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之夜》 之二

《风雨之夜》 之二
《风雨之夜》 之二

《风雨之夜》之二

《风雨之夜》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

2、初步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辩的习惯。

重点:训练专心听别人说话,仔细分辩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的错误。

难点:语句上的错误,学生辨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听出了错误要改正,这个难度更大。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揭题后,告诉学生《风雨之夜》这个课题是这次听说训练一段话的题目。

2、明确训练要求和方法。

(1)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①这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②说话中错误一般表现在哪些斋?③要提高听话的辨析能力,必须养成什么习惯?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小结。

3、分步进行训练。

有音像教材的学校,用听录音的方法进行,没有音像教材的学校,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材料进行。

第一步:听句子,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把改正后的句子说一说。

(1)我家的小白兔,雪白的眼睛,雪白的毛毛,长长的尾巴,多好看啊!

听后指名辨别错在哪里,怎么改。

(这句话错在小白兔的眼睛不是“雪白的”而是“红红的”尾巴不是“长长的”,而是“短短的”。)

(2)面对碧波滚滚的大海放声歌唱。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指出这个句子缺少“谁”,句子不完整。

(3)在联欢会上,李小红演唱动听的歌声。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搭配不当,“演唱”的不该是歌声,而应是“歌曲”。

(4)他穿着一件艰苦朴素的衣服。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也错在搭配不当,“衣服”只能用“朴素”来修饰,而不能用“艰苦”来形容,因此,要删去“艰苦”。

(5)昨天傍晚刮了一夜大风。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话错在自相矛盾,前言不搭不后语。可把“傍晚”改为“晚上”或“一夜”。

(6)在班会上,王小兵首先第一个作了发言。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用词重复,删去“首先”或“第一个”。

(7)学校把三好学生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语序先后的次序上,就将“把三好学生的名单”与“已经”换位。

今天班主任不在,我们可以“大闹天宫”了。

啪讨论,小结时,这句话虽通顺,但在内容上有问题。

从校纪校规看,不应该“大闹天宫”,就改为“今天班主任不在,我们应该自学遵守纪律”。

第二步:听《风雨之夜》中的教师和小明的一段对话,指出小明说话中的错误并改正。

(1)听录音或听教师说。

(2)扣后指名说说这段中小明说的话有哪些错误。

(3)爱句讨论。

(4)小结:

①“我吃完晚饭,正在做作业时候,一陈雷声突然被我吓了一跳。”这话错在词序错乱,可改为“……突然一阵雷声,我吓了一跳,”或“……突然一阵雷声,把我吓了一跳。”

②“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都不关好呢。”这话错在语音表达不清,应当改为“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关好了呢。”

③“校园一片漆黑。我看见咱教室的和窗钩不见,门和窗钩都没有钩好。”“一片漆黑”与“我看见”有矛盾;“门和窗”不能同时与“钩好”。可改为:“校园一片漆黑,我用电筒一照瞧,看见教室的门锁和窗钩不见了,门和窗都没有关好。”

④“我解下了鞋带,把窗绑牢了。”这话错在用词不够贴切,可把“绑”改为“扎”。

《风雨之夜》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妙用节日创意习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从低年级的说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有关节日的内容多次出现,多次训练,多次考到。妙用节日,创意习作,可以很好地桥接生本和文本,有话写,写真情,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一、紧贴文本,打开思维

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就有许多有关节日的文章,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讲的是中秋节。而在第一单元的习作中,直接以“我心中的节日”为主题让学生习作。由课文到习作,读写结合,两翼一体,我们要的是弹离,而不是模仿。我们在训练时,要紧贴文本,打开思维。以下是教学的部分内容:

师:中国有许多节日很热闹,很有意义,你知道吗?

生1:2014年元宵节,我们中国许多市县搞灯会,猜灯谜,比新年还快乐呢?

生2:元宵节我家放焰火、燃炮竹全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吃汤圆、看晚会。

生3:2014年元宵节,恰逢情人节。妈妈给爸爸发了微信:祝你双节快乐,有情人,过个情人节;没情人,就在家过个元宵节。我爸回信道:有情已经成眷属,情人妇人同一人,你让去找谁人?我把他们的信息读给姑姑他们听,一家人都笑翻了。

生4:端午节,老师让我们写过屈原,去年还带我们一起搞了个赛诗会。

师: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节日也不少,你知道吗?

生:我们班级有“斗蛋节”是立夏时搞的,很好玩的。

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想设立一个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想设这个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你准备开展一些什么活动。

生:我想设立无作业节,这一天,大家尽情创意,不受书本和作业的限制。

生2:我想在春节里出去过,出去玩,去年过年的时候,大人天天打麻将,小孩就看电视,太没劲了。

二、突破拘泥,写出新意

节日习作要扎根生活,生活是多层面的,我们颂扬光明,也不掩饰蒙昧,这样的习作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看到希望。在苏教版习作教学中,关于节日的习作更多地被分配到了探究类和想象类的。探究类如,研究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三上习作8的内容;()三下习作5的内容是关于端午节的,可以入习作,可以出板报。想象类的如四下习作1的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并写出。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在过程中,要突破拘泥,写出新意。

如:《我家幸福年》片断

听说,我爸在外地是“包工头”,我妈是跟他们几个一起去烧饭的。爷爷奶奶就在家里做了我的伴读。我们这一家子,妈妈说他们四个是花瓣,我是花蕊儿。

晚上,爸爸和爷爷拉家常,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有说有笑的做饭,我这个小“跑堂的”,就在大人中穿梭。开饭了,爷爷端起大汤碗里的勺子先喝了几口汤,连说真鲜、好喝,我也习惯性像爷爷一样,端起勺子喝了几口汤,然后把勺子放回汤碗里。妈妈端起酒杯,站起来,先碰了下爷爷的酒杯,又响了下奶奶的酒杯,说:“爸、妈,你们带欣欣辛苦了,祝你们永远健康……”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就拜年,先拜爷爷奶奶,然后到外公家里拜,他们听说我得了一大把证书,给了我好多的压岁钱。给钱的开心,拿钱的更开心。晚上,我们又回到家里,开饭前,妈妈给每个人加了一套餐具——调羹和碟子。爸爸先拿起调羹尝了一口汤,看大家不动,爸爸拿着调羹在汤碗前比划着说:“一起来啊!”我们大家都拿起了小调羹尝起了鲜汤。我端起酒杯又拜年,妈妈打趣地说:“又来了,还想再要一把压岁钱啊”她一边说着,一边还

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小脑门子,我一个趔趄,倒在了爸爸的怀里,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年初二,我缠着爸爸去看海,我看过课本上《烟台的海》总想看下真的大海,爸爸说,听说连云港有海,那里离我们近,我们一家五口,正好开私家车去。到了连云港,我看到海滩,没找着书本烟台海的气魄,连云港的海太过平静,安静得就像个小姑娘。连云港的花果山,倒是个热闹的去处,人看景,人挤人,爷爷说,以前过年人往家里蹲,现在过年人往外面走。上花果山的路就像迷宫,上山就像上云梯,我在山下看到一只猴子,山上看到一只猴子,花果山上有花果,水帘洞里无天堂,就这么个地方,吴承恩成就了半部西游。看了《西游记》,再去花果山,你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想象力。

大年初五,我家先在盱眙“凤悦天晴”看中了一套房子,是18层的,光线好,站在楼上,盱眙风景一览无余,爸爸说,18层好,我们又“要发”了,“18层,不就是18层地狱吗?”妈妈忽有所悟似的,自言自语道。最后,我家在盱眙的“山水明都”定了一套二手房。

大年初六,妈妈亲了亲我,抱了抱奶奶,又和爸爸开上了马踏飞燕的行程。

习作要扎根生活,生活是多层面的,我们颂扬光明,也不掩饰蒙昧,这样的习作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看到希望。小作者在《我家幸福年》中,点出了家庭的物质幸福,也写出看山看水看历史的精神享受和敬老爱幼的融融亲情。但我们又隐隐地感觉诸多的不协调:如爷爷用公用汤勺直接喝汤,爸爸抽烟,妈妈迷信等,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实,就像看到一幅素描,在明暗衬托中,更逼真,更亲切。

总之,在小学节日专题训练中,要将文本、生活与创意联系在一起,打开思维比直接描写更重要。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魏培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个“疑”字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

(一)设疑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课文通过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赞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可扣住这个“壮”字进行设疑。

新课伊始,在揭示课题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造成悬念,激发兴趣)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思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从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思维待以发展

和提高的好时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疑解惑呢?现代认识学派认为:“教师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现成地告诉学生,而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内化。”教学中,紧扣“壮”字这个疑点,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让学生在议中思疑,思中释疑。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4.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三)质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眼全文,围绕“壮”字这个中心,把还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五壮士“壮”的内涵。

设疑教学,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而且疑难问题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表现童心和童趣,理解一般叙述与典型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抓住描写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感悟快手刘纯熟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手技。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教者先板书“快手”,提问:什么叫“快手”?(做事敏捷的人) (比如有两个人电脑打字,甲一分钟打40个字,乙一分钟打80多个字,乙就是—快手)接着板书“刘”,指出这“刘”是一个人的姓。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

(2)他有没有当众表演?怎么表演的?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3.速读课文,读后组织讨论。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变戏法,“小碗扣球”的快手)

(2)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让人买他的糖)

二、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快手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戏法怎么个玩法?读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下列生字词:撂地卖糖白瓷简单绢子玻璃球眨动

(2)“我”与“快手刘”有一次打赌,“我”输了,结果怎样?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下列生字词:臊烫棒糖

(3)字音教学:着重读准“臊、瓷”。(平舌音) 字形教学:仁匕较买”和“卖”、“棒”和“捧”、“臊”和“澡”。理解词义.:撂()地。撂,放,搁。撂地,不种地。用动作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其他词语。

(4)复习巩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听写“玻璃、发烫、眨动、简单”等词。

2.轻声读全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的?(第2~10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段?(首尾两个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9个自然段为一段)

(3)第二段又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第2自然段介绍“快手刘”玩“小碗扣球”的一般情况,第3-10自然段写有一次“我”与“快手刘”打赌的经过) 读后讨论并在书上做记号。

(4)默读全文,思考各段段落大意,讨论后小结。

①第一段:介绍“快手刘”是一位变戏法的人。

②第二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③第三段:写“我”对“快手刘”的赞叹。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简单晾奇滴溜溜惊讶不已眨动发烫禁不住神奇无比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理解“快手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体会“快手刘”的纯熟技艺。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惊奇眨动发烫滴溜溜禁不住惊讶不已神奇无比针对听写中的具体情况,指导正确书写相关的词语。

2.提问:

(1)课文共分几段?各段写的什么内容?

(2)第二段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 这篇文章对“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和概括,是哪个词语?请从课文里找出来。(神奇无比)

2.现在我们来看各段是怎么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

(1)默读第一段。讨论: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尽管没有具体写“快手刘”的“神奇无比”,还是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快手刘”是一个“快手”,“我”因为经常去看,所以对他变戏法的情况非常熟悉。

(2)朗读第二段第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玻璃球儿”,主要是交代“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第二层从“就这……”到这一部分的末尾,主要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①简要说说“快手刘”变戏法的名称和工具。

②理解“神出鬼没”,(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课文是怎样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出鬼没”的? 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同座间练习运用下列词语描述“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明明居然难道东指西吹好像

③画出这一部分表现“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句子并交流。

(3)默读第二段第二部分,简要叙述这一部分的内容。

①读第3—6自然段,说说“我”及“快手刘”当时的话语、神态和动作。

②讨论:“我”为什么这么自信?(亲眼瞧见亲眼所见)

③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咦,碗下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球儿都飞了?”“怪,怪,怪!”)并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用波浪线画出写“快手刘”的话语和动作的语句,看看这两部分的介绍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糖稀货真价实,为人善良)

④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我”的话语和心理活动?(从“我”的“亲眼”所见和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快手刘”所变戏法的“神奇无比”)

⑤教师读第10自然段。指出这两句话不仅写了这次打赌的结局,还写了从此以后的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指导读两个“真是”,体会赞扬的语气。

3.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做好复述的准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述课文。

2.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一、指导复述

1.重点指导复述第二段,可分两个阶段进行。

(1) 提问:第二段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写“快手刘”变戏法“小碗扣球”的工具及玩法,第二部分写有一次“我”和“快手刘”打赌的经过情况)

(2)复述第一部分。仔细阅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记住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

①“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黄布白瓷小茶碗大红玻璃球)

②变得神出鬼没。(明明看见居然难道)

③变戏法时的情景。(叫天喊地东指西吹) 分别记住主要内容,同座互相练习复述,提出补充意见,再练习。指名当众复述并进行评议。

(3)以表演助记忆,复述第二部分。

①同座分角色(“我”、“快手刘”)轮流读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齐读),记住描写各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②合上课本,共同复述第二部分内容。

二、指导写魔术表演

1.读课后习题4。想一想:这道题总的要求是什么?有哪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写魔术表演。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这次魔术表演是要让自己“惊奇”的,二是提供了9个词语供选用,可以自由选择,但大部分都要用上)

2.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次魔术表演或让有能力表演魔术的同学当众表演,给同学提供感性材料。

3.默读《快手刘》,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快手刘”变戏法时的哪些方面?(语言、动作和表情)还写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以及动作、语言)

4.回忆已经看过的魔术,仔细想想当时的情景,练习.写作。

三、作业完成习作。

板书:

13 快手刘

一块黄布两个白瓷小茶碗四个大红玻璃球

(神出鬼没)

明明看见居然难道

亲眼瞧见居然难道

真是个“快手刘”

神奇无比

13《快手刘》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