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痹病(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

讲授:林寿宁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痹病指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及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⒉别名:痹证(现多数书籍为此名)、历节风(关节肿,游走不定)、痛风(李杲、朱丹溪言)。

⒊病名解释: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本病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证。但通常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重着等一类疾患。本节讨论的也是此类病证。脏腑痹病(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等)不在本节讨论之列。

二.历代文献简介

痹病首论于《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著)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述“历节”一病,创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为今常用。

后世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济生方》,金《兰室秘藏》,元《格致余论》,明《景岳全书》,清《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对痹病都多有论述。

三.范围(西医病名)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痛风等风湿性及一些代谢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⒈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是为内因。

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为外因。

因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感邪。

湿邪也有因于脾虚失运,湿从内生而伤于肌肉筋骨者。

二.病机

⒈风寒湿邪特性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具开发腠理,穿透肌肤之力;湿性粘滞重着;寒气凝涩,阻滞经络气血;火热之邪,伤津迫血。

寒借风性内犯,风借寒性附邪于病位,而成致病之基。

⒉三邪合至,夹杂而病

风邪疏泄之力,寒邪收引之能,湿邪粘着、胶固之性本相互为用,使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养,绌(chu音畜,伸屈之屈,今引伸为不足,相形见绌)急而痛。绌急现多用拘(ju音居)急,拘乃收引抽急之意。

⒊风湿热邪致病

或有感受风热之邪,与湿邪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素体阳盛、阴虚内热,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或风寒湿痹日久化热而病为热痹。因此,上述各种外邪是共同侵袭肌体而

致病的,说其共同,常是风寒湿邪,或是风湿热邪侵袭肌体。由于感受外邪种类的轻重不同,所以表现的证候各有特点,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病邪不存在。

◆痹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风邪善行数变风借寒性附邪风气胜为行痹

寒邪凝涩杂至寒借风性内犯痹阻经络,气血凝滞,合而为病寒气胜为痛痹

湿邪粘滞重着湿邪粘着胶固风寒湿痹化热湿气胜为着痹

热邪伤津迫血风湿热邪侵袭

热痹

正气不足

另有药物所伤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⒈临床表现: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及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⒉病史:本病常有反复发作史。

⒊辅助检查:实验室及X线检查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痿病:痹病久治不愈,可渐见痿瘦,而以痿病相似。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Lei)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但肢体多无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风湿热之关节病变、痛风性关节炎、膝眼风(鹤膝风)亦从痹病辨治。课本讲的不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每个证的辨证)

行痹着痹痛痹热痹尪痹气血两虚主症游走、酸痛重着麻木剧痛不移红肿热痛僵痛变形绵绵而痛

紧痛

病邪风邪胜湿邪胜寒邪胜热邪胜痰瘀胜、肾虚气血虚

虚实实证多实证多实证多实证虚实夹杂虚证

或夹脾虚或夹虚证

二.治疗原则

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大法。根据其邪胜之不同具体施治,并适时以扶正之品。

如行痹以散风为主。

湿痹以渗湿化浊为主,佐以健脾益气之品。

痛痹以散寒活血为主,适予助阳之品。

热痹以清泄郁热为主。

尪痹以祛痰瘀,益肝肾为主。

气血不足以补益气血为主。

痹证的治疗因地域不同、季节变化而用药寒温补泻有异。

三.分证论治

⒈行痹

※证候:

特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利。急发者可见局部红肿,触之热感。或躯干及关节端见环状红斑。

伴外感风邪之证: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课本说舌红不妥),苔白,脉浮或浮紧。

结合图片讲解证候特点。

※治法:宣痹通络疏风。

※方药:宣痹达经汤(该方出处不详,以下组成以课本为准,未经审对)

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豨莶草

、清风藤:疏风祛邪;

蜂房、乌梢蛇、地鳖虫、螳螂:通经活血宣痹;

当归、穿山甲:活血导滞。

运用:

本证也可用防风汤:防风、当归、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肉桂、生姜、大枣、甘草。该方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功效。疼痛以上肢关节为主,酌选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等疏风通络止痛。

疼痛以下肢关节为主,酌选独活、牛膝、防己、萆薢等通活络止痛。评价与经验。

常见证候。本证用西药控制症状较好,中医对治标治本均有良好效果。前版教材用防风汤,故列之参考。

治验举例。

⒉痛痹

特点:肢体关节紧(剧)痛不移,局限一处,痛处喜温恶寒,甚至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课本说关节不肿不妥,应为可肿),触之不热。

见寒证之象:舌质红润或淡红,舌苔白而薄腻,脉多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和营。

※方药:乌头汤。

制乌头(先煎)、麻黄、白芍(大量)、黄芪、甘草。

运用:

注意制乌头的用法,必须久煎,最好为2小时以上,以减其毒性。用量可视病人情况而定,一般为10克,多不超过20克。

可加苍术、白术健脾祛湿。

可加姜黄、当归,或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活血养血通络。

腰痛为主,多以肾虚有关,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

舌苔黄,有化热象,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之。

其他可参考行痹之运用项。

评价与经验。

常见证候。本证中医治疗有长处。

验案举例。

⒊着痹

特点:肢体关节酸胀、疼痛,重着不移,局部不红,重则关节肿胀,甚至屈伸不利。

寒湿:颜面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湿热:关节局部肿热,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渗湿通经活络,佐以健脾。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制乌头、苍术、生姜、甘草。

运用:

以寒湿为主者,酌加干姜、细辛。

湿热明显者,酌去制乌头、桂枝、麻黄、当归等温燥之品,加黄柏与苍术为二妙散。

湿气盛,关节肿胀明显者,可加萆薢、木通、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可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除湿通络。

本证也可用蠲(juan 音娟)痹汤治疗: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甘草。(课本无此方组成,此补)

评价与经验。

本证常不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证候兼夹出现。

蠲痹汤是个好方剂,有祛风散寒除湿,活

血通络,扶正祛邪之功。对于风寒湿偏盛不明显的,可作为痹病基本方化裁治疗。

⒋热痹

※证候:

特点: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xin 音新)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好筋脉拘急。(红肿热痛)

伴实热证: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结合图片讲解证候特点。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佐以疏风。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

运用:

可酌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也可用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治疗: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姜黄、生姜。

化火伤津,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贼风第三历节》)治疗(犀角、羚羊角、前胡、栀子、黄芩、

射干、大黄、升麻、淡豆豉。本方经查对原文如此,第五、六版教材所录均错。)

可酌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凉血。

评价与经验。

西医西药可迅速控制病情,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验案举例。

⒌尪痹

※证候:

特点:肢体关节疼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但早期病变者多无关节关节变形,而以疼痛、肿大、屈伸不利。早晨关节僵硬疼痛是其特征性症状。

常见舌脉象:舌质暗红,脉细涩,或弦虚。

结合图片重点讲解尪痹的证候特点。

※治法: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方药:补肾祛寒治尪汤。(辽宁中医学院候平玺方)

续断、补骨脂、熟附子、熟地黄、骨碎补、淫羊藿、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

运用:

瘀血证明显者酌加桃仁、红花、血竭、牛膝,乳香、没药。

痰证明显才酌加白芥子、胆南星。

兼有热证者去熟附子、淫羊藿、桂枝,酌加黄柏、知母、忍冬藤。

评价与经验。

疑难、常见病证。

1999年暑假在学院的组织下,与同学们到广西天鹅县向阳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曾见此证典型病例并进行了论治和摄有照片。(引导同学们回顾当时诊治情况并结合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症状状况开展简短讨论。)

通过对社会实践所见所闻的回顾与讨论,同学们应该对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都是新时代的医学生,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治疗本证要注意攻补结合,寒温并用。

尪痹并非都为此类证候,也有表现热证、寒证的,

治疗方法不同。(扼要介绍相关证候的证治。)验案举例

⒍气血亏虚证

※证候:

特点:四肢乏力,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多为久病,长期服用驱风活络之剂者。

伴气血两虚象:汗出畏寒,心悸时作,纳呆,面色无华,形体虚弱,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黄,脉多沉虚面缓。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舒筋。

※方药:气血并补荣筋汤。(出处不详)

生薏苡仁、茯苓、白术、首乌、当归、熟地黄、黄精、蜂房、乌梢蛇、豨莶草、络石藤、狗脊、秦艽、菟丝子。

运用:

本证有偏于气虚或血虚之不同,临证可相机处置。

本证又常夹肝肾不足或营卫失调的。或相应治之。

本证也可用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前者为兼肾虚者用之,后者的营卫不和者用用之。

并血瘀者酌合用桃红四物汤。

可参照前一证之运用项。

评价与经验。

常见证候。许多痹病气血两虚证者理化检验并无异常。本证的治疗为中医的特长。

验案举例。

【现代中医治疗与名老中医经验】

1.中医单味药治疗研究概况:

雷公藤。主要适应症为尪痹。介绍雷公藤煎及其制法。

青风藤。主要适应症为尪痹。介绍中成药风痛宁。

制乌头。主要适应症为痛痹。介绍制乌头煎及其制法。

马钱子。主要适应症为痛痹。

以上除青风藤外均为毒付作用较大的药物,运用时务必要久煎,并注

意用量不要过量使用。

2.名老中医经验:简介以下各位名老中医治疗痹病的经验。

焦树德补肾祛寒活血治尪痹经验。

朱良春用虫类药治疗痹病经验。

颜德馨活血化瘀治疗痹病经验。

林沛湘和营补肾,活血通络治疗痹病经验及通经行痹汤。

【转归与调护】

※痹病的转归因其所病的性质有关。

风湿热之关节炎,有可能损害心脏,所谓“风心”是也;

类风湿性关节炎虽说可关节畸形,以致不艰行走,但对身体重要器官的影响相对较少;

许多结缔组织病所见的关节损害,只是其病的表现之一,预后一般不佳。

一般的风湿性关节炎或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炎预后则较好。

※痹病的调护应注意:适温寒,防寒保暧;久病者须防外感。

【结语】

痹病的病因有内在的因素和外邪侵袭。内因为正气亏虚;外因以风寒湿邪为主。

痹病各种证候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

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治疗痹病的大法。

痹病的各种证候治法有所不同,即要注意正确运用,又要防止用药太过而生他证。

复习思考题

1. 痹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如何理解正邪两方面的病因对痹病发病的影响及

外邪“杂至”和“合而为病”的含义?

2. 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3. 痹病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什么?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郁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 1.病名 《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

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癔病) 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 《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病例皆属情志之郁,受精神因素影响,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关键在于素体虚弱。 4.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达之”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

中医内科学资料—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细目一:概述 一、积聚的概念及源流 1.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2.积聚的源流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匮要略》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此外,《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 二、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三、积聚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积聚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病后所致(黄疸、久疟、感染虫毒、久泻、久痢)。外因:感受寒邪。 二、积聚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病理演变: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日久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积聚的诊断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积聚的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

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比如说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

《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码:1050101A 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自学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自学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忌用补敛之品 12345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2 34内伤咳嗽 567 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1. 发作期1 2342. 缓解期13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实喘 123 452.虚喘 1 2 3五、肺痈 1)初 234 肺痨 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补虚” 1234七、肺胀 《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23 4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 12 2.悬饮 12 3 43.溢饮 4.支饮 12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1 234 2.齿衄 123.咳血 1 23 4.吐血 1235.便血 1 26.尿血 12 347.紫斑 123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痹病(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 讲授:林寿宁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痹病指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及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⒉别名:痹证(现多数书籍为此名)、历节风(关节肿,游走不定)、痛风(李杲、朱丹溪言)。 ⒊病名解释: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本病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证。但通常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重着等一类疾患。本节讨论的也是此类病证。脏腑痹病(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等)不在本节讨论之列。 二.历代文献简介

痹病首论于《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著)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述“历节”一病,创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为今常用。 后世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济生方》,金《兰室秘藏》,元《格致余论》,明《景岳全书》,清《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对痹病都多有论述。 三.范围(西医病名)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痛风等风湿性及一些代谢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⒈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是为内因。 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为外因。 因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感邪。 湿邪也有因于脾虚失运,湿从内生而伤于肌肉筋骨者。 二.病机 ⒈风寒湿邪特性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具开发腠理,穿透肌肤之力;湿性粘滞重着;寒气凝涩,阻滞经络气血;火热之邪,伤津迫血。 寒借风性内犯,风借寒性附邪于病位,而成致病之基。 ⒉三邪合至,夹杂而病

(中医内科学)黄疸、积聚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黄疸、积聚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姜某,男,29岁。平素身体壮实,3天前出现纳食不佳,厌食油腻,形疲乏力,发热口渴,随后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腹部胀满,口苦,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此时最佳治疗的方剂是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茵陈术附汤 D.甘露消毒丹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题: 哪一本书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A.《圣济总录》 B.《景岳全书》 C.《卫生宝鉴》 D.《金匮要略》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黄疸与萎黄的区别在于 A.身黄 B.苔黄 C.以上都不是 D.目黄 E.尿黄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金匮要略》对黄疸的预后提示,黄疸之病,当以多少日为期 A.十五日 B.八日 C.七日 D.十日 E.十八日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茵陈术附汤是哪一部医籍中创制的方剂 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 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6题: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急黄的主症 A.神昏谵语 B.突然高热 C.舌质淡,苔白腻 D.衄血,大便黑,小便短赤 E.黄疸迅速加深第九章中医内科学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患者身、目黄色,鲜明如橘皮,发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欲吐,小便短少,色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茵陈五苓散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茵陈蒿汤 D.茵陈术附汤 E.大柴胡汤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讲义之精深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分泌及代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601

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要点一概述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血证的病因 1.感受外邪 2.情志过极 3.饮食不节 4.劳欲体虚 5.久病之后 (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瘕等病史。 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2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301

水肿 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于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汉代张仲景对水肿的分类较《内经》更为详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唐代孙思邈对于水肿的认识续有阐发,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唐代以后,对水肿的分类、论治继有发展。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腹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这一分类法,区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为其后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对于水肿的治疗,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此后,《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 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 1

中医内科学必背

感冒 ①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②风热犯表证:银翘散/加味桔梗汤 ③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④气虚感冒:参苏饮 ⑤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西医对应症:普通感冒/流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 ①风寒袭肺证:三拗汤+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③风燥犯肺证:桑杏汤 ④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⑤痰热瘀肺证:清金化痰汤 ⑥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⑦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西医对应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 哮病 (1)发作期 ①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定喘汤/越婢加术汤 ③寒包热哮证: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⑤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喘证 (1)实喘 ①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华盖散 ②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③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④痰浊阻肺证: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2)虚喘 ①肺气虚耗证:生脉散+三子养亲汤 ②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黛蛤散 ③正虚喘脱证:参附汤 西医对应症: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喘/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癔症等引起的呼吸困难肺痈: ①初期:银翘散 ②成痈期:千金苇茎汤 ③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④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西医对应症: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性感染病症 肺痨: ①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③气阴虚耗证: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④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肺胀: ①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②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③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④阳虚水泛证:真武汤+五苓散 ⑤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西医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肺性脑病(肺胀危证) 肺痿: ①虚热证: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②虚寒证: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西医对应症: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 心悸: ①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②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③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④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汤+参附汤 ⑤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⑥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 ⑦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西医对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等 胸痹: ①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②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③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 ④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半夏汤+当归四逆汤 ⑤气阴两虚证:生脉散+人参养荣汤 ⑥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 ⑦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右归饮 西医对应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 不寐: ①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②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③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④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交泰丸 ⑤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 西医对应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失眠 癫狂: (1)癫证 ①痰气郁结证:逍遥散+顺气导痰汤 ②心脾两虚证:养心汤+越鞠丸 (2)狂证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知识提纲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 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 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三节哮证 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 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二、源流:1、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痰;治疗上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思想。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二)病机: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 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 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 (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三)分证论治: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冷哮: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2、热哮: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心悸教案资料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心悸 心悸 【概说】 一、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二、沿革 (一)《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二)《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提出心悸的病名. 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脉象表现为结、代、促脉等。

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三)《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 (四)《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五)《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六)《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七)《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三、讨论范围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体质素虚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失养——耗伤心之气阴,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 (二)饮食劳倦。 嗜食膏梁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作者:————————————————————————————————日期:

中医内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2.常伴腹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