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15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161.902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 ?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

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ZYYXH/T12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 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w 30ml,丘脑出血w 15ml, 小脑出血w 10ml或直径w 3ml,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 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 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性、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的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

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需检查的项目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 DSA或

CTA C反应蛋白、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 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息风清热。

(4)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息风通腑。

(5) 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 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息风。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针灸治疗。

4. 推拿治疗。

5. 中药熏洗疗法。

6. 其他疗法。

7. 内科基础治疗。

8. 康复训练。

9. 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 病情稳定,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 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 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 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影像学检查提示血肿体积明显扩大具有手术指征,或再次脑出血,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出血中风(脑出血)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出血中风(脑出血)标准住院日:<18天实际住院日: _______ 天患者姓名: __________ 性别:_年龄:_住院号: 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