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实行教学。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板书)

第一框题(板书)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书)

(图画导入法)(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图片。展示图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或(趣例导入法)播放视频:南斯拉夫内战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看了录象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总结)同学们的感想一定很多,我的感想也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10个字:“一朝战火起,倒退几十年”,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能否准确

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关于民族和宗教的知识就至关重要。从这节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

(这部分的知识可采用议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座的同学都属于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有谁知道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请同学们在阅读了这段材料后来归纳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媒体显示:民族产生示意图

(教师结合图表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有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有民族。原始社会末期,因为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升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仅仅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能够了。

2、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

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们能够看到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逐步消亡的过程。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板书)

(这部分的内容可采用议、读、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先展示某一个民族典型特征的画像让学生辨认,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个画像上的人是**族的?

②划分不同民族的依据是什么?是以他们的长相以及服饰为依据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引导:长相、服饰是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特征的,但不能认为划分民族的依据就是长相服饰。长相服饰与划分民族的依据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长相、服饰属于民族的外部特征,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才是民族内在本质的东西,要准确划分不同的民族必须抓住其内在的特点和本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01页最后一段到10页倒数第二段。

(媒体显示)

下列各题分别反映了民族的哪些特征?

1、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

2、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4、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学生阅读后归纳)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板书)

(学生发言)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共同的语言。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分析)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语言促动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稳定。

在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在很大水准上从语言的识别而确定的。比如汉族语言主要是汉字的定型和书面声韵的统一,这是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又经两汉、三国、隋代的发展,成为至今通用的汉民族语言。蒙古语言是到14世纪初形成更准确的蒙语,成为至今通用的蒙文,从而促动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

(学生分析)“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反映民族的第二个特征:共同地域。因为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

(学生分析)“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反映民族的第三个特征: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经济生活是人们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把本民族的人们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经济上的联系是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民族其它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

(学生发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反映了民族的第四个基本特征: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如“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教师总结)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等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反映,在民族的四大特征中,民族的心理素质是最具稳定性、代表性的,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刚才观看的“南斯拉夫内战”、还有大家熟悉的海外“唐人街”,还有在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海外华侨等,这些都说明:民族的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民族清洁既能够发挥经济作用,也能够造成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处理民族关系。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对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大,主要表现为都认为是本民族的一员,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对传统的风俗习惯的浓厚感情。俄国沙皇政府曾在西伯利亚搞了一个移民区,把一些波兰人强行移居到那里。日子一长,这些人已经不会说一句波兰话了,但是他们

仍然认为自己是波兰人,并且对俄罗斯人怀着波兰人的仇恨。又如我国的回民,是13世纪初叶大量迁入的阿拉伯、波斯、中亚人在持续和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中逐惭形成的。东迁初期,通用职权拉伯语和波斯语,因为长期和汉人杂居,逐惭学习汉语、汉文。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信仰成为维系其长期存有的牢固纽带。

民族的四个特征,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已经不很明显了,每一个民族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或与其他民族日益趋同,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仍作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而长期存有下来。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总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总要强调一些和其它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赋予强烈的感情,甚至升华为民族的标志,把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风格,经过艺术加工,加以宣扬,成为一见即知是某民族的特点。例如一看见献哈达,我们就知道这是藏族是了庄重的待客礼仪;看见泼水节,就知道是傣族的节日。所以,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繁衍兴旺的标志,民族文化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旦民族文化失去特色,被另一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势必削弱本民族的凝聚力,这对这个民族无疑是一个灾难,所以,尊重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就是对这个民族的尊重,珍惜本民族文化,就是热爱本民族的最好表现,就是对本民族的最热诚的贡献。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民族的同化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不幸的?

(学生讨论,可举例说明,教师做总结:从人类的进步的角度看,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恰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的四个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动的。在民族产生、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反过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动了共同地域的巩固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四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板书)

(教师分析)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同进,不同民族,也有不同水准上的共同性,这些都不影响四个基本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

在学习和把握民族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民族和种族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种族的特征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种社会现象。种族是个生物学概念,是以人的生理特征(如肤色、发色、眼色、体形等)为划分标志的不同人种,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合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同一种族里能够包含不同民族,如共同色人种中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一个民族里面能够包含不同种族、如美利坚民族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作总结:

请同学们结合本堂课讲的内容,回去思考一下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下一堂课讲新课前请一些同学来回答。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 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共完成四个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分十二课完成。 教学要求及重点: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 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3、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案

授课班级:七年级授课时间第二周第1 课时课题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 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 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生物的基本生命现象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学情分析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具学具 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多媒体 教法学法指导阅读、讨论、观察、思考、做笔记 教学过程 [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

命。 学生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学之初便拥有了一种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巩固运用 1、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过渡句: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课堂中“小台阶”的问题设置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取知识,所以利用问题形式过渡,使课堂知识点之间衔接流畅自然。 [生物的生命现象] 一、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A和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第一组的意见:A植物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能不断的由小长大,B不能;A能进行呼吸,B不能; 第二组的意见:A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在生长过程有落叶现象,B没有。(告诉学生这是植物排出体内废物的一种形式) 第三组意见:A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的生活需要水和肥料,B不用;A生长到一定时期,能够产生种子繁殖后代,B不能。 第四组意见:A是生物,B不是。除了以上同学讲的外,理由还有:你如果动一下A植物,它的叶子会合拢;B不能。(现场演示,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具有生长、呼吸、排出废物、摄取营养物质、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生命现象。生物的各种生命特征的总结,依托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提取和运用,从中品尝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气氛,为以后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三、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了自信心。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所举例子为:(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2)马、牛、羊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案设计 合肥市滁州路小学高珊教案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页。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案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而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也正是学生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注重引导,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发现两者的异同。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又在二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角以及厘M 和毫M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并为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教案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案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案难点:能主动探索发现,并用语言描述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掌握知识。 教案重难点: 、重点: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征。 、难点:辨析、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案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等。 教案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松鼠盖了一座新房子,想请大家一起去参观,请看! (播放课件图片)这座房子上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㈠、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四条边、四个角) 师指出:其实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一般都要抓住这个图形的边和角。 .猜想长方形边、角的特征。 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板书: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引导:刚才你们认为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谈话:老师在学具袋里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试着用刚才说的这些方去验证你们猜想。 小组活动后汇报,估计学生可能采用以下方法:

生物的特征教案 (1)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圈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圈 1、夏天,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长大了的雌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哪一生命现象() A.排出体内废物B.繁殖C.生长D.生长和繁殖 2、作出正确判断,找出全部都是生物的一项() A.太阳、岩石、空气B.煤炭、石油、天然气 C.金鱼藻、鲤鱼、河蚌D.紫菜、牡蛎、鹅卵石 3、小明在剧烈运动过后大量出汗,说明() A. 因为小明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B. 因为小明正在长身体 C. 因为小明具有新陈代谢 D. 因为小明热爱运动 4、受到碰触时,含羞草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下列哪一特征?()A.能对刺激作出反应B.能进行光合作用C.能产生运动D.能进行呼吸 5、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6、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8、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9、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有生物生存的圈层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C.生物圈是指陆地以上和海洋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 D.生物圈能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 10、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及其全部生存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温度和空间不是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而是自古就有的 D.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所以人类的活动仅限于岩石圈 11、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 C.生物不依赖环境,但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 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56个民族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

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 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1— 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 1.教学任务; 2.教学对象; 3.教学目标 4.教学策略; 5.教学过程; 6.教学评价 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除此之外,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我结合教学设计来具体说明: (一)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体育技术课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教学由教技术向用技术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而现在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对象 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要素所要研究和考虑的。特别针对小学的具体年级、生活条件、年龄等“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主要包括对学习者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学完学习内容之后所要达到的单元目标。这两个目标应是一致的,后者服务于前者,单元目标是阶段性目标实现的基础,总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培养总目标则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总需求、现代人才观、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相联系,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学习者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四) 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的应用等等。 (五) 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

民族常识教案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 教师问: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甲:爱我中华 学生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过渡: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初这些民族相互间并不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很敌对,那么后来又是怎样逐渐相互了解,并成为一家的呢?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秦朝、隋朝、元朝等。 教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割据然后统一的局面,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教师:可能大家没有想过,但你们还记得北魏孝文帝改革么?还记得改革的内容吗? 教师出示材料: 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 崇儒学 (学生齐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牢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其他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逐渐融合而形 成的吗? 教师补充: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 氏,为最高门第。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 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 迟氏改姓尉氏。 (过渡)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参阅《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8~9,归纳得出(并作解释):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 (教师联系本地情况教学。) 问:你知道我们溧阳的少数民族的有关情况吗? 学生可能知道一点,班级也许还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如有,则请该学 生介绍本民族的一些情况)。 民族,人数较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壮族、蒙古族、回族。 过渡: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二、坚持民族平等 教师出示材料: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名额 蒙古族 24 回族 37 维吾尔族22 藏族 26 苗族 21 壮族 44 彝族 20 布依族7 朝鲜族 9 满族 20 侗族 6 瑶族 6 白族 4 土家族15 哈尼族 4 哈萨克族5 傣族 5 黎族 5 傈僳族2人畲族 2

济南版生物七上《生物的基本特征》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举例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②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学生对生物并不陌生,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已有认识. 所以本节课采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一新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多设计探究性的活动,如:调查校园、观察生物的生命现象等,寓教于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课前准备:校园景物调查表;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 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调查我们美丽的校园. 提出问题:校园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 物?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一起学 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板书课 题) 观察校园,感受 校园之美. 积极思考、尝试 回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 从美丽的校园画面引 入,使学生从感到熟 悉、亲切、有趣,产生 热爱学校的情感,同时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目标展示1分钟过渡语: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利用小黑板展示已经板书的学习目标,指导学 生读标、识标. 读标,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板书在小黑 板上,可时刻提醒学生 依照目标进行学习. 自主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非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第二章观察生物复习资料班级姓名学号 7、如果有人把蝗虫、蚯蚓和海星分为一类,把袋鼠、啄木鸟和狗分为一类。你认为它的分类依据是( A ) A、有脊椎和无脊椎 B、有腿和无腿 C、陆生和水生 D、会飞不会飞 8、下列动物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B ) A、青蛙、蚯蚓、河蟹 B、家鸽、蛇、鲫鱼 C、鼠、蝴蝶、蜗牛 D、蝗虫、家蚕、梭子蟹 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幼体首先摆脱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是( B )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11、下列动物中,都有脊椎骨的一组动物是( A ) A.蛇和兔子B.蝗虫和鲫鱼C.青蛙和对虾D.家蚕和家鸽 12、下列各项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C ) A.脊椎动物B.无脊椎动物C.昆虫D.哺乳类 13、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A ) A.鳙鱼B.娃娃鱼C.鳄鱼D.鲸鱼 14、下列动物属于我国珍惜动物中的两栖动物的是( B ) A.大熊猫B.娃娃鱼C.扬子鳄D.白鳍豚 15、下列动物中,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D ) A.老鼠B.蜈蚣C.蟾蜍D.蛇 16、下列动物中,在其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B ) A.哺乳动物B.两栖类C.鱼类D.鸟类 17、草履虫、蚯蚓、乌贼、血吸虫分别属于( D ) A、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 C、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D、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扁形动物 18、郁金香、樟树、桃、松、杉、银杏这6种植物有同学将前3种归为一类,后3种归为另一类, 请你说出他的分类依据是( B ) A.有种子、没种子B.种子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C.植株矮小、植株高大D.叶片小、叶片大 19、水杉和南瓜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水杉( A ) A、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B、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C、形成果实和种子 D、是常绿树,不落叶 20、下列常见植物中,无根,但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B ) A.海带B.地钱C.侧柏D.狗脊 21、下列植物能产生孢子的是( A ) A、葫芦藓和胎生狗脊 B、地钱和银杏 C、铁树和水杉 D、蕨和银杏 22、下列各类植物类群中,结构最为简单的是( A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3、自然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是( A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 24、下列植物中,全部属于裸子植物的是(C ) A、水杉、郁金香 B、红松、银杏、玉兰 C、水杉、红杉、侧柏 D、郁金香、玉兰、睡莲 25、春天,池塘里的水常常发绿,其原因是( C ) A、绿色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池塘; B、绿地上的绿草、绿树到映在水中 C、水中绿色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D、水中苔藓植物大量繁殖。 26、下列属于果实的是( D ) A、红松的球果; B、西瓜子; C、银杏的白果; D、稻谷粒。 27、下列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是( B ) A、马尾松; B、胎生狗脊; C、法国梧桐; D、银杏。 28、下列蔬菜和水果中,不是植物的果实的是( C ) A、番茄 B、黄瓜 C、花生米 D、南瓜 29、下列植物中,具有根、茎、叶的是( D ) A.海带B.葫芦藓C.水绵D.蕨类 30、裸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 D ) A.树干高大B.叶为针形C.子房裸露D.种子裸露 31、猪笼草: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B )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 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D.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32、小球藻和柳树同属植物界,两者差别很大,共同点很少;玉米和月季同属种子植物门,共同点较多这一事实说明( C ) A、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 B、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差别越少 C、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 D、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差别越多 33、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B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34、植物细胞一般都具有立方体或多面体的形状,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质 35、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D细胞核 36、没有受精的—个鸡蛋含有的细胞数目是( D ) A、一个 B、二个 C、四个 D、许多个 37、动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由外向内排列正确的是( B )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D.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 38、水果平时大家都吃过,以“水”多为好,你知道这些“水”是什么吗? (C) A.细胞质B.液泡C.细胞液D.细胞核 39、“洋葱表皮细胞的叶表皮细胞是扁平的;动物的肌肉细胞是细长纺锤形的;神经细胞则有许多突起。” 对这段叙述的合理概括是(B) A不同的细胞大小不同 B不同的细胞形状多种多样C不同的细胞结构各不相同 D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0、未成熟的葡萄吃起来是酸的,这酸性的物质主要存在于(C) A、细胞核内 B、细胞膜上 C、液泡内 D、细胞壁 4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A) A、细胞 B、器官 C、组织 D、系统 42、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它运动时主要依靠(D) A伸缩泡B食物泡C胞口D纤毛 43、单细胞生物进行细胞分裂后的结构是(A) A、生物个体数目增加了 B、生物体细胞数目增加 C、生物体长大了 D、生物种类增加 44、下列各项属于真核生物的是(C) A细菌、蓝藻B大肠杆菌、蘑菇C动物、植物、真菌 D乳酸菌、茯苓 1 / 4

民族团结教育《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年级:五六年级全一册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人民出版社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常识》五六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材内容富,形式多样,非常吸引学生,能够激起学生探索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的兴趣,但是因为学生有限的知识经验局限了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认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从自主探索中学到知识。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旨在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团结的民族大家庭,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我国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环节: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二)新授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引起回忆: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了许多的少数民族,你们还记得吗? 2.猜一猜:仔细观察这些少数民族服饰请你猜猜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课件播放回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等人物服饰图片)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猜想,并且说出是怎样猜的。 2.说说自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氛围,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及展示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二:合作探究,交流体验。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中华民族歌》。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模式内容 布鲁纳 1、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 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 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二,注重知觉 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信息的 灵活提取。 2、布鲁纳认为,发现行为具有如下价值:第一,一切真知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 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第二,发现行为有助于直 觉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第四,发现行为 有助于记忆的保持。由此可以看出布鲁纳的假设 的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方面 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特征。 3、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 童认知发展的特征。表征或形象表征是人们直觉 和认识世界的一套形式或规则。布鲁纳认为,儿 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 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 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 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奥苏伯尔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学习论为基础 的。就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讲,他和布鲁 纳的主张有相同之处,但就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 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观来讲,奥苏伯尔与布 鲁纳又有所不同,二者恰恰形成对照、互补的关 系。 1、学习观: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生的学习分 为两类,即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机械学习的心 理机制是联想,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同化是指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要学习的新观念 的互相作用。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生的学习分 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 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则在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而不是接受教材或教 师所给予的现成结论。 2、讲解式教学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 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 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56个民族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 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初中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1. 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 关注身边的生物。 【学习重难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重点) 2、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难点) 【学习过程】 探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自主学习: 1.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爬虫、河里的游鱼、高大的树木、微小的细菌……大自然中的生命无处不在。 提出问题: 1、在我们的校园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根据你们刚才列举的生物,试着将它们分类。 二、合作探究 课本第三页图1.1-1 中的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类别? 三、随堂巩固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植物 D.化石 探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自主学习】 (1)根据教师展示的玩具仿真动物,说出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真假的呢? (2)根据课本第四页图片中的实例,看看生物能够表现出哪些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合作探究】 仔细阅读课本第5 页第一段,讨论分析下列实例,说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朵朵葵花向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连母是个样小狗排尿 松鼠不断找寻食物 【知识总结】 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身边的生物 生物的简单分类:、、、、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呼吸、排泄等) 生物体都有、、和生殖的现象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基本特征)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也能影响。 除病毒外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堂检测】 1.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馒头上长出的白毛B.恐龙化石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1、分析教学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教师分析 5、教学策略的分析 6、教学评价的设计 各环节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选用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参照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 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可以用辩论法,也可用图表对比呈现观点;洋务企业可用图表法;洋务企业的特点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评价可用讨论法)(3)教具的设计 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 (5)、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 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这样的:组织教学1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30—35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 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 ④设计好子目间的过渡。 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 教学设计有哪几个环节?内容如何?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