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

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

?徽州建筑的界定

?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

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

?

?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

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

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

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

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

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

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

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二、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

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

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

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

带有古越风格,纹饰有些与中原相近。

春秋战国:徽州地域先后归吴、越、楚,原有地域的山越文化与吴楚文化交融渐生新质文化—古越文化或曰山越文化。

东汉至南宋:晋、唐未、宋、三次士族南迁,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三次融合

一、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

中原建筑所蕰含的礼制秩序与格局。

具体体现:

1、森严的宗祠、支祠、家祠系统

2、村落的公共建筑的中轴线、前后秩序

3、建筑的等级化

4、建筑的表象(如门脸、匾额等)

5、牌坊标志

6、木结构的混合式

7、西部构造(如月梁等)

?8、单体建筑形态

?9、村落建筑的前导空间、秩序

?10、以庭院为主要结合手段来组合群体

?11、山越建筑:木构架体系为干栏式建筑

二、宋明伦理道德秩序与乡村民俗对建筑的影响

?儒、道、佛、理对建筑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理”导致了徽州建筑的理性走向

?其表现形式为:建筑群的轴线、等级、序列和高度的程式化

?乡约民俗:

?风水观念

?祭祀祖先的礼仪

?地方戏

三、徽商与徽州建筑

鼎盛与明清

?徽商——“徽州籍商人”,指一团体。

徽州建筑的鼎盛几乎与徽商的鼎盛同步

徽人将“润身润屋”视为两美

?1、徽商对家乡公益性建筑的巨额资助

?2、徽商广建园林、豪宅,是以“富而显贵” 的方式,体现自

身价值

?3、园林、宅地是徽商留给子孙的基业,也是自身颐养天年的理

想场所

?4、徽商——“儒商”“官商”的审美情趣对徽州建筑的影响

?四、中原移民与徽州文化的融合与新生

?越文化的特征: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纹身断发,同水

而浴。善铸铜,印纹陶

?中原移民的主要原因:战乱与自然资源的耗竭

?始于汉:吴、方、汪

?移民高潮:

?第一次:东晋

?第二次:唐末

?第三次:南宋

?移民高潮:

?第一次:东晋

?第二次:唐末

?第三次:南宋

?徽州地区的戴、鲍、李、程、江、朱、胡姓宗谱源记晋、豫、

?移民带来的社会变化:人口数量结构、财富、广博的文化、精

湛的技艺。从而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文化:坚持宗法制度

?强化族群意识

?聚族而居

?如: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重视农耕

?1、何谓徽州建筑?

?2、自然因素对徽州建筑发生的影响有那些?

?3、人文因素对徽州建筑发生的影响有那些

?第三节徽州建筑的沿革

?大致分为四方面:

?徽州建筑的草创——宋元

?徽州建筑的勃兴——明代

?徽州建筑日趋世俗化——清代

?清末民初西方建筑东渐中徽州建筑的变异

?徽州建筑的草创期——宋元

?南宋始,理学勃兴,社会儒教化以及徽商的成长,为徽州建筑

从萌芽到成形,提供了必要条件

?现硕果仅存的几座宋元徽州建筑实物,主要为塔、城楼、桥。

故无法突出宋元时徽州建筑的整体风貌,现在对宋元时期古建筑的探寻,主要的依据为遗址、遗迹,方志、文书、族谱等。

?1、建筑类型:

?A)宗祠起源于宋代。中国的宗祠是从庙逐渐演变和发展而

成。

?《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这一规制,直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提出准许民间立家庙祭祀祖先的建议被采纳,才被打破。

?宋:

?歙县潜川金紫祠

?祁门六都报慈祠,

?休宁古林黄氏宗祠。

?婺源县考川明经祠(元至大年间1308-1311)婺源县清华镇

胡氏宗祠(1324年)

?婺源县桂岩詹氏宗祠(元代)

?宋元宗祠鲜有也可由宗谱佐证

?C) 牌坊起源于宋末或元初,现有最早的牌坊为歙县郑村贞白里

坊,单间二柱三楼,以白砂雕砌,仿木结构。

?2、宋元徽州建筑概观

?宋元以儒家价值观为主体的徽州建筑发展期。其时期建筑与明

清徽州建筑有相近的文化结构和内涵,但就量和度来说,宋元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远未达到明清时所具有的强度。

?宋以前完成了中原人口大迁徙,对徽州影响甚大。

?ex:呈坎村罗氏避唐未之乱,自江西迁来

?潜川(潜口)北宋元佑年间自唐模析出。

?西递胡氏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自婺源考川迁徒建村。

?宏村南宋汪氏祖先“卡筑数掾于雷岗下“。

?明代是徽州建筑发展兴盛期。

?1、徽州建筑勃兴的主要活力

?明代徽州经济复苏,兴盛是最主要与最直接的动因。

?1)农业与经济得到积速发展

?2)明成化年间的盐法改革,徽商逐渐取得了垄断盐业的准盐特

权,以盐业为中心,快速完成资本积累,“雄飞中国商界”与晋商分庭。

?徽商对徽建筑的贡献——资金(祖宅)

?徽商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建筑风貌,建筑类型(宗祠、牌坊)。

?3)明代对儒教的强化

?(1368年)明建国始,对佛、道二教管理加强,于

金陵界寺议立善世院,令高僧惠昙管理佛教,又设“玄教院”管理道教。

?4)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上疏获准才“宗祠遍天下”。

?2、明时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文化面貌

?1)类型特征

?a : 祠堂

?b:牌坊

?有学者认为这“是徽州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是徽文化的缩影

和特质的显示。

?c:宅第:

?

?d: 戏楼:

?婺源阳春戏台_明代戏楼

?e:社居:用以祭祀土地神,形制与祠堂相近。

?f:亭:亭者,停也.是园林景观建筑。

?原因:徽商_官商、儒商

?建筑用材_硕大、较多保留了梭柱、月梁、替木、木质,驼峰

等宋式做法、建筑简练实用。

?雕刻_雕刻与结构统一风格,古朴粗犷、颇具金石韵味。

?清是徽州建筑鼎盛期

?康乾盛世,徽州长足经济发展,此时徽人大兴土木,致现有遗

建数量众多。

?1)徽建捐建,商人的审美取向影响了建筑。

?2)影响清朝徽州建筑文化面貌的因素

?a: 程朱理学。牌坊组群方向发展

?宋祠-支祠-家祠

?b:清时对文人施行高压与笼络并举,严禁文人结社,兴文字狱

-导致一学人脱离现实,幂心追古,不思创新

?c: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颁行《工程做法则例》清徽建中木

构的宋代做法几乎绝迹,斗拱成为纯装饰件,趋于精丽琐碎。

?四清未民初“西风东渐“对徽建的影响

?1、清未民初,徽州建筑的发展轨迹

?a:循徽建本身发展衍生的逻辑.

?b:西化

?c:保留徽州建筑的“体”吸收若干西方建筑因素。

?2、清未民初,徽建的“西化”

?崇高科学与民主之风漫行全国。

?新官僚,商人,律师,教师留学人土

?南屏的孝思楼(小洋楼)徽商叶坚吾回乡建,清未,立面一系

列拱窗,产生虚实对比,韵律,砖石结构与工艺,粉墙黛瓦,中西合璧。

?清未民初,徽建新动向主要表现在:

?A: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弱化使建筑布局超于自由,天井趣小,

周边改走马廊形式。

?B:外观超于开放,建筑世俗性增强。

?C:建筑装饰中传统的砖雕、石雕减少,雕饰图案化,几何化。

?D:科举制度的废除,彻底割断了文人与工匠的联系,从艺术

角度看建筑装饰品位不高、粗糙。

?E:制作精确化、简化.

?思考题:

?1)“西风东渐”使徽州建筑产生变异,其基本特点有那些?

?2)徽州地区明朝与清朝的建筑特征有哪些变化?

?

?

第二章徽州建筑形态

第一节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

一、徽州建筑单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及规则

●中国的古建筑形态主要取决于某些固定要素的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形态主要以“雕塑”的方法获得。

●在徽州建筑中,这种要素的组合,形成建筑的“手法”集中、凸

显而印象强烈。

●(1)基本要素分析

●徽州建筑,无论是外观和用途,总是由很少变化的基本要素

组合而成。但,虽基本要素本身形态是稳定的,组合时却丰富、灵活、多彩。

●徽州建筑的基本要素:堂、楼、廊、亭、桥、天井、墙、门、

顶、阶等。

●例:桥与廊、亭、阁、屋组合形成廊桥、亭桥、阁桥、屋桥。

●而组合后可用于村头、路间、屋内、街巷等场所,形成不同的

功能与空间感受。

●有些建筑构成要素只是为了丰富形象或传达一些文化信息——

称之为视觉型或装饰型的。

●有些构成要素是有实际功能的——功能型要素。

●如:廊桥:由“廊”与“桥”两个构成要素,其中“廊”与“桥

“都具有实际功能。

●门楼:由“门”与“楼”两个构成要素,其中“门” 具有实际功能,

而“楼”只是有视觉功能。

●牌坊:由“门”与“楼”两个构成要素,在这里“门”与“楼”都只有视

觉功能。

●由此可见,徽州建筑常常以一完整的要素作装饰性体。

●2)组成规则

●徽州建筑形态构成,不仅基本要素固定,也有相应的组成规则

——垂直、叠加、连贯、重复,组合、穿插、偏置、遮掩等。

●(a)垂直叠加

●将一要素垂直加与另一要素的上端

●这种实例较多,频繁运用垂直叠加法,是徽州建筑特征之一。

●如:廊、屋、阁、亭、垂直叠加于桥上。

●南屏的“小洋楼”亭直接置于三层的楼屋面上。

●宝纶阁,则将“阁”与直接垂直加于祠堂的“后寝“上。

●(b)连贯

●指在同一平面上将若干要素连接贯通。

●如:西递入口“廊”与“亭”平面相连。

●最典型的是以“天井”为组合要素,因地制宜,固功能需要,横

向、纵向,灵活组合。

●这种连贯使要素间保持即分又合的状态,适应了家族、适应了

兄弟间的既独立又相助的需要。

●如:关麓“八大家”聚居着汪氏“承德堂”八支后裔,除了共有的

学堂书斋外,形态风格一致的16幢宅第,分属8个独立家庭,但宅第之间门户贯通,连成一体,保持既分又合的均等状态。

●(c)重复

●指同一要素的复制,重复是以简洁的要素获取生动形象,最直

接有效的途径,重复很容易使建筑形态获得韵律,又不失统一的美感。

●婺源如:彩虹桥的“廊”,简朴的硬山顶,通过尺度的变化

和重复手段,产生一种飘逸律动感。

●古坦村水口亭桥,则以三个相同的亭,使整组建筑形象丰

富多彩。

●重复是现代建筑与古建筑使用较多的构成手段。中国古建

筑在群体组合时,基本平面类型的重复较多,如故宫的庭院为基本组合元素,纵横向组合。徽州建筑这一特征较为突出。

●(d)围合

●封闭性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围合是封闭的必要手段,这浸

润到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中。

●(1)围合程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亲疏影响

●(2)围合程度受阳宅相法中辨形察气等风水的影响

●(3)围合程度受气候的影响,“过白”理论

●(e)穿插

●穿插原为宋人论书法的《三十六法》中的术语,移植到建筑学,

指某些构成要素的反常布置,以产生贯通、交叉、重复等意外的效果。

●如:马头墙的“檐线”构图,除了有起伏的节奏,还有交叉、重

复、贯通、递进的韵律。

●(f)偏置

●偏离了原有“秩序”

●原因

●1、土地精贵,为了顺应地形地貌特征,或避让已有建筑而被

动偏置。

●2、受制于风水术中阳宅相法对方位的审辨和选择。

●如:门常偏置成斜门。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徽州建筑形态构成的影响

●1、徽州建筑中儒教基因

●A、规范了一套礼制系统和秩序

●徽州村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聚族而居,是一种风俗。

●家族分房—家庭

●分房—家庭宗祠支祠—分祠

●分房—家庭支祠—分祠

●支祠—分祠●民国《歙县志》载:姓设有宗祠(总祠)下设若干支祠,支祠

领有家祠。

●祠(宗、支、家)内部布局格守“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礼制

格局,形态尺度也有等级秩序。

●宗祠最为宏丽,用材硕大,雕刻精美,常用民间可用的最高等

级屋顶—五凤楼式或歇山式。

●儒教、理学丰富了建筑类型,从功能上影响了建筑的形态构成。

祠堂、牌坊、社屋、文庙、朱子祠、文昌阁、魁星阁、文峰塔,书院精舍等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这些建筑的功能需求,使徽州建筑整体风貌,凝重、森严,刻板。

●c 、儒家的社会,家庭责任感,促使有财力人士为家族的各类“公

共建筑”提供财力支撑。

●风水观念及影响。

●清赵古士指出:“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相争结讼,强

半为此”

●风水在长期社会传播中,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一脉相承又有明显

区别的价值层面,分别为

●士林风水说—传播对象为乡绅、社会名流风水师的实务

风水

●民间风水观念

●风水师的实务风水有流派之分,地域之界

●江西—形法徽州风水师主要之流派

●福建—理气

●风水说对徽州建筑形态构成的制约:

●a 选址:《黄帝宅经》曰“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

土为皮内,以草木为毛发”。——宅的形态依托外部生态环境。

●b 风水家对风水格局的变通:“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

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而屋宇即为案山”使建筑的形态构成受制于毗邻的屋脊高低,街道走向,墙桓形状,池井位置等。

●c 风水说对宅第形态构成限定,也来自对宅第内部构成的审视。

●风水家认为:“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宅大人少,

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三虚;井灶不处,四虚;

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宅小人多,一实;宅大门小,二实;

墙院完全,三实;宅小六畜多,四实;宅水沟东南流,五实。“凡宅第内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总而言之,主要为充实、封闭、聚敛。

●风水家还很重视察气,辨明不同气的性质,采取“迎气”“纳气”“聚

气”“藏气”等,都影响建筑形态。

●d 避凶趋吉说,影响到徽州建筑布局及门、墙的朝向。

●如徽州常见的斜门、假门、斜影壁等。

●e 风水说中的符镇,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徽州常见的有门神,泰山石敢当,太极图等。

●门罩的演变。

●三、单体基本类型的形态构成(以祠堂、牌坊、廊桥为例)

●1、牌坊:

●从形态构成下部的木构基础单元

●上部的楼

●一般来说,官员的功德坊较大,贞节坊较小。有时为不超越规

格,采取要素组合,形象上更状观。如许国石坊,采用围合方法,组合成立体牌坊。中国的牌坊、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牌坊,日本的乌居是相近的纪念性建筑物,都是“面”的展现,许国石坊则对此有突破。

●2、宗祠

●徽州建筑中最具规模的“公共建筑”,门为浓墨重彩之处,有八

字门,五凤楼

●3、廊桥:

●以“廊”与“桥”组合而成,廊可避雨,交流,有时廊中供奉观

音菩萨等,用于趋吉避灾。

●第二节徽州建筑组群形态构成

●组群形态构成,概指建筑群整体的形状,尺度、色彩、质感、

轮廊线等要素的综合效果。

●一、徽州建筑的组群方法

●排叠、聚敛、围合、隐显、穿插、避就。

●1、排叠(相叠)依据建筑物本身形态,尺度等特征的相互关

系来构成序列的排列、叠合,而不依赖于如轴线等附加因素,这是徽州建筑组群的基本方法。

●单德启先生将这一特征称为徽州建筑的有机性:●“徽州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

●1)建筑沿轴向前后生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长一进

只需设置一横向天井。

●2)建筑对称轴向左右加接,即一幢——两幢——三幢,每接一

幢只需在天井一侧设出入口。

●3)建筑垂直向上生长,即一层——二层,限于结构材料最高到

三层。叠加的楼层与底层只需在平面坐标上以天井贯通。

●4)建筑入口大门外可设置小院向外生长和加接

●5)建筑的左、右、后侧可根据地段加接厨房杂院等。

●他将徽州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只具两个水平方向生长)比较认

为,徽州民居更具生长能力。

●徽州建筑组群的基本特征:丰富、曲折、深遂、灵巧,排叠法

的运用,能以极有限、极简练的几种单体,结合产生丰富生动的效果,如木坑村的建筑群。

●、聚敛——表现出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

●这种聚敛是依宗族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宗祠为核心,附近设置。

如宏村的汪氏宗祠、月沼。

●受到地形地貌的约束,聚敛的中心未必是村落的几何中心,而

建筑是依地形特点而布置。

●3、围合

●西方以围墙围合较多

●徽州建筑组群一般以山水达到围合效果,或村落内部结构性围

合。如:门、坊、影壁、丁字街。

●4、隐显

●“隐“不同于围合的完全遮蔽,“隐”是含蓄,是以有限的遮掩换

取无限的想象。

●隐——半透空的牌坊、亭、拱桥、虚墙、漏窗、拱门等。

●“显”是突出、聚集,是局部趣味中心。

●显——绩溪县磡头村听家楼,西递大夫第云彩楼,月沿的水面

及倒影。

●5、穿插——即使用于单体要素间,也使用于群体组图。

●如过街楼,过巷顶的连接屋宇,西递的走马楼。

●6、避就

●与穿插相反的构成法,避高就低,避密就疏,避繁就简,从而

避免整齐划一的构成。

●如徽州建筑的层高、朝向、山墙、门窗,避就与穿插交叉运用、

组合

第四章徽州建筑结构与构造

徽派建筑特征,既反映在外部的形象与风格,也存在于内部的

结构。

结构特征:

第一:徽州建筑将中国木构体系中的叠梁式和穿斗式结合,生

成了新的结构体系。

第二:构成木结构的主要构件,诸如梁、枋、斗拱、雀替等,

其形态明显地受到地域文化浸润。

第三:徽州明清建筑,尤其明代建筑仍保留了若干宋代做法。

一、徽州建筑结构体系

徽州地区原住民多为干栏式建筑,木构技术成熟(穿斗式)

汉唐至南宋的士族南迁,引入了中原的梁柱为承重骨架及官式

做法(多为叠梁式或称抬梁式)

徽州建筑结构,吸收了江南穿斗式,北方叠梁式的优点,综合

了干栏建筑技术而衍生的一种新的结构体系,兼收穿斗、叠梁

两种结构形式之长。

叠梁式(抬梁式)——由柱上层层叠梁而得,能获得较大空间,

但梁柱较大,用材较多。

穿斗式——柱间由穿枋联系,营造容易,简练灵活,节省木材。

徽州建筑的结构因功能不同,富于变通。祠堂、庙宇等大空间

以抬梁式为主,而民居则根据功能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的混合。

徽州建筑结构的体系特征:

(一)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二)适应性强:

a)地形的高低变化的适应,--吊脚楼,局部架空

b)不规则平面时的结构—穿斗式

c)上下层结构的相对独立—上下层分间不同,上下柱不贯通,上柱立于下梁上。

(三)斗拱制度

梁思成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有这样的文字: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

间之过渡与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

筑上所占之地位,犹order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

谓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order之影响欧洲建

筑,至为重大。

斗拱主要是官式建筑的叠梁式结构中使用较多,随之发展成完整制度,穿斗结构因没有梁,早期出挑(跳)用撑拱。

徽州木构中

有成组的斗拱

雕刻精美的撑拱

简练实用的插拱

有将两种体系的斗拱融汇贯通,以撑拱代替栌斗,增强了斗拱

的装饰效果。

斗拱中增加一水平的枋,因斗拱是插入柱中,受穿斗式结构穿

枋的启发,用以增强斗拱与柱的联系。

二、明清徽州建筑结构的宋式做法及变异

明清徽州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宋式做法,同时亦受雕刻化

等地域文化价值取向影响,生发出一系列变体。

1、柱、柱基和木质

a 梭柱:梭柱是宋代大木

作艺术加工特点之一

b 柱础:《营造法式》主要是北方官式建筑,北方气候干燥则

柱础较浅。

徽明代建筑中以宋式居多,如覆盆式,伏莲,仰莲,牡丹花等,

清代柱础形态增多,雕饰文样丰富,刻工细腻。

c 木质:柱与柱础间木垫,阻碍潮湿上升,侵蚀木柱,清徽建

筑柱下木质完全消失。

D 蜀柱、柱墩

蜀柱:梁上矮柱,《营造法式》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

达到所需的高度。

柱墩:当蜀柱本身之高小于其长宽时,清称之为柱墩,宋木构

无此构件。

2、枋、雀替

a)额枋:宋代建筑中,梁栿常加工成月梁,明清徽州建筑特征

是:

不仅将梁栿加工成月梁,而且将阑额等额枋也加工成月梁状,

如一间内有多枋,也只将一根加工成月梁状,通常取下部。b) 雀替

一种极短,用于梁枋间。

一种较长,常用于祠堂内部额枋下部,成为梁架艺术

加工手段之一

C)替木:徽州的替木较长

a) 蜀柱,叉手:叉手一般雕刻成奔浪,卷云状。

c) 托脚

b)月梁

d) 驼峰—常于梁架下雕成卷草,卷云,奔浪状。

明清徽州建筑有些民居的官厅,特别是祠堂,常没有卷棚,人

字棚等,相当一种天花,卷棚以上构件不作艺术加工。

4、斗拱

徽州明清建筑中,斗拱类型较多,有唐(屏山舒桂林宅中)宋(司

谏第前廊上昂斗拱)等孤例,还有大量斜拱(较一般斗拱华丽繁缛)。

徽州明代祠堂属国家级文物的三处:渍溪胡氏宗祠,徽州区潜

口民宅,呈坎罗东舒祠等均使用了斜拱。

三、徽州建筑中斗拱的地域特征

徽州建筑结构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构件,诸如梁、枋、

雀替、撑拱等的装饰性上,尤以斗拱更为凸显。

(一)、斗拱雕镌化

明朝对庶民、官职建屋的斗拱规格有约束,故在雕刻上

发展。

1)平盘斗作雕饰:平盘斗常用于隔架之间,雕刻题材多为吉

祥纹饰。从动物、山水亭阁到戏文等,也见于仿木石坊和砖雕门楼。

2)栌斗作雕刻:通常在栌斗上雕刻的同时,也将栌斗方楞加

工成圆弧,使外轮廓柔和。

3)枫拱:雕镌有云或其他纹样的纯装饰性“拱”.

4)横拱:横拱很少雕刻。

5)昂:徽州建筑中很少见到真昂。

“昂在斗拱里的地位是很高贵的,较次要的斗拱,都不用昂”—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二)斗拱组织网络---装饰性很强的斗拱,由斗拱重复构成。

徽州主要有:丁斗拱网络,藻井斗拱,如意斗拱三类。

丁斗拱网络---祁门闪里镇余庆堂古戏台。

如意斗拱---婺源阳春戏台

藻井斗拱---祁门闪里镇余庆堂。

第二节徽州建筑的构造特征

一、马头墙

马头墙在徽州建筑中的意义远不止于山墙。大多数场合,马头

墙超出屋顶,使徽州建筑失去单体形象,而统一于起伏跌容的马头墙韵律中。

马头墙有“坐吻”“印斗”“鹊尾”三式

坐吻式:是等级较高的一类,因墙脊设有窖烧构件“坐吻”而

得名,主要见于祠堂、社屋、禅寺等。

印斗式:因脊上“印斗”得名,等级次要

鹊尾式:墙檐砖作类似于喜鹊尾式构件得名,构造简单,素朴

大方,是所见最多一类,等级最低。

马头墙的构造由三部分组成:

墙体

建筑拔檐,垛坂、垛头

马头墙脊

马头墙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谓之一“档”,根据建

筑物的进深尺寸确定山墙阶梯及尺度,工匠称之“定档”。多数二、三档,不会多于四档,俗称“三山屏风,“五山屏风”。二、门楼

中国传统中,屋之门类似于人之面。

徽州门楼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

徽州门楼一般有砖雕,偶见石雕和木雕

1、门罩式:

水磨青砖式---多出明代

垂莲式

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等

2、牌楼式---门坊

常见: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

罕见:五间六柱七楼。

八字门楼---门坊的一种变体,平面呈八字形

三、隔扇:

作用:A、分隔空间

B、采光通风

C、隔扇观景

D、装饰、美化

四、飞来椅---俗称“美人靠”。

主要用于宅第内部,晚清后也用于临街铺面

第四章徽州建筑的类型与型制

●一、宅居

●1、宅居的平面类型

●从徽州地区大量的遗存民居看,多为两层宅居,规模不一,类

型多样。

构成元素类同,有:宅门、天井、

●1、2宅居的平面类型

●1、2、1 “凹”型平面即三间式。

为三间一进楼房。有厢房的称“一明两暗”;没有厢房的三间朝天井露明,称“明三间”。明三间一般是在多单元组合的群屋中做大厅,又称“大厅式”。天井两侧用廊衔接

“凹”型平面--歙县许国相府

●1、2、2 “回”型平面

即四合式俗称“上

下厅”,也称“上下

对堂”。

为三间两进楼房,是两组

三间式相向的组合,即门

厅与客厅相对的四合式

组合。四合式楼房又有大四合与小四合两种。

“回”型平面--绩溪县石家村大石桥下七号

●1、2、3 “H”型平面即三间二进堂中间为两个三间式相背

组合。

●前后各有一个天井。前面天

井一侧沿正面高墙,后面天

井一侧沿屋后高墙。中间两

厅合一屋脊,也称“一脊翻两

堂”。多连廊内设楼梯,也有

的在堂屋屏风后设楼梯。

“H”型平面--黟县南屏村敦睦堂

●1、2、4 “日”型平面即

三间三进式

●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以三间式为

一单元,按中轴线纵向排列三进。中间隔以天井,天井两侧以廊连接。

●“日”型平面--绩溪县上庄村胡适故居

●宅居的单元组合类型

宗族宗法、程朱理学根深蒂固,宅居往往以家族关系而聚合。一个相对独立的居住单元,因父子、兄弟血缘关系而拼接、串联或组合成一整体建筑。即可分小家而独立居住生活,又可叙大家之亲情而守望相助,也可共享某些公共空间。血缘关系的亲疏、地形的利用与限制是决定组合方式的重要原因。

●2、2 组合类型

●2、2、1 并联式居住单元横向左右拼接。在共用的侧墙开

门,开门天井即

相通,交往空间

融合;关门天井

分隔,即成独立

的居住空间。因

这种组合形式

最能体现亲而

不混、独而不

孤,故只要条件

允许,多采用此

种组合方式。

并联式--旌德县兄弟

连屋

●2、2、2 串联式

●居住单元沿轴向伸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加一进只需增

设一横向天井。这种形式组合因徽州的山地地形受限制,两进之间的即分且连,不利适用,且不是公共交往空间的交隔,故只在地形受限制时适用。

串联式---歙县渔梁巴慰组

故居

●2、2、3 以院落组合

连接

●居住单元之间以入口

门外的院落共用灵活

组合,形成整体建筑。

这种组合可根据地形灵活组合,有公用入口院落,更利于居住单元的独立性,故多

用于分家且关

系较疏的民居

中。

以院落组合连接-歙

县棠樾村保艾堂

3、天井的类型

●天井是最具有

徽派建筑血统

的特征元素之

一。

●天井的平面构

成序列是:入口大门一一天井一开敞的堂屋一一左右厢房一一堂屋屏风后楼梯间(或在天井一侧)一一厨房。

●3、1 天井的作用

●3、1、1 自然采光:

●3、1、2 自然通风:

●3、1、3 给水排水

●3、1、4 防火防盗:

●3、1、5 空间组织:

●3、2 天井的类型

●3、2、1 以建筑形式分

●a) “四水归

堂”由四面

坡向天井的屋

面围合而成

●b)“三水归堂”

天井由一边高

墙三边坡向天

井的屋面围合而成。这种形式的天

井多用于侧向开门的入口处天井或

灶间、后院、屋间的较小处的天井。

●3、2、2以组合形式分

●a)

:建筑只有单一天井,而该天

井可为“三水归堂”式,也可

为“四水归堂”式。

●b)H型:建筑由两天井背对

背通过中间厅堂“一脊翻两堂”

组合,天井的形式一般

为“三水归堂”式。

●c)串联式:建筑由两个

或更多天井以纵向串联

方式组合而成。

●d)面向式:建筑由两个

三面围合的天井共用一

墙组合而成。

●H型--绩溪县石家村

大石桥下

串联式--黟县宏村承志堂之天

井组合

面向式---黟县南屏村抱一书

屋之天

井组合

4、门楼的类型

●1、门楼的作用与组成

●中国传统建筑向以重视门面为其特征之

一,徽州民居亦不例外。“门”已构成中国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体说来,门有标志作用(宅主身份标志、入口标志)、装饰作用(一般是建筑构成,特别是外装修的重点)、功能作用(对外应对街巷广场,对内组织人流)。

●2、门楼的类型

●2、1 门罩式主要装饰位于门楣。

●2、1、1 :水磨青砖在大门门框上部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

的线脚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

●2、1、2: 垂莲式这是北方垂花门的变体,以垂莲柱为主

要标志。

●2、1、3:其他:上述两种以外的其他类型,如左右设云拱

或上枋脚头等。

●2、2 牌楼式即门枋。有单间

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等。偶见五间六柱七楼。

2、3 八字门楼式是门枋的一种变体。变

异点是平面上大门内退进少许,形成平面的八字形,故得名。这种变化增加了门的进深感与气势,也有利于防止雨水直接滴在门上。

水磨青砖

垂莲式--黟县西递村仁堂门楼黟县宏村振绮堂门楼

牌楼式--婺源县俞氏客馆门楼

●思考题:

●1、徽州宅居的型制及组合?

●2、徽州宅居天井的型制及组合?

●3.门楼的类型?

二、祠堂

祠堂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

徽州祠堂集“徽州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之大成,或简

练粗放、典雅拙朴,或精湛细腻、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徽州建筑文化的体现之作。

徽州祠堂建筑形制较固定。

一般由位于中轴线的纵向三进院落组合一些建筑空间而成。仪

门—庭院——正堂——享堂寝殿位于中轴线上,两边对称有厢房、廊庑等。整个祠堂沿中轴线对称,由大门至寝殿的地坪逐级升高。外观高耸、封闭,唯门楼是建筑的浓墨重彩之处,体现着宗族的权势与当地匠人们的精湛技艺。

2、祠堂的类型

2、1、以使用性质分

2、1、1 宗祠

2、1、2 支祠

2、1、3 家祠

2、2、以建筑形式分

祠堂的类型以建筑形式来看,主体为单层三进,差别不大。但

也因家族实力、使用的多样化、新建或改扩建、地形等因素影响,使建筑平面有所变化,形态各异

2、2、1 祠堂的平面类型

a) 祠堂有无前序院落

b) 祠堂内天井两侧有无廊庑

c) 二进天井的形

式异变

祠堂内天井两侧有无廊

庑-呈坎宝纶阁后进天

祠堂内天井两侧有无廊

庑--黟县南屏叙秩堂

二进天井的形式异变-歙县池岸村

吴氏宗祠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 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 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除此之外, 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 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 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 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 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 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 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民居建筑的色 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 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 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 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 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 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 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 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 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 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 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 ?徽州建筑的界定 ?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 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 ? ?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 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 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 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 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 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 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 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二、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 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 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 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01 22:02:03 查看( 398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一)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实习题目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学生姓名:黄琪钶学号:201403325 班级:建学142 专业:建筑学指导教师:郝赤彪许从宝解旭东程然耿雪川日期:2016.9.4

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摘要 徽州古民居建筑博大精深,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位于显眼的入口出的造型多变、雕工繁复精妙的门楼部分。门楼作为徽派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成为了包括徽州特有的艺术、文化、审美意味、哲学思想在内的综合体,所以门楼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徽州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宏村等徽州古建筑村落以及书籍收集并基于徽州地区的 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结合了徽州地区的习俗、经济条件、艺术特征、文化脉络和徽商的影响,对门楼的装饰特色、由简到繁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功能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徽州建筑;门楼;砖雕;渊源 一、序言——徽州建筑序幕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

古建门楼维修工艺

https://www.360docs.net/doc/182153289.html, 门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依附厅堂而建。下面就让歙县建国徽派古建材料厂为您简单讲解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门楼是古代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斗框边饰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图案。新碶街道石高塘林家大宅的门楣就显示了这一特征。有的匾额还显示出该房祖先根在何处。如大碶\街道老贺村被称为“花墙门”的一清代建筑,其门楣上有“鉴湖遗风”的砖刻,可见贺姓的根在绍兴。有些豪门大宅在大门左右各放一对石狮子或一对石鼓。石狮子、石鼓不仅具有装饰美,且有驱祟保安之意。

https://www.360docs.net/doc/182153289.html, 门楼,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后门,旁门不是主要通道),又是主人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村质,彩绘文字、和左邻右台关系都有规定,应与身份相符。比如大官吏多数居住在胡同的北半部,门楼在主房的东南,采用广亮门或金柱门。 歙县建国徽派古建材料厂,承接国内外:古建施工,四合院施工,古建门头,古建牌坊,寺庙道观,古建凉亭,油漆彩绘、古建园林工程。

https://www.360docs.net/doc/182153289.html, 公司拥有各类古建筑、园林工程的专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承建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古建园林和古建筑工程项目。歙县建国徽派古建材料厂由高水平的能工巧匠组成,管理和施工人员长期在工地,对古建筑施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领悟,营造出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施工队伍。我们坚持“在竞争中保持生存,在挑战中保持实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管理理念,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人民创造美丽的居住环境”为宗旨。真诚期待与您合作,我们会履行承诺,以真诚的服务,优异的质量,合理的造价,精湛的技术为用户奉上满意的作品。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徽州建筑文化

1:徽州建筑外观的显性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 2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功能: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臵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 3 :徽州建筑的文化蕴涵 其四,文化审美特征 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朴雅致。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其住宅居室,有明堂、暗室之分,有内舍外舍之别;厅有上、中、下之分,房有正、偏、厢之别;坐席也有正(上)、旁、下之分。建筑空间依照各人的不同辈份、职位、地位,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各得其所,蕴含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差、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观念。而建筑的装饰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可见,徽州建筑充分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颇具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是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其独特的建筑成就和丰富的实物遗存,已驰名学界,被冠以“徽派建筑”。 4:徽州祠堂的功能与空间布局: 包括各类祠堂,为某一宗族拥有的供族内成员开展祭祀、集会、议事、仪典等活动的较大型建筑,一些祠堂中还建有戏台。徽州村落面积不大,往往以牌坊或水口为开端沿一条串联严整的轴线展开,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民居以街巷、河道为骨架和依托,采取不对称布局,大小、景观要素各不相同、富于变化。徽派祠堂则多位于村落的出入要地或者中心地带,傍山或建在有坡度的地方,建筑依地形逐渐高起。在村落中,祠堂和书院作为公共场所,与普通民居有适度的距离。这种设臵,既保持了祠堂的威严,又与村民的生活空间有充分的互动。在祠堂朝向上,男祠一般座北朝南或座西朝东,女祠则往往坐南朝北或座东朝西。同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 一、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 二、建筑构造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 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 四、总结

一、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 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 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 文化渊源与发展特征。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 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 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真 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 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 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当 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 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 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 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 林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 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 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提供了物质依托。另一方面境内的天然水系四通八达——东面有新安江、武强水 汇入钱塘江共赴东海;东南面有马金水流经浙江金兰盆地;南面有阊江、婺水向 西转折进入鄱阳湖;西面有秋浦湖,北面有青弋江、水阳江一同注入长江——由 于山峦错乱,徽州的河流一般较小,河床窄,流速快,弯道多,加上水位随季 候的变换、季节涨落较大,使其水运条件不够优越。但相对其闭塞的陆路交通, 快捷而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徽州人作贾经商的生命线,促进了徽州与沿河的其它 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并使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州四周方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 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地处徽州中部休宁歙县盆积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新安江、阊江等河流拥有数百上千条支流,大多数支流都与山间谷地相伴,有河流、 溪水发育的山间谷地同样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3、宏村聚落空间分析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 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 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 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 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 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 《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 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 会议论文 建筑界以外的研究: 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 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 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 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 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 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 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 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 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 四、居住建筑的历史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汉代 宋代 明清时期 ?第二章北京四合院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古建筑的木结构修缮

精心整理 古建筑中木结构的修缮 修缮是古建筑保护的中心环节,这里只介绍木结构的修缮。 1、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2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 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结构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建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 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质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蛀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

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蛀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工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蛀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蛀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 3 物的安全。 (1)立柱的维修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梁架。年长日久,立柱受环境影响和生物损害,往往会出现腐朽和开裂,柱根更容易腐朽。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有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的会丧失承载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原文下载 作者程极悦 机构黄山市歙县建委 光盘号SCTC99S5 文献号0 中文刊名安徽建筑 拼音刊名AHJZ 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 年1999 期01 CN34-1124/TU ISSN1007-7359 文件名AHJZ199901012.kdh 页36-38 分类号TU-09 专题代码C038; 子栏目代码17; 全文徽州古代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积淀物,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浓郁的地 方特色,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遗产。远在新石器时代,徽州就出 现了房屋和聚落。撤县新州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烧土块,上有编织成骨 架的植物干茎痕迹,反映了徽州当时的原始建筑已进展到干阑式建筑。 汉代徽州制砖技术的进步,使砖拱墓室出现在该口等东汉墓中。唐宋 时期徽州建筑有巨大发展,如唐代始建的渔梁坝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 程,北宋时期的长庆寺塔的砖石结构至今完好。由于金、宋的长期对 峙,徽州建筑风格发展较北方滞后。磺蔚出里门访和西溪南老屋阁来 看,徽州元代建筑形式基本与明代无太大区别。经过长期的发展.到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二代,在当时十分发达的徽州经济和文化的影 响下,徽州古代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获得了很 高的成就。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太平桥、谁楼、圣僧庵及其壁画、岩 寺水口神来培、紫阳书院等建筑,尤其突出的是大量营造的住宅、园 林、柯里、牌坊,奠定了徽州古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传统手法则使徽州工匠群体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工程四大帮之 一的‘’徽州帮。”一、住宅徽州住宅平面的基本形式作内向矩形, 以围绕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天井是徽州住宅的重要组成部 分,集中体现了徽州住宅的独特功能。正屋一般面阔三间,前两侧建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歌德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可因体现技艺的创新性而产生的新奇美。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汁思想、技术于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到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和官绅的势力日益增强,徽派建筑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殊风格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直为当地人们所安居乐住,并且也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还跨川本土,在大让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在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体系,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开发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工艺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囚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徽州建筑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 首先,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厂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

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然也为参观者买当地的工艺品带来便利。村子内的大街小巷都铺以青石板,使得多雨的徽州村落免遭泥泞之苦,而青石板街也自然的成为了徽州民居富有特色的美学元素。 徽州民居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材质之美。粉墙,青瓦,木结构是徽州民居材质之美的主要载体。这三种材质的运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原料的易取性来讲,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和建造建筑框架所需的优质木材,就地取材可降低建造成本,加上文人思想的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徽州民居独具特色与美感材质模式。另一方面,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也促使其继承古越人干栏式住宅的构建方法。徽州民居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结构是马头墙,它的运用与徽州民居的密集型村落布局和木承重结构密

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

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 摘要:徽州地杰人灵、历史悠久,现存传统建筑种类多、等级高,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资源。本文在实地踏勘调研的基础上,对现存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成果有益于古老建筑的保护及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建筑型制;保护;更新; abstract:huizhou is a place of numerous talents and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existing in huizhou of multiple types and high grades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field survey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types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huizhou, hop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ancient buildings, as well a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the type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ypes ;protection;update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徽州传统民居意指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等6 县范围内遗存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明清时期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 1、民居的平面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