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

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适,属肝气犯胃,常随情志变化而嗳气减轻或加重。嗅气味

气味分为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嗅气味以辨邪气性质为主。包括:①嗅口中气味。口臭是胃热,或有龋齿,咽喉、口腔溃疡,口腔不洁等。口气酸臭,多因宿食不化。口气腥臭、咳吐脓血是肺痈。②嗅排泄物气味。痰、涕、大小便、月经、白带等气味酸腐秽臭,大多为实热或湿热。痰涕秽臭而黄稠,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小便臊臭混浊、白带色黄而臭,为湿热下注。凡排泄物气味微有腥臭,多属虚寒或寒湿。大便腥气而溏稀,为大肠虚寒;白带味腥而清稀,为寒湿下注。汗有腥膻气,为风湿热久蕴于皮肤,而津液蒸变所致。③嗅病室气味。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的病室充满霉腐臭气;疮疡溃烂,室内有腐烂的恶臭味。若室内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盈亏和邪气性质的一种诊法,四诊之一,可概括为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一般说来,语声响亮有力,

多言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鼻塞而声音重浊为外感或湿浊阻滞。新病音哑或失音为实证,是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久病音哑或失音为虚证,是肺肾阴虚。语言错乱为心的病变。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的虚证。语言粗暴,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属痰火内扰,为狂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是痰气郁闭,为癫证。呼吸微弱而慢为气虚,呼吸气粗而快为实热。哮喘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属实证,声低喘微,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为虚证。咳嗽,咳声重浊有力,痰清白,为风寒束肺;咳声不爽,痰黄稠,为风热犯肺;咳声清脆,干咳无痰,为燥邪犯肺;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面红目赤,甚则呕恶,为肝火犯肺;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为肺虚。呃逆,俗称打呃,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属实热;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属虚寒;久病呃逆,短促低微,断断续续,是胃气衰败。嗳气,俗称打饱嗝,为宿食不化,肝胃不和。病人口气臭秽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口气酸臭,是内有宿食。各种排泄物,分泌物,如大小便、妇女带下等,有恶臭,色黄而粘多属实热、湿热;无味或腥味,色白而质清稀多属虚寒、寒湿。屁出酸臭,是宿食停滞。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一)闻声音 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4.咳嗽: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 5.呃逆: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寒。(2)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

及大、小便的气味等。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病变声音: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语言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阵

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呕吐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肠鸣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嗅病气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病体之气: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病变声音: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语言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

肺肾虚损。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呕吐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肠鸣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咳嗽是由于呼吸异常,强烈地呼气冲击喉部而发出声响的一种症状。肺脏病变或其他脏腑疾病累及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上击喉部,均可出现咳嗽。有声无痰称为咳,由于肺气受损而不清造成的;有痰无声称之嗽,由于脾湿所致;有痰有声者,称为咳嗽,是由肺气、脾湿困所致。新病咳嗽多属外感病;久病咳嗽多属内伤。咳声高亢有力者患实证;咳嗽无力而低微者一般患虚证。 (1咳声有力而重浊,并且痰为黄色粘稠,多为外感风热;如果痰白清稀,流清涕者,则为外感风寒。 (2咳声无力,并且痰稠色黄,难以咳出,咽喉干痛,属于肺热病症。 (3干咳无痰或痰少且粘稠者,多属燥咳或火热咳嗽。 (4咳嗽紧闷阻滞,而且痰白量多,容易咳出者,多属湿痰或痰饮病症。 (5咳嗽低微无力,出现气短、自汗,痰清稀者,属于肺气虚病症;如果咳而无力,夜间咳更严重,出现气促、腰酸等,常常为肺肾两虚之病症。 (6咳声嘶哑,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表现为潮热、咽干,则为肺阴虚。 (7如果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一二十次之多,终止时喉间有一声长鸣,似鸟叫,病症称为百日咳。 (8若咳声如狗叫,且喉间有白膜,不易剥去,称为白喉,此病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以诊察

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来鉴别疾病。听声音:声音来源于气的鼓动。气有盛衰,所以声音就有强弱,声音的改变往往是内脏功能强弱的体现。外邪的刺激或内脏功能的病变,有时可导致声音的异常。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呼吸较粗者,多属正气不足。时发长吁短叹者,多为情志抑郁,胸怀不舒。如经行咳嗽,咳声重浊者,多为肺气壅盛;咳声不扬而气粗者,多属肺热;咳声低弱者,多为肺虚;咳气不畅者,多属肺气不宣。再如经行呕吐,吐声微弱,吐势徐缓者,多属虚寒;吐声壮厉,吐势较猛者,多属实热等。 1.呼吸气粗,疾出疾入:热证、实证。 2.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寒证、虚证。 3.喘: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则鼻翼煽动。主要与肺肾有关。喘分虚实,声高气粗者为实喘;声低气微者为虚喘。 4.哮: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哮鸣。多由痰饮内伏所致。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症;哮以喉中哮鸣为特征。 5.少气: 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为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 6.短气: 呼吸短促而不能接续,气短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鸣。短气有虚实之分。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诊、误诊,从而造成失治、误治。本文对中医闻诊内容加以简要阐述,以使有志中医者对闻诊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新重视起来,使中医诊断体系更臻完善。”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

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诊、误诊,从而造成失治、误治。本文对中医闻诊内容加以简要阐述,以使有志中医者对闻诊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新重视起来,使中医诊断体系更臻完善。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①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③声音嘶哑:新病暴哑,为风寒束表,肺系会厌受其寒侵,经隧收引,津凝会厌,以致不能发音。即《灵枢·忧恚无言》所说:“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因其病性属寒属实,前人称为“金实不鸣。”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因其病性属虚,前人称为“金破不鸣”。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哑,是脏气将绝危证。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象征。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

也。”⑤神昏谵语:是指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是急性热病,热人心包,蒙扰神明,成为此证。⑥郑声:疾病末期,出现神志不清,语声低微,内容重复,是久病正衰,心气虚损,精神散乱。⑦咳声高低缓急,可辨寒热虚实:咳声清高、无疾、舌红、乏津,是燥热犯肺,或水不涵木,木火刑金。咳声重浊,痰多清稀,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或少阴阳虚,水饮内停。咳声急迫,连声不止,是寒邪束表,气道挛急所致。吐出痰液其咳即止,是疾阻气道之征。⑧呃逆:是隔肌痉挛病变。其声高亢,连声不止者,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舒,导致膈膜痉挛,病性属实。若呃声低微,时呃一声,病性属虚,脾肾阳虚,膜失其温而呃者有之;肝肾阴虚,膜失其濡而呢者,间亦有之。中医可通过患者口腔中异常的味道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口甜:中医认为多是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多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口酸:中医认为是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酸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口苦:中医认为是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口苦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口咸:中医认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口淡:中医认为是脾

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口臭:中医认为是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口辣:中医认为是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当然,口中异味还与饮食、饮酒、吸烟、睡眠、药物等有关,当口中出现异味时,要及时就医,找出原因。嗅病气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病体之气: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中医诊断法之指甲诊

中医诊断十四法→第十三章指甲诊 第一节指甲诊的理论依据 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记载,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以经络、脏腑、气血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加以论述的,人体指甲根端是经脉气血出发之处,称为十二经脉的井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经脉十二,经络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又如《灵枢·经脉》篇日:“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络大肠属肺,循臑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出大指(甲)之端”。所有十二经脉井穴,均出入于爪甲根端,正因爪甲根端是经脉井穴出发点,这些部位有甲襞甲床丰富的脉络微循环作为沟通气血的渠道,阳经自此出表,阴经自此入里,人身气血得以通过经络系统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人体生理病理能充分反映于指甲,也就是人体生理病理气血信息能透过经络系统,投射于指甲这面微型荧屏而形成具有特异性的甲象。 在《内经》中早就指出了爪甲与脏腑的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手拇指甲根少商穴循太阴经连属于肺脏;手食指甲根商阳穴循阳明经连属于大肠腑;手小指甲根少泽穴从后侧循太阳经连属于小肠腑,等等。这是爪甲与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直接连通。因此,脏腑荣枯,机能盛衰,莫不引起甲象的变化。 此外,四肢爪甲靠气血荣润。《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行四末……”。《素问·六节脏象》说:“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爪受血而能摄”。这些均说明四肢爪甲与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人体气血发生变化便可在指甲上有所表现,并能反映脏腑病机。《灵枢·本藏》篇日:“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这里讲的是指甲形态、质地、色泽与内脏的生理病理关系。《灵枢·论疾诊尺》篇指出:“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990《素问·痿论》说:“骨痿者生于火热,何以别之?日:肝热者,色苍而爪枯”。可见疾病在内,而甲象则可显示于外,故从诊甲入手,可达辨病的目的。 历代医家对诊甲辨证亦取得十分可贵的经验。如《中藏经》中说:“手足甲肉黑色者死”,“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甲青,呼骂不休,八九日死”。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指出:“指甲尽行脱落,此乃肾经火虚”。此外,在《四诊抉微》、《形色外诊简摩》中,亦均有论述。近年来有学者在前人诊甲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临床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神

2.11望神 2.111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说明形与神的关系经过无数实践证明,神的盛衰的确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反过来看,如形赢色败,虽然两目有神亦是假象。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如《灵枢·本神篇》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但神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所以《灵枢·平人绝谷篇》又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与神的关系是: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气与神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气是生命的动力,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所以《图书编·神气为脏腑之主》曰:“气载乎神”,又曰:“孰知气充乎体,神以宰之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因此,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盈亏。神也是五脏所生之外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篇》也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望神也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 总之,神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灵枢·天年篇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既是一身之主宰,必然于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目光。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的精神活动,往往于无意中流露于目光,所以眼睛是可以传神的。当接触病人时,要求经过短暂的观察,就能对病人的神气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暂短的观察,应首先注意病人的目光神态,所谓奕奕有神,盎然外见。此外,言谈举止,应答反应,面部表情等等,也都表现了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变化。至于脏腑气血的机能状态,也是神的表现,又需从面色、声息体态、脉象等方面来了解,并不局限于望诊所见了所谓色之有神”,“声之有神”脉贵有神等等便是。 神的表现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望神的重点在于目光、神志面色和形态等方面 2.1.1.2得神、失神与假神握得神失神假神特征及临意义 关于得神与失神,张景岳有一段全面具体的论述。《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论》说:“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doc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 「触诊」 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 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触诊常能收 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若皮肤清凉,自 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 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 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 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 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 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 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

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 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脘腹胀痛,喜按为虚, 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 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 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 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 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 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 1/3 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 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 可能是肠出血)。 「腹诊」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对腹诊有的根本 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 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东汉 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腹诊,扩展了其临床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中医辨证学按诊

中医辨证学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躯体及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 压的检查,以了解异常变化,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按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如皮肤、肌肉、胸腹内脏等,尤以腹部更为重要。 一、按诊的重要意义与方法 (一)按诊的临床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运用手的感觉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四诊中不可缺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上三诊所不能肯定的问题,如温度、干湿度、移动度、压痛以及硬度等,并可补充发现它诊未能察觉的变化,以深入探明疾病所在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需的资料。一般通过喜按拒按,判断病邪之虚实;皮肤的凉热润燥来判断疾病之寒热与津液的荣枯;按胸腹之软坚与痞块之有形无形,判断病邪之在气在血;扪虚里以判断正气的强弱与患者的预后;故按诊在疾病的诊断与辨证中起重要作用。清代医家俞根初曾说:“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言之有理。 按诊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临床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应当很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手的感觉以指尖和掌指关节部掌面的皮肤最为敏感,因此按诊时多用这两个部位进行。 1.按诊的方法 大致可分为触、摸、按压三类。触法是医生用一手的手掌平放于被检查的部位上,轻轻接触患者局部,如额间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及病变局部的情况。摸法是医生利用手指或指掌关节与腕关节的弹力,轻轻抚摸局部,柔和地进行滑动,以发现局部有无疼痛、搏动、隆起、凹陷、肿物及脏器的肿大等。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皮肤、淋巴结、关节、肌肉及胸腹的检查。 触、摸法:一般适用于机体较浅表部位的检查。 按压法:通常在浅部触诊后进行。根据需要,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借以检查腹部深处脏器及病变局部的情况,以了解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程度、性质等。 按压法依据病情的不同,可采取深部滑动按压(胃肠病变、腹部肿块的检查)、冲击按压(腹水时肝脾检查)、深插按压(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及双手按压(肝、脾、肾及腹腔肿物的检查)等方法。 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以了解病变情况。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与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中医和诊断—10.1按诊方法和意义

10.1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医四诊最后一个诊法:中医按诊。 【含义】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病位、病性、病情的一种 诊断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的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还可为问 诊提示要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的诊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学习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中医按诊的方法,有相当部分是借鉴西医的触诊和叩诊的方法。因此,在 本课程中,我们仅做简单介绍。有必要的话,请同学们学习西医诊断学时,再 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一)体位 首先是按诊的体位要求。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体位。 【基本体位】 基本体位,通常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或侧卧位。 【操作要求】 病人取坐位时,医生应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医生用左手稍微扶住 病人身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这种体位,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按胸腹时,病人须仰卧,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 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按诊。 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时,可让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切按。

(二)手法 按诊的手法,主要有触、摸、按、叩4种方法。 1触、摸、按 触法,是指医生用手指或手掌轻触病人局部皮肤的一种检查方法。以了解 其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辨别外感还是内伤,汗出与否,以及阳气、阴津的 盈亏。 摸法,是指医生用手指稍用力的寻抚局部的一种检查方法。以了解局部的 感觉以及肿块的大小、形态等,用于辨别病性,及疾病的虚实。 按法,是指用手重力按压,或推寻局部的一种检查方法。以了解深层部位 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度等,用以辨别脏腑的虚 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 【区别】 触、摸、按3种方法的区别,一般来讲 触法,是不用力,稍微轻轻的诊皮肤的方法。 摸法,是稍微用力,达到肌层。 按法,是用重力按压,以诊断筋骨、或腹腔深部组织。 【顺序】 按诊的顺序: 先触摸,后按压, 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的进行诊察。 这里面所讲的先下后下,是指对病人诊查的整体部位而言。就病变的某一 个局部的按诊来说,有时候是从下向上的逐步寻摸,比如肝,脾按诊。寻压的 方法,要根据病证的需要来确定。 2叩法 叩法,即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体的某部,通过振动产生的叩击音、 波动感或者是震动感,以判断病性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叩击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直接叩击法】 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中指的指尖,或并拢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 者是拍打按诊的部位。通过听音响或叩击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情况。 【间接叩击法】 间接叩击法,有拳掌叩击法,和指指叩击法两种。 拳掌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手掌平贴在病人的诊察部位,右手握成空拳, 叩击左手背。临床上常用于诊察腹部,或腰部的疾病。 指指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病体需要检查的部位,其他的手指稍稍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手指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

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 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 义。里证辨 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之四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0、甲骨文卜辞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周礼》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与《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24脉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脉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神乱:包括癫,狂,痫 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与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与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中医诊断学——按诊

一、单项选择题 1.按胁部以下哪项最应注意排除肝癌() A.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 B.右胁下肿块,按之凹凸不平 C.胁下肿块,刺痛拒按 D.胁下肿块,软而不坚 E.胁痛喜按,按之空虚无力 2.触按疮疡局部,下列哪项属于虚证() A.肿而硬板不热 B.肿处烙手而压痛 C.根盘平塌漫肿 D.根盘收束隆起 E.肿处已软而痛甚 3.按上巨虚穴有显著压痛者多为() A.肺痈 B.肠痈 C.胃脘痛 D.虫积 E.泄泻 4.腹部肿块,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者为()A.瘕聚 B.症积 C.食积 D.鼓胀 E.痞满 5.按脘腹不包括下述哪项() A.胃脘 B.脐腹 C.小腹 D.虚里 E.少腹 6.触按疮疡局部,下列哪项属于实证() A.肿而硬板不热 B.肿处烙手而压痛 C.根盘平塌漫肿 D.根盘收束隆起 E.肿处已软而痛甚 7.叩诊腹大而胀的病人,叩之如鼓者为() A.水臌 B.气胀 C.食积 D.症积 E.瘕聚 8.诊腹时,下列哪项不能用到()

B.察色泽 C.触包块 D.问喜恶 E.嗅气味 9.腹部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 A.瘕聚 B.症积 C.食积 D.鼓胀 E.痞满 10.“诸病有声,鼓之如鼓”是何种诊法() A.触法 B.摸法 C.按法 D.叩法 E.压法 11.胸腹部按诊时,病人应采取()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俯卧位 D.截石位 E.正坐位 12.初按不甚热,按久热明显,称为() A.骨蒸潮热 B.寒热往来 C.身热不扬 D.虚阳浮越 E.阴虚发热 13.按诊时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的诊法,称为()A.触法 B.叩法 C.按法 D.摸法 E.压法 14.久病体虚而虚里脉动迟者为() A.中气不守 B.心阳不足 C.心血不足 D.心气不足 E.心阴不足 15.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为() A.肠痈 B.痛经

中医-四诊法教案

《中医——四诊法》 教学设计 08传统文化汪向荣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诊法的内容 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 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很不高兴。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 2.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 常色包括主色、客色。(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4.望头项五官:通过重点观察受检者头面、颈项及五官等局部变化,以测知内应脏腑病理变化的方法。 (1)望头面:指通过对受检者头面形态、头发及囟门的观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头面时应注意头形、头发、囟门及面部形态的变化。 (2)望五官:是通过观察头面器官目、舌、口、鼻、耳等的异常变化,以察知疾病的方法。 (3)望颈项:通过观察颈项的外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5.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以测知体内病变的方法,简称舌诊。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1)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改变,以测知脏腑病变的方法,望舌时应注意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得改变及舌体的动静姿态。 (2)望舌苔:是通过对舌苔颜色、质地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的方法。①望苔色:是通过观察舌苔不同颜色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有白

中医诊断按诊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按诊 一、A1 1、下列按诊手法中,属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检查方法是 A、叩法 B、触法 C、按法 D、摸法 E、寻法 2、下列按诊手法中,可辨别病位及病性虚实的是 A、触法 B、摸法 C、按法 D、叩法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不属于按诊手法的是 A、触法 B、摸法 C、按法 D、叩法 E、循法 4、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属于 A、亡阳证

B、亡阴证 C、实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真寒假热证 5、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属于 A、实热证 B、里热证 C、身热不扬 D、真热假寒证 E、真寒假热证 6、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多为 A、亡阳证 B、亡阴证 C、实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真寒假热证 7、久病肌肤枯涩者多为 A、气血两伤 B、津液不足 C、血虚不荣 D、瘀血内停 E、以上都不是

8、外感发热者,按其手足可见 A、手足俱冷 B、手足俱热 C、手足心热甚 D、手足背热甚 E、以上均不是 9、手足心热甚者多为 A、寒证 B、实证 C、温热证 D、外感发热 E、内伤发热 10、按腧穴中,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 A、日月、胆俞 B、期门、肝俞、太冲 C、巨阙、膻中、大陵 D、章门、太白、脾俞 E、中府、肺俞、太渊 11、按腧穴中,诊断痫病的特定穴位是 A、天枢 B、定志 C、天宗 D、中府

E、肾俞 12、按腧穴中,常用于诊断小肠病的腧穴是 A、期门 B、天枢 C、关元 D、日月 E、气海 13、按腧穴中,中极穴常用于诊断何种脏腑的病变 A、心病 B、脾病 C、小肠病 D、大肠病 E、膀胱病 14、脐部压痛常见于何部位的病变 A、小肠 B、肝胆 C、脾胃 D、肾 E、膀胱 15、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 A、宗气内虚 B、心阳不足 C、心肺气绝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四诊—切诊 主讲人:余春芳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 1、脉诊的原理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 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取寸口脉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脉气流注肺而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