚升迁到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不久,45岁的杨锦由副师长晋升为师长。

用我的老科长张胜发2000年对我说的:“杨师长是位大军区首长的料儿。”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后来官运很不顺,在师长的位置干了十几年,到1985年离休。他培养起来的干部却非常提气,有很多后来都晋升为军和大军区的领导,像前面提到的被报道一团五连指导员黄建国现为北京军区副政委、中将;曾任湖北省军区政委石宝华少将,山西省军区副司令

员张发少将、政治部主任黄献军少将等。其他晋升为师团干部的就数不胜数了。

第一件是1978年,我因为一起冤案被以“下连当兵”的名义于5月份下放到步兵第五团一营二连参加种稻田的生产劳动(这事我不知道杨师长是否了解真相),但他11月份到这个团考察工作时,随行的一位副科长向他说情想直接将我带回师机关,他当时点头同意了。当向政治部领导通告此事时,他们还以“部党委没研究”为理由拒绝我回去,可是因为有了

杨师长的“上方宝剑”,他们不得不默许。当我乘坐副师长刘

国桢的车回到师机关后,一位政治部副主任对我显得格外殷勤,又说给我提职,又说给我生活补助。言外之意,就是不要让我在杨师长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可见他们对杨师长的惧怕。当时这两件事情确实落实了。附带一句:在我离开独立师政治部时,我要求当时的宣传科长(后转业到人民日报社任办公厅主任)向我出示被怀疑是我写的匿名告状信时,我将写此信的人同时写给我的信封、信瓤找出,一同向科长展示,两封信系同一字迹、同一墨水颜色,证明他们怀疑错了。第一次是1987年夏天,我到北京军区办事,一天晚上在85楼招待所食堂吃饭时,意外地见到了杨师长,那是他离休后第一次到承德围场度假回来路经北京,还有他的夫人陈林宜。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中旬,当时任保定市人大副主任的张胜发(我在独立师当打字员时的军务科长,后任张家口军分

区副司令员,转业回保定后曾任常务副市长)给我打电话,说杨师长夫妻俩要从石家庄到保定来,邀请北京、石家庄等地几位在独立师工作过的老部下奉陪。我接到电话后心情非常激动,马上向上级请假,第二天就带车赶往保定,住在了保定军分区招待所(当时的保定军分区司令员李德兴也是独立师一团出去的)。这一次,我和杨师长有了亲密接触,陪他一起游览了直隶总督府和满城汉墓。乘坐缆车时,我陪同他同坐一车,就我两个人啊;我的女儿(当时在河北大学上学)陪杨师长的夫人同坐一车。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和杨师长有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在宾馆,我还特意让他给我题写了“难忘河北独立师”的字,并和他一起合影留念。我一直将这张照片和题词视为珍宝,保存在我的身边。

杨师长是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军人。1966年河北省军区作为地方部队,要新组建一个独立师,编号为4787部队。从北京军区几个下属野战部队抽调了些干部。杨师长当年是从24军抽调过来任师参谋长的,我父亲是从21军抽调过来的。也因此我们全家从山西大同举迁到河北。那个时候我才有10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