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

演讲人: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我们大家都很关心健康。我想关于健康,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就是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应该不仅仅有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在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这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其实它和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肯定这样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前些年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家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身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影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现了细菌,发现了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说。还有人发现了病毒,这样就促使人们去想办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这样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的减小。所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对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有很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荐的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样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人的身体器官、组织、细胞哪里发生了病变,有哪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这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别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已经由前一世纪的传染的、感染的疾病逐渐地转化成为那些慢性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来的那些疾病为主。所以我们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其实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良的情绪状态、不利的人格特点,所导致的不良心境。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影响身体健康。我们国家的中医也认为百病生于气,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中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用整体观、用辩证观来看待人体健康和疾病问题。凡是采用整体观来看待人的健康疾病问题的这样的学说,都会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所以生病,中医认为是内伤七情,所谓七情,中医归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认为人得病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另外方面内因就是内伤七情,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样七种情致,某一种情致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人的身体功能的、生理功能的紊乱,就会患病。我们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什么叫心身疾病呢?医学心理学当中的表述,就是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并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就是,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但是它最终在我们的躯体上可以观察到,能够找到的病理变化。那么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就不能单纯采用生物医学方法,而同时要兼顾心理学的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学的调整。心身疾病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得了病,这个病他自

己也发现跟心理因素有关系,那是不是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呢?可能需要满足下列五个条件,符合这样五个标准的疾病,就可以确定为心身疾病。

第一条就是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第二个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并且好发于植物神经支配的血管、内脏和腺体。第三,和人格因素和情绪因素关系密切。第四,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所谓胜利性薄弱器官,就是有可能在我们的家族或者我们的遗传特征性状上,我们的某一个器官或者系统它的功能或者它的结构就有某些脆弱性。所以当一旦发生心身疾病的时候,不良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作用于我们,在哪个器官系统发病往往跟我们那些薄弱的、脆弱的器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第五,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符合这样五条标准的疾病就可以称之为心身疾病。那么下面呢,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当中,心理应激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下面给大家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应激,英文叫STRESS。心理应激是指的人对与外界有害的物质威胁挑战,经过自己主观评价之后,知道这样一种刺激,这样一种不良的事件或者客观事物,会给自己造成威胁,可能威胁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地位。在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就称之为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由应激源引起来的,为什么我们进入了应激状态,是因为我们遭遇到了应激源。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叫拉扎洛斯,他曾经给人类所遭遇的应激源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一般来讲,按照拉扎洛斯的分类,人类所面临的应激源可能有三大类,第一大类灾难性事件,第二大类个人应激源,第三大类背景性应激源。灾难性事件就是那些刺激强度比较大,对人们的精神上的创造比较严重,而且影响的范围比较广的那些事件,比如说火山、地震、战争,这一类的事情,它影响的范围很广,它刺激强度很大,涉及的人数很多。当事人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心理的创伤,或者是遭受心理的挫折。第二个就是个人性应激源,个人性应激源它对于人精神活动影响其实也是很大的,只不过跟灾难性事件比较起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影响的人比较少。比如说像失学、失业、失恋等等这样一些事情,就构成个人性的应激源。第三,背景性应激源,比如像噪音、拥挤、空气污染等等,这样一些应激源它的刺激强度不强,但是它的作用时间长。当然还可能包括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比如说我跟我们单位的某一个同事,我看他不顺眼,他看我不顺眼。但是我也不能调走,他也不能走。我们俩长期要在一起工作,这样也构成一种背景性应激源。久而久之,会长期使人处于慢性的低设备应激的状态,也容易患有心身疾病。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应激源作用到人体都会导致人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呢?这里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什么因素导致同样一个应激源作用于我们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反应不同呢?大概有以下这么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个性特征,这个人是比较外向,是比较内向。这个人喜欢热闹的场面,还是喜欢一个人独处。是喜欢静还是喜欢动。如果一个人比较外向,如果一个人比较合群,假如他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失恋了,他就会去找他的好朋友,他就会去找老师,他就会去找同学、找家人倾诉,获得情感上的支持。那么有可能有助于他更平稳地度过他的这个创伤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比较内向,平常沉默寡言,当他遭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内心的体验就很强烈,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的内心应激,而且他不善于表达,有可能这样的应激就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个性特征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评价,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应急的反应程度。

第二个就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比如说自己以前经历过考试失败,然后又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后考试成绩就上来了。他有这样的一个经历,一次考试失败不会给他造成特别强烈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第三个,应激源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

第四,如何解释应激源。就是人们看到了一种像我前面说的那三类,比如说灾难性事件、个人性应激源、背景性应激源。其中之一作用于我们,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应激源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解释这样一个紧张性的刺激或者是一个消极的事件。这个也很影响我们的应激反应的强度。

第五,社会支持系统。是不是有好朋友,是不是有特别关爱自己的家人,如果有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他们对于应激源的这种认知评价,相对的就比缺乏支持的人要好一些。在应激状态之下,出现的心理反应,它们的情绪变化往往是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说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等。认知反应,它就具有一种灾难化的认知评价,就(是)说这回完了,这回自己要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了。现在遇到的这个情况、这种不利的情况是无可挽回的了,这样一些判断就属于认知灾难化的这样一种判断。在应激反应强烈的那种状态之下,人们倾向于对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过分强调,或者说对它的后果有夸大的倾向。当我们处在一种不利的情境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对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对一个事物做出评价会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第三方面就是防御反应,防御反应我们可以分成两种层次的防御反应。一种防御反应就是意识层的,比如我们考试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异性朋友跟自己分手导致失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说这没什么这没什么,我会处理的,我会过去的,就是在公众面前。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有意识地要防御紧张因素作用于我们,而(使)我们出现失态,出现严重的消极反应,但是在潜意识层里面,有的时候我们尽管口上说这不算什么,它马上就会过去的,但实际上这事情不是马上过去的。可能我们内心体会到痛苦,在潜意识当中人的精神活动内部就有这样一种机制,潜意识当中使用一种机制,防御不良的反应,然后使自己痛苦减轻。比如说高考落榜,他可以解释说没考上大学更好,考上大学还得苦读好几年,考不上大学正好我就不上学了,我就找一个工作了,家长也没得说了,我考不上嘛。表面上看,自己给目前自己这个行动找一个合理化的理由,然后就减轻了内心的痛苦。这是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比如说女朋友跟自己分手了,他就说,嗨,本来我对她就不满意。有时候我做心理咨询工作,有时候接待一些来访者,他们谈了他们自己的情感的挫折,但是一边谈一边告诉我,本来我就不太喜欢她,我对她就不太满意,她有几个毛病什么的。其实我早就想了要不我就和她吹了,假如他说的这些都是事实,那他来找我干什么。正好你摆脱了这个不理想的,再找一个理想的不就行了吗?其实这是潜意识的一种防御,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可能大家感兴趣,就是说是不是这是好的心理状态?是不是这种方式减轻痛苦有助于心理健康?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就是说假如我们少量地在某些场合和时间条件之下,少量地使用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酸葡萄心理,比如合理化作用或者阿Q精神这样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减轻痛苦,有助于我们缓解不良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大量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就像阿Q那样,被人打了一个嘴巴,说现在的孩子不象话,儿子打老子。如果说你这一辈子,活了这一辈子就这么一次你自己解嘲一下,把当时的痛苦和烦恼减轻一点还可以。今天人家打你一个嘴巴,你说这儿子不象话。明天人家又打你一个嘴巴,你说这孙子不象话。时间长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跟现实之间就隔离了。特别不利于你适应现实生活,特别不利于你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如果一个人长期大量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其实就是神经症的状态。就是你完全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你的现实生活。

在应激反应当中,还会伴随着心理反应、心理变化,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那么心理反应要作用到躯体上去,就会引起躯体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因为我们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在大脑皮层和各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之下,所谓大脑皮层就是我们的心理发生的主要的场所,如果在大脑皮层出现了恶劣的情绪和不良的心境反应相关的那些活动,那么这样一种状态就破坏大脑皮层正常的调节功能,就使得我们身体的那些生理功能出现紊乱。这些生理胜利主要出现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就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或者消化系统的反应,因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有两大颉颃神经系统构成,一个是交感神经,一个是副交感神经。颉颃这两个相互之间有你消我长的关系,这样一种作用。如果这种调节失常的话,有可能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交感兴奋过度,或者

副交感兴奋过度的情况。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过度,往往会伤害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得冠心病的人往往是那些性子比较急、要求比较高、比较追求完美、竞争性比较强的那些人。这样一些人,他们在紧张状态之下,在应激反应当中,他们的生理反应偏向于交感兴奋。那么消化系统的反应呢,可能会是那些当大脑皮层调节失调的情况下,副交感兴奋过度的那一类人。因为副交感神经主要支配胃肠消化系统这样一些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如果不吃饭,我们的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就是少的,而在紧张情况下,副交感兴奋过度的时候,胃肠道的消化液就会增加。副交感兴奋的结果就是消化液分泌增加,此时我们胃和肠里又没有足够需要吸收消化的食物,就会消化我们的胃壁和肠壁,于是就会出现胃和肠的溃疡。那么有的时候到底当大脑皮层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这种调节功能减弱的时候,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还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这个有时候跟某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特点有关系,跟某一些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一般地来讲,一个比较外向的人往往在他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容易出现交感兴奋过度的反应。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容易出现副交感兴奋过度的反应。所以下面我们后边的内容还要探讨哪些性格特征容易得哪一类的心身疾病。第二个大的系统就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在紧张状态、在应激反应状态下,内分泌的活动失调。比如糖尿病和甲亢,这两种病大家都熟知。它就是典型的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就是在应激源的作用之下,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之下,他们的这种内分泌活动的功能失调,使得他们得了甲状腺机能亢进这样的毛病,或者是糖尿病。当然还有其他的疾病。第三个系统是免疫系统,在长期处于应急状态下的有机体或者我们人类个体,它不仅出现神经系统的反应、内分泌系统的反应,还会出现免疫系统的反应。人体免疫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大部分是体液免疫,一大部分是细胞免疫。如果一个人体液免疫功能下降,那么对于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我们的人体,那种抵抗能力就下降了。如果一个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那么这个人对自己身体当中出现的一些突变的、变异的,或者恶性化的细胞,不能及时发现和杀灭,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那么对于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紧张性的应激源,我们如何应对呢?如果通过合理地、恰当地应对这些应激源,保持我们身心健康状态呢?一般来讲有这么五种方法。

第一种,回避或者远离应激源。第二种就是恰当地、合理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第三个就是重新评价事件或情境。第四个是寻求支持。第五个是适当地运动。我们简要地做一点解释,比如说回避和远离应激源,有的时候生活当中的紧张事件、一些不良的刺激,不是因为我们的主观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改变那些让我们感觉到不满和愤怒的事件,而是我们尽可能地不去受到这样一些刺激,受到这样一些事件的刺激,使得我们肌体避开应激状态。第二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我们可能在意识层或者无意识层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当然意识层我们通过恰当的自我评价和对情境的评价,使得我们不良的心理反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恰当地、适量地使用一些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把不良的心理反映降到最低,也是可以的。第三就是重新评价事件或者情境,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一个不利的生活事件,或者受到一个消极的,或者是一个创造性事件的影响时候,我们可能长期地陷于一种认知的误区当中。就会觉得我怎么那么倒霉,觉得这事全是坏的。但是我们中国古人其实有很辩证的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方法,比如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重新评价这个情境。另外,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说我现在拿着一个苹果让大家看,这个苹果一半是红的一半是黄的,我让你们看,我说你们看我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因为黄的冲着你们那面,你们就都说是黄色。而红的冲着我这边,我就说是红色。这样我们俩之间就出现了认识上的不一致和分歧,可能我们两方面就会吵起来,说明明这是一个红的苹果,你们为什么说它是黄的。而你们看到的黄的那一面说,我们大家都看到黄的,这个苹果就是黄的。实际上在这个时候要做的一个简单的事情,就是轻轻把苹果稍微旋转一点看看。假如稍微旋转

一点,你们说,噢,这个苹果是半红半黄的。这样一来,我们关于这件事情的那种挫折感、那种紧张和不一致就会打消。当我们面临一个不行的生活事件或者不良的一种情境的时候,我们用一种认识方法去看待这个问题,可能导致消极的评价。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或者从另外一个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我们的心理紧张度和不良情绪就会降低。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多重意义,所以重新评价事件或者情境是很重要的。第四,寻求支持,就是遇到一些不好、不愉快、不痛快的事情,我们要适当地去求助,比如找亲戚、找朋友,或者求助心理医生。这样寻求到一些从专业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支持,有助于我们降低紧张度,减弱不良的情绪反应。第五,适当地运动。我们医学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特别主张,当我们一个人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或者不良的心境当中的时候,我们不要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发愁、哀叹,其实出去散散步,或者是打打球、跑一圈,适当地运动本身有一定运动量的、有一定的强度的运动本身,就可以宣泄掉我们体内多余的能量。当我们要发愁或者生气的时候也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我们通过运动把这些多余的能量发泄出去的话,生气的劲都不足了。这可能是一种通俗的解释,其实背后有生理学的含义。

那么我们下面就想举一个例子,以肿瘤为例,我们看看发生肿瘤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主要是这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应激,刚才前面我们讲过了应激反应,应激源导致的那些心理应激反应,应激反映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紧张。第二个原因就是重要的情感丧失,比如说失恋,前面我提到的,比如说家里的亲人丧亡,可能有很多好的朋友背叛自己,这些都是重要的情感丧失的事件。第三,某种人格特点,某种人格特征,就是这个人他和其他人不同的那些反应方式,称之为人格特点。一般来讲肿瘤患者有这样六方面的心理特点,第一个就是与别人过分合作,我们大家都希望人具有合作精神,但是有的人,有那么一些人跟其他人的合作可能有点过分、过度。这个过度的表现就是这个人经常原谅一些别人不该原谅的行为。别人有一些什么行为其实有问题,如果有人有行为上的问题或者犯了什么错误,我们应该原谅他。但是有一些错误是不可以原谅的,因为它涉及到原则。这类患者经常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第二,生活和工作中缺乏目标。第三,对别人过分地耐心。第四,尽量回避各种冲突,害怕跟人发生冲突,如果可能会出现冲突情境,尽量回避。第五,不表现负性的情绪,特别是愤怒。这些人让我们看起来他们是好好先生,他们老是笑呵呵地对别人,心里很愤怒,但是也不敢表达。第六,屈从权威。心理、社会因素是怎样导致肿瘤的呢?长期的心理社会紧张因素会破坏大脑皮层对于躯体功能的调节,这种调节是通过内脏活动中枢或者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的改变实现。通过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当人体的免疫监督功能功能失调的时候,肌体就能够及时发现和杀灭那些变异的恶性化的细胞,导致这些细胞过度增生,就导致肿瘤的发生。这里头有一个概念就是免疫监督系统,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头,这个免疫构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外界的,一部分是对内的。那人体的免疫监督功能就相当于纪律检查委员会,看看我们的肌体内部出现了哪些不良的分子,异常的、变异的、恶性化的细胞,发现这些细胞加以吞噬、加以降解或者加以消化。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头,都经常地会出现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如果我们的身体的功能,不能及时把它杀灭的话,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会得癌症的,所以心理社会因素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导致肿瘤的。

我们归纳了一些人格和行为特点和疾病的相互关系,这样的一些关系也见诸于很多医学心理学,或者心身医学的教材当中。我们介绍给广大观众朋友,大家是不是能够对照一下,我们有哪些行为特点、哪些人格特点,有可能会导致某些心身疾病。我们应该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磨炼和培养锻炼,改变我们一些不良的人格特点和行为特点。比如像冠心病,得冠心病的人往往是那种A型行为,A型行为的特点是急躁、冲动、忙碌、时间紧迫感,具有攻击性、高的竞争性这样一些特点。高血压病的患者经常压抑愤怒和不满,而

且他很有雄心,雄心勃勃,同时办事特别认真。有一种病叫支气管哮喘,这种哮喘就是心身疾病,得支气管哮喘的人依赖性比较强,他们的个性当中依赖性比较强,不太成熟,某些幼稚的行为特点,另外他们比较内向,情绪不稳定,行为比较消极被动。得溃疡病的患者比较被动、顺从,情绪不稳,过度关注自己,过分关注自己。偏头痛,现在的原因不明,当然有人推理主要导致人们头部疼痛的原因,原因在于因为一些紧张因素或者心理和行为特点导致的那些异常的紧张,使得我们头部的肌肉异常收缩,收缩的情况下,我们知道肌肉里头有血管,大家吃肉的时候看到肉里头有血管。肌肉异常收缩的话,血管被压迫,供血不足。那么当某一个身体部位供血不足的时候,人体有一种自发的自我保护机能,就是产生疼痛。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局部组织会释放一些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之类的致痛物质,让您产生疼痛。如果你能够放松,比如说一个紧张的情境过去之后你能够放松,这种疼痛自然缓解,不需要吃药。老百姓生活当中经常这样提,说,哎呀,这事让我头疼。如果我们有一个事情处于冲突之中,我们不好决策,或者面临紧张局面的时候,我们可能某些部位的肌肉收缩,异常的收缩就会产生疼痛。有的人心理状态不佳的时候,可能不是头能是其他的部位疼。有一些老太太,年纪比较大的老年妇女经常抱怨腰疼腿疼等等,当然老年人骨质增生,神经受到压迫产生异常的疼痛,这个可能性也有。但是我们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时候这样一些老年妇女,往往在她们心情、情绪不佳,或者跟家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这样的主诉和抱怨就增多。实际上就是不良的心理因素作用之下,她们会体会到更多的疼痛。偏头痛这样一些人,这些患者的人格特点,他们具有攻击性,比较固执、任性、不满,对现实不满,而且拘泥于细节。癌症的患者习惯于自我克制,癌症患者的行为具有C型行为的特点,也有人称之为C型人格,当然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还有争论,是不是这样性格的人和癌症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但是我们已知美国心血管病学会已经确认,A型行为和冠心病有高的相关,所以又把A型性格叫做冠心病易患性格。但是C型性格现在还没有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这样高的一致看法,但是,有研究提示C型行为和癌症有密切的关系,就是习惯于自我克制,情绪压抑,过分合作。糖尿病的患者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抑郁,有这样一些特点,有这样一些人格和行为特点,跟特定的疾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我想,在座的各位或者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如果有类似这样一些不太好的、不太完善的、不太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也希望大家在实践当中,或者求助于专业人员加以改造。性格有稳定性,但是我们如果有意识地去加以改造的话,性格可以不断地得到完善。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呢?我们可以简要推荐大家这样六条标准。第一个就是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第二个情绪愉快稳定。第三,意志坚强。第四,人格健全,人格健全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我这个人、我们这个个体行为的特点,它具有某种协调性、某种开放性、某种稳定性,这种协调、开放、稳定性,它可能表现出来就是这个人既不是特别地外向,也不是特别内向,既不是特别好静,也不是特别好动。既不是特别地喜欢老跟大家聚在一起,也不是特别愿意一个人独处。而且他特别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一些优秀的东西,而排除掉自己人格结构和个性结构当中一些消极东西。这样的人格特点就称为人格健全。第五,人际关系协调。第六,对事件反应适度。最后,我想给大家推荐两个人的很著名的两句话,可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尼赫鲁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是玩扑克,发到那手牌是定了的。经常有人抱怨说,我怎么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父母要是大官就好了,我父母要是大款就好了,或者我要没跟她结婚就好了,他们经常有一种幻觉,或者是一种不恰当的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就不接受自己的生活现实。我觉得,尼赫鲁这段话的好处就在于生活就像玩扑克,不是说生活本身是一场游戏,而是说我们生成什么样,生在哪里,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怎么样生活,就是我们这手牌,都有一些什么牌这已经定了,摸完了就是这把牌,但是我怎么组合,怎么巧妙地加以利用,怎么样来打好,这个是完全属于我们的自主的决定。我们完全有全权来决定我们怎么样生活。实际上所

谓摸扑克,那就是已经决定的既存在的现实,而打扑克你怎么打是你自己可以创造的现实。所以我希望观众朋友们好好地把自己手里这把扑克打得漂亮,像尼赫鲁说的,你怎么打完全是由你的自由意志决定的。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句话,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我觉得也很有意味,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个命运当然也包括我们个人的生存现实,也包括我们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状况。我们播种,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实际上我们在播种。我们做了这个事情收获一个东西,我们做一件事情,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我们老是这样行动,这个习惯就巩固下来。其实诸多的习惯就构成一个人的性格,而一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他的生存现实和他的实际的状况会是怎么样的。我们心理学家不相信人有命运,但是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做了一个茧把自己缚在里头,其实就是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怎么样也就决定我们自己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现实。

好,我今天讲的内容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作为一名变电值班员,深知安全的重要,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事故的发生,人为的因素也是最常见的,所以,要预防、杜绝生产事故、习惯性违章和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行为对安全的重要性。而人的行为的产生,却是由人的心理所决定的。 对于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来说,通常最容易产生或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惰性,二是凭经验。产生这两种心理因素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 惰性也可以算是人的一种天性,而散漫的工作作风,缺乏激情的工作氛围,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这些都容易培养人们的惰性。该办“工作票”的工作,只因怕麻烦而不遵守相关规定,发现习惯性违章而睁只眼闭只眼懒得去制止,该做的安全措施不做,或者做的不够彻底,不够仔细,敷衍了事,事故也常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夸张点说,盲目依赖于经验,是一种思维缺陷,不过,这种缺陷

心理因素与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 演讲人: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我们大家都很关心健康。我想关于健康,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就是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应该不仅仅有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在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这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其实它和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肯定这样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前些年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家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身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影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现了细菌,发现了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说。还有人发现了病毒,这样就促使人们去想办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这样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的减小。所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对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有很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荐的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样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人的身体器官、组织、细胞哪里发生了病变,有哪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这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别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已经由前一世纪的传染的、感染的疾病逐渐地转化成为那些慢性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来的那些疾病为主。所以我们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其实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良的情绪状态、不利的人格特点,所导致的不良心境。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影响身体健康。我们国家的中医也认为百病生于气,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中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用整体观、用辩证观来看待人体健康和疾病问题。凡是采用整体观来看待人的健康疾病问题的这样的学说,都会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所以生病,中医认为是内伤七情,所谓七情,中医归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认为人得病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另外方面内因就是内伤七情,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样七种情致,某一种情致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人的身体功能的、生理功能的紊乱,就会患病。我们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什么叫心身疾病呢?医学心理学当中的表述,就是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并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就是,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但是它最终在我们的躯体上可以观察到,能够找到的病理变化。那么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就不能单纯采用生物医学方法,而同时要兼顾心理学的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学的调整。心身疾病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得了病,这个病他自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25T14:41:49.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战翠玉[导读]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 战翠玉(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一科病房辽宁朝阳 122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异常心理特征的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与护理干预。结果病人的心理特征有明显的改善,缩短住院日,有效率达98.5%。结论心理治疗、心理护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68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45岁至85岁,冠心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转36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最长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痛、心悸、气短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2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搏、心率、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2.3心理特征 2.3.1焦虑心理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经常自觉心慌、胸闷痛、气短、头晕、失眠、出汗等症状,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全身不适感,并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坐立不安,导致身心疲惫呈现虚弱无力状态,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 2.3.2抑郁心理常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短,对周围事情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导致身体出现无力状态。 2.3.3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陷入困境,不愿与人交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 3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1由于心理失衡,患者防御能力低下,导致疾病加重。 3.2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病情发展,紧张的信息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 心理护理特点 4.1控制心理应激因素应激心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威胁较大,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护理方面应减少应激心理刺激的发生,这就要求:(1)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2)杜绝与患者谈论和疾病有关的问题。(3)医护人员语言和蔼、耐心细致、动作轻柔、敏捷。 4.2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转化及作用,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1]。 4.3做好信息反馈掌握心理状态在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有些患者心理状态难以察觉,需要通过对周围患者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分析,从中发现和掌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认真做好记录。 4.4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讲解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予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小结 目前,我国受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变得固执、急躁、内心孤独,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心理措施。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更好的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参考文献 [1]孟玉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5):1659.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第六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类别; 2.了解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类别; 3.理解行为和心里问题的干预 【本章重点】 1.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联系 2.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 【本章难点】 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基本概念】 人格;认知因素;个体干预;社会工程 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 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有害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是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的致病因素;相反,良好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个体心理特征(个性) 、心理活动过程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认知因素与健康 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相像等。 1 知识和观点 2 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3 个人控制信念 三、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个体心理特征或称个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或很少改变。 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

据说性格内向的人都这样:1、自己走路会很快;2、习惯晚睡;3、隐藏心事;4、喜欢有口袋的衣服;5、习惯抱臂;6、习惯冷战;7、喜欢窗户,喜欢角落、习惯蜷缩;8、喜欢写字和阅读;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10、总爱琢磨别人的话;11、有点迷迷瞪瞪;12、感情细腻敏感。 大部分符合,看来是了。。。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通常所说的脾气,个人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气质类型属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希波克拉底四种气质类型的气质特征: (二)性格(character) 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关性格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有A型性格和C型性格。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等。 B型性格表现为: 1,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2,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3,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表现自己的最佳水平4,充分放松而不感到愧疚 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和健康行为 行为概念 行为分类 情绪、生活事件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三个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

情绪与心脏病解读

情绪与心脏病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不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由于在与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的死亡率中,心脏病位于首位,所以本文主要谈论负性情绪对心脏病的影响及相关研究。例举了一些检查心脏病征兆的简单方法和保护心脏的一些小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喜悦、开朗、笑口常开可延年益寿。【关键词】:心脏病;心脏病征兆;保护心脏方法;保持积极健康情绪;笑;减压方法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许多疾病,如癌症的发生,甲亢等都与人们的心情密切相关。在精神科临床中,经常见到由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的心理性疾病。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持健康之重要因素。 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人们的情绪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计算的。按心理学家的用语,就叫做情绪指数,其计算公式知下:实现值/期待值=情绪指数。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人们情绪的高低,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的时候,情绪指数>1,由于内心欲望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而且,情绪指数越大,人们的情绪越兴奋。相反,当情绪指数<1,实现值比期待值小的时候,由于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会出现压抑状态,不高兴。而且情绪指数越小,情绪越低落。 人们的情绪不仅受“实现值”的影响,而且受“期待值”的制约。 1 情绪引发疾病的生理机制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1.1 情绪与肠胃 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认为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剧烈收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发生消化性清疡。 1.2 情绪与皮肤 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

(完整版)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摘要: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不但有益于躯体的健康,而 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刺激不仅影响身体的健康,甚至引起身体的某 些疾病。医学上常采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来治疗一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 治疗不能到达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因素;疾病;治疗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心理因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听见或看见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或加重 某些疾病的实例。而一些医生对某些患者常采用应用心理治疗手段,如“安慰剂”、“暗示疗法”等方法辅助治疗,往往能收到药物所不能达到功效。 1.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1心理疾病与性格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如丧失亲人、职业竞争、与人争吵、遭遇恐怖性事件等,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候,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导致中 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相应的功能和代谢改变,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刺激较轻或刺激解除,机体可以恢复健康,但刺激过于强烈,则会导致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其发生、发展与长期不良心理刺激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导致疾病发生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医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病前有长期抑郁 症病史,其人格特征表现较内向、对细小事物敏感等;焦虑、激动、生气等强烈精神刺激会 使病人发生心肌梗塞;冠心病患者病前个性顽强、性情急躁、易激怒、喜争强好胜等;高血 压病发生虽然与脂类代谢、遗传及其它方面有关,但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愤怒、激 动和处于应激状态等,可使大脑皮层下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性持续升高,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等。若这种精神紧张状态一直得不到缓解,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 亢进,高感神经持续兴奋,引起持久性小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病发生。 1.2一些常见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国外科学家研究证明,紧张和忧郁能使体液酸化。一个暴怒的人所喷出的酸气,能够杀 死七蚊子。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叫“心身性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健康的失调,下 列疾病就是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心身性疾病”。 一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 疼痛。看起来这些是与饮食、行为方式有关的疾病,但是美国的医生通过近50 年的随访观察得出结论:容易患这类疾病的人,多是A 型性格的人,其特点就是脾气火爆、遇事急躁、不 善克制,争强好胜,对人常存戒备之心,时时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经常处于紧张、焦虑 状态。这类人是高血压、高血指、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高发人群,比一般心胸开阔的人,发 病率要高20倍。 二是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病,往往要查过敏源,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加重、减 轻与精神状态有关。 三是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白癜风、黄褐斑。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复 发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句话叫“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说明皮肤病不好治,因为体 疾易治,心病难医。 四是许多肿瘤,某些糖尿病等的发生、加重都与精神因素有关。许多肿瘤病人,并不是 肿瘤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而是得知患肿瘤以后的焦虑、恐惧,把自己推上了死亡的边缘。 五是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某些不孕,痛经,难产,假孕,癔症都与精神因素密不可分。而男性的性功能障碍,除了器质性病变以外,百分之百与心理因素、精神压力或精神状 态有关。 六是儿童厌食、遗尿、夜惊。孩子食欲不好,家长骂孩子,越骂精神越紧张,就越吃不下,于是就形成了厌食症。

第十一章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十一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背景 领会: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P270~P273待补) 1)心脏易发疾病 i.心肌病:扩展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ii.心律失常:心脏内的神经冲动起源或传导不正常,引起的心脏整体搏动或部分搏动变得不规则,活动顺序或节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 变化。 iii.心绞痛:冠状动脉受阻致使心肌供养和氧气消耗失衡,所引起的。 iv.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冠心病:①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导致心脏肌肉的氧气供应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是心肌缺血。②心肌梗死是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缺血 区域心肌细胞坏死③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 或心肌梗死等病症的统称。 2)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疾病,是由于血液中过多的脂肪球团粘附与动 脉内壁,形成动脉斑块,影响动脉舒张,因而导致血液受到阻碍,进而引起血压升 高。 3)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运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主要由①血容量和外周 血管阻力两个因素直接影响血压。②体内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调解血压。③激素和神 经系统活动影响血压变化。④身体生化环境也会影响血压变化。 识记: 1.心脏的正常生理特征:心脏是一个有四个腔室的器官。(详见P268) 2.心血管系统的病理性改变:风湿热、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 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 3.心房:位于心脏上部,其功能是接受回流到心脏的血液。 4.心室:下部两个是负责将血液泵出,成为心室。 5.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个瓣膜(功能是使得血液可以从心房流到心室,但不能从心

心理因素与疾病讲座

心理因素与疾病 大伙儿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那么我们大伙儿都专门关怀健康,我想关于健康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确实是讲,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不仅仅有躯体的

健康,还有心理的和精神世界的健康,因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那么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了那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那么所谓道德健康事实上它和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确信如此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 前些年,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伙儿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躯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躯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如此一个概念,确实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阻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那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那么传统的医学模式呢,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阻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觉了细菌,发觉的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讲,还有人发觉了病毒,如此呢就促使人们去想方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不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那么

如此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确实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减小,因此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确实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关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那么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进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有专门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专门重要的确实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举的医学模式确实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如此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的人的躯体器官,组织细胞那儿发生了病变,有那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那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那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 那么我们现在大伙儿差不多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不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要紧疾病,差不多由前一世纪的传染的感染的疾病,逐渐的转化成为那些慢性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来的那些疾病为主,因此,我们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

心理因素与心脏病

心理因素与心脏病 一、过分宣泄情感有害心脏健康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发脾气的人容易发生房颤(一种心率不齐),靠发脾气来宣泄个人压抑情感的方式对心脏健康有害。 据最新一期《循环》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的1759名男性和1913名女性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急脾气、头脑容易发热,在受批评或在失败时爱与别人争论的人,其发生房颤的几率比普通人要高出30%,而那些在发脾气后常出现头痛或肌肉酸痛的人出现房颤的几率更高。 房颤还容易导致猝死。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不仅是心脏病,那些爱生气的人死于任何疾病的几率都比心态平和的人高出20%。 研究人员说,人们一直认为发脾气可以帮助人驱散低落情绪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但就这项研究看来,过分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有利于健康的事。 二、抑郁增加了患心脏病的危险 10月10日(IN新闻专线)研究人员发现了某些表明抑郁与心脏病相关的有力证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本周的《循环》(Circulation,美国心脏学会会誌)杂志上。 六年来,研究人员观察了近4500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依据“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抑郁症标准”(the Depression Scal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每年对他们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参加者要被问及很多问题:他们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他们的沮丧、易怒、焦虑、恐惧、孤独的感觉,以及他们所遇到的烦恼是否主要来自日常生活。 研究人员发现,报告有抑郁症症状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那些极少不有抑郁情绪的人高出40%。抑郁症评分越高,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就越高。他们还发现女性的抑郁症状多于男

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的关系

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的关系 学号:姓名: 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三十年来冠心病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威胁中老年的健康和寿命,为医务界和社会重视。对冠心病的防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冠心病的防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称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这些因素中容易忽视的是心理因素。现在主要谈谈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心理因素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早为人们所知。中医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则七情过度,就影响内脏功能,气血调功能素乱而致病。在现代社会更见到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多,不少学者提出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谓之心身疾病,如冠心病就是一种心身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冠心病和心理因素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现为急燥,易惹激冲动,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等;B型性格为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会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冠心病,是B型性

格的3倍甚至更高。1979年国际心脏病与血液病学会已确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因素之一。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予后。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烦燥、抑郁、紧张、惊恐、憎恨、过分激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则猝死。我们研究过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因素,其存在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均比正常老年人明显增多,而不良情绪又影响到病情。情绪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我们曾作过调查,40例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者38人,主要为劳累紧张、生气争吵、激动、惊吓、悲伤等,大多属于情绪应激所诱发。有人调查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梗发生前一周普遍有激动、紧张、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应激史。沮丧、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剧复可使梗死后的猝死率增加。高度紧张是发生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情绪刺激引起儿茶酚胺增加,促使冠脉痉挛。心肌耗氧增加,血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凝加速。[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此外,情绪对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亦有影响。总之,心理因素对冠心病有重要关系,A型性格、情绪应激是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心理卫生在冠心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应引起重视。中医古籍中早就提出精神愉快、饮食起居调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增强体质的锻炼等四种养生方法,特别提出了“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等心理卫生原则。社会要关心老年人,尊重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舒坦的环境中。家庭和医务人员对病人医药治疗的同时绝不可忽视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解除种种不良情绪。病人更应了解心理卫生对疾病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中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过度紧张,老年人要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修生养性,使身心经常处于和平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4分) 1.人口素质具体包括--------------、----------------、--------------。 2.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通过一系列----及-----系统的变化影响机体健康。3.情绪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与----------,进而导致体内各个系统与脏器的变化。 4.促进健康行为可以通过五个方面来衡量即----、----、----、----、----。5.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 6.社会心理因素即日常生活事件划分为三类-------、----------、----------。7.人类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9分) 1.social support 2.心身疾病 3.健康相关行为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吸烟、饮酒、饮食、运动 B.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病从口入、不良嗜好、品德败坏、屡教不改 D.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 E.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差、服务低 2.家庭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在于() A.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B 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 C.家庭成员健康信念相互影响 D.家庭成员的行为、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健康 E.以上各条均影响家庭成员健康 3.以下对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疾病关系正确的是(): A.社会交往越少的人,疾病发生率越高。但这种关系受该疾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

健康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禾郢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疼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疼,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定义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有些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舒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均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疼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疼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原,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均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但这一定义偏重于人体的功能,也有它的难题。如一个健康的教授不一定能适应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而这两种工作均社会上日常进行的。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不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均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太相符合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对健康的描述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关键词】肝移植术 近几年来,原位肝移植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肝移植胆道重建主要包括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后胆道系统并发症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胆管狭穿又最为多见,有学者认为胆道并发症引起的移植失败与延误诊断有密切关系[1]。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胆管狭穿可大大降低死亡率,也是术后护理的重点。2004年12月我科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狭穿患者并行ERCP+ERBD治疗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于2004年11月15日因乙肝病史10余年、发现肝占位20余日入我院。入院后CT检查诊断:结节型肝硬化、多发恶性结节形成、脾大。完善术前准备后于12月15日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脾切除术,术后82天行第二次全身化疗,患者出院皮肤轻度瘙痒,晚夜间明显加重,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提示TB 15.8 μmol/L、DB 9.5 mmol/L、ALT 91.8 μmol/L、AST 68.8 u/L、G-GT 698 u/L、A/G 37.2/26。考虑与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关,将FK506由2 mg 减至1 mg于止痒地霜外涂对症处理,效果不明显。2周后,行第三次化疗,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复查肝功能提示:TB 28.2 μmol/L、DB 18.9 μmol/L、ALT 111.5 u/L、AST 84.6 u/L、G-GT 844 u/L、A/G 39.7/26,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B超检查提示肝内胆管扩张,查磁共振胆道成像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狭窄,即于当日行ERCP+

早醒与心理因素有关

早醒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一般意义上说从夜里进入睡眠后到次日清晨大家都该起床的这段时间内醒来都算得上是早醒,最为常见是在后半夜的2点钟到4点钟醒来就再也睡不着。如果因小便急而醒来解尿,解完后上床又能很快睡着,这样的醒不属于早醒的范围。 一、早醒可能与以下三种原因有关: 1、因身体疾病造成的早醒 如:心脏病、肠胃病、高血压、脑疾病等等。 2、因生理造成的早醒 环境的改变,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早醒。 3、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早醒 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是引起早醒的原因。 二、早醒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抑郁性早醒: 抑郁症患者易早醒,常在夜里两三点醒后难以入睡。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进一步诊治。 2、老年性早醒: 老年人松果体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导致生物钟紊乱,加上老年人入睡早,容易醒得早。 3、心理压力大: 经过前半夜的深睡期以后,白天经历的各种事件开始在大脑中浮现,并形成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强烈到大脑无法抑制时,会使人早醒,无法再次入睡。 4、脑袋看似清醒,实则烦乱: 即在睡着一段时间后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显得很清醒,想再入睡却没有

睡意。随后便是浮想联翩,有的是回忆,有的是推测,有的是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是脑子里胡思乱想,乱哄哄一片,越想人越发热,越想心越烦躁,然后苦苦地等天亮,几乎天天如此,搞得精疲力竭。 5.睡眠时间不足: 次日就会感到疲乏、浑沌、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低等。长期处于早醒的人还会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如心悸,胸闷、腰酸,腹胀、纳差等。由此便构成了“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动”的恶性循环,对人的心身健康带来严重的压力。 三、预防早醒的方法: 在了解了早上早醒的原因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早上早醒怎么办问题。 1、应该从抗抑郁入手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时也可以联合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和催眠药物。俗话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这正说明调整早醒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严格地配合医生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 不少早醒的患者在还没有接受治疗时就开始担忧用药是否会构成药物依赖,或是否会出现不良的副作用。实际上这是大可不必,因为目前我国已有很多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专科药物可供选择。至于药物依赖的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医生和病人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予以克服。早醒是心身健康的大问题,是抑郁的一个信号,切莫掉以轻心,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2、平常而自然的心态 出现早醒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早醒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 3、寻求并消除早醒的原因 造成早醒的因素颇多,前已提及,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原因消除,早醒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早醒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早醒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 4、合适的睡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