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F7.4-03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HSF7.4-03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HSF7.4-03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修订页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0目的:

对本公司供方(含供应商、外包商)在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有害物质对产品污染的环节进行识别、评价、控制以确保有害物质的减免和消除。

2.0范围:

适用于为公司提供采购服务过程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3.0定义:

3.1污染源:造成HSF产品不符合HSF要求的有害物质或环节。

3.2 HSF控制计划:在产品实现全过程对HSF产品控制方法的策划。

4.0权责:

4.1 各部门推行委员: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识别、评价、登录及管理。

4.2物控部:

4.2.1将有害物质风险评估通知相关供方;

4.2.2督促相关供方进行改善。

4.3工程部:

4.3.1产品实现全过程HSF控制计划实施标准的确定。

4.4副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

4.4.1有害物质污染源的审核及批准。

5.0程序:

5.1有害物质的确定:依据《环境物质管理技术标准》控制的有害物质类别及限量要求。

5.2有害物质风险识别时机

5.2.1新供方纳入《合格供应商一览表》之前;

5.2.2每年一次例行的全面评价 (一般在供方年度评审之后的一个月内)。

5.3有害物质风险评价项目

5.3.1材料/部件/活动本身的特性;

5.3.2供方评价的结果;

5.3.3有害物质检测结果;

5.3.4有害物质检测报告的来源;

5.3.5与以往HSF不合格的关联性。

5.4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成员

5.4.1材料/部件/活动本身的特性: 工程部

5.4.2有害物质检测结果: 品保部

5.4.3有害物质检测报告的来源: 工程部、品保部

5.4.4供方评价的结果: 物控部、品保部、工程部

5.4.5与以往HSF不合格的关联性: 品保部

5.4.6审核: HSF副管理者代表

5.4.7核准:HSF管理者代表

5.5有害物质风险评价的准则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5.5.2供方评价的结果: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5.6风险级别判定说明

在风险评估项目中,因部件/材料/活动项目为固有的特性,所以依据项目评估的等级风险相对应的控制方法实施控制;其它评估项目任何一项评估为“高”时,则风险级别必须为“高”,从而依据评价准则中对应的控制方法实施控制。

5.7有害物质风险评价的登录

5.7.1各部门将有害物质风险评价的结果记录在《有害物质风险评估表》,交HSF副管理者代

表审核,HSF管理者代表批准。

5.7.2核准后的《有害物质风险评价表》原稿保留物控部, 副本发放到工程部、品保部等其

它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5.8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5.8.1 物控部根据《有害物质风险评估表》确定对供方的控制方法,制定《供方改善/消减

计划》,并由HSF副管理者代表审核,HSF管理者代表批准。

5.8.2 物控部将《供方改善/消减计划》通知相关供方使其明确了解本公司的HSF要求,并要

求供方确定改善日期后回复,以便督促其采取改善措施。

5.8.3根据《供方改善/消减计划》供方回复的日期,物控部、工程部、品保部确认改善完成

状况,必要时,依据《采购控制程序》对供方现场进行评估。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5.8.4经过评估确认合格后将进行正式交易,不合格将取消交易资格。

5.9 HSF控制计划的制定

工程部组织生产部门、品保部、物控部负责人员根据本公司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分析每个

过程针对有害物质需要的控制项目、规格要求、作业标准、设备工具、控制责任人、检测

仪器、检查标准、检测记录及关联文件制定于《QC工程图》中,作为产品实现全过程有

害物质控制的实施标准。

5.10有害物质污染源的修订

《有害物质风险评估表》应保持其适用性,如发生5.2情况时应进行修订,以保证产品实现过程有害物质控制的有效性。

6.0 注意事项

7.0 相关文件

7.1YM/HSFWI-M0-01《环境物质管理技术标准》

7.2 YM/QHSFP7.4-01《采购控制程序》

7.3 YM/QHSFP7.4-02《外包控制程序》

7.3《QC工程图》

8.0 相关记录

8.1 FM-B1-02《合格供应商一览表》

8.2 FM-B1-04《有害物质风险评估表》

8.3 FM-B1-05《供方改善/消减计划》

公司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文档序号:XXGS-AQSC-001 文档编号:AQSC-20XX-001 XXX(单位)公司 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充分识别与评价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在出现新问题时能及时更新控制,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达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特制订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 职责与分工 3.1 主管部门:安全管理检查小组。 3.2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组织并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部门的具体实施。 3.3 相关部门:生产部负责组织实施本系统内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各部门、分厂负责本部门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4 内容与要求 4.1 术语 4.1.1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1.2 风险: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4.2 公司组织以总经理为组长、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分厂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代表为组员的风险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全公司范围的风险评价及控制工作。 4.3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范围包括公司进行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和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应为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建立运行控制和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4.4 辨识危害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危害。 4.4.1 三种状态:包括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连续生产过程,属正常状态。生产的开始和临近结束时,危害与正常状态有较大的不同,属异常状态。紧急状态则是火灾、大风、暴雨、风暴等情况,对可预见的紧急状态,应有相应的计划、措施,以保证其影响最小化。 4.4.2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辨识危险时应在对现有的危害进行充分考虑的同时,也要看到以往遗留的风险以及策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应在尽可能全面地考虑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使风险得到控制。 4.4.3 七种危害类型: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有害物质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建立、实施和保持有害物质管理体系,预防受限制或禁用物质在进料、生产用物料、半成品、成品和制造过程中的使用并符合相关法规及顾客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生产制造、包装、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有害物质及高度关注物质管理,确保满足相关法规、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 3. 职责 3.1 公司技术部负责收集最新的REACH法规要求,负责监督各职能单位对有害物质控制的相关工作的完成进度;并牵头组织编制相关标准、通知及相关整改文件。 3.2 公司品保部负责制订《有害物质清单》,负责组织相关单位或人员进行有害物质控制要求的相关培训,负责对所有外购物料进行相应的禁用限用物质符合性抽查,对生产过程进行检验,控制有害物质的混入。 3.3 销售部负责及时提供外部市场的最新信息及要求,负责在客户化文件中明确相关限用物质要求。 3.4 供应部负责寻找符合无有害物质要求的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并负责与其签订相关合作事宜的协议,负责在与供应商的协议中签订有关满足有害物质要求的控制条款,负责对物料供方进行相关的监督及考核。 3.5 生产部负责对有害物质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总体安排及协同,负责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控制。 3.6 原材料库负责对有控制要求的禁用限用物质的物料及时和正确接收、入库、发放。 5. 内容 5.1 有害物质及绿色标识的识别与确定。 5.1.1 销售部接到顾客新产品的开发要求时,将信息反馈至技术部,通知其对新产品项目策划,技术部应识别并确定顾客要求的产品环境禁用限用物质要求及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适当时,包含公司自身策划要求的禁用限用物质要求。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把顾客要求传达到相关部门。 5.1.2 对产品要求进行评审时,销售部应组织技术、品保、采购、生产等部门进行评审,并对产品中使用的禁用限用物质和生产中可能的禁用限用物质的使用和交叉污染情况及过程控制信息与顾客进行沟通。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序 ()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 二、范围 三、职责 HSE管理者代表: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直接负责,确定及审批管理程序、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结果。 安全环保部门和HSE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控制和更新。省公司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编制发布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对全省工作进行指导,负责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的识别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的分析和认证。各市地分公司的安全环保部门及HSE管理人员负责本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它各部门:参与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所有员工:接受安全环保部门组织的培训,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四、定义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五、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流程,参照附录1,具体步骤概括如下: 1、成立评估小组 省、市、县公司及所属部门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估小组,所有评估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与危害的确定。 2、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 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用、采购、销售、产品、储运、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重要危害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评估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按装置、设备、设施; ——按作业任务。 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

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程序文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程序 一、目的 为了正确地进行本公司所有在生产、办公和生活活动中的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确定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中城投集团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特制定本程序。 二、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施工(生产)活动及生活、办公区域及有关的相关方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三、职责 (一) 本程序主管领导为总工程师,主控部门为工程部/生产安全部,相关部门为各部门、分公司/项目经理部。 (二)总工程师负责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的组织领导工作。 (三) 生产安全部具体负责组织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的实施 工作。 <四> 各相关部门/项日经理部参与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控制和策划工作。四、程序 (一) 公司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I.公司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指施由总工程师领导,工租都项目经 理负责自织。由生产安全部、综合部、预算合同部、财务部、项目部等部的 业技术人员和员工代表参加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策划。

2.项日经理部由项目经理组织进行项目经理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 施策划,其成员由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工长、机管员、材料员、质检员等有 关人员参加。 (二) 危险源辨识的职责划分及流程: ..工程部/生产安全部负责基础施工、模板工程、脚手架、“三宝、四口”、“临边防护”、施工临时用电、施工机具、消防、易燃气体等运行活动中及职业病 的危险源辩识的指导、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的管理工作。 2.预算合同部负责物资采购活动川有毒有害物资采购、运输、贮存过程危险源 辩识的指导、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控制指施的管理工作。 3.技术质量部负责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及施工技术措施等危 险源的辨识、评价利确定控制措施;。 4.办公室负贵办公区、生活区及公司总部办公区域的危险源辨识的指导、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沲工作; 5.项月经理部对所属施1现场(生产) 作业活动、生活区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 风险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评价,评价山币大风险因素,由项目经 理审核,上报公司批准。 6.生产“安全部对公司总部洲识的危险源和项片经理部上报的危险源、重大风险因素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出公司重大风险因素。 (三) 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的泸围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日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的总目的在下,认

有害物质控制管理程序

有害物质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对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管控,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法律,法规及客户的环保要求. 2、范围: 公司内部及所有供应商(含外包商)所属原物料,制程管制及新产品等均纳入本程序管理 3、职责: 采购部: 要求供应商提交原材料和部品及辅助材料的环境管理物质资料(成分表或SGS DATA),并签订《环境关联物质不使用证明书》。 营业部: 了解客户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要求,并传递给品管部。 品管部: 样品、量产品有关环境管理物质资料的作成及提出,供应商来料环境有害物质含有的检测。 生产部/仓库部: 购入品、在制品追踪,确认,检查,标识及区分。 4、定义: SGS DATA:SGS检测机关所做的有关环境有害物质的测试报告。 成分表(材质证明书)MSDS:零部件材质中所含化学物质的组成比率,使用范围,安全因素,防护措施等,包括化学品、纸张及金属材质等。 5、内容: 测定对象及规格测定对象品中所包含的环境有害物质含量值参见《环境物质管理规程》 新样品提出 营业部识别出客户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要求,将客户的要求或执行之标准传递给技术部,技术部打样时则按客户要求之内容进行打样,打样完成后,由技术部制 定《样本确认书》《检查记录表》,并将所有原材料、辅助材料之SGS REPORT 、成分表,COPY 一份作为附件,附至《样本确认书》后面。 采购部对所有供应商按照《供应商管理程序》内之相关环境管理物质的要求进

行对供应商品的控制,评估合格之供应商并签订《环境有害物质不使用证明书》,并列入《合格环保供应商名录》中。 供应商提供之样品,必须附有环境管理物质的检测报告资料,由采购部进行样品的验证,确定是否符合环境管理物质的要求,当符合要求时则验证成功,不符合要求时则要求供应商进行改善或重新送样确认,或寻找其它供应商。 所有的供应商提供的环境物质管理文件按《文件管理程序》之外来文件之控制流程编号盖章。并分发之采购,品质等相关部门。 本公司采购之原材料 品管部应当对供应商提供的SGS报告之检测数据进行确认,若上述数据与公司规定标准不相符时,要求供应商进行改善并重新作成,合格后将SGS检测报告、成分分析表归档保存。 采购部必须要求供应商在材料之构成、生产场所、配料及方法变更时重新提出材料成分表或SGS DATA。IQC在检测原材料时应确认每批材料之SGS报告,材料成分表,不使用证明书等文件。若无此报告则IQC拒绝收料。 采购、品管部必须对供应商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环境物质管理方面的评核,评核的方式按照《供应商管理程序》的相关要求进行。 标识及鉴别管理 供应商每批送货时,经确认无误之环保原材料(包括辅助材料)均按照昶煌公司提供之环保标签,贴在指定的位置,其它标示则按《标示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进行标示,并于指定位置存放。 仓库对其合格的产品进行先入先出的识别管理。 成品标示则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如果客户无要求则在外箱的产品标签的右上角位置贴上“环保”标签。 变更管理: 向客户提交 若公司生产的产品材料之构成、生产场所、配料及方法变更时,需向客户提交》《样本确认书》等文件重新承认,交客户确认承认OK并签回后方可进行生产,同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 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

HSF7.4-03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修订页

文件标题: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0目的: 对本公司供方(含供应商、外包商)在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有害物质对产品污染的环节进行识别、评价、控制以确保有害物质的减免和消除。 2.0范围: 适用于为公司提供采购服务过程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3.0定义: 3.1污染源:造成HSF产品不符合HSF要求的有害物质或环节。 3.2 HSF控制计划:在产品实现全过程对HSF产品控制方法的策划。 4.0权责: 4.1 各部门推行委员: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识别、评价、登录及管理。 4.2物控部: 4.2.1将有害物质风险评估通知相关供方; 4.2.2督促相关供方进行改善。 4.3工程部: 4.3.1产品实现全过程HSF控制计划实施标准的确定。 4.4副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 4.4.1有害物质污染源的审核及批准。 5.0程序: 5.1有害物质的确定:依据《环境物质管理技术标准》控制的有害物质类别及限量要求。 5.2有害物质风险识别时机 5.2.1新供方纳入《合格供应商一览表》之前; 5.2.2每年一次例行的全面评价 (一般在供方年度评审之后的一个月内)。 5.3有害物质风险评价项目 5.3.1材料/部件/活动本身的特性; 5.3.2供方评价的结果; 5.3.3有害物质检测结果; 5.3.4有害物质检测报告的来源; 5.3.5与以往HSF不合格的关联性。 5.4有害物质风险评价成员 5.4.1材料/部件/活动本身的特性: 工程部 5.4.2有害物质检测结果: 品保部 5.4.3有害物质检测报告的来源: 工程部、品保部 5.4.4供方评价的结果: 物控部、品保部、工程部 5.4.5与以往HSF不合格的关联性: 品保部 5.4.6审核: HSF副管理者代表 5.4.7核准:HSF管理者代表 5.5有害物质风险评价的准则

《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

BY/CX-32-2015 A/0 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 (第A版) 程序控制状态:受控■非受控□ 受控章: 发放编号: 总页数: 7 页(含封面)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上海XXXX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3年9月20日修改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2013年9月20日

修改记录表

1.目的 对于本公司检验检测活动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风险的评价与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活动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 3.1.1 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实施工作; 3.1.2 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审批重大的风险清单; 4. 工作程序 4.1 风险管理流程图 可接受不可接受

4.2 风险识别 4.2.1 对于风险的识别需要本公司所有人员参与,根据质量管理的要求,对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和其它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 4.2.2 检测前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a)合同评审的风险:①检测标准/方法不适用与检测样品;②检测标准/方法不能满足客户需求;③检测委托单一般内容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④检测委托单遗漏相关责任人员的签名等风险。 b)样品风险:①检测样品信息与检测委托单不符;②样品保存条件不符等风险。 c)信息保密风险:①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等风险。 d)沟通风险:①未能将客户的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给相关人员等风险。 e)其它风险:①对客户或公司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4.2.3 检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a)人员风险:①检测人员资质不足;②人员不具备检测能力等风险。 b)仪器设备风险:①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性能异常;②未定期校准或核查;③没有使用和维护记录;④无状态标识管理;⑤设备档案记录不完整等风险。 c)试剂耗材风险:①使用未进行符合性验证的试剂耗材;②使用过期、失效的试剂/耗材;③使用无证标准物质;④没有标准溶液配制记录;⑤没有安全使用及管理试剂耗材等风险。 d)检测方法风险:①未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②未识别样品基质对检测方法带来的干扰; ③检测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质量控制或质量控制不全等风险。 e)环境风险:①未对检测环境进行有效监控;②检测环境条件与检测要求不符等风险。f)安全风险:①未识别不同检测工作的性质、地点、检测方式导致的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比如化学品、玻璃器皿、电、火、高低温、粉尘、噪音、爆炸等方面的风险)②操作有毒有害试剂检测项目时未佩戴防护用具;③未按要求处理废弃物等风险。g)信息保密风险: ①在检测过程中对于客户资料、样品、数据结果等信息的泄露;②对公司内部文件、检测方法信息泄露等风险。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新版)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42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新版) 1.目的: 为了控制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或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降低风险发生,提高质量意识,特制定此程序 2.范围: 本公司生产制造中来料,半成品加工,成品组装,包装等所有环节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或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的过程、场所,工作环节均属之。 3.权责: 行政处:负责对工作环境,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制造处:负责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制造处:负责原物料和产品维护方面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4.作业内容 4.1产品风险评价准则 4.1.1风险严重度评价准则 4.2产品风险发生频度评价准则: 4.3产品风险探测度评价准则: 4.4产品风险顺序数计算方法 4.4.1风险顺序数(RPN)=风险严重度(S),频度(O)和探测度(D)的乘积。 4.4.2当S≥7且RPN≥60时,视为紧急状态,必须采取改进措施。 4.4.3当S<7且RPN≥100时,视为紧急状态,必须采取改进措施。 5.0评估作业程序

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X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X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X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X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X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X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X。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X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风险评估及控制管理程序

神华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HTD SC-FX-2B02—2008 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 2009-10-14发布2009-10-14实施 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发布

控制页目录 1、《制度发布审批表》 2、《制度评审表》 3、《文件控制表》 4、《制度控制表》 5、《关键内容》 6、《制度在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分发控制表 发文范围:(共26份)所属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控制等级□绝密■机密□秘密□内部资料□公开资料发文份数发文份数发文份数总经理1总经理工作部1燃料部1党委书记1企业文化部1计划管理组1筹建处主任0人力资源部1工程部1经营副总经理0财务产权部1计划部1生产副总经理1经营管理部1物资部1基建副总经理0生产技术部1生产准备部1总工程师1安健环部1珠三角电力1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 1供应部1鑫元实业公司1工会主席 总经理助理3发电运行部1 筹建处主任助理0设备维护部1

版本编号签发 日期 下次复 核日期 编写人 一级 评审 二级 评审 三级 评审 批准人 有否 修订 A2009-102010-10乔向镇吴锦江 鲍英智 王明喜 吕泽林 曹建军 凡明峰 王宏杰 韩敏 莫剑 李坚 梅剑云 白云学 杨建兴 高春富 魏凤文 陆成骏 杨远忠 韩敦伟 林彦君 王春光 王向前 孙月无 修订内容: 本制度监督实施及完善负责人本制度监督实施及完善执行人职务:安健环部经理职务:安健环部风险主管 签字:高春富签字:乔向镇

关键内容 1、明确了各级人员风险辩识与评估的职责。 2、明确了风险评估的范围。 3、明确了风险辨识、评估、控制的方法。 4、明确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流程。

潜在风险评估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从中评价出重要危害因素,为建立社会责任目标,实施运行控制和改善安全卫生行为提供依据。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及相关方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 3、术语 危害因素: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产品安全、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影响因素。 4、职责 4.1部门负责辨识和评价本部门的危险因素。 4.2生产部负责辨识和评价相关方的危险因素。 4.3生产部负责危险因素的汇总、审核,组织评价和确定重要危险因素。各部门协助。 4.4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危险因素评价结果的审批。 5、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1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5.1.1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范围分两大部门: ①公司内部:即公司各部门自身的日常办公活动以及行政管理活动范围。 ②相关方:即公司对行政管辖区域内建筑施工或供应商可望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服务范围。 5.1.2各部门首先应按照本程序的内容和要求,分别识别出内部自身的和对口业务相关方的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并加以判断,评价出具有重大危害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危害影响的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应分别填写在《危害源识别与风险评估表》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递交生产部。 5.1.3生产部对各部门交送的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加以补充,将最终整理出的结果填写《危害源识别与风险评估表》,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5.1.4各部门将本部门确认后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清单留存一份,向本部门的员工进行宣传,以便明确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 5.1.5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第年进行一次,由生产部组织进行。 5.1.6各部门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重新辨识与评价环境因素,及时更新: ①相关的管理或服务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 ②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修订或废除。 ③本公司的发展规划作调整或开发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④定期测量结果发生变化。 ⑤材料、设施或设备发生变更。 ⑥发生了紧急情况或安全事故。 ⑦相关方有建议或抱怨。

(完整版)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对公司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提供过程所涉及相关人员的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及所有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并进行风险分级,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并及时更新,以便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活动。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负责审批公司重点危险源清单。 3.2 行政综合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识别公司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登记表》,并负责《重点危险源清单》的建立和控制。 4.工作程序 4.1 选择活动、产品或服务 根据本公司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活动、服务。 a) 物资采购、贮存; b) 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保养; c) 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过程(包含商业综合体运营、保洁绿化、秩序维护、工程、客服、办公); d)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 e) 各项制度(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f) 潜在紧急情况和其它辅助活动。 4.2 识别活动、服务中的危险源。 公司依据活动或服务的范围、性质和时间安排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通过评价,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建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和《重点危险源清单》。 4.2.1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等方法。 4.2.2 危险源辨识评价时需考虑的方面 a) 所有进入物业管辖范围内人员的活动(常规或非常规); b) 物业管辖范围场所的地理位置及环境、设施;

c) 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d) 企业原有经验及控制方法,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e) 绩效监视和测量的手段; 风险因素的考虑还应包括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 异常、紧急)和七个方面(机械性能、电能、势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 和人机工程因素)。 4.3 危险源类别及其作用 4.3.1 危险源类别 危险源就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指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4.3.2 一起事故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它们分别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程度。 4.4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分为以下类别: A、物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a)设备设施的缺陷b)防护缺陷c)电危害d)噪音危害e)振动危害f)电磁辐射g)运动物危害h)明火i)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j)造成冻伤的底温物质k)粉尘与气溶胶l)作业环境不良m)信号缺陷n)标志缺陷o)其他 B、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 a)易燃易爆性物质b)自然性物质c)有毒物质d)腐蚀性物质e)其他 C、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 a)治病微生物b)传染病媒介c)致害性动物d)致害性植物 D、心理性、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a)负荷超限,包括:体力、听力、视力等 b)健康状况异常 c)心理异常,包括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 d)辨识功能缺陷:感觉延迟、辨识缺陷

潜在危害风险评估程序

潜在危害风险评估程序 1目的:针对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产品安全。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各类产品生产过程的评估。 3职责和权限 4.1总经办﹕负责召集管理层临时会议讨论解决方法﹐并做好会议记录。 4.1物控部﹕负责控制公司原物料﹑产品安全性。 4.1生产部﹕负责对原物料﹑产品进行消毒或返工处理。 4.1总经理﹕负责批准各处理方案的实施。 4具体细则: 4.1生产过程的风险评估﹕ 4..1.1来料控制﹕仓库对于存放在仓库的原物料控制好其存放环境﹐对仓 库内和周边的环境每天进行卫生清洁。对于供货商的来料﹐品管部 在来料到达公司时依据取样规则取样﹐并进行微生物测试﹔如是疫 区内供货商的来料﹐要求其提供官方产品安全性合格检验报告﹐否 则将考虑更换厂家原料。 4..1.2制程控制:生产部依据《车间卫生管理规范》对车间的卫生进行控制 ﹔依据《包材﹑产品消毒指引》对包材和产品进行消毒﹔品管部依 据《产品检验程序》对产品及过程的监控﹐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 生﹑消毒措施﹑半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微生物检验。 4..1.3出货成品﹕在此期间所有产品在出货前必须经过检查,产品安全及 防护合格后方可出厂. 4.2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 4.2.1能源故障处理﹕当能源故障产生时,由品管部组织生产部等相关部门 对相关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处理,确定是否存在潜在不安全性, 分析、确定需隔离的产品。 4.2.2设备故障处理﹕当设备出现破损或泄漏﹐生产部须马上停止生产 ﹐将半制品或半成品进行分装﹑隔离﹐重新投产时须跟进生产全

新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新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识别产品危险源的因素,以实施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实现所有活动的危害源的识别、控制。 3. 定义 3.1产品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产品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从而给公司和客户的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给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 3.2风险:某一特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提供重大风险控制的资源以及产品安全识别、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并确认和批准; 4.2 技术研发部负责产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案的制定; 4.3 各生产部门负责具体活动信息收集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 5. 工作程序和控制要点 5.1产品风险评估分为产品生产过程风险评估和产品设计风险评估; 5.2评估人员 产品风险评估由技术研发部牵头项目工程师、技术经理、品管经理及相关人员进行;参加风险评估人员进行相关风险评估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对相关开发产品性能、结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等熟悉,才能胜任。 5.3风险评估时机 设计风险评估在产品开发项目确立、设计开发前进行,生产过程风险评估在产品开发完成、批量试生产前进行;

5.4评估方法 5.4.1风险识别(风险严重度) 5.4.1.1根据产品的部件组成和功能、过程特点和作用等,分析可能产生的产品、过程的潜在失效模式和失效后果; 5.4.1.2通常失效分为两大类:一、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二、产生了有害的非期望功能;并站在顾客或品质控制的角度来发现或经历的情况描述失效的后果,再通过严重度数表打分形式来判断风险失效的严重程度和确定产品关键、重要等风险分类; 5.4.2失效原因分析(风险发生率)列出失效模式下所有想象可能的失效产生原因,注意有时一个失效模式有多种原因造成,并通过风险发生机率表打分形式来判断每个风险失效原因可能产生的频率; 5.4.3设计控制方法(探测难度) 针对每个产品设计和过程的失效原因分析,现行设计此类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防止失效发生或减少失效发生的频次;并针对每个产品设计和过程的失效原因,现行确定使用的测试手段和方法的检测;再通过探测难度数表打分形式来判断风险失效由设计或过程控制可探测的可能性; 5.4.4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风险顺序数(PRN)风险顺序数RPN是对设计或过程风险的度量,RPN=S*O*D,应关注RPN较高的项目;当RPN相近的情况下,应先考虑S大的失效模式,以及S和D都较大的失效模式;当RPN值很高(>64)时设计人员必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S ≥8时也需要特别关注; 5.4.5 改进措施(改进后的风险顺序数)失效模式风险评估的结果就是是否采取措施、采取哪些措施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是否降低的产品或过程的风险度,采取措施的目的就是降低潜在失效风险,即降低风险失效模式的严重度S、频率O、探测度D。根据风险顺序数(RPN)提出建议采取措施以减少RPN,并确立专人和具体时限完成,对采取措施后的风险顺序数再次进行计算,以验证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RPN值是否降低。 5.5评审结果 根据产品评审的结果确定产品所需的测试和重要、关键生产控制岗位,进行重点控制和测试。

有害物质控制程序

为了有效地预防及使所有物料都达到环保管理安全要求,以及在制造过程中得到保证 2. 范围 涉及到本厂的所有区域及部门以及运作环节,全员参与。有害物质范围包括本指引内规定的所有标准项目 3. 职责 3.1 品质部: 负责内/外部测试的跟进、配合客方对我厂的监控工作、参与供货商的审核、负责来料的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3.2 生产部: 3.2.1 负责按有害物质管理的工作程序进行安排物料及生产. 负责物料的领料的记录、发料记录、使用记录以及生产工具/夹具的清洁3.2.2 设置好区域及标示等相关工作. 3.2.3 重点的作制程中控制并落实. 3.2.4 全员持续参与培训及教导,宣传等. 3.3 技术部: 3.3.1 负责订制符合有害物质管理产品的BOM/ECN数据. 3.3.2及时了解供货商情况,以便安排新产品的物料打板及订放、协助喷油部门解决新供货商的物料的技术难题、参与供货商的审核. 3.4 生产部: 3.4.1 采购: a.负责有害物质管理供货商的选取及相关跟进工作. b.在做符合有害物质管理的订单时作为特别跟进. c.监督供货商的有害物质管理系统工作. 3.4.3 仓库: a.负责符合有害物质管理物料专仓的管理. b.负责符合有害物质管理物料的收、领、发、存、补等严格的物料监管工作. c.负责符合有害物质管理半制品的标示,收发等严格的物料监管工作. d.负责符合有害物质管理成品的相关严格的监管工作.

a.负责在订制欧洲订单时严格地区分 b.负责符合有害物质管理订单的交货及监管 4. 定义 近年来市场对保护、保存及改善地球境的声音和关注不断升级。全球气温变暖,灾害不断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很多有害的物质已被禁用,被限制或将被取代。较多发达国家、欧盟、国内等都早已提出“绿色产品”计划或指令或立法,为适应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以及达到客户要求。 5. 作业内容 5.1 有害物质管理控制方案 5.1.1 培训 5.1.1 公司拟定并执行有害物质管理的培训计划及宣传,全员参与对全厂所有人员进行《有害物质控制指引》的培训. 5.1.1.2 公司依《有害物质控制指引》全面推行有害物质管理的所有工作. 5.1.1.3 公司对于采购、技术及仓库、生管人员着重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方可担任. 5.1.1.4 公司行政部协同质量部作有害物质管理法令的相关海报、传单、警告标贴的宣传工作. 5.1.2 来料供货商/加工商监控. 5.1.2.1 公司依ISO9000程序选取符合要求的合格供货商/加工商. 5.1.2.2 公司建立其符合体系及“有害物质管理”的管制系统并作尽职审查.包括: 5.1.2.2.1公司建立由工程、质量、物控、生产等组成的有害物质管理推行及审查小组,负责有害物质管理的研讨、推行及尽职审查. 5.1.2.2.2 Part Nor的管控,带有“R”是符合有害物质要求订单的跟进工作; 5.1.2.2.3 对所有符合有害物质管理要求(以下简称:环保)的Vendor/加工商作持续的培训、辅导让其明白及理解标准的要求. 5.1.2.2.4 作定期不定期的尽职审查. 5.1.2.2.5 依标识及区域的要求落实。 5.1.2.3 公司设置专门的“环保”物料仓及由专人管理.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目的: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减少职业暴露风险,使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有害物质管理控制程序

有害物质管理控制程序DF/PF—A0—27 受控状态:分发号: 编制:年月日 审核: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发布日期:2012年5月7日实施日期:2012年5月8日

文件修订记录 序号变更项目变更内容执行人修订日期备注 1 ISO9001:2008与QC080000体 系新增程序文件 新增程序文件汤月红2012.5.7 A版本 2 修改4.8 增加内容汤月红2013.4.27 A-1版

标题:有害物质管理控制程序版本号:A-0 页次1/3 1. 目的 对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供应商的材料满足东福有害物质管控要求,保证产品品质符合客户有害物质管控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所有原材料、外协成品。 3. 职责 营销部业务课:接收所有客户有害物质管控要求文件,转发厂内文控。 品质部文控:接收外来文件,标识文件编号,并受控打印。 品质部GP专员:拟定公司有害物质管理规范,负责及时更新《东福有害物质控制一览表》和《禁用物质保证函》接收客户关于有害物质标签贴合的管理(ROHS或HSF要求),并 在厂内传达。 品质部:负责公司高风险物料的ROHS测试。 研发部:负责公司所有材料的SGS报告清册的内容更新,确保SGS报告都在有效的期限内。 4.工作程序 4.1业务收集所有客户有害物质管控要求,将外来文件转发厂内文控室,以外来文件管控。 4.2品质部GP专员将所有客户的有害物质管控要求汇总,以最严的客户要求作为东福的有害物质管控要求,来满足所有客户要求,并建立《东福有害物质控制一览表》。拟定公司环境有害物质管理规范。 4.3资材部负责将东福的有害物质管控要求让供应商签属《禁用物质保证函》,并将东福环境有害物质管理规范知会所有供应商。PO订单体现ROHS或HF要求信息。 4.4新材料的ROHS测试 当有新机种打样时,如仓库没有打样需求的原材料(新机种材料),研发部提供《试作申请表》给采购,提供材料的特性、环保要求及防火要求等。采购负责寻找符合要求的材质,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材质资料(第三方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和材质报告和物质资料安全表)。品质部IQC根据供应商提供的电子档资料进行ROHS测试,并将结果记录于《样品检验报告》上。 4.5量产材料的ROHS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